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油田高3块莲花油层沉积特征研究
辽河油田齐3-17-5块莲花油层湖底扇沉积特征研究
本 研究 区 内通 过 地 震 资料 可 以看 出反 射 外 形 有席状 、 状 等 反 射 结 构 , 见 图 2 在 本 凹 陷 中 央 丘 ( )
带, 中强振 幅 中连 续 丘 状 地震 相 , 形 具 有 底 顶 凸 , 丘
周 围反射 常从两侧 向上 超 覆 的 特征 , 现 出湖 底 扇 表
下莲 花油 层 。
裂强 烈活动 , 盆地 的高 差较 大 。此 时 深水 湖 盆 环 使 境 与 西侧 显 著 的 高差 使 堆 积 在 湖 盆边 缘 的 碎 屑 或
已堆 积在岸 边 的沉 积 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处 于不 稳 定 状态 , 为大 量 碎
屑以突发事件形成以 自身重 力为动力的沉积物重
力流 进入 湖盆 , 进 一 步 滑 人 湖 底 创 造 了条 件 , 并 形 成 了深水 环 境 的浊 积 岩 和深 湖 相 泥 岩 沉 积 物 。 由
相沉 积 的典型特 征 。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1 2卷
优 势 。反 映逆 变 悬 浮 整 搬 运 特 征 。 电测 曲线 为
道通 常是逐 渐过 渡 的 _ 。细 砂岩 、 砂 岩 为 其 主要 5 J 粉 岩性 。砂 岩发育 递变 层 理 、 行 层 理 等 。砂层 显 示 平
中一高幅箱形或齿化箱形到钟形曲线组合。
运方 式堆 积在 深水 区的粗碎 屑扇 形体 。 齐家 地 区位于 欢喜 岭油 田北 部 , 西 部 凹陷西 是 部斜 坡 带 上 曙 光 ~欢 喜 岭 有 利 含 油 带 的一 部 分 。
齐 31 . 位 于 辽 河 盆地 西 部 凹 陷西斜 坡 中南 段 — 5块 7
积 J褐灰 色 油 页 岩 和 钙 质 页 岩 , , 内部 也 常 见 黑 色
西部凹陷曙光—雷家地区高升油组储层特征研究
西部凹陷曙光—雷家地区高升油组储层特征研究作者:董足华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9年第15期摘要:曙光-高升地区高升油组湖相碳酸盐岩油藏潜力一直未被充分认识,近年来随着致密油藏的勘探开发的攻关方向的转变,大型压裂技术的成熟以及相应配套技术的完善,为认识该区沙四段湖相碳酸岩盐致密油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为含泥晶云岩为主,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晶间孔(微孔)为主,储层属低孔、低渗-特低渗型储层为主。
关键词:高升油层;含泥泥晶云岩;低渗;特低渗DOI:10.16640/ki.37-1222/t.2019.15.0721 区域概况曙古169块构造上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曙光低潜山带,紧邻盘山、陈家两大生油洼陷,油气资源丰富,纵向发育沙四段杜家台、高升、古生界、元古界四套含油层系,本次研究主要目的层为沙四段高升油组。
2 储层特征2.1 沉积相特征岩心、测井以及录井资料综合研究表明,高升地区沙四段为一套湖相碳酸盐和泥岩的沉积组合。
洪水期以泥质岩类沉积为主;干旱-淡热季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根据湖泊水体的深度和水体特征,可进一步将湖相划分为滨浅湖亚相、半深湖—深湖亚相以及特殊的湖湾亚相,其中,本区湖湾亚相不发育相[1]。
2.2 储层分布特征从南部曙光地区高升油层云质岩预测结果分析,整体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主体部位最大厚度达40m。
从已知标定分析,预测结果反映了云质岩主要发育区。
储层厚度大于20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曙古169井至曙古173井一线,局部存在两个高值区,位于曙107井北部及曙139南侧。
曙古173井以北与雷家“两宽一高”重叠区的储层预测厚度整体变化趋势与叠前预测结果一致。
2.3.1 岩石类型及特征沙河街组四段高升油层为一套湖相细粒级沉积岩,该套岩石矿物组成复杂,成分组成为碳酸盐、自生方沸石、自生长石等,并伴有陆源粘土矿物及小于0.0156mm长英质泥级细碎屑。
自生方沸石、自生长石等推测为湖底热液成因。
高升油田高246块莲花油层沉积特征研究
高升油田高246块莲花油层沉积特征研究Ξ杨 勇,许晓宏,黄友华(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摘 要:本文介绍了高升油田高246块莲花油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及沉积特征标志,搞清了其岩性、沉积相的分布类型,认清了该区重力流的分布规律,确定了储层的发育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进一步的滚动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莲花油层;岩相特征;沉积特征;高升油田 高246块莲花油层属于厚层块状砂砾岩底水稠油油藏〔1〕。
通过对取心井的岩心观察描述,结合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综合运用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结构、构造特征、韵律特征、古生物特征等各种相标志,结合测井曲线特征,沉积演化背景、物源方向,对研究区目的层段的各小层沉积微相进行了平面组合,编绘出该区不同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为研究不同时期全区的沉积微相分布和预测有利储集砂体的空间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1 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区莲花油层是沙三时期深水湖盆中发育的一套近岸水下扇沉积体,根据沉积相分析,其物源来自东部中央凸起。
根据沉积特点将8个砂体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
内扇亚相主要发育内扇主水道微相;中扇亚相划分为辫状水道微相、辫状水道间微相和中扇前缘微相〔2〕。
