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疍家文化
北海疍家文化总结
北海疍家文化总结引言北海疍家文化是广西北海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凭借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
本文将对北海疍家文化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播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
1. 背景北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城市,疍家文化是该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之一。
疍家,即指杂居在北海城区周边山区的一支部族。
疍家人以农耕为生,世代居住在山区,保持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2. 疍家生活方式2.1 居住环境疍家人居住在北海周边的山区,地势险峻,气候多变。
他们依靠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以种植水稻、蔬菜和养殖家禽为主要经济来源。
2.2 衣着习俗疍家人的传统服饰主要为蓝色或黑色的上衣和长裤,女性常戴花布头巾。
这种传统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疍家人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2.3 饮食习俗疍家人以米饭为主食,辅以野菜和野味。
疍家人擅长制作腊肉、腊肠等特色食品,这些食品既是他们的日常口粮,也是待客的特色菜肴。
3. 疍家传统节日3.1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疍家人也有庆祝活动。
在这一天,疍家人会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包括歌舞、木偶戏和龙船竞渡等。
这些活动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也是展示疍家文化的平台。
3.2 丰收节丰收节是疍家人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秋季丰收后举行。
在这一天,疍家人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舞蹈、歌唱等。
人们以庆祝丰收为由,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4. 疍家民间艺术4.1 疍家木偶戏疍家木偶戏是北海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木偶戏以手工制作的木偶为表演形式,通过操纵木偶的动作和表情,来展现剧情和角色。
疍家木偶戏通常讲述一些民间故事和传统神话,寓意深远,极具观赏性。
4.2 疍家歌舞疍家人善歌善舞,歌舞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疍家舞蹈通常以手摆舞和脚踩舞为主要表演形式,独具风格,富有地方特色。
5. 疍家文化的现状和展望疍家文化是北海地区的独特宝藏,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疍家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019-2019年第13期(总第161期)摘 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北海的疍家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大力宣扬和传承。
文章从疍家文化外宣翻译对提升北海国际地位的重要意义出发,探究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遵循“三贴近原则”和“异化为主,适度归化的原则”的基础上,分别从译前、译中和译后来提炼外宣翻译策略,旨在让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士更充分了解疍家文化。
关键词:疍家文化;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中图分类号:H315.9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3-0019-0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时指出,北海具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要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
如今,北海文化品牌日趋成熟,体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疍家文化精品和旅游产品层出不穷。
近年来,北海正在打造一个疍家小镇,疍家文化的踪迹随处可寻。
不仅很多景区都有疍家文化的风俗习俗展示、主题活动,同时,北海的艺术歌舞团还以歌舞剧、音乐剧等形式宣传和传承疍家文化。
此外,来北海旅游的国际友人逐年增多,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北海共接待入境游客9.03万人次,同比增长12.94%。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宣翻译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依靠疍家文化外宣翻译可实现增加北海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实现国家及地区间的经济互利、政治互信和文化互容。
一、疍家文化概述疍家人居住在中国沿海地区,常年生活在海上,他们以船为家,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文化。
他们习于水性,断发文身,崇拜龙蛇。
他们有着异于陆上人家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过去漫长的渔家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家文化:从家居到服饰,从婚礼到渔歌,这个被称为“疍家人”的群体,编织了富有疍家风情的北海海岸风景。
“咸水歌”唱法独特,流传甚久;“哭嫁”婚礼颇具特色;疍家人做海鲜的烹饪手法有其独妙之处。
疍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族群特色,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具北海当地乡土风情的民俗文化,也是北海沿海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法宝。
疍家人的前世今生
疍家人的前世今生南方沿海,有着一群世世代代都漂泊在水上,过着以船为家、以渔为生的特殊群体。
他们是旧时代的贱民,备受欺凌。
一生中生老病死都在船上渡过,终生也不得上岸。
他们的“家”犹如漂泊于海面的蛋壳,因此被称为疍家。
当然了,对于“疍家”的叫法来源还存在着争议。
由于他们没有田地,无法在陆上生活,只能以捕捞、采珠、摆渡为生,长年累月都在海上漂浮,行迹遍布了浙、闽、粤、桂、琼等大小海域,包括内江也有分布。
在长期与陆上居民的社交分隔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饮食、服饰、婚俗等方面均自成一体。
