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庙的区别
历史趣闻寺、庙、祠、观、庵 的区别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寺、庙、祠、观、庵的区别是什么?
导语:丨寺丨《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
丨寺丨
《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丨庙丨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庙作为祭祀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丨祠丨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
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丨观丨
生活常识分享。
寺就是寺,庙就是庙,“寺”和“庙”有何区别?
寺就是寺,庙就是庙,“寺”和“庙”有何区别?经常有很多同修或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说去寺院,说成去庙里。
其实寺就是寺,庙就是庙,二者所属性质不同。
若是说去寺院,说成去庙里,会让人感觉很无奈。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能够深深扎下根,并且枝繁叶茂,绵绵不绝,与遍布九州的寺院有很大的关系。
在清朝之前,寺院并不仅仅是礼佛的所在,也是教育的所在。
“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的,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中国古代是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
“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
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这就称“寺”。
寺院有别称有:伽蓝、兰若、精舍、丛林、宝刹等,各有自己的意思。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倍受历代王朝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国家统治,并且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
所以寺是办事的机关,教育的机构。
寺院不仅具有弘法利生的传统佛教的重大作用,还至少具备如下七个方面的功能:一、传法教育的功能。
二、庄严国土、美化环境的功能。
三、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
四、接引信徒实践佛陀教诲的功能。
五、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
六、抚慰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
七、旅游观光胜地。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庙”在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如大家都知道的: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
我们没有听说供关帝的叫“关帝寺”的。
因为功能不一样,所以称谓也就不一样。
寺和庙是有本质的不同,但也有相似地方,寺是指印度传进我国的佛家,像如来,观音菩萨,罗汉等都是佛家,寺里供奉的就他们塑像。
而庙是供奉神仙一类的塑像,如土地爷,山神庙,关公庙,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都在庙里供奉。
一句话让你分清5种宗教建筑:寺、庙、祠、观、庵
一句话让你分清5种宗教建筑:寺、庙、祠、观、庵我们都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句话是错的,因为和尚根本不住在「庙」里,他们住的地方叫做「寺」。
还是分不清楚?且往下看。
1、寺《说文》中提到:「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汉书注》也说:「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在古代,它的本义是中国皇帝设立的办事机构。
比如,古代讲的「寺舍」,最开始就专指官员办公的地方;「寺省」,就是中央办事机构「省」与「寺」的合称。
大家都知道的「大理寺」就是一个官署的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大理寺卿简称「寺正」。
那寺是怎么演变成佛教建筑专用的呢?古代汉语中,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释名》中提到:「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续於其内也。
」也就是说,寺有延续的意思,寓意国家可以代代相传,所以古代皇帝把僧人修行的地方也叫做寺。
到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空前发展,寺逐渐就成为佛教庙宇的统称,官署的意义随之减弱。
我国第一座佛寺是洛阳的白马寺,因经书都由白马驮着而得名。
所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应该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
2、庙在古代,「庙」通「妙」,古文中记载:「世间达圣贤位逝者,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
」所以,古代把供祀祖宗的地方称为庙。
当时,对庙的建筑规模有极其严格的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帝王的祖庙称为「太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跟原始的神社合在一起,成为祭祀鬼神的场所,后来还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
到佛教传入中国后,大家才把佛教寺院俗称为庙。
而在日本,祭祀佛教各宗的创始人的场所才称为庙,任何寺院都不能叫做庙。
由于某些原因,庙也有被道士占据的,更有极少僧人栖庙为生,比如上海的下海庙。
3、祠《说文解字》中说:「春祭曰祠。
」祠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的「示」代表祖先,右边的「司」在古代是世代从事某业的意思,合起来祠就是「世世代代专门祭祀祖先的庙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祠堂,后来引伸为名人的纪念堂。
“寺、庙、祠、观、庵”的由来
北 、岭 南 、西 陲 以 至 琉 球 、吕 宋 ,无 不
下 ﹄。 丝 绸 贸 易 兴 盛 ,万 商 云 集 ,塞