2 沉积微相标志2.1 岩石结构标志通过岩心分析可知,本区储层岩石的碎屑成分中长石、岩屑含量高,莲花油层岩石成分成熟度低,为长石砂岩、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
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局部钙质胶结,胶结较疏松,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和接触——孔隙式,这表明莲花油层为近物源快速堆积的产物〔3〕。
莲花油层岩石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颗粒较粗、大小混杂,粒级分散。
概率图为一段式、二段式、斜率差别不大的三段和多段式、上凸弧形。
最大粒径大于10c m ,一般0.2-1.0mm ,粒度中值0.43mm ;分选差,分选系数2.04;颗粒磨圆中等,为次棱角——次圆状,结构成熟度低。
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局部钙质胶结,胶结较疏松,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和接触——孔隙式。
GS
168前言辽河盆地是位于华北陆台东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其主成盆期发生于早第三纪,盆地的形成受区域性拉张断裂活动控制成为断陷,属渤海裂谷系的一个分支。
根据断裂运动发生的时间、强度、性质和影响范围,早第三纪辽河盆地可分为三个沉积旋回,相应形成三个层序,其中层序I对应于沙河街组三、四段,由低位、湖盆扩张、高位和湖盆收缩体系域构成;层序II对应于沙河街组一、二段,由湖盆扩张、高位和湖盆收缩体系域构成;层序III对应于东营组,由低位、湖盆扩张、高位和湖盆收缩体系域构成。
综观早第三纪辽河盆地形成的三个构造旋回,其断裂运动具有依次衰减的总趋势,并影响着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三个旋回相比,第一旋回沉积不均衡,为非补偿状态,发育了以湖底扇为代表的深水环境沉积物;第二旋回沉降与沉积速率大致均衡,发育了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第三旋回沉积速率大于沉降速率,呈过补偿状态,冲积平原相带发育。
GS油田位于下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北段,莲花油层是GS 油田的主要含油层系,油藏埋深1450~1750m,含油井段80~200 m,内部发育有50~110 m的油层,平均有效厚度67.7m,油水界面为-1690 m、油气界面为-1510 m,为典型的气顶底水油藏。
脱气原油密度0.92~0.96g/cm 3、50℃时地面脱气原油粘度2000~4000mPa.s、地层原油粘度74~605 mPa.s,自1977年投入开发以来,至今已有34年的历程,先后经历了稠油开发准备、产能建设、稳产和产量递减四个大的开发阶段,目前已处于油田开发的中后期,综合含水率已高达37%,增产效果越来越差,油层压力下降缓慢,油层纵横向受效不均,储层物性变差。
因此,有必要对莲花油藏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沉积特征:辽河盆地是华北陆台东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其主成盆期发生于早第三纪,盆地的形成受区域性拉张断裂活动控制成为断陷,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构造运动,相应形成三个沉积旋回。
高二三区隔、夹层划分标准及分布规律
0 I T I ,能 较好 地 分 隔 上 下砂 体 ;五 、六 能 局部 分 隔油层 ,开发 过程 中局 部起 到阻 止流体 纵 最 大 可 达 2 隔层 厚 度 变 化大 ,部分 地 区小 于 1 m,起 不到 隔 层 向发生窜流 ,不能作为划分开发层系的地质依据。 的作 用 ,其 他 地 区最 大 可 达 3 0 m,一 般 2~1 2 m, 2 . 2 划分标 准 — 要弄清隔 、夹层的发育特点和分布规律 ,首先 以泥质 隔 层 为 主 ,物性 隔层 次之 ,仅分 布 于 高 3 3 —0 5 井及 高检 l 井 附近 ;六 、七 隔层 发育较差 , 必 须 正确地 判 断和划 分 隔 、夹层 ,建 立隔 、夹 层 的 厚 度 较 小 ,一 般 1 ~4 m,以泥 质 隔层 为 主 ,物 性 划 分标 准 。 隔 层次 之 ,钙质 隔层少 见 。 对常 规开 发 的油气 藏 ,确定 隔层 的 隔绝 程度 主 要 有 两个 标准 :一 是物 性标 准 ,二是 厚度 标 准 。而 2 0一 油气 田地 面工 程 ( h t t
( 栏 目 主持 杨 军)
一
p : / / www. y q t d mg c . c o n) r
稳定 ,多呈层 状 连续 展 布 。在 油藏 开发 过程 中 ,当
3 高二三 区隔、夹层分布 特征
高二 区莲花 油层 的形 成 主要 为八 次大 型重 力
两 套 开发层 系之 间存 在一 定 的压力 差 时 ,隔层起 到
流 活动 的结果 ,相 邻两 次重 力 流活动 的 间歇期 形 成
阻止油气纵 向发生窜流的作用 ,因此隔层是油藏开 泥质 、物 性及 钙质 的 隔 、夹 层 ,将莲 花 油层 分隔 成 八个 砂 体 ,泥质 隔 层最 为发 育 ,其 次 为 物性 隔层 。 发划 分 层 系的重 要地 质依 据 ;夹 层是油 层 内部 的非
高升油田雷64块低渗油藏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
高升油田雷64块低渗油藏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郑爱玲;张君子;黎铖【摘要】通过对高升油田雷64块低渗底水油藏开展精细油藏描述,进行了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表明,莲花油层划分为3个砂层组,其中目的层段莲花油层Ⅵ、Ⅶ、Ⅷ砂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Ⅵ1、Ⅵ2、Ⅵ3、Ⅶ1、Ⅶ2、Ⅶ3、Ⅶ4、Ⅷ1、Ⅷ2和Ⅷ3等10个不同级别的小层,各砂岩组之间均有比较稳定的泥岩隔层;莲花油层顶部发育1套标志层,Ⅶ砂组内部发育3套标志层.【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2(009)011【总页数】3页(P74-76)【关键词】低渗油藏;莲花油层;精细地层划分;地层对比;标志层【作者】郑爱玲;张君子;黎铖【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中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第二录井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低渗、特低渗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会进入中高-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剩余油在空间上分布十分复杂,导致挖潜难度越来越大。