他们没有统一的语言,不算是独立民族,而是同一类生活方式的水上居民。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版的巴瑶族,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但疍家人的命运却远远比不上吉卜赛人。
直到近代的文明变革,疍家人的命运才发生转变,冒出了大放异彩的人物,如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和爱国商人霍英东都是疍家人。
一、疍家人的起源关于疍家人的来源,有观点认为他们是南方土著越族的一支,理由是:秦始皇征发五十万大军开戍南岭时,当地的不甘为秦所掳而逃往江湖以渔业为生的部分土著越人。
或者认为,闽越国被汉武帝征服之后,一部分闽人流落江海形成了“水疍”。
包括历史学者罗香林都认为“水上人”就是越族后裔。
但这些说法都缺乏证据支持。
还有的认为,在战乱的历史时期,一些南下的逃难者,为了躲避官兵化作渔民,并日渐与当地渔民融合形成了疍家人。
疍家渔民想要找到疍家人的真正源头,还是先要弄清他们是具体出现时间。
从名称上看,晚古的史籍把疍家人写作为疍民、蛋民、疍户、蜑等,都近似蛋音。
类似的字音更早就出现在东晋的《华阳国志·巴志》:“其地东至鱼腹,而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属有濮、賨、苴、共、努、賨苴、夷、蜒之蛮。
”这里的蜒蛮,指的是西南地区部族,与现今疍家人所在的区域明显不同。
其后又有《南齐书·高逸·名僧传》:“建元之年为巴州刺史,绥坏蛮蜒。
”《隋书·地理志》:“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
文旅融合视角下北海侨越疍家节俗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文旅融合视角下北海侨越疍家节俗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引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的精神血脉。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北海侨越疍家节俗作为海南省北海市的重要文化瑰宝,承载了侨越疍家人的乡土情感和生活智慧。
本文以文旅融合的视角,探讨北海侨越疍家节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旨在保护和弘扬北海的独特文化。
一、北海侨越疍家节俗概述北海的侨越疍家节俗是侨越疍家人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的总称。
侨越疍家节俗包括传统节日、宗教信仰、婚嫁习俗等多个方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传统的黄姓家族宗祠文化和“五马街”的建筑群落。
宗祠文化是侨越疍家人祭祖和家族管理的核心体系,黄姓家族宗祠在北海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五马街”是北海地区保存完整的独特建筑群落,是侨越疍家人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二、文旅融合的意义和价值文旅融合是指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通过旅游的方式向游客展示和传播文化。
文旅融合有助于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旅游体验。
对于北海侨越疍家节俗文化而言,文旅融合能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北海侨越疍家节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 传承:北海侨越疍家节俗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宗祠文化和“五马街”的保护与传统习俗的继承上。
通过加强宗祠管理和保护,营造良好的宗教氛围,使得宗祠成为疍家人祭祖和进行家族活动的中心。
同时,对于“五马街”的保护和修复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保护和弘扬“五马街”的历史文化价值。
2. 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北海侨越疍家节俗文化还需要进行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一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进行推广和宣传。
通过建立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扩大文化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观众。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创作新的艺术作品。
疍家
蛋家人,又称为蛋民。
蛋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蛋民即水上居民,像浮于盐水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蛋民。
蛋民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
蛋民世居三亚市,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蛋民没有统一的语言,有部分蛋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语言(如三亚市的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区粤语仍通行),大部分地区已没有独立的祖籍语言(如保平港、望楼港等地区),语言多与当地居民相同。
蛋民祖籍是汉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宗教信仰为佛教,但也有其特点,他们更信奉龙皇——如三亚港的妈祖庙、保平港(即港西湾)的五龙公庙,蛋民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
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现在,海南岛南部除少部分蛋民仍留在原居地继续谋生之外,大部分蛋民迁移到三亚港、红沙港、海棠港、新村港等地谋生。
职业仍“以鱼为生“。
蛋民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
蛋民喜欢的首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偏爱玉器。
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
蛋家姑娘偏爱碧玉和翡翠。
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然后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
蛋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给飒爽英姿的蛋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
蛋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也很讲究。
他们一般喜欢戴上直径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筒式竹笠。