﹃ 日 产 万 匹 ﹄,王 江 泾 被 誉 为﹃ 衣 被 天
市 ﹄,城 乡﹃ 机 轴 之 声 不 绝 ﹄,濮 院 绸
时 ,农 村﹃ 桑 林 遍 野 ﹄,集 镇﹃ 蚕 丝 成
诗 赞 曰 :﹃ 宋 锦 由 来 出 秀 州 。﹄至 明 清
绫 已 列 为 贡 品 。 嘉 兴 又 产 锦 ,后 人 有
的 语 儿 巾 名 闻 海 内 外 。 北 宋 时 秀 州
始 的 缫 丝 、织 造 技 术 。 唐 代 中 期 所 产
早 在 新 石 器 时 代 ,嘉 兴 就 有 了 原
6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缫 丝 、染 色 和 丝 织 等 整 个 过 程 的
中 国 蚕 桑 丝 织 技 艺 包 括 栽 桑 、养
·传 统
中
技 艺
国 蚕
·
桑
丝
织
技
艺
(王 翰 民)
为 沾 蚕 神 仙 气 ,求 得 蚕 茧 丰 收 。
非 凡 。 家 庭 的 主 人 还 身 背 蚕 种 包 ,意
帽 檐 ,或 插 在 甘 蔗 上 ,相 互 挤 轧 ,热 闹
年 来 ,在 苏 杭 等 地 ,人 们 因 为 蚕 桑
今 已 有 四 千 七 百 年 的 历 史 。 四 千
中 国 的 蚕 桑 丝 织 文 化 源 远 流 长 ,
。
丝 绸 产 品 ,以 及 衍 生 的 相 关 民 俗 活
丽 多 彩 的 绫 绢 、纱 罗 、织 锦 和 缂 丝
产 技 艺 ,还 包 括 各 种 巧 妙 的 工 具 ,
寺、庙、祠、观、庵 的区别是什么?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是什么?>丨寺丨《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丨庙丨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庙作为祭祀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丨祠丨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
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丨观丨《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
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
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
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丨庵丨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
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
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僧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丨寺丨《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丨庙丨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庙作为祭祀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丨祠丨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
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丨观丨《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
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
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
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丨庵丨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
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
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僧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寺、观、庙,这3者都是供奉神佛的地方,到底有什么区别?
寺、观、庙,这3者都是供奉神佛的地方,到底有什么区别?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宗教建筑,有的叫XX寺,有的叫XX观,有的叫XX庙。
这三种建筑都是供奉神佛的地方,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追寻这三个字的本意,就可以知道区别了。
寺的本意是官署,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某某部,如卫生部、农业部等。
中国历史上有太仆寺、光禄寺、大理寺等,这些都是国家官署,如果把它们理解为寺庙,那就会闹笑话了。
那么“寺”为何会变成佛教场所的名称呢?这要从一个古老的故事说起。
汉明帝有一天做梦,梦见西方有一个金色的神人。
第二天一早,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说西方有神,称之为佛陀。
汉明帝于是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后来又两位印度高僧同东汉使者一起,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
汉明帝安排他们在鸿胪寺暂住,因为鸿胪寺是当时接待外宾的部门。
后来僧人们借用了鸿胪寺的“寺”字,建起了白马寺,这是中国的第一个佛寺。
从此寺就成为佛教的专用名词。
观作为动词就是观看、观察,作为名词则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古人认为,仙人住在天上,所以“观”也可以用来硬接仙人下凡。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迎接仙人。
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氏城。
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
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
(《史记·孝武本纪》)在古代,观察星象,迎接仙人,这都是道士的职责,所以道士居住的地方也被称之为“观”。
传说我国最早的道观叫做楼观,是关尹子的故宅。
今陕州灵宝县太初观,乃古函谷关候见老子处,终南宗圣宫乃关尹故宅,周穆王修其草楼,改号楼观,建老子祠。
(葛洪《关尹子·序》)《史记》记载,关尹子本是函谷关的守关官员,老子辞官西行,经过函谷关,关尹子留住了老子,让他写下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寺、庙、观、庵”有什么区别?
