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的特点
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
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1.答:当代城市社区功能特点:(1)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的融合;(2)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选择;(3)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弱化;(4)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强大;(5)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的外部依赖;(6)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多元化。
当代农衬社区的功能特点:(1)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2)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向心性;(3)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4)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5)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6)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连贯性。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什么特点?它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社区生活有什么冲击和改变?答: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1)现代化起步比较晚;(2)现代化最初动因和最初现代化元素不是内生的;(3)现代化过程是一种认为的自觉努力;(4)现代化手段多数是借鉴模仿西方国家的技术手段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5)现代化任务紧迫,对现代化抱有一定的理想化和盲从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外生现代化过程的特殊性,对传统社区造成冲击和变动包括:(1)外来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社区精英积极模仿西方的高消费和生活方式,加深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导致社区经济关系的剧烈破坏、社区经济条件恶化。
(2)现代国家权威结构的基层延伸,破坏了传统社区里的乡绅治理方式,但是又无法迅速建立民主廉洁的村社治理结构,导致基层社区政治秩序的畸形化。
(3)传统社区的稳定性被打破后,导致社区的互助合作机制破坏,难以发挥社区的保障作用,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施行的是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农村社区的基本生活保障缺乏。
(4)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是保守传统生产习惯和生活模式、还是选择市场机制下的就业生活方式的挑战。
论述社区服务当中正式机构和非正式机构社会半径网络的关系2. 答:正式机构是指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功能分殊的纵向科层组织,包括国家政府部门,民间志愿者和私有机构等。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特点
2.&uot;十二阶层说&uot;:零点调查基于数据提出当前中国社会的十一个分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人员(0.6%)、私营企业主(1.4%)、企业管理人员(0.6%)、专业技术人员(5.2%)、高级行政人员(2.8%)、初级教育文化工作者(2.5%)、办事人员(4.9%)、工商服务人员(10.4%)、个体户(14.3%)、工人(14.7%)、农业劳动者(31.8%)、无业、失业人员(10.7%)。
社会位置,从社会分层的意义上讲,社会地位具有更具体的含义,它是指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分层系统中的等级位置。同时,因为个人的大部分生活是以社会等级为基础的,所以识别人的社会地位也就十分重要。确定不同人群的社会地位,就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目的。
是什么决定了阶层的划分?有二种最基本的经典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一是马克思依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来界定阶级;二是马克斯?韦伯认为分层体系中除了经济之外,还有二个重要的维度:权力和声望。
3.“七阶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培林、张翼将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作为消费分层的划分依据,划分了七个阶层:最富裕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7.2%、富裕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10.6%、中上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17.7%、中间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2
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研究,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十大阶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一个现代化社会分层结构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已现雏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中国城市的社会等级结构正在向橄榄性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演变,而乡村地区或城乡结合的县级行政区的社会阶层结构要转变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则还要走很漫长的路的基本判断。课题组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勾画了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的社会分层结构。十个社会阶层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为2.1%)→经理人员阶层(1.5%)→私营企业主阶层(0.6%)→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1%)→办事人员阶层(4.8%)→个体工商户阶层(4.2%)→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12%)→产业工人阶层(22.6%)→农业劳动者阶层(44%)→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3.1%)和五种社会等级: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
第10讲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解析版)
第10讲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解析版)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代世界呈现出了许多独特的特点和明显的趋势。
本文将解析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趋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前全球形势。
一、多极化与全球化并存当代世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极化与全球化并存。
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全球互联,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全球格局逐渐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都在不断调整和平衡。
然而,与此同时,全球化的趋势也势不可挡。
全球贸易、跨国投资、信息交流等活动的加剧,使得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无国界的社会网络。
多极化和全球化的并存使得当代世界的发展更加复杂而有趣。
二、经济发展的转型与不平等问题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趋势。
传统的农业和制造业逐渐让位于现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
高科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然而,这种转型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问题。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分配不均、贫困问题和环境压力也对经济发展构成了挑战。
因此,在当代世界中,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的课题依然亟待解决。
