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程朱理学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程朱理学教学设计
3.创设互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观点。
-例如,在评价朱理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辩论,一方从正面阐述朱理学的积极作用,另一方从反面分析其局限性。
4.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朱熹及其思想。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朱理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总结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如“格物致知”、“诚实守信”等,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阐述。
2.选择一个朱熹的经典故事或案例,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朱熹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3.阅读朱熹的《朱子语类》或《近思录》等著作,选取一段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解读,并阐述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3.通过回顾已学的儒家思想,如孔子、孟子等,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系统地介绍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以及朱理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朱熹的生平事迹:介绍朱熹的成长历程、学术成就以及他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2.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
a.格物致知:阐述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以及这一观点在古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对朱理学的认识,提高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勤奋、担当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作业完成后,进行自评和互评,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教学设计

一、百花怒放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经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期间百花怒放场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能够依据教科书与教师供给的资料以及自己的察看所得,进行推理剖析,主动研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察看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归纳和阐释。

⑵教师应当着重启迪式教课,设计拥有针对性、启迪性的问题,指引学生主动研究,并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实时而适合的评论。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春秋战国期间思想活跃而繁华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异文化传统;逐渐培养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骄傲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要点掌握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期间百花怒放的思想场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法教具问题研究法、电子白板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复习并导入】从孔子引入。

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认识,教师增补资料。

孔子及其创办的儒家思想, 成为东方文化的骨干, 与西方文化并称现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闪耀着智慧的人生真理不单贯串中国文化,相同也流传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解说新课】一、百花怒放1、看法: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早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 。

此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

“争鸣”说的是战国期间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样问题,睁开争辩,争相发布不一样的看法,主假如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一样。

2、春秋战国期间思想特点: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裕创新精神。

⑵派别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花怒放”。

3、原由⑴根本源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改革期间。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确定物质基础⑷人材:私学的兴隆,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遇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学案1-2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学案1-2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传入和发展:(1)过程。

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②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2)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3)《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4)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情境在线】《西学东渐记》是容闳先生英文自传的最早中译本,它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清末大变局中留学海归,献身祖国近代化事业的精彩人生,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经典文本。

思考: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西学东渐经历了哪几步?提示: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2)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第4课宋明理学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的第4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对本单元的整体要求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

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吸收佛道两教的长处,发展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并最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二、学生分析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的讲述方式,基本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

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主要研究思想理论,所以比较抽象,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针对上述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确定理由: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

●突破策略:利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讲解,借助补充资料和巩固训练帮助学生掌握。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导学案1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导学案1百家争鸣

专题一:一百家争鸣【预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预习重点】1.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以及主张。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之间的关系。

【预习任务】一、孔子和早期儒学早期儒学代表人物活动及其主张孔子(1)提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学说,主张在人人________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________持敬而远之的态度(3)开创中国古代________之风,主张“_______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4)开创了儒家学派,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称做“________”孟子(1)发挥孔子的“________”思想,提倡“仁政”学说(2)提出了“________”思想,成为中国早期________的思想基础荀子(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________的思想内容(2)在天人关系上,强调“________”,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________”1.主要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________”、“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思想(1)认为“________”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________思想。

(3)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________原则。

(4)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________”的社会。

3.庄子思想(1)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与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________”。

4.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________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
中华 文化
传出传出
本课小结
佛教 西方文化
明清时期(科技) 近代(器物-制度-思想)
对东亚和东南亚
文字、思想 制度、建筑 服饰……
对欧洲
科学技术 思Βιβλιοθήκη 文化 社会风尚 ……课堂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的观看!
高二(下)—文化交流与传播—历史—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答疑
问题一: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外来文 化的看法。
问题二: 阅读下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 响。
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 炙人口的诗句。如:
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 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元勋尽供菹醢(zūhǎi) 肉,史册虚传带砺盟。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腐 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1.传入 (1)明末清初,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等传入。
为什么明末清初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较小?
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 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 见用。
——《清史稿·汤若望传》
中西文化差异;传教士主要目的是传播天主教;当时中国国力相 对强盛。
——17世纪日本人那波守之《读汉高帝纪》
问题二: 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解题关键: 读懂材料,抓住两则材料的共同特征:外国人使用汉字创 作的文学作品、严格遵守律诗格律要求、诗句使用中国历 史文化典故。
思路引领:教科书正文提到汉字在周边国家的传播。作为思维的载体 和工具,使用汉字本身即为接受中华文化的表现,而只有 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才能创作格律要求严格的律诗,并使 用典故扩充诗歌内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学案

