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适应实验报告2

合集下载

暗适应仪实验报告

暗适应仪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暗适应仪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暗适应实验,观察和记录被试在不同暗适应时间下的视觉灵敏度变化。

3. 分析暗适应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探讨视觉适应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暗适应仪是一种模拟黑暗环境的实验设备,通过控制光线的强度和亮度,使被试在不同暗适应时间下观察亮度不同的目标物。

在暗适应过程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即视觉灵敏度逐渐增强。

暗适应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视觉适应的规律,以及不同因素对视觉灵敏度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暗适应仪2. 视力表3. 被试(20人,年龄、性别、视力等基本情况一致)4. 记录表四、实验方法1. 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前,对被试进行视力检查,确保视力正常。

3. 将被试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不同暗适应时间的实验。

4. 第一组被试在暗适应仪中观察亮度为0.5cd/m2的目标物,暗适应时间为5分钟。

5. 第二组被试在暗适应仪中观察亮度为0.5cd/m2的目标物,暗适应时间为10分钟。

6. 观察结束后,对两组被试进行视力检查,记录视力变化。

7. 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暗适应过程中,视觉灵敏度均有所提高。

2. 第一组被试在暗适应5分钟后,视力从1.0提高到1.2;第二组被试在暗适应10分钟后,视力从1.0提高到1.5。

3. 两组被试的视力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

六、实验分析1. 暗适应过程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视觉灵敏度增强。

这是由于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在暗适应过程中逐渐激活,从而提高了视觉灵敏度。

2. 实验结果显示,暗适应时间越长,视觉灵敏度提高越明显。

这是因为暗适应过程中,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逐渐适应黑暗环境,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

3. 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暗适应时间下的视觉灵敏度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这可能与被试个体差异、实验条件等因素有关。

暗适应实验的实验报告

暗适应实验的实验报告

暗适应实验报告雷诗意,虎小丽,李佩(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1级师范专业 重庆 400715)摘要:本实验利用EP404暗适应仪,通过让被试识别在由明转暗的环境下呈现的数字来测定视力值,学习暗适应的测试方法。

实验是单因素变量被试内的设计法,自变量为照明度有5个水平,因变量为被试的识别程度(正确报告的行数)。

被试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1级本科生的一名女同学。

主试在大灯照明下呈现给被试原稿数字板,一定时间后进入暗照明环境,被试报告数字并由主试记录。

为避免顺序带来的练习效应,实验采用完全随机排序。

由实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暗环境下光的强度越大,暗适应能力越强,而所用时间的长短对暗适应无明的影响,同时,被试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的稳定性对暗适应的测定结果有明显的影响。

姓 名 雷诗意 学 号222011306011013专 业 心理学师范 年 级 2011 课 程 实验心理学 实验时间 2012.9.26同组人姓名 虎小丽,李佩成 绩关键字:暗适应视敏度1. 引言暗适应(dark adaptation)指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

暗适应是视细胞基本功能——感光功能的反映。

在营养缺乏、眼底病变情况下,常有暗适应功能变化。

暗适应测定是眼功能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

暗适应的时间进程,对人来说可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加以精确测定。

事先给予充分明适应后,把房间变成暗室,测定对测试光阈值变化的时间进程,即可求得暗适应曲线。

视觉适应的机制包括瞳孔大小的变化,视网膜光化学适应和神经的适应。

由于瞳孔的变化只能使进入眼球的光线有10~20倍(或说17倍)的变化,视网膜光化学适应过程时间较长,达到完全适应约需45min,初期进行的较快的最初5min内,约将完成整个过程的60%,而这5min的关键就是运用神经的适应,此时视觉器官中的椎体细胞和杆细胞都在发挥作用。

在现实应用最为广泛的亦是该段时间作为驾驶员的夜间驾驶适应上,最初的30s水准就是一项重要指标之一。

暗适应实验报告

暗适应实验报告

测量暗适应实验秦林臣(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1级重庆 400715)摘要:实验通过调节ep-404暗适应仪的亮度及(电流)来测量被试的视明度,。

主试通过仪器给被试呈现卡片,被试报告其看到的确切的数字愿意求其平均值。

最后的结果是被试在一定的光度下,视敏度随亮度的增加而升高,并成正相关,当达到一定的亮度时,则趋于稳定。

关键词:暗适应、电流、视明度1 前言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

暗适应是视细胞基本功能——感光功能的反映。

人身上测得的结果与在其他脊椎动物以视网膜电图、视神经纤维峰形放电为指标得到的实验结果十分—致,表明暗适应是视网膜所产生的现象。

至于它的机制,早就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杆细胞视色素——视紫红的再合成而使阈值降低(光化学说),但据以后的研究结果,视紫红量的增加与阈值的降低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而且若局部照射视网膜,非照射区的阈值也大大升高,这些事实强调了神经性暗适应机制(neural dark adaptation)的存在,因此认为网膜的适应是这种机制和光化学暗适应机制(photochemical dark adaptation)相结合的看法可能是恰当的。

