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笔记(第八版诊断学)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笔记(第八版诊断学)](https://img.taocdn.com/s3/m/388b7a5d76a20029bd642d9c.png)
实验诊断第一节概述一、实验诊断的概念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二、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和质量体系※(一)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分析前:检验项目选择、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与处理分析中:仪器、试剂、实验方法、人员等分析后:记录、书写、计算机输入(二)实验诊断的质量保证体系1. 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指在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
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密度。
2. 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nlity assesment, EQA)是指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标本,有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分析和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评定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质量,观察实验的准确性,建立起各实验室分析结果之间的可比性。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 全面质量管理: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设施与环境、仪器、试剂、标准操作规程、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人员、记录、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三)检验报告的临床应用在一项临床实验应用之前,应选择参考人群确定合适的参考区间和医学决定水平,以便在临床应用时参考。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一些实验在建立参考区间后,就可以开始应用;但是,医学决定水平往往需要在不断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反复验证后才能确定。
1.参考区间(reference interval)是指用稳定、可靠的实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检测健康人群所得的包括95%测定值(正态分布)的范围。
对一个测定值呈正态分布的参考区间,只能代表由健康者组成的小样本中95%的人的实验结果,而5%的健康人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因此,在实验结果轻度偏离参考区间时,应注意结合临床解释为真正的异常或是假阳性。
2.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 decision level , MDL)是一种诊断实验的阈值或限值,可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确诊或排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类或分级,或预示将出现某些生理或病理变化、评估某些疾病的预后等。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b5f692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9.png)
【实验诊断学】【绪论】【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局部。
2.全程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3.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A):即以证据为根底的医学,来源与医学文献的研究报告。
可通过系统回忆或荟萃分析两种方法进行。
证据来源途径之一:大量的医学实验室资料4.危急值(critical value):当某检验工程出现这种结果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可以得到挽救,否那么可能出现不良后果。
〔属于医学决定水平的一种〕5.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 decision level):综合参考范围与病理值得分布范围及医生的临床经验而制定的在临床上应采取措施的特殊阈值,同一试验可以定几个医学决定水平。
[用于确定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6.参考范围〔Reference value range〕:在参考人群中进行抽样和根据该工程检验结果的分布特征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后得出的衡量该工程是否异常的指标,常采用参考人群的95%区间。
〔人群,方法〕【思考题】1.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①分析前影响因素: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输②分析中影响因素:检测时的质量控制③分析后影响因素:结果复核、结合临床进行正确的解释【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测一.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掌握〕1. 标本采集前的准备:患者、环境温度、药物干扰2. 抗凝管要求:EDTA.K2.2H2O〔紫色〕3. 采集方法:静脉、毛细血管4. 标本保存:室温〔低温影响Plt形态〕二.红细胞相关分析参数:1.相关参数分析:工程参考范围相关临床意义备注红细胞〔RBC〕男:〔4.5-5.5〕×1012/L女:〔4.0-5.0〕×1012/L新:〔6.0-7.0〕×1012/L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生理性】①增多——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运动②减少——生理性贫血:1〕婴幼儿生长过快2〕妊娠血浆容量增加、稀释3〕老年人造血功能下降【病理性】①增多:1〕相对性↑: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55d70c89ec3d5bbfd0a7462.png)
第一章绪论1.床旁检测(POCT):在患者床旁进行的以护理为重点的快速检测技术2.个体化诊断:针对个体特点的准确诊断,找到具体病因,并提供个体遗传基因、疾病基因和药敏敏感性等特点的信息。
目标:用药个体化和个体化医疗,例如肿瘤的靶向治疗3.循证医学: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4.循证实验医学(EBLM):根据临床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位病人的情况特点,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结果,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5.诊断性试验的指标:(1)灵敏度(sen):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病例中,检测阳性例数所占的比例,即真阳性率(2)特异性(spe):真阴性率。
