王建成红旗渠铁姑娘(1)
“铁姑娘”郭凤莲的曲折人生
“铁姑娘”郭凤莲的曲折人生在中国,经历过上世纪70年代的人大都知道郭凤莲的名字,她是继陈永贵之后的全国农业战线先进典型大寨的当家人、全国劳动模范。
她不光当过大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还当过中共昔阳县委常委,山西省委常委、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她多次被选为出席全国党代会的代表,还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改革开放后,郭凤莲重掌大寨大印,使大寨焕发第二春,很快便成为一个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经济实体,并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走在前列,中央许多媒体都介绍过郭凤莲带领大寨人二次创业的事迹。
人们不能不从心里赞叹,经过人生大的起伏的郭凤莲,确实是个“铁姑娘”。
“孩子王”1947年秋,郭凤莲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武家坪村的一个贫困农户家里。
郭凤莲3岁时,母亲贫病致死,父亲只好将她托付给住在大寨的外祖母抚养。
这时,新中国已经建立,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面貌一新。
外祖母年纪大了,许多事情干不了,小小年纪的郭凤莲就担当起家里家外许多事情,这使郭凤莲从小养成了不惧交往、善于组织、吃苦耐劳的性格,艰苦的生活条件,还造就了她务实、奋斗的精神。
郭凤莲到大寨生活时,大寨已经有了互助组。
此时的陈永贵、贾进才等老一代共产党员,带领大寨农民跟着共产党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大寨的农民们也积极发展生产,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就在大寨组织互助组时,陈永贵为了使妇女们也能从家里走出来,参加农业劳动,就把各家的小孩子集中在住房宽敞的某一家里,由大家选出来的信得过的一两名妇女照顾,孩子们在那里吃中饭,其他妇女就可以腾出身来,下地劳动。
他的这个办法使劳动力大增,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加了,农民们得到了实惠,自然拥护这个办法。
后来,陈永贵到乡里开会,听说城市里管这叫幼儿园,就也称这个照顾小孩的办法为“大寨幼儿园”。
郭凤莲便是最早进入“大寨幼儿园”的孩子之一。
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后来上了小学,有主见、胆子大、能吃苦又认真学习的郭凤莲在同学中很有威信。
郭凤莲高小毕业后,本可以再上中学的,但工作的需要,使她不能再上学了。
红旗渠劳模的故事
的精神 丰碑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生存环境,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山河”的英雄气概,苦战10个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修建了长达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演绎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其中,张买江是最年轻的红旗渠特等劳模,他的父亲张运仁是第一批修渠工人。
张买江10岁时,就帮母亲去很远的地方挑水,漫长的山路,重重的水桶,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让他明白了父亲上山修渠的意义。
可就在张买江一家人怀抱着修通水渠的美好憧憬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1960年4月末的一个傍晚,张买江在父亲临行前,对父亲说:“爹,你早点儿回来。
”谁能想到张买江的这句话竟成了他对父亲说的最后一句。
5月,父亲在工地上去世的消息 ★王康锦故事劳模红旗渠作文爆料圈扫一扫,听一听11突然传来,张买江和母亲悲痛欲绝,生活的重担也压在了年幼的张买江身上。
张买江决定继承父亲的遗志,踏上修渠的路。
就这样,13岁的张买江成了年龄最小的红旗渠建设者,在工地上一待就是9年。
几千个日日夜夜,他想念父亲,也想念母亲,可是他清楚地记得母亲的叮嘱:“你爹去修渠了,没把渠修好就走了,你去,没把水带回来也别回来。
”在工地上,张买江每天都要背着沉重的钢钎走七八十里山路,脚底磨出了血泡,也一刻不停。
母亲送来的鞋,不到一个月就穿破了。
鞋没了,他就用废旧的汽车轮胎做成鞋,穿在脚上。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直到通渠的那天,张买江才飞奔回家。
母亲抑制不住这9年来的悲痛与思念,仰天痛哭,张买江也奋力朝母亲喊道:“娘,儿子把水给您带回来了!”为了修建红旗渠,一共有81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的前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
河南省林州市世纪学校 指导老师 龙 洁”12。
“广阔天地”炼就“铁姑娘”-最新文档
“广阔天地”炼就“铁姑娘”她像一个大姐姐1955年,毛泽东了解到河南省郏县知青工作经验后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由此掀起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边垦荒的序幕。
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成为知青们梦寐以求的圣地。
程虹是众多知青中的一位,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父亲程金瑞曾任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后担任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顾问,母亲刘益清是新华社记者。