“寺、庙、观、庵”有什么区别?寺与庙,本义不相同,引申义有相同之处【寺】,《说文》: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
【寺】=【之(㞢)+ 寸】,之为此地,寸为法度,即执行法度之地。
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本义:官署。
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
如:【唐书·百官表】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
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
引申为:佛教的庙宇,僧人所居住的地方。
汉明帝时,摄摩腾自西域白马驼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为创立白马寺。
后来浮屠所居之所都称为寺。
东汉以后,指佛教的庙宇。
如《洛阳伽蓝记,王子坊》:“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引申为:宦官、奄人,内监。
古代皇宫内供使令的小臣《诗·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诗·大雅·瞻卬》: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左传·僖公二年》:齐寺人貂。
《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阍,门者也,寺人也。
《說文》:尊先祖貌也。
廟者,貌也,好象先人之的英容相貌。
即先祖形貌所在处。
即宗廟。
本义: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即“祖庙”、宗庙。
《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引申为供奉神祗的地方,即“一般的神庙”。
如《水经注·江水》:“故为立庙,号朝云焉。
”引申为:王宫和庙宇的前殿如:《六書故》:宮前曰廟,後曰寢。
今王宮之前殿,士大夫之廳事,是也。
虞箴曰:民有寢廟。
傳曰:夫鼠不穴寢廟,畏人故也。
猶後世言廟朝,廟堂也。
《文中子·禮學篇》:山澤有廊廟之志。
【观】=【觀】《说文》:諦視也。
从見雚聲。
雚为高大型水鸟,【觀】指从高上处向下处仔细见。
【观】为俗体简化,指用手遮目仔细见。
与【觀】表达方式不同中。
本义:guān 谛视,仔细看。
引申:读guàn时,指楼台,亭台,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寺”和“庙”的区别终于讲清楚了!
“寺”和“庙”的区别终于讲清楚了!导语:在今天的⽣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们⼏乎将“寺”和“庙”⼆字连⽤,⽽且似乎感觉到寺庙本就是⼀母同胞,区别不⼤。
甚⾄连存在了上千年的“⼤理寺”这样著名的古代政府机构的官署名,都觉得这⾥是属于佛家寺院的……这种含混的概念,让多少⼈迷茫,更如雾⾥看花,越看越朦胧。
现在,本⽂就“寺”和“庙”在中国发源的历史顺序为探究谈起,来系统的帮助⼤家厘清这⼀问题。
▲历史上的“寺”和“庙”之含义让你迷茫多少?从“寺”在中国的演变历史厘清“寺”的真正本源和含义1、寺,在佛教传⼊中国之前就有,作为古代帝王的“⾏政机构”存在。
寺,在古代中国,在佛教传⼊中国之前早就有之。
它是作为皇帝的⾏政机构的专有名词存在。
⽐如,平时⼤家看电视,或者读⼀些⽂学作品,“⼤理寺”这个词语估计听的都不少。
⽽且⼤家也都知道,古代的⼀些重要案⼦在影视剧⾥头的帝王⼀般都会说这么⼀句话:“交给⼤理寺审理(或查办)”。
那“⼤理寺”在古代究竟是怎样的⼀个机构呢?看了⼀些答案,⼀些⼈常常错误感觉就是佛家寺院,这种认识只能是⼀种曲解。
因为在“⼤理寺”正式命名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中国,所以,以寺院来解⼤理寺的性质显然是错误的。
⼤理寺,实际是属于⼀个官署名。
它在中国古代,实际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最⾼法院,主要职能是掌管审谳与平反刑狱的。
负责⼤理寺的长官被称呼为⼤理寺卿,并位列九卿之⼀。
▲历史上的⼤理寺实际是⼀个官署专管刑狱关于⼤理寺的历史沿⾰,在秦汉时期,⼤理寺的名称叫做“廷尉”,到北齐才改叫“⼤理寺”,之后为历朝所沿⽤,⼀直到清朝。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直到清朝末期,⼤理寺才被改为“⼤理院”,不再以“寺”作为官署名,在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时期⼤理院的叫法⼀直被沿⽤,并作为当时最⾼的审判机关。
再到了民国中期,随着西⽅⽂化的⼊侵,⼤理院⼜更名为“最⾼法院”,然后⼀直到现在,依旧沿⽤最⾼法院这个称呼。
确切来说,从历史沿袭的⾓度讲:古代的⼤理寺,实际就是我们今天最⾼法院的前⾝!此外,在中国古代,帝王的⾏政机构中,以“寺”作为官署命名的还有如: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
“寺”和“庙”竟然有这样的前世今生!
