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7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7篇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篇2学习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具运用: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2023-2024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6讲 认识图形 知识梳理巩固提升(北师大版含详解)
第6讲认识图形知识点一:认识立体图形1.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长长方方长方体,正正方方正方体。
2.圆柱和球都能滚动,圆柱的上下圆面一样大。
知识点二:进一步巩固立体图形的特点2个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8个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考点一:立体图形的分类及识别【例1】数一数,填一填。
4个3个3个2个【分析】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每个面面积相等(或每个面都有正方形组成);长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每个面都由长方形或相对的一组正方形组成;圆柱:上下两个面为大小相同的圆形,有一个曲面叫侧面;球:球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图形之一,例如篮球、足球都是球,球是由一个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解答】解:如表:4个3个3个2个故答案为:4,3,3,2。
【点评】本题考查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及球的特征及认识。
1.圈出形状是圆柱的物体。
【分析】圆柱:上下两个面为大小相同的圆形,有一个曲面叫侧面,据此特征解答。
【解答】解:如图:【点评】本题考查了圆柱的特征及认识生活中的圆柱。
2.下面四个立体图形的截面是什么形状?请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编号。
【分析】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每个面面积相等(或每个面都有正方形组成);长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每个面都由长方形或相对的一组正方形组成;圆柱:上下两个面为大小相同的圆形,有一个曲面叫侧面;球:球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图形之一,例如篮球、足球都是球,球是由一个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解答】解:如图:【点评】本题考查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及球的特征及认识。
3.认识图形。
【分析】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每个面面积相等(或每个面都有正方形组成);长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每个面都由长方形或相对的一组正方形组成;圆柱:上下两个面为大小相同的圆形,有一个曲面叫侧面;球:球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图形之一,例如篮球、足球都是球,球是由一个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解答】解:如图:【点评】本题考查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及球的特征及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科学,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尤其是孩子,更要去学习数学,并且以此来构架自己的思维体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小学一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在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得长、宽的联系。
教学具准备: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实物、土豆、小棒、橡皮泥()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机器人)它是由什么形状的物体组成的(长方体)以前咱初步了解了长方体,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认识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意图:机器人取材于学生手工课上的作品,既贴近生活激趣,有很好的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面、棱、顶点(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学生说教师评价)(意图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操作实验,感知面、棱、顶点(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品。
(2)师:老师没有忘记找长方体物品了,所以就带来了一个土豆,现在要把它变成长方体。
①(切一刀)出现了面,请学生上来摸一摸,感觉平平的。
(板书:面)②(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两个面相交于一条边) 师: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认识长方体》教案(精选13篇)
《认识长方体》教案(精选13篇)《认识长方体》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会辨认长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四、教具准备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五、教学过程1.分类、操作、引出新知(1)教师出示一幅图:你能将它们根据一定标准分类吗?(2)师生共同概括:像粉笔盒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排球、土豆等都占据一定空间把它们称为立体图形。
请同学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呢?(3)拿出一块橡皮,横切一刀,露出一个面,让学生触摸,并说说感觉,教师明确这部分叫面。
再切一刀,再让学生触摸两面相交的线,说出感觉,明确这在立体图形中叫做棱。
什么叫棱?将橡皮的一个面扣放在桌面上,与两个面垂直再切一刀,触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说出感受,明确它叫顶点。
什么叫顶点?(4)找实物指出它的长、宽、高。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那么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量一量、比——比后,完成表格。
(提示: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习用具独立探究、自主发现面、棱、顶点的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提示: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③独立填写“我的发现”一表。
面棱长顶点(学生在学习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除了各部分的数量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课。
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
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用什么样的方法发现的,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
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认识图形(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目标: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活动经验。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立体图形的第一课,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物品按属性分类,包括按用途、材料、颜色等进行分类,本节课在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主要是研究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从而直观认识简单立体图形的基本特点,逐步抽象出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是以后学生平面图形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立体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立体图形,学生已能初步感知立体图形。
但是要经历从实物中在抽象为一般模型,最后准确给出图形名称,并切实体会各种立体图形之间的区别,学生可能会存在接受困难的问题。
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
最后让学生说出那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些立体图形,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教学过程:一、结合生活,引入新课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新朋友,想知道它们是谁吗?2、(教师出示教材第一幅图当中的物品)这是谁你认识吗?3、你把你的朋友带来了吗?快让我看一看你都带来了哪些朋友?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新朋友。
【设计意图】丰富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学习素材让学生感到亲切,符合小学生爱玩、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了他们对新知的学习欲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一)、分一分,感知立体图形。