三、科技创新与信息社会的崛起当代世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科技创新与信息社会的崛起。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加速了技术创新的步伐。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各个领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传播信息,形成了信息社会的基础。
科技创新和信息社会崛起的趋势,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四、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当代世界的发展也面临着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全球变暖、气候变化、能源和资源的紧缺等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什么特征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什么特征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呈现出许多特征,其中包括数字化、社交化、多样化和全球化等方面。
首先,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与数字世界密不可分。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人们都离不开互联网和各种数字设备。
社交媒体平台如脸书、推特和微信也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数字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格局。
其次,社交化也是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
人们更加重视社交活动,愿意通过各种方式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经验。
社交化的特征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同时也更加愿意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去。
另外,多样化也是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都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这种多样化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体现在社会组织和公共活动中。
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不同观点的包容和尊重,使得公共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最后,全球化也是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全球化都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的生活也更加国际化和多元化。
总的来说,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呈现出数字化、社交化、多样化和全球化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适应这些变化,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和美好的社会。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主要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主要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公共生活需要有公共秩序是因为在公共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提高生活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有序地生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秩序之于社会,如规矩之方圆。
任何一个社会的公共生活都需要有公共秩序,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需要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从外部上来讲:首先要有良好的制度,作为公民的行为规范,让人民有规可循然后就是要加强监督,对违反秩序的人,加以惩罚,对行为良好的人,要奖励所谓监督,就是选出有领导才能的人,对人们进行监督,同时,人们对领导者也有监督的权利,从内部来讲,就是公民自身的,内在,自发的,做得很好:这要提高人们个人素质,你问到如何提高,我认为,主要是靠教育特别是针对小公民的教育,从小对孩子们灌输良好的道德品质,对社会秩序的改善,将会大有帮助也会在社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改善秩序,是一个长期的,任何人都不能懈怠的工作,要有耐性,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
联系自身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伟人他是人,理解这点很重要。
在这点的基础上让我来谈谈从伟人的成长道路上看自我发展!作为大学生,首先我们不能用义务教育带给我们的思想模式去思考问题,对待问题。
我们要积极的思考问题,客观的分析问题,乐观的解决问题。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适当的抛弃义务教育带给我们的学习方法。
我们要从广大的人民群众和自身的各方面要素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与技巧。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对当今国内,国际形势有系统的一些了解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好!现在让我来具体分析下我的看法!先看看伟人的定义吧。
伟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自身努力和旁人的协助完成常人所不能做的事;不过前提是这些事不是一件或几件,而是足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或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
简述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简述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1978年以前,由于个人社会地位的升降、阶层的兴衰,全系于国家、政府、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变化。
所以,这个时期的社会流动基本上是政治主宰型的社会流动模式。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流动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自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机制的影响日渐突出。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的改变及社会结构的分化,使自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力逐渐增大,社会流动渠道多元化,能力主义原则在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上的作用日益显著。
同时,国家制度性政策安排对个人、阶层的社会地位的获得也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现代社会流动机制及现代社会流动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
突出表现在,一是城乡之间的流动大大增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都有数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从事工商业活动,同时城市中很多专门人才通过技术咨询及承包土地等形式进入乡镇企业、参与农业生产。
二是城市中各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明显增加。
随着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各社会阶层之间职业流动明显增加,从全民所有制单位流向私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从行政机关流向经济部门,成为职业流动的突出特点。
三是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明显增加并呈上升趋势。
代内的垂直向上流动成为人们选择和调动工作的普遍现象;代际流动呈向上流动趋势,较为突出的是农民的后代转化为工人和知识分子。
第三,中国社会的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
职业结构高级化是指社会结构中,高层次职业的数量逐渐增加,在职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形成了“向上流动的潮流”。
这带动了我国等级位序的整体提升,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
未来几年,中国的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飞跃式的提高,社会中间阶层也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扩大。
第四,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尚未最终形成。
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处于较为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二是社会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向上层积聚的趋势。
