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条文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内经》条文精选(4条)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 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督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者者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鞍,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温病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温病学必背条文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温病学必背条文一级条文(40)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温热论》第1条)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
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也。
(《温热论》第2条)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温热论》第3条)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及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速透斑为要。
(《温热论》第4条)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XXX。
(《温热论》第5条)6.若其邪一直在气分留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日夜,待气还自暖和如常矣。
(《温热论》第6条)7.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温热论》第6条)8.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温热论》第6条)9.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中医经典条文精选
中医经典条文精选中医经典条文精选:第一章:基本原理1.1 五行学说1.1.1 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关系1.1.2 五行与脏腑经络的相关性1.2 阴阳学说1.2.1 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1.2.2 阴阳失衡与疾病发生的关联1.3 气血精气理论1.3.1 气血精气的和循环1.3.2 气血精气与健康的关系第二章:诊断方法2.1 望诊2.1.1 面部色泽的判断2.1.2 眼睛、舌头等部位变化的分析2.2 闻诊2.2.1 呼吸气味的辨别2.2.2 阳萎、阴虚等病状的判别2.3 问诊2.3.1 疾病发作的起因与症状的详细了解2.3.2 其他相关疾病和个人习惯的了解2.4 切诊2.4.1 经络、腧穴的检查与判断2.4.2 脉搏的判定与分析第三章:治疗方法3.1 中药治疗3.1.1 病情辨别与处方选方3.1.2 草药煎煮方法与剂型选择3.2 针灸疗法3.2.1 针灸穴位的选择与操作技巧3.2.2 针刺的禁忌与注意事项3.3 推拿按摩疗法3.3.1 推拿按摩手法的介绍与应用3.3.2 常见疾病的推拿按摩疗法3.4 食疗与调摄3.4.1 食物药物相克与相助的原理3.4.2 饮食调节与养生方法的实践第四章:常见病症4.1 常见感冒4.1.1 病因病理与诊断要点4.1.2 中医药治疗与预防方法4.2 高血压4.2.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与分型4.2.2 饮食调理与针灸治疗方案4.3 心梗4.3.1 中医病因与预后判断4.3.2 草药配方与针灸疗法的应用4.4 糖尿病4.4.1 中医对糖尿病的解释与饮食建议4.4.2 中药方剂与穴位的选择与应用第五章:心理健康5.1 压力管理5.1.1 压力对身体的影响与症状表现5.1.2 中医心理调理的方法与技巧5.2 睡眠障碍5.2.1 失眠、梦境和噩梦的原因与对策5.2.2 推拿按摩与草药调理的案例分析5.3 抑郁与焦虑症5.3.1 中医对情绪障碍的认知与治疗5.3.2 精神科疾病的针灸疗法与心理疏导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 中医经典书籍的引用资料- 诊断案例和治疗方案示例- 图表和图示辅助说明材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患者隐私保护法: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泄露2.临床实践规范:规定了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遵守的标准和流程3.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4.医疗纠纷处理办法:明确了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责任分配全文结束数字:\。
妇科中医经典条文
妇科中医经典条文
妇科中医经典条文主要体现在古代中医经典著作中,这些文献对女性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详尽的论述。
以下是一些关于妇科的中医经典条文:
1.《黄帝内经·素问》
《素问·女子病脉解》:详细讨论了女性的生理特点、月经、妊娠、分娩等方面,并对女性病证的脉象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2.《难经》
《难经·女人难》:介绍了女性生理的变化、经血的特点、妊娠、分娩等内容,同时对女性病症的诊治也有一定的论述。
3.《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水气女病》:详细描述了女性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对调理女性的气血、调和阴阳等方面有所阐述。
4.《妇人大全良方》
这是一部专门讨论妇科疾病的医学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实用方剂和治疗妇科病的经验。
5.《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妇人类》:详细论述了女性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强调了调养、饮食和心理的重要性。
6.《女科秘要》
这是一部专门探讨女性疾病的经典之作,包括月经不调、妊娠、
产后调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这些中医经典条文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医妇科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了解女性生理状况、诊断妇科疾病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代中医医师在妇科临床实践中仍然可以从这些古籍中汲取养分,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更好地为女性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服务。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针灸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针灸学必背条文
本文档旨在列举中医经典中的必背条文,以帮助准备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考生更好地复针灸学知识。
1. 《黄帝内经》
- 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
- 针灸学的基本技术:针刺、灸疗、拔罐等
- 针灸学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针灸学的疗效评价和安全注意事项
2. 《伤寒论》
- 针灸治疗温病的理论基础
- 针灸治疗常见温病的方药和要点
- 针灸治疗温病中的经验总结和注意事项
3. 《神农本草经》
-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 与针灸学相关的重要中药材和药方
-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常见疾病的原则
4. 《本草纲目》
- 针灸学中常用的草药和药方的分类和功效
- 针灸学中常用的药物制剂和用法
5. 《针灸歌诀》
- 针灸学的基本要点和操作技巧
- 针灸学中常用的穴位名称、定位和操作方法
注意:以上列举的条文为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针灸学必备知识,考生还需结合课本和参考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
祝您考试顺利!。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内经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内经学必背条文一、《黄帝内经》1.《素问》九候:___,___。
