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电池管理及无线充电技术课程报告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充放电实验报告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充放电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探究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并了解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1.充电原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采用直流充电方式,将外部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经过充电控制器将电能传输到电池中,实现对电力的补充。
2.放电原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车辆运行时通过电子变流器将电能转换为直流电,供电给电动机运行。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2.电池管理系统3.充电设备4.放电设备5.数字万用表6.示波器四、实验步骤:1.充电实验:a.连接充电设备和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确保接触良好。
b.开始充电,观察充电过程中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c.当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充满电时,停止充电,并记录充电时间。
2.放电实验:a.连接放电设备和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确保接触良好。
b.开始放电,观察放电过程中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c.当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放电完毕时,停止放电,并记录放电时间。
3.电池管理系统实验:a.连接电池管理系统和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确保接触良好。
b.检查电池管理系统的参数,并对其进行调整。
c.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进行充放电实验,并观察电池管理系统的工作情况和数据变化。
五、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充放电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效率,评估电池的性能,并通过观察电池管理系统的工作情况,了解其对电池的保护和管理功能。
六、实验结论:通过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的充放电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充放电过程,同时也认识到电池管理系统对动力电池的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性。
此外,实验还可以为后续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改进和研发提供参考数据和支持。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及无线充电技术课程报告
2017 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阅读报告、研究报告)考核科目:电动汽车电池管理及无线充电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学生所在院(系):学生所在学仪器仪表工程科:赵航宇学生姓名:学16S101097号:应用型学生类别:考核结果阅卷人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调研学习报告赵航宇院(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专业:仪器仪表工程学号:16S101097 指导教师:朱春波魏国2017年3月第一章概述电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电池的装置有很多,手机、pad等电子设备快速发展,这些都是需要时常充电的设备,无线充电技术对电池设备的方便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把握相关关键技术,促进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做贡献是当前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要任务。
无线充电技术指的是,电池设备在充电过程中不借助电能传送导线,利用电磁波感应原理或者其他相关的交流感应技术,在电能的发送和接收处安装相应的设备,通过设备发送和接收产生的交流信号给设备进行充电的一种新型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实现了不用电源线给设备进行充电,极大地增加了充电的便利性,当前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应当积极了解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关键技术。
1831年,迈克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电磁通量的变化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一定的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无线充电技术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9世纪90年代,尼古拉特斯拉提出了无线电力传输的构想,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的无线电力传输思想,所以人们称之为无线电能传输之父。
特斯拉在构想中将地球作为内导体,外导体是地球外的地球电离层,在内导体和外导体之间建立低频共振的径向电磁波振荡模式,从而实现表面电磁波传输能量。
特斯拉的大胆构想虽然因为财力等各种原因没有实现,但其无线电力传输的思想对之后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汇报人:2023-11-25CATALOGUE目录•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概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优势与挑战•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场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实现方案•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前景与趋势•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案例分析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概述定义工作原理定义与工作原理初步探索阶段技术发展阶段商业化阶段030201技术发展历程电磁感应式磁场共振式电场耦合式无线充电技术分类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优势与挑战便捷性无线充电技术可以避免因接触不良或错误连接导致的电气火灾等安全隐患,提高了充电的安全性。
安全性节能环保充电距离和位置无线充电技术需要将电动汽车停放在指定的位置和距离下才能进行充电,对于驾驶者来说需要更高的精度和适应性。
充电效率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相对有线充电较低,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充满电量。
成本无线充电技术的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更多的应用场景和用户来分摊成本。
灵活的充电位置和距离降低成本提高充电效率解决方案与未来发展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场景适用于家庭室内,为电动汽车提供即停即充的充电服务。
家庭应用无线充电垫家庭无线充电桩公共停车场商场、餐厅公共设施应用无线充电公交车无线充电出租车移动服务应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实现方案优点缺点1 2 3技术原理优点缺点技术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无线充电技术将电能传输至车辆电池。
优点绿色环保,适用于户外场景,可与其他充电方式结合使用。
缺点受天气影响较大,能量转换效率有待提高。
基于太阳能的无线充电技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前景与趋势实现智能充电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电动汽车与充电桩之间的智能交互,自动识别车辆型号、充电需求等信息,提高充电效率。
远程监控与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充电桩的远程监控与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
