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大医精诚》篇
《大医精诚》译文

《大医精诚》译文《大医精诚》孙思邈著医术精通张占说:“丈夫经典药方难炼,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今天,有内部的相同和外部的不同,也有内部的不同和外部的相同。
所以五脏六腑的虚实,血管的闭塞,都不是眼睛和耳朵所能观察到的,必须先确诊,等待审判。
但有高低起伏,有紧绷的弦,有高低穴位的区别,有皮相和骨骼的粗细、刚柔的区别。
只有细心含蓄的人,才能用文字说话。
今天问最粗到最浅,甚至最细微的事物的思想,并不危险!若盈则益,不足则损,则透,堵则堵,寒则寒,热则暖,则是加重其病,寄希望于其生。
我看着它死去。
所以医方的占卜是很难提炼的。
又不是神,怎么可能潜移默化?世上有愚人,学了三年,说明世上无病可治;经过三年的治疗,我们知道世界上已经没有可用的东西了。
所以学者一定要博学医源,勤而不倦,切不可道听途说。
然而,当他们的医学知识没有了,他们就大错特错了。
诚心救人大医治病,必平心静气,无欲无求,先发慈悲,誓救灵魂之苦。
如果有人生病来求助,不要问他们是穷是富,是老是少,是嫉妒朋友,是愚蠢还是聪明,还是一样。
都像是至亲的思念。
不要瞻前顾后,杞人忧天,保命。
看到他的苦恼,如果他有的话,是深深的难过。
不避危险,彻夜不眠,又饿又累,一心去救援,无心功夫。
这可以是为民之大医,反之则是有灵之大盗。
自古以来,名人都是用生命治病的。
虽然被称为廉价的动物和高贵的人,但至于热爱生命,人和动物都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一切都会遭遇同样的境遇。
丈夫为了生存而杀人,走得更远。
今天我来了,所以不需要以命为药的都好。
它属于蝇类和水蛭类。
如果城市里有第一个死去的人,城市会使用他们,而不是在这种情况下。
就像一个鸡蛋,混沌未分,肯定有很多要焦虑的,所以我们要承受它,利用它。
如果你不能使用它,它是伟大的哲学家所不能及的。
我的志向是,有些人生疮、腹泻、恶臭,被别人讨厌,却觉得羞耻、难过、烦恼,不应该去想这些。
大医之体医生的身体,如果你想有一个清晰的视野,看起来是这样的。
《大医精诚》全文及白话译文

《大医精诚》全文及白话译文英文回答:The Great Physician's Essential Qualities.The Great Physician's Essential Qualities is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reatise that emphasizes the virtues and conduct that a physician should possess. Written by the renowned physician Sun Simiao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it has served as a moral and ethical guideline for medical practitioners for centuries. The treatise consists of nine chapters, each focusing on a specific aspect of aphysician's character and practice.Chapter 1: Universal Love and Compassion.The first chapt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al love and compassion for patients. Sun Simiao emphasizes that a physician should treat all patients with equal care and concern, regardless of their social status,wealth, or background. He implores physicians to see beyond the superficial differences and focus on the underlying humanity of each patient.Chapter 2: Unselfishness and Sacrifice.The second chapter calls for physicians to be selfless and willing to sacrifice their own interests for the well-being of their patients. Sun Simiao stresses that a physician should never put personal gain or financial rewards above the health and recovery of their patients. He encourages them to be humble and to serve with a pure heart.Chapter 3: Uprightness and Integrity.The third chapt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uprightness and integrity in medical practice. Sun Simiao warns against unethical practices such as giving false diagnoses, withholding information, or accepting bribes. He implores physicians to be honest, forthright, and transparent in their dealings with patients and colleagues.Chapter 4: Skill and Diligence.The fourth chapter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physicians to possess exceptional skill and diligence. Sun Simiao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He exhorts physicians to constantly seek new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to provide the best possible care for their patients.Chapter 5: Humility and Respect.The fifth chapter encourages physicians to maintain humility and respect in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patients and colleagues. Sun Simiao cautions against arrogance and vanity, and implores physicians to listen attentively to their patients and to value the opinions of experienced practitioners.Chapter 6: Caution and Attentiveness.The sixth chapt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aution and attentiveness in medical practice. Sun Simiao warnsagainst rushing to conclusions or making hasty decisions.He encourages physicians to be thorough in theirexamination and diagnosis, and to consider all possible factors that could affect the patient's health and recovery.Chapter 7: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The seventh chapter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physicians to possess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 Sun Simiao recognizes that medical treatment can be a long and challenging process, and he implores physicians to remain committed to their patients throughout the journey. He encourages themto provide comfort and support, and to never give up on those who seek their care.Chapter 8: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Self-Improvement.The eighth chapt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self-improvement for physicians.Sun Simiao urges them to stay abreast of medical advancements and to seek opportunities fo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He believes that complacency andstagnation can lead to mediocrity and harm to patients.Chapter 9: Longevity and Spiritual Attainment.The ninth and final chapt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practice and longevity and spiritual attainment. Sun Simiao sees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as an opportunity to cultivate virtue and wisdom, and he encourages physicians to seek a balance between their professional and spiritual lives. He believes that physicians who live harmoniously and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life can achieve both physical and spiritual longevity.中文回答:大医精诚。
读书笔记——孙思邈之《大医精诚》

