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
北海疍家文化总结

北海疍家文化总结引言北海疍家文化是广西北海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凭借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
本文将对北海疍家文化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播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
1. 背景北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城市,疍家文化是该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之一。
疍家,即指杂居在北海城区周边山区的一支部族。
疍家人以农耕为生,世代居住在山区,保持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2. 疍家生活方式2.1 居住环境疍家人居住在北海周边的山区,地势险峻,气候多变。
他们依靠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以种植水稻、蔬菜和养殖家禽为主要经济来源。
2.2 衣着习俗疍家人的传统服饰主要为蓝色或黑色的上衣和长裤,女性常戴花布头巾。
这种传统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疍家人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2.3 饮食习俗疍家人以米饭为主食,辅以野菜和野味。
疍家人擅长制作腊肉、腊肠等特色食品,这些食品既是他们的日常口粮,也是待客的特色菜肴。
3. 疍家传统节日3.1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疍家人也有庆祝活动。
在这一天,疍家人会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包括歌舞、木偶戏和龙船竞渡等。
这些活动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也是展示疍家文化的平台。
3.2 丰收节丰收节是疍家人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秋季丰收后举行。
在这一天,疍家人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舞蹈、歌唱等。
人们以庆祝丰收为由,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4. 疍家民间艺术4.1 疍家木偶戏疍家木偶戏是北海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木偶戏以手工制作的木偶为表演形式,通过操纵木偶的动作和表情,来展现剧情和角色。
疍家木偶戏通常讲述一些民间故事和传统神话,寓意深远,极具观赏性。
4.2 疍家歌舞疍家人善歌善舞,歌舞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疍家舞蹈通常以手摆舞和脚踩舞为主要表演形式,独具风格,富有地方特色。
5. 疍家文化的现状和展望疍家文化是北海地区的独特宝藏,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疍家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疍家

蛋家人,又称为蛋民。
蛋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蛋民即水上居民,像浮于盐水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蛋民。
蛋民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
蛋民世居三亚市,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蛋民没有统一的语言,有部分蛋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语言(如三亚市的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区粤语仍通行),大部分地区已没有独立的祖籍语言(如保平港、望楼港等地区),语言多与当地居民相同。
蛋民祖籍是汉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宗教信仰为佛教,但也有其特点,他们更信奉龙皇——如三亚港的妈祖庙、保平港(即港西湾)的五龙公庙,蛋民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
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现在,海南岛南部除少部分蛋民仍留在原居地继续谋生之外,大部分蛋民迁移到三亚港、红沙港、海棠港、新村港等地谋生。
职业仍“以鱼为生“。
蛋民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
蛋民喜欢的首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偏爱玉器。
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
蛋家姑娘偏爱碧玉和翡翠。
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然后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
蛋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给飒爽英姿的蛋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
蛋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也很讲究。
他们一般喜欢戴上直径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筒式竹笠。
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
笠带则为蛋家姑娘的杰作,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宽约戴厘米左右的彩带。
蛋家疍家(正体字为蜑,标准汉语为dàn;亦作蛋家、艇家、水上人等)是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
广东攻略第四十四篇:疍家文化篇

广东攻略第四十四篇:疍家文化篇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
“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
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
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
间亦有置产耕种者。
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疍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
疍民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
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海,广西的北海、防城港,海南三亚等沿海地区。
、一般把生活在水上以打鱼为生的小渔民家庭为“疍家“,他们没有大船,无法远航,只能在近海捕鱼。
渔港里也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退潮时,他们下笼下网,捕些鱼虾。
生活随着潮汐变化而变化。
关于“疍家”的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所以被称为“疍民”。
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有研究学者认为“疍民”是古越族的后代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解放前他们因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
对于疍家人的来历,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疍家人是原居于百越人。
历史学者罗香林认为“水上人”就是越族后裔。
然而,疍民也不一定是单纯的民族,可能在历史不同时期融合了不同人群。
由于靠近大海,大风大浪让疍民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
打鱼也很难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
于是,一部分疍民开始向岸上悄悄发展,演变成为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两栖疍民”。
疍家分为福州疍民以及广东疍家人。
福州疍民讲闽东语,福建闽东称福建疍民为“曲蹄”、福建渔民。
广东疍家人讲粤语,被称作“水上人”或渔民、疍家人等。
由于他们经常生活在游船上,他们的脚同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略有差别,因而得一矮化称谓“曲蹄”。
疍家

疍家旧时分布于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动渔民称作疍家人。
疍家的起源已无可考查,一说是广府、客家等珠三角汉民系到达珠三角的早期南方汉族人;一说是古越族或古黎族等南方水上民族受陆上民族排斥,多年来漂泊于海上形成的一种特殊民体。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我国沿海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乃属汉族。
目录∙• 疍家的来历 ∙• 北海疍家文化 ∙ • 疍家棚疍家的来历回目录疍家,这一称谓有人认为是因为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壳漂泊于海面,所以称为疍家;也有人认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处于险恶的生存坏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无保障,如同蛋壳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疍家人主要从事沿海港湾的渔业和水上运输,他们祖祖辈辈浮家泛宅,与水为伴,长期与风浪搏斗,被人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也被人称作“疍家贼”,因在海面漂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解放初还差点成为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
疍家人常常“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
”逐渐,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疍家文化”。
他们信仰佛教,更信奉龙王,每逢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且必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他们喜唱“咸水歌”,出海打鱼时唱,织网聊天时唱,亲友相聚时更是唱出满天星斗,极富情调。
他们用唱歌在茫茫大海中慰藉自己孤独的灵魂。
北海疍家文化回目录 北海老一辈都知道“疍家佬”、“疍家婆”这些称谓,是指那些长期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为生的人。
北海外沙与地角的疍家人大致都认同自己的祖先来自福建,据老一辈疍家人说:由于见岸遇港就泊船扎营的迁徙特点,在19世纪的某一天,他们的祖先发现这个静静的海湾是个理想的避风港,于是在这里搭起疍家棚,定居下来,他们一代接一代繁衍,形成了疍家人相对聚居的两个居民区,并延续着疍家人的生活习俗和风情文化。
而居住在侨港镇的疍家人,则是历史上躲避战乱、侨居越南的华侨,因为1978年越南排华,祖国让他们在侨港镇这个宁静的港湾安了家。
疍家文化风俗研究