经脉别:十二经脉,命门俞穴。
形态:形神合一,形体不惰。
出入:出入之道,外邪不犯。
色:五色使人,五官相应。
营卫:卫气为善,志意为害。
脏腑:十一脏六腑,坚固不移。
藏府:盛藏之地,五脏六腑。
阴阳:阴阳之道,处世积善。
病因:病之所生,乃因于内。
妇科:孕产之道,妇女须守。
解人:轻重疾病,人体之象。
2.《灵枢》本原:病有虚实,阴阳二形。
寿命:寿保之道,五实五虚。
季节:四时之气,养生之道。
阴阳:调阴阳气,以平和为首。
五脏:五脏各有位,功能不同。
功用:阴阳之气,运行有规。
经络:十二经脉,气血先行。
把脉:察诊方法,诊断无误。
气化:五味之化,千变万化。
病机:虚实病机,证候不同。
卫气:卫外之气,六腑主管。
五腧:五官之腧,与经相应。
二、《难经》1.《神农本经》药物:芳香助透,药性须知。
编篡:药性成方,功用难忘。
刮痧:刮痧疗法,经络得开。
针灸:针刺疗法,穴位要穷。
药膳:食疗,药食相融。
炮制:药物制法,临床常用。
平词:养生术语,掌握有术。
推拿:经络按摩,寒湿必除。
酒石:炮制良方,剂量恰当。
术语:医学术语,必须熟知。
说明:药物属性,用法要明。
2.《金匮要略》病机:毒邪之邪,病机不同。
脉法:三部九候,寻常所用。
寒热:寒热证候,各具特征。
汤液:汤药煮取,疗效显著。
藏府:脏腑之藏,病机明确。
行针:针灸疗法,手法灵巧。
附方:治疗方剂,临床推用。
动静:调节运动,身心和谐。
病毒:疫病之毒,传染多端。
辨证:辨证施治,确立治法。
食疗:养生良方,食材为主。
三、《外科正宗》1.《外科正宗》疾病:疾病之源,六经饮食。
切治:学疾所治,刀刃对准。
手法:操作技术,熟练得当。
用药:药与手法,互为配合。
医德:医者所宜,操守要端。
外伤:创伤积酿,切勿漫延。
关节:关节病痛,治疗有招。
伤科:损伤治疗,注意不少。
肛肠:肛门病变,仔细观察。
临证:立即诊治,去病求存。
动脉:动脉之脉,要数要准。
中医经典条文
《内经》条文精选(4条)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五行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五行学必背条文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学生参加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时必须掌握的五行学条文。
五行学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涉及到对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理解和运用。
以下是五行学的必背条文:木1.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五脏者,脾胃肝肺肾也。
”2.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主筋,主舌,主目。
”3.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主谷道,喜怒主之,主痛痹。
”火1.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侮》:“心者,生之本脏也。
”2.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藏神志。
”3. 《素问·调经论》:“心藏精,主血脉。
”土1. 《素问·玉机真藏论》:“脾者,五脏六腑之大海。
”2. 《灵枢·寿天岁时》:“脾藏四时之精。
”3. 《素问·刺法论》:“脾主运化,主肌肉,主肢节。
”金1.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将治喘息。
”2. 《素问·五脏生成篇》:“肺主气,气行奇恒。
”3. 《灵枢·临泉》:“肺藏之清。
”水1. 《素问·生气通天论》:“肾者,主水。
”2. 《素问·刺法论》:“肾治耳也。
”3. 《灵枢·官能》:“肾藏之精。
”以上是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中五行学的必背条文,建议考生认真研究,并结合经典文献深入理解五行学的内涵和应用。
(字数:185)。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医经典必背条文《内经》条文精选(4条)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中医经典条文精选
中医经典条文精选第一章:经络理论1·1 经络的概念及分类1·2 经络的路径与分布1·3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第二章:阴阳理论2·1 阴阳的概念与属性2·2 阴阳的相互作用与平衡2·3 阴阳失调与疾病发生第三章:五行学说3·1 五行的概念与特点3·2 五行与脏腑的关系3·3 五行对人体的影响与调节方法第四章:脏腑学说4·1 脏腑的定义和分类4·2 脏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4·3 脏腑与疾病的关系与诊断第五章:气血学说5·1 气的概念与分类5·2 血的概念与特点5·3 气血的相互关系与疾病发生第六章:病因病机学说6·1 外感病因学说与疾病机制6·2 内因病因学说与疾病机制6·3 情志病因学说与疾病机制第七章:诊断方法7·1 四诊合参的概念与流程7·2 望诊的方法与意义7·3 闻诊的方法与意义7·4 问诊的方法与意义7·5 切诊的方法与意义第八章:治疗方法8·1 中药治疗的原则与方法8·2 针灸治疗的原则与方法8·3 推拿按摩治疗的原则与方法8·4 中医养生及调理的原则与方法第九章:中医典籍与名医9·1 《黄帝内经》的特点与内容9·2 《伤寒杂病论》的特点与内容9·3 《医宗金鉴》的特点与内容9·4 中国古代著名中医名医与其贡献第十章:中医药文化10·1 中医药的历史与发展10·2 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10·3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附件:包括相关经典文献、诊断工具与中医药材的图片、病例分析与治疗方案示例等附件材料。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药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医药事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医药的发展、注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规定。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实用版】目录1.中医四大经典的概念与意义2.四大经典的具体内容3.四大经典的历史渊源与学术价值4.四大经典的背诵方法与技巧5.四大经典在中医发展中的重要性正文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部著作,是中医学术体系的基石,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疾病防治等。
《难经》是《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它以问答的形式,进一步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临床医学著作,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他以自己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总结了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为中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它记载了大量的药物,为中医的药物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大经典的历史渊源深厚,学术价值巨大,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由于其内容丰富,理论深奥,背诵全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四大经典的背诵方法与技巧。
首先,要理解背诵。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文中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背诵。
其次,要分段背诵。
四大经典的篇幅较长,如果一次性背诵,很容易造成记忆疲劳,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分段,一段一段地进行背诵。
再次,要反复背诵。
记忆需要反复巩固,只有反复背诵,才能使知识深入骨髓。
四大经典在中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为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中医经典条文
中医经典条文中医经典条文第一章脉象辨识1·1 脉息之基础脉息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脉搏的频率、强度、节律等要素。
根据脉息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等情况。
脉息的辨识需要从脉搏的形态、触诊的方法和判断依据等方面进行细化。
1·1·1 脉搏的形态脉搏的形态包括浮脉、沉脉、缓脉、数脉、结实脉、细脉、滑脉、洪脉等。