高升油田雷64块为低渗底水油藏,天然能量不足,2004年1月实施早期注水,采用底部注水为主与内部点状注水相结合的注采井网,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油井脱气、产量递减快、注采对应差、油井受注水效果差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该研究区莲花油层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深入了解砂组小层间隔夹层分布状态,为油田的分层精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高升油田位于辽宁省盘山县高升乡境内,构造位置处于辽河裂谷西部凹陷西斜坡北端发育的断鼻构造带上,是斜坡带上发育的断鼻构造,其轴向为NW向ES延伸,NE向的高23断层将其划分为2个台阶,高一区为西北部上升盘,主要含油层系为高升油层;高二、三区为东南部下降盘,主要含油层系为莲花油层。
莲花油层是盆地深陷期重力流的粗碎屑岩沉积,主要由1套厚层块状砂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夹深灰、褐灰色泥岩组成。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25905mPa.s,为特稠油油藏;高浅三区总含油面积为1.06km2,地质储量96×104t。
其中,Ⅳ7层含油面积1.04 km2,地质储量56×104t;Ⅳ8层含油面积0.4 km2,地质储量11×104t;Ⅳ9层含油面积0.54 km2,地质储量29×104t。
关键字:油田;油藏地质特征一、地层层序该区钻遇地层有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上寺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与大仓房组,上下第三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由于受地层风化剥蚀作用的影响,下第三系上部的廖庄组、核桃园组核一段、核二段及核三段上部部分地层在构造较高部位遭受剥蚀,某油田楼浅20井区地层保存有下第三系核三段Ⅱ油组中部及其以下地层。
油层主要分布在核三段Ⅳ、Ⅴ砂组,主要含油层为Ⅳ7-9等层。
二、构造特征某油田高浅三区位于高庄南鼻状构造东翼的一个独立断块上,南部与某油田五、六区相邻(相隔一条走向近东西、倾向348°、断距185m的断层),西与泌120断块相邻(相隔一条走向北偏西、倾向244°、断距25m的断层),井区所在断块为倾向98°、倾角9°的单斜构造。
三、沉积特征根据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钻遇Ⅳ6-9小层电测曲线特征,通过细分对比和砂体平面追踪,研究认为Ⅳ6-9储层砂体属西北方向的三角洲水下沉积部分,进一步可细分为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前缘砂和前三角洲三种亚相。
某油田楼浅20井区位于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西北部,主要目的层Ⅳ7-9层物源同某油田五、六、七区一样,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由于不同地质时期的主流河道推进方向、能量大小和持续时间不断变化,造成砂体在平面上变化较大、在纵向上不同亚相相互重迭,交替出现。
高二区莲花油层储层建模研究
高二区莲花油层储层建模研究Ξ黄友华,许晓宏,王腊梅(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摘 要:在辽河盆地东部凹陷高二区储层地质建模研究中,综合应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建立构造模型。
以构造模型提供的地层格架,采用随机建模中序贯指示模拟的方法建立沉积微相模型。
在此基础上,按相控建模的思路,选择地质统计学克里金方法中的球形变差函数模型对研究区储层参数进行模拟,建立了储层参数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三维数据体。
关键词:储层建模;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变差函数 储层建模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油气藏描述与评价新技术,它是油藏数值模拟、动态预测、开发方式的选择和井网布署的基础,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是现代油藏描述的核心,也是储层地质工作者攻关的项目之一[1],它可以实现对油气储层的定量表征及对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的刻画。
高升油田高二区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三段莲花油层,由高18块和高246块构成,构造面积约20km 2。
高18块为底水油藏,为中孔中渗储层;高246块为气顶底水油藏,为中高孔中高渗储层。
油层分布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为层状边水油藏。
原油性质的变化具有上稀下稠,南稀北稠的特点。
1 储层构造建模 构造建模是油藏储层建模的基础[2],它是综合利用井分层数据、断层数据、并结合完钻井的单砂层分层数据等建立单砂层的构造模型(图1)。
从各单砂层构造顶界面建立起的全三维地层格架模型[3]。
图1 高二区储层构造模型的识别,工程上需要岩性分类识别,并提取出以“层”为单位的各类“层”测井值。
