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进步和改革。
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负荷成为了一个重要指标。
认知负荷理论是心理学家约翰·施瓦尔茨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关注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类认知系统有着有限的处理能力,而这种能力被称为认知负荷。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所需的信息上,进行接收、加工和存储。
当认知负荷超过个体的认知能力时,学习效果将会受到影响。
因此,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负荷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和个性化指导,以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中的认知负荷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负荷水平。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不同程度的难度控制,避免学生的认知负荷过高,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步引导的模式,先引导学生完成相对简单的任务,再逐步引导他们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
这样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支持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
教师可以提前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习得新知识。
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提升学习效果。
这些支持措施有助于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此外,使用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技术也是应用认知负荷理论的一种方法。
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表达方式,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多媒体教学也可能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
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技术,避免信息冗余和无效的干扰,以提高教学效果。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也需要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指导。
教师需要了解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通过不断的专业发展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同时,学校可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认知负荷理论于实际教学中。
论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对成人学习的启示
论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对成人学习的启示论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对成人学习的启示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成人学习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有效的成人学习方法对于个人的专业提升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而认知负荷理论在成人学习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理解成人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认知负荷理论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成人学习的启示。
一、认知负荷理论的概述认知负荷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斯沃克(Sweller)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主要是通过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探讨人们在学习和思考中所面临的认知负荷,并提出如何有效管理和减轻认知负荷的策略。
认知负荷主要分为三种: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构建认知负荷。
1. 内在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是指与学习内容本身的复杂性相关的认知负荷。
事实上,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某些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本身的复杂性就是内在认知负荷的一种体现。
例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系统学习语法规则、词汇等,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内在认知负荷。
2. 外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是指与学习环境和任务情境相关的认知负荷。
学习环境和任务条件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难度等特征,都会对外在认知负荷产生影响。
例如,参加一个讲座会议时,人们需要同时注意演讲者的口头表达和幻灯片的呈现,这会增加人们的外在认知负荷。
3. 构建认知负荷构建认知负荷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理解新知识而导致的认知负荷。
学习新知识需要将其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归纳,这个过程会涉及到构建认知负荷。
例如,学习一门关于金融的课程,需要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经济学原理进行整合和应用,这会增加学习过程中的构建认知负荷。
二、认知负荷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启示1. 个体差异需重视成人学习过程涉及到个体的学习能力、知识背景和学习动机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认知负荷产生影响。
因此,在设计成人学习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个体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以减轻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编织知识的织锦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如同一片广阔的海洋,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
教育者如何在这片海洋中航行,引领学生穿越认知负荷的波澜,成为教育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揭开认知负荷的神秘面纱。
认知负荷,如同学习者心中的织锦,编织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成长的追求。