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视敏度,也称视力。

一个人辨别物体细节的尺寸愈小,视敏度就愈高,反之视敏度愈差。

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刺激而变化的过程。

由黑暗环境进入明亮环境,眼睛过渡到明视觉状态称为明适应,所需时间为几秒或几分钟。

由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转换成暗视觉状态称为暗适应,这个过程约需要十几分钟到半小时。

为了证明暗适应现象的存在,我们设计了一下实验,并假设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试的视敏度随亮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到达一定的亮度,则趋于稳定。

2 方法2.1 被试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1级师范本科生一名2.2仪器和材料ep-404暗适应仪器2.3实验设计多自变量设计,自变量为:电流(亮度)2.4实验程序设计6个等级的电流数,即0ma、10ma、20ma、30ma、40ma、50ma主试先在ep-404暗适应仪器的插孔里放入卡片,然后启动仪器,让被试先进行2—3分钟的明适应,在此期间,设定初始亮度为0ma。

实验心理学实验ppt6(精)

实验心理学实验ppt6(精)

实验结果



1、分别求出同一部位各测量区的两点阈 值,并对各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2、分别求出不同部位各测量区的两点阈 值,并对各部均数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3、求出同一系列实验的不同次数中,两 点阈值的变动情况。
实验讨论




1、人身体的不同部位肤觉两点阈有何差 异? 2、练习因素对肤觉两点阈的变化有何影 响? 3、为什么人身上肤觉感受性在不同部位 有很大差别? 4、肤觉两点阈的测定对临床疾病诊断与 针刺镇知觉

在外界对象离眼一定距离时,人眼能感 受到的深度知觉是受刺激的差异程度影 响的。双眼视差,即网膜上造成的差异 是深度知觉的明显的线索。本实验的目 的是比较双眼与单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 异,学习使用霍尔-托尔曼深度仪测量 深度知觉阈值。
仪器与材料

霍尔-托尔曼深度仪,电源接线板,可 移动转椅,单眼罩,记录纸。
实验心理学实验课件
实验一、暗适应

阈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各种内.外因素 的影响而变化的。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适应 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例如,人眼在暗适应的 条件下,阈值会受适应时间的长短而作有规律 的变化。在开始暗适应的五分钟内,刺激阈值 下降得快,即视觉敏感性提高得很快,在过了 20分钟以后,刺激阈值就不再下降,其曲线接 近渐近线。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暗适应曲线的 测定来证实阈值是随外界条件而变化的。
实验材料

游标卡尺(带有两脚规与毫米刻度的尺) 式的触觉计,遮眼罩,记录纸。
实验程序





1、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与前臂背面为测量区,前臂分为两区,自手背至肘的三个区域依次 为A、B与C区。测量前,盖上蓝印,刺激在印内进行。 2、在实验之前,主试先发出指导语:“注意,当你感觉为两点时报告说“二”,感觉为一点 时就说:“一”,如果不能确定是一点或两点时就说“不知道”。主试对第一种回答记为 “+”,第二种回答记作“-”,第三种怀疑的回答记作“?”。主试不管被试作何种回答, 都要按原定计划将一个系列实验做完。然后再重复这一系列实验,以取得确定的判断。 3、使用游标卡尺时,必须垂直地降落,并使两个尖点同时重力均匀地接触皮肤,接触时不超 过两秒钟。主试先进事迹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然后再在被试者的非测验区练习几次。 4、正式实验时采用常定刺激法测定肤觉两点阈。实验序列的长度与起点,可以按照预备测验 中的实际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定为从7至15毫米的长度为起点,随后每步变化为一毫米。每 种间距可做20次,按随机表排列顺序。 5、让被试每做完100次试验休息5分钟。根据已有实验报导,被试有时会产生一种持久的两点 后象(即尽管只有一点),或距离很近的两点刺激,被试也感到有两点的印象。在这种情况 下,要给予被试以充分的休息,使他恢复两点的标准。为了验证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主试可 以每隔数十次,可插进一次一点刺激,以证实两点后象。 1、进一步选定被试的面颊与前额为测量区,按上述程序进行试验。 2、再选定被试腹部、肩部、大腿等被掩盖处为测量区,进行试验的程序同上。

东北大学人因工程照明实验报告

东北大学人因工程照明实验报告

东北大学人因工程照明实验报告课程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实验日期:实验二环境照明与工作效率关系测定一、实验任务1.简单方法测定。

2.光照强度数据采集和作业时间的记录。

3.分析光照强度对作业效率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学习照度计的使用方法和理解视觉的特点。

2.掌握照明的的标准和测量方法。

3.测量作业照明与工作效率关系。

4.理解照明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1.光的物理性质及度量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照度,亮度和明度之间的关系。

2.视觉特性:明适应:人由暗环境转入明亮的环境,最初不能辨认物体,感到刺眼,经过约1分钟后,恢复功能,便能看清物体。

暗适应:人由明亮的环境转入暗环境,使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暗适应过程的时间较长,35~50分钟。

