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本赏析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赏析.doc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赏析.doc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赏析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日:“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认为东道主,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右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8.对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晋军函陵军:驻军。

B.共其乏困共:通“供”,供应。

C.何厌之有厌:厌烦。

D.唯君图之图:考虑。

9.对以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阙秦以利晋A.①②同样,③④同样。

B.①②同样,③④不一样。

C.①②不一样,③④不一样。

D.①②不一样,③④同样。

10.对下边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若不阙秦,将焉取之?A.假如不减少秦国的土地,将何时能获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B.假如不使秦领土地减少,将从哪里获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C.你们不使秦领土地减少,将何时能获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D.你们不减少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获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1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4 分)A.秦晋围郑是因为郑曾对晋无礼,并且依赖于晋时又依赖于楚。

B.在国家危难之际,烛之武夜入秦军说服秦伯,使郑转败为胜。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熊江平《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古人认为是传注孔子的《春秋》的。

它的作者,《史记》说是比孔子稍后的鲁国太史左丘明。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按照鲁国先后l 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情况,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活动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它善于叙事,能把历史的真实性、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并富有故事性。

它叙写战争尤为出色,总是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

《左传》还善于在叙事中写人,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

《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

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

《左传》的这些叙事方法、人物刻画技巧和精美纯熟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有着深远的影响。

【解题】水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前630)。

文章记叙了晋、秦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兵的故事。

晋文公在僖公二十八年(前632)的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确立了霸主地位。

两年后,他又联合秦国包围了郑国国都。

这既是为了维护其霸主地位,也是为了报私怨。

原来晋文公为公子时,因家难出逃,路经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后来在城濮之战中,郑国又出兵援助楚国。

郑文公两次结怨于晋文公,所以遭到晋、秦国郑的报复。

当时晋、秦强大,郑国弱小,不足与敌。

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出城,潜入秦营,利用秦、晋之间的潜在矛盾,对秦穆公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情理,终于使秦穆公欣然巡兵,并派兵帮助郑国防晋。

而晋文公也不得不撤兵,郑国因此转危为安。

本文重点记述了烛之武说退秦兵的经过,言辞曲折折委婉,巧妙生动,是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好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赏析为同学们带来《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大家一起来欣赏这篇经典之作吧。

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以,因为。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

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 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使:派。

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15)缒(zhu ):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

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这是客气的说法。

春秋鲁国-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注释

春秋鲁国-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注释

春秋鲁国-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

秦、晋联合攻打郑国。

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春秋鲁国-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翻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公从之。

”郑伯同意了。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人教版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古文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古文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古文鉴赏《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左传》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成功塑造了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巧退秦师的烛之武形象,展示了春秋时代政治外交上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面貌。

人教版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古文鉴赏原文欣赏《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bǐ)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重点字词晋侯、秦伯:晋文公和秦穆公。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

贰:从属二主军:名词作动词,驻军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从:听从。

辞:推辞。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用:任用。

过:过错。

然:然而。

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既:已经。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

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春秋左传》,是我国古代外交史的成功范例,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

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

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

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

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3][6]从军事角度看,《烛之武退秦师》是非常著名的通过谈判说服、消弭战争、争取和平的成功范例。

这些成功的实践都是在通过谈判消弭战端、争取和平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而谈判说服的成功又强化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力。

文章首段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其中,佚之狐举贤和烛之武先“辞”后“许”,行文波澜起伏,颇具戏剧性。

三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

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

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散文名篇,也是高中语文重点文言文篇目,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一)两起两收的对称美纵览全篇,首先会感到行文布局谋篇的对称美,。

全文共计五个自然段,根据事件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二自然段为第一层(略写),第三自然段为第二层(详写),四五自然段为第三层(略写),整体呈现“二一二”的结构布局。

第一自然段写“攻”:秦晋联合,大军围郑,来势汹汹,锐不可挡;郑国岌岌可危,朝夕难保。

第二自然段述“守”:国难当头,命悬一线,郑国君臣惊慌失措,一筹莫展,烛之武临危受命,勇赴国难。

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矛盾冲突的双方入手,写“攻”述“守”,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

中间一段是全文主脑部分,详叙烛之武游说秦伯、离间秦晋,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娓娓道来,步步进逼,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从而改弦易辙。