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能够让学习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然而,认知负荷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不断地被锻炼和磨练。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认知负荷理论,如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波折,决定了他们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从失败中站起。
一个具有高认知负荷的学生,如同一个具有坚韧灵魂的战士,能够在学习的战场上所向披靡。
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然而,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也面临着挑战。
社会的高压环境、家庭的过度期望和同伴的竞争,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认知负荷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支持和包容的学习环境。
这样的环境如同温室,可以保护学生免受外界的伤害,让他们在温暖和关爱中茁壮成长。
最后,学生自身也需要积极参与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他们需要意识到认知负荷的重要性,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和毅力。
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求助,利用外部资源,如心理咨询、学习策略等,帮助自己克服认知负荷的挑战,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负荷,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支持和包容的学习环境。
同时,学习者自身也需要积极参与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保持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和毅力。
只有在认知负荷理论的影响下,学生才能在教育的舞台上展现出最美的舞蹈,奏响心灵的交响曲。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负荷水平和任务复杂度来设计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较复杂的任务,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解释和细节,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图表、示意图等辅助工具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
教学评估方面:认知负荷理论也可以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和负荷水平的测试,以测试学生的认知负荷水平和学习效果。
例如,对于初学者,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提示和支持来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而对于高级学习者,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测试,以检验他们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个性化教育方面:认知负荷理论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个性化教育。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负荷水平和学习效果,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总之,认知负荷理论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
它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个性化教育,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为避免教学中学生认知负荷总量超过其工作记忆容量,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原理就是:尽可能降低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并在确保工作记忆资源有所盈余的前提下,适当引导学生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Mental Effort),提高其相关认知负荷,实现图式的获得与规则的自动化。
教学活动中学生内在认知负荷与教学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外在认知负荷与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教学设计水平有关,相关认知负荷与学生的认知努力(Mental Effort)有关。
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负荷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一)控制内在认知负荷:充分考虑教材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及其交互作用。
一般认为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本质所决定的,不能通过教学设计的改变而改变,但Pollock et al(2002)和Peter et al(2004)的实验提出了异议。
两个实验共同点在于利用材料的信息排序原理降低内在认知负荷。
Pollock et al首先向学生分批展示学习材料,然后一次性地全部展示,这种学习材料排序法,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能更好地促进对学习材料的深层次理解。
而Peter et al改变了传统样例教学方式,把样例分解成几个能单独理解的成分,他的五个实验最终结果一致表明,新的样例呈现方式降低了材料给学生带来的内在认知负荷。
Tracy Clarke,Paul Ayres与John Sweller也在他们的“The Impact of Sequencing and Prior Knowledge on Learning Mathematics :Through Spreadsheet Applications”一书中研究了一种改变固有认知负荷的渐进方法。
他们使用Spreadsheet 软件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
认知负荷理论下就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的思考
认知负荷理论下就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的思考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提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
”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学生的质疑意识才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妙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要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思想和生活中的困难。