1、如果给我们的这些新“朋友”分类,你想怎样分?2、和你的组员们一起交流一下怎样将你们的这些新“朋友”分类,你们为什么这样分?(提供给每个小组这些物品,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在探究新知阶段,通过老师的讲解,订正同学对长方体的棱,定点的叫法,明晰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通过看,摸,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在通过同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同学经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育同学的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育需要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通过让同学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同学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对长方体有较全面的认识。
让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有助于理解记忆,防止死记硬背。
制作长方体的环节,使同学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体会长方体的外形,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断的。
老师在教学中,留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得亲密联系,留意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中,培育同学的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留意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帮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的展示立体图形,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二:长方体的认识评课在本校听崔老师讲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下面就听课后的点滴想法谈谈。
本节课,崔老师在教学中做到了教学内容“知识性”和“趣味性”统一。
老师很擅长激发冲突冲突,从而引发同学思索,激起同学的探究热忱。
崔老师教学过程中讲解的同时更多的是引导同学观测与思索,一步步的质疑,一次次激起同学思维的涟渏,不断激起同学探究解决问题的热忱和信心。
崔老师将同学的学法潜移默化的隐藏在教学之中。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当遵循同学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出发……数学教学活动需要建立在同学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阅历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需要把握好同学的学习起点,在同学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开展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同学判断这些物体的外形;“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同学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案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案教学目的1. 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底面的观察,及摸一摸、画一画等体验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在现实有趣的学习情境中,经历面从体上剥离下来的过程,进步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才能,开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假设干,水彩笔、纸张、橡皮泥、印泥等工具,钉子板,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假设干。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作好铺垫1. 谈话:小朋友们,愿意到王老师家去做客吗?那今天先参观一下我的家,这是我家的儿童房。
〔课件演示儿童房,最后定格在第16页例题中积木搭成的物体〕2. 提问:〔1〕看一看,搭的是什么?〔2〕仔细观察,用到了哪些积木,你能把这些积木按形状分一分吗?老师呈现用积木搭成的实物,指定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分一分。
分完后,分别请学生说一说每种形状的名称。
〔三棱柱不要求说知名称,只要能区分开来就行〕3. 小结:这些积木按形状可以分成四类。
下面一起来重点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评析:用到老师家做客的方式导入,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将课件定格在积木搭成的物体上,不经意中呈现了学习内容。
让学生寻找各种认识的物体并进展分类,有效地唤起已有的知识储藏。
在此根底上,引出重点研究的内容,为下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1. 引导: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木。
请选择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先看一看、摸一摸它的外表,再跟小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积木,摸上去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自主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拿着积木,先摸一摸它的面,然后说一说感受。
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的面长长的、平平的;正方体的面方方的、平平的;圆柱的底面圆圆的、平平的,侧面是弯弯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1、教材是按三个层次进行处理的:知识的引人——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在知识的引入和应用这两个环节上,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
首先,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
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2、本节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1.本班学生运动共有24人,从前面的教学来看,学生们对数的认识和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得不错,主要归功于他们在学前班时打下基础。
2、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提高,应把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本节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学生还没真正认识到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特性,只是从生活中看到一些形状和它们类似的物体,这对教学上是一个障碍。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第四节“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这四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并能够辨别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模型。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一个圆柱体和一个球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 知识点讲解:(1) 介绍正方体: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六个角都是直角。
(2) 介绍长方体:六个面都是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3) 介绍圆柱体:两个底面都是圆形,侧面是矩形。
(4) 介绍球体:表面是一个完美的圆形,从任何方向看上去都是一个圆。
3. 例题讲解:(1) 辨别和描述给出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2) 用实物操作,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三维空间。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立体图形,用语言描述其特征。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四种立体图形的定义及其特征。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一个圆柱体和一个球体。
2. 请学生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份教案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它们是理解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让学生能够辨别和描述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4.1《立体图形的认识》课件
球
立体图形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连一连。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2.我会看图数一数。
长方体有( 4 )个, 正方体有( 8 )个, 圆柱有( 3 )个, 球体有( 4 )个。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 选做题: 1.把每行中不同形状的圈出来。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选做题: 2.数一数,填一填。
球
圆乎乎的,鼓鼓的,可 以任意滚动。
新知讲解
学习任务: 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品是这些形状的。
课堂练习
基础题: 1.连一连。
课堂练习
基础题: 2.是长方体的画“√”,是正方体的画“ ”。
(√ )
(
)
()
(√ )
课堂练习
提高题: 3. ( 球
)最容易滚下来。
课堂练习
拓展题: 4Leabharlann 猜一猜。圆圆鼓鼓小淘气, 滚来滚去不费力。
长长方方六张脸, 相对两面一个样。
课堂练习
拓展题: 4.猜一猜。
四四方方六张脸, 平平滑滑一个样。
上下圆圈一样大, 放倒一推就滚动。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 有哪些收获?