浮脉指脉搏强度较高、频率较快。
沉脉指脉搏强度较低、频率较慢。
缓脉指脉搏强度适中、频率适中。
数脉指脉搏频率过快。
结实脉指脉搏强硬而有力。
细脉指脉搏弱而细小。
滑脉指脉搏滑利无力。
洪脉指脉搏强而有力且宽大。
1·1·2 触诊的方法触诊是脉息辨识的关键环节,主要有传统三部曲触法、关键诊脉法和抵押脉法。
传统三部曲触法包括寒迅、温柔和静能,通过不同力度和速度的按压操作,来判断脉息的表现。
关键诊脉法是指通过按压某些部位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病理变化。
抵押脉法是指在诊脉过程中,根据脉搏的特点来判断脏腑功能的情况。
1·1·3 判断依据判断脉息的依据主要有脉搏数量、强度、节律和规律性等方面。
脉搏数量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可以根据脉搏数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脉搏强度指每次脉搏的力度大小,可以通过触诊来判断脉搏的强度。
节律指脉搏的规律性,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频率和间隔时间来判断脉搏的节律。
第二章针灸疗法2·1 针刺穴位选择针刺穴位的选择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进行细化。
根据经验规律和经典文献,可以选择适合的经络和穴位。
经络包括十四经脉和奇经八脉,根据症状和部位选择相应的经络。
穴位选择需要根据病情和病理变化,选择适合的穴位刺激。
2·1·1 经络选择根据病情和病理变化,可以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针刺。
比如,阳明经可用于治疗热病,太阳经可用于治疗寒病,厥阴经可用于治疗肝胆疾病等。
2·1·2 穴位选择穴位选择需要根据病情和病理变化,选择适合的穴位刺激。
中医经典条文解析
中医经典条文解析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哎呀,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一个明亮一个黑暗,这不是很明显嘛!比如说,白天大家都出来活动,充满活力,就像那阳;晚上都安静地睡觉,这就是阴呀!这不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阴阳嘛!2.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嘿,这就好比我们每天好好刷牙洗脸,预防生病,而不是等生病了才去看医生呀!比如我每天都认真洗手,这样就不容易生病啦,这不就是在治未病嘛!3.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哇,这就好像我们白天精神好,晚上就容易犯困一样嘛!我有时候白天玩得可嗨了,到了晚上就觉得累得不行,这难道不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吗?4.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就跟我们身体强壮了就不容易被小病菌打倒一样呀!像我经常锻炼,身体棒棒的,那些小感冒什么的都不敢来找我呢!5.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哎呀,我们不就是靠着大自然的气息活着,按照四季的规律成长嘛!比如春天花开了,我们就觉得特别开心,夏天热了就想吃冰糕,这就是四时对我们的影响呀!6.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这就好像我们知道大冷天要多穿衣服,大风天要躲着点风一样嘛!我可不会在刮大风的时候还在外面乱跑,这就是在避虚邪贼风呀!7.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就好像我们心情平静的时候,就会感觉很舒服呀!像我安静地看书的时候,就觉得心里特别平静,这就是那种恬淡虚无的感觉吧!8. “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这就跟四季有不同的蔬菜水果一样呀!春天有草莓,夏天有西瓜,秋天有苹果,冬天有橘子,我们的五脏是不是也会根据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反应呢?9.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哇,经脉就像身体里的秘密通道一样重要呀!我有时候腿麻了,妈妈就会说血脉不通啦,这是不是也跟经脉有关系呀?10.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这就好比有些病吃药打针都不好使,就得用特别的方法呀!就像我有个玩具坏了,用普通方法修不好,就得用特殊的工具来修一样呢!以上就是我对中医经典条文的简单解析啦,是不是很有趣呀!。
中医必背经典条文
《黄帝内经》素问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荒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第一篇】《黄帝内经》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2.《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被视为中医学的基础和指南。
3.《黄帝内经》中的条文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分别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4.《黄帝内经》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养生、治病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5.其中,《黄帝内经·素问篇》探讨了人体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机理,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6.《黄帝内经·灵枢篇》则深入探讨了脏腑经络、气血运行等问题,为中医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7.读者通过背诵《黄帝内经》的条文,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经典的真谛,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伤寒杂病论》1.《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之一,是张仲景撰写的著名医学著作。
2.《伤寒杂病论》详细描述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3.本书的条文清晰明了,语言简洁,对于中医临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伤寒杂病论》通过对病理变化的观察和患者的症状描述,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
5.该书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注重辨证施治,强调治疗要“因人而异”。
6.背诵《伤寒杂病论》有助于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第三篇】《金匮要略》1.《金匮要略》是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重要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临床之宝。
2.《金匮要略》主要探讨了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该书条文精炼,内容系统,注重病机的研究,突出辨证施治的要点。
4.《金匮要略》中描述了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过程、鉴别要点及治疗方案,使之成为中医实践的利器。
5.背诵《金匮要略》可以加深对中医药学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临床医生的综合治疗能力。
【第四篇】《神农本草经》1.《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农学、药学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农药学专著。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儿科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儿科学必背条文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对于研究中医理论知识的考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标准。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儿科学中必须掌握和背诵的经典条文。
条文一:《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五篇·上古天真论- "天有五常,五常应五气而化,五气应四时而成,四时因三光而变,三光因太阳而功。
太阳者,万物之主,天之道也。
"第八十九篇·金匮理论·五迟五泻论- "人病重则肾气不通,人死矣。
"- "肺病而喘者,此生气之所失也。