在照明条件差的情况下,作业者长时间反复辨认对象物,使明视觉持续下降,引起眼睛疲劳,严重时会导致作业者全身疲劳。

眼睛疲劳的自觉症状有:眼球干涩、怕光眼痛、视力模糊、眼球充血、产生眼屎和流泪等。

改善照明条件不仅可以减轻视觉疲劳,而且也会提高工作效率。

因为提高照度值可以提高识别速度和主体视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达到增加产量、减少差错、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下图1,2为人在不同情况的最佳视野。

图1 人的最佳静视野图2 人的最佳注视野和观察视野3.照明对作业的影响1)照度与视觉疲劳能否使视觉系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明视觉好是中心视力好,暗视觉好是周边视力好。

人的眼睛能够适应从10-3~105lx的照度范围。

为了看清物体,使物体成像集结在视网膜的中心窝处,就得通过眼球外部6根眼肌(内、外、上、下直肌、上、下斜肌)的收缩使瞳孔的睫状肌的收缩或舒张是晶状体变厚,增加眼睛的折光能力;通过虹膜使晶状体变薄,减弱折光能力,来调节眼睛看近物和远物的能力。

通过瞳孔扩约肌的收缩和瞳孔开大肌的收缩,使瞳孔缩小,减少强光进入眼内;使瞳孔开大,增加弱光进入眼内。

电生理实验报告

电生理实验报告
③保存采集数据:点击Chart应用窗口中的“File”→“Save”,设置保存类型为.txt文件。
④将.txt文件导入BWDrawer软件,叠加1000次,分别作绘制、FFT、滤波图,分析。
【注意事项】
1.佩戴自制闪光激发装置后,被测试者进行10分钟的暗适应。
2.在测量过程中,要求被测者保持心情放松以及身体放松,特别是头颈部放松,3.不要思考问题,尽量减少身体移动,集中注意力于LED灯闪烁,周围人员尽量保持安静,不要说话或行走。
3.由于刺激频率是20Hz,在稳态闪光诱发电位可以看到一连串较为明显的峰值。
4.分析瞬态闪光诱发电位波形过于尖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外部环境造成的干扰,如测试者说话声,受试者触摸了电极和视觉敏感等。因此与标准诱发电位形成一定的误差。
5.分析稳态闪光诱发电位波形中间段较为平坦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受试者在测量过程中闭眼,造成闪光对视网膜的刺激变小,因此波形也变小。
3.点击“设置”→“Display Channels”,设置channel数量为1。
Powerlab参数设置
4.点击“设置”→“Stimulator”,弹出如下窗口:Mode设为“Pulse”,刺激状态设为“Continuous”。
5.在Chart应用窗口中设置采样率为2K,在通道功能下拉菜单中选择“Bio Amplifier”,在弹出窗口:在“EEG Mode”和“50Hz Notch”前打上√,如果有“AC Couple”和“Mains Filter”,也需打上√。High Pass设为1Hz,Low Pass设为30Hz,观察High Pass和Low Pass设置之前和之后的信号有什么区别。
【实验原理】
1.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是由澳大利亚ADInstruments公司研制开发的计算机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搞系统可实现多通道生物信号数据的实时采集、记录和分析功能。

人眼的快速暗适应能力

人眼的快速暗适应能力

人眼的快速暗适应能力一、实验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在阳光下停留一段时间后,突然进入暗处,最初会感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漆黑的感觉。

之后约经过20分钟可逐渐适应,并恢复了视觉的敏感度。

这种变化叫做暗适应。

通过实验学习、检查光的感受性。

二、研究的问题人眼的快速暗适应能力三、仪器和材料暗适应仪四、程序(一)准备工作1.将仪器置于实验台上,接好仪器地线,接通电源。

2.主试熟悉仪器上的开关按钮等,以方便操作。

(二)正式实验1.指导语:“这是一个检查人眼的快速暗适应能力的的实验,你要先接受一段明适应,明适应时要求正视前方,不能闭目,要主动接受光刺激。

明刺激结束,立即转换成暗适应。

当你看清正前方的视标时,立即按下反应键。

”2.被试坐好用双眼通过观察孔观察正前方。

3.主试设置好视标位置,明适应时间与强度(明适应时间分别为3分钟、5分钟。

强度为1800abs、4000abs,交叉配对形成四种实验条件,四种实验条件依次进行)。

按下明灯按钮,开始明适应。

4.明适应结束后,主试立即按下暗适应键,并将视标拨至“=”或“+”档上,这些操作都要求主试越迅速越好。

5.当被试看清正前方的视标时,立即按反应键。

记录的同学立即记下被试暗适应的时间。

6、记录完毕,再设置下一实验条件进行试验,每完成一个记录一次暗适应时间。

7.做完一种条件后休息10分钟,再做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

8.重复以上程序,换2-3个被试重复进行试验。

五、结果计算各被试暗适应时间的平均数。

比较不同明适应强度下,暗适应时间的差别。

六、讨论讨论暗适应实验在实际生活中有何实际应用,有何意义。

暗适应时间长短的影响因素。

七、结论说明本实验的结果。

调光系统实验报告(3篇)

调光系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调光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PWM(脉冲宽度调制)调光技术。

