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教育理论,德性]康德德性理论与教育理论的关系
论教育 康德
论教育康德
(实用版)
目录
1.康德的教育理念概述
2.康德论教育的目的
3.康德论教育的方法
4.康德论教育的意义
正文
康德是 18 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教育理念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甚至对今天的教育理念仍有深远的影响。
在《论教育》一书中,康德详细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
首先,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性和道德。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其次,康德认为,教育的方法应该以个体的差异为依据,因材施教。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能力、兴趣和个性来制定教育计划。
他提倡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获取知识。
再次,康德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他主张,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他强调,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
总的来说,康德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个体差异,倡导启发式教育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第1页共1页。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康德是德国启蒙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欧洲及世界,对教育学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教育学思想是为了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教育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本文将从康德的教育学思想中阐述教育的重要性、人类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康德对教育的“法则”和“方法”的看法。
一、教育的重要性康德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类资质并使之成为理性人类关键的因素,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类智力的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这样能够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进一步发展自己。
康德认为,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格,这是通过学习道德根源和规律来实现的。
此外,教育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由意志,使其具备自主思考并在其中发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康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建立良好的品格和道德。
他在《教育的法则》中写道:“人的价值就在于他的人格。
因此,教育就是成为一个有品格的人的培养之所在。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机会均等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发现自身的价值,透过教育发现自我,实现自身潜能。
二、人类智力发展的重要性康德认为,人类的智力发展非常重要,这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智力包括评估、理解、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更准确的说,康德的教育学思想是揭示人类智慧的本质,人类的智慧应具有哲学本质,即法则和原则的智慧。
人类的智慧能够指导我们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能为人类提供稳定的道德基础。
三、康德对教育的“法则”和“方法”的看法康德认为,教育的“法则”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智力特质,包括以自由意志为基础的理论智力、实践智力、审美智力和道德智力。
这些特质实现了康德对人类智慧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明确指出人类智慧的本质。
康德的教育“方法”是指通过教育中的具体活动来培养学生这些智力特质。
这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问题解决和协作学习来培养技能、交流和沟通,以及通过艺术、文学和哲学的学习来培养审美和道德。
论教育 康德
论教育康德康德是德国启蒙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致力于将理性与道德、启蒙与自由相结合,对现代欧洲哲学以及西方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康德的哲学中,教育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训练,其核心重点是通过理性的、自由的、普遍的教育来帮助人类实现统一和道德。
因此,论教育康德是对他哲学思想的重要阐述。
第一部分:康德的教育哲学康德的教育哲学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如何培养“平民”来更好地参与民主制度,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自由和道德。
他强调要向人们传授知识、道德和情感,以使其能够理性地思考和适应社会。
康德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成功的自我完善,依靠人类理性共同规定的知识结构和规范,这种规范应该是普遍、均等、自由的。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的本质特质,应该通过教育来促进人类理性发展。
因此,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推动个人和社会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
第二部分:康德的教育目标康德的教育目标在于推动个人的道德、智力和体力的完善,在人们的自由和自治中达到统一。
他认为,教育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道德教育:康德主张通过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由本质,达到道德上的完善。
个人应该培养自己的道德兴趣和道德才能,明确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道德义务。
2.智力教育:康德认为,如何控制和利用我们的理性是启蒙的关键。
他试图培养智力上的自由和能力,以此来确立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培养人们的批判思维和理性判断。
3.体力教育:康德认为,体力教育对于个人健康、社会秩序和智力发展都是必要的。
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有利于个体发展和道德、智力、社会的自由,并提倡体育运动和锻炼。
第三部分:康德对教育的影响康德的教育哲学对后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自由、客观的,这促进了教育在社会中的发展和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与才能。
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成为现代教育话语中普遍的主题。
他辩称教育的目的是推动个人成为道德的和自由的个体,这也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伊曼努尔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
康德作为18世纪德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其伦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康德的伦理学背景,强调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原则,即道德行为的自律性和义务论。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康德的德性理论,包括善良意志、德性作为道德行为的动力以及德性与义务的关系。
