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赏析
登鹳雀楼(王之涣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标签励志、哲理、写景、唐诗三百首、早教古诗100首、山水、登楼、黄河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及赏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及赏析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使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来说,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表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及赏析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一】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
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
《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
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贵在清新自然。
“汉人”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
(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
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赏析二】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
王之涣《登黄鹤楼》全文赏析
王之涣《登黄鹤楼》全文赏析王之涣《登黄鹤楼》全文赏析《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
人们对于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有着很高的评价,《登鹳雀楼》的第一句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之涣《登黄鹤楼》全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黄鹤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黄鹤楼》注释:1、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2、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3、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4、更:再。
《登黄鹤楼》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黄鹤楼》创作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年)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学者李希泌推测,鹊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登黄鹤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统编版二年级上课文第8课《古诗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①《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导语】《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
【原文】登鹳雀楼①[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②,黄河入海流。
欲③穷千里目,更④上一层楼。
【翻译】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注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依山尽: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③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指眼界宽阔。
④更:再。
【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属河北)县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学者李希泌推测,鹳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
【赏析】1.景象描绘: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
诗人通过“白日依山尽”写出了太阳缓缓下山,山峦被夕阳染红的远景;而“黄河入海流”则展现了黄河滚滚东流,最终汇入大海的壮阔场面。
这两句诗不仅画面感强,而且气势磅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
山水诗: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使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来说,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
《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登鹳雀楼》是一首登高望远诗,为诗人王之涣,全诗只用了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王之涣的诗全集赏析】: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唐诗三百首
精心整理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_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原文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淹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跑。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光景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一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胸襟理想,反响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步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看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 写近景,写水写得情形壮观,气壮河山。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简易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 此后辈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觉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眺望一轮夕阳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不停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终点渐渐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跑呼啸、滔滔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光景,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能能看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目远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 ,这是写实的笔调。
夕阳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黯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自然也是写实。
它犹如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崇山峻岭之间。
诗人眼前所表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时多变的动向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可是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 ; 黄河向海而流,倒是一种永远的运动。
若是说 . 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即是一种动向的美,充满了无量活力的爽朗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 ,不是被珍藏的化标本。
《登鹳雀楼》王之涣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登鹳雀楼》王之涣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韵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翻译】壮丽落日依着绵延高山庄严退去,滔滔黄河奔着无垠东海浩荡疾流,想放眼千里万里的天外天吗?走,朋友,再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作品简介】《登鹳雀楼》由王之涣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
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文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鹳雀楼】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
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颧,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
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
可惜鹳雀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
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登鹳雀楼的简单诗意
登鹳雀楼的简单诗意一、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衍生注释:“鹳雀楼”,是古代的一个名楼,就像现在那些闻名天下的高楼大厦一样,是个观景的好去处。
“依”就是靠着、挨着的意思,“白日依山尽”说的就是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了。
“穷”在这里不是贫穷的意思,而是表示穷尽、达到尽头,想要把千里的景色都看遍。
三、赏析:这首诗的主题特别直接,就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壮美景色后的感慨。
在情感上,能感受到诗人那种对大自然宏大景色的惊叹。
从表现手法来看,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那可是相当的大气魄啊。
诗人就这么轻轻地一笔,把傍晚时分太阳靠着山峦落下,黄河奔腾着向大海流去的画面勾勒出来了。
这画面又壮阔又有动态感,仿佛能看到夕阳一点点没入山间,黄河水汹涌地向前跑。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不只是在说登楼的事儿,这实际上蕴含着很深刻的哲理。
它告诉咱们,你要是想看到更多更远的东西,那就要向更高的地方前进,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追求梦想,都得不断向上。
四、作者介绍:《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
王之涣这个老哥呢,可以说是唐朝时期的大腕诗人。
他写的诗可是一绝啊,数量虽然不是特别多,但质量是超高的。