在金标准诊断的“无病”病例中,诊断试验中阴性所占的比例。
(3)阳性预测值(PPV):阳性试验的事后概率。
诊断试验中阳性例数出现阳性反应的概率。
(4)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事后率相反。
(5)准确性(ACC):全部事件中真阳性和真阴性所占的比例(6)患病率(Prev):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的比例。
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 curve):决定最佳临界点,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价值。
7.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试验技术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第二章血液的一般检验1.红细胞比容(HCT、PCV):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等于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的血红蛋白浓度(g)。
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
实验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https://img.taocdn.com/s3/m/9af71b16c8d376eeafaa31ab.png)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4.红细胞比积(容)【Hct】:抗凝全血经手工法离心沉淀后测得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或经血液分析仪法计算所得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指全血中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为计量单位。
6.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全血中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以飞升为计量单位。
7.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指全血中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量,以g/L为计量单位。
2实验诊断(laboratory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9.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低于4×10的九次方每升。
10.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10的九次方每升。
11.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的九次方每升。
12.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3.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由多种原发病因引起的外周血液白细胞明显增高并出现幼稚细胞,即类白血病表现的反应,原发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即随之消失。
14.血液常规检查:对血液中两种主要有形成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量和质进行的化验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等四个检验项目。
实验诊断学(第4版)
![实验诊断学(第4版)](https://img.taocdn.com/s3/m/2760f65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8.png)
实验诊断学(第4版)引言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室医学结合的重要学科,通过分析患者体内的实验室数据,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本文将介绍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领域,并以第4版为基础,详细讨论其中的内容。
一、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和意义实验诊断学是指利用实验室方法和技术进行诊断和鉴定疾病的科学。
它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生理、生化和免疫指标等实验室数据,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诊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早期诊断率,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疾病进展和预后,评估治疗效果,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趋势,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二、实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先进性、准确性、快速性和经济性。
为了提高实验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严格控制实验室质量,保证实验方法的标准化和全面性。
实验诊断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分析、免疫学检测、细胞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放射免疫测定等。
这些方法各自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监测。
三、实验诊断学的应用领域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监测、疾病的预后评估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在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组织和体液中的生化指标、免疫标志物和遗传物质等,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监测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药物浓度、药物代谢产物、免疫抗体或细胞标记物等,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监测治疗效果。
在疾病的预后评估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疾病相关的标志物和遗传标记,预测疾病的进展和转归,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实验诊断学可以通过检测疾病相关的感染指标和免疫标志物,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控措施。