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
笠带则为蛋家姑娘的杰作,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宽约戴厘米左右的彩带。
蛋家疍家(正体字为蜑,标准汉语为dàn;亦作蛋家、艇家、水上人等)是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
“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疍家文化是广西北海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其独特的风貌和传统特点值得宣传推广。
但是,在翻译宣传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策略,以确保翻译效果的质量和可靠性。
首先,为了使疍家文化能够更好地被外界认知和接受,需要在翻译上注重语言的精准性。
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和翻译场合,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式和技巧,避免在语言表述上产生偏差或误解。
例如,在翻译宣传资料时,应尽量使用公式化的语言和词汇,以确保文化特点的准确传递和受众的明确理解。
而在口译翻译时,则要注重口语的流畅和表达的自然性,以避免语言表述的生硬和不自然。
其次,在疍家文化外宣翻译中,还需要注重文化差异的处理。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观念和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翻译工作时往往需要加以克服。
翻译人员应该尽量挖掘并突出疍家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让翻译对象更好地了解和接受这一文化。
同时,在文化差异方面,还需要注意敏感性,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引发文化纠纷的词汇和表述,以确保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要注重疍家文化宣传策略的创新性。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疍家文化宣传需要与国际化的背景相结合,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推广。
例如,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进行宣传,在传播渠道上更多元化。
此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进行交流互动,也是推广疍家文化的一个不错思路。
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可以吸收其他文化的优势元素,丰富疍家文化内涵,提升疍家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影响范围。
总之,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对于推广和传播疍家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疍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必须要被更多的人认知和接受。
通过注重语言精准性、文化差异的处理以及宣传策略的创新,可以有效提高疍家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我是北海娃,我爱我的家——疍家文化亲子手工制作大赛方案
2018.5———疍家文化亲子手工制作大赛方案我是北海娃,我爱我的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第一幼儿园张重宁莫秋一、活动简介疍家文化是北海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园的园本特色课程资源。
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了营造我园浓厚的疍家文化气息与热烈的节日气氛,引导幼儿认知家乡、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的情感,我园特向家长发出以“我是北海娃,我爱我的家”为主题的疍家文化亲子手工制作大赛的倡议。
请家长们努力配合,充分收集和利用各种疍家文化资源,引导孩子们精心制作,积极参与。
大赛共收集到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手工作品300多幅,对传承本土文化和促进亲子情感具有积极意义。
二、活动内容小班:疍家文化亲子拼贴画中班:疍家文化亲子吊饰大班:疍家文化亲子教玩具三、活动时间9月-10月四、奖项设置以科组为单位,每科组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对获奖作品的参赛幼儿进行表彰,以资鼓励。
五、评比依据1.作品富含疍家文化元素。
2.作品体现环保性和教育性。
3.作品具有创新性、美观性、耐用性。
4.作品具有安全性与卫生性。
所选用的材料要求无污染、造型尽量无棱角、无危险。
注:“疍家”就是以水上作业为主、以船为家的人。
北海老一辈都知道“疍家佬”“疍家婆”这些称谓,是指那些长期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为生的人。
因此,疍家文化又泛指与海洋有关的文化,以及疍家人勤劳、坚毅、勇于拼搏的精神文化。
参赛作品只要在内容、形式或者材料上有疍家文化的元素,都符合参赛条件。
六、活动具体流程(一)宣传阶段制作宣传海报,在幼儿园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相关内容,发动家长踊跃参与。
(二)作品征集阶段广泛征集各班幼儿的作品,编写参赛号。
(三)评选阶段邀请北海市原群众艺术馆馆长、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和园领导进行现场评选。
(四)展示阶段将获奖作品集中展出,让家长和幼儿更深入地了解疍家文化。
七、活动剪影(一)在幼儿园贴出宣传海报,并在幼儿园公众号上同步推送活动公告※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研究”(编号:2015B032)的阶段性成果。
疍家
疍家旧时分布于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动渔民称作疍家人。
疍家的起源已无可考查,一说是广府、客家等珠三角汉民系到达珠三角的早期南方汉族人;一说是古越族或古黎族等南方水上民族受陆上民族排斥,多年来漂泊于海上形成的一种特殊民体。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我国沿海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乃属汉族。
目录∙• 疍家的来历 ∙• 北海疍家文化 ∙ • 疍家棚疍家的来历回目录疍家,这一称谓有人认为是因为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壳漂泊于海面,所以称为疍家;也有人认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处于险恶的生存坏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无保障,如同蛋壳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疍家人主要从事沿海港湾的渔业和水上运输,他们祖祖辈辈浮家泛宅,与水为伴,长期与风浪搏斗,被人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也被人称作“疍家贼”,因在海面漂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解放初还差点成为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