程虹插队到板厂村,是大李庄乡(后改名为广阔天地乡)的一个生产队。
一直生活在板厂村的吴焕霞与程虹成了朋友。
如今,吴焕霞是郏县广阔天地乡纪念馆的馆长。
吴焕霞说,自己当时在公社广播站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程虹在台上演讲,心里特别佩服,觉得程虹文采好,心里便把程虹当成了学习榜样。
1975年初,吴焕霞被分到了板厂村驻队,与程虹分到了同一个宿舍,成了床挨床的好室友,两个人越来越熟悉。
吴焕霞仅在板厂村待了半年多时间。
虽说相处不算长,但有件事让吴焕霞铭记于心。
那年春天的一天晚上,吴焕霞着凉感冒发起了高烧。
半夜时分,当她迷迷糊糊从昏睡中醒来时,看到程虹和几名室友正满头大汗地用一辆架子车推着她往公社卫生院跑。
吴焕霞说:“按理说,我比她大一岁。
可那时候,心里有一种感觉,觉得她像一个大姐姐。
”1978年,程虹考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临走前,生产队为她开了一场欢送会。
在欢送会上,她流泪了。
“铁姑娘”队当队长冯笑冬和霍爱敏如今生活在郑州,他们是郑州二砂中学的同班同学。
1975年8月,他们前往河南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两人被分到了板厂村,在那里他们见到了程虹。
追忆和程虹一起度过的时光,两人很感慨。
在下乡前冯笑冬就听说,比他们早一年下乡的郑州知青中,有一名叫程虹的姑娘,虽是干部子弟,但为人亲切平和,有魄力,有干劲,非常出色。
知青们一进入公社地界,立刻受到了当地群众和老知青们的热烈欢迎。
冯笑冬作为知青代表与公社领导接洽,公社领导专门让程虹给冯笑冬介绍一些情况,尽快熟悉环境。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走进红旗渠,我认识了一群让我敬佩不已的人,她们的事迹让我震撼。
她叫李改云,1960年2月18日,她到工地检查安全时遇上塌方,一个16岁的小姑娘被吓蒙了,李改云一个箭步上前将小姑娘推出险区,自己却被埋在了碎石里。
工友们把她救出来的时候,她的两条腿被砸得血肉模糊。
医生说截肢可以保住性命,可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下了死命令:“人要保住,腿也必须要保住,不能让咱们的英雄流血再流泪!”昏迷七天后醒来的李改云说的第一句话是:“下面还有人吗?”是的,在生死关头,她想到的依然是工友。
她觉得自己活不了太久,就跟身边的工友交代了三件事情:一、一定要把渠修好,把水带的红旗渠上“铁姑娘”★岳姿言(绘画:岳姿言 指导老师:赵翠翠)扫一扫,听一听13回来;二、把她在信用社存的10块钱取出来,作为党费交给组织;三、她走后把她埋在这条大渠的旁边,她要看着渠水流进林县大地。
通过全力抢救,李改云的腿勉强保住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
太行山赋予林县男人一种豪情,同时也给予林县女人一份坚韧。
除了李改云,还有千千万万个“铁姑娘”。
姑娘们一手握钢钎,一手拿铁锤,不停地锤打。
每锤打一下,钢钎就得转一下,握钎的力度也要恰到好处:握得太松,钢钎晃动打不准;握得太紧,一不小心就会震裂虎口,如果是冬天,伤口就会变成冻疮。
连续挥锤打钎,胳膊震肿了,棉袄都穿不进去。
即便如此,没有一个姑娘喊苦喊累,没有一个姑娘说不干!她们用行动撑起了红旗渠建设的半边天,用铁一般的毅力,赢得了一个响当当的称号——“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铁姑娘”这三个字是荣誉,更是无限的勇气和担当。
60多年前,红旗渠的建设者们为我们做出了典范,用行动铸就了红旗渠精神。
60多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红旗渠,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
2021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精选5个视图
2021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精选5个视图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改编自王先庆的小说《大国工匠》,由著名演员白志迪主演,著名青年导演李政委执导,河南迪星电影有限公司制作发行.以下是边肖带来的《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后感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篇一12月4日下午3时30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西藏首映仪式在拉萨横店电影院巨幕影城(藏游郯城店)举行。
这部94分钟的电影讲述了石天临的老人为了回忆起参与红旗渠建设的难忘岁月,决定带着孙子再次骑行红旗渠的故事。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根据王先庆的小说《大国工匠》改编,由河南迪星电影有限公司出品,著名演员白志迪主演。
影片中,祖孙二人重走红旗渠之路。
一老一少代表荣耀和传承。
他们带着一个自己在寻找的故事,回望历史,缅怀先烈,娱乐教导年轻人继承先辈遗志,弘扬红旗渠精神。
红旗运河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60年代,临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部开始,修建了引张入林工程,称为“人工天河”。
来自林州的藏族企业家、来自西藏的电影推荐人王爱军告诉记者,《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第一部展示最美丽的奋斗者——红旗渠建设者的电影,将于12月6日在全国上映。
“希望届时有更多的朋友来看这部电影,真正了解红旗渠,体会它的精神。
那么红旗渠的精神是什么呢?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观众高英云说:“电影很震撼,主题曲基调和歌词也很感人。
前阵子去过现场,红旗渠还在发挥作用。
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精神财富。
