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社会、园林概况
07 宋、元、明、清初 园林史
宋、元、明、清初 (公元960—1736年)
园林的成熟前期园林类型
二、宋代的皇家园林
园林内容较少皇家气派,更多接近于私家
园林。有山水宫苑之称(在山水兼胜的境域中, 树木花草群植成景,亭台楼阁因势布列, 全景式 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 划时代作品——艮岳 具有浓郁的文人园林意趣; 宋徽宗亲自参与造园,撰写《艮岳记》 。
一.总论(明中叶到清初)
※文人士大夫由于苦闷感、抑压感而企求摆脱礼 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意愿比之宋代更为强烈,
也必然会反映在园林艺术上。因此,文人造园的
意境就更著上一层抑压心理的流露,促成了私家 园林的文人风格的深化,把园林的发展推向了更 高的艺术境界; ※由以往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转化
清华园之一
明李伟清华园,又名“李园”,位于海 淀区,是明皇戚李伟的私家园林,也是海淀 地区第一座大型园林,占地方圆十余华里, 前后重湖,楼台亭立,假山宛转,每逢林荫 满园时,香风十里,时人评论“李园雄拓, 以富丽胜”,名誉京华。明代游记中多有记 载。至清康熙时在其遗址上筑起了西郊第一 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极盛,为越中著名园林。
据说,过去的沈园比现在大几倍,是一位姓沈的绅士 所建,故名沈园。由于园内建有楼台亭阁,假山池塘, 环境优美,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常来此游览,赋诗作画;
※沈园闻名的另一原因是与宋代大诗人陆游有关。陆
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
被迫与唐琬分离,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
韩康
韩康(公元2世纪),字伯休,一名恬休,关 中霸陵(今西安市东)人。他出身望族,却不慕 名利,致力于医药,采药于名山,卖药于长安 (今西安市)市面,“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以此表明信誉为重,所售药是货真价实的。有女 子从韩康那里买药时讨价还价,韩康守价不移, 那女子生气地说,你不让价,难道你是韩伯休吗, 韩康感叹地说,我本想避名埋姓。今小女子都知 道我的姓名,我还卖药做什么?便隐入霸陵山中。
pm造园史(元明清近现代)南林园林史课件65页PPT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的园林 第三节 总结
09.05.2020
1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建设 二、元明清时期的文化背景 三、明清时期的工程技术和造园的论著 四、封建社会逐步解体
09.05.2020
2
元大都复原想象图
09.05.2020
17
西苑
09.05.2020
18
西苑(北京明清三海)北京城内紫禁城西侧的三海(北,中, 南),最早是金中都北郊离宫大宁宫;元时包入大都,位于皇 城内,称为太液池;明朝仍沿用,并在南端加挖南海,合中海/ 北海为三海,称为西苑,是明朝主要的御苑;清代在三海中 又有许多兴建,尤其是北海,清顺治八年在琼华岛山顶建喇 嘛塔(白塔),山前建佛寺,清乾隆时大事兴筑,亭榭楼台布 满万岁山四面,并在池北/池东建造了一批庙宇和庭园。
14
著名的“三山五园”(即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 香山静宜园/圆明园/畅春园),加上贵族官僚们的名园十 几处,连同许多处庙坛胜地,形成北京西郊园林建设空 前兴盛的局面.
三山五园
09.05.2020
15
09.05.2020
16
(二)元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各论
西苑 圆明园 避暑山庄 颐和园
09.05.2020
6
三、明清时期的工程技术和造园论著
造园工匠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世代 薪火相传,共同创造了优秀的园林艺术;社会价值 观的改变,文化人亦不再把造园技术看作壮夫不 为的雕虫小技;文人造园家与工匠三者的结合又
促成这些宝贵经验向系统化和理论性方面升华。 于是,这个时期便出现了许多有关园林的理论著 作刊行于世。其中有专门成书的,《园冶》、
完整版元明时期园林史
城乡规划
园林史
元明时期
宁 夏 大 学 土 木 与 水 利 工 程 学 院
城乡规划
园林史
元明时期
元代园林
元大都
元代在北京——大都
宁 元王朝统治了近百年,
夏 园 林均在当代大宁宫的
大 原址上加以建设,成为大
学 内御园。主要造元为开拓
土 后台液池,池中继续“一
木 与 水 利 工 程
池三山”的传统模式,最 有名的的就是琼华岛—— 万岁山。金在山顶建广寒 殿(月宫仙境)。山南坡 中为仁智殿,左右为介福
夏 大
? 1263年,元世祖
学
忽必烈定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都
土 木
(今内蒙古自治
与
区正蓝旗东)
水
利 ? 1272年,定都燕
工 程
京,称为大都,
学
今北京。元朝统
院
治中心完全向中
原转移。
城乡规划
园林史
元明时期
元朝边际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
宁 夏
阔,今天的新疆、
大 西藏、外蒙古、云
学 南、东北、澎湖及
土 木
南海
与 主岛,都在大元统
? 1227年六月灭西夏
宁 夏
? 1234年灭金
大 ? 1246年招降吐蕃
学
土 ? 1253年灭大理
木
与 ? 1276年灭宋
水 利
? 1279年灭宋残余势力
工 程
? 元统一中国
学 院
? 1368年元灭亡,退出
中原,与明对立,称
“北元”
城乡规划
园林史
元明时期
元代
元都变迁
? 成吉思汗时,蒙
宁
园林艺术的集盛时期明清
第七章园林艺术的集盛时期——明清一、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时期,此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相结合,建于郊外,少数设在城内的规模也都很宏大。
其总体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开凿兴建,其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富丽。
明、清的园林艺术水平比以前有了提高,文学艺术成了园林艺术的组成部分,所建之园处处有画景,处处有画意。
明、清时期造园理论也有了重要的发展,出现了明末吴江人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这一著作是明代江南一带造园艺术的总结。
该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园林中的空间处理、叠山理水、园林建筑设计、树木花草的配置等许多具体的艺术手法。
书中所提“因地制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主张和造园手法,为我国的造园艺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元、明、清三代皆建都北京,从元朝的元大都到后来易名北京,明清两代它又是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的西郊,自然条件比较好,经几代修建,成了园林胜地。
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代表作是西苑和太液池。
至明朝天顺年间,北海与中海、南海连在一起,总称西苑,共同组成北京城内最大的风景区。
现在的北海共有七十多万平方米,其水面占了—半以上,视野比较开阔。
立于水面南部的琼华岛,是三海的重点,以它那高耸的白塔,玲珑的山石和各种园林建筑组成了一个整体。
北海的整个布局以白塔山为中心,形成湖中有山的四面景观。
白塔山是扩大北海时挖土堆山而成的。
山高仅32.6米,周长973米,白塔高35.9米,据说当时是从北宋汴梁劫掠来大量的太湖石,并仿宋朝营建艮岳的意境和某些形式,叠山植树。
白塔山不高,但有峰石奇秀,林壑之美。
如从白塔山顶俯瞰,春天繁花似锦,杨柳依依;夏日,北海水面上莲叶一片,荷花映日;秋来,枫叶等树木的色彩绚丽多彩;冬天,整个北海成了一片雪海,湖山银装素裹,使人耳目清新。
在总体布局上,东、南两面有石桥与岸边有机地联系在—起,更与东面的景山、故宫互相辉映。
借景山、故宫于北海,构成了一幅景色壮丽的园林画面。
南林造园史元明清时期
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园林●第一节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一、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建设*元大都以大宁宫为中心,琼华岛及其周围的湖泊加以开拓后命名“太液池”包入大都的皇城之内,从而成为大内御苑的主体部分。
*大都城略近方形,东西6.64/南北7.4公里,十一个城门.总体规划继承发展唐宋的皇都规划,城市形制为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明朝北京的都城建设●都城北京, 大内的主要朝宫建筑为三大殿,高踞在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整个宫城呈…前朝后寝‟的规制,最后为御花园;宫城之外为皇城,包括大内御苑、内廷宦官各机构、府库,周围十八里余;●明代改建北京城,城市的供水也相应有些变化:明初漕运一度停开,西湖与昌平的水道淤塞,故引玉泉山水入西湖,漕运废弃.开辟城南地区形成现在北京的最后规模。
