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九年级语文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诲暗镂空(lòu) 魁梧(wú) 前瞻后顾
D.张皇骁勇(xiāo)栈桥(zhàn) 莫名其妙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关公崇拜起源于荆州,也寄寓着荆州人民对关羽的特殊感情。关公是“义”的化身,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守土报国的________,也看到了治军安民的________;看到了扶危济困的________,也看到了同生共死的________。
【市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九年级语文模拟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的注音或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慰籍狡黠(xiá)冗杂(rǒng)自出心裁
B.桑梓拮据(jù)蓦然(mò)重峦叠障
C.古代很多著述,能治世、治心、治身,被后人广泛引用,被一再解释、践行,传诵不衰,此类著述即成为中国经典。
D.有些著述因为符合统治者思想,充满Leabharlann Baidu理又被多次引用,被皇帝“钦定”为必读书,这些书结果就成为了经典。
5.下列对“中国经典”内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等同于“经”,其实指的就是儒家经典,因为历史上儒家思想特别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
B.中国经典能够做到将儒家、佛教、道教“三教合一”,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大政治特色。
C.中国经典中的儒、佛、道思想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A.仁义 侠义 情义 忠义B.忠义 仁义 侠义 情义
C.情义 忠义 仁义 侠义D.侠义 情义 忠义 仁义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能把我们内心爱的渴望与爱的失落变成这么十六个精简的文字再现出来。
B.“大漠孤烟”描述了在辽阔的地平线上看到一缕炊烟升起来,抑或是抵御烽火的狼烟烧起来。
B.李白一直在人间与天上两者之间游离,他是从人间出走的一个角色。先是感受到巨大的孤独感;然后去寻找一个属于“仙人”的完美性,可是他并没有说他找到了,大部分时候他有一种茫然。
C.李清照写词用字很俏皮,比如“绿肥红瘦”。春天过完了,花都凋零了,“红”是一种颜色,可是她用“瘦”来形容“红”;绿色越来越多,她用“肥”来形容“绿”。
D.李煜亡国以后有很重要的一首作品——《浪淘沙》。“春意阑珊”,“阑珊”这两个字有慵困、慵懒、迟延的感觉;“罗衾不耐五更寒”,人惊醒了,身上的罗衾很薄,挡不住黎明即将到来时的春寒。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中国经典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漫长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C.“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这句诗可以概括出李白的全部:落魄、流浪,又聪明到才华盖世。
D.“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的这句诗体现的诗风,绝对就是“贵游文学”风格。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韩愈一贯坚持文以载道的立场,获得同时代诗人白居易的高度评价:“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与其说是儒学影响深厚,不如说是佛学在诗学上尚未形成气候。
D.中国经典除了圣贤、宗教、学派的著作,还包含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诗词里的名篇佳作等。
6.下列对“中国经典”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
B.新的经典并不是照着前世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它本身的思想与价值能被后人认可,于是渐成经典。
D.张皇骁勇(xiāo)栈桥(zhàn) 莫名其妙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关公崇拜起源于荆州,也寄寓着荆州人民对关羽的特殊感情。关公是“义”的化身,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守土报国的________,也看到了治军安民的________;看到了扶危济困的________,也看到了同生共死的________。
【市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九年级语文模拟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的注音或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慰籍狡黠(xiá)冗杂(rǒng)自出心裁
B.桑梓拮据(jù)蓦然(mò)重峦叠障
C.古代很多著述,能治世、治心、治身,被后人广泛引用,被一再解释、践行,传诵不衰,此类著述即成为中国经典。
D.有些著述因为符合统治者思想,充满Leabharlann Baidu理又被多次引用,被皇帝“钦定”为必读书,这些书结果就成为了经典。
5.下列对“中国经典”内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等同于“经”,其实指的就是儒家经典,因为历史上儒家思想特别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
B.中国经典能够做到将儒家、佛教、道教“三教合一”,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大政治特色。
C.中国经典中的儒、佛、道思想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A.仁义 侠义 情义 忠义B.忠义 仁义 侠义 情义
C.情义 忠义 仁义 侠义D.侠义 情义 忠义 仁义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能把我们内心爱的渴望与爱的失落变成这么十六个精简的文字再现出来。
B.“大漠孤烟”描述了在辽阔的地平线上看到一缕炊烟升起来,抑或是抵御烽火的狼烟烧起来。
B.李白一直在人间与天上两者之间游离,他是从人间出走的一个角色。先是感受到巨大的孤独感;然后去寻找一个属于“仙人”的完美性,可是他并没有说他找到了,大部分时候他有一种茫然。
C.李清照写词用字很俏皮,比如“绿肥红瘦”。春天过完了,花都凋零了,“红”是一种颜色,可是她用“瘦”来形容“红”;绿色越来越多,她用“肥”来形容“绿”。
D.李煜亡国以后有很重要的一首作品——《浪淘沙》。“春意阑珊”,“阑珊”这两个字有慵困、慵懒、迟延的感觉;“罗衾不耐五更寒”,人惊醒了,身上的罗衾很薄,挡不住黎明即将到来时的春寒。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中国经典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漫长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C.“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这句诗可以概括出李白的全部:落魄、流浪,又聪明到才华盖世。
D.“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的这句诗体现的诗风,绝对就是“贵游文学”风格。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韩愈一贯坚持文以载道的立场,获得同时代诗人白居易的高度评价:“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与其说是儒学影响深厚,不如说是佛学在诗学上尚未形成气候。
D.中国经典除了圣贤、宗教、学派的著作,还包含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诗词里的名篇佳作等。
6.下列对“中国经典”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
B.新的经典并不是照着前世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它本身的思想与价值能被后人认可,于是渐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