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多样化的充电方式无线充电与有线充电兼容移动设备无线充电提高充电效率与安全性提高充电效率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已经得到大幅提升,未来仍有潜力继续提高,以满足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的需求。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报告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报告无线电能传输又称无线电力传输,非接触电能传输等,是指通过发射器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中继能量(如电磁场、电磁波、激光、微波及机械波等),中继能量隔空传输一段距离后,再通过接收器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过程。
近年来,人们对更加便捷灵活的充电方式的需求愈加迫切,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解决了包括小到电动牙刷、智能手机、家居电器,大到电动汽车等移动设备电源的便捷性供电和充电问题。
但目前,创建一个不受操作条件变化影响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很不容易,特别是当用电负载和发射结构在无线供充电过程中发生相对位移时,要同时保持电力传输功率和效率的稳定,是科学界的一大难题。
系统可在无需电力线缆连接的情况下可成功点亮圆盘上的灯,并且在一米距离内移动圆盘过程中,灯光的亮度维持不变。
现有典型原理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传输效率通常随传输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此系统可以在约一米的距离变化范围内,保持传输效率几乎不变,这一研究开拓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新思路,这项最新发现有望用于为传输距离和方向持续发生变化的移动装置或车辆在线供电或充电。
无线电能传输被评选为未来将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革的十大科研方向之一。
无线电能传输为实现电动汽车在道路上无线充电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做法是将供电线圈埋在道路中,在电动车经过时完成充电。
移动式无线充电为解决插电式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受限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电动汽车一次完整充电的行驶里程大约在200公里左右,但电动汽车电池的完全充电通常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如果电动汽车能够在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充电,就能消除人们对于续驶里程的担忧乃至焦虑,并有助于减小动力电池组容量,降低营运成本,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道路资源,缓解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中心区域充电难的问题。
理论上,人们可以无时限地开车,只要不停止充电。
但目前,实验阶段的无线充电技术传输功率只有毫瓦级,远远达不到电动汽车的供电标准。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无线充电与智能管理技术研究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无线充电与智能管理技术研究近年来,电动车的普及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趋势。
随着电动车数量的提升,充电需求和充电桩建设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传统的有线充电技术存在充电效率低、使用不便等问题,因此,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充电方式备受研究和关注。
一、无线充电的原理和技术无线充电是通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的方式将电能传输到电动车中。
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充电垫和电动车接收设备。
充电垫是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端,它通过电源将电能转换成高频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产生一个交变磁场。
电动车接收设备则是无线充电系统的接收端,它通过电磁感应将交变磁场转换为电能,供电动车使用。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主要有两种:电磁感应式充电和电磁辐射式充电。
电磁感应式充电是一种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实现充电的技术。
它利用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的磁场来实现电能的传输。
充电垫和电动车接收设备上都有线圈,当两者距离较近时,电磁感应式充电系统可以实现高效的电能传输。
电磁辐射式充电是一种通过电磁辐射的方式实现充电的技术。
它利用电流通过天线产生的电磁波来实现电能的传输。
充电垫和电动车接收设备上都有天线,当两者之间距离较远时,电磁辐射式充电系统可以实现远距离的电能传输。
无论是电磁感应式充电还是电磁辐射式充电,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安全标准。
例如,电磁辐射强度应低于国际标准规定的限值,以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与挑战相比传统的有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使用方便:无线充电无需插拔电缆,只需将电动车停放在充电垫上即可进行充电,大大提高了充电的便利性。
2.充电效率高:无线充电系统使用高频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将电能传输到电动车中,充电效率相对较高。
3.减少设备损坏:无线充电系统无需插拔电缆,减少了因频繁插拔电缆而导致的设备损坏。
然而,无线充电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1.传输距离有限:当前的无线充电技术传输距离较短,只适用于车辆停放在充电垫上进行充电的场景。
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
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对传统燃油汽车能源的担忧,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新能源交通工具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然而,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一直是一个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
一、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通过电磁感应或者电磁辐射实现电能传输的技术。
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主要由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组成。
发射端通过电源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并通过地面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的方式传输给接收端。
接收端将接收到的电磁能转化为电能,供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
二、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1. 便捷性:无需使用充电线,只需将电动汽车停在充电桩的范围内,充电即可自动进行。
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将使电动汽车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用户不再需要寻找和连接充电设备。
2. 安全性:无线充电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充电时的电击和火灾等安全隐患。
由于没有电线的使用,用户不再需要触碰电线,降低了触电的风险。
同时,由于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考虑到了电气隔离和防水防尘等因素,减少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3. 效率性:无线充电技术能够提高能源传输的效率。
传统有线充电存在能量损失的问题,而无线充电技术能够更好地利用电磁能的传输,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量损失。
三、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现状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已经开始逐渐普及。
一些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已经开始研发并推出了无线充电技术的产品。
例如,特斯拉公司在部分车型上推出了无线充电选项,用户只需将车辆停在充电桩上,即可进行无线充电。
