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
小学生必备之《数字10的认识》数学教案
![小学生必备之《数字10的认识》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bac40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a.png)
小学生必备之《数字10的认识》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认识数字10的意义。
2.学会用数字10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如加减法。
3.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10所具有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1.让小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字10的意义,例如购买物品时的计算方式等。
2.小学生能够简单地运用数字10进行加减法的运算。
三、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10的意义。
2.如何让小学生正确地学会使用数字10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学内容1.数字10的意义介绍我们需要向小学生介绍数字10的意义。
为了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他们的认识,例如购买物品时的计算方式等。
2.数字10的基本运用在小学生掌握了数字10的意义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教他们如何运用数字10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了。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让小学生稍微熟悉一下。
比如,我们可以拿10个棋子,然后让小学生模拟出加、减法的过程。
如果让他们进行10-2的操作,就需要让他们在10个棋子的基础上减去2个,答案就是8,以此类推。
通过这样的操作,小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数字10的基本运用。
3.游戏和活动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10的数学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选择数字10的游戏,让小学生在一堆数字中找出数字10并按照指示进行排列。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数字10的互动活动,例如让小学生用10元去购买物品等。
这种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数字10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尽量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字10的数学知识。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片和图示的方式来向小学生介绍数字10,同时也可以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提问的方式,以及互动教学的方式等等。
六、教学评价为了对小学生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估,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测试和测评,例如让小学生进行一些数字10的简单加减运算练习,或者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完成特定任务等等。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十(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十(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7a6bc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76.png)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十(人教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method!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十(人教版)小学数学,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10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10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763aa86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d.png)
小学数学教案10认识教学目标:1. 能正确写出数字10,并理解其代表的意义。
2. 掌握数字10的组成、拆解、数目概念。
3. 能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应用数字10。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10张。
2. 计数棒10条。
3. 相关图片或教具。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数字1-9的认识,然后引入数字10。
2. 出示数字10的卡片,让学生认识并读出数字10,了解其代表的含义。
二、认识数字10(10分钟)1. 让学生用计数棒拼出数字10,帮助他们理解数字10的组成。
2. 让学生在纸上写出数字10,并画出对应数量的物体,加深对数字10的认识。
三、拓展活动(15分钟)1. 展示数字10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2.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出10个相同的物品,加深对数字10的实际理解。
四、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如10+0、10-5等,巩固数字10的概念。
2. 出示一些小于和大于10的数字,让学生判断大小关系,加深对数字10的认识。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认识数字10的方法和技巧。
2. 确认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数字10。
课后作业:1. 用纸写出数字10并画出10个物体。
2.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数字10的出现情况。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认识数字10,理解其含义,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字10进行简单计算和解决问题。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78554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9.png)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小学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
课前准备: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3、出示课题:旋转二、新课学习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
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小汽车的卡片。
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指任1名同学发口令,1名同学平移卡片。
小结:细心的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每次平移后,物体的什么有变化吗?什么没变?想一想旋转时呢?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
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
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四、课堂作业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平移与旋转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第10讲体积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第10讲体积](https://img.taocdn.com/s3/m/3e8b90e6192e45361166f574.png)
第十讲 体积在长方体、正方体问题中,我们还会常常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把一个物体变形为另一种形状的物体;把两个物体熔化后铸成一个物体;把一个物体浸入水中,物体在水中会占领一部分的体积.解答上述问题,必须掌握这样几点:1,将一个物体变形为另一种形状的物体(不计损耗),体积不变;2,两个物体熔化成一个物体后,新物体的体积是原来物体体积的和;3,物体浸入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一个长方体,前面和上面的面积之和是209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厘米为单位的数都是质数.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解析】:长方体的前面和上面的面积是长×宽+长×高=长×(宽+高),由于此长方体的长、宽、高用厘米为单位的数都是质数,所以有209111911172=⨯=⨯(+),即长、宽、高分别为11厘米、17厘米、2厘米.则体积为11172374⨯⨯=立方厘米1、有一个长方体,它的前面和上面的面积和是88平方厘米,且长、宽、高都是质数,那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沙场点兵典型例题知识宝典2、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三个连续偶数,体积是96立方厘米,求它的体积?有两个无盖的长方体水箱,甲水箱里有水,乙水箱空着。
从里面量,甲水箱长40厘米,宽32厘米,水面高20厘米;乙水箱长30厘米,宽24厘米,深25厘米。