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北京城未遭到重大的破坏。
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全部沿用明代的宫城、坛庙和苑林,建筑规划格局基本保持着明代的原貌,仅有个别改建、增损和易名;皇城的情况则随着清初宫廷规制的改变而有较大的变动。
二、元明清时期的文化背景●元朝汉文化一改宋的细腻写实之风,尤其是绘画转向追求“自在”和“随意”的意味;●明至清初阶段封建文化沿袭宋的传统,文学艺术走向成熟;●清中期以后封建文化沿袭宋/明传统,但失却后者的能动进取的精神。
反映在文学艺术上:–一是守成多于创新;–二是过分受到市民趣味的浸润而愈来愈表现为追求纤巧琐细,形式主义和程式化的倾向。
三、明清时期的工程技术和造园论著●造园工匠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世代薪火相传,共同创造了优秀的园林艺术;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文化人亦不再把造园技术看作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文人造园家与工匠三者的结合又促成这些宝贵经验向系统化和理论性方面升华。
于是,这个时期便出现了许多有关园林的理论著作刊行于世。
其中有专门成书的,《园冶》、《一家言》、《长物志》是比较全面而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
元明清时期造园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外古典园林史25.明清时期造园理论著作(《园冶》、《长物志》、《一家言》)主讲 杨向青•一、元明清时期园林的主要特点•二、中国古典园林史学习的总结。
一、元明清时期园林的主要特点•(一)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艺术造诣达到了历史高峰。
出现了里程碑意义的优秀大型园林作品。
•(二)私家园林沿袭前代高峰水平,最终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
•其他地区的园林几乎都受到这三个地方风格的影响,或作为它们的余波而呈现。
•少数民族地区中的藏族园林已初具雏型。
•同时还出现了文人园林的多种变体,民间造园活动广泛而普及。
明清私家园林建造较为集中地区的示意图•(三)寺观园林建设在两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尤其清政府对藏传佛教的重视,皇家园林里多会为此开辟一隅礼佛,以贯彻清政府“怀柔”之政策,使得梵刹营建更为兴盛。
清 香山昭庙琉璃塔•(四)宫廷、民间的园居活动更为频繁,园林游憩场所转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受封建末世过分追求形式、技巧的艺术思潮的影响,园林里的建筑密度较大、山石用量较多;运用建筑来围合、分隔园林空间;或在建筑围合的空间内经营山池花木。
清 院本《十二月令图轴》十一月 局部•(五)明至清中叶这个阶段,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化的理论总结,但到了清末造园技艺失却了进取、开创的精神。
•另外,中、西园林文化,开始交流。
这为后续进入近、现代园林做了铺垫。
颐和园内西式石舫清慈禧在北京万胜园建的巴洛克式大门二、中国古典园林史学习的总结•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优美的环境一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梦想: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杨向青《园林规划设计》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收获的关键•(一)回归自然,不忘初心。
园林是一种生活态度,追求雅趣是中国人的处世智慧。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渐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遵循的原则。
明 马轼 《归去来兮图——问征夫以前路》 辽宁省博物馆藏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核心价值•(二)园林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高层次精神追求的结果。
造园史元明清背景
参考书目
• • • • 《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权 《美的历程》 李泽厚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王恩涌文化地理随笔》 王恩涌
这种“有我之境”发展到明清,便形成一股浪漫主 义的巨大洪流。这样,小说、戏曲、版画相当全 面地构成了明代中叶以来的文艺的真正基础。而这 些文化现象表现在造园中有两个明显的变化:1.以 局部山水来象征山水整体的更为深化的写意创作 方法 2.景题、匾额、对联在园林中普遍使用,意 境信息的传达直接借助于文字,语言而大大增加 信息量
• 从社会氛围、思想面貌、观念心理到文艺各个领 域,都相当清楚的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变易。 与明代那种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极 一时的是全面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 义。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不但再 没发展,而且还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 而为感伤文学。而在造园艺术上则失去了宋,明 能动进取的精神,反应在艺术形式上一是守成多 于创新,二是过分受到市民趣味的浸润而愈来愈 表现为追求纤巧琐细,形式主义和程式化的倾向。 预示着末世的衰落迹象的到来。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统治压迫下缓慢发展。 封建社会内部的商业经济虽然早已存在并逐渐有 所发展,但由于历代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 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明代开始在一些发达地区出 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大批半农半商的工商 地主的市民阶层崛起,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作为 一个新兴的阶层必然要对社会产生影响。市民文 化的兴盛影响造园艺术,市民的生活要求和审美 意识在园林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明显的反映, 从而出现以生活享乐为主要目标的市民园林与重 在陶冶情操的士流园林分庭抗礼的局面同时也在 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有关造园技术的发展
元明清
--中国古典园林的繁盛及至衰落
n111001423尹小萌
造园史元明清近现代南林园林史 ppt课件
07.08.2020
14
乾隆嘉庆时期的皇家园林
清代皇家造园实践经验上承明代传统并汲取江南 技艺而逐渐积累,乾隆又在此基础上把设计、施 工、管理方面的组织工作进一步加以提高。因而 园林工程的工期比较短,工程质量也比较高,造园 数量与规模大大超过了前代,成为我国历代造园 最多的朝代。
07.08.2020
07.08.2020
4
明朝北京的都城建设
都城北京, 大内的主要朝宫建筑为三大殿,高踞 在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整个宫城呈‘前朝后寝’ 的规制,最后为御花园;宫城之外为皇城,包括大 内御苑、内廷宦官各机构、府库,周围十八里余;
明代改建北京城,城市的供水也相应有些变化:明 初漕运一度停开,西湖与昌平的水道淤塞,故引玉 泉山水入西湖,漕运废弃.开辟城南地区形成现在 北京的最后规模。
1271年后,元大都的大内御苑十分广阔空旷,占去 了皇城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段。主体为太液池, 池中三岛布列,沿袭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的 传统模式。
07.08.2020
12
②明代的皇家园林
1368年元朝统治不到一百年为明王朝取代,明代 废除宰相制,国家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同时,明 代的理学强化了封建礼制,因而明代的皇家园林 与宋代有所不同;一是规模又趋于宏大,二是突出 皇家气派,更多的宫廷色彩。
15
著名的“三山五园”(即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 香山静宜园/圆明园/畅春园),加上贵族官僚们的名园十 几处,连同许多处庙坛胜地,形成北京西郊园林建设空 前兴盛的局面.