与其他方法相比,基于模糊逻辑划分系统(Fu zzy Pa rt it io n in g Sy s te m ,简称F PS )的测井岩性识别具有如下特点:411 能综合各种曲线信息,基于无监督模糊聚类和有监督的模糊逻辑推理方法,自由参数少,克服了常规方法仅靠几个参数决定应用效果、存在较大盲目性的弱点;412 充分利用已有岩性判别规则,易于融入先验专家、地区知识到判别规则知识库中;413 计算量小,对未知井段岩性判别更为快速和可靠,可大批量处理井段。
齐3-17-5块莲花油层开采特征分析及采收率预测
地质储 量 3568×1 。 8 .1 0t
累计 注水 165×1 i , .2 0 n 累计 注采 比 0066 .2 。 自开 发 初 期 到 现 在 , 花 油 层 注 采 井 网 不 完 莲 善 , 网部署不 规 则 。从 18 井 90年 5月 开 始 , 靠 天 依 然 能量 开发油 藏 。直到 18 97年 5月 , 2口采油 井 转
齐 I 井 为界 , 以齐 l3 齐 1 3井 为界 。齐 3l . i 东 3一 2 一 7
15 8 原 始 地 层 压 力 2 .5 M a .8 。 9 P ,饱 和 压
力2 . a 5 9MP 。
截 至 20 09年 1 2月 , 花 油 层 共有 油 井 1 莲 5口 , 开井 2口 , 均 日产油 34 1t日产水 585m , 平 .9 , .2 累 产油 4 .2× 0 t累计 产 水 1 .4×1 i 。累产 83 1 , 27 0 n 气 5 3 ×1 i , 合 含 水 6 . 2 , 油 速 度 .6 0 n 综 2 5% 采
始溶 解 气 油 比 24 m /, 始 原 油 体 积 系 数 为 0 t 原
21 0 1年 9月 1 6日收到 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 项 目( J c(0 112 i ) 黑龙 江省 自然 YS ) l—1H d 、 2 科学基金项 目( 2 0 0 ) E 0 92 资助
2 开发阶段划分及其开采特点
段进行划分并分析各阶段开采特征。然后利用产量递减 曲线法对 其采 收率进行预测 , 以判断储层最 终可采储 量及其采 出程
度。研究结果表明 , 莲花油层最终可采储量约为 5 .1 0 83×1 , 0 t最终采收率为 1 .7 % , 3 17 可采储量采 出程度 已高达 9 .9 % , 5 04 剩余可采储量极少。 因此, 莲花油层迫切需要找到更为合理 的开 发方式对 油 田进行 二次开发 。结论 对指 导莲 花油层 二次开
高升油田高18块深层稠油分区二次开发技术研究
高升油田高18块深层稠油分区二次开发技术研究摘要:针对目前高升油田高18块莲花油层油藏埋藏深、非均质性强、主导开发方式不明确、长期低速难采的问题,开展了深层稠油分区二次开发技术研究,搞清了制约油藏平面及纵向开发效果差的关键因素,制定了分区二次开发工作思路,分批次实施开发井12口,区块产量由实施前的35吨升至目前的105吨,是调整前的3倍,超过了一次开发水平,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分区二次开发;深层稠油;关键因素;莲花油层0 引言高18块投入开发至今,先后经历了天然能量开采、蒸汽吞吐开采、注水开发多个开发阶段,但仍未形成明确的主导开发方式,此外受非热采完井方式、多轮次吞吐等因素影响,原井网已濒临废弃,目前区块处于低速开采状态。
在这种严峻的开发形势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油田高效开发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区块简介高18块位于辽宁省盘山县高升镇境内,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中部高升油田高二三区南端,开发目的层为古近系沙河街组莲花油层,纵向上发育八套砂体,油层埋深1500-1815m,上报石油地质储量1242.4×104t,为一受岩性-构造控制的块状砂岩底水油藏。
区块1978年投入开发,整体开发效果差,目前采出程度仅为7.7%。
目前开发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主体部位Ⅴ砂体常规注水含水上升快、注开发效果差;二是断块东部Ⅰ-Ⅳ砂体注汽压力高、干度低,常规蒸汽吞吐效果差。
2 油藏地质深化研究2.1 构造特征通过井震结合、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区块是一个被四条断层所围限、内部发育多条断层的断背斜构造,区块共发育8条正断层,四条主干断裂主要为北东向及近东西向,延伸较长,为控制该区构造形态的主干断裂。
2.2 沉积特征区块莲花砂体是高二三区沙三时期深水湖盆中发育的一套近岸水下扇南端的一部分,物源来自东北部,主要储集层以辫状沟道、扇缘滩砂及扇缘薄层砂三种微相为主。
2.3 储层特征岩石颗粒分选中-差,分选系数为1.5-2.5,粒度中值一般为0.38-0.5。
齐3-17-5块莲花油层开采特征分析及采收率预测
齐3-17-5块莲花油层开采特征分析及采收率预测宋考平;解婷;张继成【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1(011)034【摘要】莲花油层经过近30年的开发,已经进入到了低速开发阶段.目前采油速度只有0.033%.首先对莲花油层开发阶段进行划分并分析各阶段开采特征.然后利用产量递减曲线法对其采收率进行预测,以判断储层最终可采储量及其采出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莲花油层最终可采储量约为50.813×104 t,最终采收率为13.177%,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已高达95.094%,剩余可采储量极少.因此,莲花油层迫切需要找到更为合理的开发方式对油田进行二次开发.