四、实验诊断学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实验诊断学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诊断学--实验诊断学概论2019
![诊断学--实验诊断学概论2019](https://img.taocdn.com/s3/m/d5ec0a62852458fb770b5660.png)
一、概述
检验前质量控制
一份不合格的标本
可能造成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
测量越准确,结果越错误
大部分的试验要求在采血前禁食12小时
避免进食后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对化验结果的影响。
但禁食时间太长,在饥饿状态下采血可使部分测定
值降低。测定血肌酐,特别是测定内生肌酐清除率 前必须禁肉食3天,且不能饮咖啡和茶等
○ 体液与排泄物检查
○ 其他检查
(二)实验诊断的内容
○ 临床血液学检验:造血及其调节、血细胞形态/功 能、血栓与止血、贫血检验等。 ○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 血糖、血脂、蛋白质及其代 谢物、水和电解质、血气及酸碱平衡、临床酶学、 激素与内分泌功能、药物及毒物分析。 ○ 临床病原学检查 : 感染性疾病、医院感染、性传 播病、细菌耐药性检验。
从卧位到直立位,所采血液标本的测定值有升高的
趋势
(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免 疫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甲状腺素、 醛固酮、肾上腺素、肾素、总钙、碱性磷酸酶、天门 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 直立位时静脉渗透压增加,部分水分转移到间质,血 浆总量较卧位少12%左右,使血液浓缩。
为了减少由于采血时间而造成的检验结果
波动,每次采血最好固定在同一时间进行
血液内的许多成分在1天之内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皮质醇早上高、晚上低,生长激素入睡后增高,
血浆蛋白夜间降低,白细胞上午比下午低。血钙
中午最低。女性激素与月经的关系。
例如血培养的采集: 采集时间: 发热初期和高峰期(≥38℃)或低温(≤36℃) 已用抗菌药物治疗者,在下次用药前采集 采血量: 成人5~10ml/次, 婴儿和儿童1~2ml/次 采集次数:24小时内收集2~3次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0868da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3.png)
一、实验名称血小板计数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血小板计数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血小板计数的操作步骤。
3. 学习如何正确读取和记录实验结果。
三、实验原理血小板计数是通过血液分析仪自动计数的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在血液凝固、止血和维持血管壁完整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00~300)×10^9/L。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实验器材:血液分析仪、抗凝管、试管、移液器、计数板、盖玻片、显微镜等。
(2)实验试剂:抗凝剂、稀释液、清洗液等。
2. 样本采集(1)抽取患者静脉血,注入抗凝管中。
(2)颠倒混匀,防止血液凝固。
3. 血小板计数(1)将抗凝管内的血液沿试管壁缓慢注入计数板中,注意不要让血液溅出。
(2)用盖玻片覆盖计数板,轻轻压紧,确保血液均匀分布。
(3)将计数板置于显微镜下,调整焦距,使血小板清晰可见。
(4)按照计数板上的网格,计数一定范围内的血小板数量。
4. 结果计算(1)根据计数板上的网格,计算计数区域内血小板的数量。
(2)根据稀释倍数和计数区域体积,计算出血液中血小板的实际数量。
5. 结果记录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上,包括血小板计数、稀释倍数、计数区域体积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小板计数:本次实验测得患者血小板计数为150×10^9/L。
2. 分析:患者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血小板功能正常。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完成了血小板计数实验,掌握了血小板计数的原理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操作过程中要轻柔,避免血液溅出和凝固。
3. 计数时要仔细观察,避免漏计或重复计数。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血小板计数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正确判断患者血小板功能奠定了基础。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4df27f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c.png)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实验诊断学是一门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确定疾病和医学问题的学科。
它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工具来识别疾病的原因、诊断疾病以及评估和监测治疗效果。
实验诊断学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
通过实验诊断学,医生可以研究和了解人体内发生的生化反应、免疫系统的反应和分子水平的变化,从而准确地确定疾病的诊断、预测其进程和评估治疗效果。
实验诊断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实验室检验:这是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收集和分析患者的血液、尿液、体液和细胞样本,来检测和测量生化指标、细胞学特征、微生物感染和遗传变异等。
其中包括常规生化学检测、血细胞分析、细胞和组织学检查、免疫学检测、微生物学检测等。
2. 分子实验诊断:这是一种新兴的实验诊断方法,通过从患者的样本中提取和分析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来鉴定和检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病原体感染和肿瘤标志物等。
分子实验诊断广泛应用于遗传病学、病原微生物感染和肿瘤学等领域。
3. 生物标志物检测:生物标志物是指在特定疾病状态下,生物体内的分子或细胞特征的指示物。
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存在、进展和治疗反应。
生物标志物检测包括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心肌酶和蛋白质、尿液中的代谢产物等。