末尾两段分别从秦晋双方落笔,先写秦方背晋盟郑,班师回朝;再写晋方审时度势,因孤立无援只好撤兵后退。

前面是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结尾是秦晋背约,秦郑结盟而孤立晋国。

两段起,两段收,首尾简洁,中间饱满,呼应对称,精警圆美。

(二)离合变幻的对称美秦晋联盟,貌合神离,松散虚幻,缺乏坚实的结盟基础和统一的指挥调度,这从第一自然段的简洁叙事可以看得出来。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二者全属晋郑宿怨而与秦无关,秦军不过是作为盟友援军被牵扯进来,为秦晋所用而已。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围攻郑国,秦晋驻军又分列两处,且相距遥远。

从空间上来讲,这也就为下文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及秦郑的秘密接触不易为晋人及时掌握提供了可能,也从侧面说明秦晋围郑缺乏周密的军事部署和统一的指挥调度,很有可能是利令智昏,各有所图。

至于主体部分写到烛之武离间成功更是证明了秦晋结盟的脆弱松散,不堪一击。

相反,郑国君臣内部力量的整合配置就大不相同。

《烛之武退秦师》的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的散⽂名篇,清⼈编订的《古⽂观⽌》将其收录其内,可见其价值⾮同寻常。

它不仅语⾔精练简洁,⽣动传神,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内容丰富复杂,包罗万相,⽽且情节结构、布局谋取篇也是匠⼼独运,堪称典范。

下⾯我想从四个⽅⾯来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两起两收的对称美 纵览全篇,⾸先会感到⾏⽂布局谋篇的对称美,。

全⽂共计五个⾃然段,根据事件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然段为第⼀层(略写),第三⾃然段为第⼆层(详写),四五⾃然段为第三层(略写),整体呈现“⼆⼀⼆”的结构布局。

第⼀⾃然段写“攻”:秦晋联合,⼤军围郑,来势汹汹,锐不可挡;郑国岌岌可危,朝⼣难保。

第⼆⾃然段述“守”:国难当头,命悬⼀线,郑国君⾂惊慌失措,⼀筹莫展,烛之武临危受命,勇赴国难。

这两个⾃然段分别从⽭盾冲突的双⽅⼊⼿,写“攻”述“守”,秦晋联合⽽郑国孤危。

中间⼀段是全⽂主脑部分,详叙烛之武游说秦伯、离间秦晋,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娓娓道来,步步进逼,说得秦伯⼼悦诚服,从⽽改弦易辙。

末尾两段分别从秦晋双⽅落笔,先写秦⽅背晋盟郑,班师回朝;再写晋⽅审时度势,因孤⽴⽆援只好撤兵后退。

前⾯是秦晋联合⽽郑国孤危,结尾是秦晋背约,秦郑结盟⽽孤⽴晋国。

两段起,两段收,⾸尾简洁,中间饱满,呼应对称,精警圆美。

(⼆)离合变幻的对称美 秦晋联盟,貌合神离,松散虚幻,缺乏坚实的结盟基础和统⼀的指挥调度,这从第⼀⾃然段的简洁叙事可以看得出来。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是郑“⽆礼于晋”,⼆是郑“贰于楚”。

⼆者全属晋郑宿怨⽽与秦⽆关,秦军不过是作为盟友援军被牵扯进来,为秦晋所⽤⽽已。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围攻郑国,秦晋驻军⼜分列两处,且相距遥远。

从空间上来讲,这也就为下⽂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及秦郑的秘密接触不易为晋⼈及时掌握提供了可能,也从侧⾯说明秦晋围郑缺乏周密的军事部署和统⼀的指挥调度,很有可能是利令智昏,各有所图。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优秀6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篇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

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⑶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 完整版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 完整版解析
翻译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乃:于是 之:代指秦军 夫人:那人 微:没有 及:达到 因:依靠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而:却 蔽:损害 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句末助词
“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 伯,曰:“秦、晋围
(烛之武)许之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曰
翻译
重点句子翻译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
郑,郑既知亡矣。若
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晋 军 新郑 秦 军
公元前630年






氾 南
带有侵略性质的战争 大国夹击,郑国随时可能灭亡。
图2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 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 接触,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课文串讲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函陵,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军:驻军。 名→动
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公从之。辞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如果 使:派
师:军队
辞:推辞
翻译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_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_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_(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晋侯①、秦伯②围郑③,以其无礼于晋④,且贰于楚⑤也。

晋军⑥函陵⑦,秦军汜南⑧。

佚之狐⑨言于郑伯⑩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11)秦君,师(12)必退。

”公从(13)之。

辞曰(14):“臣之(15)壮(16)也,犹(17)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18)也已(19)。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20),今急而求子,是(21)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2)。