疍家人常常“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
”逐渐,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疍家文化”。
他们信仰佛教,更信奉龙王,每逢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且必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他们喜唱“咸水歌”,出海打鱼时唱,织网聊天时唱,亲友相聚时更是唱出满天星斗,极富情调。
他们用唱歌在茫茫大海中慰藉自己孤独的灵魂。
北海疍家文化回目录 北海老一辈都知道“疍家佬”、“疍家婆”这些称谓,是指那些长期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为生的人。
北海外沙与地角的疍家人大致都认同自己的祖先来自福建,据老一辈疍家人说:由于见岸遇港就泊船扎营的迁徙特点,在19世纪的某一天,他们的祖先发现这个静静的海湾是个理想的避风港,于是在这里搭起疍家棚,定居下来,他们一代接一代繁衍,形成了疍家人相对聚居的两个居民区,并延续着疍家人的生活习俗和风情文化。
而居住在侨港镇的疍家人,则是历史上躲避战乱、侨居越南的华侨,因为1978年越南排华,祖国让他们在侨港镇这个宁静的港湾安了家。
疍家文化 (2)
以歌传承的疍家的历史文化和风情发布时间: 2009年6月15日 新闻作者:记者 龙杰 新闻来源:绿色中国广西图文频道在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北部湾沿海一带,居住着一群特殊的群体——疍家人。
虽然他们已洗脚上岸,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千百年来的生活习俗……在广西北海随处可见疍家篷,见证了一个以歌传承的疍家历史文化和风情。
疍家的由来:在南中国海洋辽阔的水面上,曾经活跃着一群长期浮居于海上的人们,因其艇如蛋型,故史籍称之为“疍家”,其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福建沿海一带。
在历史和人们模糊的记忆中,疍家仿佛自天玄地黄之初便生于水上,居于舟船,随潮往来,逐水而居,以出海打鱼、采珠为生,漂泊无定,被称为中国的“水上吉卜赛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疍家是个特殊的群体,对于该群体的由来,由于缺乏文字史料记载,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说法。
有人认为他们是古百越族的后代;有人说他们是56个民族之外的另一个少数民族;还有一种说法更具传奇色彩:“东晋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卢循顺海南下,战败后部下四散而逃,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杀,有一部分士卒乘船漂泊沿海一带,成为水上人家,从此以后,他们在水一方从事着打鱼、采珠、摆渡等职业,他们就是今天疍家人的由来。
由于身份来历不明等特殊原因,官府为了更好的控制这个群体,对他们实行约法三章,内容其中有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的强制规定。
因为有了这个规定,特别是不准读书识字,造成了很恶劣的后果,造成了近千年以来,没有文字记载。
同时,因他们世代极少上岸,鲜与陆上的居民接触,无论在性格、语言、服饰、居所、婚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均自成一体,形成了极富浓厚海上风情的族风民俗,这被称为“疍家文化”。
在广西北海区域居住的居民属外地流寓,其中疍家落户较早。
远在晋朝,便有疍民从江浙、福建、珠江三角洲等地移泊到北海港南湾,在生产上主要以捕鱼和采珠为业。
后因南湾不易躲避西南风浪及台风等自然灾害,而移泊外沙内港港叉处。
“一带一路”背景下外宣翻译的“变通”策略探讨——以北海疍家文化为例
27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9期总第802期No.9,2020Total of 8021“一带一路”对外宣翻译的影响在“一带一路”战略形势下,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
能否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宣翻译的技术水平。
正确利用外宣翻译这一语言交流工具,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进一步增进国际合作,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刻不容缓的任务。
当前,“一带一路”的壮丽蓝图正被如火如荼地谱写着,北海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其疍家文化的深意不言而喻。
将北海疍家文化推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既是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国家民族众多,如何充分利用语言,使其有效成为文化载体与凝聚各个国家的纽带,是每个外宣翻译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一带一路”背景下外宣翻译的“变通”策略能否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是检验外宣翻译的直接标准。
文学翻译要求“信、达、雅”,这样的要求在外宣翻译中也同样适用。
“信”要求在译文中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达”要求译文不要受制于原文形式,还要做到语言表达得体,用词规范,尽力去做到辞藻优美,达到“雅”的标准。
尤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要求译者对受众国的语言习惯有充分认识,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基础上,保证译文贴近我国发展实际的同时进行跨文化意识的转化,进行适当的删减并调整行文思路,用目的语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满足受众的心理以及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下文以北海疍家文化为例,分析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之下对此进行外宣翻译。
2.1明确语言差异,适当进行删减 语言差异应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始终被重视,过分忠于原文而导致的教条僵化,缺乏灵活地处理是外宣翻译的大忌。
众所周知,中国汉字讲究的是“雅”,汉文化中有内涵的文章常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句式等对句子进行修饰,其中的含义则需要细细去品味,表达效果上更是追求意境与朦胧之美。
