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红旗渠修建历程

合集下载

红旗渠景区讲解

红旗渠景区讲解

红旗渠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标。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红旗运动的象征,红旗渠见证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红旗渠景区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主要景点。

一、历史背景红旗渠的修建始于1960年代初,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干旱和水源匮乏的问题。

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于是,红旗渠的修建计划应运而生。

二、建设过程红旗渠是一项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修建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从丰水期的黄河引水,利用地势落差,将水引入黄陵县的农田和山区。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修建者需要在陡峭的山地上开凿运河,修建水闸和堤坝。

修建者们用手推车、铁锹和简易工具,艰苦奋斗了多年,终于在1972年顺利完工。

三、主要景点1.红旗渠起点:红旗渠的起点位于黄河岸边,这里有一座纪念碑,记载着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

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到红旗渠的重要意义。

2.红旗渠运河:红旗渠的运河是整个工程的核心部分,全长多公里。

沿着运河漫步,可以看到修建者们开凿的河道和修建的水闸和堤坝。

运河两岸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3.红旗渠水库:红旗渠水库是红旗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陵县的主要水源之一。

水库水面辽阔,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游客可以在水库畔休闲垂钓或划船。

4.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是一个展示红旗渠历史和文化的场所。

馆内陈列着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照片,展示了修建者们的艰辛努力和奋斗精神。

5.红旗渠农田景观:红旗渠的修建不仅解决了黄陵县的水源问题,也改善了当地的农田灌溉条件。

现在,红旗渠沿线的农田景观宜人,农作物丰收,是一幅农业繁荣的画卷。

总之,红旗渠景区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感人的人文故事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这里不仅是了解中国水利工程的重要地点,也是领略中国革命精神的理想场所。

学习材料—红旗渠修建历程

学习材料—红旗渠修建历程

本利益出发果断作出决定:引漳入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靠什么修渠谨慎的修渠决策,修渠尖兵是党员干部;理论武装,鼓励引导;群众是修渠成功的保证决策。

要引漳入林,林县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1.特殊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2.资金(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3.粮食(只有3000万斤)4.技术问题(全县水利技术人员28人,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5.水源(为保证水量必须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修坝引水)根据这个情况,1959年10月10日夜,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修建红旗渠。

10月29日县委再次召开全体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并派出35名水利技术人员沿漳河实地勘测。

作为林县的一把手,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最担心的就是技术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这么大的工程,万一技术数据有误,渠修成了,水却引不过来,劳民伤财,自己真要成为历史的罪人了。

自己的命好交待,关键是如何向林县的60多万父老乡亲交待?60多万父老乡亲的命谁来管?这个工程可经不起失败!确定的引水点——山西省侯壁断的海拔是464.75米,这个地方比渠线要通过的林县境内的制高点坟头岭(后来改称分水岭)要高出14.7米,从理论上说,引水是可行的。

但是,解放初期,当时县里的测量技术还比较落后,渠线的测量数据到底准确不准确?会不会有误差?从侯壁断到坟头岭的长度为70多公里。

也就是说,修成渠后,从渠首到坟头岭,水走70多公里,落差只有14.7米。

按这样算下来,这条引水渠的坡度是八千分之一,就是说,修渠时从上游往下游修,每走8000米才允许降低1米。

所以,对测量数据的精确度要求是非常高的。

为了慎重,测量队反复测量4次,才向县委提交了测量报告。

领导垂范,党员带头。

第一天上渠3.7万人,其中共产党员2.7万多人。

他们成为修渠队伍的中坚力量,为修渠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全县共产党员始终走在前面,最苦最累的活,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党团员和干部始终冲在最前面。

红旗渠修建往事

红旗渠修建往事
红旗渠修建往事
今年4月5日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50周年,回顾那段历史,我们总会发现,“红旗渠精神”依然是常新的,青春的。
杨贵是河南卫辉人,1954年起,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成长经历中没的珍惜。当地人张买江说:“有些老一辈的人一辈子只洗过三次澡:出生、结婚和断气。”
红旗渠干渠1965年通水。而分支的工程持续到1969年才结束.
1959年杨贵提出从邻县山西修渠引入漳河水的想法,得到人们一致赞成。修渠,几乎家家都出了人工。按规定,年龄在18岁到60岁之间的青壮年负责修渠,但不符合条件的人往往瞒报年龄去了工地,当时林县人口50多万,其中30多万人参与了红旗渠的修建。 今年88岁的任羊成,当时担任的是除险队队长一职。任羊成依旧记得,在他们上山除险之前,那一座名为鸻鹉崖的险要之地,已经发生了三次事故。牺牲了9个同志,于是,除险队站出来了。任羊成把沉重的麻绳系在身上,绳子的另一端,则用钢钎固定在山崖顶部。之后,他凌空下到山崖外,像荡秋千一样弹起,手握钢叉,在接触石崖的瞬间将松动的山石除去。“那个崖凹进去30公尺,在里面一荡,上面掉下个石块砸在嘴上,牙打掉了,躺在上面昏过去了。停了一会儿清醒了,说不上话了,还以为自己没头了。一摸,还有头,可怎么说不出话?这才发现,牙齿打掉了,把舌头卡住了。