3. 学习LED驱动器的工作原理和调光特性。

4. 实验并分析LED调光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调光系统是通过改变LED的驱动电流或电压来调节其亮度的一种技术。

在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了PWM调光技术,即通过调整脉冲的宽度来改变LED的平均亮度。

PWM调光的基本原理是:在LED的正向电压恒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脉冲信号的占空比(即脉冲宽度与脉冲周期的比值),从而改变LED的平均电流,进而调节LED 的亮度。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台2. LED灯珠3. LED驱动器LM34054. 电阻5. 信号发生器6. 示波器7. 光电传感器8. 电源9. 连接线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电路:根据实验要求,搭建PWM调光电路,包括LED灯珠、LED驱动器、电阻、信号发生器等。

2. 调整PWM信号: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PWM信号,调节占空比,观察LED的亮度变化。

3. 分析亮度与PWM占空比的关系:记录不同占空比下LED的亮度,分析亮度与PWM占空比的关系。

4. 测试PWM调光系统的稳定性:在稳定的环境下,长时间观察LED的亮度变化,测试PWM调光系统的稳定性。

5. 使用光电传感器进行调光实验:将光电传感器连接到电路中,根据环境光照强度自动调节PWM占空比,实现LED的自动调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亮度与PWM占空比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LED的亮度与PWM占空比呈线性关系。

当占空比增大时,LED亮度增加;当占空比减小时,LED亮度降低。

2. PWM调光系统的稳定性:经过长时间观察,PWM调光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LED亮度基本保持不变。

3. 光电传感器调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光电传感器能够根据环境光照强度自动调节PWM占空比,实现LED的自动调光。

六、实验结论1. PWM调光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LED调光方法。

01实验一 暗适应实验

01实验一 暗适应实验

实验一暗适应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暗适应实验的方法和步骤;(2)通过测试被试者的视觉灵敏度反映其暗适应能力。

二、实验原理暗适应是视觉在环境强烈变化的一种重要适应功能,表现为人眼由明亮处马上转入黑暗处视觉有一个逐步恢复和适应的过程。

由于瞳孔受到由亮到暗的刺激大小随之变化,视神经和视网膜也随之产生生物化学变化,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使视觉逐步适应暗环境,这个过程称为暗适应。

暗适应与人眼受到强光刺激的程度和时间都有关系,受到刺激的光强度越大时间越长达到完全适应所需的时间越长。

本仪器主要用于心理学教学实验,也可用于驾驶员适宜性检测等领域的测试应用。

仪器设计为固定强光光源作为亮环境,被试在强光环境适应30秒后突然熄灭,呈现弱光环境下的数字示标,通过测试被试者的视觉灵敏度反映其暗适应能力。

本仪器由微电脑控制,控制时间准确。

主机包括:控制电路,主试操作面板,被试观察窗,强光照明,弱光照明等。

三、主要技术指标:1、强光设定时间为30秒;2、弱光下的测试时间:5、10、15、20、25、30秒,6档,由电机控制其窗口挡板;3、视敏度测试表:透明薄膜上数字卡片,4块;4、视敏度测试表:10行,相应视力0.1、0.15、0.2、0.25、0.3、0.4、0.5、0.6、0.8、1.0;5、明适应应用视野亮度:2000 Lux;6、暗示标亮度:0~1.5 Lux,线性分8档;7、电源电压:交流220 V,50Hz;8、外型尺寸:750×370×465mm;9、重量:15 kg;四、使用方法:1、准备:a)仪器安装:打开机箱被试面的箱盖门(有方孔窗面),取出放置在箱内下侧的观察窗、灯管及电源线。

观察窗插入固定安装于机箱箱门的窗口(见上图),其缺口在下面。

安装2个节能灯于箱内的灯座上。

关闭箱盖门挂上别扣。

b)电源线连接仪器侧面的插座与220V电源。

打开主试操作控制一面的箱盖门(见下图),打开电源开关,仪器完成自检过程至待机状态。

实验报告: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实验报告: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实验3 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摘要:采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亮点闪烁仪的测试,熟悉使用最小变化法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试方法。

本实验通过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试,考查了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之间的差异。

结果发现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结论为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临界点不同,红光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最低,黄光最高。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闪光融合临界频率1、引言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的反映。

因此,知觉的事物是复合刺激物,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参照之内发生和进行的。

视知觉给其提供了复杂的知觉模式。

视知觉主要是空间知觉,它给我们提供了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向等丰富多彩的型式。

而早在18世纪,就有人发现了视觉图像。

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

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CFF的测定有了更完善的仪器。

因此在以往的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利用闪光融合频率仪对CFF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此在理论上加以阐述。

最小变换法(又称极限法)是费希纳提出测量感受性的三种方法之一。

最小变化法一般呈现刺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刺激强度由强到弱的顺序呈现,叫渐减法(↓);一种是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的顺序呈现,叫渐增法(↑)。

采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我们知道,通常较低频率的闪光融合会使我们产生忽明忽暗的感觉,这种光叫闪烁。