北海疍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要】北海置家 民俗文化是北海 民俗文 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具有较大 的旅游开发价值 。但是 ,蛋家 民俗文化在发展
过 程中存在不被重视 、开发缺乏整体规划 、民俗旅游 商品开发不足等 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北 海文化旅 游发展 的步伐 。
基 于这些问题 ,蛋家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要有 准确的开发思路 ,制定科学 的开发模式 , 大宣传力度 ,开发多样式 民俗特色 加
tu s i e h i o r m B i a . i n
K yw r :D nipo l fl cl r t r teore; e a e o ̄ aj ep ;o ut e oi sucsB i i‘ a e k u ; u sr h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者异族独
具 个 性 的 民俗 文 化 所 吸 引 , 以一 定 的旅 游 设 施 为
t zdi l a r , ot n gsp o o tegvrm n, po t gal gtr dvl m n rD ni p ol’f kcl r e e f kf t e i r n o e u s ba i p rf m oen e t r i n -e in u t r h mon o m ee p e t aj epe l ut e o o f a So u
在疍家美食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时借助文化的氛围与影响将饮食与文化相结合在旅游旺季打造北海疍家海鲜美食文化节推出不同的菜色与优惠活动吸引游客与外商充分整合北海的观海优势渔港优势美食优势和疍家风情优势将北海建成中国最大的海鲜集散地和海鲜餐饮文化区让游客在品味疍家美食的同时感受饮食文化的魅力
第 2 卷第 4 1 期 2 1 年 8月 01
D ni e pei e a a j P o l nB i i a h
北海疍家小吃的传承和发展
营养 健康北海疍家小吃的传承和发展 陈雯 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疍家小吃,是疍家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并流传下来,受到人们喜欢的小吃类食品的总称。
疍家人在长期海上漂泊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带有浓郁特色的饮食,是疍家饮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疍家小吃发展现状北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地域经济的发展,让疍家小吃闻名于世,让游客在欣赏北海美丽海景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北海疍家特色小吃,并通过品尝疍家小吃来感受北海深厚的文化底蕴。
疍家小吃品种丰富,但口味百年不变,缺乏创新。
当前的小吃市场,日新月异,口味造型新颖层出,但由于北海疍家小吃经营多为家族传承,缺乏统一标准,地方主管部门引导不到位等因素制约了其发展。
疍家小吃多以手工制作为主,工序繁多,出品率低。
如出名的虾仔饼采用现炸工艺,虾球,墨鱼丸等小吃也是现做的方式,虽手工制作能保留食材的天然口味,但出品效率低;再加上疍家小吃摊位分散位置偏僻,不成规模,店面形象不佳,卫生条件不达标,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等。
以上种种因素,严重制约了北海疍家小吃的发展,使其在长期的市场环境中发展缓慢,影响力微弱。
疍家小吃的传承与发展措施要让北海疍家小吃像其他地方名小吃一样呈现在大众面前,需要对其进行有力的挖据与传承,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手:举办美食大赛,扩大知名度。
大力挖掘疍家小吃种类,提高疍家小吃的知名度,加大宣传,引起政府的重视并介入推广,旅游局应联合政府部门定期举办疍家特色美食大赛,大力传播疍家饮食文化。
在市场环境中,社会效应通过某种手段可以转化为经济效应,任何的传承和发展都应该考虑经济因素。
比如通过免费品尝提升口碑效应,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特色宣传等。
政府牵头,建设疍家特色小镇。
目前,北海疍家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疍家小镇是集餐饮食宿及疍家文化于一体的特色小镇,餐饮食宿各方面均体现疍家元素,为商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因此,疍家小吃要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主动融入到疍家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中,将传统小摊小贩和流动摊贩转变成规模化、集中化的销售形式,充分借助疍家小镇这张名片,吸引市内外的游客参与到疍家小吃的宣传推广中,逐步提升疍家小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试论广西北海疍家传统禁忌文化
试论广西北海疍家传统禁忌文化作者:刘其光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1期摘要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几乎每个民族或族群在其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出现与之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禁忌,并且对各自民族或族群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北海疍家传统禁忌,作为其自身“水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北海疍家传统文化研究重要的一环。
本文以北海疍家传统禁忌为考察对象,试从禁忌的产生及历史演变、类别、积极的功能效用等层面加以阐释,从而揭示这一普遍社会现象包蕴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透析北海疍家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北海疍家传统禁忌文化内涵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广西北海疍家民俗文化传承与旅游价值研究(1010593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刘其光,广西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广西北海疍家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245-02禁忌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汉代典籍已有记载。
《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云:“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关于禁忌的定义,历来阐述颇多。
《汉语大词典》对其定义归纳如下:(1)忌讳或避忌的事物。
(2)谓因摄养而避免食用某种食品或药物。
(3)指禁令戒条。
(4)谓禁止。
