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4.通过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使学生了解到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增强他们的生命观念。
5.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上半学期的生物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理解人体生理功能,提高生物学素养。然而,由于此章节内容涉及生理学知识,学生可能对尿液形成过程、排泄途径等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结合课本、实验手册等,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环境中的人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炎热的环境中,我们会出很多汗?这些汗液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人体通过汗液排出多余的水分和废物,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c.拓展排泄的其他途径,如汗液、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3)巩固与拓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人体内废物排出的意义是什么?
b.排泄异常可能导致哪些疾病?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学目的:
人教七下生物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排泄异常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人体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饮水、定时排尿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许多器官和系统,谁能告诉我,这些器官和系统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它们是如何相互协作,使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的呢?”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肾脏模型、尿液形成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滤过和重吸收作用。
3.设计互动教学环节,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和验证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4.针对难点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前期的生物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在排泄系统的认识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误区,如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排泄途径的了解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排泄系统知识框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要求字迹清晰,表述准确,具有逻辑性。
2.提交的作业需注重排版美观,体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3.小组讨论类作业,要求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4.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大家提高。
-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结合实物模型、图示和动画,详细讲解人体排泄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人体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这一章节的学习,既充满好奇,也面临挑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排泄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产生疑问,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对于排泄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学生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4.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实物模型、图示、动画、视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5.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体生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
2.增强学生对健康的重视,使学生认识到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媒体展示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但人在排尿时会排出一部分水,那么排尿有何意义呢? 学生比较,启发思考引起兴趣、导入课题课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问题2] 泌尿系统的组成【图形分析】泌尿系统结构图1.泌尿系统主要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2.注意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想像一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状况是怎样的?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4.猜想:静脉血、动脉血、尿液三者有什么关系?教师分发解剖好的新鲜的猪肾和相关教具,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学生根据观察现象和泌尿系统结构图分析归纳完成相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直观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问题3] 尿的形成1、【图形分析】肾脏内部结构图1.肾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是什么2.肾单位包括哪几部分?3.肾小球实质是什么“球”?肾小球两边与什么血管相连?他们的管径有什么不同?流经的血液的量可能有什么不同?4.肾小囊的壁有内、外之分,则肾小囊的内、外壁分别与什么相连?5.当血液进入肾小球时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识图基础上通过自学明确肾单位结构。
教师及时指导点播通过小资料的分析,理解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
培养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用生活用具来解释抽象的过程,使学图2、【资料分析】取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进行比较,得到如下数据。
请分析这些数据。
1.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2.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3.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指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生更形象直观进一步加强学生概括能力3、【图形分析】(1)尿的形成示意图(2)播放尿液的形成过程动画1.举例说明什么是过滤和重吸收。
2.在过滤形成原尿过程中,血浆中哪些成分不能被过滤到肾小囊中去?在重吸收过程哪些成分被重吸收了送回血液中?3.肾脏是人体“过滤器”,肾脏如何将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废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的。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观察(哺乳动物)泌尿系统的实物(或模型、图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部分的功能;说出肾单位的结构组成和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3、理性思维: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借款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比较表中的数据(或读尿常规化验报告单),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4、社会责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肾脏的结构;2、尿液形成的过程。
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三、导学方法:观察交流、合作探究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2.学生准备:顺利完成本节学习,需要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尿液的形成过程。
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表格中解读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六、导学过程:1.关注社会战斗在武汉肺炎一线的医护人员工作状况描述医护人员在战疫中的爱与奉献。
感悟:在这场战疫中和谁都不是局外人。
2.新课导入测试自学效果出示三道测试题学生思考、交流,并作出回答。
3.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2、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功能。
课件展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片。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泌尿系统各组成器官及其功能。
认真观看人体泌尿系统组成图片,然后回答泌尿系统各器官名称以及各器官的功能。
4.尿的形成和排出5.排尿的意义1、形成尿液的器官2、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肾单位的组成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P74尿的形成和排出内容,依据图4-44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提问学生形成尿液的器官让学生找出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引导学生学习肾单位的组成自主阅读课本,自己观察肾脏结构,回答并在学案中写出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提问、回答、讨论等,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实验报告等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教学资源:
2.实践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完成一个关于排泄系统的小实验或调查,如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调查日常生活中影响排泄系统的因素等。要求:实验方案或调查报告要有详细的过程记录、数据分析,并总结实验或调查的结论。
3.案例分析:针对以下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情景一:某同学最近发现自己尿液颜色偏深,担心身体健康出现问题,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并给出改善建议。
2.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人体排泄系统的基本概念、途径和意义。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详细讲解人体排泄系统的知识,包括尿液形成过程、排泄系统主要器官的功能等。
2.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排泄系统的基本知识,理解尿液形成过程及排泄系统器官的作用。
3.教学内容:
(1)讨论问题:如何保持排泄系统的健康?不良的生活习惯对排泄系统有什么影响?