“寺”和“庙”竟然有这样的前世今生!在日常生活里,不管是影视剧中还是小说中,寺庙好像都是一个统称。
说起寺庙,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佛像、和尚、尼姑、以及终日都散不去的袅袅香气,还有寺庙中总是断不了的男女情缘,邂逅了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
其实“寺”和“庙”的差别还是有的,只是知道的人不多而已,十分的简单。
在以前“寺”跟佛像是完全扯不到一起的。
朝廷机构中,有一个叫做“大理寺”,它是古代掌管平反刑罚案件的机构,类似于今天的检察院与监狱的结合体,是以前的行政机构。
最早出现于北宋,直到清朝这种机构名字才消失。
而寺与佛教的缘分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汉代,佛教传入了我国,在得到我国皇帝的认可后就在我国安了家。
因为“寺”有持续的意思,所以在以前如果某个单位有“寺”,那么就代表皇帝设置的这个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是永久性的,一般用于行政、教育机构。
因此,当皇帝给佛教的安身之地赐名为“寺”的时候,就代表皇帝是认可佛教在中国的长久发展的。
而因为白马驮来第一批佛经而闻名的白马寺也得以存留至今。
隋唐之后,以“寺”命名的行政机构就越来越少了,“寺”也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了。
而庙就是我国供奉本土信仰的建筑名字了。
很多人认为“寺”是供奉佛教的,“庙”是供奉道教的。
其实这个说法是比较片面的。
在以前,庙里供奉的都是在历史上留下鼎鼎大名的传奇人物,他们享有专门的庙来接受后人的敬仰。
关公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以前的庙也供奉我国本土的鬼神,现在两者是混合的,既有供奉认为传奇人物的也有供奉鬼神的。
寺是供奉菩萨等佛教神明的,庙是供奉中国本地传奇人物、神仙的。
但是可能两者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的愿望,渐渐的,人们就把这两者混成了一个称谓,变成了寺庙。
虽然现在寺庙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常见了,但是还是会有人会去寺庙拜谒。
当然了,这种行为已经不再是迷信行为,而是人们寄托了美好心愿的行为。
其实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分类还有很多。
有一些建筑物听起来用处虽然差不多,但是都有各自的意义所在。
邮票上“寺”与“庙”的区别
邮票上“寺”与“庙”的区别冯舒拉北京集邮文化通常我们说的“寺庙”一词概念比较模糊,实际上这一词是二个名词。
你知道“寺”与“庙”的区别吗?“寺”在我国古代是很常见的,它是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机构设置,像汉朝的三公九卿,它对应的官署机构就是三府九寺。
比如说我们很常见的大理寺管刑狱,光禄寺管膳食,鸿胪寺管宾客接待等等。
到了汉明帝的时候,他派人前往天竺(古印度)求法,天竺的僧人带着佛经、佛像来到洛阳,他们住在朝廷的鸿胪寺,这个机构就是专门负责朝廷宾客典礼的事宜,也就是管外交的。
但是汉明帝觉得让这帮天竺僧人在鸿胪寺长期住着也不是个事儿,就颁旨按照寺的规模等级兴建了一座僧院。