在深入探讨康德的德性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阐述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分析其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实践这些德性。
文章最后将讨论康德的这些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指出其在培养具有道德自律和责任感的个体方面的价值。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和讨论,本文旨在为理解康德的伦理学思想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并为其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2. 康德的德性理论每个子标题下,我们将详细探讨康德的德性理论,并分析其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这一部分的内容将基于康德的伦理学著作,特别是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以及相关的历史和当代评论。
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康德的德性理论,并探讨其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
3. 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深受其德性理论的影响,他坚信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理性和自由。
康德认为,人作为理性的存在,有能力认识道德法则,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启发和引导人的理性,使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在康德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自我立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他强调,人应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自主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法则,并坚定地践行之。
这种自我立法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人的自由,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康德主张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使其能够在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时,能够做出符合道德法则的抉择。
康德还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他认为,虽然道德法则的遵守需要理性的指导,但情感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教育的思考和见解,对现代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的重要性,倡导培养个体的批判思维、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
下面就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进行总结。
首先,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自主性,即使个体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自由人。
他强调个体自主的意义,认为个体不应仅仅是被动接受外界的教育或影响,而是应该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决策来实现自我发展。
康德指出,人的自主性是其人性的重要特征,是与动物区分开的关键特点。
其次,康德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个体的批判思维能力。
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理性的表现,是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来寻求真理和改进现实的能力。
批判思维使个体能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估,并通过独立的判断来决定相信什么和拒绝什么。
因此,康德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个体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做出明智的判断。
第三,康德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是个体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康德主张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感和道德责任感,使其能够通过自律和遵守道德规范来实现自由而有意义的生活。
他强调个体要自觉地遵循道德准则,而不是被外界的奖惩或利益驱使。
最后,康德教育思想还强调美育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美是纯粹感性的表达,是人类共同的享受和理解。
美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康德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个体对美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使其能够欣赏和创造美,并从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愉悦。
综上所述,康德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个体的自主性、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意识及美育能力。
这些核心理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主思考能力,通过启发性的教学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康德的《论教育学》是一部启发性的教育学思想著作,以教育者的
角度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概念、原则与职业要求,及其对后人哲学思想
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教育是熏陶和培养身心,是发展智力、社会归属感和礼仪
习惯的过程。
他坚持认为,只有在恰到好处的礼仪和法律要求下,学
生只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惯,从而为社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康德还强调,教育者亦是学习者,他们应当从不断的反省深处学习与
熟悉,引导教育者从规则出发,以道德原则做为思考的基础,引领学
生沿着道德原则的路径发展个人的智力和能力。
重申教育者的责任,康德认为教育者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在教学的
过程中,必须克服一切阻碍,让学生感到教育既平等又尊重,为学生
提供有效的、生活实用的教育资源。
康德教育学思想的核心是,要将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定融入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根据全新的道德价值观来评估自己的行为;要培养学生能够
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与分析思维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
自卫、抵抗负面的影响,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正确的思维及行
为技能。
康德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对我国的道德教育的启示