4. 分子影像学:分子影像学是一种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核素、荧光染料等来标记和检测特定分子在人体内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检测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常见的分子影像学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为医生提供快速、准确和可靠的诊断结果,从而指导治疗决策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实验诊断学有望在疾病预防、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验诊断学实训实验报告
![实验诊断学实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ad6a03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8.png)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2. 掌握常用实验诊断技术,如血液、尿液、粪便等常规检查;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4. 增强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显微镜、离心机、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试管、吸管、移液器等;2. 试剂:生理盐水、尿液常规试剂、粪便常规试剂、血液常规试剂等。
三、实验内容1. 血液常规检查(1)血液学检验: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2)血型鉴定: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等;(3)血液生化检验: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
2. 尿液常规检查(1)尿液外观检查:颜色、透明度、比重等;(2)尿液化学检查:pH值、葡萄糖、蛋白质、酮体、胆红素等;(3)尿液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等。
3. 粪便常规检查(1)粪便外观检查:颜色、形状、气味等;(2)粪便化学检查:pH值、葡萄糖、蛋白质、胆红素等;(3)粪便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虫卵等。
4. 其他实验(1)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的电生理活动;(2)X线检查:观察骨骼、脏器等形态学变化;(3)实验室微生物学检验: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四、实验步骤1. 血液常规检查(1)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液学检验;(2)进行血型鉴定;(3)进行血液生化检验。
2. 尿液常规检查(1)采集尿液样本,进行尿液外观检查;(2)进行尿液化学检查;(3)进行尿液显微镜检查。
3. 粪便常规检查(1)采集粪便样本,进行粪便外观检查;(2)进行粪便化学检查;(3)进行粪便显微镜检查。
4. 其他实验(1)进行心电图检查;(2)进行X线检查;(3)进行实验室微生物学检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液常规检查结果(1)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4.0-5.5)×10^12/L;(2)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4.0-10.0)×10^9/L;(3)血红蛋白测定:正常范围为120-160g/L;(4)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5)血型鉴定:根据受检者红细胞上的抗原决定血型;(6)血液生化检验:根据受检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判断肝、肾功能等。
诊断学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
![诊断学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659662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3.png)
(四)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
3.医学检验学属于医学技术的范畴 ➢ 医学检验学是医学技术的一个独立分支,是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技术学科 ➢ 医学检验学依据疾病进程中病理生理改变,采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免疫学等多种技
术手段,收集体液、细胞、组治提供极其重要的、客观的、精确的实验室依据 4.实验诊断学教学的侧重点应该以实验的临床意义、实验结果分析评价、实验项目的选择、质 量控制和临床应用为主。 5.而检验医学是以检验项目的开发、检验技术的更新、检验设备的原理、性能为重点。
(一)实验诊断的内容
1.临床血液学检查 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细胞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 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止血 凝血功能、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溶血的检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2.临床生物化学检查 对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代谢功能、重要脏器的生化功能、毒物分析 及药物浓度监测等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血气和酸碱 平衡的检验;临床酶学的检验;激素和内分泌功能的检验;药物和毒物浓度检查等。
(三)实验诊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6.个体化诊断是指对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 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 后基因时代在短时间内认识到大量的基因单位,并在积极分析研究过程中产生了个体
化医疗诊断。 ➢ 个体化诊断包括遗传基因、后天突变、疾病基因、代谢特征、药物敏感性等内容。
(三)实验诊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近年来,检验技术不断更新,新的检测方法、检测技术不断涌现,实验诊断向自动化、 智能化、标准化、分子化、个体化、即时化和信息化发展。 4.标准化是检验过程中必需的内容。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制定了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 对临床实验室开展诊断项目的检查全过程均制定了标准化流程,大大提高了临床实验室的 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实验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https://img.taocdn.com/s3/m/0d06e158284ac850ac0242be.png)
↓
N 慢性炎症、尿毒症
单纯小细胞性
↓
↓
↓ 铁、维B2缺乏、珠 蛋白肽链合成障碍
44
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原 理:反映RBC体积异质性 方 法:分析仪器自动完成检测,