学习材料—红旗渠修建历程

学习材料—红旗渠修建历程

学习材料—红旗渠修建历程第一篇:学习材料—红旗渠修建历程红旗渠修建历程林州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

林州人民在上世纪60年代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并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2010年7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中原大地孕育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河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继承好、运用好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

为什么修渠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

新中国成立前,林县水源奇缺,灾害年年有,十年九不收,是个山穷、地穷、水穷、人穷的贫瘠山区县。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

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

旱灾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是‚人相食‛,就是人吃人。

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非常可怜的1.24万亩。

完全就是靠天吃饭。

— 1 —林县人民世世代代想水、盼水、找水。

一位名叫崔复生的林县籍作家曾经在一篇关于红旗渠的报告文学中这样写道:‚水,维系着林县人的命。

外地人到林县做‘官’,如果头脑里没水,那不可思议;林县人如果存心把水糟蹋掉,那就不仅仅成过错,而是前逆祖宗后坑子孙的罪孽了。

‛只要在林县这块土地上生存,就得会念水字经。

林县已有修渠引水的历史。

历代政府官员,不管是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还是为了青史留名,无论你是巡抚大人还是县衙老爷,都曾为民兴修水利但从未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的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的‚谢公渠‛,只不过解决了十几个、几十个村庄的生活用水,林县人民却感恩戴德,每逢节日,焚香祭祀,世代不忘。

红旗渠建造过程作文

红旗渠建造过程作文

红旗渠建造过程作文您知道红旗渠不?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工程,就像一个超级传奇故事一样,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那个年代啊,林县这地儿可缺水缺得厉害。

人们的生活就像被干旱这个大恶魔死死掐住了脖子。

没有水,庄稼种不了,人渴得嘴唇干裂,牲畜都没精打采的。

那时候的人们就想啊,咱可不能这样被水欺负,一定要想办法把水引过来。

于是乎,这红旗渠的建造就提上了日程。

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那可是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天辟地”呢。

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建设者们啊,就像一群勇敢无畏的战士。

他们没有啥先进的大机器,全靠自己的一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像铁锨啊、锤子啊、钢钎啥的。

你能想象不?他们要在坚硬的山石上凿出渠道来。

这就好比用小木棍去戳大石头,可人家就是有那个毅力。

那些工人叔叔伯伯们,腰上系着绳子,就从悬崖上吊下去。

风一吹啊,人就在半空中晃悠,感觉就像一片小树叶随时可能被吹跑。

可他们眼睛里只有面前的山石,手里的锤子一下又一下地砸着钢钎,“叮当叮当”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就像是他们向干旱宣战的号角。

再说那炸药,这东西危险得很,但是为了能炸开山石,也只能小心翼翼地使用。

有一回啊,我听说有个年轻的小伙子,第一次接触炸药,紧张得手都有点发抖。

旁边的老师傅就打趣说:“小子,可别把自己当成炸药包给炸了,咱这可是要炸山引水呢。

”不过玩笑归玩笑,大家在使用炸药的时候那可是万分小心,毕竟这可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建造红旗渠的过程中,困难就像一个个小怪兽不断冒出来。

有时候刚凿开一点山石,突然就遇到个硬骨头,怎么凿都凿不动。

还有的时候,天气也来捣乱,夏天的时候太阳像个大火球烤着大地,大家在悬崖上干活,汗水滴到眼睛里都顾不上擦,就怕一耽误工程进度。

冬天呢,那寒风就像小刀子一样往人骨头缝里钻,手都冻僵了,可还得紧紧握着工具。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红旗渠就像一条巨龙慢慢在山间蜿蜒盘旋起来。

当清澈的水第一次顺着渠道流过来的时候,那场面可太壮观了。

人们都高兴得又哭又笑的,就像过年一样。

红旗渠的建设与发展

红旗渠的建设与发展

红旗渠的建设与发展红旗渠,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名字。

它是中国第一个大型人工运河,也是一个工程和文化的象征。

红旗渠的建设与发展,是一段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红旗渠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初衷红旗渠的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的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低下。

为满足人民基本生产和生活需求,中国政府有意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于是,红旗渠作为中国近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正式启动建设。

红旗渠的建设初衷是改变中国农业落后的面貌,通过水利工程,提高农田灌溉率,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同时,该工程还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红旗渠建设的技术难点和成功经验红旗渠跨越宁夏、陕西、甘肃和宽甸蒙古族自治县四地,全长857千米,共有33座大型水库、喇嘛山分水岭、6条隧洞、72座永久固定式桥和156座渠道永久性跨越工程。

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水利工程,涉及到水文、地质、水土保持等多个领域,建设难度非常大。

其中,红阳谷水库的建设是整个工程的核心,也是最具技术难度的工程之一。

为了顺利完成红旗渠的建设,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付出了巨大努力。

他们在借鉴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实践和调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

同时,他们还注意到了对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通过培训和考核,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建设。

三、红旗渠建设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红旗渠的建设不仅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也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随着红旗渠的建设逐步完成,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灌溉面积扩大,农作物的增产效果显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缺陷得到解决,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各项建设陆续完工;农民的文化素质逐渐得到提高,农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