三山五园
07.08.2020
Hale Waihona Puke 1607.08.202017
(二)元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各论
西苑 圆明园 避暑山庄 颐和园
园林成熟期(二)—元明清初资料
五、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人辈出;河道纵横、气候 温润,适宜花木生长;民间建筑技术精湛,盛产优质 石材。 (一)扬州
郑氏兄弟四座园林:郑元勋的影园、郑元侠的休 园、郑元嗣的嘉树园、郑元化的五亩之园,被誉为当 时的江南名园之四。
(一)扬州 1、休园 大型宅园 50亩 (明代) 以山水之景取胜,山水断续贯穿全园,景观变化
3、清初的私家园林 ①怡园、半亩园(李渔)、万柳堂——宅园 ②大量兴建王府花园——是北京私家园林中的特殊类 如:自怡园——既有水景园的淡雅格调,又不失雕梁
2、明代 第一次扩建
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的水面,变成半岛,把原来 的土筑高台改为砖砌城墙的“团城”,把原来与西岸
间 的木吊桥改称石拱桥“玉河桥”。
往南开凿南海,奠定北、中、南三海布局“玉河 桥”以北为北海,北、南海之间为中海。
在琼华岛和北海北岸增建若干建筑物,使太液池 的天然野趣更增益人工点染。
西苑水面大约占二分之一,东面沿三海东岸筑宫 墙,沿三门,西面仅在玉河桥的西端一带筑宫墙。
通惠河 并打通了太液池与什刹海,商业区南移至城 南,把先农、天坛包入外城之中。
三、元、明的皇家园林
(一)西苑 1、元代
主体是开拓后的太液池,池中三岛南北一线, “一池三山”,最大的万岁山,山上建广寒殿,为岛
上 最大的一幢建筑。此外还有一处特殊的水景,是效仿 垦岳的。
另两岛为“圆坻”、“屏 山”,“圆坻”为夯土筑成 的圆形高台,上建仪天殿, 北面为通往万岁山的石桥, 东西架桥连接太液池两岸; 屏山最小,上植木芍药。太 液池水面遍植荷花,沿岸设 殿堂。
至元4年(1627),以大宁宫为中心建新都 城“大都”,这是北京的前身。琼花岛及其 周围的湖泊再加开拓后命名为“太液池”。
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园林
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园林古代中国,作为皇家权力象征的宫殿和陵墓,除了建筑本身的壮丽外,花园和园林也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园林是人工塑造的自然景观,同时融合了文化、娱乐、艺术等多个方面,自身就是一项独特的文化遗产。
元明清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三个朝代,相继建造了许多皇家园林,这些园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历史和政治,也成为了中国园林造景艺术历史的组成部分。
元朝时期,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园艺文化也随之兴起。
元朝时期的皇家园林比较有名的是元大都(今北京)的大内、竹林和御花园。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内,大内是元大都皇宫内皇帝和宫廷嫔妃居住的地方,园中有亭台楼阁、池塘小景、假山花木等丰富的景观。
大内还有一个叫丹青院的地方,该院是元朝皇帝的书画院。
元明清三朝的各个皇帝都喜欢书画,所以书画院是皇宫中必不可少的场所。
另外,御花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园林,御花园占地面积非常大,分为内外两部分,内园又被称为太液池,是元朝皇帝的赏花之地。
明朝时期,皇家园林的数量和规模均有了较大的提升。
明代的皇家园林包括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其中,颐和园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园林之冠,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颐和园占地面积非常广阔,风景秀丽,具有极高的价值。
颐和园中有很多特色景观,比如倒影智慧海、长廊亭、万寿山宫殿、龙潭水波等。
除颐和园外,明朝还建造了其他著名的皇家园林,包括圆明园和北海公园。
这两座园林也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科技价值,为中国花园造景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朝时期,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皇家园林在造园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清代闻名的皇家园林有颐和园、圆明园、圆明园良渚、避暑山庄等,其中颐和园和圆明园已经是从明朝时期沿承下来的园林。
颐和园在清代还得到了不少的扩建和修缮,被誉为“皇家园林中的极品”,被列为国家重点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
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在避暑的时候所修建的山庄,坐落在北京市西北方70公里的山区,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现代皇家皇家林泡俏フ鞑茄唬憾昵是谖尴已伊死嗣纭总结起来,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园林不仅代表了当时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园林造景艺术历史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园林
• • • • •
勤政殿,北堤; 瀛台(南台)四进院落,中轴对称 勤政殿之西,丰泽园、春藕斋、大圆镜中寺 勤政殿之东有淑清院,有江南园林的意趣。 乾隆时期对西苑进行大规模改建,改建重点 在北海。
13
1949年后,中南海成为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驻地 和部分国家领导人居住的地 方,老式建筑多处被拆除或 改建。入住中南海的多为重 要的领导人物,如毛泽东、 华国锋、邓小平、江泽民、 胡锦涛等。因此,中南海成 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高 层的代称。中南海目前不对 公众开放参观。
突出于东岸的半岛,把原来的土筑高台改为砖砌城墙的 “团城”;横跨团城与西岸之间水面上的木吊桥改建为大 型的石拱桥“玉河桥”。
9
• ⑵往南开凿南海,扩大太液池水面,奠定了北、中、南三 海的布局; • ⑶在琼华岛和北海北岸增建若干建筑物,改变了这一带的 景观。 • 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两朝,陆续在中
11
(二)清代
• 经历了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
• 顺治(1651),毁琼华岛南坡诸殿宇改建为永安 寺,山顶建喇嘛塔“小白塔”;
• 康熙年间,南海南台作为日常处理政务、接见臣 僚和御前进讲、耕作“御田”的地方,因而进行 了较大的改建和扩建。叠山工程由张然主持。南 海的北堤上加筑宫墙,把南海分隔为一个相对独 立的宫苑区。
6
故宫平面图
前三殿和后三宫是世界 上现存规模最大、布局 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7
8
二、西苑
• (一)明代
• 元代太液池的旧址,是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 明初,西苑大体上保持着元代太液池的规模和格局。 • 天顺年间(1457-1464)进行第一次扩建。 • 扩建工程包括三部分内容: • ⑴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的水面,圆坻由水中的岛屿变成了
