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伤害危机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产品伤害危机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产品伤害危机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摘要:产品伤害危机的发生不仅仅会给危机带来负面影响,也会产生溢出效应,影响消费者对竞争品牌的感知和行为,对市场上的竞争品牌带来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于产品伤害危机的溢出效应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对产品伤害危机产生的溢出效应类型和影响溢出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竞争对手应对策略对溢出效应的营销等相关问题对已有文献进行述评。并且进行评价综述,尝试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产品伤害危机;竞争品牌;溢出效应

一、产品伤害危机溢出对竞争品牌消费者感知的影响

crafton(1981)首先提出产品伤害危机会对市场上其他的类似产品产生负面溢出,而且在产品伤害危机不严重时负面溢出效应会更加明显。王晓玉(2013)通过研究消费者在危机发生后消费者对竞争品牌态度和感知的改变发现产品相似程度越高,越容易对竞争品牌产生负面溢出。在此基础上,情景信息通过影响消费者对危机信息针对性的感知也会对竞争对手的产品产生负面溢出。

此外一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正向溢出和负面溢出会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产品伤害危机中,这个主要取决于品牌间的相似性,与危机品牌相似的竞争对手会受到产品危机的负溢出影响,而对于不相似的竞争对手来说,则会受到产品危机的正向溢出。青平和王军(2006)则认为产生溢出效应由于竞争对手品牌地位不同而存在不对称性,对于弱于危机品牌的竞争对手,相对于强于危机品牌的竞争对手会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siomkos等(2010)通过综合考虑品牌声誉和危机严重性对溢出效应的相互影响,根据两者的不同组合情况,构建了如表。

所示的溢出矩阵。从该矩阵可以看出,低声誉品牌的产品危机,不管严重性如何,都会向竞争对手正溢出;而高声誉品牌的产品危机,在严重性低时,不会向竞争对手溢出,在严重性中等或高时,会向竞争对手负溢出。

消费者的感知和行为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和影响的,一些突发的、重大的外部事件及其他很多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上述研究验证了这种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区分了正溢出与负溢出效应,并识别了危机严重性、品牌相似性、品牌资产、品牌地位、品牌声誉、等消费者感知因素对溢出效应的影响。

二、竞争品牌营销策略对产品伤害危机溢出效应的的影响

现在理论已经证实,竞争品牌的应对策略对危机负面溢出有影响,竞争品牌对危机的应对策略主要集中在营销策略应对和沟通应对两个方面。cleeren等(2013)通过在危机发生后对消费数据的扫描分析发现,产品伤害危机后企业营销策略会对危机品牌市场份额和品类购买意愿产生影响。他们认为为,媒体的报道态度和关注强度以及危机品牌对产品伤害危机的态度以及竞争对手如何应对对产品伤害机的负面溢出效应有一定影响。

产品伤害危机不仅对其竞争对手的广告、价格等营销策略产生影响,对其竞争对手的危机沟通效果也会产生溢出效应。

三、产品危机对危机品牌竞争对手溢出的机理

对产品伤害危机为什么会对其竞争对手产生溢出效应主要有两种解释,即可接近性和可诊断性理论以及启发理论和同化-对比理论。

方正和杨洋(2013)认为,可接近性和可诊断性是产品伤害危机产生的的条件。当市场上存在相似的品牌时,消费者往往会把危机品牌的感知和评价迁移到对竞争品牌的感知。由于产品危机属于负面信息,而消费者对负面信息的诊断性要强于对正面信息的诊断,因此可接近和可诊断性理论对解释产品危机为什么对竞争品牌更容易产生负面溢出效应十分有用。

庄爱玲(2012)用启发理论和同化-对比理论解释为什么危机信息既可能对竞争品牌产生正面溢出,也可能对竞争品牌产生负面溢出这一现象。她认为,消费者在对竞争品牌认知的基础是竞争品牌当时所处的环境。因此强势品牌往往会对竞争品牌产生负面溢出效应。

四、已有研究评析与未来研究展望

1.已有研究评析

当前学者对产品伤害危机溢出效应的探讨主要针对消费者感知态度的变化,以及竞争品牌采取的应对策略对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产品伤害危机不仅仅对危机品牌产生影响,还会产生溢出效应,对竞争品牌甚至整个行业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重视产品伤害危机溢出效应的研究以及影响规律。

通过上文论述可以发现很多因素都影响产品伤害危机的溢出效应,但是产品或品牌相似性是一个核心概念,根据可接近和可诊断理论,危机品牌和竞争品牌相似程度高会产生负溢出,否则就会产生正溢出。在此基础上品牌资产、品牌声誉、品牌承诺等变量对溢出效应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此外竞争品牌的应对策略会溢出效应同样会有影响,相关研究主要发现,一个品牌的产品危机会对其竞争对手营销策略产生正溢出效应,当危机品牌对竞争品牌产生负面溢出效应时,最好的办法是区隔策略,即消除消费者心中的相似性来尽量减小负面溢出。