学生把你当作知心朋友了,那么学生对你就有了信任感,这样你的话在他的心目中就有了分量,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学习内容,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对他们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关注我”,提倡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设一种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对概念、性质、定理进行教学时,很多教师都是轻描淡写的进行简单的讲解,一代而过。
花大量的时间放在对概念、性质、定理的综合练习中去,这样做就会造成学生对概念掌握不牢,即使重复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多次也达不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
在教学时,要以典型丰富的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分析,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他们觉得获取这些知识不是老师教他们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各事例的特性,抽象概括出事例共同的本质特性,再用数学语言概括得出的结论。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 CLT)是由心理学家约翰·斯维勒(John Swell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学习过程中人类认知资源的限制,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来优化学习效果。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核心目的是帮助教师和教育设计者更有效地构建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掌握水平。
认知负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负荷”(Load)。
认知负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外在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和固有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
内在负荷指的是学习任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学习者已有知识水平的关系。
外在负荷则是由于不恰当的教学材料、资源布局或教学策略造成的认知负担,固有负荷与学习者如何将新信息整合进已有知识结构的努力和认知资源相关。
教育者需要尽量降低外在负荷,并适当调节内在负荷,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教育实践中,认知负荷理论的应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可以依据认知负荷理论的原则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简,将重要知识点提炼出来,可以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非必要信息的干扰。
通过使用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逐步增加内在负荷,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复杂概念。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来降低外在负荷。
例如,使用图示、示意图或者概念图来辅助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
同时,教师可利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吸收知识,通过同伴学习来减轻个体认知负荷。
此外,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文本、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有助于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利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认知负荷理论研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其展望
关于该知识的图式,而新手不具备这种图示。图式是人经过 抽象或概括将相关知识存于人脑中的一种认知结构,是学习
荷测量上的困难,从而科学有效的量化认知负荷。 三、认知负荷的测量
的重要因素。图式造成了新手和专家问题解决技能的不同,
由于认知荷是一种内在的资源占有量,在其发现之初并
进而造成了学习者认知负荷情况的不同。
没有直接测量的方法,只能根据一些指标来描述其大小。
即使是相同年龄、相同班级的学生,在是否拥有图式这 “心理努力”程度就是其中的一个指标,它是指在学习过程
个问题上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说任何教学方法都不 中学习者实际投入的认知资源量。研究者也对其测量工具进
是百试不爽的。只有达到“因材施教”才能在学习者和学习 材料这两种实际情况下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这就要涉及
认知过程,而是涉及了学习者在学习时对工作记忆产生的负
(三)相关认知负荷对教学的指导作
荷对于学习的影响。认知负荷理论最初作为教材设计和教学
与内外认知负荷不同,相关认知负荷是有利于学习的。
程序的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负荷的量 相关认知负荷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引起的促进学习
与学习时工作记忆同时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是一致的,认知负 荷高的学习难度就大[1]。
而减少的内在认知负荷效果)进行学习。结果表明,指导性 解释或自我解释提示可以增加相关认知负荷[3]。但是,这两
内在认知负荷同时受到学习者已有的相关知识和学习材 种干预方式对学习效果均无显著影响,自我解释提示甚至会
料的影响,学习者拥有较少的的相关知识、或学习材料比较 干扰modular样例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提示信息可能使学生
一、学习的认知负荷理论
够科学,则会阻碍学习,所以外在认知负荷也成为无效认知
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本 身 的性 质 和学 习者的特 点 。 果材料 由可以被 单独理 解的不 如 同信息 源 组成 , 该材 料 就有 低元 素互 动 性 , 内在认 知负荷 也 则
收 稿 日期 : 0 — 4 2 2 90 —0 0
() 1创设 真实 丰 富的学 习情境 。在教 学设 计 中创设 学 习情
基 金项 目: 南省教 育科 学“ 一五 ” 划课 题 (0 8 I HAG 2 6 河 十 规 2 0 一 KG H一 8 ) 作 者简介 : 张丽 莉( 9 0 , , 18 一) 女 河南 焦作人 , 士 , 南科技 学院信 息 工程 学院教 育技 术 系助教 , 究方 向为教 学设计 、 息化教 育 ; 小燕 (9 9 硕 河 研 信 冯 17 ) 女, 河南新 乡人 , 硕士 , 南科 技 学院信 息 工程 学院教 育技 术 系助 教 , 究方 向为视 觉 文化 、 业教 育 。 河 研 职
( ) 时记 忆 系统 中储 存 有大 量 的 图式 , 些 图式 被 提取 3长 这 到工作 记忆 系统 中 , 可 以作 为单 个元 素进 行处理 。 并
3 认 知 负 荷 的 种 类 4 认 知 负荷 理 论 对 教 学 设 计 的 启 示
按 照认 知 负荷 的来 源 , 以将认 知 负荷 分 为 3类 ( w l r 可 S ee, 在认 知负 荷 。 内在认 知 负荷来 自两 个方 面 : 习材料 学
1 认 知 负 荷 的 内涵