在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禁忌一词在国际学术界统称“塔布”(Taboo)。
“英文Taboo一词,起源于中波利尼西亚土著语,塔布意译为禁忌。
其意义就是禁止同神圣的东西或不洁的人们、事物等接近,否则即会招致超自然力量的惩罚”。
此种解释与《汉语大词典》的第一种定义基本相符,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基于民俗学定义下的北海疍家传统禁忌。
北海疍家传统禁忌是北海疍家社会极其常见的一种文化习俗现象,它与北海疍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通过对禁忌的产生及历史演变、类别、积极的功能效用等层面的分析阐释,试图廓清其历史变迁轨迹,以从一个侧面透视其所负载的族群文化心理形态,进而揭示其在北海疍家社会历史进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北海疍家文化
北海疍家文化北海疍家文化疍民,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称呼。
古代疍民主要分布在长江和东南沿海一带,今集中在两广和福建沿海。
主要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业,多以船为家。
“疍”之得名,因其居以为家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而称。
北海疍家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北海疍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组成体系是由几个不同的群体板块构成。
一是具有广西唯一的有纯疍家群体的建制镇;二是具有由客家人为主体的疍家群体;三是有史籍记在中最古老的疍家群体;四是有既保存疍家风俗,又兼容合浦俗有四民风俗的疍家群体;五是具有专业化的疍家群体。
这就是千秋焕彩的北海疍家。
疍民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
疍家人信奉妈祖,市区有普渡震宫,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三婆庙都是用以供奉妈祖。
疍民们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在疍家的心目中,天后宫的规格仅次于观音庙。
天后的正式尊号是天上圣母。
闽台地区称为“妈祖”,专门建“妈祖庙”来供奉,北部湾沿海或称天后或天妃,民间俗语也称为“三婆”,供奉天后的庙宇也就叫天后宫、天妃庙或三婆庙。
疍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珍珠珊瑚及贝壳打造,还喜欢戴笠,这种笠做工考究,呈圆锥形,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金光闪闪,既是笠的保护层,又增加了一分光彩。
戴着这种笠,防晒又防雨,是常年在海边劳作生长的时常经历日晒雨淋的疍家姑娘的必须品疍家姑娘勤劳、善良、美丽、聪明、贤慧,当他们的父兄、丈夫出海打鱼时,她们就在家里或岸上织梭,补网,我小时候曾到过疍民亲戚家,亲手尝试织梭。
疍家女成亲时要不是看夫家有没有房,而是看有没有船。
当地的渔民都很有钱,因为普通的一艘渔船就是一辆好车的价钱,好的更是要一百多万到几百万不等的。
相比,疍民的住房比较简单,他们常年生活在海上,渔船就是他们的家。
说起北海疍家文化,不得不提起涠洲疍家,晋代刘欣期是最早记述涠洲疍家的人。
疍家文化 (2)
以歌传承的疍家的历史文化和风情发布时间: 2009年6月15日 新闻作者:记者 龙杰 新闻来源:绿色中国广西图文频道在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北部湾沿海一带,居住着一群特殊的群体——疍家人。
虽然他们已洗脚上岸,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千百年来的生活习俗……在广西北海随处可见疍家篷,见证了一个以歌传承的疍家历史文化和风情。
疍家的由来:在南中国海洋辽阔的水面上,曾经活跃着一群长期浮居于海上的人们,因其艇如蛋型,故史籍称之为“疍家”,其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福建沿海一带。
在历史和人们模糊的记忆中,疍家仿佛自天玄地黄之初便生于水上,居于舟船,随潮往来,逐水而居,以出海打鱼、采珠为生,漂泊无定,被称为中国的“水上吉卜赛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疍家是个特殊的群体,对于该群体的由来,由于缺乏文字史料记载,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说法。
有人认为他们是古百越族的后代;有人说他们是56个民族之外的另一个少数民族;还有一种说法更具传奇色彩:“东晋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卢循顺海南下,战败后部下四散而逃,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杀,有一部分士卒乘船漂泊沿海一带,成为水上人家,从此以后,他们在水一方从事着打鱼、采珠、摆渡等职业,他们就是今天疍家人的由来。
由于身份来历不明等特殊原因,官府为了更好的控制这个群体,对他们实行约法三章,内容其中有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的强制规定。
因为有了这个规定,特别是不准读书识字,造成了很恶劣的后果,造成了近千年以来,没有文字记载。
同时,因他们世代极少上岸,鲜与陆上的居民接触,无论在性格、语言、服饰、居所、婚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均自成一体,形成了极富浓厚海上风情的族风民俗,这被称为“疍家文化”。
在广西北海区域居住的居民属外地流寓,其中疍家落户较早。
远在晋朝,便有疍民从江浙、福建、珠江三角洲等地移泊到北海港南湾,在生产上主要以捕鱼和采珠为业。
后因南湾不易躲避西南风浪及台风等自然灾害,而移泊外沙内港港叉处。
广西北海当地民俗风情
广西北海当地民俗风情北海位于广西的最南端,那里生活着叫做“疍家”的渔民。
疍家作为“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水上人家,其居住一般在傍岸临水架设的棚户里,北海历史上聚居于外沙和市区海边街傍海一带。
该棚户竹瓦板壁,秋镒简陋,室内陈设简单,卫生清洁十分讲究,市民管它叫“疍家棚”。
疍家在历史上被看作是“愚蠢不谙文字,不记岁年,朝夕惟局促舟中,所得鱼仅充一饱的蛮民”。
有“男女衣不盖肤,婚时以蛮歌相迎”等习俗。
可见当时的疍家生活是何等的艰辛,难怪北海有“有女不嫁疍家老”的说法。
疍家人少文化,普遍迷信鬼神,不管吉凶都要托诸神灵。
传说,每一个人出生来到世上,就随身带来属于自己的一份“福”,这份福包括一生应有的衣、食、住、行,还包括体力的付出和精神享受。
如果从小就能珍惜它,把“福”积蓄起来,老了就有享不尽的“福”。
若是一生能勤劳节俭、怜贫恤苦、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就是“积德”,又叫“积福”。
好事做得越多,就会不断增加你的“福”。
因为福寿相连,所以就会“添福增寿”。
反过来,如果身在福中不知福,任意糟蹋自己的“福分”,好吃懒做,尽做坏事、恶事,甚至危害社会,就会“损福折寿”。
依据这个传说,每年的农历年正月十六是疍家渔民一年一度向龙母庙祈福的日子。
当地的居民都会举办一次很隆重的祈福仪式。
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坪摆设案桌,焚香点烛,摆上茶果牲醴,虔诚地向上苍祷告,祈求各方神灵保佑新的一年四季平安、万事如意、添福增寿。