当闪光的频率不断升高,达到一定频率时,肉眼感知到的闪光就会消失,最后变成一个稳定的光,这种光叫融合。

当人们感觉到光不再闪烁时的最小频率称为闪光融合频率(简称CFF)。

暗适应实验报告2

暗适应实验报告2

测量暗适应实验报告执笔人:李辉主试:胡剑波、李辉被试:池伟锋、胡东记录:李书兰、宋林甫观察:朱旭、周强【摘要】实验通过调节EP-404暗适应仪的亮度及(电流)来测量被试的视明度,实验中分两组,即确立两个主试,两个被试,两个记录,其他人负责观察。

主试通过仪器给被试呈现卡片,被试报告其看到的确切的数字愿意求其平均值。

最后的结果是被试在一定的光度下,视敏度随亮度的增加而升高,并成正相关,当达到一定的亮度时,则趋于稳定。

【关键词】电流、视明度、暗适应一、前言:我们的知识是从感官外在世界开始的,而其中的80%信息都是通过视觉提供,所以研究视觉的感受性就极为重要。

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视敏度,也称视力。

一个人辨别物体细节的尺寸愈小,视敏度就愈高,反之视敏度愈差。

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刺激而变化的过程。

由黑暗环境进入明亮环境,眼睛过渡到明视觉状态称为明适应,所需时间为几秒或几分钟。

由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转换成暗视觉状态称为暗适应,这个过程约需要十几分钟到半小时。

为了证明暗适应现象的存在,我们设计了一下实验,并假设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试的视敏度随亮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到达一定的亮度,则趋于稳定。

二、实验方法:1、主试情况:身体健康,对每个步骤熟悉,对被试做到了较为保密,可以进行实验操作和控制。

2、被试情况:在小组内随机抽取了两名视力较好的被试,男女各一名,身体健康,为合格的被试,可以进行实验。

3、实验材料:(1)一台EP-404暗适应仪器,用于实验操作。

(2)四张A4纸,两支笔,用于记录实验获得的数据。

4、实验设计:(1)先设计6个等级的电流数,即0mA、5mA、10mA、15mA、20mA、25mA主试先在EP-404暗适应仪器的插孔里放入卡片,然后启动仪器,让被试先进行2—3分钟的明适应,在此期间,设定初始亮度为0mA。

之后遮板打开,给被试呈现了一张10行的数字卡片,让被试报告所看见的数字,记录人员迅速的记下被试所报告的数字。

暗适应实验报告

暗适应实验报告

暗适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暗适应实验旨在探究人眼在从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时,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以及影响暗适应的相关因素。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了解暗适应的机制和特点,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人眼的视觉系统包括视网膜中的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主要负责在明亮环境下的色觉和高清晰度视觉,而视杆细胞则在黑暗环境中发挥主要作用,对光的敏感度较高,但无法分辨颜色和细节。

当从明亮环境突然进入黑暗环境时,视锥细胞的功能迅速下降,而视杆细胞需要一段时间来逐渐提高其对光的敏感度,这个过程就是暗适应。

暗适应的程度可以通过测量在黑暗中能够察觉到的最小光强度(阈值)来评估。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1、暗适应仪:用于控制环境亮度和测量光阈值。

2、记录表格和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步骤1、被试者在实验前需在明亮环境中适应 5 分钟,以确保其视觉系统处于正常状态。

2、被试者进入暗适应仪,仪器内部初始亮度设置为较高水平。

3、每隔一定时间(例如 1 分钟),逐渐降低仪器内部的亮度,直到被试者表示刚好能够看到微弱的光点,此时记录下对应的光强度值。

4、实验过程持续约 30 分钟,以充分观察暗适应的全过程。

五、实验结果以下是不同被试者在暗适应过程中的光阈值变化数据:|时间(分钟)|被试者 1|被试者 2|被试者 3|||||||1|50 lux|48 lux|52 lux||2|40 lux|38 lux|42 lux||3|30 lux|28 lux|32 lux|||||||30|2 lux|18 lux|22 lux|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试者能够察觉的光阈值逐渐降低,表明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

在实验的前 10 分钟左右,光阈值下降速度较快,之后下降速度逐渐减缓,直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六、结果分析1、个体差异不同被试者在暗适应过程中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暗的特性实验报告

暗的特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暗的特性,包括暗适应、暗视觉、暗适应时间等。

2. 掌握暗适应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分析暗适应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二、实验原理暗适应是指从明处进入暗处,人眼对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暗适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暗适应初期和暗适应后期。

暗适应初期,人眼对光的感受性迅速提高,大约需要1-3分钟;暗适应后期,人眼对光的感受性逐渐趋于稳定,需要10-15分钟。

三、实验器材1. 暗适应箱2. 验光灯3. 照度计4. 秒表5. 记录纸6. 记号笔四、实验步骤1. 实验者进入暗适应箱,适应环境,等待5分钟。

2. 打开验光灯,观察验光灯发出的光点,记录观察到的光点亮度。

3. 关闭验光灯,等待暗适应初期(1-3分钟)。

4. 再次打开验光灯,观察验光灯发出的光点,记录观察到的光点亮度。

5. 关闭验光灯,等待暗适应后期(10-15分钟)。

6. 再次打开验光灯,观察验光灯发出的光点,记录观察到的光点亮度。

7. 对比三次观察到的光点亮度,分析暗适应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暗适应初期:实验者观察到的光点亮度为L1。