将甲水箱中部分水倒入乙水箱,使两箱水面高度一样,现在水面高多少厘米?【解析】:由于后来两个水箱里的水面的高度一样,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把两个水箱并靠在一起,水的体积就是(甲水箱的底面积+乙水箱的底面)×水面的高度.这样,我们只要先求出原来甲水箱中的体积:40322025600⨯⨯=(立方厘米),再除以两只水箱的底面积和:403230242000⨯⨯=+(平方厘米),就能得到后来水面的高度:25600÷2000=12.8(厘米).1、有两个水池,甲水池长8分米、宽6分米、水深3分米,乙水池空着,它长6分米、宽和高都是4分米.现在要从甲水池中抽一部分水到乙水池,使两个水池中水面同样高.问水面高多少?2、有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面量长40厘米、宽30厘米、深35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放进一个棱长2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后,铁块顶面仍高于水面.这时水面高多少厘米?沙场点兵将表面积分别为54平方厘米、96平方厘米和150平方厘米的三个铁质正方体熔成一个大正方体(不计损耗),求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解析】:因为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等,而5469633=⨯=⨯⨯(),所以这个正方体的棱是3厘米.用同样的方法求出另两个正方体的棱长:96644=⨯⨯(),棱长是4厘米;150655=⨯⨯(),棱长是5厘米.知道了棱长就可以分别算出它们的体积,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就等于它们的体积和.1、有三个正方体铁块,它们的表面积分别是2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和294平方厘米.现将三块铁熔成一个大正方体,求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2、将表面积分别为216平方厘米和384平方厘米的两个正方体铁块熔成一个长方体,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3厘米,宽7厘米,求它的高?有一个长方体容器(如下图),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里面的水深6厘米.如果把这个容器盖紧,再朝左竖起来,里面的水深应该是多少厘米?沙场点兵⨯⨯=(立方厘米)。
《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_20190702120415_2124227.
![《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_20190702120415_2124227.](https://img.taocdn.com/s3/m/08cf716128ea81c759f57805.png)
《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019-07-02课题一: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
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12,12是3的(),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二、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1.小组合作学习(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②1、2、4是8和12的什么?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3)归纳并板书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2 4 6 128 和12 的公约数(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五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e0d8d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c.png)
五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五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小数来进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计算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由于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对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不难掌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流程:一、复习引入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你能说几个百分数吗?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几个百分数?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百分数。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
0.45=1.2=0.6=二、导入新课根据分数与小数化成互化关系,请同学们猜测一下,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吗?是的,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
在生产生活中,为了简便,经常需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
这节课我们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互化。
(板书课题: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探索新知。
1、认真阅读课本80。
例1:小数化百分数认真看书观察每一步转化的过程,重点看1.4和0.123每一步的过程。
然后学生交流改写结果。
注意让学生说说方法,如:是怎样把一位小数1.4改写成百分数的?1.4是一位小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小数的位数不够你是怎么处理的?改写的依据是什么?2、总结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9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58e55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d.png)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9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申请书、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读后感、作文大全、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essay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9篇本教案是为小学五年级数学学习者设计的方程教案,包含数个方程和相应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最大公因数》教案(通用5篇)
![小学数学《最大公因数》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b0069e48d7c1c709a145c9.png)
小学数学《最大公因数》教案(通用5篇)小学数学《最大公因数》教案(通用5篇)小学数学《最大公因数》教案1《最大公因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教材第80到81页的内容及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
设计思路这个内容被安排在人教版第十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内,是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校买回12棵风景树,现在要栽种起来,栽种时行数不限,但每行栽种的数目相等,可以怎么栽种?16棵呢?2、分别写出16和12的所有因数。
二、教学实施1、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集合图。
指出: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他们的公因数。
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2、完成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拿卡片的同学快速站一站,那几个数站在左边,那几个数站在右边,那几个数站在中间,最后集体订正。
3、出示例2。
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
(3)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演示方法方法一:先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从中找最大。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7865f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9.png)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教学方法:探究交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课型:1课时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
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1)保留()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②两位③三位(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①分②百分③千分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1)保留两位小数0.256 12.006 1.0987(2)精确到十分位3.72 0.58 9.0548(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4、拓展题四、全课总结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f6b21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6.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10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10篇)教案即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那么关于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仅供参考。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新的面积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二、探究新知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要除以2(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完成25页习题五、全课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篇2【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
【教材分析】梯形而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d64e14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b.png)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数字10,并掌握10的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 0-9 这些数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10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它不仅是计数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加减法、乘法等知识的关键。