同时他们扛着龙母神像,抬着烧猪,拉着水果,浩浩荡荡走在大街上,最后来到龙母庙前舞狮舞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丰收。
等到活动结束后,他们将现场分到的烧猪肉和水果与全家人分享这些祭拜后的贡品,预示能带来好运,庆丰收,保平安。
这一民俗,看起来是迷信,其实通过“祈福”、“惜福”,教育人们要勤劳节俭、行善积德,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所以,能被人们认可接受,以至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祈福还福是北海一项古老的民间活动,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北部湾疍家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
北部湾疍家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北部湾疍家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唐晓梅摘要:海洋资源丰富的北部湾聚居了众多疍家人,流传着丰富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既带有浓郁的岭南海洋文化色彩,又蕴含北部湾海洋民俗风情,体现了北部湾疍家人的独特的价值观念。
挖掘北部湾疍家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能为广西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北部湾疍家;民间故事;文化内涵疍家是中国沿水而居于舟中的汉族族群。
因何谓之“疍家”,有多种说法。
此举最有代表性的说法:疍家人长年居住的舟艇状若蛋之半剖形,故称疍家。
(1)疍家人沿海而居,讨海为生,主要分布于海南、两广、福建等中国沿海地区。
美丽富饶的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
广西的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沿海地区犹如明珠,坐落于北部湾临海沿岸。
广西沿海疍家居民也主要分布在這些区域。
勤劳勇敢的疍家人,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许多动人的民间故事。
广西北部湾疍家民间故事既带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又融汇了岭南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是疍家历史文化的镜像。
北部湾疍家民间故事映照出疍家人的历史文化记忆、思维方式、审美观念、民间信仰、价值取向,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北部湾疍家居民沿水而居,捕海为生,依靠海洋作为生存发展资源,对大海、大自然有很深的依赖性,其生活、生产、习俗均具南方海洋特色,其民间故事也带有浓厚的岭南海洋文化色彩。
黑格尔最早提出海洋文化这一概念,它是指人类在依赖海洋、利用海洋、征服海洋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2)首先,产生于广袤大海的海洋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拓性、神秘浪漫、自由冒险、激情壮美的特点。
北部湾疍家民间故事以丰沛的想象力展现出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海洋民俗文化也是海洋文化的重要构成,在北部湾疍家民间故事中也体现出岭南海洋民俗文化。
再次,疍家民间故事是疍家人长期生产生活中流传下来的精神产品,体现了疍家人的价值观念。
一、北部湾疍家民间故事的海洋气息北部湾疍家民间故事,大都与海洋密切相关,想象丰富,浪漫瑰丽,充满神秘色彩。
疍家酒文化——精选推荐
疍家酒文化曹操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最后却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来解除了心中的困惑!可见酒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良师益友!同样,每个地区,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酒文化。
而我美丽的家乡——北海,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酒文化——疍家酒文化。
一说到疍家酒文化,那就不由得让人家想起漂泊在海上飘渺的船只和波涛汹涌,一望无垠的大海,以及纱般的银滩!疍家人可说是最有口福的一族,他们的饮食源自大海无尽的恩赐,啖尽海中百味。
疍家酒席的歇后语是“全是鱼”,引伸为全是海珍品燕窝、鱼翅、鲈皮、鳘鱼肚、鲍鱼、海参等。
疍家由于长年累月在海上漂泊,在渔猎中战风斗浪,居住环境潮湿,易被寒气和潮气所侵及易患风湿等疾病。
然而,智慧的蛋民们早就懂得了物竞天择的道理,他们先行发现了酒的御寒功能,继之在漫长的海上生涯中,实践出慑海之精华,用海马、海参、海蛇、海虾等海珍泡制出各色风味的海珍酒,这些海珍酒各具祛风、除湿、壮腰补肾、强身健体等不同的功效,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北海“疍家酒文化”。
相传大明朝时,冼夫人率兵平定广州刺史叛乱,疍家人奉酒助威,将士们作战勇猛,所向披靡。
战后皆问:“何酒如神?”冼夫人忆景生情,脱口而出“疍家酒”可知疍家人的酒文化在历史上所起到的激昂斗志的作用。
当然,现代的疍家酒文化也不亚于古代的。
俗话说得好,珠乡三件宝“珍珠,海牛,东园家酒”,在北海街上唱的是朗朗上口,无论男女老少都是随口拈来。
而且这些由海鲜做成的酒有治风湿疗效的功能,被广大疍家民众所接受,这种酒同时也渗入每个疍家人的心中。
而由歌声传承的疍家风情将成为北海旅游的新名片里的重要内容。
让人家觉得来了北海就得吃海鲜,赏海景,喝酒,而且得喝疍家酒。
而看海景、吃海鲜,喝着疍家酒,是我们每个疍家人过的平常而又美妙的生活,同时也是外地游客期待的,同时可以切身体验到真实疍家人的生活,了解疍家历史文化和风情的最好选择!所以在如此醉人的海景,如此可口的海鲜,如此香醇的疍家酒中。
“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关于北海疍家文化的翻译工作涌现出来。
北海疍家文化是中国传统的海洋渔民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推广这一特色文化,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外宣翻译策略。
本文将从“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疍家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展开研究。
为了更好地推广北海疍家文化,需要深入了解其独特的特点和内涵。
疍家文化是北海地区特有的渔民文化,代代相传,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和渔家智慧。
在进行外宣翻译时,需要充分挖掘这些特点,及时更新内容,保持其生动性和时效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这一特色文化。
要根据目标受众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外宣翻译策略。
对于国际受众,可以采用国际化的翻译手段,将北海疍家文化与国际接轨,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而对于国内受众,可以采用本土化的翻译方式,强化文化认同感,使之更贴近民众生活。