(2)小组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富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目的:巩固学生对排泄系统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2)整合实验室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体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排泄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2.难点:尿液成分的分析,排泄异常现象的理解,以及排泄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2.针对难点内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分析排泄异常现象,如肾结石、肾炎等,帮助学生理解排泄系统可能出现的疾病及其影响。
b.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共同突破难点。
c.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身健康状况,关注排泄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展示人体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尿液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b.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尿液成分,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c.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讨排泄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介绍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等,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3.讲解排泄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如调节水分、电解质平衡,排除代谢废物等。
4.分析排泄异常现象,如肾结石、肾炎等,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提高预防意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2.练习题涉及排泄系统的结构、功能,尿液形成过程,排泄异常现象等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师及时批改练习,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将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了解它对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知
1.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途径及排泄器官的功能。
“人体内废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它们通过呼吸、泌尿、皮肤等途径排出体外。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排泄途径和器官。”
1.理解并掌握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途径及排泄器官的功能。
2.掌握尿液形成过程,特别是肾脏的过滤、重吸收、分泌等关键环节。
3.培养学生关注人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设想
1.教学内容组织: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废物的来源、排出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2)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排泄途径和排泄器官的功能,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
(2)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3)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意识、环保意识等表现。
5.教学支持:
(1)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2.撰写排泄系统科普文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排泄系统疾病,撰写一篇科普文章,内容包括疾病成因、症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文章要求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字数在500字左右。
3.家庭实践作业:观察并记录自己一天的排泄情况,包括排尿次数、尿量、尿液颜色等,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培养关注健康的习惯。
4.研究性学习: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书面报告:
3.掌握排泄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原则,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自身健康、预防疾病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4.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猪的肾脏,提高观察能力。
2.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的科学推测,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建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生能概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2.学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3.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从数据到结果,推测尿液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不够(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泌尿系统模型、投影仪、挂图。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了解有关肾脏方面的疾病及症状。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知道人体生命活动会产生哪些废物吗?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哪些途径?这就是第五章要学习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三、新课教学设计(一)学生自学课本P72的1、2自然段,区别排泄和排遗(二)泌尿系统的组成1.提出问题,请同学认真观察泌尿系统的结构图和肾脏的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输尿管和哪些结构相连?推测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各器官有什么功能?②尿是在哪儿形成的?这个器官与血管相连吗?有哪些血管?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③结合血液循环图,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肾脏里的血管分布是怎样的?2.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及时鼓励其他学生的回答。
3.通过观察,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人体排泄系统的组成、功能及排泄过程。
2.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尤其是肾小球、肾小管的作用。
3.皮肤和呼吸系统在排泄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4.健康生活方式对排泄功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化解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过的人体生理知识,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许多系统,你们知道人体有哪些排泄途径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接着,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与排泄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尿液的形成过程、皮肤排出汗液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通过肾脏模型、尿液形成过程的动画等,直观展示肾小球、肾小管的作用,使学生易于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利用图表和示意图,展示皮肤和呼吸系统在排泄过程中的作用,降低学习难度。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3.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它承担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泌尿系统的结构模型新鲜猪的肾脏肾单位的结构模型学生准备:
五、板书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肾单位模型、尿的形成和排出相关课件等。
学生准备: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二)尿的形成过程及排出
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新收作用——形成尿液
3、排出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体外)(三)排泄的主要途径
1、排尿
2、排汗
3、排出二氧化碳。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
2、解析: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一个一级主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之上的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3)了解排尿的意义和其他排泄途径。
2、解析: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然而学生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于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的还不清楚。
尤其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
所以本节课我将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资料分析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了加强学生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在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我将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利用资料分析和图片展示,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理解新知。
五、教学设计过程(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复习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由此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复习旧知引入正课。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我们每天都要进行些什么行为,引导学生说出我们人体产生的废物主要有哪些,并且强调这些废物要及时排除体外,否则将影响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从而引出课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七年级生物下册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能够认真记录重点内容,对排泄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运作原理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记忆。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 各小组在讨论中能够围绕主题展开,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展示成果时能够清晰地表达观点和结论。
4. 增强社会责任感:了解生活中不良习惯对排泄系统的影响,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社会健康贡献力量。
5. 发展沟通与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家人分享,提高家庭健康意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 建议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小论文、实验报告等形式,将课后拓展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和展示。
- 教师可以组织课后拓展成果分享会,让学生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八、教学反思
在完成《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案例分析环节,他们积极讨论肾脏如何过滤血液并形成尿液。通过动画和模型展示,学生们对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过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肾脏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具体过程上存在困难,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和复杂。
- 收集和整理医学期刊、健康杂志中关于排泄系统健康维护的文章,了解如何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保持排泄系统的健康。
2. 拓展建议:
- 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制作排泄系统的思维导图,梳理各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①尿的形成过程;②对资料的分析和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①尿的形成过程;②对资料的分析和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2、泌尿系统组成的课件;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和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在每天的课间时不时地都要往一个地方去。
这地方是哪里?去干什么?2、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有哪些?3、认识排泄和排遗。
学生阅读80页的引言,理解排泄的途径,课件出示讲解。
4、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活动二:探究新知(一)、泌尿系统的组成1、观察课本80页的图,思考:输尿管和哪些结构相连?泌尿系统主要有哪些器官组成?各个器官有哪些功能?尿是在哪儿形成的?这个器官与血管相连吗?有哪些血管?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2、指名说说,教师课件出示:“泌尿系统结构图”并强调各个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外形似蚕豆,新鲜时呈紫红色,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重约120-200克。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二)、尿的形成1、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本80—82页的内容。
2、肾的结构:(1)哪一个器官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你的理由是什么?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2)教师课件出示81页的“肾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肾的内部结构和组成。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7下人教版生物教案第5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排出体外的途径;(2)能够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3)认识尿的形成过程,识记尿的排出及排尿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泌尿系统的组成的相关示意图,认真分析尿的形成过程,并能区分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异同;(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养成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教学难点:认识尿的形成过程。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学生:查阅有关肾脏方面的资料,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教师活动环节和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体外的呢?本章内容将带你一起探索肾脏的奥秘。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课件展示人体泌尿系统组成板书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二、尿的形成和排出接下来同学们通过课件中的图片和视频,描述肾脏的位置和形状。
(一)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展示:肾纵剖结构模式图展示肾单位的结构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获得有用信息。
人的每一个肾都含有100万个犹如“过滤工厂”的肾单位。