此外,一些城市和停车场也开始部署无线充电设施,以方便用户在停车时进行充电。
这些设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不同功率的无线充电设备,以适应不同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四、无线充电技术的挑战和展望尽管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存在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成本问题,无线充电设备及其安装需要一定的投资成本,这对于推广无线充电技术来说是一个挑战。
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报告
日产魔方电动车
采用了可在供电线圈和受 电线圈之间提供电力的电 磁感应方式.即将一个受电 线圈装置安装在汽车的底 盘上,将另一个供电线圈 装置安装在地面,当电动 汽车驶到供电线圈装置上, 受电线圈即可接受到供电 线圈的电流,从而对电池 进行充电。目前,这套装 置的额定输出功率为10kW, 一般的电动汽车可在7-8小 时内完成充电。
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进程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背景
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及轻型商用车)示范推广补助标准(万元/每辆)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背景
十米以上城市公交客车示范推广补助标准(万元/每辆)
LOGO
未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展望
太空发电站
1968年,美国人格拉泽最早提出在离地面36000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上, 建造太阳能发电站的构想。
构想具体为:利用铺设在巨大平板上的亿万片太阳电池,在太阳光照射 下产生电流,将电流集中起来,转换成无线电微波,发送给地面接收站。 地面接收后,将微波恢复为直流电或交流电,送给用户使用。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测试报告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测试报告1. 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电动汽车因其清洁、低碳的特点逐渐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主流。
无线充电技术作为电动汽车的一项重要技术,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使用体验。
本报告主要对我国某款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进行详细的测试与评估,以期为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化和推广提供参考。
2. 测试目的本次测试旨在评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果、稳定性、安全性以及与电动汽车的兼容性等方面,为无线充电技术的改进和应用提供依据。
3. 测试方法本次测试采用对比测试的方法,将无线充电技术与传统的有线充电技术进行对比,从充电效率、充电稳定性、安全性和兼容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4. 测试环境测试环境为专业的电动汽车测试场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5. 测试指标本次测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无线充电技术进行评估:5.1 充电效率充电效率是衡量无线充电技术的关键指标,主要通过充电功率和充电时间来评价。
5.2 充电稳定性充电稳定性主要评估无线充电过程中,充电功率波动和充电中断的情况。
5.3 安全性安全性主要评估无线充电过程中,是否存在电磁辐射、触电等安全隐患。
5.4 兼容性兼容性主要评估无线充电技术与其他电动汽车的匹配程度。
6. 测试结果与分析6.1 充电效率经过测试,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在90%以上,与有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相当。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因素和设备磨损的影响,无线充电效率可能略有下降。
6.2 充电稳定性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过程中,充电功率波动较小,充电中断现象较少,整体充电稳定性较好。
但与有线充电技术相比,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过程中可能受到信号干扰,导致充电稳定性略有下降。
6.3 安全性经过专业检测,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过程中,电磁辐射强度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触电等安全隐患。
6.4 兼容性无线充电技术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可以适应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电动汽车。
无线充电实训课题报告
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充电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无线充电技术具有无接触、高效、便捷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移动设备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了解无线充电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本次实训课题选择了无线充电技术作为研究内容。
二、实训目标1. 熟悉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现状;2. 掌握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搭建和调试方法;3. 了解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4.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训内容1. 无线充电技术概述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磁场共振、电场耦合和无线电波等原理,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技术。
无线充电系统主要包括发射端、接收端和能量传输介质三部分。
2.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本次实训选取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频率和功率;(2)设计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线圈参数;(3)搭建能量传输介质;(4)设计无线充电系统的控制电路。
3. 无线充电系统搭建根据设计要求,搭建无线充电系统。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线圈;(2)搭建能量传输介质;(3)搭建控制电路;(4)连接电源和测试设备。
4. 无线充电系统调试调试无线充电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调整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线圈间距;(2)调整线圈参数;(3)测试系统性能;(4)优化系统性能。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1. 实训结果通过本次实训,成功搭建了一款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实现了电能的无接触传输。
系统工作频率为100kHz,功率为10W。
经过调试,系统性能稳定,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2. 结果分析(1)系统工作频率的选择:根据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线圈参数,选取100kHz作为系统工作频率,能够保证系统传输效率较高。
(2)线圈参数的调整:通过调整线圈参数,优化系统性能,提高传输效率。
(3)控制电路的设计:采用单片机控制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线圈,实现系统的自动调节和优化。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实训报告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实训报告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是车载无线充电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
随着环保号召的提出和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无线充电技术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会介绍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设备、以及实训内容。