第3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背景△读杜牧的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1、、盛行 , 儒学发展受到挑战 , 出现危机。

2、出现“三教合一”和“三教并行”现象△在古代,人们把、和儒学并称为“三教”,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教”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D )A.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儒学吸收和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B.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C.唐朝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即尊道、礼佛、崇儒D.“三教合一”主张的提出,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对“三教合一”的理解,正确的是( C )A. 和儒学融合到之中,和儒学消亡B. 和儒学融合到之中,和儒学消亡C.“三教合为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和的理论,和依然存在D. 和融合到儒学之中,和消亡3、儒家学者试图复兴儒学△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是( A )A.韩愈B.程颢C.程颐D.朱熹二、代表人物、程朱理学主要思想观点万物的本原(世界观)二程天理 , “人伦者, 天理也”“君臣父子 , 天下之定理”陆王程程南宋人阳明颐朱熹颢(北宋人,兄弟俩)南宋人明朝人理学集大成者心学集大成者学代表人物△阅读“学思之窗”提供的材料,回答“学思之窗”提出的思考题:学习也应该一个知识一个知识地把握,日积月累,融会贯通。

△下列关于程朱理学的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B )A.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B.明朝以后,程朱理学成为久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C.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D.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2、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本课知识网络三魏晋南北朝:宋天理是万物本原理心二教合一隋朝:儒学家主张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唐朝: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明理学,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陆九渊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学程朱熹。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单元达标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

它们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华文明起源于夏商周时期D.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2.《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3.孟子认为“良知”是人性内在本能的朴素情感和道德意识,能催生出巨大能量而实现天下大治。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圣愚皆同、人人自有、各个自足的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性,是不待思虑而能分辨是非善恶之心,是真诚恻坦之意。

这表明王阳明心学()A.否定了传统的孔孟儒学B.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理学C.高度肯定人的主体意识D.顺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4.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思想家奉《周易》《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

同时期的范缜在《神灭论》中以“浮屠害政,桑门蠹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来斥佛。

这些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老庄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C.思想领域的冲突与融合D.排斥外来文化现象突出5.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

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C.冲破了社会等级观念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6.王夫之在《泰誓》中说:“人无易天地,易父母,而有可易之君。

”他又说:“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材料反映出王夫之()A.主张建立民主政治B.对传统政治的否定C.否定传统伦理思想D.深化传统民本思想7.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版本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版本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l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在学习中应注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化;对儒学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评价历史事物,教师要采取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二.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及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张及影响3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张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张、影响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及原因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原因第三目: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积极性、消极性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导入设计:(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2)问题导入: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年,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变的呢?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意义呢?2.出示课标要求.3.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设问一:依据表格,概述儒学发展历程复习前5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4.儒学的历史地位及变化原因设问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及原因l 1)、春秋战国:儒家思想被冷落l 2)、秦朝:儒家思想遭压制l 3)、汉代:儒家思想享“独尊”l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l 5):宋明:理学确立统治地位l 6)、明清:儒家思想遭批判l 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l 8)、新文化运动: 儒家思想受抨击原因:略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出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即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政治.5.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设问一:阅读材料(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史称西汉。

2.汉初“与民休息”之策(1)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2)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________”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________”。

3.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概况: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

(2)郡国并行下的王国问题:采取郡县与________并行制。

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________,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3)“七国之乱”:________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

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知识点2西汉的强盛1.政治强化——加强中央集权(1)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要求________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采取其他一些打击手段,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________形成威胁。

(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相权,强化监察制度①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________。

②确立以_______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③划分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________。

④任用酷吏治理________,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治理——改革币制、推行均输平准等(1)改革币制,将________收归中央。

(2)实行________,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________,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高中历史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高中历史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思想,全面理解宋明理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表格归纳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提高学生历史分析、比较能力;结合微课探究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历史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背景、思想让学生体会宋明理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学情分析思想史部分是必修三的难点,宋明理学由于吸收佛教、道教思想而带有哲学化、思辨化的特点,加大了学生理解和学习的难度。

教师必修借助历史材料、历史表格及图片、视频,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好在高二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已经学过哲学理论,基本能够区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哲学概念,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宋明理学》的相关哲学概念。