因为当时佛教徒是用白马驮着佛经到的洛阳,所以就将新建的僧院取名为“白马寺”,这也是我国兴建的第一座“佛教寺”。
这“白马寺”就是用于当时天竺僧人翻译佛经,传播佛教、佛法的地方,就是一个宗教的修习场所。
从次我国佛教活动场所统一取名为“寺”。
到了隋唐之后,将“寺”再当做官署机构名称的就基本没有了,大家也普遍接受寺就是佛教的场所。
如说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之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说的是故南朝寺院林立之多。
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寺”。
那么什么称之为“庙”呢?庙是中华民族古人进行祭祀的地方。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比如说皇家有太庙,民间有文庙,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等。
在后世演变中也用来供奉,像是孔子、关二爷这样的圣贤。
还有人们常说的“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这话从严谨的角度说是有误的,和尚是住寺里而不是庙里。
因此,这“寺”就是用来供奉佛祖和菩萨的地方,还有佛教经典的收藏,一般和尚居住和修行的地方叫做“寺”。
佛教是从印度传进国内的外来文化,属于“舶来品”;而“庙”则是供奉、祭拜我们的先人,圣贤和鬼神的地方,这庙里供奉的鬼神是中国文化创造出来的神话产物,属于“国产货”。
现在,您知道了寺与庙的区别了吗?中国邮政为佛教寺庙发行的邮票有不少。
寺和庙的区别
寺和庙的区别
在中国寺和庙是严格区分的。
主尊供奉佛菩萨的为寺;主尊供奉鬼神的为庙。
庙,本是奉祀祖先的处所,即祖庙。
迷信的人供神的地方亦称庙,如龙王庙、土地庙。
到了封建社会时代,所谓有德有才的人也可立庙奉祀,如关帝庙、岳庙。
此外,帝王处理政事的地方叫庙堂。
寺,原意是官署,如汉代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
寺也指中央机构,如太常寺、大理寺。
两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此后,寺又指寺院(僧侣居住的地方)。
现在也可这么说:”寺是外来宗教的宣讲场所,庙是历代炎黄子孙纪念国殇、忠孝等人士的场所,寺里供的是佛,庙里供的是神,是人的偶像化。
”
扩展资料:
庙,miao,从广、朝声。
会意。
谓居之与朝廷同尊者。
声字葢衍。
古文从苗为形声。
尊先祖皃也。
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
故曰宗庙。
(1) (形声。
从广( yǎn),朝声。
“广”与建筑物有关。
本义: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
(2) 同本义 [temple]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
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
现代中国人,一般皆称佛教之寺院为寺,如佛寺,而称道教及民间宗教之建筑为观。
然亦有人将佛教之寺院习称为‘庙’。
人们常说寺庙寺庙,但“寺”和“庙”有极大区别,很多人分不清!