一、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技术。
整个系统分为两个部分:传输端和接收端。
传输端安装在地面上,由电源、功率控制器和无线信号发生器组成。
接收端安装在车内,由无线信号接收器和电池组成。
当传输端和接收端之间没有障碍物时,两个端之间通过电磁感应产生耦合,并传输功率,从而实现对电池的无线充电。
二、无线充电设备的分类按照无线充电距离的不同,可以将无线充电设备分为近距离无线充电设备和中距离无线充电设备两类。
近距离无线充电设备,通常距离不超过10厘米,如汽车门把手附近的无线充电器;中距离无线充电设备,则距离在10到20厘米,比如传说中的无线电视机。
三、实训内容及要求本次无线充电实训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学生将分为两人一组,互相切换接收端和传输端,熟悉无线充电设备。
实训过程中,学生需先了解相关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安全操作设备,并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故障。
此外,学生还要根据老师的要求,配合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工作。
四、实训效果评价实训结束后,老师将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
主要考核的内容包括设备的熟练程度、操作的安全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等方面。
同时,还将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最终,将通过整体评估来评定学生的得分。
总之,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未来的电动汽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
此次实训将为学生提供了解新技术和掌握新技术的机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能源管理与优化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能源管理与优化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备受关注。
然而,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传统的有线充电存在着一些不便之处,例如需找充电桩、线缆容易损坏等问题。
而无线充电技术,尤其是谐振式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为电动汽车充电带来了更多便利和可能。
本文将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能源管理与优化展开研究,探讨其在提高充电效率、降低能量损耗、延长电池寿命等方面的潜力和挑战。
一、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概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通过电磁感应将能量从充电设备传输到电动汽车电池的充电方式。
其中,谐振式无线充电技术由于其高效性和便利性在业界备受关注。
谐振式无线充电是通过谐振磁共振原理,在充电器和接收器之间建立电磁场进行能量传输,避免了传统无线充电中的能量损失和距离限制问题,为电动汽车的充电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能源管理策略在谐振式无线充电中,能源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能源管理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充电效率,降低能量损耗,还可以延长电池寿命,确保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性能。
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能源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 增加充电效率:通过优化充电器和接收器之间的传输效率,减少能量损失,提高能量传输效率,从而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
2. 智能调控充电功率:根据电动汽车的电池状态、充电需求和外部环境情况,智能调控充电功率,避免过度充电或过度放电,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3. 最大化能源回收:在电动汽车行驶途中,通过能量回馈系统将制动能量和惯性能量转化为电能,存储到电池中,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回收和利用。
4. 多电源能量管理:将谐振式无线充电与其他充电方式(如太阳能充电、智能电网充电)相结合,实现多能源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能源充电。
三、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优化策略除了能源管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优化策略也是提高充电效率和降低能量损耗的重要手段。
无线充电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充电技术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为了深入了解无线充电技术,提高自身在相关领域的实践能力,我们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无线充电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掌握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应用领域以及相关设备的操作方法。
二、实训内容1. 无线充电基本原理实训课程首先介绍了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感应、磁场共振、电场耦合和无线电波技术。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无线充电是通过电感耦合或磁场共振的方式,将能量从充电器传递到用电设备,从而实现充电。
2. 无线充电技术特点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防水性强:无线充电无需接触,可有效避免水汽、灰尘等对充电接口的影响。
(2)避免接线口磨损:传统有线充电方式需要频繁插拔数据线,容易导致接口磨损,而无线充电则无需担心这一问题。
(3)操作便捷:用户无需繁琐的插拔操作,即可实现设备的快速充电。
(4)环保:无线充电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充电适配问题,减少数据线损耗和浪费。
3. 无线充电应用领域无线充电技术在以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2)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可以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充电时间长等问题。
(3)医疗器械:如可穿戴设备、医疗机器人等。
4. 无线充电设备操作实训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无线充电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充电器的安装、设备的放置、充电状态的监测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无线充电设备的操作技巧。
三、实训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无线充电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应用领域等理论知识。
2. 实践操作方面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亲自动手操作无线充电设备,掌握了设备的安装、放置、充电状态的监测等操作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团队协作方面本次实训课程以小组形式进行,我们在实训过程中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无线充电与智能管理技术研究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无线充电与智能管理技术研究随着环境保护和新能源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电动汽车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壮大。
然而,充电设施的不便利性和不足之处仍然是制约电动汽车推广和普及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桩的应用上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无线充电技术的现状无线充电技术是指通过电磁场传输能量,消除了传统充电方式下的电线连接问题。
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电动汽车充电的便利性和效率,加快充电速度,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虽然仍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无线充电技术之一。
该技术通过感应线圈产生电磁场,电动汽车通过感应线圈接收电磁场中产生的电能。
其中,主要有电磁感应式和磁共振式两种技术。