2. 暗适应后期:实验者观察到的光点亮度为L2。

3. 分析:(1)暗适应初期,实验者观察到的光点亮度明显提高,说明暗适应初期人眼对光的感受性迅速提高。

(2)暗适应后期,实验者观察到的光点亮度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暗适应后期人眼对光的感受性趋于饱和。

(3)暗适应过程中,实验者的心理变化表现为从明处进入暗处时,感觉眼睛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适应暗环境。

六、实验结论1. 暗适应是人眼对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分为暗适应初期和暗适应后期两个阶段。

2. 暗适应初期,人眼对光的感受性迅速提高;暗适应后期,人眼对光的感受性逐渐趋于稳定。

3. 暗适应过程中,实验者的心理变化表现为从明处进入暗处时,感觉眼睛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适应暗环境。

七、实验讨论1. 暗适应实验过程中,实验者可能会出现眼睛疲劳、干涩等症状,应注意休息和保持良好的实验环境。

视觉明适应与暗适应过程的测定

视觉明适应与暗适应过程的测定

视觉明适应与暗适应过程的测定1 背景知识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到暗处时视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人的视网膜上,有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两种视觉细胞参与了暗适应过程,其作用的大小及起作用的阶段有所不同,一般在暗适应的最初7-10分钟内,暗适应是由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完成的,以后的暗适应过程是主要由棒体细胞的继续作用来完成的,整个暗适应过程大约持续30-40分钟,30-40分钟后感受性就不再提高了。

一般认为暗适应的机制视觉感受器内光化学物质(视色素)的漂白和还原过程。

当视色素吸收光线时,视色素内的视黄醛脱离原来的视蛋白,视网膜的颜色由红→橙→黄→无色,这个过程叫漂白。

当光线停止作用时,视黄醛重新与视蛋白结合。

此外,除视觉感受器的光化学效应外,还有神经过程参了与视觉暗适应过程。

2 实验目的2.1 学习暗适应仪的操作,测定视觉细胞的暗适应过程。

2.2 学习和掌握视觉细胞的暗适应过程的变化规律。

3 实验程序3.1 被试:视觉或矫正视觉正常的被试。

3.2 实验仪器:暗适应仪。

3.2.1 暗适应仪的构造:电源开并、明灯刺激键(用于呈现明灯刺激)、间适应反应键(用于暗适应过程中被试作出反应)、视标键(用于改变暗适应过程中的视标)、被试反应看到视标后报告“看到”的反应)、暗适应换档键(改变暗适应窗口内光线的强度,0档-6档光强度逐渐减弱)、时商记录屏幕(记录被试报告时看到视标时,暗适应过程睥累加时间)。

3.3 实验步骤:3.3.1 关闭实验室的所有光源,调试好暗适应仪,整个实验过程睚没有光线的黑暗环境中进行。

让被试坐在暗适应仪窗口的一面,罩上头部,防止外界光线影响暗适应过程。

3.3.2 主试按下“明灯”按钮,被试注视窗口内的明灯环境,同时,记时器开始自动记录时,明灯刺激持续5分钟,到5分钟时关掉明灯,同时把暗适应按钮打到第一档(标0档),并告诉被试,如若看到窗口内视标,按反应键报告,并说明视标形状。

如反应正确,记录下持续的时间,按着马上把暗适应键打到第二档,如果被试反应错误则仍用该档继续实验,直到被试正确判断为止,结果累加时间记录在下表中。

不同光环境下暗适应及辨色能力的实验研究

不同光环境下暗适应及辨色能力的实验研究

不同光环境下暗适应及辨色能力的实验研究余彬彬1,金尚忠1*,朱伯明2,陈建锋3【摘要】摘要:为了研究船舶驾驶舱内光环境和仪表指示仪器颜色之间的识别关系,进行了暗适应和颜色辨识能力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合我国船舶工业中对光环境及暗适应的处理,得出船舶驾驶员在不同光环境下对颜色辨识能力的关系。

通过实验,以人对颜色的主观识别能力和光环境变化作为衡量指标,发现在满足暗适应条件的同时,对提高暗适应能力的红色白炽灯进行掺白光改造,并且对仪表指示器外涂颜色的亮度加以规定,可以使船舶驾驶员有效减少对仪器仪表的误判和误操作。

【期刊名称】发光学报【年(卷),期】2015(036)002【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船舶照明;视觉工效;暗适应;光环境1 引言照明是视觉感知的必要条件。

据统计,人们与自然界接触中,约有80%[1]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照明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视觉获得信息的效率与质量。

照明与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安全及人的舒适、视力和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关系。