人们常说寺庙寺庙,但“寺”和“庙”有极大区别,很多人分不清!佛教是全球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上有着很多的佛教信徒,包括中国在内。
所以从古代开始我国就有很多寺庙建筑,这些寺庙建筑一直保留至今,成为著名景点。
每逢假期,这些寺庙就会人声鼎沸、香火旺盛。
在多数人的认知中,寺庙寺庙,它们就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寺和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古时候寺和庙是严格分开的。
大图模式小编前段时间和朋友去解州这个地方旅游了一番,解州有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关帝庙,主要就是用来祭祀关公的庙宇,有着“武庙之冠”的盛名。
在观光过程中,小编突然想到,我们常常把一些佛教圣地统一称作为寺庙,实际上它们在名称上又不相同,比如灵隐寺只能叫灵隐寺,没有人管它叫做灵隐庙,而解州这一个关帝庙也一样,只能叫关帝庙,不叫关帝寺。
大图模式与小编同行的朋友是一个佛教信徒,对此她也对我做出十分详细的解释。
朋友告诉我,寺和庙是完全不同的,从三点上就可以区别出来。
首先,寺和庙的来源不同,寺在我国古代是直接由皇帝管辖的,属于国家的行政单位,比如我们常常从电视上看到听到的“大理寺”。
而庙呢,大多数都是百姓们自己筹资来修建或者当地区域政府修筑而成的,以祭拜为主的地点,私立性比较强。
大图模式其次,寺和庙的供奉对象也不一样,寺一般供奉的是菩萨、佛、仙,比如如来佛祖、弥勒佛、观世音菩萨等等。
而庙的话,供奉的对象更广泛,除了本地的神明外,还供奉一些英雄伟人、好比我们来旅游的这一个关帝庙,供奉的就是关公。
有些大家族自己也会设置庙堂来供奉祖先,然后自己祭拜。
有些庙会也会供奉佛像,但一般都是私人的庙堂,只供自己人祈福,相对“寺”的话比较简陋。
大图模式最后一点,就是寺和庙的性质不一样,自古以来我国深受佛教影响,建佛寺学佛法,寺主要就是用来传播佛法,规模比较大。
而庙以祭拜、祭祀为主,所以规模较小。
如果一定要按照宗教来划分的话,那么寺就偏向于佛教,庙偏向于道教。
庙和寺的区别在哪里
庙和寺的区别在哪里
庙和寺的区别在供奉对象不同、用途不同、文化不同、发源不同。
1、供奉对象不同寺主要受佛家影响,所以供奉的大多是佛像和菩萨,但是庙则大多是传说中的鬼神,比如土地庙、城隍庙等。
2、用途不同寺现在大多是佛教弟子居住在其中,进行修炼和学习,而庙中的僧侣却很少,大部分都是只有一个神像,经常会有人来进行祭拜,求神保佑。
3、文化不同寺是佛教文化的基地,因为在古文中,“寺”有着持续的含义,而古代的大部分皇帝都将佛教的传播,视为一个永久性的事业,而庙则是迷信的成分偏多,都是传说中塑造的神明形象。
4、发源不同寺最早是朝廷官吏任职的场所,比如大理寺,太常寺等,而庙则最初是百姓进行祭祖的地方,比如家族的祠堂,就被称为家庙,还有皇帝的家庙,又被称为太庙。
区分寺、庙、祠、殿、观、庵这些建筑
区分寺、庙、祠、殿、观、庵这些建筑寺. 在古代汉语里还有“持续,相续”的意思。
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
因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
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
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
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
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孔子庙、关羽庙…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
青浦城隍庙正殿供奉江南府青浦县城隍福佑显灵伯沈恩大老爷,后殿乃寝宫。
青浦城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现在庙内主体建筑由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组成。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香港黄大仙祠据说黄大仙“有求必应”,签文尤其灵验。
每年,不少善信争相在农历新年大年初一上“头柱香”,成为一年一度的城中农历贺岁佳话。
武侯祠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时年五十四岁。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两者区别原来这么大,别再拜错了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两者区别原来这么大,别再拜错了如今说起寺庙,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两个字应该同等意义,或者是一体的。
但实际上,“寺”和“庙”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寺”,最初并不是指佛寺,关于这一点,《汉书·元帝纪》中有“瑰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
”颜师古注:“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
”也就是说,寺的意思其实是特指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古代官员居住或办公的场所,并且这类场所是由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进行直接管辖。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大理寺中寺的含义,也再次印证了“寺”这个字出现时并不是专属于佛教。
那为什么将“寺”表达为官员办公的场所呢?这是统治者的一种把控,在《释名》中有“嗣也,谓治事也,相嗣续于其内。
故天子有九寺焉。
”也就是说,司职九卿的官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承自己的位置,而皇帝也希望把控住这些子嗣,嗣又与寺同音,天子就把握着九寺(嗣)。