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是在传输过程中通过电磁感应法产生交变电磁场,然后利用感应线圈接收和转换能量。
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成本低、传输效率高;但缺点是传输距离有限、受环境噪音影响较大。
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磁共振原理实现能量传输的技术。
它通过在传输过程中产生共振效应,从而实现高效、长距离的能量传输。
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传输距离远、传输效率高;但缺点是设备复杂、成本高。
2. 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展望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它已经在一些公共场所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中开始得到应用。
然而,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成本的限制,目前应用较少,仍需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电动汽车充电将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
对用户而言,无需连接电线即可实现电动汽车的充电,大大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对充电设施建设方而言,无线充电技术避免了线缆故障和电器维护等问题,更加节约成本和减少人力投入。
二、智能管理技术在充电桩中的应用除了无线充电技术,智能管理技术也是电动汽车充电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和实验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和实验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电动汽车因为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降低石油依赖度等优点被广泛认知。
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充电难、充电慢、充电成本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无线充电技术逐渐兴起,成为电动汽车充电的重要趋势之一。
一、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无线充电技术采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
通过在电动汽车和地面充电座之间的感应线圈之间建立强磁场,把交变电能传输到车辆电池中,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二、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1. 方便快捷。
无需使用充电线,只需将车辆停放在充电座上即可进行充电,在起点和终点等场所设有无线充电设施后,可以不断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不用担心充电不足或没有充电站的问题。
2. 安全性高。
采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地面充电器通过安全气隙的设计,避免车辆受到电击,安全系数更高。
3. 改善城市环境。
无线充电技术不仅让电动汽车充电更加的便捷快速,还能减少因为充电机构的建设所产生的搭建垃圾和拆除后的清理,降低城市建设机构的破坏和污染。
三、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实验1. 纯电动物流车辆无线充电实验。
以厦门市美兰机场与兴业银行之间的隧道为实验路段,通过在路段两侧靠近路面的下放感应磁铁,将500Hz的电磁波传导到车上,从而规避了通常电池容量小、续航能力差等在线充电瓶颈。
2. 自然形态零点能源传输与应用试验。
该试验是利用海水作为储能体,以波浪能为媒介实现水生生物无传盲角、节约能量损耗、对环境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的无线充电技术。
四、无线充电技术的挑战虽然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还有其所要面临的挑战:1. 传输效率低。
由于无线充电技术的电磁能量传输方式存在着信号损耗的问题,无线充电效率相较于传统的有线充电技术还有待提高。
2. 充电范围窄。
当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只能在固定位置进行充电,当电动汽车在行驶中需要进行充电时,无线充电技术也不能够胜任。
电动汽车充电与电池管理技术研究
电动汽车充电与电池管理技术研究引言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传统燃油车辆的问题的关注,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交通工具正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电动汽车的普及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充电与电池管理技术。
本文将以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和电池管理技术为切入点,详细探讨相关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第一章电动汽车充电技术1.1 充电技术分类与发展趋势充电技术可以分为有线充电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两大类。
有线充电技术包括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其中直流快充技术具有快速充电速度和高效能利用的优势。
无线充电技术则是将电能通过电磁感应传输给电动汽车,具有使用方便、无需接触等优势。
未来,充电技术将呈现智能化和快速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充电技术将实现充电设备和电动汽车之间的智能通信,实时控制充电过程,提高充电效率。
而快速化充电技术则致力于提高充电速度和能量传输效率,以减少充电时间和充电成本。
1.2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建议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普及的关键。
建设充电基础设施需要考虑充电桩的布局与规划、充电站的选址和建设等多个因素。
针对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普及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建议加大充电设施建设力度,制定统一的充电接口标准,加强充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以提高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章电池管理技术研究2.1 电池状态监测技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就是电池组,因此电池管理技术对于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安全至关重要。
电池状态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的电荷状态、容量、温度等参数,为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目前,电池状态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监测和数学模型监测两种方法。
传感器监测利用传感器感知电池内部参数,实时获取电池状态信息。
数学模型监测则是通过建立电池数学模型来进行状态监测。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互补使用,提高电池状态监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2.2 电池管理算法研究电池管理算法是保障电池安全和性能的关键。
电池管理算法可以通过优化电池的充放电策略,延长电池寿命,提高能量利用率。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18
无线充电技术Qi标准与应用实例
Qi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 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 (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具备 便捷性和通用性两大特征。
首先,不同品牌的产品,只要有一个Qi的标识,都可以用Qi无线充 电器充电。其次,它攻克了无线充电“通用性”的技术瓶颈,在不 久的将来,手机、相机、电脑、汽车等产品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 充电,为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可能。
电能转 换装置 能量发 射装置
电源
电池
能量转 换装置
能量接 收装置
通俗地讲,就是在电源上加一个能量无线发射装置,在负载 上加上能量无线接收装置
6
射频 WPT
电磁共 振WPT 电容耦 合WPT 技术 实现 微波 WPT
7
电磁感 应WPT
射频WPT技术
射频WPT技术
(Radio Frequency Power Transmission,RFPT)
到2015年,龟尾市将 引进十几辆这种电动巴 士。这种边行驶边充电 的公交车平均时速可达 60公里
21
无线供电 的办公桌
iQi Mobile
无线供电的教室 ?