读书笔记——孙思邈之《大医精诚》
孙思邈为唐代著名道士,著名药学理论家和临诊大家。
被人称为“药王”或“药王爷”。
《大医精诚》选自其名著《备急千金要方》(即《千金要方》)卷一。
作者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其书。
该书共计二百三十三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涉及了妇、儿、内、外等各科疾病诊治的原则和方法,保存了唐代以前不少珍贵的医学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修养的三个最基本核心的问题及其医学价值,一是“精”,即医技要精湛。
孙思邈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告诫学医的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二是“诚”,即品德要高尚。
作者从“心”、“体”、“法”三个方面,对医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其次在诊治上要“纤毫勿失”,同时在作风上不得炫己毁人,谋取财务。
三是“戒”(即戒私欲,不谋钱财),作者认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眩功能,谅非忠恕之道。
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孙思邈的这些看法,对当今医药环境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医生是份无比神圣的职业,选择了这份职业就选择了耐心、仁慈、诚实、审慎、公正、廉洁和敬业我们应站在高度对病人负责任的角度上,做一名“大医”。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所有的医生在拥有精湛的医技、至信至诚的医德之外,还要拥有一颗仁慈之心、无私之心。
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

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大医精诚节选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脉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
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
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醹醁兼陈看有若无。
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衔耀声名訾毁诸医。
大医精诚孙思邈

葱 管 导尿 ; 施 行 下 颔 关节 脱 臼复位 术 ; 提 倡 吐
故 纳新 之 “ 静功” 和熊颈 鸱 引之 “ 动功 ” 相结 合 ; 记 录 的“ 硫黄 伏火 法 ” 是 中国最早 之火 药配 方 。
说 以 及 佛 家 的 经 典 著 作 。 因 其 自幼 体 弱 多 病 ,
常请 医生诊 治 , 以致家 资耗 尽 , 遂 立志 学 医。 他
生磕 头道 谢 , 然 后 返 回林 中 。 从此 , 那 虎时常 陪
疾 患 也 经 自治 而 愈 。 唐 高 宗 曾 赐 他 良驹 和 原 鄱 阳公 主 的 宅 邸 , 足 见 他 备 受 上 流 权 贵 的 尊 重 。
唐太宗 、 唐 高宗 曾多 次 召他 到 京师 为 官 , 均 坚
末成 功 。
孙 思 邈 鄙 弃 仕 途 ,发 愤 研 习 岐 黄 之 术 , 博
览 医书 。他在 长安 以西 的太 白山 、 以南 的 终 南 I I 1 隐居 数 十 年 , 潜 心熟 读 经 典 , 钻 研 并 整 理 记 载 了大量 药物 识别 、 采集 、 炮制 、 储 存 等 方 面 的 方法 与经 验 , 凡 有 一事 长 于 已 者 , 则 不 远 千 里
人 体 生 命延 长 2 0年 。这 种 源 于 孙 思 邈 的 养 生 学理 论 , 受 到 了 国 内 外 医 学 界 的 瞩 目。 颂 日 :
名 医孙思 邈 。
之 , 德逾 于此 。 鉴 于 历 代 医方 浩 繁 散 杂 , 不 便 查
『 蒯, 他 博 采群 经 , 勤求 古 今 , 加 上 已有 之 验 方 ,
故 将他 的著作 均 冠 以“ 千金” 二字 , 名《 千金 要
方》 和《 千金翼 方 》 , 约撰 成 于公元 6 5 2年 。 他 倡 导 以脏 腑虚 实寒 热为纲 之辨 证思 想 ; 重 订 针 灸 明堂 , 创用“ 孑 L 穴 主对 法 ” 和“ 阿是 ” 穴法 ; 创 用
大医精诚 整篇翻译及作者简介