疍家文化风俗研究疍家是中国湖南省永州地区特有的一个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风俗。
研究疍家文化风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历史、生活方式以及传统价值观。
其次,疍家人传承了丰富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疍家人喜欢摆弄乐器,流传下来的有疍箫、疍锣、疍鼓等多种乐器。
他们常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婚礼上演奏和歌唱。
疍家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编排而闻名,疍家人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舞蹈通常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喜悦的情绪。
疍家的美食文化也是他们的特色之一、疍家人主要以农耕为生,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包括稻谷、玉米、豆类等。
因此,疍家人的饮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常常搭配丰富的菜肴。
疍家菜肴以清淡、鲜美为主,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他们擅长制作独特的家常菜,如疍家腊肉、疍家面线等,这些美食代表了疍家人的独特口味和饮食文化。
此外,疍家人还拥有鲜明的服饰文化。
他们的传统服装以蓝色和黑色为主,通常由蓝色的长袍和黑色的束腰裙组成,女性则穿着长蓝色裙子,上面搭配黑色上衣。
这些服饰通常由疍家妇女手工制作,注重绣花和刺绣的细节。
在特殊的场合,如节日和婚礼,疍家人会穿着传统服饰,展示他们的独特风采和传统价值观。
疍家人的文化风俗独特而丰富。
通过研究疍家文化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这不仅有助于文化保护和传承,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我们应当珍视并尊重每个民族的独特之处,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繁荣。
疍家人的前世今生

疍家人的前世今生南方沿海,有着一群世世代代都漂泊在水上,过着以船为家、以渔为生的特殊群体。
他们是旧时代的贱民,备受欺凌。
一生中生老病死都在船上渡过,终生也不得上岸。
他们的“家”犹如漂泊于海面的蛋壳,因此被称为疍家。
当然了,对于“疍家”的叫法来源还存在着争议。
由于他们没有田地,无法在陆上生活,只能以捕捞、采珠、摆渡为生,长年累月都在海上漂浮,行迹遍布了浙、闽、粤、桂、琼等大小海域,包括内江也有分布。
在长期与陆上居民的社交分隔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饮食、服饰、婚俗等方面均自成一体。
他们没有统一的语言,不算是独立民族,而是同一类生活方式的水上居民。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版的巴瑶族,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但疍家人的命运却远远比不上吉卜赛人。
直到近代的文明变革,疍家人的命运才发生转变,冒出了大放异彩的人物,如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和爱国商人霍英东都是疍家人。
一、疍家人的起源关于疍家人的来源,有观点认为他们是南方土著越族的一支,理由是:秦始皇征发五十万大军开戍南岭时,当地的不甘为秦所掳而逃往江湖以渔业为生的部分土著越人。
或者认为,闽越国被汉武帝征服之后,一部分闽人流落江海形成了“水疍”。
包括历史学者罗香林都认为“水上人”就是越族后裔。
但这些说法都缺乏证据支持。
还有的认为,在战乱的历史时期,一些南下的逃难者,为了躲避官兵化作渔民,并日渐与当地渔民融合形成了疍家人。
疍家渔民想要找到疍家人的真正源头,还是先要弄清他们是具体出现时间。
从名称上看,晚古的史籍把疍家人写作为疍民、蛋民、疍户、蜑等,都近似蛋音。
类似的字音更早就出现在东晋的《华阳国志·巴志》:“其地东至鱼腹,而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属有濮、賨、苴、共、努、賨苴、夷、蜒之蛮。
”这里的蜒蛮,指的是西南地区部族,与现今疍家人所在的区域明显不同。
其后又有《南齐书·高逸·名僧传》:“建元之年为巴州刺史,绥坏蛮蜒。
”《隋书·地理志》:“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
疍家人是什么民族

