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21《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21《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21《诗词五首》教学设计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版语文七下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课诗词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领略诗词的风格,掌握古诗词学习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本课共选录了五首诗词。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诗词并不陌生,并且已经掌握了诗词的一般学习方法。
但由于诗词必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人承担的两个班级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背诵能力令人担忧。
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背诵中学习领会。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熟练朗读并背诵五首古诗词。
2、理解诗词大意,把握意境,体会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对比联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把握作品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学习《迢迢牵牛星》1、简介《古诗十九首》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五言抒情诗。
内容多谢夫妇和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心情,形式上都属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叙事抒情结合,对后世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2、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擢,意思是伸出,念为zhuó。
间,意思是隔,念为jiàn。
迢迢:遥远。
皎皎:明亮。
纤纤:形容手指细长。
擢:伸出。
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几许:多少。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五首》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主备人时间备课组长签字学校审核签字备课内容《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人借景抒怀、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
这个单元要求在描写的景物中体悟情感,在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佳作。
学习诗歌,就要通过品读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聚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诗歌学习,在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上有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前三首诗歌,感受前三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前三首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4.背诵、默写前三首诗歌。
重点难点:1.理解前三首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2.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3.背诵、默写前三首诗歌。
教学过程:一、学习《登幽州台歌》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教师导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他独上高楼,难觅知音。
于是百感交集的他,禁不住悲从心起,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3.诵读经典,理解句意。
(1)学生认真听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
(2)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4.知人论世,体会意境。
(1)创设意境,展开想象。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望岳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第1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导入新课中国有许多名山大川,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五岳”,同学们知道五岳是指哪山吗?(出示五岳图片)“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五岳之首的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
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留下了许多诗文名句。
五岳:东岳泰山(山东省泰安市)、西岳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南岳衡山(湖南省衡阳市)、北岳恒山(山西省大同市)、中岳嵩山(河南省登封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看看杜甫游览泰山后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板书:望岳)2.了解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
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3.了解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本人被尊为“诗圣”。
他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其中《春望》“三吏”“三别”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4.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此时,24岁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鲁大地,他被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透露出诗人远大抱负的诗篇《望岳》。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预习题单课前准备:古诗文本、作业本、笔。
1.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造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榜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文言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字子美,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
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诗五首》教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4.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领悟诗人情感。
2.品析诗歌词句的妙处。
学习难点:体味诗歌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课时安排:5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一、激情导入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背景资料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文明元年进士及第,官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
有《陈伯玉集》。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21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三、合作交流
1.整体感知,读通诗意,回答问题。
《望岳》: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作者北游齐、赵,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怆然(chuàng)涕(tì)眦(zì)豚(tún)
拄杖(zhǔ)叩门(kòu)凌(línɡ)曾云(céng)
(1)《登飞来峰》中“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
二、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2)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悦、哀愁、思念、赞美等。
(3)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水平。
(4)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能力。针对学生容易混淆诗句、记不住诗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供全班交流学习。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审美特性和文化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主题和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丰富我们的情感表达。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朗诵他们选取的诗歌,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融入现代生活。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思考古代诗歌的价值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理解。)
(2)诗歌韵律、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如五言、七言绝句的韵律特点;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的了解。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等。
2.教学难点
(1)古代诗歌的意象、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义,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己亥杂诗(其五)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第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谈话导入同学们,小学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一首《己亥杂诗》,谁能来背一背?(出示《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龚自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己亥杂诗》中的另一首。
(板书《己亥杂诗》其五)2.介绍背景己亥——是指1839年,道光十九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
这一年,作者48岁;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
3.了解作者龚自珍(1792—1841) 号定庵,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活动二:诵读诗歌,感受诗韵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节奏: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疏通诗意。
注释:浩荡:无限。
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说教材《古代诗歌五首》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针对中考考点:背诵默写古诗词,学以致用。
二、说目标教学目标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首诗歌。
2.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理。
三、说教法1.学情分析七下第五单元的学习,学生在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上有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方法移情法:用多媒体音乐、画面等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诵读法:反复诵读,甚至背诵,体会唐诗音韵的和谐和凝练的语言。