希望年轻人多去看这部电影,传承和传播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篇二第一部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展示了最美丽的奋斗者——,红旗渠的建造者,将于12月在中国各地上映。
20世纪60年代,临县人用锤子、电钻、双手在太行山绝壁上挖了一个1500公里长的“人造天河”。
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2日10:24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曲昌荣刘维涛我要评论字号:【大中小】【打印】30年前,多次采访过红旗渠的记者姬业成将13岁的儿子带到了红旗渠上。
儿子回家后在日记中写了一句话:“我再也不浪费水了!”去年,已步入中年的儿子也把自己的儿子带往红旗渠,新的两代人在新的年月里亲身体会那战天斗地的豪情。
像姬业成祖孙三代这样情系红旗渠的人数不胜数。
红旗渠在1996年、1997年被国家有关部委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近日在北京开幕的《红旗渠精神展》,给更多的人们近距离接触红旗渠的机会,也吸引了无数的小观众。
展厅里到处是问个不停的中小学生。
“为什么那时的人要吃野菜呢?”“怎么他们挖石头用的都是原始的工具?”来自北京东交民巷小学的孩子们的疑问可不少。
解说员告诉他们,那个年代的林州缺水喝,难得吃顿饱饭,开山掘隧的工具都是自己打造的。
国庆期间参观《红旗渠精神展》是北京市雷锋小学布置给学生的假期作业。
9月30日下午,六年级的王蕊刚吃过午饭就和妈妈往国家博物馆赶。
她们先是跟着讲解员了解红旗渠的来龙去脉。
接着母女俩又从头开始,细细观看每一幅照片和实物。
在“红旗渠诗抄”前,王蕊拿出笔记本边记边轻声念:“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
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
渴了想想上甘岭,千难万险只等闲。
为了渠道早通水,争分夺秒抢时间!”“他们真伟大真有力量!”王蕊连连感叹。
“我们在这里给孩子过个有意义的生日。
”9月30日,是南京小朋友杜俣祯6周岁,爸爸妈妈专门带她来这里参观。
妈妈徐婷说:“这个机会非常难得。
现在的孩子对干旱、缺水、饥饿没有概念,看看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对她珍惜现在的生活很有好处。
”来自长春的家长张智洋对此深有同感:“我们以前对孩子讲过去吃不饱,他根本不理解,还说…想吃什么就买呗!”13岁的儿子张昊驰有些不好意思:“以前是不了解嘛!看了红旗渠我懂了不少。
人工天河
红旗渠简介
“人工天河-红旗渠”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的史无前例的一大杰作;是新中国林州人民勤劳与 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 是一笔巨大的精 神财富。在此工程中,林州人民体 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 献”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感人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 领导人充分肯定和赞扬,也受到了世人的称赞而广 为传颂。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的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 是林县(现名林州)红旗渠”。现国家主席江泽民 同志1996年6月1日到红旗渠视察时,亲笔题词:发 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河南省委书 记李长春把红旗渠精神称之为“中华魂”,“民族 魂”。红旗渠于1996年被定为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之一。
九、曙光洞 曙光洞是红旗渠第三干渠穿过卢寨岭的隧洞,起 于下燕科村南到东卢寨村东止,全长3898米,宽2米, 高2米,纵坡1/1000,设计流量3.1立方米/秒,是通 往东岗乡和河顺镇北部的咽喉,是红旗渠最长的隧 洞。为便利施工,挖凿有34个竖井,其中20米以上 的竖井有23个,最深的18号竖井,深61.7米。利用 竖井建提灌站5个,发展灌溉面积4500余亩,其中 18号竖井建有曙光扬水站,提程62米,浇地2000余 亩。 该隧洞工程是东岗公社21个大队1300多名社员, 1964年11月17日动工,经过一年零四个月,到1966 年4月5日凿通。共挖凿山石3.08万立方米,砌料石 0.9万立方米,投工25万多个。
红旗渠历史
红旗渠是1960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的,把 漳河水引入林县。沿漳河南岸绕悬崖,越峡谷,逢山开洞,遇 河架桥,开凿长达70公里的总干渠,渠高4.3米,宽8米,引水 量18.3立方米/秒。从分水岭向下,分凿三条干渠。第一条干渠 沿太行山东麓向南与英雄渠汇合,全长41.5公里;二干渠与英 雄渠汇流处称“红英汇流”,渠水奔腾,飞瀑喷雪,好似银河 倾泻。第二干渠全长48公里,东南流入安阳县。第三干渠东北 流经4公里长的曙光洞而入东岗乡。整个工程劈开山头1,250 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 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红旗渠的建成,全县形成了引、蓄、 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塘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 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 了工业用水。红旗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人 造天河”、“当代万里长城”。
感悟红旗渠精神
