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群力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哈尔滨群力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规划摘要: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城市湿地公园以生态保护为主,是城市的生态景观格局重要节点,本文对群力湿地公园的生态本底进行分析,提出现有问题,通过生态保护与政策扶持使公园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湿地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对湿地和湿地公园的定义如下:

湿地:本办法所称的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期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域地带,包括低潮位不超过6m的滨岸海域。

城市湿地公园:本办法所称的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二、群力湿地公园概况

哈尔滨市群力湿地公园始建于2008年,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群力新区齿轮路与东明大街交叉口处。园区内自然湿地23.1 hm2,

人工水面2.26 hm2,人工绿地6.2 hm2,其他用地2.64 hm2。

三、湿地公园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主要问题

(一)湿地面积减小与外界生态联系被切断以及景观的破碎化现状场地周边被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尤其是城市交通干道阻隔,与外界生态系统缺乏联系。

(二)生物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加大,特别是湿地被开发,进入湿地周边从事生产等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多,湿地的生物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湿地生态需水面临的问题

公园内湿地现有补水手段主要为雨水以及打井,地下水补给较少,公园与外界水体被道路四面切断,造成水源补给不稳定和不断减少,同时由于气候干旱加重将导致湿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四)周边场地施工作业对场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污染

公园周边为道路用地、商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它们都处于兴建或待开发阶段,频繁的施工作业对湿地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四、湿地生态保护规划

(一)运用生态学、水文学等各种技术手段指导湿地生态恢复

1、恢复湿地系统与外界的连通,构成城区生态网络

湿地毗邻城区内河,可将场地与规划水系连通,将湿地公园纳入城市绿地水系生态网络,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加强与外界物质与能量交换,同时,可改善湿地的补水与缺水问题。

2、分层次、分结构对湿地系统进行保护与利用

不同的结构层次可以更好的对湿地生态资源进行有目的、针对性地保护与利用。全园共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区域,即原生湿地保护区、湿地观光游览区、以及城市开放空间游览区。

3、水文条件的恢复

原有水域予以保留,在各级径流的汇流处形成放大的永久性水域,根据水域生境的补水周期进行水量及补水频率调控,永久性水面根据现状地形微差形成流水落差,加速物质能量流动,永久性水面依据达到综合最佳生态效果时的湿地需水量采取填挖等适度的

工程措施,利于水生生境的营造。当湿地内有较大的永久性水域时,可以为该水域生境内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提供基础环境;除永久性湿地外,当场地内伴随有半永久性间歇湿地,并有主要径流路径与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生境相通时,生境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与循环效果更加。

4、营造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

人工湿地内植物品种的选择原则上选用黑龙江天然湿地植物群落中的乡土植物,回避外来物种和引入物种,尽可能模拟天然湿地的群落组成模式。

天然湿地植物配置应尽量避免其它优势物种入侵对有芦苇群落的破坏,植物配置原则上选用黑龙江其它芦苇群落中的伴生植物,既维持现有芦苇群落的完整性,同时丰富现有芦苇群落的植物多样性。

5、工程技术措施

(1)去除湿地内的建筑垃圾。

(2)收割芦苇以及去处过剩营养物质。

(3)适度开挖湿地池底。

(4)依据现有地形适度对地形进行改造,创造丰富的地形变化,扩大水岸与陆地交界面,增加边缘效应。

(5)在枯水期利用打井以及水泵输水方式进行补水,同时引入城市内河水系。

(6)去除干涸板结的土壤。

(二)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法制体系

完善的政策和法制体系是有效保护湿地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建立行之有效的湿地管理的经济政策体系对湿地和促进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湿地保护的管理协调机制

湿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管理涉及着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关系多方的利益,政府部门之间目前急需在管理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建议建立以主管市长为主任的湿地保护与利用领导小组,通过

部门间的联合行动,促进国家以及部门的决策能够注重评估湿地的自然价值、生态功能及其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效益。

(四)减缓湿地退化,加强对湿地的综合保护治理

加强对其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监测;使旅游等开发项目的建议书在立项初期得到详细的评审,并选择替代或降低影响的方案。要及早地建立天然湿地补水以及鱼类保护的保障机制和补救措施。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对外部输入和内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采取补救措施积极加以解决。

(五)注重开展宣传、教育与人才培养

把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知识传授到每家每户。根据宣教对象的不同,要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宣传效果。通过电视进行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

(六)多层次,多渠道筹措湿地保护与建设资金,增加投入

政府投入是湿地保护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因此,市政府要将湿地保护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保证湿地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行动或计划顺利的实施。同时,还要广泛地争取省内、国内、国际资金与技术援助,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湿地保护投资,规范地利用社会集资、个人捐助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建立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永华,吴晓芙. 2012. 人工湿地植物配置与管理. 中国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