这些变化,表明红旗渠工程的建设,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红旗渠的今天和未来时光荏苒,红旗渠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心得体会】红旗渠培训心得体会——红旗渠学习心得

【心得体会】红旗渠培训心得体会——红旗渠学习心得

【心得体会】红旗渠培训心得体会——红旗渠学习心得引言概述:红旗渠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典范之一。

参加红旗渠培训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这次培训,我对红旗渠的历史、建设过程以及其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红旗渠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一、红旗渠的历史与意义1.1 红旗渠的起源与背景红旗渠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为了解决陕北地区的水利问题而建设的。

当时,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陕北地区的农田灌溉非常困难,导致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红旗渠的建设成为了当时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1.2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红旗渠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在建设过程中,工人们不畏艰辛,努力开凿渠道,修建水坝,建设水闸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红旗渠终于建成,并成功解决了当地农田的灌溉问题。

1.3 红旗渠的意义与影响红旗渠的建设不仅解决了陕北地区的水利问题,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红旗渠的灌溉,农田得到了有效利用,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红旗渠也成为了中国农村水利建设的典范,为其他地区的农田灌溉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红旗渠培训的收获与体会2.1 对红旗渠的深入了解通过参加红旗渠培训,我对红旗渠的历史、建设过程以及其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红旗渠是中国农村水利建设的典范之一,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为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

2.2 学习到的实用知识在培训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关于水利建设的实用知识。

我了解到了灌溉系统的设计原理,学会了如何修建水坝和建设水闸。

这些知识对我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将非常有帮助。

2.3 培养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培训中,我们被分成小组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与小组成员的合作,我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并学会了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协作。

这对我今后在工作中的团队合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红旗渠的启示与借鉴3.1 坚持不懈的努力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工人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人工天河”红旗渠修建始末

人工天河”红旗渠修建始末

【大历史】“人工天河”红旗渠修建始末2014年6月26日,河南林州市任村镇羊圈坡段红旗渠决口,流出的渠水将附近的赵所村淹没。

这座位于太行山上被誉为“人工天河”的奇迹工程,终究没有躲过岁月的侵蚀。

<自然环境导致缺水>据记载,红旗渠所在的河南林县(今林州市)水源奇缺,十年九灾,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514年里饥饿到“人相食”的记录就有5次。

元朝时,潞安巡抚李汉卿修建了天平渠,明朝的林县知县谢思聪也修建过谢公渠,但是都只能解决部分村庄的用水。

即便如此,林县人民依旧感恩戴德,每逢节日焚香祭祀,世代不忘。

1959年,“三年困难时期”开始,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

经过讨论,林县县委决定,从林县外的浊漳河引水进县,彻底解决水源问题。

<攻坚克难众志成城>在施工前,技术问题成了最大困扰。

林县只有水利技术人员28人,且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而确定的引水点--山西侯壁断的海拔与渠线要通过的林县制高点坟头岭间落差14.7米,两地相距却达70多公里,这意味着修渠时每走8000米才允许降低1米。

为了慎重,测量队测量4次才向县委提交报告。

开工后,林县人劳动热情极高,第一天就出动3.7万人,因物资紧缺,大家只能拿野菜、树叶、漳河的河草充饥。

沿途没有房屋,施工者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挖窑洞甚至露天打铺。

后来《红旗渠》电影主题曲的歌词写道:“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历经十年造就奇迹>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林县50万人口中先后有30万人参与修建,81人牺牲。

凭着铁镢铁锹小推车、一锤一钎一双手,林县人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640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土石方修建成一条宽2米高3米的土墙,它的长度可以从广州连接到哈尔滨。

红旗渠修通后,林县14个乡镇、410个村的5400亩耕地得到灌溉,“渠道网山头,清水到处流”。

【心得体会】红旗渠培训心得体会——红旗渠学习心得

【心得体会】红旗渠培训心得体会——红旗渠学习心得

【心得体味】红旗渠培训心得体味——红旗渠学习心得红旗渠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了解红旗渠的历史和文化,我参加了一次红旗渠培训。

在这次培训中,我收获颇丰,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味。

一、了解红旗渠的历史渊源1.1 红旗渠的建设背景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解决军民生活用水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了修筑红旗渠的构想。

1.2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红旗渠的修筑历时多年,经过难点努力,最终于1959年正式建成通水。

1.3 红旗渠的意义红旗渠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农田灌溉问题,还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善。

二、探索红旗渠的技术特点2.1 红旗渠的设计理念红旗渠采用了多项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包括引水、输水、排水等方面的技术。

2.2 红旗渠的建设规模红旗渠全长达1500多公里,涉及多个地区和城市,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

2.3 红旗渠的维护和管理为了保证红旗渠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渠道畅通。

三、感悟红旗渠的文化价值3.1 红旗渠的文化传承红旗渠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国水利文化的重要遗产,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3.2 红旗渠的历史意义红旗渠见证了中国人民在难点环境下的奋斗和拼搏精神,是中国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3.3 红旗渠的文化保护为了保护红旗渠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红旗渠的价值。