22
日本昭和飞机工业曾描绘电磁共振式非接触 移动充电系统的理想蓝图
如图 所示,在道路或护
栏上安装“变压器”一 次侧,在电动汽车上安 装二次侧,行驶过程中 即可实现非接触充电。 相对于感应式移动充电 系统,共振式的传输距 离更远,且可实现空间 全方位的电能传输。
传统的充电技术是采用插头和插座进行直接的接触式电能 传输。
缺点: ① 存在火花及触电等安全隐患
② 存在积尘和接触损耗,机械磨损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汽车行业的技术革新,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新能源汽车以其零排放和低能耗的特点,被认为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一直是制约着其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存在充电效率低、使用不便等问题,因此,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
1.无线充电技术的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通信和无线电频率的利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基于此,人们开始探索在汽车领域应用无线充电技术,以便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充电便利性和效率。
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旨在解决传统有线充电方式所带来的不便之处,让人们能够更加轻松地使用新能源汽车。
2.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的方式,将电能从发射端传输到接收端,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通常,无线充电系统由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组成。
发射端通过电源将电能转化为交流电,并将其转换为高频电流。
随后,高频电流通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的方式传输到接收端,并转化为直流电供给新能源汽车使用。
3.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家庭充电和公共充电设施。
家庭无线充电系统可以将发射端嵌入地面或墙壁,使其成为充电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这种方式可以大大简化用户的充电操作,并提高充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公共充电设施的无线充电系统也正在逐渐普及,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便捷的充电服务。
4.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相比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便捷性:无线充电技术可以让人们不再需要连接充电线,只需将新能源汽车停放在充电设施范围内,充电就能自动启动,大大提高了充电的便利性。
充电效率高:无线充电技术能够提供高效的能量传输效果,减少能量的损失,并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
安全性高:无线充电系统采用闭环作业方式,可以在充电时实现电能输送,并在充电完成后自动断开电源,保证了充电的安全性。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交通工具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
传统有线充电存在充电效率低、使用不便等问题,因此,无线充电技术成为了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无线充电技术是指无需连接充电器和电动汽车,通过电磁感应、微波传输等方式,在特定区域内实现对电池的充电。
相较于传统有线充电,无线充电技术具有更高的充电效率、更便捷的充电方式,同时也减少了充电线材的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因此备受关注。
一、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及分类1. 电磁感应充电技术电磁感应充电技术是通过电磁场感应电动汽车中的电池,从而实现充电的一种技术。
其原理是在充电座和电动汽车之间建立一个电磁场,通过感应原理将能量传输给电动汽车的电池。
这种技术充电效率高,充电速度快,但受到传输距离的限制。
2. 微波传输充电技术微波传输充电技术是利用微波能量进行距离无线传输,并实现对电池的充电。
这种技术适用于中远距离无线充电,传输效率高,但对电池的安全性要求高。
3. 感应电磁场耦合充电技术感应电磁场耦合充电技术是将电动汽车与充电座之间的电磁场耦合,实现对电池的充电。
相较于传统电磁感应技术,其传输效率更高,充电速度更快,同时也提高了传输距离。
二、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 无线充电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电动巴士、电动出租车等交通工具通过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实现在线路途中持续充电,从而提高了车辆的续航能力,减少了充电停留时间,提高了运营效率。
2. 无线充电技术在家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随着家用电动汽车的普及,无线充电技术也开始在家庭中得到应用。
通过安装无线充电座,车主可以在停车时实现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无需再携带充电线材,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同时,无线充电技术也可以在用户家庭中构建智能充电网络,实现对多辆电动汽车的统一管理。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能源管理与优化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能源管理与优化1、介绍电动汽车作为未来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充电方式也在不断升级演变。
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为电动汽车的充电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方式。
然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能源管理与优化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2、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原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的。
充电设备将电能传输给电动汽车的电池,无需通过传统的有线连接。
通过电磁感应,电能可以在充电器和车辆之间进行传输,避免了传统充电方式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使用不便。
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优势相比传统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无线充电省去了充电线缆的连接,使得充电更加便利快捷。
其次,无线充电降低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避免了充电线路的损坏和电击等安全问题。
此外,无线充电还可以提高用户体验,让电动汽车的充电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便捷。
4、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能源管理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中,能源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地管理能源的分配和利用,可以提高充电效率,延长电池寿命,降低充电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能源管理涉及到充电器、电池、充电设备之间的协调和通信,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5、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能源优化为了进一步提升无线充电的效率和性能,需要对充电系统进行能源优化。