2.未来研究展望

虽然对竞争品牌应对策略对溢出效应的影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未来进行研究和验证。

首先,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看,以后研究应该重视消费者个体之间的差异。目前的研究对消费者感知差异重视不够,然而在现实中一个个品牌的产品危机对其竞争对手产生溢出效应时,不同消费者由于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知和行为。因此,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该是消费者思维模式对溢出效应的影响。其次,当前对产品伤害危机溢出效应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消费者感知的基础上来解释溢出机制的,他们主要通过消费者对危机产品和竞争品牌态度的变化来测量溢出效应。而对于竞争品牌采取的策略和效果却没有详细的解释。这是未来这一主题的研究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近三年传播学领域文献综述 麦合布拜 2013-2-23

新疆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查)论文 20 12 ——20 13 学年第一学期 《近三年传播学领域文献综述》 课程名称: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任课教师:韩强 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专业:新闻与传播学 学号:107551201253 姓名:麦合布拜·麦麦提力 成绩:

近三年(2009年-2012年)来国内对传播学领域研究的文献综述 建国60多年之际,认真检视和梳理在中国大陆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领域里发生的学术研究,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纪念意义。本文在此关注的问题是:在总体上这些学术研究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在时间、主题类别、学术期刊等维度上是如何分布的?是否显现出某种流变的轨迹? 一、基本状况 核心期刊有关传播学的文章内容主要集中在传播理论和研究,应用传播,有关(政府)政治的传播,网络传播,有关文化(仪式)传播,跨文化(跨媒介)传播,对外传播,有关影视(影响)传播,教育类传播,涉农信息传播,有关广告(整合营销)(品牌)传播,有关健康(环境)(体育)的传播,国外著名人士对传播学的观点,有关公共危机(突发事件)传播,还有传播技术,新媒体传播,国际传播,等等不同的领域。 图表1:2009年传播学核心期刊有关传播学内容的比例 二,统计文献 通过查找检索万方数据库,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进行调查,从而得到了一份相对完整的清单,共计135 篇。到本研究的截止期限2013 年1 月上旬,由于2012 年的期刊还未完全录

具有参考价值。我们的统计结果显示,其数量分布是不均衡的,平均 每年有4.35 回合的显性论争。 三、分析文献 1)内容类别分布显现出新闻理论和业务比重非常高,其余8 类数量 较少且相对均衡。以研究的内容类别作为观察轴(表2),其数量分布 上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两大类形成最丰富的内容,其比重分别占到 26.7%和23%;其他的8 个类别所占比例较低,都在10%以内,相对而言,分布较为均衡;新闻史、互联网及新媒体、跨学科及交叉学科这3 类研究领域发生的显性研究的数量最少。 2)发表刊物分布显现出大体集中在传统学术期刊,且少数期刊特别活跃。在本文统计到的发生过显性研究的学术期刊分4 类:学院派学术期刊有4 种,即《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和《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央和在京的新闻学术期刊有7 种,分别是《新闻战线》、《新闻学会通讯》、《中国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与写作》、《军事记者》、《电视研究》;地方性的新闻期刊有《新闻采编》、《新闻知识》、《当代传播》及其前身、《新闻爱好者》等17 种;类似《学术界》、《社会科学评论》等综合性学术期刊或学报共有8 种。3)从整体看,大体集中在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学专业期刊,其中数量最多的期刊是《新闻记者》共有14 回合,其他地方主办的新闻学期刊发表的文章也较多;中央级和在北京编辑出版的新闻学期刊发表的文章也非常多,比较突出的是《新闻战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 四大学院派期刊的文章发表相对比较均衡,《新闻大学》、《国际新闻