提问:肾单位有哪些特点?思考:血液在流经肾单位的过程会发生什么变化?资料分析:板书设计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泌尿系统的组成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的场所输尿管——输送尿液膀 胱——贮存尿液尿 道——排出尿液2.肾脏结构⎩⎪⎨⎪⎧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单位肾小管二、尿的形成和排出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尿的形成过程、肾脏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尿的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三、其他排泄途径 1.出汗 2.呼吸检测案1.下列不属于排泄的是( C ) A .出汗 B .排尿C .排便D .呼出二氧化碳2.尿液中的尿素来自于哪种物质的氧化分解( B ) A .糖类 B .蛋白质 C .脂肪 D .维生素3.下列人体器官中,能形成尿液的是( B ) A .小肠 B .肾脏 C .大肠 D .输尿管4.肾单位是由____组成的( C ) A .肾小球和肾小囊B.肾小球和肾小管C.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D.皮质和髓质5.肾小球是由许多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的血管球,其中(C)A.入球小动脉流的是动脉血,出球小动脉流的是静脉血B.入球小动脉流的是静脉血,出球小动脉流的是动脉血C.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流的都是动脉血D.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流的都是静脉血6.原尿和尿液形成的部位分别是(B)A.肾小球和肾小管B.肾小囊腔和肾小管C.肾小管和肾静脉D.出球小动脉和肾静脉7.一昼夜间,肾小球的原尿滤出量是150升,而在同样的时间内,尿的排出量只有1.5升,这主要是由于哪种成分被重吸收(C) A.葡萄糖B.二氧化碳C.水分D.蛋白质8.下列对排尿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D)A.排出废物B.维持体温恒定C.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含量D.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9.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歇的,原因是(C)A.肾小球的滤过B.肾小管的重吸收C.肾盂贮存尿液D.膀胱贮存尿液10.某病人的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和蛋白质,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B)A.肾小体B.肾小球C.肾小囊D.肾小管11.在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共同含有的物质是(B)A.葡萄糖、无机盐和水B.水、尿素和无机盐C.水、无机盐和蛋白质D.水、尿素和蛋白质12.正常情况下,肾小球的出球小动脉比入球小动脉中的大分子物质浓度(A)A.高B.低C.相同D.无法确定13.血液透析是为肾失去功能的人进行排泄活动的一种治疗方式,透析相当于人体内生理活动中的(A) A.肾小球滤过作用B.肾小管重吸收C.肾单位形成尿D.汗腺排汗14.某人的尿量是正常人的数倍,还经常口渴饮水,这个病人可能发生病变的结构是(C)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输尿管15.人体内,连接肾脏和膀胱的结构是(B)A.肾小管B.输尿管C.尿道D.出球小动脉反思与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材分析】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取氧||,那么||,人体代谢后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本章的开篇||,就提出人体排出这些废物的过程叫做排泄||,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
由此引出本章内容||。
【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4.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它承担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设计思路】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最后回到上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泌尿系统模型、挂图、猪(羊)的肾脏;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排泄的概念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形成尿液肾脏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三、尿的形成和排出 1.尿的形成血液 原尿 尿液2.尿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四、其他排泄途径 【课后反思】本课是以学习人体结构和功能为主的课型||。
学生对肾脏及肾单位的结构缺乏感性认识||,尿液形成的生理过程也较为抽象||,对此||,学生需要想象和推测||,因此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
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内壁过滤肾小管重新吸收。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5.1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渣。
3.分析四种方式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并进行分类。
二、观察课本上泌尿系统的组成照片,学习知识点二:泌尿系统的组成、知识点三:肾单位的结构1.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结合泌尿系统各个器官的功能,猜测尿的排出路径。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图中的血管,思考血液的流动方向。
3.提出问题:血液与尿液有什么关系吗?4.由整体到局部:(1)肾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肾单位包括了哪些部分?(3)肾小球实际上是一团什么?入口和出口的血管名称是?跟之前学的有什么不同?(4)肾小球的形状像什么?有什么作用?(5)肾小管外缠绕着什么?有什么作用?5.归纳总结:尿的排出并非是持续的,而是间断的。
1.学生观察课本上P73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着重分析各器官的功能,思考尿的排出路径:肾脏(形成)→输尿管(输送)→膀胱(贮存)→尿道(排出)。
2.学生小组进行讨论,除肺外,其他器官的血流方向应该是动脉→器官中的毛细血管→静脉。
因此,肾脏中的血流方向是:肾动脉→肾毛细血管→肾静脉。
3.思考血液与尿液的关系,尿液应该是血液中的一部分。
4.继续观察课本P73肾单位示意图,遵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分析肾单位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深入理解“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思想。
边学新知识边和旧知识联系,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产生认知冲突。
三、动态静态教学结合,学习知识点四:尿的形成好1.利用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适时讲解,引导学生分析肾单位与形成尿液这一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提供肾单位的简笔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用不同的几何图形代表不同的物质流经肾单位时的去向。
1.思考:不同物质流经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倾听:倾听同学们的展示,并进行补充。
3.比较血液、原尿、尿液三种液体的成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加深印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复习教案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排出人体产生的废物;(2)维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3)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巩固练习1.李大爷去医院检查,发现尿液中有蛋白质和血细胞,可能是他泌尿系统的哪个部位发生病变()A. 肾小体B. 肾小球C. 肾小管D. 肾小囊2.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这是由于()A.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B. 膀胱的贮尿作用C. 汗腺的排泄作用D.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囊中的液体里不含有的成分是()A. 大分子蛋白质B. 尿素C. 葡萄糖D. 无机盐4.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A. 肾脏B. 肾小球C. 膀胱D. 尿道5.如图为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序号表示结构),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与1中液体相比,2中液体不含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和血细胞B. 3处重吸收回去的物质是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C. 如果某病人的尿液中有血细胞,那么病变部位可能是1的通透性发生改变D. 如果在某人尿液中检测出有葡萄糖,可能是结构3的功能发生障碍,或者胰岛素分泌过少6.人体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的途径不包括()A. 呼气B. 排尿C. 排便D. 排汗7.下列关于肾单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肾单位是由肾小管和肾小囊组成的B. 