照明条件是作业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2]。

工作精细度和机械自动化程度越高,对照明的要求也越高。

船舶驾驶员在执行夜航任务时,首先要对信息进行感知和判断,然后进行船舶操纵。

驾驶台在夜航时,可操纵部分主要包括:船舶主机操纵、舵机操纵、鸣笛、紧急停车、消除报警、试灯和调光等[3]。

陆上生活习惯的影响,再加之工作环境明暗程度的频繁变换(如常看雷达荧光屏等),往往加剧了眼睛的疲劳程度。

同时,人眼在夜间对颜色的分辨力较差,而多借助于物标的亮度来识别,常会把较明亮的物标误远为近;反之,又可把亮度较差的物标误近为远、误小为大。

据某港航单位统计,近10年来,夜间重、特大海事事故占70%以上[4],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5]:(1)对于夜间观察环境,暗适应不充分;(2)船舶驾驶室受到光污染;(3)在夜间佩戴变色眼镜。

人类视网膜中有两种不同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最新暗适应实验报告

最新暗适应实验报告

最新暗适应实验报告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旨在研究人类眼睛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能力,
即暗适应过程。

暗适应是指眼睛从明亮环境适应到昏暗环境的过程。

实验采用了一组健康的志愿者,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无视力障碍
或眼部疾病史。

实验方法:
1. 志愿者首先在正常室内光照条件下进行10分钟的适应,以确保视
觉系统处于正常状态。

2. 随后,志愿者被引导至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房间内的光线强度控
制在低于0.01勒克斯,以模拟夜间环境。

3. 使用专业的视力测试表和定时器,记录志愿者在黑暗环境中识别最
小字体大小和识别时间。

4. 每隔5分钟进行一次视力测试,连续进行30分钟,以监测视力的
变化。

5. 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以确定暗适应过程中视力变
化的模式。

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显示,志愿者在进入黑暗环境后的前10分钟内,视力下降明显,识别最小字体的能力减弱,识别时间延长。

在15至20分钟之间,视力开始逐渐恢复,部分志愿者能够识别接近初始水平的字体大小。

到30分钟时,大多数志愿者的视力恢复到接近初始状态的80%至90%。

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眼睛对暗环境的适应需要一定时间,这个过
程涉及到视网膜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生理变化。

暗适
应过程中,视杆细胞在低光照条件下变得更加敏感,而视锥细胞在这
一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实验结果对于理解人类视觉系统的工作机制以及开发相关医疗和辅助设备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年龄、性别以及个体差异对暗适应过程的影响。

最新暗适应测量方法

最新暗适应测量方法

暗适应测量实验目的:测定视觉细胞的暗适应过程,学习和掌握视觉细胞的暗适应过程的变化规律。

实验方法:一、被试视觉或矫正视觉正常被试。

二、实验仪器暗适应仪。

构造:电源开关、明灯刺激键(用于呈现明灯刺激)、暗适应反应键(用于暗适应过程中被试作出反应)、视标键(用于改变暗适应过程中的视标)、被试反应键(被试看到视标后报告“看到”的反应)、暗适应换挡键(改变暗适应窗口内光线的强度,0—6档光强度逐渐减弱)、时间记录屏幕(记录被试报告看到视标时,暗适应的累加时间)三、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控制1、关闭实验室所有光源,调好仪器。

整个实验过程在没有光线的黑暗环境中进行。

2、让被试坐在暗适应仪器窗口的一面,罩上头部,防止外界光线影响暗适应过程。

3、主试按下“明灯”按钮,被试主试窗口内的明灯环境,同时,计时器开始自动计时,明灯刺激持续五分钟,关掉明灯,同时把暗适应按钮打到第一档(标记为0档),并告诉被试,如果看到窗口内视标,按反应键报告,并说明视标形状。

如反应正确,记录持续的时间,接着马上把暗适应键打到第二档;如果反应错误,则仍用该档继续实验,直到被试正确判断为止,结果累加时间记录在下表中。

4、在测试被试暗适应的过程中,应不断变化视标(+,= 等),防止被试猜测。

5、如果暗适应时间累计超过60分钟,则停止试验。

6、其余被试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

结果分析与讨论1、根据实验记录结果,将累加时间转换为每档实际暗适应时间,并填入记录表中。

2、绘出个人暗适应过程曲线,并加以解释。

3、根据实验结果,描述两种视觉细胞的暗适应过程。

工作总结-财务处长个人工作总结[工作总结-财务处长个人工作总结]工作总结-财务处长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财务处长个人工作总结2009-07-06 11:52财务处长个人工作总结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之间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工作总结-财务处长个人工作总结。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处在局党组和*局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处室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全处上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暗适应与反应时在汽车驾驶员体检中的应用

暗适应与反应时在汽车驾驶员体检中的应用

暗适应与反应时在汽车驾驶员体检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8-05-15T09:55:10.03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1期作者:吴敬国1 李博文2 赵玉花3[导读] 分析暗适应与反应时在汽车驾驶员体检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本体检中心接受体检驾驶员9738例吴敬国1 李博文2 赵玉花3(1甘肃省张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张掖 734000)(2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张掖 734000)(3甘肃省张掖市石学良眼科医院甘肃张掖 734000)【摘要】目的:分析暗适应与反应时在汽车驾驶员体检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本体检中心接受体检驾驶员9738例,分别进行暗适应功能测试和光选择反应时测试。