而后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其中的寺便是佛教庙宇之称了,这句诗也体现了当时佛教在唐朝的兴盛。
尽管我们总说寺庙,寺在前,庙在后,但实际上“庙”可比“寺”要出现得早。
在《诗经·大雅·思齐》中有“雝雝在宫,肃肃在庙。
”这里的庙便是供奉祭祀先祖神位的场所。
除此之外“庙”字在另一个地方也有着广泛的运用,那就是“庙号”。
历朝历代的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都会有特起的名号,就是指庙号,例如李世民的庙号:唐太宗。
到了汉代,“庙”的含义才有了引申。
在当时的时代,人们面对无法抵抗的天灾疾病,总是将它归于神明。
在这个时候,“庙”就多了“祭祀鬼神”的意思。
在后面修建的庙宇中,除了供祭祀祖先,还有供奉神明。
所以就有了观音庙、土地庙。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发现,“寺”如今是供佛的地方,而“庙”是祭拜的地方。
虽然许多人都将其混为一谈,但是我们还是要问起根源,理解这简单汉字背后的文化。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何谓寺、庙、观、坛、塔?
何谓寺、庙、观、坛、塔?
何谓寺、庙、观、坛、塔?
寺最初指衙门,在汉代,三公衙门称府,九卿衙门称寺,如大理寺等。
由于西域人传经至中土,居于鸿胪寺,后来便将僧人居住的庙也称做寺了,寺后来专指和尚庙。
庙本来指祭祀建筑,如供奉祖先的房屋,有宗庙、太庙等。
再如祭祀山川、神灵、仙佛或奉祀圣贤的地方,由寺庙、岱庙、城隍庙、土地庙、孔庙、关帝庙等。
另外,庙还指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如庙堂。
观是指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
后来道教的庙宇也叫观。
坛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社稷以及誓师等大典之用的高台,用土和石筑成。
著名大坛有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塔是高耸型点式建筑,用于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又称佛塔、宝塔,也常称为佛图、浮图、浮屠等。
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极大、形式最为多样的一种建筑类型。
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
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
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体、相轮1[1]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
何谓楼、阁、厢、殿、阙、榭?
1[1]相轮是塔刹的主要部分。
从上到下依次是宝珠、龙车、水烟、九轮、受
花(请花)、伏钵、露盘。
贯通中间的棒叫做“擦”,也称为“刹管”。
冷知识:是“寺院”还是“寺庙”?
冷知识:是“寺院”还是“寺庙”?“寺”和“庙”有区别吗?在各种关于佛教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记者朋友们将佛教寺院称为“寺庙”的,有时候和一些居士聊天,也经常能听到他们说:“我哪天哪天去庙里烧香去了。
”其实我知道他是说去寺院烧香了。
“寺”和“庙”的区别其实是非常大的,但是现在的人绝大多数已经搞不清楚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了。
寺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能够深深扎下根,并且枝繁叶茂,绵绵不绝,与遍布九州的寺院有很大的关系。
在清朝之前,寺院并不仅仅是礼佛的所在,也是教育的所在。
这个传统今天在泰国还仍然保持着,泰国很多的男孩在成年之前,都要到寺院出家几年,其实这几年就是去接受教育的。
“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的,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中国古代是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
最早是从北齐开始设立,以后历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
大理寺的主要职责是专门审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驳;事有冤枉者,推情详明,务必刑归有罪,不陷无辜。
它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
凡未经大理寺评允,诸司均不得具狱发遣。
大理寺审理案件,初期置有刑具和牢狱。
弘治以后,只阅案卷,囚徒俱不到寺。
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初审以刑部、都察院为主,复审以大理寺为主。
称为“寺”的机构还有: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
领典客、司仪二署)、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机构)、太仆寺(掌管皇家车马仪仗的机构)。
“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
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这就称“寺”。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倍受历代王朝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国家统治,并且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寺和庙的区别
寺和庙是不一样的。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皇帝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等等。