疍家人是什么民族说到疍家人,我们一般想到艇仔粥这类至今在广州依然流行的疍家宵夜首选之物。
蛋家人走入官方的视野,起源于霍英东先生的寻根问祖。
船上出生的霍大老板要衣锦还乡,但乡在哪里他不知道,就去问广东的有司,有司也不知因为霍大老板的先祖无户口、无祖产、无族谱的“三无人员”。
那只能叫下面的人去找,下面的人肯定都说霍大老板是自己的人啦,都争着于霍大老板拉关系。
当然疍家名人还有很多,比如洗星海、周润发等人。
广东疍家人分为粤语疍家人和闽南语疍家人,闽南语疍家人分布在香港大鹏半岛大亚湾以东(讲闽南语瓯船腔),而海南广西疍家人都是粤语疍家人。
广州俗考三六称,疍户本林邑蛮,毛奇龄的西河合集称马来的龙户即疍户,顾炎武称马来人本林邑蛮,而且陈序经先生认为疍户是一个被汉民吸收的水上民族。
至清初在广东、福建两省的的少数民族要么外迁要么同化,而蛋家人既无外迁也无同化,只是在语言上讲上了粤语和闽南语等。
新中国建立后,蛋家人终于云开见日了,落了户口,在岸上有了立足之地。
在民族划分之时,没多少读书人、没家谱族谱操粤语或闽南语的蛋家人自然成了大汉族家庭的一员,连民系都没列入。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修志,蛋家人这个词条基本上都没有,一般写水上人家或船民什么的。
划了一片区域给他们居住,但是当地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已经演变成骨子里的歧视,而且渔民以前也是属于高危职业,很多别人不愿意干的活,都由他们来干。
再后来改革开放后,很多渔民慢慢去珠三角打工,也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很多蛋家人的小孩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蛋家人,而是汉族。
所以大家所熟知的蛋家人也慢慢消失了。
仅限粤东海上蛋家人。
疍家源头是南方沿海的土著少数民族,被汉人南迁赶下海,再加上之后就是历朝有些犯了重罪的官员的后代。
其实草原民族、森林民族、农耕民族等都有其生活习性和文化传统,只要是稳定的团体非经几过世纪的有意识的转变,是很难兑变的。
就如蒙古人虽入主中原近百年,还是退守大漠;女真旧部满族这一森林民族,在入主中原两百年后才允许汉人迁住其白山黑水的老巢。
幼儿园疍家文化的教案

幼儿园疍家文化的教案【1】幼儿园疍家文化的教案解析【2】引言:疍家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源于古代农村社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传统的乡村文化,疍家文化也应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传承。
本文将以疍家文化为维度,通过深度和广度标准,探讨幼儿园如何在教育中融入疍家文化的元素,使幼儿对疍家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3】疍家文化的内涵:疍家文化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与组织:疍家文化强调家族的重要性,注重家庭成员的凝聚力和人际关系的维系。
2. 传统习俗:例如疍家过年、疍家婚礼等,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乡村民风民俗的特色,也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延续。
3. 乡村生活方式:疍家文化倡导简朴、勤劳的生活态度,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4】融入疍家文化的教育:如何将疍家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教育中,让幼儿在游戏和学习中体验到疍家文化的魅力?以下是一些建议:1. 活动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疍家文化。
组织幼儿制作疍家娃娃、疍家鞭炮等手工艺品,让他们亲手体验疍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2. 走进农村:组织幼儿走进农村,参观农田、农舍等地方,让他们感受疍家文化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背景。
3. 经典故事:讲述一些有关疍家文化的经典故事,以儿童友好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和理解疍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4. 疍家游戏:在游戏中融入疍家文化的元素,如疍家踩高跷、疍家绣花等,让幼儿在玩耍中了解和感受疍家文化的传统。
【5】观点与理解:疍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将疍家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教育中,不仅可以让幼儿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体验疍家文化的乡村生活方式,幼儿能够感受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的态度。
幼儿园应该在教育中注重疍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幼儿从小就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幼儿园疍家文化教案 幼儿园文化教案

幼儿园疍家文化教案一、概述疍家文化是我国南海沿岸地区独特的民间文化现象。
疍家人主要生活在海岛上,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构成了独特的疍家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疍家文化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并成为了幼儿园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疍家文化的特点1. 海岛生活:疍家人主要居住在海岛上,他们依靠捕鱼、养殖等海洋资源为生。
海洋与疍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海上的生活、渔民的故事成为了疍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世世代代传承:疍家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疍家人通过口头和实践的方式传承着自己的习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3. 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疍家文化富有很多独特的表现形式,如疍家歌谣、舞蹈、传统节日等,这些都是疍家文化的独特表现。
三、为何需要幼儿园文化教案幼儿园是儿童接受第一次教育的地方,也是儿童形成良好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
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有助于他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和价值观念。
编写疍家文化教案,有利于幼儿园开展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
四、编写幼儿园疍家文化教案的原则1. 教案要符合幼儿园儿童的芳龄特点,内容浅显易懂,不宜过于复杂。
2. 教案内容应贴近幼儿园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如图书、游戏、手工制作等形式。
3. 教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意识,引导幼儿参与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
五、编写幼儿园疍家文化教案的内容安排1. 疍家文化的介绍: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故事、儿歌等形式向幼儿介绍疍家文化的起源、特点和表现形式。
2. 疍家生活体验:组织幼儿进行一次疍家生活体验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疍家人的生活方式,能够增强他们对疍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疍家文化手工制作:组织幼儿进行一些与疍家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如编织渔网、制作海洋动物玩具等,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加他们对疍家文化的兴趣。
4. 疍家文化游戏:组织幼儿进行一些与疍家文化相关的游戏,如海洋捕捞游戏、疍家船长游戏等,增强幼儿对疍家文化的参与和体验。
电影《秋喜》中的疍家民俗解读