高二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多高中历史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基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适当增加师生互动、自我探究、小组讨论、自由发言等活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重难点重点: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2、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难点:1、全面分析宋明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2、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理解宋明理学的实质——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以2012年28岁的沈某因为骗取高额保险赔偿金而残忍杀害亲生父母一案,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指出沈某的行为泯灭人性,不仁,不义,不孝,令人发指,“伤天害理",实际上是违背人性,违背儒家伦理道德。

提出问题:人性及儒家伦理道德怎么就和“天理”联系在一起呢?(从而进入本节课)【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学生解读)1、知识与技能:掌握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思想,全面理解宋明理学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表格归纳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提高历史分析、比较能力;结合微课探究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培养整体感知历史的能力。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全套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全套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全套一、导学目标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历史必修一的相关知识,包括世界历史的起源、古代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演变等内容。

通过研究,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背景;2. 掌握历史方法和思维方式;3. 培养对历史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培养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5. 锻炼自主研究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单元一: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时期的特点和重要发现;- 分析人类社会由群居到定居以及生产方式的变迁。

2. 单元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理解文明的概念与特征;- 掌握早期文明的重要代表: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 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3. 单元三: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了解希腊罗马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探讨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律的特点;- 分析希腊罗马文明的衰落原因和影响。

4. 单元四:中古世界的变与不变- 了解中古世界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掌握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与发展;- 分析中古世界的宗教与文化交流。

5. 单元五:明清的变与不变- 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和重要事件;- 掌握明清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分析明清时期的文化与科技成就。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老师通过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

2. 视听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事件和背景。

3. 课外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和调查,深入了解某一历史事件,并进行汇报和分享。

四、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将综合运用以下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 随堂测验:通过随堂小测验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程度。

2.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表现。

高中统编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统编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统编历史必修三教案
教案的核心是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历史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因此,本教案范本将围绕以下几个重点展开:
1. 课程主题的确立:以“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为例,通过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理解并分析该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教学内容的安排:内容应包括明朝的建立与衰亡、清朝的兴起与统治、以及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等。

4. 教学方法的选择: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堂活动的设计: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场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6. 作业与评价:布置适量的课后阅读材料和思考题,通过作业和课堂表现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资源。

- 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 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和深层次分析历史事件。

-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和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份优秀的历史教案应当能够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代公民。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导言《过秦论》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作者为韩非,该篇是自由主义和唯实主义思想的代表之一。

它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必须用正确的观念、方法去对待和解决种种问题的重要性。

从史学的角度看,它也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阐述的理论和思想大部分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并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参考作用。

二、内容导读《过秦论》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为:第一部分:通论。

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人性、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基本问题,有“圣人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观”、“哲学观”等多重观点交织。

第二部分:批判秦政府的专制统治。

该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通过对秦政府种种罪恶行径的揭露和批判,揭示出专制统治所引发的社会危害和政治灾难。

它以攻击政治制度和反对特定人物为主。

第三部分:提出救亡思想。

该部分深入探讨了如何拯救秦国、拯救中国的方法论和策略性“建言”。

三、教学目标1. 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思想内容。

2. 理解和掌握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和人性观。

3. 掌握《过秦论》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能够分析和评价《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启示和对现实社会的照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专制统治?它所带来的危害是什么?”“你认为中国古代最著名或有代表性的专制朝代是哪一朝?”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们逐渐进入《过秦论》的主题。

2. 阅读与解析请同学们先划分文本结构,并结合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导读”,逐段解析问题:a) 第一部分:通论1) 解释“圣人观”和“政治观”。

2) 对“万物皆备于天”的观点进行阐释。

3) 阐述韩非子的“道德观”。

4) 总结韩非子的“教育观”。

5)发掘韩非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的一些思想。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照实记录。

作为一位历史老师,你知道如何制作一份吸引人的课件吗?下面是作者为你准备的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快来鉴戒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精选篇1)教学指导思想:新学期伊始,我校掀开了新的一页,我的人生也随之迈上了新的台阶。

新学期校长报告会上,校长饱满豪情的讲话深深震动了我。

“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嘹亮的号角在我心间久久回荡。

秉承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对新学期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摸索与探索。

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第一要请教师自身应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这一代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摸索,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获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爱好,实现我校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基本情形分析:一、教师自身状态分析:(一)教学优势:在历史教坛执掌教鞭的十几年,不仅使我积存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体会,也锤炼了我精练、准确、具有感染力的课堂风格和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