他擅长写那种描写边疆风光还有反映戍边士兵愁苦生活的诗,不过这首《登鹳雀楼》写的却是登楼望远的感想,由此可见他多有才,啥风格都能驾驭得住。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这一次爬山真的是累死我了,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已经气喘吁吁。
但当我抬头看着眼前连绵的山峦,又想起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想,我要是不爬到山顶,就看不到最美的风景。
这美景就像成功一样,如果我不继续努力向前进,就只能收获一点点。
于是我忍着累,咬着牙继续往上爬,最后登上山顶,看到那壮丽的景色,我就觉得我这次的坚持是超级值得的。
例子二:这次考试,我考得并不理想,感觉自己就像沉在河底,看不到希望。
但是我想起了老师在课上说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特别是那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
《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登鹳雀楼》意思全解《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意思为: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一、衍生注释1. “白日”指傍晚的太阳,这里并不是指白色的太阳,而是描绘夕阳在天空中的一种视觉呈现。
傍晚的阳光因为角度和大气折射等原因,颜色可能会偏红、黄等暖色调,但在诗人的眼中用“白日”来表述,有一种明亮又不失宏大的感觉。
2. “依山尽”的“依”字用得极为精妙,仿佛夕阳是有感情的,它依靠着山慢慢落下,把太阳落山这一自然现象写得充满了眷恋之情。
“尽”则表示太阳完全落下,消失在视野之中。
3. “黄河入海流”,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眺望,看到黄河奔腾而去,最终流向大海。
这不仅描绘出黄河的壮阔,也暗示了一种自然的循环和无尽的生命力。
4. “欲穷千里目”中的“欲”是想要的意思,“穷”在这里不是贫穷,而是穷尽、看尽的意思,诗人想要看尽千里之外的景色,表现出一种对远方、对未知景色的渴望。
5. “更上一层楼”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更”表示再,一层楼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一层建筑高度,它还隐喻着一种追求更高境界、更广视野的精神高度。
二、赏析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却意境深远。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运用了极其宏大的意象,将夕阳西下和黄河奔腾的景象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壮阔的画面。
从视觉上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力量。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从写景突然转入抒情议论,由眼前所见引发了一种哲理的思考。
它告诉人们,要想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就必须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
这种哲理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前面的景色描写自然引出的,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领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
而且整首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颜色相对,名词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宾结构相对;“欲穷”对“更上”,“千里目”对“一层楼”,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唐诗三百首
精心整理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_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原文作者:王之涣白天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斜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吞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腾。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光景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一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胸怀志向,反应了盛唐期间人们踊跃向上的进步精神。
此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天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看见的风景,“黄河入海流” 写近景,写水写得情景壮观,气吞山河。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实、极其浅易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归纳地把进入广大视线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 尔后代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觉胸怀为之一开。
首句写远望一轮夕阳向着楼前无边无际、绵延不绝的群山西沉,在视线的终点徐徐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跑吼怒、滔滔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海洋。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光景,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行能看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目远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添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天” ,这是写实的笔调。
夕阳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芒,此时显得更为黯淡,因此诗人直接察看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
自然也是写实。
它宛如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崇山峻岭之间。
诗人眼前所体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间多变的动向之中。
白天依山而尽,这不过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 ; 黄河向海而流,倒是一种永久的运动。
假如说 . 这类风景很美,那么,它即是一种动向的美,充满了无穷活力的开朗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 ,不是被收藏的化标本。
登鹳雀楼的译文及注释、赏析
登鹳雀楼的译文及注释、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让我们来欣赏下。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注释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
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我们来看看,欢迎参考。
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这是诗人王之涣在一个民族的自信时期写下的一首自信的诗,貌似简单却博大,它必定产生于中华民族的上升时期与个人的上升时期,二者缺一不可。
全诗如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
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
《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
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_唐诗三百首
精心整理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_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原文作者:王之涣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一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
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赏析二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 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注释1、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再。
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翻译一: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翻译二: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原文: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
翻译赏析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
太原人。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
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
他与着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
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
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
王之涣诗今仅存 6首,《全唐诗》收录。
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
[注释] ①这句描
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
②这句写在楼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
③穷:穷尽。
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
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
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
[译诗] 落日依傍着中条山沉下了西天,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
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你就必须向更高楼层登攀。
[说明] 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
楼在西南城上,高三层。
它的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常有似鹤的飞禽鹳(guàn灌)雀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
这首诗境界开阔,精神积极向上,虽然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句,却自然流畅。
这是一首被传诵的很有名的小诗。
[赏析] 《登鹳雀楼》的诗眼在一“穷”字上。
“穷”,“穷尽”的意思。
作者好像站在极高之处,俯瞰世界: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
然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再登高一步,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也
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