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当代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它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层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元素,也有市场经济的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并解释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首先,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可以通过其经济体制来描述。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市场经济的特征使中国的企业和个人能够在相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开展经济活动,并享有相应的自由度。
然而,相对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市场经济仍然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控制。
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独特。
其次,政治体制对于社会性质的塑造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拥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的核心。
这一制度确保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有效的领导机制。
决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和协商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显著特点。
不过,中国的政治体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透明度不足和言论自由的限制。
尽管如此,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决定了社会性质的一部分。
第三,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等。
这些文化传承的价值观和观念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态度。
中国的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获得了更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中国的青年一代更加注重自由、创新和个人发展,这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此外,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也是描述当代中国社会性质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中国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
这些问题凸显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挑战。
然而,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应对这些问题,通过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社会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总结起来,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融合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特征。
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
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也在不断改变。
近年来,社会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科学研究的背景下可以概括以下几个特点:
一、多元化发展特点。
多元化发展是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显著特点。
当前社会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单一的社会理论发展到多学科交叉的有机融合,理论研究也从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发展到体育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体系中,其研究方向多样化。
二、全球化发展特点。
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源已经不是特定的国家或地区,而是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来理解问题,建立框架来审视社会发展。
社会学家也因此而转向更注重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研究,并使用跨文化的的研究方法,如跨国研究、跨文化研究,以探讨全球社会的发展问题。
三、实证性特点。
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借助统计学,定量的社会研究成为发展的特色。
定量的研究以其充分的客观性和精确度,为支撑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从而推动了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证化和现代化。
四、综合性特点。
社会学研究在概念、理论、方法和语言等层面上已经更加综合性,也更加现代化。
现代社会学的发展更加注重理论的综合性,倾向于将各学科框架和理论相结合,以达到最终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
综上所述,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多元化、全球化、实证性
和综合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支撑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也是总结社会科学发展变化的有力依据。
只有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社会科学及其相关学科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点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点:具有历史性、发展的过程性、极端的复杂性(当代中国社会浓缩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所在问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之间是相互缠绕的、相互裹挟的)、演变趋于恶化、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主体缺失(解决社会断裂问题,打同民间、学界和官方的桎梏,是越来越多的人有表达意见的权利,是社会多元化、言论自由,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极为重要的、必要的条件。
)、存在长期性对当代社会问题的透视及案例需要解释的框架九大社会问题:腐败问题、“三农”问题、下岗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犯罪猖獗问题(经济犯罪、黑社会犯罪、青少年犯罪)、人口生态问题、教育危机问题(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迷茫与困惑、职业教育的不发达、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考制度、高等教育、教育行政化)、道德失范问题(没有信仰的民族能不能走向强大?信仰重建)、婚姻家庭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演变趋势、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问题、国富民强与国强民不富的问题九大问题总结:权力腐败愈演愈烈、贫富差距开始悬殊、下岗失业困难重重、农民增收仍很艰难、团伙犯罪如意猖獗、信仰缺失道德失范、婚姻家庭问题增多、环境污染趋于恶化、应试教育成为顽症。
国外的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问题是公共问题;社会问题是一种情景或情况;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的存在。
国内的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定义:1.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对较多的人,他们的生活或进步遇到了障碍,社会有些失序,开始没有安全感,原来正常的生活或者应该正常的生活越来越不顺利。
2.社会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综合现象,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失调,社会的正常运行遭到破坏,社会难以协调发展。
3.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变迁或者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异和矛盾,这些矛盾的生成虽然是局部的,但其演变及后果具有全局性,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导致不同社会群体日益复杂的利益摩擦和关系紧张。
简述当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当代社会的公共政策具有许多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在影响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变革。