【 摘 要】 康德 文化 哲学是一部 经 会 的 , 道德是 发展的 , 必 须 创 设 一 定 环 典性 著作 ,对我们后世都 有很 大的启 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 中得到发展。 示 ,特 别 是 他 关 于的 道德 方 面 的论 述 , ( 三) 康德 的道 德 教 育思 想 对我 的启 示就 更 大 。 结合 康 德 与 杜 威 关 首先在道德教育 的 目的, 康德认 为 于 道 德 方 面 的 论 述 以及 我 国道 德 教 育 l - k} f 1 是道德教 育的最 高的目的 , 教育最 的 实 际情 况 , 本 文 主要 谈 了一 下二 者 对 终 要 培 养 一 个 有 自 意志 的人 。 康德 认 我 国今 后 德 育 工作 的启 示 。 为就像是 宇宙规律 一样在道 德 卜 人 要 【 关键词 】 康德 ; 文化哲学; 道德 ; 启 遵守永恒的道德理想 , 所以道德教育要 示 着重培养人格。 同时一个人做善事是不 最近仔细 的拜渎 了《 康德 的文化哲 具有私 利 的, 而是 出于义务 , 所 以教育 学》 这本书 , 起初 这本书读起来 令人 费 还 要 培 养 人 的 义 务 心 与利 他 性 。 杜威 认 解, 但是 当读第二遍的时候就思路较清 为教育是尤 目的的 , 而且道德教育 的 目 晰, 而且结合康德 自己所分得几个部 分 的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而且 目的是用来 来学习这本书就更加方便 。 其实这本 书 调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 系的。 其次在 有很多我令我震撼 的地方 , 特别是道德 课程 上康德 与杜威都注 重课 程来源 于 方面 。结合实践 , 通过对康德的伦理学 生活 , 不同的是康德认 为学生应该学 习 与道德教育理论的阐述 与论证 , 希望 能 名著 , 学 习 经 典性 的 东西 。而 札威 则 认 对 今 后 我 国的 道 德 教育 有 一 定 的启 示 。 为课程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中 , 提出了教 由 于 渎这 本 书 之 后 紧 接 着 拜 读 了卡 J : 威 育 即 生 活 、 教育 即生长 、 教 育 即经 验 的 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 , 在此书 巾杜威 也 不 断 改组 。最 后 教 学 方 法 方 而 , 康 德 强 论 述 了他 的伦 理 学 与 道 德教 育理 论 , 而 调人的善 良意志 , 所以他提 出具体的教 且他 的理论与康德的很多理论对应 , 所 学 方 法 t 更强 调 学 生 自动 遵 守 纪律 , 他 以在具体论述 巾有意将二者相对 比。 反对学生进行惩罚或奖赏 , 认为对学生 康 德 的 伦 理 学 与教 育 理 论 进 行 奖 赏 是一 种 受 贿 , 学生 可 能 针 对 的 ( 一) 康德 的人 性 观 是奖赏而非事情本身 。 但是对于那些缺 康德主张人性 的九善尤恶论 。 他 认 乏责 任心和不负 责任的学生也 可 以给 为人 性本 身是属 自然律的 ,是叙述 的 , 与适 当的责罚 ,但是应该是 自然责罚。 闩 意志未作善恶 的行 为判断标 准 , 人 而卡 l : 威 更注重在具 体的实践生 活 巾学 性 巾有 善的本源素质 , 也有对恶的倾 习, 使学 生能 亲身参与活动。而且他也 人 在 道德 是 采 取 善 恶 要 决定 于 重 视 学 生 学 爿 L i l  ̄ , 反 , 学 生 并 不 是 闩 意 的选 择 , 若 其 意 采取 道 德 律 学 的机 器 ,被 动 的接 受 外 界的 影 响 , 之 动 力为 准则 , 其 行 动 为善 , 反 之 为 恶 应该 在学 习巾对具体 的情 况进行 反 札 威 的 人 性 观也 反对 人 性 的 善 恶 论 , 反 性 的学 习。 对 身 心 二冗 论 , 他 重 视 后 人对 人性 的发 二、 康德 的道 德 哲 学 与 教 育 理 论 对 展叶 1 的 重 要 作用 我 国道 德 教 育 的 启 示 ( 二) 康 德 的 道德 哲 学思 想 目前 我 国教育 中存在 一个很严 重 康德提出卿性是道德的来源 , 而反 的问题 , 随着社 会的迅速发展 , 知识 经 对神是道德的来源。 提出道德的 F 1 律 即 济 时 代 的 到来 ,在 高 考 指 挥 棒 的指 导 形 式 道德 , 而反 对 道 德 的 他 律 即实 质 道 下 , 我国教育只重视 育 的发展。分数 德。形式的道德如邢性 的纯育观 , 是 先 万能 , 而道德教育 被 之高 阁。这些情 天的、 不 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的, 因此具 况在实际生 活巾也造成 很多不 良的社 有永恒 性与普遍 性。善意是善 良的意 会后 果 , 人心冷漠 , 互不父心 , 事不父 己 j , 也就是 良心 , 是永无止境善的源泉 , 高高挂起。而康德和札威关于道德教 它是 闩 闩律 , 不受任何外界物质 H 育的观点 可 以对我 国道德教育 有很大 的 的影 呐 , 是 为 法 而 法 , 是 义 务 的 启示 。 ( 一) 在 道 德 教 育 目的上 的启 示 的 。康德 还认 为 R} . f _ f 是道德存 在 的根 据, 自 有 秋极和 } i i 极两方 l , 在 消极 1 . 培养学生 的人格 方_ 酊, 自 不受外界影响 , 自因矗果。 但 康德认 为教育 的 目的是永恒 的 , 就 在 积 极 方 面 自 由 自 己 立 法 和 自律 , 自 像是遵守宇宙 的规律一样 。 每个 人必须 培养善 良的意志 , 所 以 决。意志离不丌 F 1 , 但是 自 不是放 要具有 义务心 , 任 自流 , 必须要有I 性的 自由意志。杜 道德教育要注 重培养学生 的人格 。 在潜 威在道德 哲学思 想方 泊 i 与 康德有很 大 移默化中 ,逐渐形成熏 陶学生的人格。 的区别 , 杜威认为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社 目前我们 的教育往 往很重视学 生通过
康德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对我国的道德教育的启示
康德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对我国的道德教育的启示作者:牛艳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年第06期【摘要】康德文化哲学是一部经典性著作,对我们后世都有很大的启示,特别是他关于的道德方面的论述,对我的启示就更大。
结合康德与杜威关于道德方面的论述以及我国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谈了一下二者对我国今后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康德;文化哲学;道德;启示最近仔细的拜读了《康德的文化哲学》这本书,起初这本书读起来令人费解,但是当读第二遍的时候就思路较清晰,而且结合康德自己所分得几个部分来学习这本书就更加方便。
其实这本书有很多我令我震撼的地方,特别是道德方面。
结合实践,通过对康德的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理论的阐述与论证,希望能对今后我国的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由于读这本书之后紧接着拜读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在此书中杜威也论述了他的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理论,而且他的理论与康德的很多理论对应,所以在具体论述中有意将二者相对比。
一、康德的伦理学与教育理论(一)康德的人性观康德主张人性的无善无恶论。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属自然律的,是叙述的,自由意志未作善恶的行为判断标准,人性中有向善的本源素质,也有对恶的倾向。
人在道德上是采取善恶主要决定于自由意志的选择,若其意志采取道德律之动力为准则,其行动为善,反之为恶。
杜威的人性观也反对人性的善恶论,反对身心二元论,他重视后天对人性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康德提出理性是道德的来源,而反对神是道德的来源。
提出道德的自律即形式道德,而反对道德的他律即实质道德。
形式的道德如理性的纯直观,是先天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具有永恒性与普遍性。
善意是善良的意志,也就是良心,是永无止境善的源泉,它是自由自律,不受任何外界物质与目的的影响,是自为立法而立法,是义务的。
康德还认为自由是道德存在的根据,自由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在消极方面,自由不受外界影响,自因自果。
康德和斯宾塞都著有教育论
康德和斯宾塞都著有教育论
《教育论》有两种理解。
一是康德的《教育论》,又名《康德论教育》,他也是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人;二是斯宾塞的《教育论》,他主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提出“教育准备生活说”。
康德写了关于教育的著作《康德论教育》,又称为《教育论》。