中国古典园林史元、明、清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元、明、清皇家园林●一、总说●1. 元明清初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元明清初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上承两宋第一阶段又有所发展●(1)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的养分●(2)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3)在某些发达地区,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4)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出现,民间造园活动频繁,文人广泛参与造园,成为江南民间造园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另一个标志●(5)写意山水园进一步发展●2. 元明清初的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造园家●1. 缩移摹拟:张南阳、戈裕良●2. 平岗小坂:张南垣、张铖、张然●计成:文人的工匠化●造园理论著作●1. 明·计成《园冶》●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不仅是系统论述江南园林的一部著作,也是一部很好的课徒教材●世界造园名著之一●第一卷●(一)兴造论●泛论造园要旨,是全书的总纲●提出造园的一个先决条件:有能够主持其事、内行的造园家●好的园林评判标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借是手段,体、宜是目的●(二)园说●提出两个规划设计原则:一、景到随机;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第一篇:相地●可选择的地段:山林地、城市地、郊野地、村庄地、宅旁地、江湖地;山林地最好●第二篇:立基●即园林的总体布局●第三篇:屋宇●即园林建筑●第四篇:装折●即装修●第二卷●栏杆●第三卷●第一篇:门窗●第二篇:墙垣●第三篇:铺地●第四篇:掇山●第五篇:选石●第六篇:借景●计成非常重视借景,认为是“园林之最要者”●提出“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五种借景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2. 明·文震亨《长物志》●共12卷,其中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与园林关系最大●(1)“室庐”卷●对建筑类型与装修提出雅、古两个标准,建筑设计应“随方制向,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2)“花木”卷●描写了42种园林常用观赏树木与花卉●(3)“水石”卷●“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提出叠山理水的原则:“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4)“禽鱼”卷●3. 清·李渔《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1)一拳代山,一勺代水●(2)窗栏提出“尺幅窗,无心画”●(3)山石推崇“以质胜文,以少胜多”●补充:尺幅窗无心画●清·李渔《一家言》在窗栏一节中指出开窗要“制体宜坚,取景在借”,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唯虚其中”,就是所谓“框景”的做法,李渔称之为“尺幅窗,无心画”,意在强调通过框景,将园外之景借入园内●清中叶清末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清中叶清末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一个终结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的末世衰颓迹象●(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世盛衰消长●乾嘉时期,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2)私家园林●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3)公共园林●有了长足发展,但多半处于自发状态●(4)“娱于园”倾向显著●园林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休憩场所,转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过分追求形式美和技巧性●(5)造园理论停滞不前●(6)西方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二、大都、北京都城规划●1. 元大都的都城规划●(1)元大都的都城规划●三套城垣、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2)供水系统●西北郊的玉泉山泉水,供应宫苑用水●昌平神山白浮泉水●2. 明清北京的都城规划●供水系统●引玉泉山之水,一股南流入太液池供给宫廷御苑用水,另一股东南流入通惠河●三、元、明、清的皇家园林●(一)元、明、清大内御苑:西苑●1. 西苑(元)●(1)“一池三山”模式●一池:园林的主体“太液池”,太液池水面遍植荷花●三山:万岁山、圆坻、屏山●(2)太液池中最大的岛屿●金代的琼华岛——>万岁山●保持金代摹拟艮岳万岁山的旧貌●(3)太液池中其余二岛●均较小,圆坻为土筑高台;屏山最小,上植木芍药●2. 西苑(明)●即元代太液池旧址,是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占皇城面积三分之一●明代天顺年间扩建(与元代相比的变化):●(1)圆坻:●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水面,岛屿——>半岛●土筑高台——>砖砌城墙“团城”●与西岸之间的木吊桥——>玉河桥(石桥)●(2)增加南海●扩大太液池水面,奠定了北、中、南三海布局●(3)西面兔园为制高点●3. 西苑(明后期)●(1)水面占二分之一,水域包括北海、中海、南海;北海种植荷花,南海芦苇丛生●(2)北海中有大岛琼华岛,琼华岛南端太液桥与团城相连,桥南北两端建牌楼“堆云”、“积翠”,故命“堆云积翠桥”●(3)团城西面大型石桥,桥东西两端建牌楼“金鳌”、“玉蝀”,故名“金鳌玉蝀桥”●(4)南海中堆筑大岛“南台”●4. 西苑(清初)●(1)毁琼华岛南坡殿宇改建为佛寺永安寺,山顶建“小白塔”,琼华岛又名“白塔山”●(2)张然主持改南台为瀛台●5. 西苑(清乾隆)●改建最大的一次,重点在北海●陆地面积缩小,建筑面积增大,水面占三分之二●改建后主要形成琼华岛景区、濠濮间—画舫斋景区、园中之园—静心斋景区●(1)琼华岛景区●岛、桥、城轴线关系的确立●堆云积翠桥南北两端分别与团城、琼华岛对中,加强了岛、桥、城的轴线关系●琼华岛东、西、南、北四面因地制宜创设不同景观:●a. 南坡●南坡的永安寺,是一组布局对称均齐的山地佛寺建筑群,具有明显中轴线,构图严谨,具有皇家气派●b. 西坡●地势陡峭,建筑物体量小,依山就势●总体随宜高下曲折●着重创造山地园林的气氛●乾隆《塔山西面记》●c. 北坡●上部体现山地景观●下部建弧形廊●d. 东坡●已植物为主,建筑比重最小●半月城上可远眺北海东岸、钟鼓楼及景山之借景●(2)濠濮间—画舫斋景区●a. 第一部分●位于水系南端,筑土为山,爬山廊串联●b. 第二部分●是以水池为主体的小园林濠濮间●c. 第三部分●位于石坊以北,平地筑土山如岗坞丘陵状●d. 第四部分●即画舫斋,是一组多进院落的建筑群●总结●四个部分自南而北依次构成山—水—丘陵—建筑的序列,是一个富于变化、有起结开合韵律的空间序列,把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3)园中之园—镜清斋(清乾隆为镜清斋,光绪改为“静心斋”)●小中见大,咫尺山林●a. 总体布局●主要部分靠北,是一个以假山和水池为主的山池空间●以静心斋为正厅,是私家园林典型的“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的布局方式●山池空间南面和东南面分布四个相对独立的小庭院空间●b. 小中见大的空间处理手法●放收放的空间序列●多层次空间的处理●主轴空间的对比:以四个小空间突出主空间之大●c. 主次轴线的控制●沁园廊为构图中心,与正厅静心斋构成南北的主轴线●枕峦亭东面的汉白玉小石拱桥,构成东西的次轴线●d. 园林小环境的营造●e. 园中借景●叠翠楼上可极目远眺园外的什刹海和北海的借景●f. 四个小庭院的处理手法(小中见大)●除方整水院外,园内另外三个小庭院罨画轩、抱素书屋、画峰室,均以水池为中心●(二)明大内六苑●明大内御苑共六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万岁山、西苑、东苑、兔园●1. 西苑(见前面)●2. 御花园●(1)地理位置●紫禁城中轴线的尽端,前宫后苑●(2)总体布局●平面略成方形,建筑为主,呈中轴线对称格局●(3)建筑●主次相辅,左右对称,虽左右对称而非完全均齐●采用烘托、反衬手法●(4)园路●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布局●(5)植物●山池花木配置比较自由随宜,仅作为点缀●(6)假山●稍欠考虑●3. 东苑●其在皇城东南,又名“南内”●是一处富于天然野区、以水景取胜的园林●4. 兔园●(1)地理位置●在西苑之西、皇城西南隅,在元代“西御苑”基础上改建而成●(2)布局●布局规整,有明确的中轴线●(3)山顶的清虚殿,是皇城内一处制高点●5. 万岁山(景山)●(1)地理位置●位于紫禁城之北、皇城中轴线上●(2)布局●对称均齐式布局●(3)有山道可登临,每年重阳节皇帝登高的地方●6. 慈宁宫花园●是皇太后、皇太妃的居所●(1)布局●平面为长方形,中轴对称格局●(2)建筑布置●建筑密度较低,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3)园路布设●纵横均齐的几何式,是极少见的规整式庭院●(4)庭院空间●开朗●(三)清中叶清末大内御苑●1. 建福宫花园●(1)总体布局●非均齐对称,主辅分明,中轴线突出●(2)建筑格局●三个院落南面为园林主要部分,居中偏北的延春阁为主体建筑物●(3)造园特色●没有水景,是以山石取胜的旱园,建筑密度较高,大量使用空廊联系各殿宇●2. 