公共政策不仅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和执行,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生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当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当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公共政策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公共政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
在教育领域,政府会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但这些政策又需要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相互协调,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
多元化是当代社会公共政策的一个基本特点。
当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还包括公正和公平。
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公正和公平是至关重要的原则。
政府应该依法依规、公正公平地对待所有公民,为他们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只有在公正和公平的基础上,公共政策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当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还包括科学性和系统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更加科学和系统。
政府应该通过调研和分析,以及参考国际经验和前沿理论,制定出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公共政策。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政府的治理目标。
我个人认为当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还包括开放性和灵活性。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公共政策必须具备开放性和灵活性。
政府需要倾听民意、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和改进公共政策。
只有在开放和灵活的基础上,公共政策才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当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包括多元化、公正和公平、科学性和系统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这些特点不仅影响着政府的治理,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生活。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特点,我相信能更深入地理解当代社会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点。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当代东方社会文化特点与文学
当代东方社会文化特点与文学当代东方文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广大地区的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取得全面胜利,首先是亚洲许多国家从日本的铁蹄下解放出来,鼓舞了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随后非洲国家相继独立。
这是东方民族意识大觉醒的年代,也是在自力更生原则下探索民族发展道路的历史阶段。
同时也是新的民族文学获得大发展的时期。
一、当代东方社会文化特点战后至今的几十年,是东方社会、文化转型变革的几十年。
相似的历史遭遇,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信息化的高科技时代,使当代东方社会、文化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东方民族经过现代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积累,第二次世界大战,列强之间相互内耗,削弱了对殖民地的控制,而且在参战中东方民众得到锻炼。
这样在二战后的20余年里,东方民族纷纷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而独立,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当代东方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亚洲取得胜利。
叙利亚和黎巴嫩在战中的1944年摆脱法国殖民独立,随后菲律宾、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印尼、印度支那等国家都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独立。
60、70年代,非洲地区的民族也陆续摆脱殖民统治,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到80年代,除个别地区外,世界殖民地几乎全部获得解放,不仅赶走了原殖民主义者,也结束二战后的托管制,改变半自治和自治地位,建立新的主权国家。
有西方学者描述:“正如欧洲在19世纪最后的20年中迅速地获得其大部分殖民地那样,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样短的时期内又失去了大部分殖民地。
1944年至1970年间,总共有63个国家赢得了独立。
……欧洲人在海外却得那么多非凡的胜利和成就之后,到20世纪中叶似乎又退回到500年前他们曾以那里向外扩张的小小的欧亚半岛上去了。
”1第二、团结合作,重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东方新生的独立国家在战后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东方国家深深感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是一种强大的国际力量,要巩固民族地位、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国际力量。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点
当代兴旺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点介绍当代兴旺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展,展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这些特点既是由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等因素推动的,也受到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些新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1. 科技进步的推动科技的快速开展是当代兴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的飞速开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购物的方式。
这种科技进步对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兴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许多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的出现。
例如,共享经济、电子商务和在线教育等,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 全球化的加速全球化是当代兴旺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人员流动的加速,使得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和供给链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全球化给兴旺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化扩大了市场和降低了本钱;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文化冲突的增加。
3. 社会多元化的增加在当代兴旺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多元化的增加是不可无视的特点之一。
种族、宗教、性别、性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引发了对平等和多元的更广泛关注。
这种多元化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多元化的增加带来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气氛,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例如,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等都是当代兴旺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挑战。
4. 环境问题的迫切性环境问题是当代兴旺资本主义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源的大量消耗,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社会共同应对。
兴旺资本主义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高。
