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人教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对《人体废物的排出》一节内容在教学方式上的新的尝试。初中年级中这一节的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变化并不大,都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排泄和排遗这几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追求利用“尿液形成过程”知识点进行教学,很容易走到“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法上,较难有新的突破,同时老师和学生都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二、学情分析(说明学生学习本内容可能遇到的知识和能力困难)
1.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血液循环的基础知识,为学习这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做好了铺垫,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探究的能力。同时也知道了一些有关尿液的常识,但非常肤浅,如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对于他们来说也显得抽象了很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时可以借助图片和教师引导来帮助理解。
学生活动:分小组观察讨论,并将讨论后的答案写在学案上并向同学们展示。
学生描述肾脏的位置和形状。
1.“尿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先引导学生分析图形归纳尿的形成过程,再运用动画让学生感知尿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增强学生主体参与,学会合作学。
尿的形成和排出
部分学生:听过。
学生举手回答:是肾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导入
教师:有谁知道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呢?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很多废物,这些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而排出这些废物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人体的泌尿系统。
学生1:人体内会产生二氧化碳。
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人教版)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材分析顺利完成本章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章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学条件分析: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室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
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
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学中。
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4.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
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你做过尿常规化验吗?这项检查能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呢?通过教材“想一想,议一议”导入对新课的教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要求字迹清晰,表述准确,具有逻辑性。
2.提交的作业需注重排版美观,体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3.小组讨论类作业,要求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4.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大家提高。
-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结合实物模型、图示和动画,详细讲解人体排泄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人体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这一章节的学习,既充满好奇,也面临挑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排泄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产生疑问,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对于排泄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学生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4.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实物模型、图示、动画、视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5.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体生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
2.增强学生对健康的重视,使学生认识到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1、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内心需要。
2、使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难点
1.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教学准备
二、自主合作:
学生阅读教材72-76页,完成下列任务(学生独学阶段)
《练习册》P31页“基础梳理”。
学生小组交流完成下列任务(学生对学、群学阶段)
探究一:P73页“肾脏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
1.肾单位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点?
2.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结构像什么?
3.肾单位里有几处毛细血管网?
探究二:P74页“资料分析”
1、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了哪些物质?
2、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3、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对比资料,小组合作讨论,就可以归纳出尿液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到肾小球的时候,被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原尿流到肾小管的时候又被肾小管重吸收掉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余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就形成了尿液。
PPT课件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观看新闻,思考尿毒症与人体哪个器官密切相关。导出本课学习内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目标呈现:
1、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声诵读一遍。
(1)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排除体外的途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将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了解它对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知
1.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途径及排泄器官的功能。
“人体内废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它们通过呼吸、泌尿、皮肤等途径排出体外。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排泄途径和器官。”
1.理解并掌握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途径及排泄器官的功能。
2.掌握尿液形成过程,特别是肾脏的过滤、重吸收、分泌等关键环节。
3.培养学生关注人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设想
1.教学内容组织: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废物的来源、排出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2)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排泄途径和排泄器官的功能,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
(2)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3)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意识、环保意识等表现。
5.教学支持:
(1)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2.撰写排泄系统科普文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排泄系统疾病,撰写一篇科普文章,内容包括疾病成因、症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文章要求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字数在500字左右。
3.家庭实践作业:观察并记录自己一天的排泄情况,包括排尿次数、尿量、尿液颜色等,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培养关注健康的习惯。
4.研究性学习: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书面报告:
3.掌握排泄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原则,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自身健康、预防疾病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4.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猪的肾脏,提高观察能力。
2.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的科学推测,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建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生能概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2.学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3.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从数据到结果,推测尿液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不够(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泌尿系统模型、投影仪、挂图。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了解有关肾脏方面的疾病及症状。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知道人体生命活动会产生哪些废物吗?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哪些途径?这就是第五章要学习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三、新课教学设计(一)学生自学课本P72的1、2自然段,区别排泄和排遗(二)泌尿系统的组成1.提出问题,请同学认真观察泌尿系统的结构图和肾脏的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输尿管和哪些结构相连?推测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各器官有什么功能?②尿是在哪儿形成的?这个器官与血管相连吗?有哪些血管?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③结合血液循环图,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肾脏里的血管分布是怎样的?2.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及时鼓励其他学生的回答。
3.通过观察,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学生展示
教师点拨
本课时易错点记录
课后反思(反思成败,提出补救措施)
审阅人:
年月日
2、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
3、肾小球有什么特殊性?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展示问题
2、学生讨论
3、学生展示
4、教师根据血液循环途径讲解重点问题:血液如何出入肾脏?