感悟“红旗渠”学习感想一:小女孩“吱吱”的梦11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首电公司开办的“学习红旗渠精神,践行三严三实”学习班的学习,当天晚上我们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大礼堂观看了话剧《红旗渠》,说心里话,故事情节的感染是我从头到尾几乎眼泪不断,当我从红旗渠干部学院出来走下大剧院高高的石阶,迎着扑面而来的飘雪,踏着"吱吱”作响的积雪,但脑海中还是话剧里的场景,心中还是心潮澎湃,耳边又回荡起了剧中人物的话语……9岁的小女孩“吱吱”为了自己的梦想,跟随姑姑来到修建红旗渠的工地,用她那纤纤幼嫩的小手给“叔叔、姑姑”们为擦汗喂水,为了红旗渠的早日修好,为了让工地上的“叔叔、姑姑”们吃上饭,她独自走上山去挖野菜,结果不幸摔下悬崖。
她短短一生的梦想,就是能洗上脸,抹上她的胭脂。
“漳河水,你什么时候才能哗哗地流过来啊?姑姑,叔叔,你们修得快一点啊!你们没有吃的,我帮你们去挖野菜,野菜,我挖过,我找得到……”,耳边每每响起她稚嫩的话语,我的心不禁一阵颤动。
正是这些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互相激励,用血肉之躯汇成了红旗渠,他们自力更生,重新安排了林县的山河,他们用铁锹一铲一铲挖开大山,他们用锤子,一锤一锤凿出隧道,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奋不顾身,他们为了千千万万的“小吱吱”的梦想,筑就了人间奇迹,也给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为我们的事业、为我们首电人共同的“梦”去努力奋斗。
感想二:感悟“劳模面对面”1、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去过红旗渠的同志都会在红旗渠展览馆看到一张“挑着一担水且脸上露着喜悦的娃娃”照片,这个娃娃就是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他出生在林州市一个非常缺水的小山村,也正是这种缺水的困境把他父亲和他逼上了红旗渠工地。
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在工地上检查没有爆炸的哑炮时,为了疏散在工地上还没有脱离危险区域的民工时被突然爆炸的哑炮击中头部,壮烈牺牲。
“铁姑娘”郭秋英:抡锤扶钎开隧洞,谁说女子不如男
“铁姑娘”郭秋英:抡锤扶钎开隧洞,谁说女子不如男作者: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23期在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中,郭秋英任“铁姑娘队”队长,带领一班女青年参加一干渠十二支渠“换新天”隧洞的战斗,跟随父辈们学会深井隧洞扶钎打炮眼。
1966年4月20日,红旗渠总干渠和干渠全部竣工通水。
1969年,郭秋英被评为红旗渠支渠配套建设模范。
水磨山村是河南林县姚村公社东南部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当年红旗渠水流到该村时,需要经过一个小山包,经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必须开凿一个隧洞才能通过。
这时,红旗渠工程已接近尾声,经过多年修渠工作的锤炼,这样的工程一个村就能承建。
红旗渠总干渠、二干渠的建设,使“引漳入林”到水磨山村,从期望变成指日可待的现实,人们纷纷报名参加战斗,大队安排修渠的任务时,特意从报名的村民中優选出一些人组成突击队,开挖这个隧洞。
郭秋英是林县姚村镇水磨山村人,并且是积极报名者之一。
大队批准了她的请求,并委任她为“铁姑娘队”队长,带领一班女青年参加隧洞的开凿工作,她们不会打钎,不会扶钎,就向父辈们学习。
起初,她们扶不好钎,铁锤锤打在手上,就简单包扎一下伤口,咬咬牙再接着干。
抡锤时间长了,臂膀肿了,姑娘们含着眼泪咬着牙坚持。
慢慢地,她们逐步熟练掌握了抡锤、扶钎、打炮眼的技术。
在隧洞里,由于井深洞窄,作业困难,郭秋英带头抡锤,跪着打、站着打,再苦再累也没有退缩。
抡锤扶钎是重活,实际上也是一个需要坚持的慢活。
刚开始由于力道掌握不好,经常会把手砸流血,经过不断学习,后来她们连“点炮”这样的技术活都能做了。
冬天寒风刺骨,这些女同志手上都裂着大口子,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她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工友们的认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铁姑娘”。
作为“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时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好表率,轻伤不下火线。
她回忆说:“有一次,在隧洞里工作时,一块大石头从竖井上面掉下来砸到我的腿,鲜血瞬间顺着裤管流了下来,但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我只是简单处理了一下,没让别人知道,继续埋头苦干。
红旗渠的故事之修渠奇观
阎书记:是你坐在办公室里需要,还是开渠的民工需要?)
李蕾:在老书记的带动下,我们所有的干部群众,一共给大渠上捐了五千张席子。
解说:刚才说到,这个开凿在悬崖绝壁上的人工天河,现在来看,都是奇迹。那么,当年修渠的人们究竟使用了什么先进工具,竟然可以创造这样一个奇观呢?
解说:在四十年前的太行山深处,当人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折,命运多舛的这条人工天河终于可以动工的时候,无数巨大的困难却接踵而来,近十万人的修渠民工,在人迹罕至的太行山深处,他们究竟住在哪里,面对险峻的太行山,那些坚硬而危险的悬崖,他们的工具又是什么。那些随时会掉下来致人死路的石头究竟该怎么办。而在那个充满了饥饿的特殊年代,这十万无论冬夏都要挥汗如雨,付出巨大体力的人们,他们又能够吃到些什么呢。四十年后的今天,生长在红旗渠边的河南省林州市接待办公室副主任李蕾将带领我们回到那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还原当年那些鲜为人知的真实生活。
哎,都停下,停下啊。这儿呀,就是我们住的地方了。
哎呀,这儿就是清凉宫啊?