宁寿宫花园●(1)造园特色●总体规划采取横向分割为院落的方法,弥补了地段过于狭长的缺陷●有明显中轴线但并非一气贯穿南北纵深,院落错开少许,错中的做法●五进院落各有特色,互不雷同,步移景异●建筑物命名如遂初堂、符望阁、倦勤斋等,直接反映乾隆归政的愿望●(2)不足之处●建筑过密,比较壅塞●(3)五进院落●第一进:建“流杯渠”,寓意“曲水流觞”●第二进:三合式住宅院落●第三进:建三友轩,取“岁寒三友”之意●第四进:主体是两层的符望阁(借景)●第五进:正房是倦勤斋●(四)清代的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集群●康熙时的北京西北郊●按地貌景观的特色可分为三大区,西区以香山为主体,中区以玉泉山、翁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东区即海淀镇以北●香山行宫—静宜园,作为临时驻跸的行宫御苑●玉泉山以泉水著称●明清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明清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清代第三座离宫御苑(北京西北郊第二座离宫御苑)——圆明园(雍正扩建)●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集中反映清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特征●乾隆时的北京西北郊●乾隆十六年,在圆明园东面建成长春园、东南面建成绮春园,至此圆明三园形成●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建成,至此三山五园形成●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圆明园(人工山水园)●畅春园(人工山水园)●香山静宜园(天然山地园)●玉泉山静明园(天然山水园)●万寿山清漪园(天然山水园)●三山五园汇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全部形式,代表后期中国宫廷造园的精华,是历史上罕见的皇家园林特区●(五)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1. 香山静宜园(行宫御苑)——清乾隆年间●静宜园是香山行宫,位于香山的北坡,包括三个景点:香山寺、西山晴雪、见心斋●(1)香山寺●是著名的古刹,静宜园内最大的寺院●(2)西山晴雪●是燕京八景之一;一说是静宜园冬天的雪景,另一说是指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时,好像白雪覆盖山上一样●补充燕京八景●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萌、蓟门飞雨、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3)见心斋(园中之园)●总体布局●顺应地形、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以水面为中心,建筑围合水景;西半部为三合院●理水●东半部水面呈椭圆形,西北角延伸出曲尺形水口,宛若源头疏水无尽之意●建筑●东半部的正厅见心斋坐西朝东●西半部建筑集中,正厅正凝堂与东面的见心斋和西面的方亭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三合院北侧为畅风楼,是全园制高点,也是观景点●●2. 玉泉山静明园●以山景为主、水景为辅;前者突出天然风致、后者着重园林经营●1. 总体布局●山嵌水抱,山景为主●五个不同性格水景园以水道连缀:含漪湖、玉泉湖、裂帛湖、镜影湖、宝珠湖●2. 分区规划●全园可分为三个景区:南山景区、东山景区、西山景区●(1)南山景区●a. 南山景区是全园的建筑精华荟萃之地●b. 山的主峰与其西南面的侧峰构成客山拱伏,主山始尊的呼应关系;遮挡西北风,形成小气候●c. 湖中三岛为“一池三山”格局;乐成阁与湖南岸宫廷区建筑群形成南北中轴线●d. 居中的玉峰塔是仿镇江金山寺塔的形制;玉峰塔是全园制高点,与南侧峰顶的华藏塔、北侧峰顶的妙高塔,成犄角之势●(2)东山景区●a. 包括玉泉山的东坡和山麓●b. 重点在镜影湖,呈狭长形●c. 山地建筑不多,主要为北侧峰顶的妙高寺;位于马鞍形山脊的最低处的景点峡雪琴音,是观景的好去处●(3)西山景区●a. 即山脊以西的全部区域●b. 山西麓的开阔地段建置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包括道观、佛寺、小园林●c. 含漪斋之西即园之角门,泉水在此穿水门而汇入玉泉水系●补充●a. 玉泉山的泉水●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三组泉眼●最大的一组泉眼是玉泉,以玉泉而得名的玉泉垂虹为元、明以来的燕京八景之一●另一组泉眼是裂帛泉,在山的东南麓●第三组泉眼是龙泉,在山的东面●c. 玉峰塔影得之于江南风景的启迪●d. 玉泉山的佛寺景观●摹拟中国历史上名山藏古刹的传统而创造一个具体而微的园林化山水风景名胜区●3. 畅春园●(1)总述●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建在明代皇帝李伟的别墅“清华园”的废址上●是一座大型的人工山水园●明清以来首次较全面地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皇家园林●江南叠山名家张然主持叠山工程●园林景观以植物为主调●(2)宫廷区●位于南面偏东,中轴线左右对称格局●(3)苑林区●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水面以岛堤划分为前湖和后湖两个水域,外围环绕河道●(4)苑林区建筑布局●建筑布局疏朗,按纵深(东、中、西)三路布置●(5)西花园是畅春园的附园●园内大部分为水面,穿插以大小岛堤●4. 圆明园(圆明三园)●圆明园(雍正时期)●是北京西北郊的第二座离宫御苑,,也是清代的第三座离宫御苑●宫廷区●共三进院落,第一进为大宫门、第二进为二宫门出入贤良门,第三进为正殿正大光明殿(皇帝上朝听政的地方)●筑山●西北角的紫碧山房,堆筑有全园最高的假山,是昆仑山的象征●理水●水自西北角流向东南角,正合于堪舆家所确认的天下山川之大势●圆明园(圆明三园)(乾隆时期)●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又叫做圆明三园●乾嘉两期是圆明三园的全盛时期,规模在三山五园中居于首位,内容丰富也为三山五园之冠●是平地造园的杰作,体现了“小中见大,咫尺丘壑”的筑山理水之法●集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的筑山理水手法之大成,被称为“万园之园”●(1)布局特色●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布局●成组的建筑群和能成景的个体建筑共123处,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绮春园30处●(2)理水●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园林造景大多以水面为主题,因水而成趣●环绕的河道把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3)叠山●叠山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叠山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自然空间●“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4)建筑●建筑与园林自然环境比较协调●室内装饰、装修和陈设非常富丽堂皇●(5)植物●以植物为主题命名的景点很多●如:杏花春馆的文杏、武陵春色的桃花、天然图画的竹林、洞天深处的幽兰●A. 圆明园●(1)宫廷区●共三进院落●(2)九州景区(后湖景区)●九州清晏●是最大的一处景点,这九处景点呈九岛环绕的布局,是“禹贡九州”的象征,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寓意●茹古涵今●建筑围合庭院;论古今、谈诗作画●坦坦荡荡●模仿杭州的玉泉观鱼●从后湖的天然图画,透过隔湖西岸的坦坦荡荡,能看到园外万寿山后山借景●杏花春馆●观花场所,因地随形布局●上下天光●取法于云梦泽之景●慈云普护●天台山的缩写,寺庙园林●碧桐书院●读书场所●天然图画●从后湖的天然图画,透过隔湖西岸的坦坦荡荡,能看到园外万寿山后山借景●镂月开云●观牡丹花之地●(3)福海景区●以福海为中心的大景区,一池三山格局(三岛串接)●(4)北部景区●万方安和:呈卍字形●武陵春色:表现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场景●鸿慈永祜:标榜孝心●西部景区(集锦式散点区)●B. 长春园●(1)人工喷泉●当时叫做“泰西水法”或“水法”,共三组●(2)西洋楼景区●造园手法●一反中国园林的传统,突出表现了欧洲勒诺特式的轴线控制,均齐对称●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历史意义●西洋楼是一座欧式宫殿和园林,体现欧洲园林对中国的影响●是欧洲和中国园林体系结合的首次尝试,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植物配置●采用欧洲规整式园林的传统手法,如整齐的绿篱●园林小品●中国色彩较重,如水法运用中国宝塔的形式●C. 