《学业拖延研究综述》论文

学业拖延研究综述 曹敏 [摘要]学业拖延是一种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的复杂心理现象。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学业拖延研究进行梳理,从理论研究方面介绍学业拖延的含义、类型和性质;从实证研究方面分析当前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测量工具与新近研究成果。本文以新的思路综述该领域的研究,以期为后续的学业拖延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业拖延性质影响因素 前言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还没有念”,《童年》这首歌描述了在校生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学业拖延。它不仅导致低的学业成就和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还会伤害自尊,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因此,学业拖延研究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学业拖延的理论研究 1.学业拖延的含义 学业拖延是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的复杂心理现象。不同的研究者对它的含义有不同的界定。Solomon认为学业拖延是不必要地拖延学习任务以至于产生心理不适应感的行为。Steel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个体尽管预期到拖延会导致恶果仍拖延学习任务的行为。相反的,Ferrari 等人则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理性行为。他的研究结果发现回避型拖延者拖延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自我价值;而唤醒型拖延者则是为了体验到学习冲刺带来的快乐。[1]接受程度相对较广的是Senecaletal等的定义:非理性地延迟开始或推迟完成任务的倾向。 2.学业拖延的类型 根据不同标准学业拖延划可分为不同类型:从成因角度,学业拖延可分为计划失败型拖延和实施失败型拖延。前者是一种决策拖延,它包括认知失败、失去耐心和低能力等;后者是在计划完整的情况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拖延完成计划的行为。从应对方式的角度,可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前者害怕失败,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同时伴随着内疚和忧虑。后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通,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非理性思维,擅长为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2]从主观意愿角度,划分为主动拖延和被动拖延。主动拖延者喜欢在压力下学习,有意图的拖延,能够及时完成学业任务,对结果感到满意。被动拖延者在压力下学习会紧张,常不自主的延迟学业任务,任务常无法及时完成,对结果感到不满意(Chu,2005)。[3] 3.学业拖延的性质 学业拖延一直被视为不良的、消极的行为。它容易造成考试焦虑和不良的学业成绩。如R. Ferrari (2000)研究发现高拖延者报告有更多的焦虑。王灵芝(2007)认为学业拖延会导致学业任务无法如期完成、学业表现不佳、错失良机。严重的学业拖延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易患免

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述评

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述评 在对知识溢出的概念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传统观点,并从创新激发、衍生性知识和产业聚集等三方面阐述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同时从“溢出知识库”和“产业集聚”两个视角对知识溢出促进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机理提出了展望,拓展了知识溢出与企业技术创新关联性的理论研究领域,并为创新型企业利用自身知识溢出实现增长提供了指导思想。 标签:知识溢出;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假设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328253667.html,ki.16723198.2017.01.005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开放创新活动中,企业知识溢出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对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也日渐凸显。知识溢出是现代企业开放式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它指的是地区或行业之间由于知识存量差异而导致的经济、业务交往活动中知识和技术无意识的转移过程。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与企业技术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例如Cohen & Levinthal(1990)研究发现,知识溢出能够使社会和接受企业获利;Jaffe(1986)认为知识溢出能使竞争者更方便地进入一个技术领域,从而减少知识源企业的创新收益;Kogut & Zander (1992)指出,知识溢出的最大受益者是知识接收方,知识源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收益。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溢出现象对知识接受企业的影响,很少有学者关注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的潜在收益。然而,知识的转移与共享是一个双向的、有机的过程,因此,必须以一个开放的视角去剖析知識溢出所带来的效益。 本文首先从知识溢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着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出国内外对知识溢出的研究现状。接着分类阐述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传统观点,并从创新激发、衍生性知识和产业聚集等三个方面概括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为知识源企业有效利用知识溢出带来的潜在收益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思路。同时,本文从“溢出知识库”和“产业集聚”两个视角出发,进行了更深入的推想,提出了知识溢出促进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流程模型和机理模型,为相关领域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2知识溢出的研究概述 2.1知识溢出的概念 “溢出”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理论,主要用于描述区域内企业由于存在信任和其他社会关系而更易于获得创新信息的一种经济外部性现象。溢出主要有交易性和知识性两种特性。随着开放式创新的推进,溢出的侧重点逐渐由交易性

危机理论概述

危机理论概述 (1)危机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危机的概念是由凯普兰最先提出来的。[2] 凯普兰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当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也就是危机状态。简言之,危机意味着稳态的破坏。危机形成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期:危机前状态、易感期、重整期。 (2)危机的定义 什么是危机?迄今为止,对于危机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危机管理研究专家和实践者都基于危机的实例来阐述危机和危机管理的不同方面。[3] 1. 福特斯(Foster,1980)发现“危机有四个显著特征:急需快速作出决策,并且严重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员工、物质资源和时间”,并将此作为危机的定义。“紧急决策”、“人员严重缺乏”、“物质严重缺乏”、“时间严重缺乏”是危机情境的几个基本要点。 2. 罗森塔尔和皮内伯格(Rosenthal and Pijnenburg,1991)勾勒出更广泛的危机概念:“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 3. 巴顿(Barton,1993)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危机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巴顿还将危机影响的范围扩大到人和组织的名声,并由此认为沟通形象管理是必要的。 4. 格林(Green,1992)注意到危机管理的一个特征是“事态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他声称:“一旦发生危机,时间因素非常关键,减小损失将是主要任务。”格林认为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将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5. 米托夫和皮尔逊(Mitroff and Pearson,1993)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个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包括“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 以上关于危机与危机管理的阐述基本涵盖了危机的情境和危机管理的基本任务。我们可以将危机的定义为危及企业形象和生存的突发性、灾难性的事故或事件,这些事故或事件将给企业和公众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破坏企业形象,甚至使企业陷入困境,难以生存。他的特点是:突发性、严重危害性和舆论的关注性。 (3)危机的类型 1. 人力资源危机 企业最经常面临的,而且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首要危机均是人力资源危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