四、课堂小结 (师生总结)
展示课件,总结
五、作业布置:全体随堂学案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除
一、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
出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三、进行新课
一、自主学习
1、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展示的问题
2、学生展示
3、教师点拨并讲解重点知识:肾单位的组成等。
4、教师归纳总结:
A、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
B、泌尿系统的组成
C、肾单位的结构组成
教师么血液是如何进出肾脏的?请同学们完成以下问题:1、注意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想象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洮阳初中生物组导学案二次备课稿
备课人:马德芳审核人:罗永强
章节课题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除(1)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人体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
2、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3、说出肾单位的组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与知识点
师生双边活动
个性化修改
一、温故知新
展示ppt的题目
二、情境导入
教师: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人体排尿却会排出很多的水。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这就是我们第五章所要解决的问题。
1、 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3.通过老师的引导,知道了肾单位的血液特点,理清了肾单位的两条管道系统,血路: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毛细血管→肾静脉,尿路:肾小囊→肾小管→收集管。
2.利用课件展示尿的形成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分析肾单位与形成尿液这一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最后,小结尿的形成过程。
二、尿的排出及意义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5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1.肾脏形成的尿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尿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尿的排出却是间断的,为什么?
2.人排出尿液除了排出尿素等废物以外,对人体还有什么好处?
3.利用刚学的知识解决几个生活问题:
①为了避免其他同学说他“肾亏”,有的同学有憋尿的习惯,这样好不好呢?请你说说理由。
②尿毒症的病人,如果换不到肾,可以用什么方法延续其生命?
利用课件,师生一起小结尿液的排出及意义。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让学生小组合作,开展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
指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并描述出组成泌尿系统的各个器官的名称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观察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并思考哪个是主要的器官。指导学生观察与肾脏相连的三根管道,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分析进出肾脏的液体的情况,推测肾脏的功能。
巡回指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必要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
三、肾单位的结构
1.引导学生认识肾脏。让学生知道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指导学生按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学习,先观察解剖好的新鲜猪肾,再观察教材P73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左图),引导学生由表到里进行观察。巡视、指导、评价各小组的观察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材分析
顺利完成本章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章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学条件分析: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室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
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
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学中。
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4.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0 / 4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
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你做过尿常规化验吗?这项检查能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呢?通过教材“想一想,议一议”导入对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排泄
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过渡: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什么排出的呢?
2.泌尿系统的组成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3页图4-43,讨论以下问题:
①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②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③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及时鼓励其他学生的回答。
(3)通过观察,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那么: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
3.尿的形成和排出
(1)尿的形成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4-44“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讨论题:
①肾单位由哪些部分组成?
②肾小球是如何形成的?
③肾小囊在哪里?和什么相连?
④肾小管外面有什么,从哪里来的,又汇集到哪里?
⑤肾小管和什么相连?
学生讨论、思考后明晰: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
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结构,就像一个“小漏斗”。
1 / 4
(2)资料分析
取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进行分析比较,得到教材第74页中的数据。
请分析这些数据。
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②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③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思考后明晰:
①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
每毫升尿液中无机盐和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量则略有增加。
尿液主要排出无机盐和尿素,此外,还排出多余的水。
②同血浆相比,肾小囊中液体的含量有很少的蛋白质,含有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
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质,而很少透过蛋白质这样的物质。
③这说明肾小管可以重新吸收肾小囊液体中的全部葡萄糖。
三、课堂小结
复习本节内容,强化学生印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3.尿的形成和排出
(3)尿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4、75页内容,观察图4-45“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了解尿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
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
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4)尿的排出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尿的排出路径和排尿的意义。
肾脏中形成的尿
2 / 4
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
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
排尿时,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
4.其他排泄途径
尿液中所含的成分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对人体有害无利,将这些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就是排泄,那么人体还有其他途径排出水、无机盐和尿素吗?
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除了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外,也能通过皮肤中的汗腺分泌汗液排出。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如氯化钠)等物质。
三、课堂小结
复习本节内容。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76页“练习”第1、2题。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