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_无相偈_辨析

合集下载

王阳明心学—王德峰(文字稿)1

王阳明心学—王德峰(文字稿)1

王阳明心学—王德峰(文字稿)1王阳明《传习录》孟子讲,人生总是有所求,求有两种。

1.第一种求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2.第二种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孔子讲: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不仁者:心中无仁之常体。

指心没有安顿好的人)一、如何安顿好自己的无限心?(中国哲学的主题)1.第一步就是超越现实世界,出世。

(因为现实世界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流变的)第二步是入世。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这恰好就是中国哲学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主题(追求):人如何安排好自己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人如何安顿好自己的无限心?西方哲学的主题是自身问题。

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问题。

西方哲学认为人生问题解决的前提是自身问题的解决。

西方哲学要追求的是:我们人类的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它的前提是什么?基础是什么?获得客观、可靠、有效的知识的方法是什么?这是他们处理的中心问题,在自身问题解决了之后,顺带回答人生问题。

儒释道三种哲学:三条出世的路:1.儒家:无所为而为不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当成是达到另外一个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而是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是因为它本应当做,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

我们甚至可以凭借我们的经验和知识知道做了这件事之后的后果对自己是不利的,我仍然去做,这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就是儒家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统一。

2.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重点在人,道家重点在天。

道家认为人生的幸福都来自于天,人生的烦恼都来自于人自己。

所以道家的原则一定是让我们做减法的。

最大程度减去人为的因素,叫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损:减少人为的因素。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

不增人为的因素,而顺应自然无所不为。

老子道德经和庄子的著作我们从里面学什么:学的是它们教了我们怎么做减法的方法,而不要企图从这些著作中获得关于道的/天道的说明。

3.佛家:无心而为人带着业力而来。

做事就是消业,所以我们不求结果,最好没有结果。

必修三易错易混点

必修三易错易混点

必修三易错易混知识点一、传统儒学、新儒学、理学与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他们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属于传统儒学,(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2)社会关系上,儒家主张有等级差别的爱人;(3)人性上,荀子主张“性本恶”;孟子主张“性本善”。

(4)人与自然关系上,荀子主张利用自然,“制天命而用之”;(5)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汉代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从内容上看,新儒学的内容存在以下区别:(1)“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适应了加强君权的需要,使儒家思想神学化、宗教化;(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三纲五常”,用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

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新阶段,融合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中的内容而形成的。

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种,应注意二者区别:(1)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格物致知”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2)从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儒学的范畴,只不过是对宋明理学中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进行批判,进而发展传统儒学中的合理内容,如仁政的思想、民本思想、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等内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哲学辨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哲学辨析

这句话出自禅宗六祖慧能的《六祖壇經》,是禅宗的核心教义之一,主要表达了禅宗的空性观。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这句话的哲学含义:
1.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树是实体的象征。

这句话表达了禅宗认为觉悟和智慧并非某种具体的物质存在,而是内心的体验和领悟。

2. 明镜亦非台:明镜代表清净的心灵,台是支撑物。

这句话意味着清净的心灵并非依赖于某个实体或外在条件,而是内心的自然状态。

3. 本来无一物:这句话强调了万物皆空的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无常的,没有固定的实体。

这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

4. 何处惹尘埃:尘埃代表烦恼、执着。

这句话表达了禅宗认为,既然一切皆空,那么烦恼和执着从何而来?实际上,烦恼和执着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执着和误解,而非事物本身。

综合这四句话,我们可以得出禅宗的哲学观点:觉悟和智慧并非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内心的体验和领悟。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无常的,没有固定的实体。

烦恼和执着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执着和误解,而非事物本身。

禅宗强调通过内心的观照和实践,去除执着和烦恼,达到清净、觉悟的境界。

这种哲学观点对现代人来说仍具有启示意义。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容易陷入对物质和外在条件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通过学习禅宗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减轻烦恼,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导学案导学案4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导学案导学案4

高二历史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导学案(第二课时)编写人 李艳芳 编号4日期———备课组长签字—————教研主任签字 班级 —————小组————姓名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目标分解[]1. 掌握理学的概念、了解理学的兴起和影响2. 把握“北宋五子”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思想产生的影响3. 把握朱熹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思想产生的影响4. 理解把握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比较王阳明的“心学”与程朱理学在基本内容上的异同点重点:掌握北宋五子在理学方面的贡献难点: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预习导学(10分钟)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心学的出现:(1)陆王心学:以 和 为代表的理学。