康德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所以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并得到自我完善。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他于1776 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斯宾塞倡导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要为将来完美的生活做准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备说。
因为强调将来的生活,因此我们经常认为这样的观点属于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强调的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因此从教学任务的观点上来看,我们通常认为斯宾塞属于实质教育的观点。
斯宾塞认为,我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包括五个方面:有助于自我保护的知识;获得生活资源,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知识;建立家庭的知识;与维持正常社会关系有关的知识;用于培养爱好和情感的知识。
康德《论教育学》读后感
康德《论教育学》读后感康德的《论教育学》是一本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对教育的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理智和道德能力,使其成为自主、独立的个体。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人的品格和价值观的塑造。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积累。
其次,康德提出了自主性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的自主性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思考。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的人。
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康德还在书中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的培养。
教育者应该教育学生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促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对社会有所贡献。
康德的这一观点让我深思,明白了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此外,康德还谈到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学校应该是社会的缩影,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经验。
通过在学校中的互动和交往,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念。
这种社会化教育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康德的这一观点让我深以为然,明白了教育应该与社会相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总的来说,康德的《论教育学》给我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生个性和品格的培养。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行为准则的人。
此外,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经验。
通过康德的思想,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康德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康德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康德哲学大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教育思想包含了众多的理论和原则,其中包括他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
本文将针对康德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一、教育目的在康德看来,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人的理性。
他认为,人的理性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也是人最重要的特性。
康德主张教育应该使人获得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心智水平。
康德认为,只有理性得到发展,人才能成为自由和独立的个体。
另外,康德还主张教育应该培养道德品质。
他认为,人在道德上的行为准则应该是自由的和理性的。
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二、教育方法康德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康德强调学生要以主动的态度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主张教育要求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此外,康德主张教育要求注重教育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教育结果。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和启发,而不是简单地灌输和记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三、教育的价值观康德的价值观主张人的尊严和自由。
他认为,人是有尊严的主体,应该被尊重和珍惜。
因此,教育的价值应该是人本身。
此外,康德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使人成为自由的个体。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人的独立性和自由能力,使人成为能够自主选择和创造的主体。
康德认为,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康德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康德提出的教育目的、方法和价值观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于教育的深刻思考和丰富经验。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康德的教育思想,借鉴其中的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作为一代思想泰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哲学体系。
其实,他在教育学上,不仅以哲学家的身份经常开展讲坛,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
本文将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康德教育学观点(一)重视教育的目的以及价值。
在整体上,康德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是由于教育造成的。
教育是养成人的一种活动。
因此,康德特别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在当时实属卓见。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张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类的大同理想为目的以外,他还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达,乃是道德的完善。
这一点可联想起了赫尔巴特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说明康德的观点至少是他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在于超越现实、满足未来。
康德针对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教育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点,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康德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在,即把青少年培养成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的险恶,只要儿童能够应付这种现成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了。