以RDW-CV或RDW-SD表示 参考值:11.5-14.5%(RDW-CV)
45
临床意义:对贫血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1.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血液标本的种类 全血:血细胞成分检验 血清:大部分生化项目检验 血浆:部分临床生化检验
▪ 凝血因子 ▪ 游离Hb ▪ ……
6
采血部位 • 毛细管:成人 婴幼儿 烧伤患者 • 静脉:需血量较大 • 动脉:血气分析
7
采血时间 • 空腹:禁食8小时后空腹采静脉血
– 避免饮食成分和白天生物活动对检验结果的 影响
58
病理性减少 •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严重细菌感染 • 血液病:再障、粒细胞减少症 • 化学药品与放射损伤 • 脾亢及自身免疫性病 • 过敏性休克
59
核象变化 粒细胞核象:指粒细胞的分叶情况
反映粒细胞成熟度 核 象 变 化: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60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粒杆状核↑,甚至出现晚 幼粒,中幼粒,早幼粒,原粒等幼稚细胞,称核 左移。常伴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
嗜碱性白细胞
55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自动计数仪,手工法 瑞氏染色 电阻抗计数 荧光染色后激光计数
N 50-75%
白细胞
E 0.5-5%
成年男性 新生儿 6月– 12岁
(4.0-10)×109/L (15-20)×109/L (6.0-7.0)×109/L
B 0-1% L 20-40%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adc343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2.png)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引言:实验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和诊断疾病。
本实验报告旨在对实验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进行探讨,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实验诊断学是通过对患者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获得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信息。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实验诊断学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特定生物标志物,如血液中的蛋白质、酶和细胞等,来判断疾病的存在和发展情况。
2. 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诊断学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和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如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生化学等方法,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3. 数据分析和解释:实验诊断学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和解释,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论,并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二、实验诊断学的实验方法实验诊断学涉及多种实验方法,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方法:1.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实验诊断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特定抗体或抗原来判断疾病的存在和发展情况。
常见的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等。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实验诊断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检测患者体液或组织中的特定基因或DNA序列来判断疾病的存在和发展情况。
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因测序和基因芯片技术等。
3. 生化学方法:生化学方法是实验诊断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特定化学物质来判断疾病的存在和发展情况。
常见的生化学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尿液分析和体液电解质测定等。
三、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在实验诊断学中,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和合理讨论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的几个方面:1. 数据的统计分析:实验诊断学中的实验结果往往是大量的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果的可靠性和显著性。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036ed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c.png)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3、红细胞结构异常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3)血小板分布异常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1)细胞体积胞体逐渐大→小(2)细胞质量:少→多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3)细胞核大小:大→小形态:规则→不规则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核仁:有→无核膜:不明显→明显(4)细胞核/细胞质比例:大→小16、细胞免疫分型的临床应用(1)有助于识别不同系列的细胞(2)识别不同的淋巴细胞(3)用于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4)用于识别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5)有助于识别不同功能状态的细胞(6)有助于对不同系列和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进行分离和研究(7)可用于各种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8)可用于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17、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分型M0~M718、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部分磷脂)和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常用于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及异常抗凝物的筛选(2)临床意义:APTT测定是常用的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及异常抗凝物的筛选试验①外科手术前检查②APTT延长③APTT缩短④普通肝素治疗监测19、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原理:在乏血小板的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TF/组织凝血活酶)后,血浆发生凝固的时间。