危机传播的研究综述

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综述 100102119 潘晓芹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尝试从媒介功能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媒体在危机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应负的责任。危机舆情事件中,传媒要担当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理论探研,《信息公开条例》使"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有了制度保障。媒体要坚持真实性、导向性、客观性、公共利益四项原则,在危机传播中当好耳目喉舌。 关键词:危机传播新闻媒体责任 社会学家于光远曾说过:“灾害是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自然——社会现象,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也就是征服自然,兴利除害的斗争史”。约瑟夫·普利策曾经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在海上航行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樵,及时发出警报。”而这些浅滩暗樵就是社会进步中的危机性事件。新闻媒体在这一斗争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媒体不仅可以选择对危机报道的角度,还可以控制危机的进程,引导公众的舆论,控制危机的发展方向,其角色的扮演多元而微妙。回顾最近半个世纪,我国媒体一直在探索中发展。 危机传播就是以传播学为核心,以政府、媒体、公众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传播学学科的一些理论知识、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危机管理中,在全社会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危机传播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各种形态。危机传播涉及危机方的处理、媒体议程报道和公众满意程度等三个“力”,并且三者互相作用。危机传播是学界认同的危机处理的最好方法。 危机传播有三个阶段,分别为:危机预防、危机反应、危机修复。而我的综述是媒体的责任,在危机传播三个阶段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2008年三鹿奶粉在在媒体的参与下被迅速放大,并引起公共危机研究学者的重视,提及了我国危机决策实现运作中的客观存在的决策,决策质量落后等弊端。2008年6月28日发生“瓮安事件”,从6月22日女生溺水事发,到瓮安事件爆发的七天时间内,主流媒体对事件本身失语。 我国危机传播的研究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它激发了政府对信息公开的重视,研究危机传播的文章与著作开始增多;二是汶川大地震,它使我们认识到传媒在危机事件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危机传播的研究也随之深入。学者史安斌在《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中提出:“危机传播就是在危机前后以及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间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媒体的力量对于危机事件具有放大和稀释的作用,对于当下维稳的现实政治需要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危机传播中媒体的责任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当公众危机发生时,社会关注、媒介、组织管理部门三

小学生拖延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小学生学习拖延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专业:小学教育班级:10小教一班:庞雅楠 〔摘要〕学习拖延是指学生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将某一项必须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不断推迟延后的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倾向。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分析了xx名小学生的学习拖延状况,比较了小学生学习拖延在性别、年级、班干与非班干等背景变量上的差异性,并结合访谈分析了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原因。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拖延对策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Pang Yanan Abstract: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is refers to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time and energ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non rational behavior tendency one must complete the task of learning constantly delayed by the. This article u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 of XX pupils situation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compared the pupils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in gender, grade, class and the difference of non class dry and other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sex,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reason analysis. Keywor d: students learning procrastination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拖延的英文“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词“pro”和“crastinus”的组合,“pro”指的是“向前、朝向,喜欢,赞同”,“crastinus”指的是“明天”,说明在拖延的概念中必定要包含“推迟、延迟、耽搁、迟滞”的意思。 虽然说拖延行为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由来已久了,但是对拖延开始关注并进行相关的研究,也是近二十年的事情[1]。我国起步更晚,目前国内更多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一、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范式和研究取向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传播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三种不同的理论范式。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从管理学视角而言,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从公共关系的视角来看,危机传播就是危机公关。这三种视角的研究侧重点不一,但都共同关注和强调信息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个案研究、技巧研究和理论研究三种研究取向。最初的危机传播研究集中在个案研究上,技巧研究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史安斌在《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一文中

对危机传播研究范式的演变做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指出,西方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参与早期危机传播研究的多为管理学者,他们把“危机传播”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关注的是危机处理当中的传播和公关模式和策略。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播学者的介入,危机传播逐渐跳出了管理学的窠臼,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的“亚学科”,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西方范式”。传统的危机传播研究采用的是诊断式的、线性的“组织危机”模式,这与早期传播学的SMCR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芬克的“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阶段模式和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察觉——防止——遏制、恢复、反思。这类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按照危机发展的脉络为组织开出合适的“诊断书”。在这类模式的基础上,危机传播研究逐渐发展出两个不同的路径:一个是管理取向,另