不仅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抱着这种目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把现在的国家利益当作目的。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远见、苟安于现状的表现,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
(三)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来认识。
康德看重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从教育的构成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虑,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
康德教育思想考点总结报告
康德教育思想考点总结报告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伟人之一。
他对教育的思考和贡献也为后世教育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下面将从康德教育思想的重要性、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康德教育思想在哲学和教育理论上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康德展示了教育的自主性与合理性,并主张培养人的理性能力以实现自由和道德成长。
他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完善的关键力量,为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人的自主性与理性能力。
他主张通过教育使人们从非成年人的状态逐渐变成能够自主思考和行动的成年人。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充分发展自己的理性能力,并根据普遍的道德规律来选择和行动。
康德认为,只有自主和理性的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并追求真理。
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理性能力,对教育方法提出了要求。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一个相互合作的过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康德也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充分发展他们的感性和理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最后,康德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他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自主性,从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进步。
他认为教育应该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和善良,并时刻关注人的人性尊严。
这些价值观对于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作用。
综上所述,康德教育思想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理性能力,指导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康德教育思想中强调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借鉴康德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和完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
康德伦理学的德性观念
康德伦理学的德性观念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伦理学理论被广泛认为是现代伦理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康德的伦理学强调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和理性的重要性,他的德性观念对于我们理解道德行为的本质和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康德伦理学的德性观念,并分析其对于现代伦理学的影响。
康德的德性观念基于他的道义理论,即“普遍化原则”(Categorical Imperative)。
根据康德的观点,道德行为应该基于普遍适用的原则,而不是个人的欲望或者外在的利益。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遵循普遍化原则,人们才能做出真正的道德决策。
在康德的德性观念中,德性被定义为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行为中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德性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品质,更是一种社会共识和价值观。
康德认为,德性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自我约束来实现的,它要求人们根据普遍化原则来判断和行动,而不是被个人的欲望和情感所驱使。
康德的德性观念对于现代伦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康德的德性观念强调了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和理性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理解道德行为的本质和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基于普遍适用的原则,而不是个人的欲望或者外在的利益。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时的决策和行动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康德的德性观念强调了个体的自我约束和理性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和情感往往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康德的德性观念提醒我们要通过自我约束和理性的思考来实现真正的道德行为。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遵循普遍化原则,我们才能做出真正的道德决策,而不是被个人的欲望和情感所驱使。
最后,康德的德性观念强调了德性的社会共识和价值观。
德性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品质,更是一种社会共识和价值观。
康德认为,德性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自我约束来实现的,它要求人们根据普遍化原则来判断和行动。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关注社会共识和价值观,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自我约束来实现真正的德性。
论教育 康德
论教育康德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他对伦理学、美学和形而上学等领域的贡献深远,但在教育理论方面,他的观点相对较少。
然而,从他的哲学体系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教育的思考。
康德的哲学体系以人的理性为核心,强调自由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理性和道德能力,使其成为自主、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首先,康德强调个体的自主性。
他认为人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只有通过理性的自主决策,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在教育中,康德主张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强调学生应该能够自主地思考问题、质疑权威,并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行动。