诊断学实验报告
![诊断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579a74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5.png)
诊断学实验报告诊断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诊断学实验,掌握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学习如何对不同病变进行影像学诊断,并提高对病变的鉴别能力。
二、实验原理诊断学是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如X线透视、CT、MRI等,对病变进行诊断。
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根据其原理和影像表现所提供的信息不同,可以对不同病变提供不同的诊断依据。
三、实验步骤1. 首先进行X线透视检查,对病人进行全身骨骼的检查,查看有无骨折或骨质破坏等病变。
2. 接着进行CT检查,对病人进行全身器官的检查,通过不同层面的图像观察病变是否存在,如肿块、结石等。
3. 最后进行MRI检查,对病人进行脑部和脊柱的检查,观察有无脑卒中、脊柱损伤等病变。
四、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对几个病人进行了不同的影像学检查,对于每个病人我们都得出了相应的诊断结果。
其中,X线透视检查发现了一个骨折,CT检查发现了一个肺结核结节,MRI检查发现了一个脑卒中病变。
五、实验分析通过诊断学实验,我们学到了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通过对实际病人的检查,我们进一步掌握了对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的方法。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诊断不同病变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
例如,X线透视检查对骨骼病变有较好的分辨率,可以观察到骨折和骨质破坏等病变,但对于软组织的检查能力有限;CT检查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器官图像,对于肿块和结石等病变有较好的分辨率,但对于某些软组织病变不敏感;MRI检查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脑部和脊柱图像,对于脑卒中和脊柱损伤等病变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检查时间较长。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诊断学实验,我对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原理和应用范围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学会了如何对不同病变进行影像学诊断,并提高了对病变的鉴别能力。
诊断学实验的掌握对我的临床实践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诊断学】1 实验诊断学概论
![【实验诊断学】1 实验诊断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15ece8c2453610661fd9f4be.png)
胸水常规:胸水外观为脓性,化验结果为渗出液 胸水培养:肺炎克雷伯菌生长 药敏试验: 示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等敏感。
问:该患为何种诊断? 应怎样进行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
➢ 咳嗽、胸痛、 ➢ 胸闷、气促
性结果的百分数。反映正确鉴别非患者
的能力,该真值阴性愈大愈好。 d
假阳性 真阴性
bd
特特异度异高度的诊=断试验,比 较容×易1漏0诊0(%假阴性) 。
×100T%P=(a) FP(b) FN(c) TN(d)
(3)诊断准确度(accuracy,AC)
是指所有试验个体中,诊断准确结果的百分数,即诊断试验能准确 划分患者和非患病者的百分比。反映诊断试验正确诊断患者与非患者的 能力。
结合以上病例及病例分析过程:
实验诊断( Diagnosis )
Laboratory
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 所得到的信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 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实验室前:合理选择实验项目,检验申请,患者准备,
样本采集,样本传送…
※实验室:用化学、生物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对取自人体的 检验样本如血液、体液等进行检测分析,获得实验数
也有些只能作辅助诊断: 如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对炎症的判断 转氨酶高低对肝损坏的判断
因此 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诊断价值,在项目选择上遵循循 证医学或循
证检验医学的原则和观点。
(二)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
(1)诊断灵敏度(sensitivity, Se) 又称敏感度、敏感性,指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
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即所有病人中真阳性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你是接诊医生,将如何处理?
1.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吗?
实验室检查: 2.患者存在什么问题?
• 血液一般检查:
➢ RBC 2.8×1012/L,Hb 78g/L ➢ HCT 0.27L/L,MCV 73fl,MCH 23pg,MCHC 270g/L ➢ PLT l48×109/L ➢ Ret:2% ➢ WBC 8.0×109/L ➢ Nsg 65%,Nst 5%,L 20%,E 3%,B 1%,M 6%
缺氧:高原居民 慢阻肺 某些紫绀型心脏病
肿瘤:肾癌、肝癌(类癌综合征) 肾脏疾病:
2.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殖性疾病
(二)RBC、Hb减少(贫血)
important
• 贫血定义:
– 外周血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 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性别、地区的正常标准 。
– male: <120g/L