”许之(23)。

夜縋(24)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25)矣。

若亡郑(26)而有益于君(27),敢(28)以烦(29)执事(30)。

越国(31)以鄙远(32),君知其(33)难也。

焉用(34)亡郑以陪邻(35)?邻之厚,君之薄(36)也。

若舍(37)郑以为(38)东道主(39),行李(40)之(41)往来,共(42)其乏困(43),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44)矣,许君焦、瑕(45),朝济(46)而夕设版(47)焉(48),君之所知也。

夫(49)晋,何厌之有(50)?既(51)东(52)封(53)郑,又欲肆(54)其西封(55),若不阙(56)秦,将焉(57)取之(58)?阙秦以(59)利晋(60),唯(61)君图(62)之。

”秦伯说(63),与郑人盟(64)。

使杞子、逢(65)孙、扬孙戍(66)之(67),乃还(68)。

子犯(69)请击之(70),公(71)曰:“不可。

微(72)夫(73)人之力不及此(74)。

因(75)人之力而敝(76)之,不仁;失其所与(77),不知(78);以乱易整(79),不武(80)。

吾其(81)还也。

”亦去(82)之(83)。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②秦伯:指秦穆公,姓嬴(yíng),名任好,他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

③郑:春秋时诸侯国之—。

④无礼于晋:即“于晋无礼”,对晋国无礼。

千古名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千古名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试想烛之武上来就说郑国灭亡就是壮大晋国的实力晋国实力加强了就会削弱秦国的实力道理虽然也是这样但这样讲的目的性就太明显了郑晋的矛盾就会赤裸裸摆在秦伯面前秦伯自然也会思考烛之武此番话的目的何在闹不好秦伯认为这是挑拨秦晋之好那就弄巧成拙了一个邻字正好将郑晋的矛盾巧妙地掩盖住了
千古名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解析
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烛之武是何许人呢?从佚之狐的推荐不难看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从文中他的自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中可以看出,他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一直没有得到国君的重用,是个郁郁不得志的人。所以,当郑伯召见他让他去秦军解围时,他才说出这样心怀怨气的话。大敌当前,正是用人之时,郑伯倒是有明君之度,面对烛之武的抱怨,他没有生气,先是为自己没有早早重用烛之武而道歉,紧接着他晓以利害——“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于是,得到郑伯认可的烛之武欣然前往,“夜缒而出”,单枪匹马,去见秦伯。
而三个疑问句,同样值得注意。其中“焉用亡郑以陪邻”,“焉”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隐含的意思就是这样做有太多的不合理性;“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就是有什么,隐含的意思就是晋国是贪得无厌的;“将焉取之”,“焉”,哪里,去哪里拿呢?当然是去秦国拿了。值得注意的是,烛之武每表述完一层意思,并非用疑问句或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的句子结尾,而是用近乎客观的语调结束自己每一层意思。烛之武的每一条理由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语气异常坚定的肯定句或祈使句。“郑既知亡矣”,是先撇清自己,既放低姿态,又隐藏起强烈的目的性。实践证明,越是隐藏起自我的目的性,劝说他人才越容易成功。“君知其难也”,这是从客观形势上进行陈述;“君亦无所害”这是客观分析秦国获得的好处,至少是没害处;“君之所知也”,这是重复一种客观历史现象;唯君图之,这句话带有祈使语气,但并不强烈,只是建议对方冷静地思考一下。从用语上讲,第一句话的主语是“郑”,实质是“我方”。后四句中同时用到了“君”字,这是对对方的尊称,既是一种礼貌,也显示出烛之武是来说理的,而不是来乞和的,这正是烛之武不卑不亢的表现。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是高中教材文言文中经典的名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一、澜起伏的情节情节是人物形象塑造的载体,是作品主题彰显的底座。

叙事文学中缺少情节,人物的刻画、主旨的表现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则人物性格难免单一和平面化,人物形象不免模糊和概念化。

如此,则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无疑将大打折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即为此理。

观照《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情节波澜曲折,叙事生动活泼。

“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范南”,秦晋大军压境,兵临城下,郑国前后被围,危在旦夕,敌强我弱、一触即发的战事不禁让人替郑国捏着一把冷汗。

然而,佚之狐对郑伯的一番推荐之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则使郑国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当人们满怀期待等候“救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之时,谁知他严辞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牢骚满腹的抱怨使人们刚刚燃烧的救国之火突然间又熄灭下来,郑国似乎将被重新推到战争的边缘。