四、体味红旗渠的精神力量4.1 红旗渠的奋斗精神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人们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成功。

4.2 红旗渠的团结合作红旗渠的建设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体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和力量。

4.3 红旗渠的创新精神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展望红旗渠的未来发展5.1 红旗渠的现状目前,红旗渠已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持。

红旗渠的故事50字

红旗渠的故事50字

红旗渠的故事50字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3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为了彻底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全县32万人耗时近10年,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通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这个奇迹般的工程从武当山麓引漳入林,地跨山西、河南、陕西、河北4省它就是红旗渠。

红旗渠的修建过程非常艰难,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林县人民靠着一锤一一双手,苦干10个春秋,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和险滩峡谷中修成“人造天河”,解决了几十万人的吃水问题。

红旗渠的建成,是中国人民艰苦创业的见证,是人们进行征服自然斗争的丰碑。

红旗渠也为世界提供了无私奉献的范例。

简短总结:红旗渠是一座人造水利工程,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

该工程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修建,历时近十年,是当时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条件下,为解决当地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充满了艰辛和牺牲,但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农民的勇气和智慧。

红旗渠一分钟演讲稿范文

红旗渠一分钟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故事——红旗渠。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人民奋斗、拼搏和团结的故事,一个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象征。

(过渡)一、红旗渠的诞生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全长1500公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管理的大型水利工程。

它的诞生,源于上世纪50年代,林县(现林州市)人民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摆脱贫困的命运,所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创业斗争。

(正文)二、红旗渠的建设历程1. 红旗渠的奠基1957年,林县县委提出了“把红旗渠修起来”的号召。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开始了红旗渠的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 红旗渠的攻坚红旗渠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如地形险峻、地质复杂、物资匮乏等。

然而,林县人民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3. 红旗渠的辉煌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红旗渠终于建成。

它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的饮水问题,还使林县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

红旗渠的建成,成为了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被誉为“人工天河”。

三、红旗渠精神的传承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在建设红旗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伟大精神。

它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

红旗渠精神,不仅为我国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1. 自力更生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林县人民没有依赖国家投资,而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 艰苦奋斗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困苦。

然而,林县人民并没有退缩,他们用汗水和泪水,书写了人类水利建设史上的壮丽篇章。

3. 团结协作红旗渠的建设,离不开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

在建设过程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4. 无私奉献红旗渠的建设者,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2024年红旗渠参观学习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红旗渠参观学习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红旗渠参观学习心得体会样本红旗渠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工程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重大建设,我有幸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了关于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和各种故事,让我对这个工程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钦佩。

红旗渠位于中国河北省平山县,全长一个多高一个多深,纵贯了这片土地,宛如一条红色的赤道。

红旗渠的建设始于1951年,当时,河北平原地区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利问题,水灾频发且严重影响农田灌溉和军民生活。

而在这个时候,中国军民却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红旗渠成为了当年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重要象征。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并不容易。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争年代,国家资源紧缺,而建设红旗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然而,面对困难,中国人民毫不气馁,他们以极高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积极参与到红旗渠的建设中。

许多老百姓自愿参军,成为了红旗渠的建设者和师生,他们用汗水和智慧铺就了红旗渠的宝贵历史。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在这里,我听到了一位老人讲述了他曾经参与到红旗渠建设中的经历。

他说他当时只有十三岁,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他依然骄傲地说自己是红旗渠的‘孩子’。

他告诉我们,他当时虽然年纪小,但也是红旗渠建设的一份子,每天都要做很艰苦的劳动。

但是,他说他并没有觉得累,因为每当看到红旗渠渐渐成型,他的内心都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畏困难的勇气,年龄和体力并不是问题。

在红旗渠的参观过程中,我也看到了这个工程的伟大和艰巨。

红旗渠经历了多次拦河治理、农田灌溉工、攻坚克难等,每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和智慧。

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材料紧缺,施工条件艰苦,工人们不得不挖掘了数万深度的沟渠,用手捧土,不停地工作,四十八个小时不合眼。

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毫不畏惧的精神,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最后的完工。

红旗渠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国农田的灌溉问题,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的生活。

【心得体会】红旗渠培训心得体会——红旗渠学习心得

【心得体会】红旗渠培训心得体会——红旗渠学习心得

【心得体会】红旗渠培训心得体会——红旗渠学习心得引言概述:红旗渠作为中国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为我国的农田灌溉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了解红旗渠,我参加了一次红旗渠培训。

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红旗渠的伟大和学习的重要性。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红旗渠学习心得进行阐述。

一、红旗渠的历史与背景1.1 红旗渠的建设背景红旗渠的建设始于1958年,是在毛泽东主席的号召下,为了解决干旱地区的灌溉问题而兴建的。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解决当地人民的温饱问题。

1.2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可谓艰苦卓越。

当时的工人们面临着地质条件恶劣、劳动力不足等困难,但他们顽强拼搏,用手工开凿渠道,修筑堤坝,最终将水源引入到了干旱的农田中。

1.3 红旗渠的社会影响红旗渠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农田灌溉的改善使得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此外,红旗渠的建设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工程,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精神。