结果:随着驾驶员年龄以及驾龄的增长,视觉感受刺激能力逐渐下降,手脚动作协调能力下降。

结论:年龄超过60岁人员尽量避免从事驾驶员工作,驾驶员行业年龄以20~55周岁为宜,驾龄25年为宜。

【关键词】暗适应;反应时;汽车驾驶员体检;应用【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299-01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汽车驾驶员数量越来越多。

汽车驾驶员在夜间行车过程中因为受到各类光线刺激非常容易出现交通事故,想要增强驾驶员在夜间行车各类刺激的接受能力和应变能力,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避免给国家以及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可以将暗适应与反应时应用在驾驶员体检中,测试驾驶员的光选择性反应特征以及暗适应[1]。

本文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本体检中心接受体检驾驶员9738例进行研究,分析暗适应与反应时在汽车驾驶员体检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本体检中心接受体检驾驶员9738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龄(37.2±3.8)岁,男性6243例,女性3495例,排除眼、耳、精神性疾病因素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暗适应实验报告
执笔人:李辉
主试:胡剑波、李辉
被试:池伟锋、胡东
记录:李书兰、宋林甫
观察:朱旭、周强
【摘要】实验通过调节EP-404暗适应仪的亮度及(电流)来测量被试的视明度,实验中分两组,即确立两个主试,两个被试,两个记录,其他人负责观察。

主试通过仪器给
被试呈现卡片,被试报告其看到的确切的数字愿意求其平均值。

最后的结果是被试
在一定的光度下,视敏度随亮度的增加而升高,并成正相关,当达到一定的亮度时,
则趋于稳定。

【关键词】电流、视明度、暗适应
一、前言:
我们的知识是从感官外在世界开始的,而其中的80%信息都是通过视觉提供,所以研究视觉的感受性就极为重要。

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视敏度,也称视力。

一个人辨别物体细节的尺寸愈小,视敏度就愈高,反之视敏度愈差。

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刺激而变化的过程。

由黑暗环境进入明亮环境,眼睛过渡到明视觉状态称为明适应,所需时间为几秒或几分钟。

由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转换成暗视觉状态称为暗适应,这个过程约需要十几分钟到半小时。

为了证明暗适应现象的存在,我们设计了一下实验,并假设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试的视敏度随亮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到达一定的亮度,则趋于稳定。

二、实验方法:
1、主试情况:身体健康,对每个步骤熟悉,对被试做到了较为保密,可以进行实验操作和控制。

2、被试情况:在小组内随机抽取了两名视力较好的被试,男女各一名,身体健康,为合格的被试,可以进行实验。

3、实验材料:
(1)一台EP-404暗适应仪器,用于实验操作。

(2)四张A4纸,两支笔,用于记录实验获得的数据。

4、实验设计:
(1)先设计6个等级的电流数,即0mA、5mA、10mA、15mA、20mA、25mA主试先在EP-404暗适应仪器的插孔里放入卡片,然后启动仪器,让被试先进行2—3分钟的明适应,在此期间,设定初始亮度为0mA。

之后遮板打开,给被试呈现了一张10行的数字卡片,让被试报告所看见的数字,记录人员迅速的记下被试所报告的数字。

接着一次给被试呈现5mA、10mA、15mA、20mA、25mA电流强度时的数字卡片,其中每增加二等级,随机抽取另外一张数字卡片给被试呈现,以防止练习效应的产生。

(2)一轮过后,还被试和主试进行下一轮实验,下轮实验按照上轮实验的方法进行操作。

(3)观察者在旁边对实验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若发现问题就马上告知主试,即时提出意见,弥补不足。

(4)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暗适应能力的测试,你须将脸部紧贴观察窗,睁大眼睛注视正前方白板,大灯熄灭后,前方窗口遮板下落,将暴露10行数字,尽你可能将数字由上至下分段读出,直在10行数字读完或遮板再次挡住数字板。

5、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被试应按主试要求,将脸紧贴观察窗口,不能轻易移动。

同时被试报告数字时尽量做到大声,以便记录准确。

(2)主试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和步骤进行操作,不能对被试有所暗示。

三、实验结果:
1、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注:视敏度为被试报告正确行数数字。

据上图可做出暗适应曲线图:
2、结果:据被试报告进行统计,如上图所示,随电流的增加被试的视敏度也随之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保持稳定。

四、讨论:
该用这种方法是可以测定锥细胞的暗适应过程,在实验方法上我们做了一些更改,因为时间是恒定的,30s会自动跳闸(这般会自动跳跃),所以我们采用了用电流的大小(光照的强度)来测试被试的暗适应。

最后所得的结果是可以证明我们的假设——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试的视敏度随亮度的增加而升高。

五、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试的视敏度随亮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到达一定的亮度,则趋于稳定。

六、参考文献:
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北京大学心理学丛书)
范安平.主编《心理实验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