对,这就是清凉宫。
好了,咱们到了。各自找地方吧。
李蕾:但是我们大家想一想,1960年的2月11号,那就是元宵节啊,正月份。我们需要的不是清凉,是温暖。当时我们的民工,就是住在这样的山崖下,山洞里,山峰里。有的地方非常地窄,连个平坦的地方都找不到,没有办法,他们就外面用石头一砌,然后绳子外面一揽,把铺盖卷往里面一铺,头朝里,脚朝外,还不敢侧着身子躺,要不然晚上一不留神,一翻身,直接就滚到下面的漳河里面去了。我们当时有一个队,因为男女混杂,那你这样在露天野外睡觉,他有困难啊。怎么来区分男女呢?就找了一对夫妻,躺在正中间,以这个夫妻为中间的隔扇,丈夫这边是男投入,妻子这边是女同志。自然就分开了。当时平顺县的老人们,给自己的这个后辈们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说,在林县,在咱这儿修建红旗渠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件非常奇怪的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一夜之间某一个地方,就突然多了一个村庄。但是,在几天之后,又在一夜之间,这个村庄就突然消失了,孩子们当时还问老人,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啊?不是。老人告诉他,这些村庄有一个名字,叫林红村。也就是林县人修建红旗渠的村庄,当时没有固定的住房,那么在哪儿施工,就在哪儿搭起窝棚。人很多,搭的窝棚也很多,好像一夜之间这个地方就多了一个村庄。那么这段工程修成了,我们要转移到另外一个工段,他们走的时候,这个村庄自然就消失了。
铁花女传奇
铁花女传奇铁花女传奇传奇故事:铁花女传奇在北方,有座望夫崖,美丽的传说千千万万载,我们这里说的是,我国宋朝时候,一位民族女英雄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叫做铁花的巾帼英雄。
在河南省辉县有一座美丽的村子叫做南湖,南湖四面环山,北边有一座高山,山上有一个三十余人家的小自然村,叫做上战,上战村里有一户姓铁的人家,男的叫铁振山,女的叫王金兰,夫妻两人特别恩爱,铁振山早年曾在朝廷里面参军,能文能武,在金国侵犯边疆的时候,铁振山曾在民族英雄岳飞的手下担任武将,在一场战争中身受重伤,落下了残疾,年纪轻轻地就返回了家乡上战,娶了温柔贤惠的王金兰,种了几亩薄田,小日子过地也还幸福。
铁振山夫妻俩直到四十才有一女,视如掌上珍珠,真是晗到嘴里怕化了,背到肩上怕摔着,夫妻俩给女儿起名叫做铁花。
这铁振山本来在村里就人缘好,加上时常救济相邻,女儿的出生也是全村的大喜事,热热闹闹地庆祝了三天。
转眼小铁花已经长到8岁了,和父亲习文练武,比同村的孩子们相比,小铁花的个头最大,力气也最大,同村的十几个孩子,不分男女,谁都打不过小铁花,被孩子们称为孩子王。
有好多次,邻里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铁花家,找铁振山告状,铁振山都是给相亲赔礼道歉,然后对小铁花进行重折,但是铁花不怕自己的父亲,铁振山用藤条抽打铁花,母亲王氏在一旁掉泪拦阻,但是铁花却嬉嬉地笑着,不嫌痛。
铁振山对铁花也无可奈何。
铁振山对小铁花无可奈何,担心孩子学坏,便和同村的几户人家一商量,请来了教书先生,让小铁花和同村的孩子们一块读书,但是铁花带领孩子们,来一个先生被气跑一个,来一个气跑一个,在没有一位教书先生敢来上战教学。
孩子们最喜欢铁花带他们打猎,因为铁花学会了父亲的豪气,对打来的猎物从不吝啬,不管是野兔、野鸡,从来都是每家每户都有。
虽然小铁花非常淘气,常常欺负同村的孩子们,但是乡亲们对小铁花非常好,到底是孩子。
有一天,村里一个叫张震的小孩子喊铁花去打猎,铁花高高兴兴地答应了,和村里的十几个小孩子一起来到上战村的上面山坡打猎,铁花非常善于射箭,见到的猎物没有逃得掉的,一会野兔野鸡等打了很多,铁花和小伙伴商量准备回去的时候,突然一生虎啸传来,从树丛中,窜出一只斑斓猛虎,拦在孩子们的前边,跑在前面的王龙被吓得面无血色,瘫坐在地上,别的孩子都躲在了小铁花的背后,猛虎向小王龙猛扑过去,张嘴就咬,眼看小王龙性命不报,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小铁花拿起随身携带的短刀,向猛虎猛刺过去,猛虎不堤防小铁花向它进攻,被短刀刺中上额,顿时鲜血直流,猛虎凶恶地咆哮着,放下小王龙,向铁花扑过去,只有8岁的小铁花那里是猛虎的对手,为了保护伙伴们,铁花拿着短刀拼命和猛虎搏斗,小铁花已经汗流浃背,身上受了无数的伤,眼看就要被猛虎扑到,这时,从远处嗖地射来一只雕翎箭,正中猛虎的咽喉,猛虎嗷地一声,瘫倒地上。
2014葫芦丝考级曲目