(2)心学的出现,标志着 已完成。

2.陆九渊的“心学”理论:(1)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

核心命题是 。

意思是: 。

即所谓的 (2)主张:“心即理也”,“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要将其剥落、扫除。

3.王守仁的“心学”理论:(1)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观点: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即天理,是本心,是良知;由此得出结论 。

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强调“ ”。

【挑战自我】1.“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A.儒家道德伦理B.自然规律C.人的良知D.上天的意志2.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

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 .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 .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D .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3.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六首闲静修禅诗

六首闲静修禅诗

六首闲静修禅诗:一、《无相偈》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其中,“菩提”是梵语,是“觉悟”的意思。

六祖慧能因这首诗奠定了其一代宗师的地位,五祖弘忍也因为这首诗决定把衣钵传给六祖慧能。

二、《赠药山高僧惟俨》李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首诗旨在告诉我们云在青天,从风变灭,卷舒自如;水在瓶中,恬静安祥,清光可鉴。

如果你是云,就以云的立场,在天空逍遥漂流;如果你是水,就以水的立场,在瓶中安逸自在。

三、《石屋山居诗》石屋禅师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这首诗告诉我们过去的事不要再想,未来的尚未到,何必操心。

聪明人抓住现在。

梅子栀子都是有季节性的,一定要把握时节因缘,不能空空放过。

四、《送贺兰上人》贾岛野僧来别我,略坐傍泉沙。

远道擎空钵,深山蹋落花。

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

此去非缘事,孤云不定家。

与友人告别,不在长亭,更不会有酒宴,只在清泉旁席地小坐而已。

千里远行,无盘缠,更无车马,只高擎一空钵,赤脚踏遍地落花。

远行僧之清苦可见矣,远行僧之清高亦可见矣。

诗先写其行径,再写其胸襟。

禅宗标榜“教外别传”,这位山野之僧无宗无师,但却有清净智慧,禅心自通。

禅宗本“不立文字”,但亦不废文字,山僧既有孤高秉性,发而为诗,其句自妙。

此次野僧来告别而去,也并非有什么人事的牵绊,只如孤云野鹤继续漂泊而已。

雁过长空,影沉水底。

雁无投影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贾岛此诗以淡淡的笔墨写一位漂泊无迹的野僧。

五、《水边行》齐己身着袈裟手杖藤,水边行止不妨僧。

禽栖日落犹孤立,隔浪秋山千万层。

身穿袈裟手杖青藤,在水边行止也轻松安然。

禽栖日落还一个人独立,隔着江水看秋山千重万层。

行脚僧人水边行脚的情景,表现行脚僧人安闲淡泊悠然自适的境界。

行脚僧人悠游任运,四处为家,日夜不异,因而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安然自适。

论慧能“三无”思想对人类心灵和谐的终极意义

论慧能“三无”思想对人类心灵和谐的终极意义

论慧能“三无”思想对人类心灵和谐的终极意义作者:徐建华来源:《神州》2011年第12期摘要:本文论述了慧能“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基本内容,提出了用“主体意识本性化”来理解禅宗思想内涵的基本观点,并从人类恢复心灵和谐本性的视角阐述了慧能思想的终极意义。

关键词:慧能自在解脱心灵和谐终极意义禅宗认为,人类心灵具有觉悟人生、统一宇宙万法的和谐本性,但这种本性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心性学说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对这种和谐本性的意会,只不过表述因人而异。

禅宗六祖慧能的贡献则是高举“明心见性”的旗帜,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思想将人类心灵深处极至的和谐本性(佛的境界)呈现于人的当下一念之中。

依笔者之见,这种呈现全面、深刻、简洁、明了,对人类心灵的和谐本性进行了终极意义上的探索,为迷失在滚滚红尘中的人们重建个人的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

如慧能在《坛经》定慧品第四中所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本文将引用《坛经》(元代的宗宝本)中的相关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慧能禅学思想的终极意义进行阐述。

一、无念为宗:主体意识本性化为人类心灵和谐确立了终极目标尽管当代哲学把人的主体意识的本质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心灵),但我们在研究心灵问题时又往往把主体意识从这个整体中分离出来,然后试图再构建一种“天然”的和谐关系。