结论对指导莲花油层二次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After thirty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Lianhua oil-layer, it has entered into the stage of low speed development with an oil production rate of 0.033% . It firstly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Lianhua oil-layer into different phase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every phase. Then predict the oil recovery factor by using the production-decline curv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final recoverable reserves and recovery percent of reserv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al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Lianhua oil-layer is about 50. 813 × 104 t, and the oil recovery factor is 13. 177%. At present, recovery percent of recoverable reserves has been 95. 094% that the remaining recoverable reserves are in the least. Therefore, it urgently needs to find a mor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model to do secondary development of Lianhua oil-layer. The conclusions havean importan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guiding the Lianhua oil-layer to do secondary development.【总页数】5页(P8456-8460)【作者】宋考平;解婷;张继成【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8【相关文献】1.辽河断陷齐3-17-5块莲花油层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J], 范佃胜;柳成志;张景军;胡微;姜国超;赵毅2.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齐108块莲花油层剩余油分布特点 [J], 杨冬霞3.辽河油田齐3-17-5块莲花油层湖底扇沉积特征研究 [J], 许欣欣;张景军;柳成志;刘洋;张新培4.齐108块莲花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J], 肖雄5.齐108块莲花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J], 肖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氮气二氧化碳辅助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
氮气二氧化碳辅助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作者:于光亮来源:《商情》2019年第48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氮气二氧化碳辅助吞吐技术在高升油田的应用情况,该技术的成功实践对改善其它油田的蒸汽吞吐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氮气二氧化碳蒸汽吞吐1.区块概况高升油区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北段,投入开发高升、牛心坨两个油田14个开发单元7套含油层系,动用面积29.25平方公里,动用储量12552万吨,标定采收率23.8%。
其中热采区块投入开发8个单元,动用储量8512万吨,占全厂的68%。
2.存在问题2.1随着吞吐轮次增加,地层压力下降,排水期变长,吞吐效果变差高升油田属深层巨厚块状稠油油藏,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发,已进入蒸汽吞吐开采后期,由于油层压力降低,油层大面积亏空,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地下存水量仍会增加,导致排水期进一步增长。
2.2油层吸汽不均,主体区域汽窜严重,影响油井正常生产高二三区莲花油层是在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早期,在台安断裂西侧沉积的以近岸水下扇为主的半深~深水湖沉积物,物源来自于东部中央凸起,地层岩相为砂砾岩、砾状砂岩和含砾砂岩的组合,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地层沉积差异大,导致渗透率差异大。
非均质性强导致油层吸汽不均,根据近几年吸汽剖面资料统计,吸汽差和不吸汽的地层厚度占总厚度的54.7%,油层动用严重不均。
针对上述问题,先后在热采区块实施了氮气二氧化碳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吞吐效果。
3.氮气二氧化碳辅助吞吐技术参数优化3.1.1作用机理(1)二氧化碳吞吐机理①补充地层能量:液态CO2注入地层后,在地层温度的作用下,使原油体积膨胀10%-40%,提升孔隙压力,补充地层能量,提高了地层原油的流动能力。
②降低原油粘度:液态CO2在地层温度下快速气化,气化的CO2极易溶于原油,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原油密度及油水界面张力,改善了原油流动性,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③改善储层渗透率:CO2溶解于水后,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盐,酸解地层中的一部分杂质,提高油层的渗透性;另外, CO2返排的过程中,在压差作用下,部分游离气会对油层的堵塞物起到冲刷作用,可有效地疏通因二次污染造成的地层堵塞。
岩相分析在高升油田沙河街组三段精细沉积微相研究中的运用
岩相分析在高升油田沙河街组三段精细沉积微相研究中的运用[摘要]本文通过对高升油田沙河街组三段较全面的岩心资料及大的构造背景的研究,分析出该区沉积相特征并确定工区岩石相类型及沉积微相类型。