绮春园●具有水村野居的自然情调●补充:圆明园中小园林的主题取材●(1)摹拟江南风景的意趣●(2)借用前人的诗、画意境●“夹镜鸣琴”(福海景区)取李白“两水夹明镜”诗意●“武陵春色”取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内容●(3)移植江南的园林景观,有些小园林甚至以江南某园作为蓝本●“四宜书屋”模仿海宁“安澜园”●“小有天园”模仿杭州小有天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如园”模仿南京瞻园●(4)再现道家学说中的仙山琼阁、佛寺所绘的梵天乐土的形象●方壶胜境●(5)运用象征性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九州清晏”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鸿慈永祜”标榜孝行●(6)以植物为主要内容,或突出某种观赏植物的形象、寓意●杏花春馆的文杏●武陵春色的桃花●镂月开云的牡丹●天然图画的竹林●5. 清漪园(颐和园)●(1)在北京西北郊修建清漪园的原因●实际原因●a. 圆明园、畅春园为平地起园,无自然山水基础,虽有写意缩移摹拟江南水乡风姿,仍缺少身临其境之感;静宜园为纯山地园林;静明园缺少大水面●b. 西湖为西北郊最大水面,稍加改造可成为天然山水理想建园基地●c. 该基地位于圆明园、静明园之间,三者可连贯为一个整体,一园建成,全局皆活●d. 清漪园可完全按照乾隆的意图修建●借口●为母后祝寿,同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西北郊水系整理工程,开源节流,增加西湖蓄水能力,改善山水格局●(2)乾隆时的北京西北郊水系整治工程●开源节流:扩大昆明湖(蓄水库)、增加养水湖、高水湖(辅助水库)●疏浚长河,北京西北郊形成了以玉泉山、昆明湖为主的一套完整可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3)清漪园结构(模仿西湖建造)●清漪园包括宫廷区、前山前湖景区(占88%)、后山后湖景区(占12%),以贝阙——赤城霞起为分割线●A. 前山前湖景区●水体布局●湖面分为三块水域●一池三山格局●一池:昆明湖●三山:西部水域的“治镜阁”、“藻鉴堂”,东部水域的“南湖岛”●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座一池三山仙苑式皇家园林,也是硕果仅存的一个●湖面另有三个小岛●小西泠、知春亭、凤凰礅●建筑布局(屋包山处理手法)●主轴●佛香阁主体建筑群;智慧海——佛香阁——排云阁●次轴●西侧宝云阁(五方阁)——清华轩●东侧转轮藏(湖山碑)——慈福楼(介寿堂)●辅助轴●云松巢——寄澜亭●写秋轩——秋水亭●●意图●第一自中轴线向两侧逐渐减少建筑密度和分量,出现虚实变化,运用“正变虚实”的手法逐渐减弱左右均齐的效果●第二自中心向左右的“退晕式”的渐变,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造景手法●a. 反衬烘托的手法●东西两侧零星分布的景点烘托中央建筑群,凸显皇家气派●b. 借景的手法●西面山脊尽端的湖山真意,可俯瞰玉泉山、养水湖、高水湖的借景●东侧山脊尽端的昙花阁,既是点景建筑,又可俯瞰圆明园、畅春园的借景●c. 对景的手法●昆明湖东水域南湖岛北侧望蟾阁摹拟黄鹤楼,与佛香阁呼应成对景●d. 意境的含蕴●南湖岛平面形如满月,结合岛上建筑命名望蟾阁、月波楼等,是以月宫仙境作为意境主题●B. 后山后湖景区●即万寿山北麓,整体环境幽闭●建筑布局●建筑布置随宜,惠山园、霁清轩是典型的园中之园●(4)清漪园建成后的北京西北郊●静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把三山五园串联为一个整体的园林集群●一园建成,全园皆活●●(5)颐和园(光绪年间)●颐和园沿袭清漪园的规划格局不变●重建●按原状修复,如勤政殿易名仁寿殿●改建,望蟾阁改为单层的涵虚堂●扩建●增建●沿湖三面加筑宫墙,园内园外浑然一体的恢宏气势有所削弱●植物配置大体保持原貌●(6)园中之园——惠山园(乾隆)—>>谐趣园(光绪)●惠山园(模仿寄畅园)●a. 选择与寄畅园相似的建园基址●b. 寄畅园内的土石假山宛若园外真山的余脉,惠山园也有类似情况(建在万寿山东麓,与万寿山气脉相连)●c. 都以水面为构图中心,知鱼桥(惠山园)与七星桥(寄畅园)的位置走向相同,有水尾●d. 寄畅园建筑疏朗,以山水林木之美取胜,惠山园也具备这样风格,成为当时清漪园内最富于江南情调的园中之园●谐趣园●建筑比重增大●增加庞大的建筑涵远堂,打破了建筑的疏朗●建筑用游廊串联●可取之处●建筑秩序感强,建筑虽多但不流于散乱●涵远堂——饮绿亭构成南北主轴线,往北延伸到小园林“霁清轩”●(六)避暑山庄(明清以来第二座离宫御苑)●1. 避暑山庄选址的特点●(1)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成要素(山、水、平原)●起伏的峰峦、幽静的山谷、平坦的原野、大小溪流和河湖罗列●(2)由于地形地貌形成了三大景区的格局,彼此之间互为成景,能发挥出画论中高远、深远、平远的观赏效果●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平远景区●(3)狮子河北岸的远山层峦叠嶂,武烈河东岸一带多奇峰异石,提供很好的借景条件●(4)水景形式多,提供场地水源,构成完整的水系;水是最精彩的一部分●(5)西北的山岭挡住了冬季寒风侵袭,创造了冬暖夏凉的优越小气候条件●(6)山岭、平原、湖泊三者的关系,体现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整体的布局烘托出帝王之居的磅礴态势●2. 避暑山庄的特点●(1)总体布局●是清代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564公顷●总体布局为前宫后苑●宫廷区●正宫、松鹤斋、东宫●苑林区●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平原景区●●(2)宫廷区●最后一进院落为万壑松风,地势陡然下降约6米,举目北望,苑林区景观尽收眼底●从封闭的宫廷区到苑林区,豁然开朗的“欲放先收”的手法●(3)苑林区——湖泊景区●面积不到全园六分之一,却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建筑,是全园精华所在●采用堤岛划分形式●以江南水乡河湖为创作蓝本,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情调●完全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整个湖泊以洲、岛、桥、堤划分为若干水面,有大小岛屿8个●金山亭为总览全局的重点,发挥点景和观景作用●金山亭与山岳景区的“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呼应成对景●金山为一个小岛,采用“屋包山”的做法●三条游览线路(定观与动观相结合的组景方式)●东路:卷阿胜境殿——水心榭——文园狮子林——戒得堂——金山亭●中路:万壑松风——芝径云堤——如意洲——烟雨楼●西路:岫云门——驯鹿坡——文津阁●(4)苑林区——平原景区●建筑物很少,主要为四个亭子●莆田丛樾●濠濮间想●莺啭乔木●水流云在●(5)苑林区——山岳景区●建筑布置不求其显但求其隐,不求其密但求其疏朗,突出天然野趣●对景●南山积雪(与金山亭对景)●北枕双峰(与金山亭对景)●借景●四面云山(远借园外自然山景,远借外八庙之景)●锤峰落照(远借园外自然山景,远借外八庙之景)●(6)象征寓意●湖泊景区象征江南情调●平原景区象征塞外风光●山岳景区象征北方名山。
8 第六章 元明清时园林
第三节 小结
• 一、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 • 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使私家园林 达到艺术成就的高峰;市民园林兴盛起来,并 产生了各种地方风格 • 二、出现一批优秀的造园家,并有理论著作; • 三、园林创造更注重技巧—积极、消极; • 四、皇家园林规模又趋于宏大,并充分吸收江 南私家园林的养分; • 五、公共园林更加普遍。
李园壮丽,米园曲折;米园不俗,李园不酸 • 8、勺园
• 园主人米万钟为明末著名 诗人、画家和书法家。 • 规模较小,以水取胜,景 点多变,成堤环水抱形势 • 建筑物外形朴素 ,并接近 水面
• 植物与地形配合形成若干 群组 • 充分考虑借景—西山
• 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沚水乱相缠 • 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碍山 •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 • 先生亦动莼鲈思,得句宁无赋水山
钦安殿
供奉道教神像的地方 院墙较矮,突出大殿作为全园的构图中心
平面十字形, 上圆下方 基座四周围以 汉白玉石栏杆 门窗朱油彩绘 黄琉璃瓦攒尖 屋顶
千秋亭
绛雪轩梁坊为绿色竹纹彩画,门窗为楠木本色, 朴素雅致
堆秀山与御景亭
建筑布局在保证中轴对称原则前提下尽量在体形、 色彩、装饰、装修等予以变化
4、万岁山(景山)
复习题
• 1、元、明、清初时期著名的园林有哪些? • 2、简述元、明、清初时期园林的主要特点。
• 3、简述“三山五园”的名称和分类