5、草原风情 …………………… 牛宏模 曲 6、迎风 ………………………… 何维青 曲 7、草原情思 …………………… 龙振水 编曲 8、金孔雀与凤尾竹 …………… 赵家寅 曲 9、芦萧情 ……………………… 陈 勇 曲 10、傣乡晨曲 ………… 周秀珠 尚泽三 曲 11、春恋 ……………………… 商秀清 曲 12、傣寨情歌 ………………… 王次恒 曲 13、哈尼欢歌 ………………… 李文星 曲 14、蒙山新貌 ………………… 龙振水 编曲 15、映山红 ……… 付庚辰 曲 朱福润 编曲 16、瑶族舞曲 ………………… 刘凤山 编曲 17、“天使”礼赞……………… 吴寿松 曲 18、瑞丽江畔 ………… 尚云录 郭享基 曲 19、美丽的金孔雀 ……………… 刘 强 曲 20、洱海渔歌 …………………… 王铁锤 曲 21、彝族欢歌 …………………… 易加义 曲 22、戡探队员进山寨 …………… 曲 9、茶歌 ………………………… 王厚臣 曲
第十级 《灞柳情》…………………… 作曲:王厚臣 《雪莲花开》…………………… 作曲:李春华 《古歌》…………………… 编曲:哏德全 《佤寨欢歌》…………………… 作曲:于天佑 《风叶恋》…………………… 作曲:赵洪啸
第二级 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 杨 菲 曲 2、金风吹来的时候 ………… 马俊英 曲 3、侗乡之夜 ………………… 杨 明 曲 4、会唱歌的金葫芦 ………… 杨建生 曲 5、少年壮志不言愁 ………… 雷 蕾 曲 6、远方飞来的金孔雀 ……… 何维青 曲 7、婚誓 ……………………… 雷振邦 曲 8、康定情歌 ………………… 何 源 曲 9、阿里里 …………………… 彝族民歌 10、金扁担 …………………… 廖地灵 曲 11、星星索 …………………… 印尼民歌 12、竹情 ……………………… 何维青 曲 13、弯弯的月亮 ……………… 李海鹰 曲 14、赶摆姑娘 …………………赵越光 吕浩峰 曲
【征文】方建增丨山花烂漫--记红旗渠上铁姑娘张变支
【征文】方建增丨山花烂漫--记红旗渠上铁姑娘张变支原创首发侵权必究山花烂漫——记红旗渠上铁姑娘张变支□方建增 / 文山花多生长于石缝、山涧、高山、悬崖,有叫上名字的,有叫不出名字的,她们朴实无华,不招人,不惹眼,默默无闻,孤芳自赏。
但她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坚韧不拔地生长着,春风一缕,山花烂漫。
冬日的暖阳从太行山鲁班豁斜斜地射过来,灿灿地映照得满屋生光,也照在张变支一家的全家福上。
说起红旗渠两位老人就笑得灿烂,像怒放的山花一样烂漫。
两位老人对红旗渠有着深厚的感情,一说红旗渠,就来了精神,说话投足间,便能感觉出对红旗渠那深深的眷恋和一种难于掩饰的情怀。
抓阄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欢乐的气氛之中,太行山还被大雪覆盖着,林县县委提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干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定》。
一九六0年正月初六,位于太行山鲁班豁脚下的姚村公社西牛良村大队院里,已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大家听说一干渠修成后就从村西边经过,全村旱地将变成水浇田,旱涝保丰收,世代种地靠天吃饭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小伙子不用愁娶不上媳妇,大姑娘也不用往外村嫁了,就感觉有浑身的劲头。
修渠全村只有六个名额,都抢着去,叫谁去,不叫谁去,大队长贾新奇发了愁。
这时村支书张广仁一拍后脑勺说:“修渠要抡换着去,一个月一抡换,人人都有机会,为了公平,第一批让18岁至25岁的党员、团员、劳动模范抓阄,谁抓着谁去,抓不着下批去。
”张变支,圆脸大眼,折着两个羊角辫,上身穿一件小红花棉袄,下身穿一件黑蓝粗布棉裤。
蹲在墙角一直没有吭声的她忽然一跃而起说:“我既是党员、模范,又是小队妇女队长,我要去。
”贾新奇说:“你刚从南谷洞回来,家里大人,弟弟需要人照顾啊!”她说:“渠上更需要。
”平时不爱说话的她,咋说咋有理。
不让她抓阄就让她去怕说不过去。
支书说:“这样吧!该抓阄抓阄,变支随后再说。
”会后,支书又跑到公社说,人员定好了,就是没有个带队的,能不能再加个名额叫张变支去带队,公社知道她在南谷洞修水库就是妇女连长,就同意了。
红旗渠的“飞虎神鹰”——任羊成
阅读
大本
版画作者 程资轲
指导老师 葛晓亮、付晓平、郭江鱼
46
”
石块。
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一定会吓得惊叫:“天哪,这太危险了!”