大医精诚整篇翻译晋代学者张湛说:“经典的医方难以精通,由来已经很久了。
”这是因为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的缘故。
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
但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浮、沉、弦、紧的不同;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
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道理。
如果把极精细、极微妙的医学道理,用最粗略最浮浅的思想去探求它,难道不是很危险吗?如果实证却用补法治它,虚证却用泻法治它;气血通利的却还要去疏通它,明明不顺畅却还要去阻塞它;寒证却给他用寒凉药,热证却给他用温热药。
这些治疗方法是在加重病人的病情,你希望他能痊愈,我却看到他更加危重了。
所以医方、占卜,是难以精通的技艺。
既然不是神仙传授,凭什么能懂得那深奥微妙的道理呢?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读了三年医方书,就夸口说天下没有什么病值得治疗;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没有现成的方子可以用。
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
如果那样,就大大地害了自己呀!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
如果有患病苦来求医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同样看待,都存有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的想法,也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
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内心悲痛,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能产生推托和摆架子的想法,像这样才能称作百姓的好医生。
与此相反的话,就是人民的大害。
自古以来,有名的医生治病,多数都用活物来救治危急的病人,虽然说人们认为畜牲是低贱的,而认为人是高贵的,但说到爱惜生命,人和畜牲都是一样的。
大医精诚

内 《洞玄灵宝定观经》:“内观心起, 视 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 俨 《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 然 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参 不齐貌。《诗经•周南•关雎》“参差 差 荇菜,左右流之。”此引申为差错。
tan 审谛覃思
详细周密深思
丝竹 珍羞 醽醁
音乐 珍食 美酒
向 隅
汉刘向《说苑·贵德》:“今有满 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 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喻指哀伤或抑郁。
《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 无功,圣人无名。”《素问•上古天 至 真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 人 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喻指思想和道德高超的人。
重点内容
字: 绮、 欢。 词:体、内视、俨然、宽裕、汪汪、 皎、昧、参差、审谛、覃思、率 尔、俊、邀射、顾眄、凑、珍羞、 迭荐、向隅。 句:所以尔者,夫壹人向隅,满堂不 乐。
重点内容
字:蚩同媸、 同凄、 同险、 字:蚩同媸、 同凄、 同险、 同虻、 同虻、 同惭。 同惭。
词:大慈、恻隐、疾厄、妍蚩、华 词:大慈、恻隐、疾厄、妍蚩、华 夷、形迹、患、市、隐忍、蒂芥。 夷、形迹、患、市、隐忍、蒂芥。 句: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 句: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 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 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 命,人畜一也。 命,人畜一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 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 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 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 如无味;醹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 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 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 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大医精诚原文解

大医精诚原文大医精诚原文唐·孙思邈《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从此文中亦可见佛教的思想也渗入中医学之中。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
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大医精诚》解读

孙思邈《大医精诚》解读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人。
其生卒年代,据考证为公元581~682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
后世尊其为“药王”。
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著《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
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千金翼方》三十卷,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从此文中亦可见佛教的思想也渗入中医学之中。
一、医术精通张湛曰⑴:夫经方之难精⑵,由来尚矣⑶。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⑷,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⑸,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⑹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⑺,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⑻,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大医精诚医古文课件