能源优化包括充电器的设计、能量传输的最大化、充电性能的监控与调节等方面。
通过对能源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充电效率,减少充电时间,降低充电成本,提升用户体验。
6、智能化管理系统为了实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能源管理与优化,需要借助智能化管理系统来实现。
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对能源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智能化的充电调度和控制,确保充电过程的高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
7、能源管理与用户体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能源管理不仅关系到充电效率和充电质量,还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通过合理的能源管理策略,可以提高用户充电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提升用户对电动汽车的满意度,增强用户的使用信心和忠诚度。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充放电实验报告(一)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充放电实验报告(一)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充放电实验报告
1. 引言
•背景介绍电动汽车的兴起和对环境的影响
•目的说明本实验的目标和意义
2. 实验设计
•详述本实验的实验设计,包括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说明所使用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型号和性能参数
•说明所使用的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充电实验
•列举不同充电模式下电池的充电时间和充电效率
•分析不同充电模式对电池寿命和安全性的影响
3.2 放电实验
•列举不同负载下电池的续航里程和电池损耗情况
•分析不同放电模式对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3.3 电池管理系统的作用
•探讨电池管理系统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性能表现和优势
•分析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寿命和安全性的影响
4. 结论
•总结实验结果,总结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放电的影响因素和优化策略
•强调电池管理系统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 参考文献
•引用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资料
以上是针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充放电实验报告”的文章,采用Markdown格式的标题副标题形式进行组织。
文章中没有
使用HTML字符、网址、图片和电话号码等内容,满足所给规则要求。
很抱歉,我无法提供关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充放
电实验报告的更多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 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阅读报告、研究报告)考核科目:电动汽车电池管理及无线充电技术学生所在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程表工仪学生所在学科:器仪生姓赵航宇学:名70109S学 161号:应学生类别:用型阅卷果人结考核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调研学习报告赵航宇院(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专业:仪器仪表工程学号:16S101097 指导教师:朱春波魏国2017年3月概述第一章电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电池的装置有很多,手机、pad等电子设备快速发展,这些都是需要时常充电的设备,无线充电技术对电池设备的方便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把握相关关键技术,促进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做贡献是当前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要任务。
无线充电技术指的是,电池设备在充电过程中不借助电能传送导线,利用电磁波感应原理或者其他相关的交流感应技术,在电能的发送和接收处安装相应的设备,通过设备发送和接收产生的交流信号给设备进行充电的一种新型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实现了不用电源线给设备进行充电,极大地增加了充电的便利性,当前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应当积极了解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关键技术。
1831年,迈克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电磁通量的变化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一定的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无线充电技术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9世纪90年代,尼古拉特斯拉提出了无线电力传输的构想,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的无线电力传输思想,所以人们称之为无线电能传输之父。
特斯拉在构想中将地球作为内导体,外导体是地球外的地球电离层,在内导体和外导体之间建立低频共振的径向电磁波振荡模式,从而实现表面电磁波传输能量。
特斯拉的大胆构想虽然因为财力等各种原因没有实现,但其无线电力传输的思想对之后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便携类电子产品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线充电技术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无线充电产品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日常设备的充电需要,例如各研究机构和公司研发的无线充电手机、便携式电脑等。
无线充电相关关键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无线充电技术解决电动汽车发展难题第二章受动力电池容量的限制,目前 EV 的续驶里程较短,电池充电站的建设成为制约EV应用和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此,各国均大力进行充电站建设来推动EV的应用,如美国计划建设800万个充电站;日本计划于 2012在东京建成1 000个充电站。
无线充电技术将是未来电动车充电的主要方式。
当前电动汽车主要的充电方式有3种,分别是普通充电的充电桩快速充电的充电站以及可更换电池的换电站。
但是这 3 种方式都有一定的弊端。
普通方式充电多为交流充电,电压 220 V 或380 V,一次需要 8~10 h才能充满,一个有 10个位置的电站一天充 30 辆汽车,10 万辆汽车需要大量充电站,将占用大量用地。
快速充电方式多为直流充电,一次充电需要 10~20 min。
数据显示,把 35 kWh的电池充电完毕大约需要 250 k W 的充电功率,一次快速充电消耗的电能是一栋办公大楼用电负荷的 5倍。
一个充电站开 4个充电机,功率就达到“兆瓦”级,快速充电对城市电网的冲击非常大。
动力电池的电气充电方法包括接触式充电和无线充电。
接触式充电采用插头与插座的金属接触来导电;无线充电或称无线供电(WPT)是以耦合的电磁场为媒介实现电能传递。