我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和球。
我还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不 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
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认识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立体图形的认识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圆柱、和球,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教案设计说明: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看到物体的面。
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看一看、画一画。
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
这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形与体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发展其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大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一张,小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数张。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一个,钉子板,每个四人小组一张吹塑纸,印泥(有需要的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吧!今天第三只小猪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更漂亮的房子。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房子)师:小猪的房子都是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起来的?你会分分类吗?(学生把积木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类)二、操作感知,探索新知1、自主操作师:请大家在自己的学具袋里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感觉到的,看到的。
生1:我拿的是长方体,这个面是长长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2:我拿的是正方体,它的面都是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3:我拿的是圆柱,(手指圆柱底面)这里是圆的,摸起来平平的;(手指侧面)这里摸起来弯弯的。
师:大家刚才看到的这些面都在物体上,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们记在纸上呢?生:(考虑后回答)有!师:请小朋友先独立想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用你们准备的工具试一试,比一比,哪个小组办法多。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小学数学《认识长方体》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数学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长方体形状的物品、直尺、小棒和剪等学具二、教学课题教育部参赛《认识长方体》王玉芹三、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弄清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四、课前准备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纸盒、长方体框架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视频演示,动手操作。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你认识吗?2、师: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能说一说吗?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课题。
二、探究新知(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拿出你的长方体的物品。
问:你知道长方体上有哪些部分名称?师: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用手摸一摸。
长方体上两个的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
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用手感受一下。
2、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师友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出示课件:把你们的发现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第14面)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填表。
边实物演示。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先指名学生说。
【百度视频】长方体的相对的面相等/v_show/id_XMzU4NTIxNTAw.html(2)你怎么知道相对的面相等?(3)长方体每个面一定是长方形吗?(4)【百度视频】长方体的面个数和面的形状/u/vw/21612101提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2024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第三单元《认识立体图形》教解析
二 教学内容
3.对比与分析
原教材
例1:认识立体图形
例2:图形拼组
例3:看谁搭得高
二 教学内容
3.对比与分析
新教材
例1:认识立体图形
例2:看谁搭得高
例3:图形拼组
二 教学内容
3.对比与分析
新教材
认识
问题的解决
图形的关系
例1:认识立体图形
例2:看谁搭得高
例3:图形拼组
二 教学内容
3.对比与分析
主题图
二 教学内容
练一练
区别:第一题连一连中删 掉了圆柱形的饼干,正方 体改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 魔方。
二 教学内容
练一练
区别:第二题的中减少了一个 长方体,增加了一共有( ) 立体图形。答案是10个,原本 是11个,这也是放在十以内数 的认识之后教材的另一改变。
二 教学内容
练一练
没有变化
二 教学内容
二 教学内容
例1:做一做第1题。 区别:第1题是旧教材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 第1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 游戏的范例,要求学生在看不见实物 的情况下,按指定的图形名称摸实物。 使学生通过触摸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 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增强空间想 象能力。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立 体图形的认识。可以根据特征拿物体、 根据物体说特征的方式加深对立体图 形的认识。
二 教学内容
相同图形之间的关系
例3:图形拼组(用相同的图形) 区别:例题中新增8个小正方体拼成 的大正方体。对话中增加了“我用” 两个字。 设计意图:原教材只学习五以内的认 识,现在是学完10以内的认识后, 结构上更加合理。 教学建议:拼组出新的图形,进一步 直观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不相同图形之间的关系
《长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验长方体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1. 长方体的特征。
2. 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
三、教学难点:1. 长方体的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2. 能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长方体。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如纸箱、文具盒等。
2. 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长方体。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
3. 巩固: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的图形,引导学生识别。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 应用: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
如:“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求它的体积。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6. 作业:教师布置一些有关长方体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书写规范性和完成速度。
3. 测试成绩:进行一次长方体知识的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的理解。
2. 学生可以收集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进行观察和分类。
九、教学建议:1. 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多给他们一些实际操作的机会,如触摸长方体实物,增强感知。
2.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题目难度,挑战他们的思维。