• 4、举例简述私家园林形成的不同地方特色
• 5、简述寄畅园的造园特色。
山池花木为点缀供奉道教神像的地方院墙较矮突出大殿作为全园的构图中心千秋亭平面十字形上圆下方基座四周围以汉白玉石栏杆门窗朱油彩绘黄琉璃瓦攒尖屋顶绛雪轩梁坊为绿色竹纹彩画门窗为楠木本色朴素雅致建筑布局在保证中轴对称原则前提下尽量在体形色彩装饰装修等予以变化位于紫禁城之北皇城的中轴线上园林采用均衡对称的布局
明代、清初时期古典园林特点
观
结
第
园 林
第
园 林
第
三
特
四
与
五
部
点
部
其 他
部
分
分
园
分
林
壹
明末时期的皇家园林特点
都城
规划布局:沿用元大都城的规划布局,整体略近长方形, 布局规整; • 有明显的中轴线,北部为景山; • 城为传统的三重环套配置形制:外城、皇城、宫城。 • 整个宫城呈“前朝后寝”的规制,最后为御花园,主要宫
殿为“三大殿”; • 皇城为“左祖右社”的传统规制;
第二部分,就原赐园的北、东、西三面往外拓展,利用多泉的沼泽 地改造为河渠串缀着许多小型水体的水网地带;
第三部分,把原赐园东面的东湖开拓为福海,沿福海周围开凿河道。
圆明园
第四部分是沿北宫墙的一条狭长地带,从地形和理水的情况看来, 扩建的时间可能晚于前三部分。扩建后的圆明园,面积扩大到200余公顷。 园内具体的建置情况已无从详考,但据《日下旧闻考》的记载,乾隆时期 的“四十景”中有二十八“景曾经雍正题署过。这就是说,雍正时期的 圆明园已经有二十八处重要的建筑群组,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 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 坦坦荡荡、万方安和、茹古涵今,长春仙馆、武陵春色、汇芳书院、日 天琳宇、澹泊宁静,多稼如云、濂溪乐处,鱼跃鸢飞、西峰秀色,四宜书 屋、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夹镜鸣琴、廓然大公,涧天深处。 除了这二十八“景”之外,其他许多景点如同乐园,舍卫城、紫碧山房, 深柳读书堂等,这时候也已建成了。它们分布在原赐园及上述四部分扩 建地段之内,已大体上接近乾隆时圆明园之规模
[]
前 言
背景
一、政治背景: 明代废除宰相制,把相权和君权集中于皇帝一身。清代以满族人入主中原,皇帝的集权更有过之。绝对集
明清时期的传统园林
明清时期的传统园林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史上最为灿烂的时期之一,也是传统园林的巅峰时期。
在这一时期,传统园林以建筑、景观、文化为特色,以造园技艺为手段,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园林艺术。
明清时期的传统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明清时期园林的基本特点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以江南园林为代表,这些园林以庭院为主体,建筑设施布局合理,富有文化内涵和情趣。
从构造上看,传统园林分为规则构造和非规则构造两种。
规则构造是把空间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精心设计的造型构造分隔开来,如"围屏障"、"回廊桥"、"流水功"、"芝园"等,它们的造型都是圆、方、五角、六角等几何图形。
非规则构造则是按照一定的自然情趣或人文特色,选取天然石、植物等构成各种形态和意境的景观,如"借景法"、"灵感景法"、"奇景法"、"迂回景法"等。
二、明清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江南是中国的传统园林发源地之一,它的园林文化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江南园林以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和杭州西湖为代表,这些园林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技艺的高超水平,还融合了中国文化的思想、艺术等方面的精髓。
苏州园林是中国最有名的园林之一,以横琴园、留园、拙政园和网师园为代表。
这些园林的建筑布局非常精细,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坐落造型、园林环境、景观特点和文化内涵。
扬州园林以个园、瘦西湖、瘦西湖别墅为代表,它们以庭院式建筑为主,富有空间变化,点线面的雕工让游人在其中无穷无尽地发现新奇之处。
杭州西湖是中国四大名胜之一,以天目山、灵隐寺、花港观鱼为代表。
杭州西湖采用了山水相间的布局和"视如画、梦如幻"的设计理念,每周围的景色独具特色,构成了宏伟壮观的景观群。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传统园林以其新颖独特、韵味悠长、内涵丰富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基、核心和图片。
中国古典园林简史(下)宋元明清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简史(下)宋元明清园林史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的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这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宋代园林唐诗宋词,山水诗、山水画,诗词文学的极盛时期,文人画家将生活诗意化,借景抒情,文人园林兴起,形成文人构思的写意山水园林艺术风格。
中国园林成熟期由单纯的山居别业转而在城市中营造山林,由因山就涧转向人造丘壑。
人工理水、选石用石、叠造假山方面技艺高超,再构筑园林建筑成为宋代造园活动的重要特点。
中国园林用石一、皇家园林宋代皇家园林规划设计上更加精密细致,皇家气派少,更接近民间私园。
艮岳代表:寿山艮岳、后苑,延福宫,东京四苑(琼林苑、玉津园、金明池、宜春苑),德寿宫。
金明池宋代园林--金明池金明池二、私家园林宋代私家园林在北方主要集中在洛阳,有《洛阳名园记》记录了当时著名的园林19座。
宋代私家园林宋代江南园林主要集中在临安西湖、吴兴(湖州)、绍兴、平江(苏州)等几个城市。
宋代私家园林《吴兴园林记》记录了作者周密亲身游历的园林36处。
代表作:沧浪亭、梦溪园。
三、公共园林主要表现为公共园林的建设。
东京、临安较集中。
宋代公共园林代表:杭州西湖、浙江苍坡村。
四、寺观园林禅宗完全汉化,禅宗寺院确立了'伽蓝七堂'制度,形成一正两厢的多进院落格局。
如今散布全国的风景名胜区在宋代已经大体形成。
寺观在节日或一定时期内向市民开放,进行宗教法会、庙会、游园活动,有公共园林的职能。
元明清代的园林中国园林鼎盛期元代在园林建设方面没有太大发展,元灭金后,在金代大宁宫的基址上建设了新的都城“大都”,元朝的大都就是现在北京城的前身。
明清园林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时期,文学艺术成了园林艺术的组成部分,所建之园充满诗情画意和文化内涵,意境深远。
一、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多数建于都城郊外,总体规划壮观宏大。
第7章 元明时期园林
经济
第一节 社会背景概况
明中期后资本主义因素成长,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一部分向 明中期后资本主义因素成长,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资本主义因素成长 士流靠拢,出现“儒商合一” 使社会风俗时尚、 士流靠拢,出现“儒商合一”,使社会风俗时尚、价值观念 发生变化
政治
明清皇帝集权加强, 明清皇帝集权加强,要求有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 皇帝集权加强
清华园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勺
园
明代画家吴彬所作《米氏勺园图》 局部 局部) 明代画家吴彬所作《米氏勺园图》(局部
勺园
勺园的历史比北大还长,这里曾是明代著名书法家米万钟的府第。清乾隆年间, 勺园的历史比北大还长,这里曾是明代著名书法家米万钟的府第。清乾隆年间,改名为弘 雅园,是英王二世的使者马戈尔尼寓居的处所。因而, 雅园,是英王二世的使者马戈尔尼寓居的处所。因而,勺园也成为中国最早招待国外使团 的食宿场合。历史常常会有惊人的巧合,如今的勺园是留学生寓居的处所。 的食宿场合。历史常常会有惊人的巧合,如今的勺园是留学生寓居的处所。
文人画
明初由于专制苛酷, 明初由于专制苛酷,画坛出现泥古仿古现象 明中期后,写意画风复呈光辉灿烂 明中期后,
《园记》 园记》
《园记》这种文学体裁有所发展,具体而全面记述私家园 园记》这种文学体裁有所发展, 文学体裁有所发展 林的文字材料更多
第二节 大都与北京
元大都