为沉积微相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得出高18区块区莲花油层属湖底扇沉积体系,进一步划分为内扇亚相、中扇亚相和外扇亚相,亚相内可进一步划分出主水道微相、漫滩微相等八种微相类型,对高18区莲花油层沉积体系较全面的认识打下基础性的工作。
[关键词]湖底扇沉积体系岩相沉积微相中图分类号:p6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9-0316-011 地质概况本次研究区域主要目的层为沙河街组三段莲花油层,是盆地深陷期重力流的粗碎屑岩沉积,主要为一套厚层-块状砂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夹深灰、褐灰色泥岩组合。
研究区古气候和古水介质背景可知高升地区莲花油层沉积为深水的淡水湖环境。
2 取心井沉积微相研究2.1 岩石结构标志通过高2-4-5井莲花油层岩心分析可知,莲花油层岩石成分成熟度低,为长石砂岩、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
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局部钙质胶结,胶结较疏松,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和接触-孔隙式,这表明莲花油层为近物源快速堆积的产物。
由高2-3-2井薄片粒度分析可知,平均粒径mz为1.9613(0.25mm),标准偏差为0.7723,分选差,偏度sk1为-0.179,表明粒度正态分布曲线为负偏。
2.2 岩石相类型(1)块状层理混杂砂砾岩相砾石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块,其次为酸性喷出岩块、石英、长石、隧石。
砾石大小混杂,最大砾径1~5cm,分选差,磨圆次棱角状,为砂质支撑,单层厚度12~100cm,该类型岩石相仅占0.43%。
(2)块状层理砂砾岩相是本区最主要的岩石相类型,占地层厚度的60.6%。
砾石成分以花岗岩岩块为主,其次为石英和酸性喷出岩岩块,砾径一般为2~5mm,大者2cm,分选差,磨圆次棱角状,填隙物为泥质,胶结疏松。
雷家地区莲花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辽河 盆地 高升 油 田位 于辽 宁 省盘 山县高 升 乡境 内 ,构 造位 置处 于 造 带 ,是在 斜坡 背景 上 由古 隆 起发 育 起 来 的 由北 西 向东 南 方 向倾 没 的 断 鼻 构造 ,被 北 东 向东 掉 的高
2 3断层 分为 上 、下 2个 台 阶 ,西 北 部 上 升 盘 为 高一 区 ,含 油 层 系 为 高 升 油 层 ;东 南 部 下 降 盘 为高 二 、
雷 1 块 湖底扇 中扇 辫 状 沟道 砂 体 孔 隙 度平 均 值 为 2 . 5 ,渗 透 率 平 均 值 为 1 3 8 X 1 ~ m。 1 2 4 8 . 3 0 , 渗 透率 最大值 可达 l 0 ×1 ~ 5 1 0 m ,储 层 物性 最 好 ;其 次 是 中 扇前 缘 砂 体 ,孔 隙 度平 均 值 为 l . 2 , 6 5 渗 透率平 均值 为 4 . 2 0 3 4 ×1 ~ m。 ,渗 透率 最 大值可 达 3 1 0 。 ;沟道 间砂 体 物性最 差 ,孔 隙度平 1 ×1 _ m。
左右 。反 映 中央 隆起 区 的剥蚀 物 ,在 洪 水 流携 带下 ,顺 陡坡 直接 冲人湖 盆形 成 高 密度 流 ,是 近距 离 的快
速搬 运 和堆积 ,所 以岩石类 型混 杂 ,但 缺少 更 粗粒 的碎屑 岩 ,说 明雷 家 地 区不 是 处 于湖 底 扇 内扇相 带 ,
而是处 于相对较 细粒 的 中扇相 带 的沉 积 。
2 . 。对照 文献 [ ] 提供 的孔 、渗 分级 标 准 ,说 明雷 1 块 湖 底 扇 储层 以 中等 孔 隙 度 和 中一 渗 透率 97 A o 3 1 低
为主。
表 2 莲 花 油 层 取 芯 井孔 隙 度 、渗 透 率 级 别 比例
高18块莲花油层重力流沉积特征研究
斜 率差 别不大 的三段 和多段式 或 图2
上 凸弧 形 ( 图3)。一段式 、斜 率
莲 花 油 层c—M 图 (高3 — 5 ) —3 0 井
差 别不大的三段和 多段 式的岩性 以砂砾岩 、含砾砂岩 为主 ,颗粒 分 选差 ,粒级变化 大 , 4- 4 在— 6 ' 图 3高1 8 块莲花油层粒度概率 间 ,是强重力 流沉积的产物 ;上 凸弧形 的岩性 仍以砾状砂岩 、含砾砂 岩 为主 ,粒级 变化 在一 - 间 ,它 反映沉 积流体 为高 密度流 ,当流 26 体 密度或能量 下降时 ,悬浮搬运 的负载 大量迅速 沉积 ,随密度降低 , 重力分异 ,水 流牵引作用就表现 出来 , 使概 率曲线主体为重力流成 致 因模式 ,但又 有牵引流的特点 ,这种形态 也反映出高能事件性洪水重 力流成 因特点 ;二段式岩 性以细 、粉 砂岩 为主 ,粒级大于 l ,只有 跳 跃段和悬浮段 ,为重力流水道前 端 ,水道间或漫溢沉积概率 曲线 , 沉积流体能量 变弱 ,流体与湖盆水体 混合 ,使沉积具有正常河流沉积
石 油 地 质
南 耻 科 j 2 1年第 期 6 吏 0 0 4 9
高1 块 莲 晓 宏
( 江 大 学 油 气 资 源 与 勘 探 技 术礅 育 部> 点 实 验 室 长 重
摘 要
长 江 大 学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3 沉 积 相 标 志
( ) 度分布标 志 。① c— 3 粒 M图 :本区莲花 油层C— M图主要为 平 行于 c=M线 的Q 段 ( a R 图2 ),少数 包含垂 直的P 段 ( b Q 图2 )。
Q 段和 P 段均 反映 重力 流 的沉 积特 点 ,Q 段代表递 变 悬浮沉 积 ; R Q R P 段反 映流体悬 浮搬运 的特 点 ,其 滚动组 分较少 ,为中扇前 缘沉积 Q 物 。C 范 围为l O 2 o o 值 O  ̄ o o  ̄米 ,M值 范围为 ̄ -0 0  ̄ ,C 0 3 00 、M值
高升油田雷64块莲花油层沉积特征研究
整体 上雷 6 4断块 区为一个 被 断层 复杂化 的 向四周倾 没 的鼻 状 构造 。由于 受 北 东 向和 北 西 向 2组 断
不厂 釜 的鲍 马序 列 的 AB 元 、AB C段 。辫 状 沟 道 中常见 冲刷充 填 构造 和撕 裂状 的 片状 泥砾 ,为重力 流 搬运
过程 中侵蚀 下伏 泥岩 形 成 的泥砾 。 2 3 岩石 相类 型 多样 . 常见 的岩石 相类 型有 :①混 杂 的块 状层 理 中一 砾岩相 ;②块 状 层理 的砂 砾 岩 相 ;③ 递 变层 理砂 砾 细
l u ・ 0 .