其次,康德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受到道德准则的约束,而不是基于个人兴趣或欲望。
在教育中,康德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能力。
他强调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培养他们具备遵循道德准则的内在动力。
此外,康德还关注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美是人的心灵感知到所赞美的,是一种纯粹的审美表现。
在教育中,康德主张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使其能够欣赏美的存在,并通过表达自己的创造力来实现自我价值。
康德对于教育的思考虽然较为有限,但是他的思想仍然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他的强调个体的自主性、道德教育和美学教育的观点,与现代教育追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道德价值观的目标相吻合。
他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道德品质,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和人生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之,康德虽然没有详细阐述完整的教育理论,但他的哲学体系中关于自主性、道德和美学的思考,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他强调个体的自主性、道德教育和美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自主决策能力,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并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康德的教育学观点
康德的教育学观点
康德的教育学观点可以概括为“自主、合理、自由”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个体应该能够自主地思考和决策,以促进合理的行为和自由的发展。
首先,康德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理性和自主能力的人。
他强调道德和良心的作用,认为人们应该凭借他们自身的意志行事,而不是被外部因素所左右。
这种自主能力应该在教育过程中被培养和发展。
其次,康德认为教育应该以理性为基础。
教育应该在理性的框架内进行,而不是被感性因素所左右。
他主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掘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他们知识。
第三,康德主张教育应该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
他认为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而不是把他们限制在某种规定的框架内。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最好的人,而不是在任何方面让他们受到限制。
最后,康德认为教育应该以实践为基础。
他认为理论性的学习是不够的,实践应该与之相配合。
学生应该有机会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学习的理解并学以致用。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容易地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总之,康德的教育学观点主张自主、合理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理性和自主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实践为基础,注重个体自由的发展。
这些观点至今仍然有启示意义,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方向。
读康德论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阅读康德的《论教育学》一书后,我深感康德对教育学的深刻见解和独到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使我对自己未来的教育事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性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性。
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康德看来,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2. 教育应遵循自然法则康德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法则,即顺应人的天性。
他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教育者应充分了解和尊重这些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3. 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康德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在康德看来,道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保障。
4. 教育应注重个性发展康德主张,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兴趣,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二、康德教育思想的启示1. 教育工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康德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要时刻牢记教育的根本目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理性、道德和个性的人才而努力。
2.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康德强调理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康德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发展。
4. 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康德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性与品格教育论
德性与品格教育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是哲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对现代道德教育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康德的德性理论和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并阐述其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
康德是一位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他提出了关于德性和道德的独特理论。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德性是指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素质,以及他在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
康德认为,德性是人类身上最珍贵的品质之一,是人类追求幸福和意义的重要基础。
康德认为,德性品质主要包括善良、公正、勇敢等。
善良是指一个人具有仁爱和慈悲心,对待他人诚实友好;公正是指一个人能够遵守法律和公正原则,不偏不倚地对待他人;勇敢则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镇定自若,勇往直前。
康德认为,这些品质是人类身上最优秀的特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康德提出了德性教育的方法,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性品质。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责任感和公正意识。