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 耳,无得似有所娱, 珍羞迭荐,食如无味, 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壹人 向隅,满堂不乐,而況病人苦楚,不离斯 须。而医者安然懽娱,傲然自得,兹乃人 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 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謔諠 譁,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衒燿声名,訾 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 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
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 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 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慙愧悽 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吾 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 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 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 ,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 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 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
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 之,深心悽怆,勿避嶮巇、昼夜、寒暑、 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 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 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 虽曰贱畜贵人,至於爱命,人畜一也。损 彼益己,物情同患,况於人乎!夫杀生求 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 药者,良由此也。其蝱虫、水蛭之属,市 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 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
和养生之道等,也都很有价值。
孙思邈开棺救妇
传说有一天孙思邈外出行医,看见一行出殡的队伍迎面走来。 他停在路边观看,忽然上前一步按住棺材大喊:“且慢!且慢!” 送殡的人以为他是疯子,要赶走他。他说:“人还没有死,你们怎 么忍心埋了呢?”众人说:“人早死了,你不要再胡说。”孙思邈 说:“人要死了,血会凝固的。你们看棺材底下正在滴鲜血,怎么 说人死了呢?”众人一看,果然有细细一道血丝向外流,就打开棺 材请他看。只见一个妇人面黄如纸,小腹很高,裤裆正向外渗着鲜 血。
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节选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释义】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
如果患者前来就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中外),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应一样看待,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由于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命。
见着对方因疾病而苦恼,就要象自己有病一样体贴他,从内心对病人有同情感,不要躲避艰险,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寒冷或暑热,饥渴或疲劳,要一心一意地去救治他,不要装模做样,心里另有想法,嘴里借故推托。
做到这些,就可以成为人民的好医生。
若与此相反,就于人民无益而有大害……有人患疮疡、泻痢,污臭不堪入目的,甚至别人都很厌恶看的,医生必须从内心同情、体贴病人,感到难受,不能产生一点别的念头,这就是我的心愿啊。
【按语】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
“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
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大医精诚-注音-翻译-传记

1大 医 精 诚唐·孙思邈(mi ǎo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y íng )卫之通塞(s è),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sh ù)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此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y ōng )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b ǔ)筮(sh ì),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不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诚心救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c è)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2 有疾厄(è)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y án)蚩(ch ī),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chu àng),勿避险巇(x ī)、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ch éng)神内视,望之俨然(y ǎn r án),宽裕汪汪(w āng w āng),不皎(ji ǎo)不昧(m èi),省(x ǐng)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d ì)覃(t án)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ch ěng)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纵绮(q í)罗满目,勿左右顾盼(mian );丝竹凑(c òu)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di é)荐,食如无味;醽醁(l íng l ù)兼陈,看有若无。
《大医精诚》原文

大医精诚唐孙思邈简介:《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医术精通张湛(东晋学者)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如果)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诚心救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xi)、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业医必修——孙思邈《大医精诚》

业医必修——孙思邈《大医精诚》作者简介 孙思邈是中国唐代医药学家。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自幼多病,立志于学习经史百家著作,尤热衷于医学知识。
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在伤寒学方面,他将《伤寒论》内容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
《千金要方》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经典的医德文章《大医精诚》便出自于《千金要方》的第一卷。
鉴于孙思邈对医药的巨大贡献,后人尊他为药王。
清代孙氏故乡的五台山被改名药王山,山上建庙塑像、树碑立传,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大医精诚》原文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大医精诚的典故

大医精诚的典故
“大医精诚”典出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论《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篇被誉为我国首部“医学伦理学专著”。
它强调了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
其中“精”指精湛的医术;“诚”指高尚的医德。
1. 志存救济:大医精诚的典故强调医生应以救人济世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 精勤不倦:医生应不断学习、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
3. 诚心待患:大医精诚的典故强调医生应对患者一视同仁,以真诚、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尽心尽力为他们诊治。
4. 不贪名利:医生应淡泊名利,视名誉为身外之物,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为个人名利所困扰。
5. 谨慎医事: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应谨慎行事,对每一位患者都要高度负责,尽可能避免医疗事故和纠纷。
6. 救人济世:大医精诚的典故强调医生应以救人济世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勇于承担责任,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医古文_大医精诚