十、教学计划:下一节课程内容将围绕长方体的展开图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长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的展开图,并能够通过展开图还原长方体。
小学一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告诉我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吗?”(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老师分发长方体模型,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找出长方体的特征。
3.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的棱和顶点,讲解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点。
4.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1.老师分发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找出正方体的特征。
3.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方体的棱和顶点,讲解正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点。
4.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物体。
(四)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吗?”(五)巩固练习1.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六)课堂小结1.老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哪些认识?”(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画一画:画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2.找一找:在生活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并拍照记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难点补充: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操作活动来理解这两种立体图形的基本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长方体的认识》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教材27页——29的内容,练习五的1、3题。
二、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活动,在自主探究中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知道长方体各部分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特征。
四、教学具准备:
长方体形状的实物、长方体模型、表格、橡皮泥、3组小棒(每组4根同样长)。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请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物品(如:牙膏盒、墨水盒、魔方……),观察哪些是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学生整理摆放或展示,师生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出长方体的图形。
借助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摸一摸,说一说,长方体的上面都有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上面有“面、棱(边)、顶点(点)等。
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完善,教师可以借助长方体的图形,揭示“面、棱、顶点”的概念。
教师边比划边描述:长方体的6个面;我们把两个相交的边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操作活动)同桌比划,巩固“面、棱、顶点”的概念。
2、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这节课将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3、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你认为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猜测):长方体的上面有面、棱和顶点,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可能会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评价学生的猜想很有价值,然后启发学生,如果分析长方体的面,你会想到从面的哪些方面进行分析?长方体的棱呢?顶点呢?
②围绕上面的问题,学生个体先独立探究,再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在独立探究、合作交流中有点困难,或有点茫然……。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示或点拨,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面的面积怎样?大小一样吗?(可从长方体面得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提示)
③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长方体的面,形状都是长方形。
★相对的面得面积完全相等,大小也完全相等。
这一小组成员或其它小组补充: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有的物品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例如:一些特殊的包装盒)
④师生结合上述回答,进行评价。
教师针对回答结果,提问在此过程中,“相对”的面是怎样理解的?又如何获得面积和大小也相等这一结论的?★学生结合学具,说出数的顺序,教师提示或评价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来数,既体现了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又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示学生观察的方法。
★同时学生示范获得面积和大小相等的方法。
如:利用拆开长方体物品的方法,相对的面如果重合,说明面积和大小相等;又如:或者利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面得长和宽,来计算一下面积,进行比对,也能获得面积和大小相等这一结论。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叙述的方式的表达。
(师生评价方法),同时教师提问:你是如何理解“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中的“相同”的?(相同指的是“形状、面积”相同)
⑤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长方体面的方法,同学们可自行研究棱的有什么特征?顶点的特征?学生自行探究,并完成表格。
(1)长方体有个面(4)长方体有条棱。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5)哪些棱长度相等?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6)长方体有个顶点。
(7)大家还有什么发现?
集体订正。
4、小练习:借助课前收集的长方体物品,指生说出它的具体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和巩固。
5、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出长方体框架,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棱的特点和长方体的长、宽、高等概念。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制作长方体框架?(即面、棱、顶点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
操作活动的注意事项:
①以小组为单位,用课前准备好的细木条和橡皮泥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吗?在制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②一个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③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怎样?
6、学生操作后,交流汇报。
★制作一个长方体用12根小棒8团橡皮泥。
★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
★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这12条棱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点拨并补充,并且强调: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同时深化:取不同的顶点,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吗?为什么?
生回答,教师评价。
(根据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情况,如横放、竖放、侧放,它们的长、宽、高就不同)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7、第29页的“做一做”,生独立完成,进一步体会长方体的特征,体会
长方体不同顶点上的长、宽、高的长度不同。
8、练习五的第1题。
(师生评价、订正)
9、练习五的第3题。
(师生评价、订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