二、红旗渠的水利工程特点红旗渠的渠道设计合理科学,采用了多种工程技术手段。

渠道的宽度、深度和坡度等参数经过精确计算,以确保水能平稳流动,达到最佳的灌溉效果。

2.2 红旗渠的防渗措施红旗渠的渠道采取了多种防渗措施,如在渠底铺设防渗膜、修筑防渗墙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渠道的渗漏量,保证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2.3 红旗渠的水源保护红旗渠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区的河流和降雨。

为了保护水源的可持续利用,红旗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设水库、植树造林等,保护了水源的安全和稳定。

三、红旗渠的意义与价值3.1 红旗渠的农业效益红旗渠的建设使得干旱地区的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

这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还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

3.2 红旗渠的经济效益红旗渠的建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农田灌溉的改善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红旗渠历史——精选推荐

红旗渠历史——精选推荐

红旗渠历史红旗渠是1960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的,把漳河水引入林县。

沿漳河南岸绕悬崖,越峡谷,逢山开洞,遇河架桥,开凿长达70公里的总干渠,渠高4.3米,宽8米,引水量18.3立方米/秒。

从分水岭向下,分凿三条干渠。

第一条干渠沿太行山东麓向南与英雄渠汇合,全长41.5公里;二干渠与英雄渠汇流处称“红英汇流”,渠水奔腾,飞瀑喷雪,好似银河倾泻。

第二干渠全长48公里,东南流入安阳县。

第三干渠东北流经4公里长的曙光洞而入东岗乡。

整个工程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

红旗渠的建成,全县形成了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塘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了工业用水。

红旗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人造天河”、“当代万里长城”。

建设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共和国遇到三年(1959年至1961年)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林县人民开始干祖辈人不敢想的事情,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劈山修渠,要把浊漳河水引入林县,浇灌干渴的土地。

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无英雄炮手比优越性,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经过十年鏖战,攻克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一锤锤一钎钎,如同愚公移山一样,终于建成“人造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水源匮乏、十年九旱的历史,迎来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新曙光。

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东经113度37分至114度04分,北纬35度41分至36度22分之间。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地质复杂,大小山峰绵连环接,山岭较低的东部海拔300—400米,西部山岭海拔在1500米上下。

全县1771个自然村,多数分布在深山峡谷、垴尖沟边。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更为严重的是水源奇缺,灾害年年有,十年九不收,是个山穷、地穷、水穷、人穷的贫瘠山区县。

红旗渠的读书笔记

红旗渠的读书笔记

红旗渠的读书笔记一、红旗渠的背景介绍红旗渠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境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工程之一。

红旗渠的建设始于1958年,是在中国大跃进时期展开的。

红旗渠的主要目的是将黄河水引入黄土高原,解决当地的旱灾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红旗渠的建设过程1.规划和设计:红旗渠的规划和设计始于1958年,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旱灾的严重问题。

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确定了渠道的起始点、终点和渠道的走向等基本要素。

2.劳动组织:红旗渠的建设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当时的中国政府发动了广大农民和干部参与建设工作,采取集体化的劳动组织形式,推行“大锄禾大富民”的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建设中来。

3.渠道开挖:红旗渠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开挖渠道的方式来实现的。

由于渠道要穿越黄土高原,地质条件恶劣,工程难度较大。

渠道的开挖采用了机械开挖和人工开挖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开挖完成。

4.引水工程:红旗渠的关键在于引水工程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引水工程,将黄河的水引入红旗渠,解决当地的旱灾问题。

引水工程经过多次的试验和验证,最终在1963年正式投入使用。

三、红旗渠的意义和影响1.解决旱灾问题:红旗渠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陕西省潼关县及周边地区的旱灾问题,保证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农业发展。

2.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由于红旗渠的引水工程,使得当地农田的灌溉能力大大提高,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量。

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红旗渠的建设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具体体现,它鼓励了广大群众的参与和劳动,弘扬了集体主义精神。

4.具有象征意义:红旗渠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项重要工程,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中国人民对于解决困难的奋斗精神,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标志之一。

四、红旗渠的评价红旗渠的建设符合了当时中国政府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也缓解了当地旱灾问题,为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

然而,红旗渠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工程成本高、失去了生态平衡等。

红旗渠建造过程作文

红旗渠建造过程作文

红旗渠建造过程作文你知道红旗渠吗?那可是一个超级了不起的大工程,就像一个奇迹一样,稳稳地扎在咱中国的大地上。

话说当年啊,那地方的情况可真是糟糕透顶。

水,就像金子一样珍贵,人们的生活被缺水这个大难题死死地掐住了脖子。

庄稼渴得直冒烟,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干巴巴的,那叫一个苦啊。

可是咱中国人啥时候怕过困难啊?大家一咬牙,一跺脚,就决定要修这个红旗渠。

这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那是要跟大自然较劲儿,从石头缝里抠出水来呢。

刚开始的时候,那可真是两眼一抹黑,啥都缺。

没有先进的机器设备,你能想象吗?全靠老百姓的一双手,还有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大家拿着简单的工具,就像一群勇敢的战士冲向战场一样,朝着那连绵的山脉进军了。