任羊成做的就是这样的高危工作——凌空除险。
当时,为了除掉爆破后松动的山石,解除施工时的安全隐患,红旗渠来是门牙被石头砸倒,紧紧压住了舌头。
情急之下,任羊成从腰间抽出钢钎,伸进嘴里,硬是将三颗门牙别了出来。
他忍着剧痛,一声不吭,又连续干了6个小时。
47
着弟兄们用最大的力量完成除险任务。
万一我哪天从崖上掉下来走了,弟兄们给我收拾东西也方便,记工本也接着记下去。
只有红旗渠修好了,我这铺盖卷渠医院逝世,享年95岁。
英雄虽死,精神犹存,任羊成的事迹将和红旗渠一样永垂不朽,他的光芒也将一直点燃在人
们心中,永不熄灭!。
小镇上的寡妇
小镇上的寡妇
月儿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那夜的风,特别狂。
一阵紧一阵的狂风,将挂在段府大门前的二盏大红灯笼刮落到了地面。
满头银丝的段府管家段清,汗流满面地从黑暗中奔进了府内,他猛然推开了大院内正在举行婚宴的厅堂大门,声音嘶哑地高喊
【总页数】7页(P)
【作者】月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
【相关文献】
1.初婚青年男性娶寡妇的社会基础分析——以滇东南苗族社区初婚男性娶寡妇为例[J], 陶自祥
2.小镇上的寡妇 [J], 月儿
3.多刺的“玫瑰”与冰冷的“小寡妇”——《玫瑰玫瑰我爱你》与《小寡妇》比较随想 [J], 黄重添
4.“《寡妇村》现象”小析 [J], 赵辉
5.智慧教育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丰城市丰矿镇上塘三小为例 [J], 况扬;鲁迎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旗渠“铁姑娘”精神给今天的启示
王建成
女人没有自己的历史。
自从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以来,女性飞翔之翼折断了,女人一步步沉没于历史地表之下。
有人说女人是软弱的代名词,遭遇困难和不幸时只会哭泣,只会怨天尤人,只会临阵脱逃;有人说女人是低能的,无论是从智力上还是体力上都逊男人一等,她们只会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有人说女人是善于享受的,不能吃一点点苦头。
事实果真如此吗?
倘若真的如此,那么该如何解释革命战争年代江姐那“竹签子是用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却是用钢铁铸成的”的铮铮誓言,如何解释“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式的新女性?通过参观红旗渠,通过了解了红旗渠“铁姑娘”用青春和热血所谱写的壮丽篇章,我对这一问题重新做了深刻思考。
“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
”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波伏娃曾经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如是说。
意思是说人类天然的性是第一性,而社会、历史和习俗等对女性的歧视则形成了第二性,这就意味着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只在生理方面,而那些所谓的“女人性”即胆小、懦弱、虚荣、低能等并不就是女人天然的属性,也就是说绝不存在一种超越时代、超越阶级、永恒不变的抽象的“女人性”。
李改云是当年修红旗渠时的“刘胡兰突击队”和“铁姑娘队”队长。
在当年那到处洋溢和高涨着革命热情的修建红旗渠的工地上,十六七岁的铁姑娘们用青春、热血、理想和激情铸就了辉煌和荣耀,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解放,什么才是名副其实的“妇女能顶半边天”。
“铁姑娘”最早出现于五十年代末“大跃进”时期,国家动员农村和城市的广大妇女走出家门,参与农业合作化运动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时间,涌现出大量妇女积极分子,人们把这些干活不怕苦、不怕累的农村未婚女青年,称为“铁姑娘”,这个词和“铁老太”,“铁大嫂”,“穆桂英”,“花木兰”等一起,登上《人民日报》的报道,逐渐流行开来。
在当年的修渠工地上,女性起初是与男性编在一起进行工作的。
但是由于体质毕竟不同,重活总是要由男同志来完成,于是便有人抱怨女同志拖后腿,并且不愿意跟她们编在一班。
在这种情况下,铁姑娘们毫不示弱,决定单独组队,不愿再被指责“拖男同志后腿”。
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她们放弃了休息时间;为了不必总是求助于男同志,她们勤奋地摸索,刻苦地钻研,虚心地学习;她们始终坚信,只要自重、自立、自强,就能和男同志一样战胜任何困难,就能创造出无数的人间奇迹。
“不把水引到林县来,我就不回来,我非要跟水一块回来。
”队长李改云这样说。
1960年的2月18日上午,在红旗渠渠首的工地上,李改云正在劳动,不经意一抬头,突然发现前面崖壁上有碎石头滚落,这时,山崖下几十个民工正在紧张施工。
惊慌中,李改云急忙大声喊:"山快要塌了,赶紧跑啊!"喊声中,大家顾不上一切,撒腿就跑。
奔跑之中,她把一个吓晕了的姑娘猛一推,随着"轰"一声巨响,山石塌了下来,姑娘得救了,李改云却不见了踪影。
等大家把她从碎石里刨出来时,她已经昏迷了。
大家急忙把她送到工地临时医院抢救。
李改云的右腿被砸断了,膝盖以下已经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
省委得知消息,立即派来直升飞机,专程接她到郑州治疗。
通过医治,性命保住了,右腿却落下终身残疾。
一到阴天下雨,她的右腿钻心的疼痛,但她丝毫不后悔:“宁愿流血,也不流泪,我就是牺牲了我自己,不就是一个人吗?我说渠水要来了以后,多少人能用上,祖祖辈辈的都有了水。
”这样的铮铮
誓言不禁令人肃然起敬,更是显示了中国女性的坚韧、坚强与伟大。