在外宣翻译过程中,需要兼顾两者之间的平衡,使得传播效果更加明显。
要注重多种翻译形式的结合运用,包括文字翻译、图像翻译和视频翻译等。
文字翻译可以传达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图像翻译可以展现疍家文化的风土人情,视频翻译则可以生动展示疍家文化的特色活动和传统技艺。
通过多种形式的翻译结合运用,可以使疍家文化更加全面地呈现给受众,增强外宣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外宣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外宣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现在,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北海疍家文化的宣传推广已成为必然趋势。
这些新媒体平台可以快速传播信息,吸引更多关注,增加外宣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对外宣翻译人员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的翻译经验。
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翻译技巧,才能更好地将北海疍家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的受众。
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注重语言的优美流畅和表达的准确精细,使之更贴近目标受众的接受程度。
北海疍家传统民俗服饰文化研究
北海疍家传统民俗服饰文化研究
郝士杰;刘雪迎;游兴兰
【期刊名称】《丝网印刷》
【年(卷),期】2024()9
【摘要】在众多广西地方传统民俗服饰中,北海疍家服饰有着与众不同的海洋风格和样式。
文章对北海疍家民俗的活动、服装、配饰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探求疍家民俗服饰所体现的着装习俗、审美观念,推进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郝士杰;刘雪迎;游兴兰
【作者单位】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
【相关文献】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之一——北海疍家传统体育研究
2.“水上居民”传统民俗体育与特色滨海休闲旅游的开发——以北海疍家为例
3.北海疍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4.北海疍家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5.北海疍家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海疍家文化
疍民,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称呼。
古代疍民主要分布在长江和东南沿海一带,今集中在两广和福建沿海。
主要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业,多以船为家。
“疍”之得名,因其居以为家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而称。
北海疍家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北海疍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组成体系是由几个不同的群体板块构成。
一是具有广西唯一的有纯疍家群体的建制镇;二是具有由客家人为主体的疍家群体;三是有史籍记在中最古老的疍家群体;四是有既保存疍家风俗,又兼容合浦俗有四民风俗的疍家群体;五是具有专业化的疍家群体。
这就是千秋焕彩的北海疍家。
疍民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
疍家人信奉妈祖,市区有普渡震宫,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三婆庙都是用以供奉妈祖。
疍民们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在疍家的心目中,天后宫的规格仅次于观音庙。
天后的正式尊号是天上圣母。
闽台地区称为“妈祖”,专门建“妈祖庙”来供奉,北部湾沿海或称天后或天妃,民间俗语也称为“三婆”,供奉天后的庙宇也就叫天后宫、天妃庙或三婆庙。
疍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珍珠珊瑚及贝壳打造,还喜欢戴笠,这种笠做工考究,呈圆锥形,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金光闪闪,既是笠的保护层,又增加了一分光彩。
戴着这种笠,防晒又防雨,是常年在海边劳作生长的时常经历日晒雨淋的疍家姑娘的必须品
疍家姑娘勤劳、善良、美丽、聪明、贤慧,当他们的父兄、丈夫出海打鱼时,她们就在家里或岸上织梭,补网,我小时候曾到过疍民亲戚家,亲手尝试织梭。
疍家女成亲时要不是看夫家有没有房,而是看有没有船。
当地的渔民都很有钱,因为普通的一艘渔船就是一辆好车的价钱,好的更是要一百多万到几百万不等的。
相比,疍民的住房比较简单,他们常年生活在海上,渔船就是他们的家。
说起北海疍家文化,不得不提起涠洲疍家,晋代刘欣期是最早记述涠洲疍家的人。
正是因为有了他在《交州记》中对涠洲的记述,才为后人保留了涠洲疍家的千古风采。
刘欣期的《交州记》中记:
“去合浦八十里有涠洲,周回百里。
”
“合浦涠洲有石室,其里一石如鼓形。
见榴杖倚著石壁,采珠人常祭之。
”
从这些记述中可知,在晋代(公元281—420年),涠洲岛上就有采珠人聚居谋生了。
从“采珠人常祭之”的情形来看,涠洲岛上的采珠人的祭祀活动在当时已是经常性的了。
从记述中的“其里一石如鼓形。
见榴杖倚著石壁”的祭祀情形来看,祭祀的不是鬼神仙佛,应该是一种图腾崇拜,这与北海沿海渔村疍家古代的图腾崇拜是相一致的。
这里所记述的采珠人,可以认定是涠洲岛上最早的本土疍家。
这与唐代的刘恂在《岭表述异》廉州珠”篇中记载的: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
每年太守修贡,自监珠户入池。
”这里的珠户,都是涠洲岛上最早的本土疍家相一致的。
从“涠洲”碑和《涠洲说》的记载中可知,涠洲的居民是经过历朝历代的移民形成的。
不管他们移民来到涠洲前是什么职业,但进入涠洲后因山多田少,余夫以采海为生或类珠户”,都同化为疍家了。
在北海的疍家文化中,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乾江疍家,无疑是其中最多彩灿烂的篇章。
据乾江居民中的姓氏族谱记载,苏姓是乾江最早的居民,早在唐宋之交,中原苏氏的一支便由陕西、河南向南迁移,其中一支到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谋生,之后再向桂西、黔、川伸移。
由于中原苏氏来自不同的县、镇,为了记住祖宗故地,于是就将其中地名开头有“乾”和“体”字的合起来,组成“乾体”为地名,这就是今天的乾体。
在《后汉书》、《晋书》的记载中,古代合浦“郡不产谷实”,民唯以采珠为业。
”来到乾体的中原移民,自然也要入乡随俗,耕海为生,因此开拓了北海合浦疍家的绚丽篇章。
北海疍家文化最喜人之处是至今仍相对保存完好,在沿海地区,居民仍以旧式疍家习俗生活,戴笠,采珠,织梭,打渔,撒网,出海,送龙王,祭妈祖……疍家文化风味浓厚,到北海旅游的外地游客,的确不能错过疍家文化的体验!
推荐体验地点:冠头岭,大江埠,涠洲岛,合浦乾江,外沙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