那些开山的人啊,就像超级英雄一样。

他们抡起大锤,一下又一下地砸向坚硬的岩石,“铛铛铛”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那是他们和大山对话的声音。

每一锤下去,都震得手发麻,可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退缩。

还有那些在悬崖峭壁上作业的人,我的天哪,光是想想就觉得腿软。

他们腰上系着绳子,就像在空中荡秋千一样,不过这可不是玩,是在峭壁上凿渠呢。

风一吹,身子就晃悠,感觉随时都会被吹跑似的。

可是他们的眼神里只有坚定,心里只想着怎么把渠修通。

在修建的过程中,困难就像一群调皮的小鬼,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

有时候遇到塌方,刚刚修好的一段渠就被埋了,那真的是让人欲哭无泪啊。

但是咱修渠的人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哭完鼻子,抹干眼泪,又重新开始干。

这渠啊,它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修好的。

那是一年又一年,无数个日夜的奋战。

人们住在简陋的工棚里,吃着简单的饭菜,却有着最伟大的梦想。

冬天的时候,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手都冻裂了,可是大家还是紧紧握着工具不放松;夏天的时候,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可他们依然在渠上忙碌着。

就这样,靠着大家的智慧和血汗,红旗渠一点点地变长了。

那渠里流淌的不仅仅是水,更是人们的希望和梦想啊。

红旗渠 发言材料

红旗渠   发言材料

红旗渠发言材料红旗渠,位于中国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工程,也是一段感人至深的红色革命史。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也因这个工程,改变了广大农民的命运,展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和伟大创造力。

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红旗渠发言材料。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

它既是一条灌溉渠道,又是一段感人至深的红色革命史。

红旗渠的建设始于196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在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的洪流中。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广大农民深受水灾问题困扰,农田干旱、农作物歉收,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困境。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位英雄农民杨靖宇和他的战友们,挺身而出,担负起了改造土地、为人民谋福祉的历史使命。

红旗渠的修建工程可谓艰巨而庞大。

当时,农田水利设施缺乏,灌溉效率低下,大片农田受旱严重。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农民吃水困难的问题,修筑一个灌溉工程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山高林密,地势复杂,要挖掘的渠道超过了300公里,对于当时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有限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困难,杨靖宇和他的战友们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毫不畏惧。

他们挥锹铲土,一点一滴地开挖渠道。

面对炙热的夏日阳光,他们冒着高温进行劳动;面对陡峭的山壁,他们默默攀登;面对昆虫的叮咬和泥土的阻碍,他们不言苦累。

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只为了让农田得到充分利用,解决农民的吃水问题。

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有无数英雄农民为此付出了生命。

他们在渠道建设过程中,不幸牺牲或残疾,但他们的精神永远镌刻在红旗渠的历史中。

他们是红旗渠的真正创造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普通农民的权益,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百姓的幸福。

他们是普通人,却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红旗渠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广大农民的命运,也展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和伟大创造力。

红旗渠红色故事2分钟简短

红旗渠红色故事2分钟简短

红旗渠红色故事2分钟简短(原创版3篇)篇1 目录一、红旗渠的介绍1.红旗渠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2.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背景3.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和工程难度二、红旗渠的成就和影响1.红旗渠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红旗渠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3.红旗渠对于当地文化的影响三、红旗渠的未来发展1.红旗渠的维护和保护工作2.红旗渠的旅游价值和发展前景3.红旗渠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篇1正文红旗渠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

红旗渠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历时近十年时间,最终于70年代建成。

红旗渠的建设背景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干旱问题,为了解决当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当地人民自发组织起来,开始建设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和工程难度都非常巨大。

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需要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克服各种技术难题。

建设者们不仅要面对陡峭的山峰和湍急的河流,还要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但是,建设者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们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最终成功地完成了红旗渠的建设。

红旗渠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红旗渠的建设使得当地的水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从而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同时,红旗渠的建设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此外,红旗渠的建设还对于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旗渠的未来发展也备受关注。

篇2 目录一、红旗渠红色故事简述1.红旗渠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和困难3.红旗渠的影响和意义二、红旗渠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1.红旗渠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2.红旗渠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篇2正文红旗渠是中国河南省林州市的一项伟大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林县人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而自发修建的。

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修建了这条人工河流。

【心得体会】红旗渠培训心得体会——红旗渠学习心得

【心得体会】红旗渠培训心得体会——红旗渠学习心得

【心得体味】红旗渠培训心得体味——红旗渠学习心得引言概述:红旗渠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红旗渠的建设和管理经验,我参加了一次红旗渠的培训课程。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红旗渠的学习心得有了深刻的体味。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分别介绍我在红旗渠培训中的心得体味。

一、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1.1 红旗渠的建设背景红旗渠是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陕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而建设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

当时,陕北地区的农田灌溉条件十分恶劣,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红旗渠的建设,为改善当地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红旗渠的重要性红旗渠的建设对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红旗渠的引水灌溉,有效解决了当地农田的灌溉问题,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同时,红旗渠的建设还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1.3 红旗渠的管理经验红旗渠的成功建设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借鉴。