审:详细了解,审查。 沈(沈浮) :“沉”的古字。 俞(俞穴) :“腧”(shù)的古字。俞穴: 或称孔穴、穴道。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 注出入之处。 流注:经络气血运行灌注。
今(今以至精至微之事 ):如果。(表假设) 以:对于。 於:用。 麤:“粗”的异体字。 其(其不殆哉) :犹“岂”。 殆:危险。 盈(盈而益之):满,谓实证。
题解——
“精”即医技要精湛。 “诚”即品德要高尚。 “大医”是指医技精湛、品德高尚的医 生。
经方:此泛指医道。 由来:来历。 尚:久远。 今(今病有内同而外异) :语首助词,犹夫。 内:病因、病机。 外:体表症状。 荣(荣卫) :通“营”,指营气。(行于脉 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 水谷精微。)
意:心思。
一念:宋· 释僧法云《翻译名义集· 时分
集》:“一念中有九十刹那。”此指极 短暂的时间。 蔕芥:即“蒂芥”,又作“芥蒂”。细 小的梗塞物。喻郁积在胸中的怨恨或不 快。蔕: “蒂”的异体字。 是:这是。
体:风度。
澄神内视:澄清神志,排除杂念。内视:
收敛心神,排除杂念。犹言“内观”。 俨然:庄重貌。 《论语· 子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朱熹集注:俨然者,貌之庄。温者,色 之和。厉者,辞之确。
不得:不能。
问:论,讲究。
妍蚩(yá nchī):美丑。
妍:姣美。 蚩:“媸”的古字。 怨亲善友:关系亲疏。怨:恨→ 仇人。 善:交往一般者。友:过从密切者。 华夷:谓不同民族之人。夷:古代对异 族的通称。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普同一等:普遍一视同仁。
皆如至亲之想:都象最亲密的人一样看
千古医道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

千古医道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大医精诚》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孙思邈《大医精诚》,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
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
每个医生都应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孙思邈(58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人。
唐代医学家、道士,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被后人成为药王。
《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原文】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
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译文】晋代学者张湛说:“以经络治疗(指针灸术等)和方剂为主的医术难以达到精妙的高度,由来已久,都是这样。
”这是因为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的缘故。
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
但把脉寸关尺,有浮脉、沉脉、弦脉、紧脉等纷乱难辨的脉象;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
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
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道理。
【原文】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
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译文】如果把极精细、极微妙的医学道理,用最粗略最浮浅的思想去探求它,难道不是很危险吗?如果实证却用补法治它,虚证却用泻法治它;气血通利的却还要去疏通它,明明不顺畅却还要去阻塞它;寒证却给他用寒凉药,热证却给他用温热药。
医古文大医精诚学生

大医精诚本文选自《备急千金要方》。
作者孙思邈,约生活于公元581~682年。
《旧唐书本传》云:“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说,兼释典。
”“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
”孙思邈“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故“十有八而志学于医”,“至于弱冠,颇觉有悟,”“在身之患,断绝医门”(《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约成书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
作者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其书。
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本文是论述医德修养的文章。
作者认为“精”和“诚”是作为一个大医的准则。
作者从“心”“体”“法”三个方面,对医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语首助词。
:从囗,古声,坚固。
副词:实在。
、“气候”、“脉候”、“症候”。
动词,诊察。
如果(假设)。
“粗”的异体字。
彻之冷之温之——使动用法《内经》《难经》等。
道听途说:语出《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邢昺疏:“言闻之于道路,则于道路传而说之,必多谬妄。
”后以表示没有根据的言论。
恻隐:怜悯。
恻,伤之切也。
隐,痛之深也。
《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旧时借指人民。
疾厄:即疾困。
华:美好。
夏:大也。
广大,博大,高大,高尚。
“华夏”:《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一也。
”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泱泱大国悠久文明史的自豪。
瞻望前面,回顾后面,谓考虑事情深思熟虑,细心周到。
《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后指遇事顾虑重重,犹豫不决。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礼记》:“欲齐其家,先修其身。
”无:通“毋”。
蝱:“虻”的异体字。
→做得到。
一念:宋·释僧法云《翻译名义集·时分集》:“一念中有九十刹那。
”此指极短暂的时间。
俨然:庄重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