对于 EV 用WPT,即将变压器原、副边绕组分置于车外和车内通过高频磁场的耦合传输电能。
与接触式充电相比,WPT 使用方便、安全,无火花及触电危险,无积尘和接触损耗,无机械磨损和相应的维护问题,可适应多种恶劣环境和天气。
由于动力电池组输出电压较高,带来的安全隐患较多,高安全性、方便性是人们早期关注汽车 WPT 的主要原因。
随着研发的深入, 人们认识到WPT 便于实现无人自动充电和移动式充电,在保证所需行驶里程的前提下,可通过频繁充电来大幅减少 EV 配备的动力电池容量,减轻车体质量,提高能量的有效利用率;并有助于降低 EV 初始购置成本,解决其受制于大容量电池的高成本问题,推进EV 的市场化。
一般来说,实现无线充电主要通过 3 种方式,即电磁感应、电磁共振和无线电波。
电磁感应原理的应用受制于过短的供电端和受电端距离,而另外 2 种方式则可能突破这一制约。
国外对 EV 用 WPT 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比于接触式充电器,两者的 PFC(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动力电池充电控制及单体电池电压均衡技术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非接触变压器的设计、变换器拓扑及其控制和非接触反馈技术。
此外,非接触反馈还可以采用磁隔离方式来实现。
虽然,无线能源在电动汽车领域目前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商业化运作已经在手机、MP3 及电脑等小容量电源中使用。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成熟,电动汽车将是无线充电设备最具潜力的市场。
无线充电技术是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行业,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快速充电和非接触充电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大大改变包括产业设备及电动汽车在内的产品设计,并开创出新的市场。
快速充电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在电动汽车等领域推进,或将推动非接触充电的引用。
采用快速充电电池的电动工具市场在迅速成长。
产业设备及电动汽车使用电线的充电方式较为麻烦,与非接触充电相结合是扩大市场的关键。
具体而言,无人搬运机、产业机器人等产业设备,和新一代有轨电车、巴士和商用车辆这是由其充电等在固定线路运营的电动汽车等将对非接触充电的应用起到推动作用。
目前,可为电动汽车等充电的大功率非接安全性的提高和方便省事的优点所决定的。
触充电技术的开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兴盛。
其中,共振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技术引起了极大关注。
第三章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装置的类型及工作原理无线电能传输就是借助于电磁场或电磁波进行能量传递的一种技术。
无导线分为: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和电磁辐射式。
电磁感应可用于低功率、近距离传输;电磁共振适于中等功率、中等距离传输;电磁辐射则可用于大功率、远距离传输。
电源电线频繁地拔插,既不安全,也容易磨损。
一些充电器、电线、插座标准也并不完全统一,这样即造成了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而在特殊场合下,传统输电方式在安全上存在隐患,采用架设电线的传统配电方式很困难。
因此,无导线便愈发显得重要和迫切。
电磁感应式充电是由初级线圈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磁场共振是由能量发送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组成,当 2 个装置调整到相同频率,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频率上共振,它们就可以交换彼此的能量;无线电波式(电磁辐射式)充电是类似于早期使用的矿石收音机,主要由微波发射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组成,接收电路可以捕捉到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在负载作出调整的同时保持稳定的直流电压。
电动汽车不但充电时间长,更换电池或利用充电桩等通过电缆充电的模式,也存在操作上的不便,而且雨天作业的安全性问题,更是令人担忧。
相比而言,非接触充电装置不需要用电缆将车辆与供电系统连接,便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快速充电。
加之非接触快速充电能够布置在停车场、住宅及路边等多场所,又可以为各种类型的电动汽车(包括插电式合动力汽车)提供充电服务,使电动汽车随时随地充电变为可能。
对于公交车,可以将充电设施布置在终点站、枢纽站及换乘站等地点,利用短暂的停车时间便可以完成快速充电。
电磁感应通过送电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传输电力,是最接近实用化的 1 种充电方式。
当送电线圈中有交变电流通过时,发送(初级)、接收(次级)两线圈之间产生交替变化的磁束,由此在次级线圈产生随磁束变化的感应电动势,通过接收线圈端子对外输出交变电流。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送电距离比较短(约 100 mm),并且送电与接收两部分出现较大偏差时,则电力传输效率就会明显下降;功率大小与线圈尺寸直接相关,需要大功率传送电力时,须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力设备方面加大投入。
无线电能传输原理:变压器的疏松耦合非接触式实现了电能的无物理连接传输。
它将系统的变压器紧密型耦合磁路分开,初、次级绕组分别绕在具有不同磁性的结构上,实现在电源和负载单元之间进行能量传递而不需物理连接。
其一次侧、二次侧之间通过电磁感应实现电能传输,因气隙导致的耦合系数的降低由提高一次侧输入电源的频率加以补偿。
理论和经验都表明:当原边电流频率幅值越高,原副边距离越小,与空气相比,磁芯周围介质的相对磁导率越大时,可分离式变压器的传输效率越高。
但实际应用当中,原副边距离不可能无限小,必须对原副边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这种无线电能传输效率较低。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显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
第四章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装置的应用前景虽然这项技术用于电动车充电刚刚兴起,但是对电磁之间的关系,科学家早已不陌生。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式一经问世,便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同样也值得国内同行学习与借鉴。
与充电站、充电桩的建设投资相比成本较低,并且免去了接线所需的操作和等待的时间,具有布置灵活、使用便利及安全可靠等绝对优势。
2009 年 7 月,日产与昭和飞行机公司公开了电磁感应式非接触充电系统,其传输距离为 100 mm 左右,传输效率可达 90%。
但是,当停车位置出现偏差而导致发送与接收盘之间出现较大误差时,则会严重影响电力传送效率。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停车的横、纵向偏差在 200~300 mm 范围内,同样确保其具有90%以上传输效率的研究。
此外,上述 2 家公司对传送、接收装置之间进入动物以及金属碎片等造成的不良影响也进行了研究。
因为,这类异物会在二者之间产生涡流,从而导致发热并影响传送效率。
日本长野无线公司于 2009 年 8 月宣布开发出了基于磁共振的充电系统。
与电磁感应方式相比,磁共振方式具有传送距离长、停车误差要求低等优点。
可以在600 mm 的传输距离内确保 90%的传送效率。
但目前的传送功率还比较小(约1 k W),拟定从叉车等使用范围进入市场,伴随着技术成熟程度和传送功率的提高,有望很快进入电动车充电领域。
三菱重工开发的微波式非接触充电系统,将一组共 48 个硅整流二极管作为接收天线,每个硅整流二极管可产生 20 V 的电压和一定的直流电,能够将电压提升至充电所需的指标并可实现 1 k W 的功率输出。
其优点是成本低,整套费用约合人民币 2 万元。
缺点是传输效率低,目前的传输效率只有 38%。
对此,三菱重工认为:“虽不适于快速充电,但作为夜间谷区充电,电费只有传统燃料费的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