通过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 10 的组成、读写以及进行10 的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数字 10,会正确读写 10。
2.让掌握 10 的组成,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 10 的加减法计算。
3.掌握 10 的组成,能熟练地进行 10 的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经历 10 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感受数学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数字10,掌握10 的组成和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2.10的认识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10 的加减法。
2.理解10的组成,以及加减法运算中数的进位和退位。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阶段,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但对10的认识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他们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字和加减法运算,但是对于 10 这个数字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824d6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3.png)
《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公约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公约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公约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的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公约数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小组讨论材料3.练习题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哪些与数有关的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回顾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讲解公约数的概念a.公约数: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约数。
b.举例说明:如4和6的公约数有1、2,12和18的公约数有1、2、3、6。
2.讲解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的方法a.列出两个数的因数,找出它们共有的因数。
b.从小到大排列,最大的公约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3.举例讲解a.求4和6的最大公约数4的因数:1、2、46的因数:1、2、3、64和6的公约数:1、2最大公约数:2b.求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12的因数:1、2、3、4、6、1218的因数:1、2、3、6、9、1812和18的公约数:1、2、3、6最大公约数:6(三)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2、3。
(四)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份讨论材料。
2.讨论题目:如何运用公约数解决问题?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2.强调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4、5、6。
2.家长签字确认。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公约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求8和12的最大公约数。
5.求15和20的最大公约数。
6.小明有12个苹果,小华有18个苹果,他们想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苹果?请用公约数解决这个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e1c92b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8.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令人信服的数据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单击一名学生完成以下统计数据和条形图,其余学生将写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同学寒假看的课外书的数量。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探索研究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
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的空白条形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刚学过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填写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
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2cf95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e.png)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关于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1、稳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稳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3、角的度量及画法二、练一练1、第一题以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局部,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考虑,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4、第四题(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惯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练习二第5题: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p :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根底上进展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p :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拟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拟强。
快乐数学之《数字10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
![快乐数学之《数字10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fe3a3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3.png)
快乐数学之《数字10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
一、教案目标1.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字10,掌握10的基本属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因数分解能力。
4.帮助学生感知数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数字10。
2.掌握10的基本属性。
3.感知数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因数分解能力。
2.让学生感知数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四、教学准备1.展示板、笔、橡皮。
2.课堂布置:让学生坐成一个圆圈,方便观察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通过对小学生身边的事物进行提问引入本课的主题。
比如,“你们平时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知道电视机上面一般有几个数字吗?”2.认识数字10通过让学生观察电视机上的数字10的相关图像,如10字、10点等等,同学们逐渐感知数字10。
并且通过教师的介绍,同学们逐渐了解到数字10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属性。
3.感知数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如:通过数字表对数字10的周边数字进行观察寻求规律,观察数字10的倍数的末尾数字特点等等,让学生感知数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交流能力。
4.培养因数分解能力当同学们对数字10的认识更加深入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因数分解来培养学生们的因数分解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举例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们逐渐熟悉因数分解的方法和步骤。
5.总结在教学的让学生们自主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同时教师可采用“小结+互评”方式,让学生一起参与总结和评价,以提高课程效果。
六、板书设计本次课程的主要板书内容包括:1.数字10的各种图像。
2.数字10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属性。
3.因数分解的步骤和方法等。
七、教学评价通过本次课程,小学生们能够感性认识数字10,并对数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因数分解的训练和交流互动的形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5396dbaef8941ea76e0572.png)
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七数学广角【新知识点】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数学广角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教学要求】.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