同时,十年来我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智力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得我初步具有了因人施教的能力,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和能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二)教学劣势:我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适应我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方面有一个进程,需要不断提高和揣摩。

二是需要尽快熟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习惯。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存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存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锤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渐掌控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在“史韵流香”的论坛上各抒己见,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图⽚导⼊:课件展⽰:《孔⼦讲学图》⽼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回答)⽼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学⽣:(思考、回答)⽼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问题导学,构建⽹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物及其主张。

(学⽣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络,⽼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变⾰、重⼤转型)1.经济:铁器、⽜耕的使⽤推⼴,井⽥制⽡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必修三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预学案班级:学队:姓名:●预学方法指导:1、阅读教材,每一副图片、小字和课下注释都要认真留意,自己看不懂、不明白的概念,标记下来,可以询问学研员或者老师。

2、对照教材,完成预学案上的填空,并将预学案上的内容在教材上画出来。

3、重点、难点用红笔标记下来,需要背诵的知识内容一定要记下来。

(建议: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用自己的话来阐述)4、学习知识要以课本为主,预学案只是辅助。

脚踏实地,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加油!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识记“百家争鸣”中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中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重点: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2、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背景(原因):中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上: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3、阶级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二)学派和代表:1、道家:老子和________。

2、儒家:________、孟子和________。

3、墨家:墨子。

4、法家:。

(三)争鸣:各学派之间既相互诘难与批驳,又相互吸收与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四)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一)创立——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1、贡献:创立儒家学派。

2、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①思想核心是“”。

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和任意刑杀。

③希望恢复的礼乐制度,主张“”,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主张“”。

(二)发展——孟子、荀子1、孟子(1)时期:战国中期(2)主要思想: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实行“”。

②提出“”的民本思想。

③在伦理观上,主张“”,要实行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1)时期:战国末期(2)主要思想:①主张统治者施政用“”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的力量巨大。

③提出“”,强调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结果:到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一)道家1、老子(春秋时期)(1)地位:道家学派的(2)主要思想:①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②政治思想:主张““向往的生活。

③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战国时期)主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的。

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二)法家1、法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期的。

2、他的主要思想: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利用驾驭大臣,以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理论。

3、结果:法家把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的历史发展趋势。

(三)墨家(见“历史纵横”)1、创始人,战国初期鲁国人。

2、主要思想:他主张“”;宣扬“”;他的治国主张是“”,反对任人唯亲。

3、墨家思想代表的愿望。

●细节点拨分析人物的思想时,要注意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阶级属性。

●【拓展提升】一、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二、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有为”: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特别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一)新儒学的形成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二)思想主张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的主张。

2、宣扬“”,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学说。

3、提出“”“父为子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三)受到重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施。

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一)措施1、汉武帝起用_______ _参与国家大政。

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从汉武帝时起, ___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成为“”。

自此,教育为所垄断。

3、兴办________,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 _________。

(二)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_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___ __ 。

●细节点拨:注意结合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分析其成为正统的根本原因是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拓展提升】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评价及认识: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1、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难点: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重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一、“三教合一”1、背景(1)魏晋南北朝,儒家吸收、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概况:三者相互影响和发展3、过程(1)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主张,又称“”。

主张以为主,调和收、的理论。

(2)唐朝:①统治者奉行的政策,即遵道、礼佛、崇儒。

②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儒学大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1、形成(1)北宋时,儒学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3)北宋时期的、程颢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

2、北宋二程——程颢、程颐●思想主张:(1)核心:______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2)把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天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提出“”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3、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思想主张:(1)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强调“,”。

(3)认为“物”指天理、、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影响(1)国内: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后人因而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

)成为后世依据的教科书。

(2)国外: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学派。

三、陆王心学:(一)地位: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二)代表1、陆九渊(1)南宋时期,理学家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

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

(2)他认为穷理不必,只需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1)背景:明朝后期,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所以,这一学派也被称为“”。

(3)思想主张:①更多地吸取了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在认识论上,他提出“”和“”的学说。

3、传播: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_______ 、 _____________以及___ ___ __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补充:宋明理学的积极意义: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拓展提升】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1.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习目标: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

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3、感受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中“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积极精神的价值。

★难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重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背景(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吏治腐败。

(2)经济:江南一带的市民____________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__________ _ ”的神圣。

(4)个人: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

2、思想主张:(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____________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认为____________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他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