电影《秋喜》中的疍家民俗解读电影《秋喜》中的疍家民俗解读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反映民俗与乡土文化的作品。
其中,《秋喜》这部由陈力执导的电影,以疍家民俗为背景,揭示了疍家人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电影中的疍家民俗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
一、疍家民俗的起源与历史疍家民俗是中国南方地区一支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疍家民族就在现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形成并逐渐繁衍。
疍家民俗的形成与当地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人口迁徙有着密切的关系。
疍家民俗的特点之一是“三绝”。
一是疍家讲究独特的饮食文化,如“疍苦笋”、“疍家鸭”等。
二是疍家的服饰文化,男子穿着长袍、头戴斗笠,女子则以红头巾和青布为主要特征。
三是疍家人的乐器,如“辐湖”、“带吹”等乐器,构成了疍家音乐的特色,同时,疍家人还喜欢用手工艺品装饰生活。
二、电影《秋喜》中的疍家民俗《秋喜》是一部以疍家民俗为背景的电影作品,影片中展现了疍家人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
首先,疍家人的生活方式集中体现在影片的人物形象和场景设置中。
电影中的女主角秋喜的婚姻观念与传统的疍家观念相符合,她首先考虑的是家族的荣誉和传统,在面对自己的婚姻问题上,始终坚持着追求温暖与平衡的信念。
而电影中的男主角吴少红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希望打破传统的束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使影片更具戏剧性和观赏性。
其次,疍家人的信仰体系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展示。
疍家人崇拜山神、水神和死者的鬼神,他们相信这些神灵能够带来好运和保佑家族的繁荣。
在电影中,女主角秋喜就是一个虔诚的信仰者,她经常参加山神庙的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和吉祥。
而男主角吴少红则对这些信仰持怀疑和冷漠的态度,他认为这些都是迷信和无用之举。
信仰的差异成为了两个主人公之间的矛盾点和冲突体现。
最后,电影《秋喜》中还通过虫危与血祭这一场景,展现了疍家人血脉相连的观念。
疍家别称疍民

行。将十几只,甚至数十只小艇连在一 起,用红布搭起凉棚。经济条件好的, 还雇来楼船紫洞艇,张灯结彩,大摆筵 席,热闹非常。后来疍家已经在陆地上 有了产业有了房子,很少在船上举行婚 礼了。现在,这种长长的送礼队伍是不 是由小艇演化而来的呢?
疍家婚庆
男女青年多于月白风清之夜以互唱渔歌表达情意,然后男方 托媒人以金银链为聘礼到女家求婚。再以送绣围裙之布为催婚信 物。婚前20天,新娘便开始哭嫁,俗称“唱叹歌”。结婚当天, 媒人先将男家彩礼,用一圆形银盘盛装,送到女家。女家组织10 多名年青女子,穿着美丽的衣服围着银盘歌舞,以示庆贺。然后 由四个命好(三代同堂以上,子孙齐全者)的渔妇背着新娘送到 男家,送嫁的礼队由一名美丽的姑娘撑着大红罗伞前行,八音乐 队、礼盒和载歌载舞的送嫁妹随后。礼盒中放着一只大碗、一双 筷子、一条花边围裙、一顶“铜锣帽”,其它礼悉如一般陆上居 民。另外,疍家还有一种婚俗,新郎不在家也可结婚。如果新郎 出海在外,新娘可在子夜过后按一般礼俗入夫家,新娘只要在神 台上烧一炷香便算拜堂了。
疍家信仰
疍民因祖籍是汉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 相同,大多信仰佛教,但也因其是在海上讨生 活的人,所以他们更信奉龙皇,北海唯一的小 山冠头岭的海边就修了座龙王庙;也信奉妈祖, 市区的普渡震宫就供奉着观音和妈祖。疍民们 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让神明保佑他们平安、 幸福。
疍家婚礼
以前,疍家迎娶新娘,一般都在船上进
疍家语言
疍家人又称蛋民即水上居民,据说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 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疍民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 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 属于汉族。疍民没有统一的语言,有部分疍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语言, 大部分地区已没有独立祖籍语言,语言多与当地居民同化。
中国的吉普赛人:疍家人

中国的吉普赛人:疍家人所谓“疍家人”,即水上居民,一般指生活在水上以打鱼为生的小渔民,因他们长年累月漂浮于海上、江上,像浮在水上的鸡蛋,故得名“疍家人”,疍家名人有洗星海、周润发等,周出生于香港南丫岛的一个农村家庭,他的父亲周容允是出海打渔的船员,常年漂泊海上。
疍民经多方证实属于汉族。
疍家人祖籍多为广东阳江、番禺、顺德、南海、东莞等县的水上人家,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阳江、番禺、顺德、南海,东莞、广西北海、防城港、海南三亚等沿海地区,因常年在水上漂泊,被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
疍家人的来历,众说纷纭。
但不管是古越遗民还是唐宋元明遗民,汇集到这个社群的先祖们大多经历过“是非成败转头空” 。
曾经的沙田民谣:“沙田疍家水流柴,赤脚唔准行上街,苦水咸潮浮烂艇,茫茫大海葬尸骸。
”落实到现实,曾经见过岸民娶疍家航运大佬女儿,亲家仍然蔑视之,对她曰:“养唔熟嘅”(不是同一条心)!此乃通婚障碍,科举也从未有疍家这个名称。
作为蛋家人上岸的粤东地区,有不少蛋家人已经上岸并居住在岸上,曾看过一些架在地上树高起来的屋子,听别人说是一些蛋家老人不习惯住岸上平地的房子,特地架空按船上的房子改的。
蛋家人遭另一种眼光是地区众所周知的事情,曾见过有人禁止他的小孩和渔民小孩一起玩,导致很多蛋家人的小孩,都从不说自己的真实身份,好多人都跑去深圳找工作,以获得另一个身份的认可。
所以你看到的广东人中,有的人和平时所接触到的广东人很不一样,或许他们就是疍家人。
到了一定程度都会反抗的,疍家也不例外,郑一嫂、张保仔这样的疍家人建立的“东南海上世界”,无论什么大清水师、荷兰航队,都是一根空心菜而已。
海上马车夫——荷兰的覆灭,西班牙人登上世界霸主的过程,有疍家人的关键因素,因为荷兰和当时第一强——东方大国断了联系,各种私下的贸易少了很多,另外和樱花岛也被疍家人切断了,当时的樱花岛是世界白银重要产地,导致海上马车夫实力大减。
以上考证可以参见《东莞县志》。
好了,这一期分享就到这里,如有兴趣请留言分享更多不为人知的事情。
疍家文化活动的策划方案