认知 负荷 ( ont eL a ) : 在信 息 加工 的过 程 中所必 C giv o d 指 人 i 需 的心 理资 源 的总量 。认知 负荷 理论 ( h ont eL a h — T eC g iv o dT e i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课堂教学优化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课堂教学优化引言:教学是知识传承的过程,而优化课堂教学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的关键。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课堂教学优化,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一、认知负荷理论的背景和基本原则认知负荷理论由心理学家约翰·斯万德提出,它是研究人类如何处理信息和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认知负荷可分为内在负荷、外部负荷和构建负荷三个方面,而课堂教学优化则是通过合理的资源设计和教学策略来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的目的。
二、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减轻内在负荷合理的学习任务布置是优化教学的关键一环。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要求,设计适当的任务难度和数量。
过高的任务难度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压力过大,而过低的任务难度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任务的顺序和结构也应该合理。
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组织所学知识,避免信息的碎片化。
三、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减轻外部负荷学习资源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
这些学习资源可以是教科书、参考书、多媒体教材等,还可以是在线教育平台、学习网站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提示和指导,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这些学习资源,避免学生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
四、引导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减轻构建负荷学习策略是学生一种针对具体任务采取的认知和元认知的处理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高效的学习策略,如拆解任务、归纳总结、制定学习计划等。
这些学习策略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降低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
五、课堂教学中的注意事项除了以上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外,还有一些课堂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一
现代 图式理 论 中 ,“ 图式 ”是 “ 根据信 息 特点 将其 归纳为一体 的特殊认 知结构 ” 。n 唧 图式 是一种 根植 于记忆 的抽象归 纳方法 ,这 种归类是个 体在 学
超过个体 的认知资源总量,就会 引起资源 的分配不足 ,从而降低个体 学习或 问题解决的效率 ,形成认知超载。从
学科教 学角度研究认知负荷理论 ,可在深入分析影响学生认知负荷 因素的基础上 ,通过更加合理的教 学设计,及
更高效的教 学方法选择 ,达到 “ 低投入、高 回报” 的教学效果 ,以最大限度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并推动教师教 学方式的更新和社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关键词 :认知负荷理论 ;学科教学 ;影响 因素;管控措施
中图 分 类号 :G 6 4 2 文献 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1 — 1 3 5 1( 2 0 1 6 )O 6 一 O l 1 0 一 O 5
所谓认 知 ,简单地 说就是认识 。即人类对外 界 事 物 的信 息加工活动 ,包括个体 对信息 的识 别 、加 工 、合 成 、编码 、转 换 、重建 和存 储 等一 系 列 过 程 。认 知负 荷 理论 本 质 上 是关 于 认 知 承载量 的理 论 ,澳 大利 亚 心理 学 家 J o h n S w e l l e r 在现 代 认 知心
就 是 资源 分 配 。认 知 资 源有 限 ,主要 包 括两 个 方
以图式形 式储存 于长时记忆 中 ,个体运 用 固有知 识
时无需额外耗费资源 ,但却对新信息的加工起到了 基石性作 用 。因此 ,长时记忆及 图式在认 知过程 中
认知负荷理论与教学设计研究
认知负荷理论与教学设计研究教育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学设计则是教育实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教育者和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认知负荷理论逐渐成为了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
认知负荷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斯万德纳(John Sweller)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的学习过程中会受到认知负荷的限制。
简而言之,认知负荷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认知资源被任务的难度和学习者的能力超过了,使得学习效果受到限制。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水平来制定学习任务。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合理安排认知负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经验,了解学生的认知负荷水平。
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负荷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材料。
对于认知负荷较低的学生,可以提供更简单和明了的材料和指导;对于认知负荷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和讨论互动等方式,减轻学生的个体认知负荷。
除了教师的角色,学习环境的设计也是影响认知负荷的重要因素。
学习环境可以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在物理环境方面,教室的布置、学习工具的选择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负荷。
例如,一个杂乱的教室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而一个整洁清晰的教室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社会环境方面,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也会对认知负荷产生影响。
教师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减轻个体的认知负荷。
虽然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学生的认知负荷水平是动态变化的,由环境、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其次,教师的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以更好地应对学生的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启示
三、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设计的 启示