康德认为,自律是德性的重要标志,一个人只有具备自律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循道德原则。
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围绕着他的道德概念展开。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追求自由和尊严的重要基础。
康德认为,道德品质是评价一个人品格和道德水平的关键因素,包括真诚、勤奋、谦虚等。
这些品质不仅是个人的美德,也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石。
在康德看来,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自律、责任和尊重他人的品格。
他认为,教育者应鼓励孩子们理性思考、自主选择并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康德提倡教育者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的道德榜样。
通过实践和反思,孩子们可以逐渐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康德的德性理论和道德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他强调了德性和道德对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康德论教育》中论实践
在《康德论教育》这部作品中,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其中,康德对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实践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康德在《康德论教育》中对实践的理论阐述。
一、实践教育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实践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个体具备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实践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体的道德观念、实践能力和判断力。
康德认为,实践教育是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1. 实践理性的重要性康德认为,实践理性是人的理性能力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实践理性是指人们在面对道德、法律等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
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2. 人性本善与教育的关系康德认为,人性本善,但个体在社会中容易受到恶的诱惑。
因此,教育的作用就是引导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克服恶的诱惑,发挥人性的善良一面。
实践教育正是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
3. 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康德认为,实践与理论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教育为实践提供指导,而实践则使理论得到验证。
实践教育强调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理论得到深化。
三、实践教育的内容与方法1. 实践教育的内容康德认为,实践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道德教育:培养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能力。
(2)公民教育: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职业教育:培养个体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4)生活教育:培养个体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 实践教育的方法(1)体验式教育: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使个体在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
(2)情境教育: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个体在情境中学会应对各种问题。
(3)合作教育:通过团队合作,培养个体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德性理论与教育理论的关系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
日本学者安倍能成有个形象的比喻可以很好地形容康德哲学的地位。
康德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
可以这样说,康德以前的哲学概皆流向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的。
然而这里的康德哲学除了其以三大批判为核心的批判哲学外,还应包括康德的政治哲学、法哲学以及历史哲学等学科。
关于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散落在浩如烟海的研究著作中,而且康德的著作自问世以来,人们便开始了研究。
直到今天,可以说对康德哲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康德的教育学理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哲学意义上的康德已经被我们所熟悉,而教育学意义上的康德则比较陌生。
人们通常一谈到康德哲学,就会立刻浮现康德论著中晦涩的文句和高度抽象的思辨概念,这不仅给我们阅读带来了困难,而且也给我们研究带来了困难。
应对这一研究领域的薄弱境况,本文拟对康德的德性理论通与康德的教育理论的关系进行细致分析,表达一点管窥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对人的终极关切回顾康德整个哲学研究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康德的教育思想与他自己的道德哲学、历史哲学以及人类学研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启蒙意味着人类摆脱自己施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那么教育学则指出如何把这种成长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上。
虽然康德生前曾数次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但康德并没有专门撰写自己的教育著作。
和其他一切类似讲座一样,康德只是在当时通行的教材之外添加了一些反映自己想法的笔记。
管而在康德逝世前一年,他的学生林克则把这些教育学的授课材料进行了整理,以《论教育学》的名称加以出版。
如果我们将《论教育学》与康德整个道德哲学江进行比较,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育问题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位置。
如果说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康德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建立道德的最高原则,从而说明实践理性的存在;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则是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全面论述了自由同理性的关系,强调自由概念是整个纯粹的乃至思辨的理性大厦的拱顶石,从而基本解决了道德哲学基础性构建问题;《道德形而上学》一书,康德则是从法权和德性的角度,全面开展了道德哲学思想,从而完成了其道德哲学体系的建立;《实用人类学》则是康德以人本主义的倾向,将其道德形而上学建立在一种体现人的自由能动性的人性论即人类学的基础上。
那么《论教育学》与康德的道德思想体系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认为,《论教育学》不仅是康德将其德性理论在教育学领域内对人的培养方式研究的一次尝试,更是透彻出康德德性理论自身对人是什么这一最终问题的回归。
如果说人类学是对人是什么的直接应对,那么教育学则是对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直接应对。