红旗渠的管理注重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通过科学的水资源调度和合理的灌溉措施,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红旗渠的管理经验对于我国其他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红旗渠的建设规模和技术特点2.1 红旗渠的建设规模红旗渠的总长度约为153.8公里,是一项大型的水利工程。

红旗渠的渠道主要由地下渠和地上渠组成,通过引水和灌溉来满足当地农田的水需求。

2.2 红旗渠的技术特点红旗渠的建设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

其中,地下渠的建设采用了盖板法,通过在地下渠道上方覆盖盖板,既保护了渠道的稳定性,又减少了水资源的蒸发损失。

地上渠的建设则采用了混凝土浇筑技术,提高了渠道的强度和稳定性。

2.3 红旗渠的维护和管理红旗渠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为了确保红旗渠的正常运行,需要定期对渠道进行巡查和维护,及时修复渠道的破损和漏水问题。

红旗渠参观发言材料

红旗渠参观发言材料

红旗渠参观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各位介绍一下我所参观的地方——红旗渠。

红旗渠是我们党领导下的一项艰苦卓越的工程,也是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一部重要篇章。

红旗渠建设始于1958年,得名于当时正在沸腾的红旗运动,是一个以精细化系统建设为特点的人工运河。

红旗渠从四川省南充市起源,延伸至陕西省耀县,全长1001公里,受益面积达3000万亩。

红旗渠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川陕省区的饮水和灌溉问题,并带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红旗渠的建设可谓是一项艰苦而又伟大的工程。

当时正值我国经济困难时期,资源十分匮乏,但是我们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这个艰巨的工程中。

红旗渠是一项人工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克服道路困难、山川险阻等各种困难。

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党细心组织,严密计划,合理调配资源,最终在时间紧迫、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完成了红旗渠的建设。

红旗渠的建设期间,无数的人民群众自愿参与到这项艰巨的工程中。

他们以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兑现了对共产主义的无限向往和对家园美好未来的憧憬。

红旗渠的成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离不开广大农民的英勇奋斗。

他们将一个个技术难题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胜利,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果。

现如今,红旗渠已经成为了一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运河,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

红旗渠以其艰辛的背后承载着无数人们的热血和梦想,以其宏伟壮丽的风貌让游人留连忘返。

在红旗渠参观的过程中,我被场景所震撼,被那个年代的种种困难所触动。

红旗渠的建设让我明白,只有当人们心无旁骛地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团结和力量。

只有当人们摒弃个人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红旗渠的建设另我深思,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红旗渠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启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为实现自己和国家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旗渠修建历程林州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

林州人民在上世纪60年代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并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2010年7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中原大地孕育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河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继承好、运用好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

为什么修渠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

新中国成立前,林县水源奇缺,灾害年年有,十年九不收,是个山穷、地穷、水穷、人穷的贫瘠山区县。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

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

旱灾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是“人相食”,就是人吃人。

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非常可怜的1.24万亩。

完全就是靠天吃饭。

林县人民世世代代想水、盼水、找水。

一位名叫崔复生的林县籍作家曾经在一篇关于红旗渠的报告文学中这样写道:“水,维系着林县人的命。

外地人到林县做‘官’,如果头脑里没水,那不可思议;林县人如果存心把水糟蹋掉,那就不仅仅成过错,而是前逆祖宗后坑子孙的罪孽了。

”只要在林县这块土地上生存,就得会念水字经。

林县已有修渠引水的历史。

历代政府官员,不管是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还是为了青史留名,无论你是巡抚大人还是县衙老爷,都曾为民兴修水利但从未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的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的“谢公渠”,只不过解决了十几个、几十个村庄的生活用水,林县人民却感恩戴德,每逢节日,焚香祭祀,世代不忘。

林县是太行山革命老区,1949年就全境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为此,他们采取很多措施来兴修水利。

林县县委、县政府下决心要给全县人民摘掉这个几千年来套在人民头上的“头疼箍”。

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兴修水利工程。

这些水利工程解决了林县局部的人畜吃水问题和农田灌溉问题,缓解了用水紧张的局面。

但是,1959年,问题又出现了,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

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

水,又一次扼住了林县人民命运的咽喉。

今后像这样的大旱可能还会发生,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呢?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2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

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林县县委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果断作出决定:引漳入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靠什么修渠谨慎的修渠决策,修渠尖兵是党员干部;理论武装,鼓励引导;群众是修渠成功的保证决策。

要引漳入林,林县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1.特殊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2.资金(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3.粮食(只有3000万斤)4.技术问题(全县水利技术人员28人,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5.水源(为保证水量必须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修坝引水)根据这个情况,1959年10月10日夜,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修建红旗渠。

10月29日县委再次召开全体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并派出35名水利技术人员沿漳河实地勘测。

作为林县的一把手,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最担心的就是技术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这么大的工程,万一技术数据有误,渠修成了,水却引不过来,劳民伤财,自己真要成为历史的罪人了。