疍家文化活动的策划方案1. 活动背景疍家文化是指中国疍家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为了传承和发展疍家文化,并加强疍家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计划策划一场疍家文化活动,以展示疍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魅力。
本文档将提供一种策划方案,包括活动目标、时间地点、活动内容、预算等。
2. 活动目标•促进疍家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疍家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弘扬疍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疍家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3. 活动时间地点•活动时间:预计在每年的七月举行,具体日期待商定。
•活动地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和便利性的场地,如县城人民广场或文化广场。
4. 活动内容4.1 开幕仪式在活动开幕前举行盛大的开幕仪式,邀请当地政府领导、来自各地的疍家代表、艺术家、学者等到场致辞并为活动揭幕。
4.2 展览展示安排疍家文化展览区,展示疍家民族的传统艺术品、衣物、器皿等。
通过展品介绍、图片展示、活动讲解等方式,向大众传递疍家文化的知识与魅力。
4.3 表演演出组织疍家民族的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展示疍家文化的艺术魅力。
可以邀请当地的疍家艺术团体或邀请知名的疍家艺术家来演出。
4.4 群众参与活动组织疍家文化体验活动,邀请居民和游客参与其中。
可以设置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坊、疍家民族传统游戏体验区等,让大家亲身体验疍家文化的魅力。
4.5 美食展销设置疍家特色美食展销区,供参与活动的人员品尝和购买。
通过美食展销,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疍家饮食文化,并推动当地农产品的发展。
4.6 论坛研讨邀请学者、专家就疍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并组织疍家文化论坛,为参与者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5. 预算根据活动内容与规模,初步预计活动所需预算为10万元人民币,具体预算细则将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6. 宣传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活动宣传,如新闻媒体、社交媒体、广告牌等。
可以邀请明星代言或发起线上线下的宣传活动,提高活动的曝光率和吸引力。
巴江河上的游牧一族,疍家人今天在哪里

巴江河上的游牧一族,疍家人今天在哪里杜建平疍家人,指的是生活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省的水上人家,以打渔、运输、摆渡为生,以水为陆,以船为家,世代生活在水上。
客家隐居于山,疍家则隐居于水,两者都是汉族的独特民系,不是少数民族。
在珠江及其支流上都曾有疍家人居住。
一、以船为家疍家人听老一辈人讲,旧时在巴江河赤坭和炭步段,也有疍家人生活。
珠江及其支流都曾有疍家人居住,如花都的巴江河和流溪河,现如今都住在岸上了,他们生活在渔民村里,就是疍家人的岸上聚集区,如花东镇石角厂内的渔民村,就住着上岸后的疍家人,炭步镇的疍家人,是在炭步大桥脚,镇政府附近居住,赤坭镇的则住在水运社,都在巴江河边上。
他们之所以叫疍家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船形似蛋,中间有蓬,两头翘起;第二,他们命脆如蛋,泛江浮海,逐波踏浪。
宋代诗人杨万里曾描述过疍户: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他踏浪花。
煮蟹当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须纱。
二、广州城的珠江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有学者做过统计,当时广州城人口100万,疍家人就有10万,差不多占了十分之一,足见其数量之庞大。
有人说广州还有个珠江区,那就是疍家人聚集区,那时的珠江,从猎德涌到白鹅潭,停泊了三万艘小艇。
旧时公路交通不发达,珠江上也没有那么多桥,货运、客运只能靠船舶,所以疍家人除了打渔,还从事运输、摆渡等工作。
曾有外国人用黑白胶片,记录下当时疍家人的真实生活,在那些外国人眼里,疍家人的生活极富诗意,有诗为证:一叶轻舟一个家,江风伴我荡天涯。
竹篙点水滴甘苦,唱晚渔歌醉落霞。
三、历史上的疍家人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派兵五十万驻守番禺郡,都尉赵佗在此建立南越国,和百越人一起共建政权。
汉武帝时,南越叛汉,武帝遣将镇压,南越国灭亡。
为躲避战乱,成千上万的百越人隐居江河,过起了泛江浮海的生活,这就是疍家人的先祖。
他们世代生活在水上,终生以船为家,向江海讨生活。
历史上的疍家人地位很低,是在士农工商之下的贱民,官府对他们有严格的规定: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通婚,没有户口,更重要的是没有地位!他们只能生活在小船上,只有几平米的地方,却要住五六个人!这条船既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谋生的工具。
探秘西江水上人家,你对疍家文化了解多少?