在工地上,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和男社员一样挥洒豪情,展开竞赛。
在红旗渠,没有性别之分。
当时的铁锤轻的12斤,重的14斤,更有16斤的。
姑娘们抡铁锤,她可以连续打到600下。
胳膊打肿了,伸不到棉衣里面去,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苦。
当时几个姑娘,还练就了一个绝技,什么呢?她可以双手握钎,供四个人同时打。
那么这个打钎啊,每打一次就必须转动一次钎把,要不然这个钎就镶到手里面,拔不出来了。
但是打钎对虎口震动是非常大的。
虎口打裂了,又正是大冬天,加上冻疮。
卫生员在给她们打消炎针的时候,不自禁地就留下了眼泪,哭了。
为什么?因为针从手背扎进去,药水从手心就渗了出来。
姑娘们的手都烂了。
就这样,姑娘们用她们自己的这种毅力,赢得了一个非常响亮的称号“铁姑娘”。
也正是因为红旗渠的许多工程都烙印着女同志奋斗的足迹,浸透着她们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才会有那么多的工程最终竟然会以女同志的名字命名。
铁姑娘这三个字即是荣誉,那更是勇气和担当。
她们以少有的耐力和柔弱之躯,为自己塑造了女性的自尊、自信和自强。
“铁姑娘”指出一条“不靠脸、不靠爹”的路,指出了一条“不靠男人”的路,特别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新时代的女性该如何为自己定位,该如何继承中外女性主义先驱用生命和热血所换来的女性地位的提高,那就是女性不是月亮,不是弱者,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拼搏,用奋斗去诠释幸福的含义。
今天,很多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错位,有些人特别是一些女性奉行“一切向钱看”的原则,作出了很多违背传统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齿之事。
其实,这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强不息,勇敢地在困顿中奋起,自立自强,才能贏得真正的幸福。
妇女在旧时代几乎没有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三纲五常约束这就社会的妇女。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女性应该为自己的历史书写新的篇章,绝不能再重复封建时代的悲剧。
当然,我们在谋求妇女解放的探索中,也曾走了弯路。
能顶半边天的口号,铁姑娘的称号,被误用作男女体力的抗衡,而今天我们再重新审视“铁姑娘”,不仅进一步推动女性解放,更应该提倡女性意识与女性特质,提倡广大女性不服输、不认输的自强精神,靠自己的智慧和聪明头脑与男性同堂较技。
20世纪是女性发现的世纪,20世纪是妇女解放的世纪,20世纪是妇女争取全面平等和全面权利的世纪。
近现代以来人类一半的妇女问题一直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让女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一部分思想解放的前驱者一次次提出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一次次地要求女性走向社会,独立自主。
一方面是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投身建设,英姿飒爽的女性形象;一方面是女性整体主体意识的缺失和性别特征的消解;一方面是法律和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一方面是几千年沉定的男尊女卑思想的“集体无意识”;一方面是没有性别歧视的新社会;一方面却是道德的双重标准;一方面是男女都一样了,一方面还是男主外、女主内;一方面是“妇女能顶半边天”,一方面是女性承受着双重劳动的压迫;一方面是男女平等了,一方面是女性被有职权的男性强奸后根本不敢告发;一方面是女性有了一切权利,一方面是女性受着社会与家庭的双重束缚。
市场化给了人机会,让人变得自由,同时就业的性别歧视越来越暴露无疑,一些私有企业以女性的生育和家务拖累为由不愿意雇佣女性,使女性的就业遭到重重困难。
同时市场化又将女性的身体商品化,商家广告利用女性促销商品,通过这种促销重新塑造女性形象,倡导一种消费文化,引导女性迷恋物质消费,诱惑女性过一种物质的寄生生活,以致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女性因为生存的困难和物质的诱惑,由于权势与金钱的贪欲与霸权,致使一些女性沦为男人的玩物,二奶、小三成为一些妇女无奈的选择;随着腐败越来越严重,官员的贪欲越来越膨胀,有些官员竟然一人多则霸占几百个妇女,这说明在商品化的社会,妇女的生存、地位与尊严受到极大的挑战。
这一切不正常的生活是因为不正常的社会造成的,当然女性自有个人的责任,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社会的腐败与封建思想的回归使女性的天空
更加黯淡。
传统思想的糟粕一直保持至今,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极大的冲击。
今天,我们面临着“四个全面”重大任务,阻扰我们的敌人不是别的,正是传统思想的糟粕和西方的腐朽思想。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摒弃这些思想,真正从“秦始皇时代”来到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否则尽管我们穿着西装,拿着iphone,仍然生活在秦始皇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