自己的命好交待,关键是如何向林县的60多万父老乡亲交待?60多万父老乡亲的命谁来管?这个工程可经不起失败!确定的引水点——山西省侯壁断的海拔是464.75米,这个地方比渠线要通过的林县境内的制高点坟头岭(后来改称分水岭)要高出14.7米,从理论上说,引水是可行的。

但是,解放初期,当时县里的测量技术还比较落后,渠线的测量数据到底准确不准确?会不会有误差?从侯壁断到坟头岭的长度为70多公里。

也就是说,修成渠后,从渠首到坟头岭,水走70多公里,落差只有14.7米。

按这样算下来,这条引水渠的坡度是八千分之一,就是说,修渠时从上游往下游修,每走8000米才允许降低1米。

所以,对测量数据的精确度要求是非常高的。

为了慎重,测量队反复测量4次,才向县委提交了测量报告。

领导垂范,党员带头。

第一天上渠3.7万人,其中共产党员2.7万多人。

他们成为修渠队伍的中坚力量,为修渠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全县共产党员始终走在前面,最苦最累的活,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党团员和干部始终冲在最前面。

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各级干部,扛起工具与群众一起干。

他们和民工一起上山采野菜、扒树叶做饭,一起下漳河捞河草充饥。

红旗渠工程先后三任总指挥长,从不坐在指挥部的帐篷里遥控指挥,他们每天在渠线上调查研究,检查工程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在指挥部和各分指挥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领导干部先实验,4再给群众定指标。

”上级领导在给下级制定指标和任务时,一定要自己先实践,看看在实际的修建中能完成多少任务,才能客观地给大家定目标。

而且不能超过自己的工作量。

但只要在领取给养和物资的时候,下级却被排到了上级的前面。

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再苦再累也紧紧地跟在党员干部的身边,并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

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搬山头!”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在他们心中,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们甘愿奉献一切。

在林州,提起吴祖太这个名字,人们心中充满了无限敬意。

吴祖太,1933年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村,1958年调到林县水利局工作。

在修建红旗渠中,他是一个技术骨干,在短时间内拿出了第一本蓝图——《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最终完成了定线测量和设计。

吴祖太为林县修渠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0年3月28日,他听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的王家庄隧洞往下掉土,就同工友李茂德一起进入洞内察看,不料,洞顶突然塌方,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年仅27岁。

吴祖太牺牲的噩耗传开,人们为之痛哭。

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倍感痛心。

在工地,工程指挥部为吴祖太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红旗渠的修建,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林县人民智慧的结晶。

县委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克服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没有住的地方自己建。

修渠民工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

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

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

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难再苦,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

没有工具自己带。

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

没有石灰自己烧。

修建红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应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碍。

指挥部发动群众,在全县招收烧制石灰的能手。

东姚公社的“烧灰王”原树泉,自告奋勇献计烧石灰。

河顺公社在学习原树泉烧灰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可以烧400公斤石灰,彻底解决了工地用石灰难的问题。

没有炸药自己造。

石灰难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炸药难的问题。

于是县委、县政府从全县58万人口中招聘制造炸药的人才。

经过考核选拔,确定了人员,办起了工厂,解决了炸药难的问题。

没有水泥自己制。

要办水泥厂,首先得有技术人才。

听说合涧公社雪山大队有个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厂当过工程师,现在退休在家。

指挥部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徒步90多里登门邀请。

老人凭着对家乡人民的无限崇敬,不顾自己年迈,下山筹办水泥厂,奉献出自6己的光和热,保证了建渠的顺利进行。

依靠群众的力量,工地先后办起了机械厂、荆编厂、车辆修配厂等,解决了资金和物资的短缺。

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8.64万元,国家投资1025.98万元,占14.94%,林县县、社、队三级自筹投资5839.66万元,占85.06%。

并通过修渠实践培养出工程师、技术员、石匠、铁匠等一大批能工巧匠。

毫不夸张地讲,一部红旗渠修建史,就是一部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史。

红旗渠经过林县人民十年的艰苦奋战(1960~1969):斩断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2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建造了21408座建筑物;挖砌了1515.87万立方米土,相当于修建一条宽2米高3米的土墙,它的长度可以从南国的广州一直连接到北疆的哈尔滨。

1965年4月5日,随着一声“开闸放水”在山岭间的回荡,欢快的红旗渠水奔腾激荡着向下游流去。

人们口中高呼着:“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我们的共产党才能带领他们修成这生命渠,引来这幸福水。

红旗渠精神的影响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红旗渠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它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1998年10月8日,杨贵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中的概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发展的传家宝,是林州发展的动力源。

今天,林州新一届市委坚持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突出项目带动、开放带动、协调带动,以攻坚“十二五”、再造新林州为己任,积极呼应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主动融入,找准定位,突出发展要务,打造实力林州;丰富发展要义,打造魅力林州;汇集发展要素,打造活力林州,努力建设更加繁荣、和谐、幸福的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

钢铁、铝电、煤机、新能源、汽配五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3%,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引领着林州向现代化城市迈进!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8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亿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林州历届领导,每一名父老心中始终牢记:水曾是林州千百年来的期盼,今天水依然是林州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水利工作。

值得欣慰的是,新一届林州市委、市政府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契机,在全市深入开展了以“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为主题的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