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中本地知识溢出_LKS_问题的西方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1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anage ment Research
2008No 11
收稿日期:2007-04-26,修回日期:2007-07-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67301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文章编号:1000-7695(2008)01-0242-03
产业集群中本地知识溢出(LKS )问题的西方文献综述
吴先华
1,2
,蔡正平1,郭 际
1
(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44;
21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6)
摘要: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溢出问题是目前产业集群研究中的前沿问题。
相关的西方文献主要研究了:集群中是否存在本地化的知识溢出(LKS )现象,本地知识溢出(LKS )对集群创新是否具有积极作用。
对于后者,文献更多侧重于对发达国家的集群进行研究。
许多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集群的创新驱动力是国际技术转移,而非本地知识溢出(LKS )。
最后,本文还对本地知识溢出(LKS )的计量方法作了概述。
关键词:产业集群;本地知识溢出(LKS );创新;综述中图分类号:F06219∶F06213 文献标识码:A
较早在文献中谈到集群中的知识问题的应属M arshell 。
早在1890年,Marshell (1890)就指出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和知识的溢出;二是当地的专业化的资源供给;三是训练有素的劳动力。
这实际上暗含了集群内部有知识溢出的效应。
19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强调知识对于集群的重要性。
许多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提高更多依赖于“本地化知识”和“集
体学习”,而不是外部的规模经济和自然优势[1]。
人们普遍认为,在今天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动力是本地化的知识创造、分享、创新和学习过程。
因此,集群中的本地知识溢出现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集群中是否存在本地的知识溢出(LKS )现象的
争论
所谓本地知识溢出(LKS ),学者们一般认为指自发流出的不需要给知识流出所有者以补偿的知识[2]。
而Saxenian 和其他一些学者如Harhoff 等人(2003)、Feld man 等人(2005)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知识溢出也指成员之间的有目的的知识交易。
Saxenian 还认为,本地知识溢出(LKS )有以下三种途径:从原来的企业中分离出新的企业(s p in -offs )、劳动力的流动、本地机构或组织之间的非正式的接触(1994)等。
本地化的知识溢出(LKS )是否是产业集群创新的驱动力?这个问题在国内外的学者们中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
持肯定的观点有Mal m berg 和Maskell (2002)、Audretsch 和Feld man (1996)、Jaffe (1993)等人。
持怀疑观点的主要为B reschi 和L iss oni (2001a 和2001b )等。
后者认为本地化的知识溢出(LKS )的重要性被夸大了,其对集群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马歇尔(M arshall )所说的金钱利益(pecuniary ad 2
vantage )[3]-[5]。
另外一些学者持折中观点(如Martin 和Sun 2ley,1996;B reschi 和Malerba,2001),还有一些学者对该问题没有明确的看法(如M arkusen,1996;Morgan,1997)。
认为集群中存在本地化的知识溢出(LKS )的观点主要出自以Mal m berg 和M askell 为代表的所谓经济地理学流派(Econom ic Geography )。
Mal m berg 和Maskell (2002)试图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空间集群理论(Theory of s patial clustering )
(Marj olein C .J Caniels 和Henny A.Rom ijn,2003),该理论认为本地化的知识溢出(LKS )是适应、学习、创新和竞争力的主要动力。
他们认为:“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分析,很少从知识如何分享、知识如何转移的角度出发”因此,他们的理论试图填补该空白。
尽管他们也采用了马歇尔(M arshall )的以成本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来研究集群的学习和创新问题,但没有沿着这条路径深入分析下去[6]。
支持当地知识溢出(LKS )的经济地理学学者还如Au 2dretsch 和Feldman (1996)。
其实证研究证实了当地知识溢出(LKS )的存在。
Feld man (1994)还把Dosi 的“创新的五个固定程序”(stylized facts of innovati on )①作为集群中存在当地知识溢出(LKS )的理论基础。
Jaffe 等人(1993)通过对区域内的专利的引用情况的研究,也找到了支持的实证证据。
其他一些研究也支持了当地知识溢出(LKS )的重要性[7],[8]。
反对当地知识溢出(LKS )的重要性的代表学者为B res 2chi 和L iss oni 。
他们认为当地知识溢出(LKS )的重要性被夸大了。
且当地知识溢出(LKS )的概念模糊、包含的范围太广“当地知识溢出(LKS )包含的范围太广,几乎所有的交流、信息分享和经济活动都可以归纳入其中”。