可持续开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企业和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保护自然资源。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社会的场所和领域不断的
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
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案交易所,人才市场等,特别是网络是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信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公众性生
活,它能为社会全员所享有,不具有排他性,它涉及的内容是公开的,没有秘密可言。
因此,为了提高公共生活质量,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对自己的公共生活行为负责。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往
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很小,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和清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使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不再局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人任何人。
因此,公共生活领域像一个陌生人社会,增加了人际交往信息的不对称性和行为后果的不可预期性,从而造成了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主要表现为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给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提供良好的条件。
5、准则:公共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些简单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的适用
范围很广泛,涉及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现代高科技的日益发展及其成果的广泛运用,人们活动空间及道德视野的更加广阔,社会公德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当代社会环境分析
当代社会环境分析
当代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它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
以下是一些当代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
1.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频繁。
国际贸易、人口流动、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
2.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数字化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3.多元化:社会上的群体相对而言越来越多元化,个人的多样性也更加明显。
种族、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多样性大为增加。
4.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趋势,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5.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
这些当代社会环境的特点互为影响,互相制约。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理性和深思熟虑的社会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之社会层面
1、当前中国社会的特征1)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一一市场经济转化改革以前, 我国商品经济发育程度很低, 基本上是一种产品经济, 或者说是自然经济或变形的自然经济。
农村商品率很低, 基本上是自给半自给状态, 形成了生产以自给为主要目的的封闭经济体系。
改革以后, 商品经济作为新的社会要素导入, 使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2)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从这种意义上说,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 也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
我国非农业的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称快速增长的态势。
3)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相伴现象,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1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6.1%,已达到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
4)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当前我国开放过程全面而深入地推进,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外资引进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出国学习、交流、从事商务甚至是劳务输出的人数已成规模……5)从单一性社会向多样性社会转化一是在所有制方面, 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相容的新结构。
二是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新的职业群体诞生; 三是新的组织管理形式也随之出现; 四是有了不同的利益需求, 出现了新的利益格局。
6)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同期各地还制定了上千项地方性法规,传统的习惯于以人情、伦理判别是非被法律、法规所取代。
2、社会问题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
但是在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时,我国社会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1)结构性社会问题:人口问题、就业问题、贫富分化加剧问题、官员腐败问题这类社会问题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由社会结构变迁直接引发的,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某些强有力的客观因素推动所致。
现代生活的特点
现代生活的特点
现代生活以其快节奏、高效率和科技化为特点,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与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首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时常感到紧张和压力。
工作、学习、社交等各
种活动都需要高效率地完成,时间似乎永远不够用。
人们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忽略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
其次,科技的飞速发展给现代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互联网、智能手机、电
子支付等科技产品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
然而,这也使得人们过度依赖科技,缺乏真正的沟通和交流。
社交媒体的盛行,让人们更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最后,现代生活的多样性和开放性给人们带来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人们可以
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生活方式,表达个性和追求梦想。
然而,这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和挑战。
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立足。
总的来说,现代生活既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可能性,也带来了挑战和压力。
面
对现代生活的种种特点,我们需要保持平衡,注重身心健康,积极适应变化,保持真实的人际关系,才能过上更加丰富、充实的生活。
简述当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简述当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当代社会的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在当今世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评价。
接下来,我将从政策的内涵、形式、影响和发展趋势等方面逐一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1. 内涵当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内涵主要包括面向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公共权力的行使、公共资源的配置以及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公共政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并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2. 形式公共政策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环境政策、教育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等。