1、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工作记忆容量不同,对同一任务的认知负荷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 设计中,教师应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 生的需求。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认知负荷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分配注意力、管理时间和任务、自我评估 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控制认知负荷。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将复杂任务分解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子任务,有助于 降低认知负荷。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将课程内容分解为模块,逐步引导 学生从基础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问题。
2、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通过增加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 而降低认知负荷。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 习和交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思考和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记忆大量信息。
正文
1、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
在高一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负荷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内在认知负 荷和外在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与阅读材料的难度和复杂性有关,而外在认知 负荷则与教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环境有关。为了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教师可以 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选 择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应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 趣。
在减轻学生认知负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预测、略读、扫读 等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拓展学生的词汇量:词汇量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组 织词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阅读的效果。
认知负荷理论对工作效率和记忆表现的解释
认知负荷理论对工作效率和记忆表现的解释认知负荷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约翰·斯万的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思维过程中负荷的理论。
它认为,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当思维负荷超过一定程度时,工作效率和记忆表现就会下降。
这个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工作效率和记忆过程非常重要,从而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不断增长的认知挑战。
首先,认知负荷理论对工作效率的解释非常关键。
工作效率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如果工作任务所需的认知负荷超过了人的认知能力,工作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这是因为超出了认知能力的负荷会导致思维缓慢、注意力不集中,从而降低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的准确性。
例如,在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时,如果要同时记忆并运算多个数字,就会增加工作记忆的负担,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因此,了解并管理认知负荷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要素。
其次,认知负荷理论也对记忆表现的解释至关重要。
记忆表现是指记忆能力的表现,包括学习、存储和回忆信息。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记忆表现也会受到认知负荷的影响。
当一个任务所需的认知负荷过高时,会减少我们储存和回忆信息的能力。
这是因为过高的认知负荷会竞争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削弱信息的编码和存储过程。
例如,当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如果同时有大量的干扰信息或任务需要处理,那么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导致学习效果变差,记忆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合理管理认知负荷可以帮助提高记忆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认知负荷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工作环境,我们都面临着不断增长的认知负荷挑战。
例如,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需要同时处理来自多个渠道的各种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决策。
另外,在工作环境中,我们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和项目,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管理认知负荷,就会出现疲劳、焦虑和错误决策等问题,导致工作效率降低,记忆能力下降。
那么,如何有效管理认知负荷并提高工作效率和记忆表现呢?首先,我们可以采取分解任务的策略,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多个简单的子任务。
认知负荷理论对写作教学设计的启示
我現在要依據上面的回顧作出修訂。
(5) 我的讀者會喜歡我的文章嗎? 怎樣可以寫得更吸引發? (6) 我完成了我的寫作目標嗎?請回到「寫作計劃工作紙」問題二。 (7) 最後,我的文字表達能令我的讀者看得明白嗎?
我現在要修我的語法,錯別字了!
真棒! 我完成了一件寫作任務了。
回顧及修訂
(1)我有沒有依照計劃來寫作呢? 4W 何時?(有沒有寫上天氣或季節?) 何地? 寫甚麼? 怎樣寫?
如果沒有,我要補上這些資料。 還是有我有別的理由改變了原來的計劃?
(2)我有沒有使用「步移法」寫這篇文章?
16
回顧及修訂(續)
(3) 我有沒有按計劃詳細描述一些景點? 如果沒有,我要補上這些內容。 還是我有別的理由刪去這些內容?
的解難策略。
工作記憶負荷非常沉重 對初學者來說是一種無效的學習方法
(Sweller, 1988; Kirschner, Sweller and Clark 2007;Mayer, 2004; Kalyuga, 2006)
初學者
工作記憶超載
如何提升初學者或能力較低的學生的 寫作能力?