B reschi 和L iss oni 认为经济地理学派的学者倾向于寻找存在知识溢出的证据,然而这些证据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成本优势是集群存在的原因。
因此,把一切都归结于当地知识溢出(LKS )是有偏颇的。
Anderss on 和Ejer mo (2002)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还有一些作者持有相对折中的观点。
其中一些人的研究被称为新产业地理学派(N I G )。
代表性文献如对美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如硅谷、波士顿的128公路)的研究(如Saxe 2nian,1994;Dorf man,1983)、对意大利的产业集群的研究(如Pi ore 和Sabel,1984;Best,1990),对创新环境的研究(innovative m ilieux )(M aillat,1995)和对本地创新系统(l o 2cal innovati on syste m s )的研究,等等(B raczyk 等人,1998)。
如新产业地理学派(N I G )中的M artin 和Sunley (1996)强调了创新的动力问题。
他们认为,当地知识溢出(LKS )、金钱利益(pecuniary advantages )、专业化的供应商和范围经济等都被认为是创新的动力来源。
吴先华等:产业集群中本地知识溢出(LKS)问题的西方文献综述
B reschi和M alerba’s(2001)认为,当地知识溢出(LKS)和金钱利益(pecuniary advantages)都是重要的。
当地知识溢出(LKS)是一种“构建和维持有效率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流的能力”。
金钱利益是“专门化分工和熟练劳动力的集中地,能降低成本、减少公司在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在回顾研究产业集群创新问题的文献时,Keeble和W il2 kins on(Reg.Studies,1999)指出,早期的研究(如Pi ore 和Sabel)仍然强调Maskell的观点。
他们认为金钱利益(pe2 cuniary advantages)和技术溢出在解释集群增长时都起着重要作用。
1990年代后的研究强调知识和学习的作用。
而且趋向于对高新技术集群的研究。
一般认为,良好的社会基础设施是显性知识得以传递的基础,而社会制度如信任是公司和个人间隐性知识得以有效传递的良好条件。
尽管如此,传统的Maskell的成本优势理论并没有退出人们的视线(如Capell o, 1999)。
在新产业地理学派(N I G)中,有的并没有明确地基于当地知识溢出(LKS)和金钱利益(pecuniary advantages)来展开分析。
如Morgan(1997)的一篇经典文献中,认为当地的社会资本(s ocial cap ital)有利于合作公司的创新。
这实际上暗示了隐性知识的作用。
B reschi和L iss oni是批评当地知识溢出(LKS)在集群创新中作用的始作俑者[4],[5],他们认为金钱利益(pecuniary advantages)起着主要作用,但因为现在知识比较流行,因此知识的作用被高估了。
但是,支持一方所列举的证据并不令人信服。
B reschi和L iss oni批评了以前的经济地理学派所使用的度量方法,认为这些方法所定义的知识过于宽泛。
这样,由于成本优势所导致的创新行为却被归因于当地知识溢出(LKS)。
为了抨击经济地理学派的观点,B reschi和L iss oni给当地知识溢出(LKS)做了狭窄的定义。
他们认为,“知识溢出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它不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2 ty),同时可供许多人使用……”(2001a)。
他们还认为,知识的流动应该以市场机制为导向,这些市场机制间接地影响了当地公司的创新机遇(2001a)。
显然,他们认为,知识之所以具有外部性,是因为他们是纯粹的公共产品。
B reschi和L iss oni还将知识溢出问题的争论缩小到知识的定义与计量问题的范围内。
他们认为,在知识溢出的问题上,理论争论已告终结。
问题归结于采用合适的概念和定义,以及如何进行更精确的实证度量和详尽的分析。
以上争论中,由于学者们各自的理论背景、方法和样本选择不同,得到的结论自然各有分歧。
从总体来看,除了B reschi和L iss oni等少数学者以外,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本地知识溢出(LKS)对于集群的创新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下面,我们将对这大部分学者的工作做一个简要梳理。
2 文献侧重对发达国家集群的研究,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偏少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本地知识溢出(LKS)对于集群的创新具有积极作用[9],[10]。
其中,许多学者证实,在经济发达国家,本地知识溢出(LKS)是集群创新、学习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如Saxenian(1994)在其经典文献中,认为硅谷的半导体产业之所以比波士顿128公路的集群表现更好,是因为本地知识溢出(LKS)的作用。
在硅谷中,员工较高的流动率、非正式的交往和员工脱离原企业创立新企业
(s p in-offs)等等,都促使知识在集群中的溢出和流动。
许多学者还认为,相对于较缺乏创新的成熟行业,隐性知识在新兴的高技术行业的溢出更明显,因为隐性知识一般只能通过面对面的观察和交流和“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才能得到传播[11]。
地理上的接近有利于人们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扩散。
但在研究本地知识溢出(LKS)对集群的创新作用时,学者们似乎更多的关注发达国家的集群,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集群。
人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集群要获得创新知识,更多地借助于国际技术转移。