而且康德对人的关注,不仅仅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其首先也是一个纯粹哲学处理的思维对象。
康德在1793年致卡弗司徒林的信中说:在纯粹哲学的领域中,我对自己提出的长期工作计划,就是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我能知道什么?(形而上学)(2)我应做什么?(道德学)(3)我可以希望什么?(宗教学)接着是第四个,最后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人类学)二十多年来我每年都要讲授一遍。
归根结底,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看做是人类学,因此前三个问题都与最后一个问题有关。
由于康德对人的充分关切,使得人类学的主题管在康德一生当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同样,如果说休漠使得康德从独断论的泥潭中惊醒,那么卢梭则教育康德要尊重普通人,关注人的尊严。
卢梭的画像成为康德客厅中唯一的装饰品,而康德由于醉心于研读《爱弥儿》竟然放弃了每天例行的散步。
1764年康德写道: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和规律一样,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必须恢复人性的真实观念。
哲学不是别的,只是关于人的实践知识我自认为爱好探求真理,我感到一种对知识的贪婪渴求,一种对推动知识进展的不倦热情,以及对每个进步的心满意足。
我一度认为,一切足以给人类带来荣光,由此我鄙夷那班一无所知的芸芸众生。
是卢梭纠正了我。
盲目的偏见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性,而且假如我不是相信这种见解能够有助于所有其他人去确立人权的话,我便应把自己看得比普通劳工还不如。
可见卢梭对康德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康德在表述道德的最高原则时,从质料的角度将道德绝对命令定位为无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做自身就是目的,康德将人是目的提升到道德最高原则的地位上,足以表明其道德哲学对人的终极关切。
基于对人的终极关切,康德的一系列道德哲学著作更是把人提高到令人眩晕的高度,康德毕生的努力目标就在于提高人的尊严和地位,在于阐明德性就是力量的立场。
从对人的关切这一视角来审视康德的教育论述认我们更是发现康德的《论教育学》实质上就是人学,就是康德的德性理论在教育学领域内的实践运用。
因此我们将康德的教育理论称其为德性教育理论。
为了清晰地表述康德的德性理论与康德的教育理论的关系,我们不妨从康德德性理论的主要观点入手,从而探求两者的背后联系。
二、康德德性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个人幸福观转向个人德性观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中,康德首先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原理,即主观有效的准则和对其他意志也有效的客观法则。
康德指出准则基于个体感性欲望,从而无法通过普遍化的检验,只有法则才是基于纯粹理性之上的意志动机,才具有普遍必然性。
为了确定什么才是实践理性的法则,康德提出了两条层层递进的定理:定理一是凡是把欲求能力的客体(质料)作为意志决定根据的先决条件的原则,一概都是经验的,并且不能给出任何实践法则定理二是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本身皆为同一种类,并且属于自爱或个人幸福的普遍原则。
这两条定理都是否定性的,第一条可总结为以一个现实欲求的对象作为意志的动机不可能成为实践的法则,康德由此批判了功利主义的伦理学;第二条可总结为以个人幸福和自爱为目的也可能成为道德法则,康德由此批判了幸福主义伦理学。
基于自爱原则的幸福主义伦理学可以说是以他律为依据的一切可能道德原则分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自爱原则是以经验为条件的。
康德的道德哲学努力的地方也正在此处,其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纯粹理性是否自身就足以决定意志,抑或它只有作为以经验为条件的理性才能成为意志的决定根据呢?通过一系列精致的论证,康德坚决指出个人的幸福原则不能成为意志的决定根据,其恰恰是德性原则的对立面。
然而,康德也清醒地看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受众多质料因素的束缚,容易将个人幸福原则当成属于自身神圣的职责,而摒弃了原本属于道德法则的领域。
康德自己也坦言:未经批判之前,人类理性要经过一切可能的歧途,才走上唯一的正确道路。
康德发现了一切行为背后所依据的原则要么是经验的,要么是理性的。
前者以幸福原则为出发点,以自然的或道德的情感为依据;后者则是以完满原则通为出发点。
而个人幸福原则之所以要排斥,并不仅仅因为这个原则是虚假的,而且也因为这个原则对道德的建立全无用处。
因为使一个人成为幸福的人和使一个人成为善良的人绝非一回事,一种为自己占便宜的机智和一种使自己有德性的机智全不相十;而是因为,这个原则向道德提供的动机正败坏了道德,完全摧毁了它的崇高,它把为善的动机和作恶的动机等量齐观,只教我们去仔细计量,完全抹杀了两者的特殊区别。
所以,在康德那里,一个以个人幸福为道德原则的人无法保证其日常一切行为的道德性,个人幸福观存在道德败坏的风险。
为了应对充斥于日常生活的个人幸福观,为了保证道德的纯粹性,康德认为制定出一个纯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而一切行为都应属于自律支配的道德哲学就显得非常必要。
基于这样的意图,康德认为人们需要用一种个人德性观来代替个人幸福观,或者说,个人德性观优先于个人幸福观。
这就涉及德性一同的理解。
德性管问题在西欧哲学传统中,一直处于伦理学研究的中心。
英语中Virtue是从拉丁语Virtus派生的。
Vir意为男子,所以Virtus 就是指有力量和丈夫气概。
很显然,康德在制定自己的德性论时,完全意识到西方哲学的这个传统。
在古希腊哲学那里,德性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德性本身就是自己的目的,当然也就是自身的馈赠和鉴赏。
康德则是以理性的思辨发展了德性概念。
康德认为在德语中德性来自 (有能力)。
德性可被理解为坚强的力量。
他把德性看做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贵的品格,德性是人的意志的凝结并具有自主性的道德力量。
而且德性只是在责任的格守中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
这是由于创制规律的理性自身构成了执行规律的力量,所以责任就是人们自身立法意志所产生的一种道德必要性。
然而康德特别强调德性与责任是不同的,德性并不是责任,人们也没有责任去具有德性。
如果主张有责任而去具有德性,这就不是出于德性,而仅是符合德性。
康德认为一种行为只有出于德性,以德性自身为动机,才具有首先价值。
这是因为德性自身可以发布命令,它的戒律中也伴随着道德强制。
因此就德性与人的关系来看,德性作为整全性的东西,不能认为是人占有了德性,而是德性占有了人。
因为人不能选择另一种德性,德性自身就具有实践的功能,而不是由人的感性来支配。
所以德性所伴随的道德强制是不可抗拒的,这就需要一种坚强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坚强程度,则是由它所要克服人们爱好(自爱原则)所产生的阻碍能力的大小来评价。
康德指出正是德性自身作为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才能确保人类可以杜绝邪恶和诸种胡作非为。
而一个人只有获得了德性,他才是自由的、健康的、富足的,是一个王。
任何的偶然性和命运都无法剥夺他的德性,一个有德性的人永远不会失去他的德性。
既然德性本身就是自身的目的,那么人类的这种德性来源在哪里?人类拥有个人德性观的可能性在哪里?康德指出德性来源于经验概念之外的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作为理性在实践领域内的一个运用方面,是人所具有的选择正当行为的机能与能力。
实践的规则始终是理性的产物,因为它指定作为手段的行为,以达到作为目标的结果。
实践理性也表达了行为客观强制性的一般依据,从而以理性决定意志,以意志决定行为。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的结论处写道:这部分析论阐明:纯粹理性是实践的,也就是说,它能够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东西自为地决定意志而且它通过一个事实做到这一点,在这个事实之中我们的纯粹理性证明自己实际上是实践的;这个事实就是理性借以决定意志去践行的德性原理之中的自律。
因而,正是建立在纯粹理性具有实践能力之一论证基础上,康德才能理直气壮地指出个人德性观取代个人幸福观是理性对自身的要求,而且实践理性也有助于人们以正当的行为形成把握外部世界的知识能力与道德能力。
(二)意志自律成为唯一的实践法则纯粹实践理性一方面作为人所具有的选择正当行为的能力,从而保证了德性的可能,另一方面自身也有运行的基本法则:这样行动:你意志的准则始终能够同时用作普遍立法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