認知負荷理論教學設計的原則
相關負荷 外在負荷 內在負荷
容量上限 容量下限
行動研究計畫
2004-2005 三所中學、十一位教師及十二
班學cess writing instruction approach)
自我監控策略發展模式
(Self regulating Strategies Development (SRSD) Model)
透過閱讀示例認識步移法 寫作前遊覽某某公園。要求學生將沿途所見記在由
教師設計的工作紙上 以三份附提示性問題的思考工作紙,為學生寫作時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负荷出发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负荷出发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之后对教学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心理学理论之一。
最早提出认知负荷理论的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斯威勒(Sweller)。
斯威勒指出,认知负荷是学生在完成特定的任务过程之中,个体所消耗的心理资源的总量。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加工活动,学习能否有效发生,受学习者工作记忆容量(认知资源)的限制。
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活动均会程度不等的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如果学习活动过程中所需的认知资源总量超过了学习者自身的记忆容量,就会引起认知资源的不足,从而影响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失败与高认知负荷有关。
斯威勒等人把认知负荷分为三类,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1]。
认知负荷理论启迪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调控认知负荷,降低不必要的认知负荷,优化有效的认知负荷,使教学真正得以优化。
一、搭建认知支架,减轻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斯威勒认为,内在认知负荷是在学习材料的内在特质与学习者自身专业技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内在认知负荷的大小取决于学习者本身的已有图式和所要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2]。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减轻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促进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1.进行学习前测,掌握学生实情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认知负荷理论丰富了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Hyun-jeong Lee & Jan L.Plass等人专门研究了“前知识”对于科学教学效果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在前知识比较简单时,适当降低外部认知负荷,并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只能对前科学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产生一定的效果,而对前科学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收效甚微,甚至还可能产生反作用。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生物教学评价与策略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生物教学评价与策略引言:高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为了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效果,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负担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认知负荷理论是一种关于认知过程的理论,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承受的认知负担,从而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探讨高中生物教学的评价与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认知负荷理论概述认知负荷理论由约翰•斯文纳提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承受来自不同来源的认知负荷,包括内在负荷(intrinsic load)、外在负荷(extraneous load)和循环负荷(germane load)。
内在负荷是指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或进行复杂认知任务时所承受的认知负担,外在负荷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的环境和情境的干扰,循环负荷是指学生在进行认知任务时所进行的反思和整理。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认知负荷的影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负荷情况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中生物教学的认知负荷评价1. 内在负荷评价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在负荷主要包括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对生物概念和原理的把握程度。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作业、测验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内在负荷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
高中生物教学的外在负荷主要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和学习环境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进行学习情况调查等方式对学生的外在负荷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的外部干扰和学习环境的影响。
针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在负荷,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案例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来优化学生的内在负荷。
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案例教学可以通过真实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内在负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为避免教学中学生认知负荷总量超过其工作记忆容量,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原理就是:尽可能降低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并在确保工作记忆资源有所盈余的前提下,适当引导学生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Mental Effort),提高其相关认知负荷,实现图式的获得与规则的自动化。
教学活动中学生内在认知负荷与教学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外在认知负荷与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教学设计水平有关,相关认知负荷与学生的认知努力(Mental Effort)有关。
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负荷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一)控制内在认知负荷:充分考虑教材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及其交互作用。