殊不知,此时的心灵因被“意识”和“研究”已不再和谐。

而禅宗则完全从心灵和谐的本质入手,直指人心,用心心相印的方法直接体悟主体意识的本性。

这种心灵体悟本无法言说,但为了便于读者“心领神会”,笔者尝试用哲学的语言表述,且称其为“主体意识本性化”。

那么,以“心的宗教”为特色的禅宗是如何进行“主体意识本性化”的呢?学界一般认为,禅宗修行十分注重主体自身解脱的本性——心性,这就是主体意识的本性化。

尤其慧能创立的南宗用“无念为宗”将主体意识的本性化视为个人修行而达到的一种极至的精神境界。

如何正确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

如何正确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

如何正确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恐怕是无人不知,不过虽然大家都知道,但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理解都不全面,因为对于这句话一共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是指做事一定会有失败和成功,只要在失败的时候不气馁,坚持下去就会成功,这种理解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试验的排除法,通过不断在实践中试错从而找到正确的那个方法或结果。

第二种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即只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就能获得最终的成功,这种解读也有一定的试错成分在里边,只不过在试错的基础上更多强调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于成功的意义,使得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少走些弯路。

第三种认为失败是取得成功的途径和方法,它与第二种解读在吸取经验教训上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第二种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取得成功,失败在其中只不过是一个辅助成功的过程,而第三种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避免失败,对于具体的成功目标并没有过于强烈的特意追求,其所在意的是在更大或更高层面取得的全面成功。

举个例子,假设把一台油烟机擦干净视为成功,没擦干净视为失败,如果按照第一种解读方式,就是把能用的工具和能用的方法挨着个试,直到找到一个能彻底清洁油烟机的方法,我们可以将之称为“穷举排除法”。

如果按照第二种解读方式,也就是大家常规的理解,是在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比如刚开始用干布擦根本擦不掉,然后就总结教训,得出的结果是“干擦不行”,那么即使还剩下很多种工具没用也不再尝试拿它们去干擦了,于是就用湿擦,后来发现虽然能擦掉一些油渍但比较费劲,继续总结的结果就是要借助除油剂,那么此时就排除了所有不使用除油剂的方法,以此类推直到找到最省时省力的方法,很明显效率比第一种要高,这种解读实际上是一种“分类排除法”。

如果按照第三种解读来行事的话,其也经历过与第一种或第二种解读相类似的过程,也失败过,但最后总结出来的不是怎么让它干净的具体方法,而在于怎么让它不脏,方法就是平时没事儿抹一把,持之以恒的话这个油烟机根本就不会脏,既然不脏自然也就没有了前两种解读那种想方设法把它弄干净的所谓“成功”,这里的成功只不过是习惯之下的自然结果,是别人眼中的成功。

六祖慧能全部偈子的解释

六祖慧能全部偈子的解释

六祖慧能全部偈子的解释
六祖慧能是中国佛教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于公元605年出生在江西,在中国佛教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曾经出过二十四部佛学作品,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六祖法华经》,他所著的这部经书是宣扬佛教真理和普及佛教教义的重要文献。

《六祖法华经》包含了六祖慧能全部偈子,每一句偈子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了佛教真理,比如:“大德般若,无二无别,一切法归一”,提醒人们无论世界上有多少事物,他们最终都会归为一体。

六祖慧能的偈子不仅充满了佛教的思想,而且深具哲理和智慧。

他认为,人只有通过佛教的学习和修行才能获得完全的解脱。

正如他在偈中所说:“弃财色乐,往生净土,普入真谛,解脱苦海”,提醒人们放弃财物、色诱、及各种娱乐,回归虔诚、涤净心灵,方能解脱恶世烦恼,获得圆满的解脱。

六祖偈子的语言简洁易懂,可以给人们以启发,引导他们正确的修道之路。

他引导人们信仰自己,不断改善自身,从而使自身更加圆满。

比如说,他说:“去贪欲,归正道,明心见性,痛快随愿”,提醒人们摒弃浮躁欲望,自觉跳出贪欲的桎梏,去追求真谛,能让他们在修行上找到心安,达到内心的宁静。

从上述可以看出,六祖慧能的偈子都包含着深刻的佛理,在当下这样一个充满烦恼和挫折的世界中,他的偈子可以给人们以安慰,帮助他们摆脱苦难,寻求更高层次的心灵宁静。

只有推荐他的偈子,值得人们好好领悟,及时行乐,把佛法像一位释迦指引他们一样,带领
他们走出苦海,达到解脱。

2019年秋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堂同步练习题卷:第4课宋明理学

2019年秋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堂同步练习题卷: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对于儒家经典文本,汉唐经学家的讲坛是一种权威主义的政治哲学讲法,他们往往只作引证,并不做论证;只作章句上的训诂,并不做义理上的诠释。