从“追赶策略”(catch up)、“国际技术溢出”、“国际技术转移”、“全球价值链”等术语可见一斑。
因此,以往的文献大多认为,集群要创新和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引进和消化国际技术。
也有一些文献对发展中国家集群中的知识溢出问题做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12]。
这些学者强调了建立在信任和共享价值观基础上的集群成员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如有学者认为“积极集体效率(active collective efficiency)”对于提高集群的竞争力是非常关键的。
它能将集群的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内化为竞争能力。
当然,通过集体的销售、生产和市场化,本地知识溢出(LKS)在经济外部性内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这些认识到本地知识溢出(LKS)重要作用的文献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制度等因素对于集群竞争力的作用,而较少探讨知识积累过程及其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总体而言,我们对于本地知识溢出(LKS)在发展中国家的集群中的本质、作用以及作用程度等仍然是知之甚少。
如本地知识溢出(LKS)是不是集群创新的动力?在何种程度上是集群创新的动力?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充分利用本地知识溢出(LKS)的作用来提高集群的竞争能力的战略是否能奏效?是亟需我们回答的问题。
3 本地知识溢出(LKS)的计量方法概述
与其他的有关知识问题的研究一样,这里的关键难点也在于知识的测度问题。
正如Audretsch和Feld man所说的:“在地理范围内,知识的溢出是通过何种渠道发生、如何识别出来,仍然无法明确地知道……”(2003),以前的对发达国家的集群中的知识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主要通过专利引用率和R&D的费用支出等指标来间接地识别知识的溢出效应。
B reschi和L iss oni(2001)认为这些间接的方法有着明显的缺陷。
如专利利用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本地知识溢出(LKS)的情况。
如专利的影响范围与这些专利的引用情况在地理上相关,仅仅说明知识在当地企业之间的流动比远距离的企业之间的流动得更频繁一些。
这并不意味着在没有补偿机制的情况下,知识会自由地流动。
Effie Kesidou和Henny Rom ijn(2006)认为,专利也只能部分地反映创新行为。
在发达国家,专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创新,但在发展中国家,用专利的形式来反映创新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行为更多的体现为将外国技术进行改造和修正,使之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是一种“干中学”的方式(Lall,1992)。
尽管这些行为确实对企业的生产效率产生了影响(Katz,1987),但却很少以R&D的费用的形式反映出来,这些方式创造的知识也较少以专利的面目出现;而且,尽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用专利的形式反映创新,但却很难找到对应的数据库(Bell,1984)。
因此
342
吴先华等:产业集群中本地知识溢出(LKS)问题的西方文献综述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很难通过专利数据库寻找到所需要的数据。
而且,专利数据库不能反映不同的专利对企业所具有的不同重要性。
即不能反映知识的有用程度。
尽管有些文献也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集群企业的调查,构建了数据库,但相对于庞大的企业的数量来说,这些样本太少,并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最近,有一些研究采用了直接的方法,即调查集群中的企业层面的数据。
Effie Kesidou和Henny Rom ijn(2006)在对发展中国家———U ruguay的软件集群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研究主要是对集群中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设置了企业的内部创新能力(5个指标)、知识的来源(6个指标)、公司的创新绩效(12个指标)等三方面的指标,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发现在该集群中的确存在本地知识溢出(LKS),并且对集群的创新有积极的影响。
而且,不同来源的知识对企业的不同方面的创新绩效有不同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和非正式的联系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企业从母企业中分离出来的经历(s p in-offs)有利于组织创新和商业化的创新。
相对而言,Effie Kesidou和Henny Rom ijn(2006)设置的指标较为合理,并从企业的层面采集第一手数据,采用的计量方法适当,所得的结论自然具有说服力。
4 小结
从西方相关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集群中存在着本地知识溢出(LKS)现象。
但在考察本地知识溢出(LKS)是否是集群创新的驱动力时,学者们产生了分歧。
但除了B reschi和L iss oni等学者之外,从Marshell到Krug man,大多数的学者从不同程度上都承认了本地知识溢出(LKS)是集群创新的动力。
但这些文献中,对发达国家集群的知识溢出问题研究得较多,对发展中国家的集群中的知识溢出研究得较少,因为学者们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发展中国家集群的创新,更多地依赖国际技术转移。