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及其预测变量分析 张锦坤,陈 璐,黄育艺

第31卷第4 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 ol. 31 No.4 2009年8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 EDITION)Aug. 2009 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及其预测变量分析 张锦坤,陈璐,黄育艺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摘要:以大一和大四学生为被试,考查了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在年级和性别上的不同变化,以及年级、性别、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完美主义等变量对学业拖延的预测力。结果发现:(1)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样本中存在学业拖延现象的大学生占较大比率(48%);(2)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存在年级与性别交互作用,大四男生的学业拖延程度显著高于大一男生,而女生在年级上无显著差异;(3)自尊、完美主义和性别变量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中自尊的预测力最大。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拖延;预测变量;回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9)04﹣0054﹣06 已有研究发现,相当比率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Academic Procrastination)现象,即总是或几乎总是拖迟完成作业,并因此而体验到消极的情绪。[1]例如,Solomon和Rothblum早期的一项针对342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46%在写论文时、27.6%在准备考试时、30.1%在完成每周阅读作业时会拖延。[2]Milgram经调查发现,大约有10%~40%的大学生在学业上表现出拖延现象。[3]从国外各时期的调查研究来看,大学学习中的学业拖延现象似乎是日趋严重的。学业拖延不但使大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失去许多完成任务的良好机会。另外,这种优柔寡断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拖延者的心理健康,容易使其产生自我怀疑、内疚、抑郁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不良的后果。分析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最终帮助大学生纠正这一行为(倾向)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拖延问题,促进其积极地适应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虽然国外较早时期就已对学业拖延现象做了调查研究,但国内研究者于新近才开始关注这一现象,且多为综述性研究,实证研究相对较少。[4~7]从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研究者多从自尊、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动机等方面对学业拖延展开探讨。如Beswick等的研究发现,不论是自我报告的学业拖延还是实际的拖延行为本身,都与自尊都呈显著负相关。[8]Haycock等的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的缺失是产生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9]另外Onwuegbuzie等关于动机与拖延关系的研究表明,学业拖延主要是由惧怕失败以及任务难度引起的。[10]Lee的研究发现,高拖延与缺乏自我决定的动机相关。[11] 此外,新近有关完美主义的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完美主义是指一种对自己的表现或行为设置高标准的人格特质,即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倾向。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对高标准的追求却伴随着与任务完成有关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低自尊。例如Eerde通过元分析发现,拖延与完美主义之间有一定的相关。[12]Pullen研究博士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发现,完美主义与拖延、完成学期论文相关显著。[13] 综上,学业拖延是一种与多维因素相关联的消极行为,现有研究分别从若干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了学业拖延的有关因素和特点。本研究将结合国外关于学业拖延的新近研究结果(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综合考查自尊、自我效能感、完美主义、性别、年级等各变量对大学生学业拖延 收稿日期:2008–12–1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ABA060004)。 第一作者简介:张锦坤(1979-),男,福建永定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博士。

知识管理概述

幻灯片1 知识管理 K n o w l e d g e M a n a g e m e n t 卫军朝 w e i j c h@g m a i l.c o m 幻灯片2 知识管理推荐阅读书目 ●教材: ●廖开际主编.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幻灯片3 知识管理推荐阅读书目 ●英文书目: ●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Davenport, Prusak.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1998,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urray Jennex. ●Case studi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5.,Idea Group Publishing 幻灯片4 其他中文参考书目与译著 ● 1.柯平.知识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 ● 2.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 3.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 4.苏新宁.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5.林东清等.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 6.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幻灯片5 ●7.邱均平等.知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8.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等.知识管理.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波 士顿: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9.Karl Eric Sveiby.知识型企业的管理——通过鼓励创造性来增加价值.梁立新译。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文献综述】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危机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包括R·吉尔、S·亨廷顿、C·蒂利等。目前已有的危机管理理论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他们从各个方面对危机成因和危机管理进行了研究。西方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比较重视,无论是学术团体还是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都会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促使危机管理理论不断完善。 近几十年来世界危机管理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国际关系研究、决策研究、灾难研究、冲突研究、个人与集团的心理研究、公共管理研究、全民综合研究。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若干重要的理论。目前西方关于危机管理的主要阶段划分理论有斯蒂文芬克的四阶段划分理论(1986),即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米特洛夫的五阶段划分理论(1994),即信号侦测阶段、探测和预防阶段、控制损害阶段、恢复阶段和学习阶段。奥古斯丁的六阶段划分理论(1995),即危机管理的避免阶段、危机管理的准备阶段、危机管理的确认阶段、危机管理的控制阶段、危机管理的解决阶段和从危急中获利阶段。罗伯特·希斯的4R理论(1998),即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在危机管理阶段划分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已经整合了诸如一般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法律等多学科的知识,逐渐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跨学科理论体系。目前主要的理论体系有下面几个:1、危机管理的系统论。系统论是将组织作为一个有机的生产经营实体,在市场所构建的平台上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此系统的倡导者建议组织管理者从检测环境的变化(规避风险)、优化内部环境(完善组织结构)、构建并通畅环境信息渠道等方面来实施危机管理策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且由于组织内外环境的复杂性,致使危机管理系统论的研究者还未提出具有实证性研究的一系列问题。2、危机管理的结构理论。由我国台湾学者朱延智在美国学者波特提出的“五种竞争力”架构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危机管理的结构论。主要的贡献在于从总体的角度(或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并详细剖析了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使组织可以从战略管理层面来实施应对环境威胁的管理策略。3、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由西蒙A布斯首先提出。他根据组织危机的成长特性,将组织危机管理划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危机酝酿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扩散期、危机处理期、危机处理结果及后遗症期,并详细阐述了对各阶段的生命特征及其处理策略的认知。主要贡献在于:使管理者对违纪及其从诞生、成长、成熟到死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清楚的认识,有利于组织的管理者对症下药、处理危机。4: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是研究危机