宋明理学家不再拘泥于章句,而是演绎其中的义理,重新建构儒学思想体系。

这种变化表明( )A.宋明儒学已经否定了儒学经典的权威B.宋明儒学已不再为国家政治权威服务C.宋明儒学改变了汉唐儒学的治学传统D.宋明儒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

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专制制度B.“罢黜百家”C.“三教合一”D.程朱理学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这一思想的提出者应该是( )A.孟子B.朱熹C.董仲舒D.荀子4.钱穆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5.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6.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

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的是( )A.女权意识的觉醒B.理学对社会影响的深入C.商品经济的发展D.战乱与社会动荡加剧7.《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

六组慧能的偈子 -回复

六组慧能的偈子 -回复

六组慧能的偈子-回复[六组慧能的偈子] 主题如下:通过六组慧能的偈子,我们将深入探讨智慧、内心平静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原则。

这些偈子将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富有意义和有目的的生活。

偈子一:不起一念心,十方清净土。

这个偈子的主题是智慧。

在这句话中,慧能告诉我们,当我们心无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时,我们的心境将清净如净土。

这个偈子提醒着我们要注意观察我们的内心,学会不要被消极的思想所困扰。

通过修行和内观,我们可以逐渐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偈子二:心境开放放光明,解脱烦恼不再亲。

这个偈子强调了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当我们的心境开放、宽容,我们就能洞察事情的本质,超越烦恼和执著。

这个偈子告诉我们要尝试不执著于物质和外界事物,而是在内心中寻找平静和解脱。

内心的开放和平静将使我们远离烦恼,而拥有更加明亮的心境。

偈子三:行住坐卧不离心,念念无思亦无真。

这个偈子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平静和专注。

无论我们是在行走、坐着、躺下还是离开,我们都要保持对自己内心的觉察,并且尽量不被外界干扰所打扰。

这个偈子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觉察自己的思想,我们将认识到这些思想都不是真实的本体,而我们的真实本体是超越思想的存在。

偈子四:不立一法缘起心,一切皆是与自身。

这个偈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湎于理论或者学说中。

我们应该积极地融入实践,去体验和证实这些教义的真实性。

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偈子的奥义,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偈子五:思维构造幻无边,分别妄心最难禅。

这个偈子强调了我们思维的幻觉。

慧能告诉我们,我们的思维常常会被分裂和妄念所困扰。

这些分别和妄念让我们迷失在现实的幻象之中。

通过禅修和内观,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些思维的幻觉,并且逐渐超越它们,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偈子六:智慧之明如日出,解惑疑团现心源。

这个偈子强调智慧的重要性。

慧能告诉我们,当我们智慧的火花燃起时,疑惑和困惑也会迎刃而解。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三历史文化史复习导学案:第4课《宋明理学》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三历史文化史复习导学案:第4课《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阐述宋明理学的发展概况,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学习重难点】一、兴起的社会背景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

2、隋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宋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1)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2)历史地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1)内容: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他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2)相同之处:①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②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3)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

三、评价: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著名诗人梁雪波对新禅宗诗人雷默的访谈

著名诗人梁雪波对新禅宗诗人雷默的访谈

庆幸诗歌成了我的信仰——新禅宗诗人雷默访谈录提问:梁雪波回答:雷默时间:2012.9.6—方式:笔谈(南京)梁雪波(以下简称梁):当我们说到“雷默”的时候会立刻出现一个清晰的诗人形象,而“裴其明”是谁?似乎原本用于书写的虚拟符号僭夺了真实的身份,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至少让我对您的出生地“裴家村”充满了好奇,那就先从它开始吧,来回溯一下“另一个你”的早年生活。