是以大宁宫为中心新建的都城, 是以大宁宫为中心新建的都城,是北京城的前身 略近方形,城为三重环套配置形制:外城、皇城、 略近方形,城为三重环套配置形制:外城、皇城、宫城 总体规划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的皇都规划模式——三套方城、宫城 三套方城、 总体规划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的皇都规划模式 三套方城 居中、宫轴对称的布局,不同的是突出《周礼考工记 规定的“ 考工记》 居中、宫轴对称的布局,不同的是突出《周礼 考工记》规定的“前 朝后市,左祖右社” 朝后市,左祖右社” 的古制 外城由纵横街道和胡同划为50坊 城中设三个市(北市、东市、 外城由纵横街道和胡同划为 坊,城中设三个市(北市、东市、西 市)——三个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区 三个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区 由郭守敬主持引水工程规划, 由郭守敬主持引水工程规划,彻底解决了大都城的供水和漕运
明清园林发展
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它建于明正德 四年,是明代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两座旧园的基础上拓建而成的。 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筑 室种树,逍遥自得…园鬻蔬, 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 为政也”句意, 命名为拙政园。 传王献臣在建园之期,请 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 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 、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
拙政园整体布局 分住宅、东、中、西四部份。
住宅 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东部 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等。
中部 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
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 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小飞虹、荷风四面亭、枇杷园等。
波形廊
拔高至最高点。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
中国古代园林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到明清已 达到鼎盛时期。在造园的实践中,造就了一批从事 造园的专家,其中,最近代表性的就是明代的计成。 并且他在52时,写出了一部造园专著《园治》 。
在《园治》中,从园林的选址、立基,到园林的种类与样式,从堆 山、选石到园林景观的设计都做了详细的论述与总结,该书不但影响我 国,而且东渡传播到日本及现在的西欧,成为造园学的经典著作。
西园
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这里原来是一堵分 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横在那里。聪明的工匠借墙为 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沉闷 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 曲折状,使景观空间富 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 节奏美。在波形廊靠近 倒影楼的近终点处,在 其下部设一孔水洞,让 廊跨越而过,使园的中、 西部水系相通,廊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元明清时期社会、园林概况
主讲 杨向青
•蒙古族忽必烈立国“大元”,将中都改名为大都。
元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元朝疆域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
大
都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1420年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1644年,崇祯自缢,明朝覆亡。
明朝疆域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
南京
北
京
•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清兵入
关,迁都北京。
康、雍、乾三朝奠定了近
代中国的版图。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
争,清朝被迫求和;1912年大清帝国终。
清朝中期疆域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
北
京
元明清社会发展因素对园林的影响:
•一、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建设
•二、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桥梁
•三、元明清时期文化发展大背景对造园的影响•四、元明清时期的叠石技术和造园论著
一、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建设
•这个时期涉及的都城比较多。
元有:上都、
中都,均立草为业,只有大都规模完整;
•明代都城先后有:应天府南京、中都凤阳、
顺天府北京,以南京城和北京城规模大而完
整;
•盛京奉天府(沈阳)是后金早期首都,清军
入关后,沿用明的北京城为都城。
•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将会在下节课详细介绍。
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变迁示意图
二、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桥梁
•塞北草原霸权入主中原,华夏帝国的政治中心
和军事防御重心转移到了幽燕之地。
•元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截弯取直” ,由
杭州直达大都,成为现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京杭大运河途经四省,贯通五大天然水系,成
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
现今的京杭大运河高邮段
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中国国家地理》
•这张照片是2005年,持续降雨,导致运河禁航,千余船只
滞留在京杭大运河的情景,由
此可见运河对现代生活一直有
着影响。
京杭大运河枣庄、台儿庄段
三、元明清时期文化发展大背景对造园的影响
•元朝在绘画方面,一改宋的细腻写实之风,转向追求“自在”和“随意”的意味。
•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赵孟頫,他提出了“书画用笔同法”的理念。
元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将书法、绘画、篆刻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诠释了即达放逸的山水意境,为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元 赵孟頫 《鹤华秋色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四家”
清远自然
典雅舒展
吴镇 《渔夫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 局部
王蒙《具区林屋图》倪瓒《荣膝斋》局部
•“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画风细致温雅,独步一时。
文徵明 沈周《 山水图卷》局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唐寅 《溪山渔隐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御笔《汉柏图》
《雍正耕织图》 雍正题诗•
清军入关以后,前期主要是模仿明的文化制度。
•康乾盛世,文化方面一派
繁荣景象。
《康熙耕织图》 康熙作诗
四、元明清时期的叠石技术和造园论著
•士人带动
了赏石文
化的普及。
•清代石涛,主张“脱胎于山
川”,将山水画的精髓融入
到园林山石空间的营造中。
石涛 《游华阳山图》扬州“片石山房”假山
•明末清初,较全面而有代表性的园林著作有:《园冶》、《一家言》(《闲情偶寄》)、《长物志》。
关于这些园林论著,我们将会在后面的课程里详细介绍。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园林概况就介绍到这儿。
下一讲我们将了解元明清时期都城的建设和御苑的布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