知识溢出效应与传媒市场竞争

Marketing营销策略 0902012年11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328253667.html, 知识溢出效应与传媒市场竞争①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卓谦 新疆大学宣传部 张允 摘 要:核心竞争力是传媒业发展需要重视的关键因素,该文从溢出效应和知识创新视角对传媒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溢出效应的特点决定了传媒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技术和知识的创新,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重新基于溢出效应与知识创新审视媒体市场竞争的核心点。 关键词:溢出效应 传媒 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1(a)-090-02 1 知识溢出效应 知识溢出效应是指做相似的工作并从彼此的研究中受益。是在知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Public Goods)的假设下,其他企业的技术研究投入可以使本企业以较少的成本支出获取更多的研究成果—知识溢出。通常意义上说的知识溢出效应往往是由于地理距离的存在而产生的。经济主体的研发活动具有局域有界性,但是传媒业的特点决定了知识溢出效应广泛存在于媒体竞争中,区域间相互“学习”可以共同促进传媒业发展,而由于电视和网络的原因,地域界限已经被打破,溢出效应给传媒业发展带来了同质化的严重后果,大量克隆节目的出现,可以说阻碍了传媒业的原创力。 节目的克隆一方面的确节省出了新节目研发的时间与成本,但是更多的节目克隆过于生硬死板,同质化严重,甚至丧失了节目复制的最初意义。我国的版权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几年人们对版权的关注度有所增加,但是国内的版权市场依旧存在诸多的不规范,非法盗版的行为屡见不鲜。内容创意与开发之类的“软件”跟不上,版权贸易平台资源的“硬件”也亟待加强,在节目版权问题上,我国与世界其他传媒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是为什么目前我国的电视市场上,原创的精品节目少之又少,一些收视率较高的节目中几乎都能够找到一些外国著名节目影子的一个重要原因了。同时,由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大多数媒体在创新时害怕克隆节目分享市场,于是将产业链压缩,无法形成长期效应。因此,在享受溢出效应带来的某些便利的同时,传媒业必须认真面对核心竞争力落脚点问题。 在大多数产业领域都具有很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和局域集群。当然,今天的传媒业同样具有发展的不平衡性,但是由于知识生产方式的不同,其不平衡的基础不仅仅是地域这么简单的理由。我们可以先认识一下传媒业发展的基础。 首先,传媒业发展取决于技术进步。新增长理论[4]区分了两种技术进步:研发促进的技术进步、技术扩散或技术转移引起的技术进步。对于传媒业来说,不论是哪种技术进步,其中的设备功能开发是硬件,但是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技术扩散在传媒业中除了指硬件外,还包括内容处理技术,这种形式上的技术处理手段存在创新成本,但是不可否认复制是低成本的。特别是对于今天的传媒竞争来说,在内容上下大成本进行创新研发,需要的不仅仅是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技术,更需要的是时间。而复制所需要的时间则是极短的,将一些经过市场检验了的成功节目形式复制过来,因其本身就具有经过市场检验的成功因素,那么就只需选用合适的主持人与参与嘉宾,把握好节目的节奏,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打造出一档成功的栏目。例如:2002年江苏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几乎全国的省市台都相继开设了以《某某零距离》、 《直播某某》来命名的民生新闻类栏目。还有一种复制方式是将国外的节目复制到国内,这种模式在娱乐节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我爱记歌词》、 《挑战麦克风》等一系列K歌节目,都是复制美国的《歌唱小蜜蜂》, 《非诚勿扰》等相亲类节目的复制模板是英国的《Take me out》。当然,在看到这些通过技术手段复制的节目取得巨大收益的同时,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弊端也随之浮出水面,那就是节目的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纵观世界其他传媒业尤其是电视业发达的国家,在电视节目的竞争上就显得有序的多,究其研发策略,有学者就美国的电视业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联播网在全国范围内的节目分配和发行;二是各种各样的节目制作公司和辛迪加所提供的大量节目;三是广告的经济支撑;四是地方附属台和独立台对受众的大面积覆盖。”[5]有了这些方面的保障,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国家总是能出精品节目并被竞相引进和模仿了。 其次,传媒业的本质是内容产业。其内容在生产和复制中明显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可以通过同类节目名称、类似的舞台等来实现复制,隐性的内容则是无法用外在形式的模仿来实现,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当《天天向上》连续取得收视率冠军的时候,也有很多家媒体都兴起了模仿之风,例如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好好学习》、江苏卫视的《时刻准备着》等,但是这些节目都只是停留在显性模仿的层面上,最精髓的隐性内容并没有模仿到。 《天天向上》的制片人张一蓓说: “《天天向上》是一档有难度系数的电视节目,它融入了每位主持人、主创人员的性格。我们的脱口秀模式、主持人群设置别人可以学习,但无法复制我们的主持人、制作团队为节目打上的深深烙印以及血脉相连的要素。”[6]而《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复制也说明外在形式的复制必须同时拥有内在驱动,如果没有刘欢、那英等权威人士,这个节目也不可能成功。当然,由于《中国好声音》具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其运作模式、鲜明的形象与内核都成为被保护内容,但是更多的电视节目创意却不能在短时间就形成一整套可以被明确保护的知识产权。提到知识产权,国外一直比较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而且不仅对国内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行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社科项目:维吾尔语主流媒体 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影响力产生机制与效果研究 课题阶段性成果(12XJJA860001)。 作者简介:李卓谦(1988-),女,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张允(1973-),女,新疆大学新闻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 要从事广播电视研究。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引言 近年来网络开始成为大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问责的一种新途径,这与传统的监督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应对手段以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政府需要合理并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避免网络舆论对社会和政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有着清醒的认识。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此我们仅以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的特征为研究视角,研究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并基于这一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部分相关的概念界定 界定相关概念是开展本选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项目研究的需要,对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以作为开展本次研究的基础,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 2.1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指随着互联网,电子公告,手机网络等新媒介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由新媒体所主宰的生态环境。这一概念,是特别针对过去由那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主流媒体占传播主导地位的一个生态环境而提出的,要与传统环境明显区别开来。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改造下,也向着互动媒体的方向努力迈进,所有的媒体都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在网络上运行、汇聚、展现和传播。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和传统媒体的革命共同塑造起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网络环境。本文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时,基于研究条件的限制,网络环境仅仅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面临的生态环境。 2.2 危机 由于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之一就是“危机",因此有必要对什么是危机进行一个界定。在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危机一般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总称,