这些政策体现了政府在不同领域中的治理和监管功能,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公共政策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公共政策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提升社会的整体福祉和公平性;另不合理的公共政策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不良后果,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众的生活水平。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公共政策也在不断向多元化、创新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未来,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治理,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
这些发展趋势将为公共政策的形成和执行提供新的理念和思路,同时也对公共管理和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结语当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是多元化、创新性、科学性和智能化。
这些特点在不断推动公共政策的进步和完善,同时也为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公民,我们需要对公共政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参与,共同推动公共政策的发展,为建设更加和谐、公正和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当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特点以及有序的发展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特点以及有序的发展一、前言当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公共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共生活包括了人们在城市中的各种交往和互动,如购物、娱乐、交通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生活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变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以及有序的发展。
二、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1. 多元化当代社会公共生活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人们可以在城市中找到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和文化活动,如电影院、剧院、博物馆等。
此外,在城市中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商店和餐厅,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高效性当代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城市采用了智能化管理系统来提高交通效率和便利性。
例如,在一些大城市中,人们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来查找最近的地铁站或巴士站,并获得实时交通信息。
3. 社交性当代社会公共生活具有社交性的特点。
人们可以在公共场所结识新朋友,如在咖啡馆、公园或社交活动中。
此外,在城市中还有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平台,可以帮助人们扩大社交圈子。
4. 环保性当代社会公共生活具有环保性的特点。
许多城市采用了环保型交通工具,如电动汽车、自行车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消耗。
此外,在城市中还有各种垃圾分类和回收系统,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三、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有序发展1. 政府管理政府应该加强对城市公共生活的管理和规划。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城市公共生活的发展,并加强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监督。
2. 社会参与社会应该积极参与城市公共生活的发展。
例如,居民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来清理公园或街道;商家可以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学校可以组织文化艺术节等各种文化活动。
3.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城市公共生活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以提高城市公共生活的效率和便利性。
例如,可以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来提高交通效率;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娱乐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当将社会心态的指标体系设计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二是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
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主要包含生活压力感、生活安全感、社会稳定感、风险认知、幸福感等,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包含个体或群众对社会各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行为、矛盾和冲突的应对策略和人际沟通模式等。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方面,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感受的生活压力感明显增大,尤其近两年来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走高,影响到了许多老百姓日常基本生活物品的购买,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其次生活安全感方面,由于受到几乎存在于中国整个奶业的三聚氰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居民民众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担忧,导致了居民评价的各项安全感基本上处于“比较安全”的水平。
市民对社会信任得分仅为62.90分,到了信任的底线,即“极低信任”的最下限。
两年来国家统计局2010年11月11日数据中国社会心态:问题与建议本文所说的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
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既是社会变迁的表达和展示,也是社会建构的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与条件。
正因如此,“民意”、“民心”的重要性总是作为执政者的行政基础不断被提及。
可以说,社会心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的社会心态是不可想象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心态中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积极设法引导。
一、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通常把社会心态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与价值观念、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策略,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时刻是融合在一起的。
笔者认为,目前社会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社会心态问题。
(一)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0年4月在全国进行的调查显示,尽管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感受明显,但54.8%的居民表示对于当时的物价水平可以承受,30.5%的人表示“一般”,仅有14.2%的人表示难以承受。
2010年10月中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再次进行了类似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分别有49.8%、40.5%和47.7%的受访者表示当前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或压力很大。
压力主要来自物价上涨、就业难、房价高、看病难等方面。