探秘西江水上人家,你对疍家文化了解多少?提起西江上的疍家人,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不是甘香爽滑的疍家糕?其实疍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大家对疍家文化了解多少呢?据说,疍族应为龙蛇族(伏羲女娲的一支)后裔,秦汉时期,疍民便已在江河海上生活,他们的性格、服饰、语言、婚俗和宗教信仰等自成一体,形成了极富乡土风情的疍家文化。
疍家服饰清代至民国时期,疍家人多穿染成蓝黑色、褐色的麻布衣裤,裤子十分宽大,女性的袖领上常镶有一寸多宽的黑边。
在上岸定居之前,大部分疍家人习惯赤足。
疍家妇女天足、穿耳,梳着天螺髻,髻尾朝天,老年妇女则结髻,她们的发髻上有五寸蛇形发簪。
现在疍家人的穿着已逐渐与城市居民同化了。
疍家婚俗疍家人的婚俗十分有趣,清代文学家屈大均撰《广东新语·舟语·蛋(疍)家艇》曰:“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
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
”到了良辰吉日,特设酒艇,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吉时一到,鞭炮齐鸣,于是一好命公便伴着新郎,驾着一叶花舟,摇向新娘的红船。
新娘被接过来之后就登船见过家公家婆,和新郎一起拜祭祖先。
傍晚时分,亲戚朋友们各自驾船赴宴。
在宴席上,“香芋扣肉”是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并且要特别大碗,还必须由主家女尊长亲手烹制。
喜宴上满是欢声笑语,沸沸扬扬,亲戚朋友一直闹到深夜才摇舟散去。
端州水上人家的春节习俗每逢过年,水上人家即疍民都要把船艇装扮一番,船头船尾张贴春联,船头倒贴“福”字,船眼贴“龙睛神采”,主桅贴“顺风得利”,船尾贴“海不扬波”,船舵贴“万军主帅”,船舷两侧插上系着红线的树枝以避凶驱邪,船舱贴“万事顺意”和“老少平安”。
驾驶舱外贴对联“大吉大利平安福,新年新景如意春”,横批是“五福临门”。
除夕下午,船艇里面摆一张供桌,桌上摆放五果、六斋、三牲,贴“福、禄、寿”红色纸花,点燃红烛。
全家人由年长者领头,依次拈香跪拜天地和祖先,祈祝全家平安,来年幸福。
疍家的由来小故事

疍家的由来小故事
疍家,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等地,以船为家,从事渔业和运输。
关于疍家的由来,有一个古老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福建沿海有一位年轻人名叫阿海,他以打渔为生,每天都要乘着小船出海。
有一天,阿海在海上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名叫阿珠。
阿珠告诉阿海她是龙王的女儿,因为喜欢阿海英俊善良,所以变成凡人来到人间。
阿海和阿珠相爱了,不久之后,龙王知道了这件事,他非常生气,认为阿海配不上他的女儿。
于是,龙王掀起巨浪,将阿海的小船打翻,企图将阿海淹死。
阿珠为了救阿海,向父亲苦苦哀求,但龙王不答应。
于是,阿珠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与阿海一起沉入海底。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阿珠将自己的珍珠项链扔向海面,项链化作了一片岛屿,这就是现在的蛋家所在地。
蛋家人相信,这片岛屿是阿珠为了救阿海而形成的,因此他们将这片岛屿称为“蛋家岛”。
蛋家人还保留着阿珠的遗训:不捕鱼、不捕虾、不杀生、不建房屋、不种粮食。
他们以船为家,靠海而生,形成了独特的蛋家文化。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蛋家人淳朴善良的民风,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蛋家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传承着这个古老的故事。
疍家文化风俗研究

疍家文化风俗研究一、疍家的起源在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及浙江沿海地区,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群即疍家人。
目前他们仍保持着百多年来的生活习俗。
由于他们的艇形状象蛋,所以在史籍上他们被称为"疍家";。
在人们的记忆中,疍家从产生之日起就是游历于水上,住在船里,过着海洋的漂泊生活,生活来源主要靠打鱼为生,没有固定的生活场所,在中国也被称为"水上的吉卜赛人";。
疍家是个特殊的群体,但对其由来,没有相应的文字史料记载,至今对其起源也没有一个确切和权威的说法。
有的说是疍家古百越族的后代;有的说疍家是属于56个民族外的少数民族;还有一种更加传奇的说法就是"东晋末年,农民首领卢循起义沿江南下,战败后逃跑,为了逃生,有一部分官兵以水上为生,从此以捕鱼、摆渡等生;也有人认为疍家人由于常年生活在海上与风浪搏斗,生存环境恶劣练就了他们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没有保障就象蛋壳一样脆弱,所以被称为疍家。
这就是疍家人的来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不断更替,孙中山推翻了封建帝制,武昌起义爆发取得了成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封建统治者所制定的约法三章被废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疍家人先后都已离开海上的漂泊生活上岸,但富有丰富的海洋风情的疍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下来。
二、疍民的生活习俗1.语言古代疍民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跟华语并不相通。
宋朝的时候疍民入籍被编为夷户",与汉族的交往日益密切。
到了明朝,除少数的疍民比较封闭,不通汉语外,其他大部分的疍民已经逐渐掌握汉语方言,但他们所讲的方言中保留着他们本民族的一切言语特点。
今天疍民的方言经过了长期的变化和发展才得以定型。
自从秦汉起,就不断有疍民直接到安家入籍,使得汉语和闽越人语相互融会贯通,方言得以定型。
北宋和南宋时期,大量移民涌入中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汉人区,同时北方汉语与地方土语结合,最后形成了方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方言是中原人所讲的汉语与疍民人原有方言的融合;明清后随着疍民的逐渐汉化,疍语就朝着汉族方言发生演变,原来的疍语消失。
海南三亚:疍家文化是独具风情的一种那你们了解疍民二三事么?