肾单位是由肾小管和肾小球组成的C. 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D. 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的8.尿液排出体外的途径是()A. 肾盂-尿道-输尿管-膀胱-体外B. 肾盂-膀胱-尿道-输尿管-体外C. 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D. 膀胱-肾盂-输尿管-尿道-体外9.正常人尿液中没有的成分是()A. 尿素B. 无机盐C. 水D. 葡萄糖10.分析下表,该患者的肾脏可能发生病变的结构是()主要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患者尿液(g/100mL)950.100.00 1.20 1.70正常人尿液(g/100mL)960.000.00 1.10 1.80A. 肾小球B. 肾小囊C. 肾小管D. 肾髓质11.下图是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部位①处的血管的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该血管是(“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材分析:通过创设情景,组织学生看图,让学生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知道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通过图表分析,利用插图概述尿液的
形成和排出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
尤其肾脏的构造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
所以教师要注
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和CAI展示,帮助学生加深理
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看图自学----分析讨论---教师点拨---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课方案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课方案一、教课目标(一)知识方面1.描绘人体泌尿系统的构成。
2.概括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3.描绘其余排泄门路。
(二)能力方面1.试试经过对图片、数据和文字等资料的比较剖析,概括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2.运用小组议论的形式说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重汲取作用。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2.认可养成优秀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二、教课要点1.肾单位──尿液形成的构造和功能的单位。
2.概括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三、教课难点概括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四、教课准备已解剖的猪或羊的新鲜肾脏、镊子、解剖盘、一次性手套、准备与泌尿系统有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
五、教课过程(一)导入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或节余的物质如水和无机盐等,这些废物及剩余的物质一定经过各样门路实时排出体外。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及节余物质的排出过程。
(二)人体的排泄门路同学们能够思虑一下,人体能够经过哪一种方式将废物及剩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呢?学生可列举出排汗、排尿、呼吸等多种门路。
有时同学们会认为排便也是一种排出代谢废物的方式,教师要指引剖析排便与排汗、排尿等排泄方式的差别。
排便被称为排遗,与排泄不同。
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是食品经口尔后入消化器官如胃、小肠(或其余动物类消化腔)消化汲取后,清除节余废物的过程, 其并未排出细胞代谢过程后产生的废物和剩余的物质。
在学生说出几种排泄过程后,教师能够展现经过汗液、尿液、呼吸等不一样方式排出代谢废物的数目对照表格。
经过剖析,让同学们认识每种排泄方式的重要作用,并总结排泄的途径有以下几种:①由呼吸器官排出,主假如二氧化碳和必定量的水,水以水蒸气形式随呼出气体排出。
②从皮肤排出,主假如以汗的形式由汗腺分泌排出体外,此中除水外,还含有氯化钠和尿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主动获取知识和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问题、推测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尿的形成过程和排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观察用具及材料:新鲜的已解剖好的猪的肾脏,解剖盘,解剖针,肾脏内部结构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生命的基本特征,谁能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需要营养、能呼吸、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是如何获得营养,如何呼吸,如何完成营养物质及废物的运输。
我们每天都要去厕所,这是生物的哪一个特征呢?
学生回答: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动一:排泄的途径
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这就是排泄。
请大家阅读课本,明确什么是排泄?
学生阅读课本,并识记排泄的概念。
现在请大家判断一下:排便的过程属于排泄吗?
学生分析:不是。
粪便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形成的,不是代谢产生的废物。
排尿是人体排出体内代谢废物的重要途径。
除此以外,人体还有那些排泄途径?(提示: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
1.通过呼吸系统呼出二氧化碳
2.通过皮肤分泌汗液
教师:人体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主要有这三种途径,其中排尿是排出尿素、水和无机盐的重要途径。
大家知道尿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吗?
互动二: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示意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看着黑板上的挂图,能指出并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完成教师板书填空
泌尿系统⎩⎪⎨⎪⎧ :形成 :输送 :贮存 :排出
3.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颜色,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肾动脉和肾静脉中流动的血液性质,推测血液流经肾脏时发生的变化。
学生描述泌尿系统组成;一生板演,完成板书;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血液流经肾脏时发生的变化。
互动三:肾单位的组成及特点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图4-44,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肾单位由哪几部分组成?
2.肾小球和肾小管各有什么特点?
3.根据血管颜色推断: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和肾静脉中流动的是什么血?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明确: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
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没有发生物质交换,血液性质不改变,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发生了物质交换,血液性质发生了改变。
互动四:尿的形成
1.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分析课本资料中的数据并完成讨论1、2、3。
学生分析,交流,描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阅读课本,结合图4-45,概括尿的形成过程,总结血浆、原尿、尿液的成分差别及原因。
理解为什么人一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排出的尿液为1.5升。
学生研读课本内容并进行总结、交流,教师板图,进一步讲解尿的形成过程。
教师明确:
①形成过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②血浆、原尿、尿液的成分差别。
互动五:尿的排出
实例导引: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天大约去几次厕所?这说明哪一个器官在起作用? 学生分析并回答:膀胱。
请同学们推断,尿是怎样排出的呢?排尿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展示;结合课本尿的排出,明确排尿过程和排尿的意义。
三、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完成课堂小结,使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强调各种器官的结构特点要和功能相适应。
让学生阅读课本“科学·技术·社会”栏目,理解血液透析原理。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