当郑伯表达出“是寡人之过也”真诚的歉意和“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晓以利害的的劝说后,烛之武深明大义的“许之”,又让我们看到了郑国的希望。

“夜缒而出”的行动是紧张而惊险的,烛之武与秦伯的唇枪舌战、巧妙周旋也是步步悬念、令人惊心的。

当“秦伯说,与郑人盟”的谈判尘埃落定之时,读者悬着的心才得以释怀。

秦国不但不攻打郑国,反而派兵“戍之”,戏剧性的变化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更增添了情节的喜剧效果。

秦国退兵后,子犯“请击之”的建议使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

晋公“不仁”、“不知”、“不武”的道理陈说以及“吾其还也”的不战而退,最终让郑国化险为夷,让读者虚惊一场。

作品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的情节构思和设计让读者体验到了“过山车式”的阅读刺激和快感,情节的起伏、叙事的张驰无疑正是文章的艺术魅力所在。

《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解析1.《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解析篇1《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就讲:“晋侯、秦伯围郑”,这是一种客观的历史陈述,因此用了“晋侯”“秦伯”的称呼,而且先说“晋侯”,是因为围攻郑国的“主谋”是晋国。

其中的原因要追溯到晋文公重耳逃亡,逃到郑国,“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郑文公没有礼待重耳,此处却说“以其无礼于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以其无礼于晋君”,少了一个“君”字,显示出晋国围攻郑国的真正原因并非“无礼于晋”,这仅仅只是一个借口。

第二个原因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既投靠晋国,又依附于楚国。

其实重耳逃亡时,路过楚国,楚王对重耳礼遇有加,并且问重耳以后何以为报,重耳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君以周旋。

”结果在城濮之战中,晋军果然退避三舍,诱敌上钩,楚军大败。

这其实是典型的“恩将仇报”。

也就是说,这两条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特别是“无礼于晋”,只是一个借口罢了,由此可见晋国特别是晋文公的诡谲之处。

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主谋是晋国,此处先说“晋侯”,那就理所当然了。

可是到了烛之武的口中,他却说“秦、晋围郑”,先说“秦”,再说“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第一个需要探讨的细节。

顺序颠倒,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首先,这是暗示秦伯,在“秦晋联盟”中,秦国排在晋国之前,以秦为主导,这是给秦伯一个“高帽”。

其次,烛之武和秦伯心里都很明白,在这出戏中,真正矛盾的双方是晋和郑,这时候,有意淡化晋,其实就是转移主要矛盾,淡化自己此行的目的性。

紧接着,烛之武进入到第一次劝说的核心问题,即亡郑有利于晋还是有利于秦,存郑对谁有好处?在这个阶段,烛之武并没有点明郑国与晋国的矛盾纠葛,在对晋的称呼上,只是用了一个“邻”字,即“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一字之差,也是意味深长。

试想,烛之武上来就说,郑国灭亡就是壮大晋国的实力,晋国实力加强了,就会削弱秦国的实力,道理虽然也是这样,但这样讲的目的性就太明显了,郑晋的矛盾就会赤裸裸摆在秦伯面前,秦伯自然也会思考烛之武此番话的目的何在,闹不好,秦伯认为这是挑拨“秦晋之好”,那就弄巧成拙了,一个“邻”字正好将郑晋的矛盾巧妙地掩盖住了。

烛之武退秦师的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赏析如何去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呢?听听别人的赏析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下面请欣赏店铺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希望你能够喜欢!《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概括故事情节
背景 (秦晋围郑——危)
开端 (佚之狐引荐烛之武)
发展 (烛之武应允赴秦营)
高潮 (烛之武说服秦伯)
结局 (晋退兵——安)
赏析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夜缒而出——秦晋围郑、国危矣 2、波澜起伏 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 染力。 3、详略得当 详:烛之武的说辞
作业
1、拓展《勾践灭吴》 2、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1、亡郑于秦无利 2、亡郑于晋有利 (厚晋薄秦) 3、舍郑于秦有利 4、阙秦利晋
唯君图之
秦郑结盟 (戍之、乃还)
秦晋盟约瓦善辩。 秦伯:(“说”、“盟”、“使”、“还”) 善于决策、善谋利益。 晋侯:头脑清醒、判断理智、隐忍不发、随 机应变。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文言基本知识 2、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3、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郑国面临的形势
有 灭 国 的 危 险
通过分析第二段的对话概括人物形象
佚之狐
善于发现人才,推荐人才。(

郑伯
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 )
烛之武
有能力,言语率直,识大体,顾大局,爱祖 国。
欣赏烛之武的论辩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