另外,对本地知识溢出(LKS)的计量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间接的度量方法,如采用专利和R&D的分布指标,但这些指标有其天然的不足,如没有反映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相对重要程度等信息;另一种是直接的方法,如对集群中的企业进行调查、获得数据,然后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得出政策建议。
如Effie Kesidou和Henny Rom ijn(2006)对乌拉圭的软件集群的调查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参考文献:
[1]MASKELL P,MAL MBERG A.Localized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J].Ca 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 ics,1999,23
(2):167-186.
[2]ANDERSS ON M,EJERMO O.Knowledge p r oducti on in S wedish
functi onal regi ons1993-1999[P].Paper Presented at the L jungby Workshop on Knowledge Sp ill overs and Knowledge Manage ment in I n2 dustrial Clusters and I ndustrial Net w orks,19-21Sep t.,2002. [3]CAN I?LS M C J.Knowledge Sp ill overs and Econom ic Gr owth:Re2
gi onal Gr owth D ifferentials Acr oss Eur ope[M]Cheltenha m:Edward Elgar,2000.
[4]BRESCH I S,L I SS ON I F.Localized knowledge s p ill overs versus inno2
vative m ilieu:Knowledge tacitness’reconsidered[P].Papers in Regi onal Science,2001a,80:255-273.
[5]BRESCH I S,F L I SS ON I.Knowledge s p ill overs and l ocal innovati on
syste m s:a critical survey[J].I ndustrial and Cor porate Change, 2001b,10(4):975-1005.
[6]COE D T,E HELP MAN,A W HOFF MA I STER.North-South
R&D s p ill overs.The Econom ic Journal,1997,107(440):134-149.
[7]AUDRETSCH D B,FELDMAN M P.R&D s p ill overs and the geogra2
phy of innovati on and p r oducti on[J].American Econom ic Revie w, 1996,86(3):630-640.
[8]JAFFE A B,T RAJTENBERG M,HENDERS ON R.Geographic l o2
calizati on of knowledge s p ill overs as evidenced by patent citati ons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 ics,1993,108:577-98.
[9]ANDERSS ON M,EJERMO O.Knowledge p r oducti on in S wedish
functi onal regi ons1993-1999[P].Paper Presented at the L jungby Workshop on Knowledge Sp ill overs and Knowledge Manage ment in I n2 dustrial Clusters and I ndustrial Net w orks,19-21Sep t.,2002. [10]AUDRETSCH D B,FELDMAN M P.R&D s p ill overs and the geog2
raphy of innovati on and p r oducti on[J].American Econom ic Re2 vie w,1996,86(3):630-640.
[11]DOSI G.Sources,p r ocedures and m icr oeconom ic effects of innova2
ti on[J].Journal of Econom ic L iterature,1988,26:1120-1171.
[12]RABELLOTTI R.Is there an’I ndustrial D istrict Model’?Foot w ear
districts in Italy and Mexico compared[J].World Devel opment,
1995,23(1):29-41.
[13]MARJOLE I N C J CAN I?S,HE NNY A ROM I JN.W hat drives in2
novativeness in industrial clusters?[Z].Transcending the debate.
Eindhoven Centre f or I nnovati on Studies,Working Paper03.
作者简介:吴先华(1977-),男,湖北石首人,讲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系主任,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知识管理。
蔡正平(1956-),女,重庆市人,副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方向为管理学。
郭际(1978-),女,湖北荆门人,讲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危机管理。
(本文责编:陈 夏)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