高升 油 田雷 6 4块 莲 花 油 层 沉 积 特 征 研 究
曹 涛( 敬
定 了地 基 础 。
: 茎
譬 : , 。 )
[ 要 ] 介 绍 了高 升 油 田 雷 6 摘 4块 莲 花 油 层 的 基 本地 质 特 征 及 沉 积 特 征 标 志 ,搞 清 了 其 岩 相 、 沉 积 相 的 分
岩 、泥 质粉砂 岩 、粉 砂质 泥岩 。其 中以中一 细砾 岩 和砂 砾 岩为 主[ ] 】 。大 小混 杂 ,次棱 角状 ,普遍 为杂基
支 撑结 构 。砂 岩 中长石 和岩 屑含 量较 高 ,部分砂 岩泥 质含 量高 。岩 心 分析表 明 ,该 断块沙 三下 亚段 的储 层砂 岩 主要 以石英 、长 石为 主 ,石英 含量平 均 为 4 ,长 石含 量 平 均 为 4 . ,反 映 了岩 石成 分 成熟 8 49
高升油田高18块莲花油层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2 0 1 3 年3 月
分 为 U ~L 8共 8个砂层 组 ,并 细 分 为 2 O个 小 层 。如 图 5所 示 。将 全 区 建 立 的 1 0条 联 络 剖 面 开 展 对
比 ,需将 莲花 油层 自下 而上 8个砂层 组层 位基 本 闭合 ,在 对 比过程 中明确 了每个 砂层 组沉积 特征 与环 境
专 _
阳 := L
—
< 、
—■
_ J ‘
■
<
:
’ , 一
I - I I ( c ) 三 ≥ 1 I 『 -
图 2 顶部岩性标志层 ( L 1砂层 组 )
2 . 2 底 部 标 志 层
该标 志层 位于 莲花 油层底 部 L 8砂层 组 ,测 井 曲线表 现为特 征 为低 p 、高 u ,两条 曲线 叠加 常 呈
短期 中期 旋回 旋回 微相
U J m V
p / (  ̄ 2 ・ m )
短期 期 旋回 旋 回 微相
U J m V
p I Q・ m )
短期 中期 旋回 旋回 微 相
岩性 沉积
岩性 沉 积
- 三 。 _ 岩 性 沉积 三 . -
乏
一
;
{
高1 8块 区 内多数井 均发 育此砂 层 组 。在 L 7砂 层 组沉 积 时期 湖 底 扇砂 体 开始 向前 推 进 ,沉 积厚 度 也 变 大 。辫 状沟道 砂体 十分 发育 ,且沟 道砂 体 多相互切 割叠 加 ,形 成厚 度 巨大 的砂 砾 岩层 。根 据 L 7砂层 组 的沉 积特 点 ,将 L 7沙层组 自下 向上划 分为 2个 小层 ,分别 为 L 7 — 2与 L 7 — 1 ,这 2个 小 层均 有 各 自的沉
镇北-演武地区长3油层组沉积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镇北-演武地区长3油层组沉积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石油资源开发的不断推进,对于油田地质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
迫切。
而沉积学理论的不断深入,为油田勘探、开发和生产提供了更加
科学和准确的理论基础。
因此,针对油田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研究选取了镇北-演武地区长3油层组进行研究,该区块为天然气田主要开发区之一,重要的气田富集地带之一。
通过对该油层组的沉积
特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揭示该区块的油气富集规律和基本地质特征,
还可为该区块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 镇北-演武地区长3油层组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特征;
2. 镇北-演武地区长3油层组的物源分析和古地理环境重建;
3. 镇北-演武地区长3油层组的沉积系统分析。
(二)研究方法
1. 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对镇北-演武地区长3油层组的现场实地观察和野外地质调查,收集样本和数据;
2. 物源分析:通过对岩性、矿物成分和化学分析等方法进行物源分析;
3. 古地理环境重建:通过对壳质、有孔虫和钙质球等化石进行研究,结合古地理环境学原理进行重建;
4. 沉积系统分析:通过对沉积构造和相序分析、沉积物源和运移路
径分析等方法,对沉积系统进行分析。
三、预期效益和创新点
1. 针对长3油层组进行沉积特征研究,可以为该区块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较为准确的地质规律和特征;
2. 本研究所采用的物源分析、古地理环境重建和沉积系统分析等方法,是该区块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创新点。
高升油田深层块状气顶稠油藏的开采
高升油田深层块状气顶稠油藏的开采
史兴宝
【期刊名称】《石油知识》
【年(卷),期】1994()5
【摘要】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斜坡北部的高升油田,是当今世界非常罕见的一个上有气顶、下有底水的深层稠油油藏。
一油藏基本地质特征这个气顶稠油藏名为'莲花油藏'。
其储集层被夹持在两个较大断层之间,是一套呈北东向狭长带状展布的陆源碎屑浊流沉积砂砾岩体。
砂体北东向长达12.0km。
【总页数】2页(P12-13)
【关键词】深层块状;稠油;油田开发;高升油田
【作者】史兴宝
【作者单位】高升采油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5
【相关文献】
1.深层稠油注天然气开采可行性分析——以吐哈油田LKQ深层稠油油藏为例 [J], 姜涛;徐君;杨明强;赵健
2.气顶底水油藏开采特征及开发策略——以塔中402油藏为例 [J], 喻高明;凌建军;王家宏;邓远忠;王良善
3.高升油田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跟踪数值模拟研究 [J], 唐清山;廖广志
4.深层稠油油藏注CO2开采可行性研究--以辽河油田冷42块稠油油藏为例 [J], 罗瑞兰;程林松
5.深层块状致密砂砾岩油藏压裂开发实践--以渤南油田义104块为例 [J], 王伟;刘海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升油田高3块莲花油层沉积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中对高升油田高3块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概述,对高3块沉积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搞清了岩性特征分布规律,确定沉积相划分标志,刻画出了该块沉积特征分布规律,为储层分布特征研究及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沉积微相莲花油层岩性特征微相展布