•大小便、脑脊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
•生物化学检查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肌酶谱
•免疫学检查
•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
4.实验诊断学的应用
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如:TBIL=IBIL+DBIL
为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为公共卫生和预防疾病提供资料 为健康普查和健康咨询提供服务
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 脱落细胞
方法
物理 化学 生物
诊断 鉴别诊断 观病情 估计预后
2.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的区别
实验诊断学以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为目的 --临床医生为主;
检验医学以实验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目的 --检验科医生为主。
3. 实验诊断学的内容
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骨髓、血细胞形态
•体液与排泄物检查
6. 学习实验诊断学的要求:
掌握:检验项目的选择,常用检验的临床意义 学会:临床思维,进行实验的评价及结果分析 熟悉: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以及实验的影响因素 了解:检验项目的方法、原理 注意:全面分析、动态观察
难点
“两会”? 1.会开化验单 2.会看化验单
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血液标本的种类 1. 全血:血细胞成分检验 2. 血清:生化项目检验,如免疫学 3. 血浆:部分临床生化检验
实验诊断学
Laboratory Diagnosis
第一章 概 论
物理诊断学 诊断学 影像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
一、实验诊断学概述
1.概念:
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 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疾病的 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 应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包括实验室前、中、后三阶段。
临床
临床
实验室检查
标本
结果
▪ 凝血因子 ▪ 游离Hb
采血部位
• 毛细血管:微量法检查,婴幼儿、烧伤 • 静脉:需血量较大 • 动脉:血气分析
采血时间
• 空腹:禁食8小时后空腹采静脉血
– 避免饮食成分和白天生物活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 每次均在固定时间采血便于结果的对照比较
• 特定时间:口服糖耐量试验、激素、血药浓度 • 急诊采血:须注明采血时间
3. 失 血---- ITP、外伤、肿瘤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
• 双凹圆盘状 • D=6-9um • 边缘厚度 2um • 中央厚度 1um • 四周红染、中央淡染
大小异常
• 小红细胞:d<6um
–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IDA
• 大红细胞:d>10um
–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
• 巨红细胞:d>15um
–Hb: 成年男性:(120 ~ 160) g/L
成年女性:(110 ~ 150 ) g/L
新生儿:(170 ~ 200)g/L
❖临床意义:
(一)RBC、Hb升高: ▪ 相对性增多:
脱水----血液浓缩 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 出汗、多尿等。
▪ 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血氧饱和度下降导致促红素增多
• 有核红细胞
–存于骨髓,外周血出现 :
• 溶贫、红白血病 • 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一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 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
❖ 参考值:
important
–RBC:成年男性:(4.0 ~ 5.5)×1012/L
成年女性:(3.5 ~ 5.0)×1012/L
新生儿 :(6.0 ~ 7.0)× 1012/L
• 嗜多色性
–淡灰蓝、紫灰色,1% –刚脱核红细胞----反应骨髓活跃 –溶贫
染色异常
结构异常
• 嗜碱性点彩
–细胞内嗜碱性点样物质---核糖体
–铅中毒、溶贫
• 染色质小体
–细胞内紫灰色小体---核的残余物质
–晚幼红、溶贫、巨细胞 贫血、红白细胞
结构异常
• 卡-波环
–细胞内淡紫色线状体 –纺锤体残余物质? –细胞内蛋白质变性? –严重贫血、溶贫
【病例】
• 某患者,女性,32岁,教师。 • 因“头昏、乏力1年,加重1月”入院。 • 平时饮食以素食为主,月经不规律,持续时间
长,量多。 • 体检:T:36.6℃,P:96次/分,R:20次/分,
BP:105/70mmHg。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 点,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 痛,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 female: <110g/L
轻度贫血
中度贫血
HB>90g/L
HB 60-90g/L
重度贫血 HB 30-60g/L
极重度贫血 HB<30g/L
• 生理性贫血:
– 婴、幼儿 ;妊娠中后期;老年人。
▪ 病理性贫血:
important
1. 红细胞生成不足----巨幼贫、缺铁贫、AA
2. 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血液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 抗凝剂:草酸盐 枸橼酸钠 肝素 EDTA
• 及时送检和检测:
– Glu ↓ 、乳酸↑ – CO2 ↓ 、pH ↑
• 微生物检验的血标本:无菌
• 排泄物、体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标本采集后均应尽快送检
• 骨髓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快速涂片,保持干燥, 避免溶血。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巨幼贫
• 大小不均:细胞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病理性造血
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
大红细胞
巨红细胞
大小不均
形态异常
球形细胞 口形细胞
椭圆形细胞 靶形细胞
形态异常
棘细胞
泪滴形细胞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染色异常
• 低色素性
–染色浅,中央淡染区扩大----血红蛋白减少 –IDA、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高色素性
–染色深,淡染区消失----平均血红蛋白增高 –巨幼贫、球形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