海南三亚:疍家文化是独具风情的一种那你们了解疍民二三事么?长远的历史,隐蔽的习俗,让一水之隔的岸上人只可远观不可亵渎。
他们究竟有哪些我们所不熟知的小秘密呢?疍家文化是三亚历史文化中独具风情的一种,而疍民作为一群“舟楫为家、捕鱼为业、退潮而歌”的水上居民。
'疍民''蛋民'分不清如果你知道“疍民”的称呼是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住的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的舟楫,那你一定会疑惑他们为什么不直接写作简而易懂的“蛋民”。
其实,“疍”与“蛋”是通假字,远古时代疍民祖先就从陆地逃入海上居住,因为极少上岸,故一直沿用旧时“疍民”二字。
现如今,“疍民”和“蛋民”二词都为人使用。
神秘的龙皇疍家人常常“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三亚疍民信仰佛教,但更信奉龙皇。
在三亚的妈祖庙和五龙公庙,每逢初一、十五疍民都要去上香,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鱼儿鱼儿你莫翻和海边渔民们吃鱼的时候,你可要注意了,千万别直接说“把鱼翻过来”,否则疍民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出海打渔很辛苦,船要是翻了那还得了?你的这么说:“鱼转过来”。
汤匙搁在桌面时不能让匙背朝上,也是同一个意思农历十月二十二日不出海疍民每年都有一个特殊的日子,在那一天,他们不出海而是在家祭祖。
大概是在一百多前的农历十月二十二,一次前所未有的飓风席卷了三亚沿海。
飓风过后,沿海沙滩铺满船只废墟和残骸尸体,情形犹如人间地狱,从此后这一天便成了三亚疍家人的集体忌日。
至今,仍有不少疍家人保有在农历十月二十二日不出海,回港奠祭遇难祖先的习惯。
尴尬的户口,田地在哪儿如果你觉得拥有农业户口,家里就一定有着一亩三寸田,那便错了。
在三亚,疍民虽然被划为了农业户口,在陆地上却没有土地资源,因此疍民在三亚新一轮的土地开发中得不到任何补偿。
对于许多疍家人来说,这的确是个很尴尬的局面。
海南人也听不懂的船上话三亚疍民世居三亚,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地,无统一的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疍家棚疍家民居:疍家人从出生时,就习惯于水岸两栖。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他们赖以生存的船只,便是他们唯一的家。
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疍民们便依岸临水,植木为椿,架栋为椽,上覆竹瓦,围以竹壁,地铺木板,被本地人称为疍家棚”。
疍家棚的面积一般在40平方米左右,外观有点像少数民族的吊脚楼。
疍家人很爱洁净,一般都会在地板打上一层光亮的蜡,并擦得纤尘不染。
在棚里居住,如在船上一样,坐卧席地均无床椅,卧室也不用设蚊帐,因近海风大无蚊之故。
疍家人虽然依水建起了疍家棚,然而船艇仍是疍民的另一个家。
疍家有举家随船出海的传统,俗称“家口船”,船艇是流动的家室,棚户是“基地”。
平时,棚户以老弱者留守,逢年过节或遇婚丧大事,合家才聚宿棚户。
1949年解放后政府鼓励疍家上岸居住,并分得田地和房屋,才使这一传统习惯有所改观,疍家人从此上岸居住,孩子们进了学校读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开始帮助疍家的青壮年读书识字,并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使他们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观。
疍民的由来与分布疍,音dan,也写做蛋。
疍民属汉族,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统称。
有关疍民名称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说这些水上居民自比为浮在盐水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所以自称为疍民。
现在我国疍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根据他们捕捞对象的不同,又分为渔疍、珠疍、蚝疍。
疍民—风俗疍家人住的地方叫作“疍家棚”,是傍岸临水架设的棚户,竹瓦板壁,陈设简单,卫生清洁。
疍家女出嫁前要“哭嫁”。
过去的疍家人少文化,信鬼神,不管吉凶都要托诸神灵,至今沿袭。
三亚疍民—语言三亚疍民世居三亚,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地,无统一的语言,三亚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通行粤语。
咸水歌(广场)咸水歌,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附近以及民众镇一带的民歌,是劳作的人们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
咸水歌是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
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
过去,浮家泛宅的人不断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冲积平原上,散居在中山、斗门、顺德等地,以种禾、蔗、蕉、养鱼为主,同时也种桑养蚕,操捕鱼业,人们称他们为“疍家人”,讲疍家话为主。
他们在开发美丽家园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产生了丰富的民歌。
坦洲是咸、淡水交汇的中心地带,更是落足的好地方。
故此,中山咸水歌,坦洲最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仍然保留着传统唱法。
马灯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
马灯是上世纪,在中国产生的一种照明工具。
它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将灯吹灭,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在上世纪70年代用得最为广泛。
马灯,必有马鞍。
那鞍是铁的筒架,下端有一油皿,螺丝盖,全封闭,油不滴漏。