而寺是古代的行政单位。
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员的。
鸿胪寺,是主管外交的。
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
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另设一个新寺,叫白马寺。
这是中国第一个佛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
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
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
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里面不单单佛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收藏。
很多读书人,象王阳明、朱熹、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
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
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
寺院里的出家人,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专职教授。
学佛选择出家或者在家,这是分工的不同。
出家只是选择做专职弘扬佛法的工作而已。
这就好比现在有人选择在学校里教书,也是专职做传播知识的工作,这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学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学知识不一定非要当老师。
出家人也不一定比在家人高明,就好像当老师未见得一定比其他职业知识渊博,这是同样的道理。
诸位可以读读《居士转》《女居士转》,这些在家人的成就甚至还超过出家人。
中国大陆近百年佛教受到很大的破坏,大众甚至佛教徒对于传统佛教都有很大的误解。
最明显的误解,一个是供奉佛像,一个是给庙里捐钱。
寺庙里供奉佛像,相当于私塾里供孔子像,又好比美国人把四位总统像雕在岩石上,或者是在蜡像馆收藏。
塑像的一个目的是纪念老师,再一个就是见贤思齐,用老师的形象提醒自己用功。
并不是把佛像当神明看待。
至于寺院捐钱,这是印度僧团乞食制度在中国的本土化。
中国古时候,有两种职业是不明码标价的,一是老师,一是医生。
老师教学生,或者医生看病,学生和病人都是随分给的,有钱多给一些,没钱少给一些。
前面讲了,佛教寺院相当于是社区大学,它本身也不明码标价。
就摆一个功德箱,大家也是随分给,相当于大众集资办学。
因为中国不象印度,印度是在佛教出现之前就有比丘行乞的风俗。
而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形式需要根据环境而改变。
因为寺院的钱是用来办教育的,给寺院捐钱相当于支持教育,这是做了很大的好事,但却谈不上功德。
按佛法的原理来讲,功德是从定中来的,不是从布施做善事来的。
历史上梁武帝造四百八十寺,达摩祖师也说并无功德。
再说和尚。
现在和尚成了通用名词,泛指出家人。
其实佛门里面,和尚是个非常尊贵的称呼。
一个寺院的主持,或者是一方的道场的主讲人,才称为和尚。
再说合什,合什是佛门一个礼节,它是代表把纷乱的心思收束住。
我们平时十指是张开的,现在把它合拢在一起,这就是代表集中,代表定。
定是佛法修行的核心,所以这个礼节有很深
的寓意在。
就好像基督徒划十字,也有它的寓意。
佛门一举一动,都有它的寓意,但这里面没有神秘和迷信。
“寺”的本义是宦官和官吏办公的处所。
《经典释文》中说:“寺,本亦作侍。
寺人,奄人也。
”奄即宦官,后来称太监,故“寺”最初的本义是从“侍”这一意义而来的,乃是宦官的意思。
《说文》云:“寺,廷也。
”《汉书》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如汉代的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中央一级的常设机构有太常寺、大理寺等。
秦汉两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典客”,后又改称为“大鸿胪”。
鸿胪卿的职责是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跟随汉王朝派往西方寻找神佛的使臣,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来到了洛阳。
这两位印度僧人被安排到接待诸王和外国人的鸿胪寺居住。
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西面,按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这些房屋依照当时的习惯,也被东汉王朝称为“寺”。
因为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
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的历史比“寺”更为悠久,因为它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
《礼祀·祭法》中说:“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在古代,“太
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成为祭祀中国的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如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
中国古代,差不多每一座城池都有一个城隍庙,而庙中所建“尸主”,大多有姓名可查,如上海城隍庙的“尸主”为元末明初的“东海名士”秦裕伯,昆明城隍庙(原址在今“五一电影院”)的“尸主”为明代大忠臣于谦。
另外,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
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