一般认为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本质所决定的,不能通过教学设计的改变而改变,但Pollock et al(2002)和Peter et al(2004)的实验提出了异议。
两个实验共同点在于利用材料的信息排序原理降低内在认知负荷。
Pollock et al首先向学生分批展示学习材料,然后一次性地全部展示,这种学习材料排序法,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能更好地促进对学习材料的深层次理解。
而Peter et al改变了传统样例教学方式,把样例分解成几个能单独理解的成分,他的五个实验最终结果一致表明,新的样例呈现方式降低了材料给学生带来的内在认知负荷。
Tracy Clarke,Paul Ayres与John Sweller也在他们的“The Impact of Sequencing and Prior Knowledge on Learning Mathematics :Through Spreadsheet Applications”一书中研究了一种改变固有认知负荷的渐进方法。
他们使用Spreadsheet 软件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
学生被分为两类。
一类学生对 Spreadsheet不怎么熟悉,另一类学生对Spreadsheet有较好的了解。
每一类学生又一分为二,分别接受两种先训练:一种训练是先使用 Spreadsheet 软件,再训练利用这种软件发展数学技能;另一种训练是练习 Spreadsheet 软件技能与练习数学技能同时进行。
结果显示对于事先不熟悉 Spreadsheet的学生来说,顺序呈现优于并发呈现,测验成绩也更高;但对于事先已了解Spreadsheet的学生来说,情况正好相反。
这说明,对于知识技能水平低的学生来说,采用“先学习技能后学习特定内容领域的概念”这种策略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技术内容很可能具有高元素交互性,如果同时学习技术技能和特定学科领域的概念,内在认知负荷可能会增加[5]。
而对技能水平低的学生来说,技术内容不具备高元素交互性,同时学习技术技能和特定学科领域的概念,内在认知负荷不会增加。
在决定顺序策略时,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以及内容的元素交互性水平,是至为关键的变量(Kalyuga 等,2003;Van Merrienboer, Kirschner & Kester,2003)。
(二)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优化教学材料呈现方式,提高教学设计水平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是“教学的认知负荷理论研究”重点关注的对象。
对降低教学中学生外在认知负荷的途径,众多的研究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笔者在参阅众多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即优化教学材料呈现方式,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下面试举几例,以资说明。
1、按邻近原则呈现教学材料,减少注意分散和表征保存。
即教学中的教学材料呈现应尽可能在时空上保持邻近。
凡涉及多来源的信息应该在物理上被整合,以降低对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压力,并释放出认知容量进行其他的信息处理。
[6]以图像和解释性文本的呈现为例。
在空间上,解释性文本应尽可能被整合到图像中去;在时间上则应该同时而非连续呈现,形成一个整体。
这样,学习者就可以以最短的视觉搜索找到相应的视觉与语词信息,容易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而促进信息整合。
否则,图像和解释性文本分离呈现,“学习者倾向于先看文字部分,接着看对应的图表”(Hegart&Judt,1989),在看完文本后,一方面需要一部分认知资源来保存文本表征,形成表征保存;另一方面还要耗费一定认知资源来搜寻对应的图像信息,形成注意分散,从而带来额外的认知负荷。
因此,“文字和图像的完整呈现比文字和图像分离呈现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Moreno&Mayer,1999;Mayer,2001)”。
2、清除多余信息,避免冗余效应(Redundancy Effects)发生。
多余信息,就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来说是没有必要的那些信息,也称为冗余信息。
Paul Chandler 和 John Swe11er用实验证
明:冗余的信息并非中性的,它们会对学习和理解造成消极的效应。
冗余信息的存在往往迫使学生不得不去关注一些本可以不去关注的信息,从而浪费宝贵的工作记忆资源。
因此,它会给工作记忆带来额外的负担,从而增加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
Moreno和 Mayer也认为“当文字以叙述方式单独呈现时,学习者对呈现材料的理解要比同时以叙述和屏幕文本方式呈现要好” [8],这里以屏幕方式呈现的文本信息就是多余的,应该被清除掉。
3、运用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策略,改变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
人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建立在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Construction)的基础上的,当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有支撑作用时,人们就相对容易理解新知识;相反,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乏支撑新知识的内容或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未被激活,人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将变得相对困难。
教师应该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新的学习任务开始之前,呈现给学生比当前学习任务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的引导性材料,从而激活其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认知准备,这样就避免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到长时记忆中去搜索相关知识的认知负担,从而减轻外在认知负荷。
此外,通过分离视听信息,拓展工作记忆容量;信息呈现条理化,减少学生认知搜索;抽象信息形象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复杂信息简单化(如使用图表),简化学生认知加工;控制教学材料呈现速度,留给学生足够的认知加工时间;教给学生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提高学生认知效率;分化复杂任务,防止学生认知负荷超载;采用样例(worked-example)教学,简化认知技能获取过程等都能从不同角度减轻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
(三)提高相关认知负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其加大认知努力相关认知负荷是指学习者在图式建构和自动化过程中意欲投入的认知资源的数量,它有利于图式的获得和规则的自动化,实现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把大量复杂无序的信息组合成简单有序的知识体系,有效降低了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从而节省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规则的自动化还允许我们以最少的工作记忆容量去处理信息,降低工作记忆负担。
不仅如此,相关认知负荷的增加还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由此可见,在确保总的认知负荷不超载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学生的相关认知负荷对教学是有益的。
那么,如何在原理教学中减少学生的无关认知负荷呢?
提高学生的相关认知负荷,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使学生加大自身的认知努力。
为此,教育者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把社会和教育者向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需要。
比如: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启发式教学;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