上端有两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出气。
中间是一块玻璃罩。
还有一根铁丝提手。
这种灯,难得停留锅台灶角,大多在户外游走,与居家的罩子灯组成灯的家族,一主外,一主内,马灯是灯中的伟丈夫。
补充:疍民是古代我国东南沿海的少数民族。
疍人水居,以船为室,每艘船住着一家人或一个小家族,或采珠,或捕鱼。
疍家世代相传的是口头文学,并较多地保持了古代北越人的风俗。
其图腾崇拜为蛇,称蛇为龙种。
这些够构成了疍家特有的社会与民俗文化。
咸水歌唱出独特水乡风情咸水歌没有固定的歌谱,基本上就一个调。
咸水歌的流传方式非常原始,歌曲没有固定的歌谱,也没有专人去教,都是老一辈人口口传唱。
至于“咸水歌”的名称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与疍民生活的地域有关。
疍家人生活的珠三角地区地处海河交界地带,每当南海咸潮涌入,咸水流经的地方大多是疍民聚居之地。
由于长期与咸咸的大海打交道,因此疍家人传唱的歌被称为“咸水歌”。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咸水歌的“咸”字主要指与男女私情有关的事。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咸”字在粤方言中继承了古义。
由于咸水歌中反映男欢女爱内容的情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叫做“咸水歌”。
根据史载,明末清初时,咸水歌已为人们所传唱,成为疍民婚嫁生活的重要内容。
到清代,咸水歌已相当盛行,在江河边上经常可听到咸水歌声。
保留至今的一些咸水歌中,多数以情歌为主,表达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向往幸福生活的真挚情感。
疍家渔排疍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很讲究。
他们一般很喜欢项上直径为10厘米、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高为4厘米的筒式竹笠、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
这层油金光闪闪,既是竹笠的保护层,又增加了一分光彩。
笠带则为疍家姑娘的杰作,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
带上这精工制作的竹笠和美丽的彩带,在骄阳下,使你感到更舒畅,显得更美丽。
北海疍家文化习俗大致有:①、传统疍民,认为在陆上用砖块建房子是不吉祥的,不愿上岸居住。
一怕得罪先祖,二怕行船不顺,三是无钱购买床、椅等家具。
高德镇土改时,曾分些瓦房给疍民,但他们都不愿意搬进去。
他们当中,有点钱的疍民有些在海岸边搭建蛋家棚居住,其棚楼板浩爱洁净,一日数次刷抹。
在蛋家棚内,无凳无椅,待客、用餐、坐卧,均在棚楼板上进行,大多蹲着。
若在陆地建房子,因迷信,常将旧船板埋藏在新建的宅居地下,以为这样仍是以舟为宅,不得罪神灵,可确保疍家人在陆上居住大吉大利。
②、疍民性情豪爽、热诚浪漫,斗争性强,男的喜饮、赌,少积蓄。
过去有句俗语:“疍家有富无贵,鱼死眼不闭”。
③、他们穿衣喜欢宽大,上衣是马蹄袖,领袖衣边绣花边,穿着黑衫黑裤较普遍。
女人头上多扎花布一块,中年以下多留长辫子,以防落水时便于提辫救护。
喜欢戴玉石手圈或银质的手圈,以及喜欢戴银质的脚圈。
喜穿着青蓝色的衣裤,喜欢上下衣不同一种颜色。
④、疍民喜欢唱“咸水歌”和“西海歌”,但唱歌不叫“唱”而叫“叹”。
叹这些歌来表达身世凄凉,歌词哀怨生动。
“咸水歌”有独唱、男女对唱和三人联唱等形式。
曲调丰富多彩,有“姑娌妹”、“叹家姐”、“叹五更”、“叹古人”、“送人歌”等调式。
这些曲调旋律悠扬流畅,很多上下句是多次反复扩充,亲切甜美,娓娓动人,两句押韵。
唱者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你问我答,引人入胜。
以前新娘出嫁时,爱唱“哭嫁歌”,有的唱三日三晚,有的连唱十个晚上,内容不外慨叹父母恩深、姐妹情长、难舍难分等惜别之情。
⑤、在婚嫁方面。
过去疍民不与岸上人通婚,岸上女子因晕船不习惯,疍家女又不会种田。
他们结婚时,婚礼在船上举行,男女双方的船艇相隔不远,男方用小艇将女方接到男方船上,以大罗伞遮荫。
结婚时要大请客,少则一两天,多则十几天。
婚后,女方要戴一种用花格布做成的“猪嘴式面具”和“珠笠”。
过去一直戴到生第一个小孩时才取掉,后来改为最多戴一个月,以表示女方守规矩。
⑥、在分娩、丧事方面。
过去死人后不准埋在岸上,只用一块砖头在海边随便丢,丢在那里就埋在那里。
他们认为,碰见人死在船上是最不吉利的事。
疍家人不准在船上死人或生小孩。
如发生此事,须上岸歇工一个月,同时要买公鸡上船挂红。
装过死人的小艇他们会毁掉或卖出。
女人出嫁时的哭叫“叹”,死人时才叫“哭”。
⑦、疍家的信仰。
他们信的神很多,共同信仰的有“三婆婆”,其次还有“华光”、“北帝”、“观音”诸神。
他们用木头雕刻了几代先祖的神像,供奉在蛋家棚里或小船上。
如果在海上遇到什么不测的事,他们就认为这或许是有神明要他们供奉了,回来后即请道士做“斋”,有的背着木雕神像,光着脚板从火炭堆中走过,是谓“过火山”,从迷信中寻求消灾脱难。
他们的节日很多,神明的生日及先祖的死日,他们都要拜祭。
祭祀节日比较重视初二、十六,不重视初一、十五,不喜欢九月重阳节。
他们最重视七月十四中元节,以及三月二十三日的三婆婆诞期。
⑧、疍民禁忌颇多。
筷子不能搁在碗上,碗碟等食具不准覆置,坐姿不能两脚悬空,说话忌讲翻、沉、慢、逆等语。
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不吉祥的,将会导致舟船搁浅、翻沉、不靠岸等恶果。
⑨、疍家人喜欢戴“疍家帽”。
“疍家帽” 用竹篾竹叶做成,直径约40厘米,帽沿下垂约5厘米,帽顶呈六角形。
“疍家帽”做工精细,编织讲究,外涂光油漆,坚实亮丽。
在帽内,编织时可镶嵌镜片或玉照。
蛋家帽安有四耳帽带,系紧帽带后,任凭风吹雨打,“疍家帽”也不易吹落,具有遮荫挡雨的功能,很适宜渔家人在海边使用。
疍家人以前还有互赠“蛋家帽”,以表示敬意或传情的习惯。
⑩、因受社会歧视,过去外沙、高德等地疍民建房子时不得开天窗,不得装门槛;上街时不准穿鞋。
总之,作为汉族分支的疍家人,中华文化是疍家历史文化的源头。
在近两千年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演变过程中,疍家人是一群自强不息、斗争性强、具有较强抗争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社会群体。
他们在江河沿海,有着广阔的生活天地。
这些特殊的水上居民,在中国民俗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