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生活压力加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单位社会已趋终结,而填补单位社会社会支持功能的公民社会却未见雏形。
社会学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可以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社会网络。
在恶性压力下如果得不到社会支持,个体会产生无助感、绝望感,产生心理问题或出现极端消极行为。
如2010年富士康员工发生连续自杀事件,就是突出的例子。
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人们获得社会支持最多的是家庭、朋友、同乡等传统社会关系,社区、工作单位和地方政府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基本上处于“没有帮助”和“帮助较少”水平。
仅仅依靠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难以支撑每个人的生活压力。
(二)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并存一方面,不断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使得民众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而另一方面,社会整体的风险意识并不高,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灾难频发。
2010年6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全国12个城市开展公众安全感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最担心食品安全的比例为72%,担心社会治安的比例为67%,担心医疗安全的55%,担心交通安全的51%,担心环境安全占39%。
一个本不属于热点的新闻受到中国媒体和民众的持续关注,从智利矿难的发生到33名矿工在69天后被成功营救,民众不可能不将之与我国频繁的矿难和高投入的救援和很低的救援成功率相比较。
2010年1—10月全国发生矿难22起,死亡人数456人,仅3月份就发生5起,每期最高死亡46人,最低死亡10人,共死亡111人。
当前风险防范的突出问题是对于关系个人的风险意识较强,而对关系到群体或社会的风险重视不够,对于突发的、伤害性大的风险警惕性较高,而对缓释性的、无直接生命伤害的风险防范不足。
(三)社会信任面临困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社会信任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三市总体的社会信任状况堪忧,社会信任总体得分仅为62.9分,到了信任的底线,即“低度信任”的最下限。
市民的特殊信任程度高,而普遍信任程度低,不适应以生人为主的工商社会生活,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制度、规则、机构等的信任和对契约、规范等的遵从。
虽然我国的公共权力机构和管理部门的社会信任程度高于其他机构和组织,但市民对这些机构的社会信任评价水平并不算高,接近“中度信任水平”,而市民对商业行业则处于“基本不信任”的水平;对中央政府的社会信任度高于地方政府;对中央媒体信任程度高于地方媒体。
对中央政府的高信赖,仍然是重要的社会整合的心理资源,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较低、社会组织健康成长的环境比较差的现状。
在人际信任上表现出传统的人际观念,最信任的是“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其次为熟人、单位同事、一般朋友、单位领导和邻居,最不信任的是网友和陌生人。
人际信任退缩在家人密友中,说明信任一般人的风险过大,是一个影响社会正常发展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与其说现代社会存在着信任危机,不如说当前社会存在社会信任困境。
第一个困境是社会信任不断降低与社会信任重建艰难。
信任可分为水平信任和垂直信任两大类,水平信任是指对周围他人的信任, 比如人际信任,垂直信任是指对层级机构或领导者的信任。
第一个困境可以看做水平信任的问题。
社会信任的第二个困境是民主和信任的矛盾。
这是关于垂直信任的问题。
沃伦指出,民主的成分越多,就意味着对权威的监督越多,信任越少。
这说明,信任和民主之间有着内在的冲突,使得我们难以判断垂直信任高低的优劣。
研究者发现, 信任在个人、组织等不同层次之间可以转移, 人际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层级化社会组织的信任, 比如对各级政府机构和管理者权威的信任。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组织机构某些工作人员、公共权力机关某些权威的不信任也可能转化为对于机共同的底层认同会逐渐形成一种底层群体的群体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桑斯坦认为,“当人们身处由持相同观点的人组成的群体当中的时候,他们尤其可能会走极端”。
也就是说,在群体中更容易强化原来的态度倾向,造成明显的一边倒,加强原来的态度强度,可能出现风险性更大的决定。
我们看到一些所谓“无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就是由具有共同态度的人聚集逐渐使得决定和行为极端化,逐渐失控的。
(六)群体性怨恨可能成为社会情绪“我爸是李刚”,这是2010年最触犯众怒的一句话,这个事件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反映了一个突出的社会心态——“群体性怨恨”。
这种“群体性怨恨”是“官民冲突”和“贫富冲突”的反映。
近年来民众的不满情绪,主要存在几个指向对象,一是对于贪污腐败、不作为的官员,一是“为富不仁”的商人,还有一个是针对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以及造成这些不公平的公共权力机关。
在最近山西一对警察夫妇在家中遭杀害的案件中,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始终是这对警察夫妇的宝马车和巨额财产。
2009 年发生在湖北省巴东县的“邓玉娇案”、2010年“凤凰少女跳楼案”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案件一发生民众就表达了对司法机关的不满。
这些案件本身可能属于个案,但这些案件背后所投射出的社会心态更令人担忧。
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是,用个人的不满解读发生的事件,表达出对于司法部门、公共权力机关的不满情绪,形成群体性怨恨。
群体性怨恨与社会存在的不公平、个人发展困难、个人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等因素密切有关。
调查中发现,高考制度被认为是最公平的,其次是义务教育,而城乡之间的待遇被认为是最不公平的。
除“高考制度”和“义务教育”处于“比较公平”水平外,其他方面都处于“比较公平”和“不大公平”之间。
民众对“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满表达的正是对于机会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的不满。
一些现象被解读为“仇富心理”,但根据我们调查的结果,虽然民众对贫富差距加大不满,但并不存在所谓的“仇富心态”。
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列入富豪榜的人受到明星一样的追捧。
也就是说,民众的怨恨针对的是富人的不良行为。
要特别警惕这种“群体性怨恨”扩大化为整个社会的情绪。
(七)利他行为的主动性、习惯性不足2010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的灾难让民众看到了许多感人的助人故事,但发生在2010年下半年昆明、青岛、南京、北京等地区的“血荒”却拷问了我们社会的利他行为和鼓励利他行为的机制。
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个特点,一是大事件激发下的利他行为踊跃,二是经过组织的利他行为仍然是多数,也就是利他行为缺乏主动性。
社会的慈善观念还需要逐步树立,鼓励利他行为的社会制度和机制还没有建立,社会存在一些不良的风气有待消除。
我们看到民众对于一些富人、名人、企业捐赠金额表达不满;把慈善仅看成是富人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的自我排除现象大量存在;一些企业的慈善行为成为一种表演和形象推广;甚至出现所谓的“诈捐”……(八)社会矛盾和冲突解决渠道低效易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和冲突不断暴露,但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旧矛盾和冲突,目前存在着解决渠道不通畅、解决措施不得力的问题,致使一些矛盾不断升级。
2009 年全国共发生近9万起各类群体性事件,维权引发的事件仍占80%以上。
沟通和上访是民众解决冲突和矛盾的主要策略。
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全国调查发现,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多数的策略是“无可奈何,只好忍了”和“没有采用任何办法”。
尝试解决问题策略中用得最多的是沟通策略和上访策略,即“与对方当事人/单位协商”和“上访/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
“与对方当事人/单位协商”在医患冲突、劳资冲突中使用得最多,比例分别为33.5%和29.2%。
采用上访策略最多的是遇到征地拆迁补偿不合理问题,比例为26%。
对抗性策略极少使用,但少数人在认为个人利益受到严重侵害时会使用,如遇到司法不公、医患纠纷、征地拆迁补偿不合理、劳资纠纷和环境污染损害时,有人采取暴力反抗,比例分别仅为2%、1.6%、0.8%、0.8%和0.1%。
不难发现,对于各类矛盾广大民众的初期解决策略绝大多数是理性的,采取冲突性手段的极少。
从一些发生的激烈冲突和演变为恶性事件来看,许多当事人都是在尝试了多种解决策略无效的情况下采取极端手段的。
在一些较为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中,最该起作用的法律途径被弃用或使用率低,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而被采用最多的沟通和上访途径对于解决问题的效果很有限,这就造成许多人的极端行为,如系列校园惨案中许多人采取了暴力攻击的手段,一些人采取暴力、自焚的手段应对强制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