1 地质概况
高升油田高3块位于渤海湾盆地北部,辽宁省盘山县高升乡境内,地处盘山和台安两县之间。
矿区内地势平坦,主要为旱田,地面海拔高度4~5m,常年温度为-24℃~33℃,年降雨量600~800mm,盘山—台安公路横穿油田矿区,交通便利。
高升油田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部地区,沙三早期,受台安断裂发育的影响,西部凹陷东侧强烈下陷,水域快速扩大,水体不断加深,在台安断裂一侧沉积了以近岸水下扇为主的深水沉积物,莲花油层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高升油田高二三区揭露的地层依次有:古近系房身泡组、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二段、东营组,上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第四系平原组。
其中沙河街组三段莲花油层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油层,该油层纵向上共分为8个砂体,莲花油层5-7砂体为该区块主力油层。
2 沉积环境
高升油田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部地区,沙三早期,受台安断裂发育的影响,西部凹陷东侧强烈下陷,水域快速扩大,水体不断加深,在台安断裂一侧沉积了以近岸水下扇为主的深水沉积物,莲花油层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2.1 相标志
2.2.1 岩性特征
据莲花油层岩心分析结果:碎屑物质成分中长石、岩屑含量高。
其中石英含量为33.9%~40.5%,长石含量最高49.8%,最低30.5%,一般36%~42%;岩屑含量一般11%~24%,岩屑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和酸性喷出岩,胶结物含量一般为4.5%~12.1%。
岩石成分成熟度低,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
这表明莲花油层为近物源快速堆积的产物。
2.2.2 岩石结构特征
莲花油层的岩石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颗粒较粗,大小混杂,粒级分散,排列
无序。
最大砾径大于2cm,一般0.2~1.0cm,粒度中值平均0.43mm,分选系数平均2.04,分选较差。
颗粒磨园度中等,为次棱角~次园状,岩石结构成熟度低。
岩石胶结物以泥质为主,少量碳酸盐胶结,胶结疏松。
说明沉积物进入洼陷时未经湖水改造,是重力流沉积特征。
2.2.3 沉积构造特征
通过岩心观察可见如下反映重力流成因的沉积构造特征及其组合:
粒序递变层理:粒序递变层理是本区最为发育的一种层理类型,常表现为多个向上变细递变层理的迭加,反映多次重力流事件的发生。
粒序递变层理是由于悬浮递变搬运的重力流,到达湖底能量突变,快速卸载而成。
除粒序递变层理外,还可见冲刷构造、滑塌构造、同生角砾构造等反映重力流活动的构造类型。
2.2.4 粒度分布特征
C—M图:本区莲花油层C—M图主要为平行于C=M线的QR段,少数包含垂直的PQ段。
QR段和PQ段均反映重力流的沉积特点,QR段代表递变悬浮沉积;PQ段反映流体悬浮搬运的特点,其滚动组分较少,为中扇前缘沉积。
C 值范围为100~20000μm,M值范围为40~3000μm,C、M值变化范围大反映颗粒粒径范围宽,为典型近岸水下扇沉积。
概率曲线:莲花油层概率曲线类型多样:一段式、二段式、斜率差别不大的三段和多段式或上凸弧形,但二段式相对较少。
一段式、斜率差别不大的三段和多段式的岩性以砂砾岩、含砾砂岩为主,颗粒分选差,粒级变化大,在-4~6之间,是强重力流沉积的产物;上凸弧形的岩性仍以砾状砂岩、含砾砂岩为主,粒级变化在-2~6之间,它反映沉积流体为高密度流;二段式岩性以细、粉砂岩为主,粒级大于1,只有跳跃段和悬浮段,为重力流水道沉积前端、水道边部或漫溢沉积,沉积流体能量变弱,使沉积具有正常河流沉积的特点。
3 沉积相及微相划分
由以上分析可知,高二、三区莲花油层为近岸水下扇沉积,根据其沉积特点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三个亚相。
其中中扇亚相是本区莲花油层最发育的沉积相带,由分流水道、水道间和中扇前缘三个微相构成。
分流水道微相具有物性好、含油性高的特点,是最有利的沉积相带。
(1)内扇亚相:主要发育有内扇主水道微相,位于近岸水下扇根部地区,工区内该亚相不发育,仅L5和L7砂岩组可见。
岩性以中砾岩、细砾岩为主,次为砾质砂岩。
主水道沉积速度快,厚度大,垂向上缺乏低能沉积的泥岩、泥质粉砂岩。
(2)中扇亚相:是本区莲花油层最发育的沉积相带,由分流水道、分流水道间和中扇前缘三个微相构成。
分流水道微相:是近岸水下扇中最重要的沉积类型,是构成莲花油层储集砂岩的主体。
岩性由砾质中-粗砂岩、砂岩、含泥砂岩、少量细砾岩、泥岩组成。
垂向上表现为多个正旋回的叠加,自然电位、电阻率曲线表现为多个齿化箱形、钟形的叠加。
分流水道间微相:是由较强重力流事件溢出水道或水道决口沉积,岩性混杂,有砂岩、泥岩,有时会出现砂砾岩,一般厚度较小。
自然电位曲线响应于低幅钟形和指形。
中扇前缘微相:是洪水流出中扇分流水道沉积而成,岩性主要为泥岩夹薄层砂岩或砂泥岩互层,在自然电位曲线响应于低幅钟形和指形。
(3)外扇亚相:是近岸水下扇与深湖过度的部分,岩性为厚层暗色泥岩、油页岩、粉砂岩和砂泥岩互层。
在自然电位曲线以泥岩基线夹薄层钟形和指形为特征。
4 高3块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L5砂岩组沉积时,高3块为位于近岸水下扇的主体,各小层主要发育分流水道微相,次为中扇前缘微相,在局部地区发育水道间微相。
南、北两扇体在高3块交汇,不同小层交汇位置有别,从上至下交汇位置逐渐南移,说明北部的物源供给能量逐渐增强。
其中L53小层扇体最大,分流水道微相最为发育,其次是L52小层。
L6砂岩组沉积时,高3块为近岸水下扇的主体,各小层主要发育分流水道微相,向西边相变为中扇前缘微相和外扇亚相,南、北两扇体在高3块中南部交汇,水流方向总体上为北东向。
纵向上L62~L64小层扇体分布稳定,分流水道微相呈北东向广泛分布;L61小层分流水道微相集中分于高3块西部;L65、L66小层分流水道微相逐渐东移。
L7砂岩组沉积时,高3块为近岸水下扇的主体,各小层主要发育分流水道微相和水道间微相,分流水道微相集中分布在高3块中东部。
在高3块发育中部扇体,到L73、L74小层沉积时北部扇体消失。
参考文献
[1] 杨勇,等.高升油田高246块莲花油层沉积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
[2] 范英才等,高升油区勘探与开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