"第八十七篇·金匮理论·五劳所伤辨体证并治- "饮食已化,五味入胃。
乃令心意志。
如是则精神乃充,如充则营卫充盛。
邪气何由得入?"第四十六篇·寿夭刚柔水火论- "五志不和,内外不调。
内外不调,则寿夭不时,即寿夭之理也。
"条文二:《伤寒论》第五十六篇·病机二- "寒中必喘,喘则烦矣。
"第十五篇·赤水瘦金论- "心包络病,手太阳脉自系阴器,腰痛引脐,脐下少腹肿急痛者是也。
"第六十二篇·病脉之论- "太阳病,外证已罢,尔时脉浑浑然自动者,为藏府有寒热者也。
"结论以上是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中儿科学必须背诵的条文。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条文,考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知识,为儿科学领域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注意:以上条文仅为示范,具体条文内容以参考资料中的官方规定为准。
中医经典条文
《内经》条文精选(4条)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3。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10.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黄帝内经》中医饮食养生条文
《黄帝内经》中医饮食养生条文一、五味平衡《黄帝内经》强调饮食应五味平衡,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的食品应搭配合理。
过食酸味会导致肝气过旺,引起脾胃功能减弱;过食苦味会导致心气减弱,影响脾胃功能;过食甘味会导致脾胃过旺,引发肠道功能失调;过食辛味会耗散心气,损耗肺气;过食咸味会导致血行不畅,影响肾功。
因此,合理搭配五味食品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饮食有节《黄帝内经》提倡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
饮食过量会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甚至引发疾病。
同时,饮食应以适量为度,避免过度饱食或饥饿。
合理的饮食制度有助于身体健康。
三、食物寒热温凉搭配《黄帝内经》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应合理搭配。
过食寒性食物会导致寒性体质,影响消化功能;过食热性食物会导致热性体质,引起口渴、便秘等症状;过食温性食物会导致湿热体质,引起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过食凉性食物会导致寒凉体质,影响脾胃功能。
因此,合理搭配食物的性质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食物五色补充五脏《黄帝内经》认为食物有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不同颜色的食物对五脏有不同的补益作用。
青色食物如青菜、青豆等,有益于肝;赤色食物如红椒、红枣等,有益于心;黄色食物如香蕉、南瓜等,有益于脾;白色食物如白萝卜、银耳等,有益于肺;黑色食物如黑豆、黑米等,有益于肾。
因此,合理搭配食物的颜色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五、不同体质的饮食调理《黄帝内经》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应根据体质选择合适的饮食。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宜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葱、蒜等;阴虚体质的人宜食用滋阴清热的食物,如百合、山药、梨等;血瘀体质的人宜食用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山楂、桃仁、红花等。
因此,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饮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六、时令饮食《黄帝内经》认为应根据季节选择合适的饮食。
例如,春季宜食用温性食物,以养肝为主;夏季宜食用清淡的食物,以养心为主;秋季宜食用滋润的食物,以养肺为主;冬季宜食用高热量的食物,以养肾为主。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摘要:一、前言二、中医四大经典条文介绍1.《黄帝内经》2.《难经》3.《伤寒杂病论》4.《神农本草经》三、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方法1.分阶段学习2.制作学习卡片3.结合实践理解4.定期复习巩固四、中医四大经典条文的价值与意义1.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定2.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3.对现代医学的启示五、结论正文: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四大经典条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它们不仅凝聚了古代医者的智慧,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如何背诵这四大经典条文,成为了每一个中医学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首先,我们要了解四大经典条文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详细论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难经》主要解答了《黄帝内经》中的一些难题,对中医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补充。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专著,对中医临床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详细记载了药物的性能、功效和用法。
其次,我们要掌握四大经典条文的背诵方法。
分阶段学习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可以将条文分为若干个阶段,逐步完成。
制作学习卡片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卡片上写下关键词和解释,方便随时查阅。
结合实践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条文,可以通过临床病例来加深对条文的理解。
定期复习巩固是防止遗忘的重要手段,可以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保每个阶段的学习效果。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四大经典条文的价值与意义。
它们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些经典条文对现代医学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如强调预防为主、个体化治疗等。
因此,背诵四大经典条文不仅是中医学子的基本功,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责任所在。
总之,背诵中医四大经典条文是每一个中医学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通过分阶段学习、制作学习卡片、结合实践理解和定期复习巩固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经典条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条文精选(4条)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0.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1.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2.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3.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4.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16.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17.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18.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19.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0.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2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2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24.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25.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26.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金匮要略》条文精选(59条)痉湿暍病脉证第二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3.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4.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5. 风湿,脉浮、身重, 汗出恶风者, 防己黄芪汤主之。
6.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主之。
6.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
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7.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8.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9.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1.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12.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3.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14.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5.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16.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八17.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18.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19.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20.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21. 脾胃虚寒,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22. 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3.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24.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5.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26.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27.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28.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9.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30.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31.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32.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33.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动聂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34.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35.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36.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假令脉浮,宜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37.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38.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
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39.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40.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41.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42.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43.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44.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45.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46.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47.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48.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49.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
……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
桂枝茯苓丸主之。
50.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
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51. 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52.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53. 产后腹中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54.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55.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
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56.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57.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58.问曰:妇人年五十所,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当以温经汤主之。
59.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
《温病学》精选(10条)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叶天士《温热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3.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4.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
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求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5.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瘟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6.吴鞠通《温病条辨》: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7.吴鞠通《温病条辨》: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8.吴鞠通《温病条辨》: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名曰湿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