(谈谈出生、童年成长、读书经历以及裴家村的生活)雷默(以下简称雷):裴其明是谁?我曾经百度过,没想到还有好几个。

对我来说,雷默和裴其明其实是一体的,就像一根树的花朵和根。

大家很容易看到枝头的花朵,而看不到深埋地下的根。

就像一个和尚,出家前有个俗名,出家后有法号。

裴其明皈依诗歌后,就有了雷默这个诗名。

对我来说,裴其明是一个现世的象征,身份证、结婚证、银行卡号、工资单、医保卡,所有现实的追问只认裴其明这一身份。

不过,近十多年来,我的名片上一直印着“雷默”,这样我的工作圈子、社交圈子,几乎都只知道我是雷默了。

偶有一些人知道我写诗,会问,这是笔名吗?有一次,一个诈骗者,在电话里一口喊出“裴其明,你还记得我吗?”我竟懵了,真以为是儿时伙伴呢。

1988年,我第一次在《星星》发表诗歌的时候,用的是裴其明,1989年开始使用雷默。

之前,我也取过两个笔名,都不满意。

一日,读到默雷禅师的故事,眼前一亮,就有了雷默。

说到裴,这是一个小姓,全国只有一百多万人,但历史上裴姓出了59个宰相,著名的有裴度。

山西闻喜县有个宰相村,就是裴柏村。

这些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我出生的地方并不叫“裴家村”,村子里姓王的最多,所以那地方叫“王院”。

由于姓裴的人少,很多人会把“裴”读成“辈”或者“斐”。

这也是我要取笔名的主要原因。

我出生在南通的海安县,那里属江海平原,四季分明,气候湿润。

那里的河流、稻田、蛙声、萤火给我留下了永远的记忆。

我早期的长篇系列诗歌《二毛和我的故事》写到了这一段生活。

惠能禅学的“三无法门”之解密

惠能禅学的“三无法门”之解密

2021年4月第42卷第2期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Ape.2021Vol.42No.2惠能禅学的%三无法门&之解密李满(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32)摘要:无相、无念、无住的法门是惠能禅学参禅悟道的根本法门)无相,即于外则自然显现万相而一相不执。

无念,即于内则自然显现万念而一念不执。

无住,即于中则心性本体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永动不居。

掌握了三无法门,并且修行到家,便达到了明心见性而得道成佛的境界。

关键词:惠能;禅学;三无法门;解密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8102(2021)02-0128-05The Idterpretation of Hui-neng?s“3-No'LawsLIMan(School of Chinese Languaae and Literature,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330032,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Hui-neng,the sixth great patriarch of Zen,the"3-no"laws(no-mark,no-thought and no-dwel i-ing)are the fundamental ways to understand the mind and see the seO-nature.No-mark means to be apart from marks while in the midst of marks,or separate from all outward marks that can make peopleC mind peace and quiet and pure.No­thought means to view all dharmas with a mind undefiled by attachment.No-dwelling is not to care about any offense or in­fringement by others,aaard it all as empty,have no thought of revenge.Mastering the3-no laws and keeping practising,one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purifying his soul and elevating his mental realm.Key Words:Hui-neng;Zen;3-no laws;interpretation《坛经》如此记载:一日“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惠能“无相偈”辨析

惠能“无相偈”辨析

惠能“无相偈”辨析
胡京国
【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6(000)002
【摘要】<正> 惠能(公元638—713)姓卢,广东新兴人,中国禅宗的创造者。

在二十四岁时,离母北上,参拜蕲州(今湖北省)黄梅东禅寺五祖弘忍为师。

忽一日闻童子诵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惠能闻后,便知未得见性,就请一解书人代笔,也书“无相偈”一首。

弘忍见之,即已知大意,便秘密传授法衣,禀为第六代祖。

惠能得法南归,终生传法于韶州南郊南华寺。

惠能书写的“无相偈”是怎样的呢? 在不同本子的《坛经》中,载有三首。

【总页数】7页(P89-95)
【作者】胡京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相关文献】
1.六祖惠能的偈语中的心学思想探究 [J], 李炳全;叶枝青;张旭东
2.汉译佛经偈散过渡套语“复说偈言”与“重说偈言”辨析 [J], 朱惠仙
3.从“动态对等”看《坛经》偈颂的英译——以神秀惠能对偈及“五祖偈”为例[J], 宋颖
4.惠能悟道偈之禅学思想阐释 [J], 李满
5.惠能悟道偈之禅学思想阐释 [J], 李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学习K12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析精练 人民版必修3

推荐学习K12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析精练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时“百家争鸣”与儒学的兴起1. (2010·宁波模拟)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数千名演员齐声吟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等格言,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文化的深邃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思想 ( ) A. 孔子B. 韩非子C. 荀子D. 老子解析:A 这些格言都出自于《论语》,体现了“仁”的思想和对“道”的向往,应该是属于儒家学派的孔子。

2. (原创题)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下列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D. 爱人者,人恒爱之解析:B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虽然也属于儒家思想,但是它所体现的是“礼”的思想,也就是等级观念,这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背离的。