可以加深了解,加强记忆。
设疑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比较阅读法:对比这一组唐诗,比较体裁的变化,格律的不同。
比较课内外不同诗文,感受不同意向营造的不同意境。
四、说学法1.课前自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诵读感知法(学生先听范读,后反复诵读)。
3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4.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阅读分辨不同体裁,或者通过不同的意象表现不同的意境展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诗文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艺苑奇葩,永开不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组古诗,他们的共同主题就是“登高”。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4.提升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登幽州台歌》中怀古抒情的表达技巧,如何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展现诗人的豪情壮志。
-《乌衣巷》的意象运用和深沉的历史感,重点分析“旧时王谢堂前燕”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对比意义。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选自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赏析《登幽州台歌》;
2.鉴赏《乌衣巷》;
3.品味《江南逢李龟年》;
4.体会《滁州西涧》;
5.领悟《论诗》。
直接输出: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并强调古代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但我也意识到,课堂总结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回顾上,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在学习古代诗歌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最后,我深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和引导能力还需提高。在讲解难点问题时,我发现自己的语言有时过于专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决定在课后加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第21课《诗词五首》《迢迢牵牛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四)了解五言诗。
(五)听示范朗读。
(六)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词、句、艺术手法)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3 《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七)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八)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唐代诗歌的感性美与宋代诗歌的理性美。
3、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运用比较阅读理解唐诗的感性美与宋诗歌的理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都有一种登临情怀,而且登高必赋诗。
李白登上危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王维佳节登高,发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崔颢黄鹤楼登高怀远,产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思。
纵观古代诗坛,诗人们登高所抒之怀可说是丰富多彩、绚烂多姿。
他们登高远眺,或思亲怀乡,或悲秋伤春,或发思古之幽情,或抒身世之感慨。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首登高抒怀诗,看看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的三位诗人,他们的登临情怀有何不同。
二、分析阅读《登幽州台歌》及《望岳》,理解、感悟唐诗的感性美。
(一)《登幽州台歌》诗歌的作者陈子昂,是初唐时期一位文学家。
他存世的诗歌并不多,但仍在辉煌灿烂的唐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这首诗功不可没。
1、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
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随军,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军谋略,所以唐军在军事上频频失利。
陈子昂屡次进言,结果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
在满怀济世之才却无法施展的极度苦闷、忧愤的心境下,诗人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幽州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贤士所筑的高台。
燕昭王在台上摆满黄金,延请天下奇士以示诚心,并因此招到了乐毅这样的贤能之士,使得燕国迅速强大起来,并跻身七雄之列。
那么,因不被重用而苦闷忧愤的诗人,登上这古代明君招贤纳士的高台,俯仰古今,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让我们走进诗歌。
2、初读感悟:〈一〉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审美鉴赏与创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握赏析精彩语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三、教学设想该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鉴赏诗歌领会诗文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但目前学生只在初一上册时学过古诗,对诗歌朗读、鉴赏的方法还很模糊,鉴赏的能力也不强,故我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
初一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诗歌的能力,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游山西村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第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谈话导入师:“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兵书”是他的豪气,“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是他的志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他的情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他的遗憾,“一生肝胆千秋恨,半壁江山万首诗”是他的一生,这位伟大的诗人是谁?(陆游)师:对,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佳作《游山西村》。
(板书课题)2.走近作者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活动二:诵读诗歌,感受诗韵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1《古代诗歌五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第2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望岳》《登飞来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感情,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望岳》《登飞来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感情,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感情,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生做游戏“点字成诗”,要求:从方格中识别出一句古诗词。
可以分组比赛,也可以学生举手抢答,每个方格有5秒的思考时间。
教师可自行补充其他诗句。
学生先根据方格中的字组成诗句,再说出诗句的出处。
通过互动游戏引出本课内容。
新知探究《望岳》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讨论作者及其作品,完成学习任务单中填空的内容。
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有助于把握诗歌风格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诗歌整体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诗歌二、诗歌朗读【活动内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然后学生听范读音频,把握停顿节奏和朗读的语气。
再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韵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朗读语气,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出示课件中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看法,共同梳理概括答案。
1.《望岳》一诗以哪个字贯串全篇?2.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诗人是怎样写“望”岳的吗?【设计意图】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眼,并分析望岳的不同角度。
四、诗歌赏析【活动内容】师生齐读诗歌,要求学生先独立对诗歌进行赏析,再小组交流合作,进行展示,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1.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的高大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诗词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介绍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节以《诗词五首》为例的语言文学课的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具体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预习、授课、练习和作业等环节。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
2.让学生对比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文学风格,形成对文学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理解。
3.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表达力和情感内涵,培养审美体验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文化2.区分不同类型诗词韵律以及文学风格3.感受文学内涵三、预习环节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所要讲的《诗词五首》,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做好笔记。
四、授课环节1.导入:老师以作者生平和影响作文背景为入口,引入今天要讲的《五首诗词》。
2.教学内容第一首诗:《静夜思》李白第二首词:《虞美人》李煜第三首诗:《登高》杜甫第四首诗:《滕王阁序》王勃第五首诗:《木兰花慢》况周颐老师一首一首的讲解,首先介绍是哪个朝代的,作者是谁,文学风格,具体要点等等,并配合一些插图和音频演示。
3.讲解重点诗词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4.练习环节老师分给每个学生一首诗词,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比较,讲解该篇作品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分享。
五、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行创作一首诗词,提交到班级论坛,进行分享和点评。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指出不足之处。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艺修养,积累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文学教育中,诗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精髓。