关于中学生拖延症研究综述

关于中学生拖延症研究综述 摘要:拖延症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应该了解拖延症的特点、拖延症人群的类型、引起拖延症的原因、拖延症的危害、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只有真正懂得了这些前因后果,才会对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人找到解决的办法,战胜拖延症。 关键词:拖延症中学生成因克服 前言: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在字典中,动词“procraste”的释义是“推迟、延后、缓慢、延长”,由两个拉丁词合成,“pro”和“crastinus"。“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推到明天”亦即“以后再做”的意思。心理学家给“拖延”的定义是:当事人故意延迟一项既定任务的执行,哪怕他明明知道这项任务最终是必须完成的,而且这样做可能会使情况恶化。目前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拖延症的研究,比如刘文静的“关于拖延症的思考”[1],讲了拖延症的研究,有关原因,特点,危害以及如何克服;岑文华的“和拖延症说再见”[2],讲述如何克服拖延症;顾琳珺的“拖延及其应对方式”[3],讲了关于拖延症的概念,原因,应对方式;孙萌的“对付拖延” [4]中,关于职场中的拖延现象,等等。 一、拖延症的特点。 1、自信心不足。每次完成任务都不能使自己感到满意,从而对自己失望,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就越来越低,下次再有任务,就拖着不想去做。 2、总是推脱自己太忙。一直拖着没做是因为我太忙。 3、顽固。你催我也没用,我得准备好了才能做。 4、喜欢操控他人。别人急也没用,只有等我准备好了才可以进行。 5、抵制压力。因为每天压力很大,所以要做的时期一直被拖下来。 6、抱有受害者心态。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别人能做的自己却做不