3. 电影《墨攻》讲述了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演员不可能在剧本中看到的是()A. 墨家学派的人在使用铁农具耕作B. “学在官府”导致墨家只能偷偷办私学C. 当时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 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解析:B 墨家学派所处的时间应该是战国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已形成,士阶层也在社会活动中活跃起来。

从孔子创立私学开始,“学在官府”的局面就已经被打破了,变成了“学在民间”。

4. 有四位学生讨论穿衣服的问题。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和地位,依据身份及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何必麻烦,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很好吗?”历史老师说:“你们四个人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儒家、墨家、法家及道家的思想。

从“一心开二门”解读慧能偈子及王阳明四句教傅狮虎

从“一心开二门”解读慧能偈子及王阳明四句教傅狮虎

从“一心开二门”解读慧能偈子及王阳明四句教傅狮虎发布时间:2023-05-10T09:42:48.76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5期作者:傅狮虎[导读] 《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的理论是其论述众生由“不觉”而“觉”,从而树立对“大乘”的“信心”的关键广东肇庆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526631摘要:《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的理论是其论述众生由“不觉”而“觉”,从而树立对“大乘”的“信心”的关键,也是我们理解禅宗六祖慧能著名偈子和王阳明“四句教”的钥匙。

关键词: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慧能偈子王阳明四句教“一心开二门”《大乘起信论》(以下简称《起信论》)的特色观点、关键理论。

《起信论》出于启发众生树立对“大乘”的“信心”的目的,以“众生心”为世界之本体,论述“如来藏”(真如)如何使众生心由不觉而觉,从而使众生通过修持大乘而求得解脱。

而其全部哲学理论的关键是“一心开二门”,并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哲学辉煌。

一、一心开二门《起信论》全文皆是演绎,只说论点,不加论证。

它对“一心开二门”说明道:“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何谓“心真如”呢?“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可见,“心真如”被定义为佛教哲学的最终状态和最高追求,其特点是不生不灭、没有变化,是绝对纯净不动的本体。

何谓“心生灭”呢?“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可见,“心生灭”是“众生心”的平常状态,是有生有灭、千变万化的,但其生灭变化是依如来藏进行,与如来藏的“不生不灭”是紧密相结合的。

这就为《起信论》后文继续推衍“众生心”可由“觉”而“不觉”、由“不觉”而“觉”预备了前提:“心生灭”有“觉”和“不觉”两种状态。

佛陀与众生的不同,就在于心是“觉”还是“不觉”。

《起信论》把“离念”(无念)和“有念”(妄念)、与“觉则不动”和“不觉故心动”结合起来,认为“无念”是“觉”的本质属性,“有念(妄念)”是“不觉”的具体表现。

材料作文的材料及范文:舍·得_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的材料及范文:舍·得_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的材料及范文:舍·得【材料】有一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榛果的瓶子里,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榛果。

当他把手收回来时,手被瓶子卡住了。

他既不愿意放开榛果,又不能把手缩回来,急得大哭。

旁边一个人劝他说:“你知足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缩小一些,你的手就会很容易从瓶子里出来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自选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范文】舍·得《易》云: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佛教教义说: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

所谓舍得,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就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艺术,就是一种世事洞明的智慧。

话说当年禅宗五祖欲传衣钵,命弟子各自作偈。

大弟子神秀作《无相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这讲求的是身心的修为。

然而过分在意修为的结果,反而容易使外界的诱惑不断放大,从而令自己处于不尴不尬的两难境地。

一个火头僧看到后,请人帮忙在旁边写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放下心中的执着,无树无台,心无一物,尘埃焉附。

这个火头僧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慧能,他的这个《菩提偈》更是流传至今,警醒世人。

所以说,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

有一道题目,说一个人开着车在暴风雨的晚上经过一个车站,看到三个人在等车,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一个有救命之恩的医生,还有一个是梦中情人,而他的车却只坐得下两个人,问这个人该如何选择?善者选择病人,义者选择医生,而智者选择陪梦中情人等车让医生载着病人去医院。

这就是舍得。

当你选择了舍,你其实可以得到更多。

这就是古人说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孩伸手到瓶子里抓榛果,因为抓得太多,手被瓶口卡住收不回来。

这就是不舍得。

不肯放开,非但毫无所得,还要承受瓶口箍手的痛。

其实要吃到榛果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把瓶子砸烂,可以把榛果倒出,可以一个一个慢慢地拿。

甚至有人说,我又不喜欢榛果,干嘛非抓它不可呢,我完全可以从其他瓶子里抓两个棉花糖,拿两个巧克力,何必抱定一个瓶子不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