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
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
[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数学广角教材第134页的例1及136页的1-3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投影,天平。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
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教案及反思
![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ad8537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5.png)
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0 的认识和加减》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数字10,并掌握10的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 0-9 这些数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0 的认识包括 10 的数、读、写、数序、组成以及 10 的加减法等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20 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数的认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数字 10,会正确地数、读、写 10。
2.学生能够准确识别数字10,并理解其在数序中的位置。
3.掌握 10 的组成,能熟练地进行 10 的加减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数字 10,掌握 10 的组成和加减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 10 的组成和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地进行 10 的加减法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评估: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 0-9 这些数字,掌握了数的顺序、大小比较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但是,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中学习数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7a9ff43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1.png)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的知识点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教学内容:
1. 小数加减法;
2. 小数乘除法;
3. 分数的加减法;
4. 分数的乘除法;
5. 百分数;
6. 综合运用。
教学安排:
第1-2周:小数加减法
第3-4周:小数乘除法
第5-6周:分数的加减法
第7-8周:分数的乘除法
第9-10周:百分数
第11-12周:综合运用及复习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与示范;
2. 分组合作学习;
3. 游戏活动;
4. 课堂练习与作业;
5. 实际问题解决。
评价方式:
1. 课堂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
3. 期中、期末考试成绩;
4. 参与课外数学活动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内容、目标及说明与建议:【内容】1 图形的变换2 因数与倍数3 长方体和正方体粉刷围墙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5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6 统计打电话7 数学广角8 总复习第一单元图形变换【学习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分析】1、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4、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
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学习目标】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分析】1、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
数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数学分支,它是研究整数的性质的一门学问,以严格、简洁、抽象著称。
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则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可见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
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2、在以往的数学教材中,也一直把“数的整除”概念编排在这一单元的起始位置,再把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约数),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以往的教材称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共同编排在后面,合为一个单元。
这样编排,虽然突显了以上这些概念的紧密逻辑关系,但也形成了同一单元内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经常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
3、我们在本单元研究的都是整除现象,因此,可以说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
但“整除”这一词汇是否必须出现呢?让学生大量叙述“×能被×整除”“×能整除×”是否必要?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4、在以往的教材中,由于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时,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因此,作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必要基础,“分解质因数”一直作为必学内容编排。
而在本册教材中,由于允许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也失去了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减少这一单元的理论概念,教材不再把它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是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5、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建立是以因数、倍数的概念为基础的,也是为后面学习约分(需要尽快找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通分(需要尽快找出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做准备的,在整个知识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两个内容可以集中编排在本单元,也可以分散编排在约分、通分的前面。
考虑到本单元概念较多,抽象程度高,本套教材把这两部分内容分散编排在第四单元,也更加突出了它们的应用性。
6、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
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7、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如质数、合数等概念,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引入。
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目标】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分析】1、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关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表面积和表面㪾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
同时,按照《标准》的要求,新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2、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3、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为此,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
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
在学习容积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4、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感受到物体占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
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学习目标】1.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分析】1、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具体内容分为六节,第一节分数意义,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11÷3、例23÷4、例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第二节真分数与假分数(例1真分数、例2假分数、例3带分数、例4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第三节分数的基本性质(例1分数的基本性质、例2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第四节约分(例1最大公因数、例2求最大公因数、例3最简分数、例4约分及其方法);第五节通分(例1最小公倍数、例2求最小公倍数、例分数比大小、例4通分及其方法);第六节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例1小数化分数、例2分数化小数)。
2、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
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