技术经济学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商旅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 1200900513 黎涛对一个国家而言,技术创新是决定其国际贸易地位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一个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创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的观点。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引进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由于技术创新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而且不同的研究学者出发点也不同。因此不同学者从不同领域出发解释技术创新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省际技术创新: 胡耀辉(2009)在《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调查及思考》,采用问卷调查以及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安徽省内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进行统计调查分析。总结出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存在着观念落后、创新活动不积极;经费自筹为主,技术研发资金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新颖性不高;以模仿创新为主,自主与合作创新为辅。结合制约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且素质偏低;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且服务部到位)找出促进安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及措施:构建多元化的筹资融资体系;建立技术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积极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但是本文没有牵涉对创新的三大类合理划分。 刘艳,吴剑辉(2010)在《广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实证分析》,认为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研发活动的投入主体、执行主体、技术成果产出和应用主题、风险承担主体和利益分配主体。文章通过对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机构和人员按执行部门的分布情况、发明专利和科技成果产出情况等几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广东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全面考察。 省经委技术创新处省,统计局人口社会与科技处(2006)在《四川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 与障碍因素》,认为四川省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有:技术创新支撑能力薄弱,创新投资力度不够,创新质量不高,项目创新周期过长。从体制,政策,市场,人员,资金谈主要阻碍因素。 罗守贵,,高汝熹(2006)在《上海技术创新的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通过将上海与46个国际技术创新中心的对比,分析了上海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创建国际技术创新中心的对策(通过制度创新提高上海技术创新的水平,激励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对科技人员进行产权激励,充分发挥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功能或作用,改善上海风险投资的结构和风险资本的运作环境,通过“四个中心”建设促进技术创新)。 王顺兵,潘晓东(2010)在《技术创新方法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黑龙江等一些省开展的推广现代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为重点内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包括以危机事件为对象的社会中一切传播活动,其中也包括危机本身。危机传播诞生于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全球化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矛盾凸显。1982年强生公司的泰诺胶囊投毒事件,引发了危机传播研究的第一次高潮,揭开了美国危机传播研究的序幕。此次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发了人们深入的关注,开始有学者对危机事件进行了反省与思考,促使了对于危机传播研究的深入。 危机传播研究的早期阶段,从事危机传播研究的学者多为管理、公共关系和传播学的教授或学者。到20世纪90年代,危机传播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危机传播理论从政治学、经济学扩展到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等,但由于危机传播牵涉到不同危机事件中复杂的地域政治,以及研究危机传播学者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故危机传播最基本的理论建构和融合在当时成为了一大难题。在危机传播研究对象延伸到以政府、组织、信息、媒介和受众为主题的多方面研究之时,诞生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斯蒂芬·芬克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把危机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延续其、痊愈期和评估期,以及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觉察—防止—遏制—恢复—反思”。这类模式强调危机传播的功能取向,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为组织妥善处理和维护组织利益找寻措施与方法,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组织以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从而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些学者逐渐形成了危机传播研究的“批判取向”,它把危机传播看成一个动态的话语冲突和调和过程,而非一个简单的线性信息传递过程,其中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式是麦克黑尔等人提出的“霸权”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霸权”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占有主导权与领导权的传播者或组织机构的权力,危机传播过程便是这一权力分化和争夺的过程。 纵观危机传播在西方20年来的发展,我们不难得出:研究取向的产生、演进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步,媒介环境的变化更是加快了这一变化的速度和力度。新媒介又为危机传播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方向,也拓展了危机传播研究的空间。虽然国外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危机报道提供参考

学业拖延的研究综述

2013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3 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9(总339期) Total No .339 收稿日期:2012—12—15 作者简介:李蒙蒙(1987—),女,河南平顶山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学业拖延的研究综述 李蒙蒙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学业拖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身心健康。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系统阐述了学业拖延的概念内涵、研究阶段和研究类型,并指出了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学业拖延;概念;相关研究;身心健康;学习效率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101—02 学业拖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研究显示,大约95%的大学生和近1/3的中学生经常出现拖延行为,[1] 且比例不断上升。学业拖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甚至还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学业拖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概念界定 (一)拖延的界定 目前,国外心理学家对拖延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界定。Solomon 和Rothblum 认为拖延是个体因对主观不适任务的体验而产生的延迟行为;Lay 认为拖 延是个体延迟达成目标必须完成的工作的行为;[2] Steel 提出拖延包含三个因素:1.实际行动与行为意向存在差异;2.心境的变化;3.行为表现不良。 [3] 国内很多研究者认为拖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体有意向做某件事情, 即个体的行为意向;二是行为意向与实际行动存在差异,该差异体现在开始和完成行动的时间比预期晚,而且任务完成的质量也未达到预期标准;三是拖延行为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二)学业拖延的界定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学业拖延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拖延行为,具体是指学生有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向,但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或学生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因延迟任务的开始时间而产生不 适的情绪体验。其中,王国燕认为学业拖延有以下 特征:学生执行学习任务的意向与行为表现不符;学业拖延会导致学习结果不符合标准;学业拖延通常 会引起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4] 二、学业拖延的研究 (一)国外对学业拖延的研究 1984年,Solomon 和Rothblum 在《学习拖延:频率及其认知、行为相关因素》中首次提出“学业拖延”这一术语。通过对国外学业拖延研究的梳理,总结出学业拖延有以下特点: 1.学业拖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而对中小学阶段的研究较少。 2.学业拖延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特质论阶段、动机论阶段和自我调节论阶段。特质论阶段(1980 1990),研究者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主要分析了学业拖延与大五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感等人格因素的相关关系。大五人格中,严谨性是对学业拖延贡献最大的特质,它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其次是神经质,它与学业拖延显著正相关;学业拖延与自尊显著负相关,学生面临较难的学业任务时,为了逃避失败、保护自尊出现学业拖延行为;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不能准确判断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会降低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期望,影响个体采取恰当的行动,最终导致任务拖延。 [5] 动机论阶段(1990 2000),研究者主要关注动 1 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