在本次课程中,教师通过讲解五首经典的诗词作品,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学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
通过自主思考、讨论和创作,学生培养了自己的文艺细胞,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通过分析五首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意象等,使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美学特点,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展现的意境和情感。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引导学生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望》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其次,学生在创作练习环节表现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形式和韵律还不够熟悉,担心自己的创作不符合规范。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必过分拘泥于形式,关注诗歌内容的表达。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下一次的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强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代诗歌五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上,我发现他们在分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类句子时,往往不能深入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
-修辞手法的识别:学生往往难以识别和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在王维的《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中的比喻手法,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分析来引导学生识别。
-诗歌情感的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夜深人静时的思乡之情,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情境创设来帮助学生体验。
初中一年级下册语文21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q
21.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与蕴含的哲理。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人借景抒怀、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本诗课题:(出示课件2)21 古代诗歌五首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课本知识(出示课件5)文体知识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
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
但唐朝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来看,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包括绝句和律诗。
(2)走进作者教师展示作者“陈子昂”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6、7)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在诗歌上,他推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春望》【学习目标】1.领略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
(重点)2.欣赏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重点)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
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感受名人的心情,欣赏名作的境界。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
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诗仙)杜(诗圣)”,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2.背景介绍(1)《渡荆门送别》背景:李白年轻时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
这时的诗人朝气蓬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
(2)《春望》背景:安史之乱把长安城烧杀抢虐得几乎成为一堆废墟,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
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3.字音字形迢.迢(tiáo)擢.素手(zhuó)札.札(zhá)机杼.(zhù) 脉脉..(mò mò) 一水间.(jiàn)抵.万金(dǐ) 搔.更短(sāo) 不胜簪.(zān)4.积累文言字词(1)迢迢..牵牛星(遥远)(2)纤纤擢素.手(白皙)(3)泣涕零.如雨(落)(4)盈盈一水间.(隔)(5)仍怜.故乡水(爱)(6)国.破山河在(国都)(7)恨.别鸟惊心(遗憾)(8)烽火..连三月(战火)5.划分朗读停顿,反复朗读,体会诗歌大意明确: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合作探究(一)探究《迢迢牵牛星》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三个层次:1—2句为第一层次,描绘了牵牛星、织女星的方位和形象;3—6句为第二层次,写织女的劳动生活和心情;7—10句为第三层次,揭示故事的悲剧意义,抒写相思之情,别离之愁。
2.这首诗歌借用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目的?明确: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
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3.试分析这首诗运用叠字的艺术表现力。
明确:诗中运用了六个叠字形容词:“迢迢”写出了距离之远,“皎皎”写出了星光之亮,“纤纤”写出了素手之修美,“札札”写出了织布之繁忙,“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浅,“脉脉”写出了人之含情。
这些叠字刻画了人物和环境,由远而近,由物及人,由神态及感情,确是“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深婉细致地写出了思妇的相思之情,别离之愁。
(二)探究《渡荆门送别》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朝气蓬勃的形象。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明确: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来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
那飘荡在碧空中的朵朵彩云,忽而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结合尾联来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两字用得极好,请你进行品析。
明确:“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切地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
“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三)探究《春望》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颈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
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3.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四、板书设计迢迢牵牛星第一、二句:天上情景(景)第三至第六句:织女悲苦(由景及人)第七、八句:河汉相隔(由景及情)第九、十句:相爱受阻(人情景相融)渡荆门送别首联交代旅程(叙事)颔联万里长江图(远景、描写)颈联明月海楼相接(近景、描写)尾联思念故乡(点题、抒情)情景相融春望首联:国破城春草木颔联:花溅泪鸟惊心颈联:烽火家书尾联:白头不胜簪感时忧国念家悲己五、课外拓展从以上所学的诗歌中,任选两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扩展成一幅画面。
示例:所选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画面描述: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忧国思家而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了。
他不住地摇头叹息:“国家破败,我也老了啊……”第二课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江月》【学习目标】1.领略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
(重点)2.学会欣赏名句。
(重点)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
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
让我们一起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力主抗金。
其词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著有《稼轩长短句》。
2.字音字形岑参..(cén shēn)散.入(sàn)锦衾薄..(qīn)(bó)狐裘.(qiú) 瀚.海(hàn) 风掣.红旗(chè)阑.干(lán) 羌.笛(qiāng)路转溪桥忽见.(xiàn)3.划分朗读节奏,反复朗读,体会诗意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三、合作探究(一)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朗读全诗,说说应当如何划分层次。
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
前10句为第一层:从不同角度咏雪。
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1—4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5—8句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9—10句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做铺垫。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2.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明确:四幅画面的内容:(1)八月飞雪苦寒图;(2)军营饯别奇寒图;(3)东门惜别惆怅图;(4)别后雪地思乡图。
3.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四个字有何表达作用?明确: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
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4.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妙处。
明确: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5.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学习《西江月》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明确:声音有:鹊啼、蝉鸣、人声、蛙叫。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写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明确: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刚还远挂天边,转眼间两三滴细雨就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大雨了。
过去的小茅店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走过桥、转过溪水的源头,小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哪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明确:调动了人的嗅觉和听觉写景,点出了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