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院内心肺复苏质量控制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院内心肺复苏质量控制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要点

心肺复苏(CPR)使心脏骤停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肺复苏的质量与患者预后直接相关。1 预警与识别

1.1 预警建议建立心脏骤停的预警机制,预防相关事件的发生。心脏骤停发生前应有效识别相关高危因素,如严重低氧血症、低血容量性休克、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严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避免心脏骤停的发生。

1.2 识别

对于无心电监护且突发意识丧失的患者,应即刻启动心脏骤停的识别流程。

对于已有多参数监护的患者,在多参数监护连接良好的情况下,当提示患者心脏骤停,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2 高质量复苏

2.1高质量胸外按压动作要点:

◆部位:掌根部位于患者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交点或胸骨下半部

◆姿势:双手交叠,肘关节伸直,双上肢与患者水平面垂直

◆深度:5~6cm(将患者置于硬质平面上)

◆频率:100~120次/min

◆回弹:避免倚靠患者胸廓,保证充分回弹

2.1.2 按压质量控制高质量胸外按压时患者存活的必要条件,包括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足够的按压深度和按压频率。采用胸外按压比例(CCF)来评估按压的连续性。CCF=胸部按压时间/心肺复苏时间×100%。

2.1.3 减少按压中断目前指南推荐CCF理想目标值为80%,至少达到60%。

2.1.

3.1 人员更换

2.1.

3.2 建立高级人工气道

2.1.

3.3 电除颤前后

2.1.

3.4 自主循环恢复(ROSC)识别

2.1.4 物理指标监测按压深度与频率

复苏团队其他成员可对施救者的按压频率及深度进行监督,对按压频率的控制,还可通过节拍器辅助引导,或者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监测进行实时反馈。

2.1.5 生理指标监测

生理指标有压力性指标、ETCO2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主要压力性生理指标包括冠脉灌注压(CPP)、动脉舒张压。建议争取CPP>15~20mmHg,动脉舒张压>25mmHg,ETCO2>20mmHg或更好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如ETCO2突然持续增加(通常≥40mmHg)常提示ROSC。

2.2人工通气

人工通气要点

◆采用纯氧进行通气

◆胸外按压与通气频率保持30∶2

◆对于已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通气频率为10次/min

◆单次通气量以最小胸廓起伏为标准

◆避免过度通气

2.3 除颤

除颤要点

◆选择心底部和心尖部为电极板放置部位,使用导电胶使电极板与皮肤充分接触或使用粘贴式电极板

◆采用双向波120~200J(或设备制造商推荐能量)或360J单向波进行除颤

◆除颤完成后立即恢复胸外按压

2.3.1 动作达标要点

2.3.2 除颤质量控制

2.4 原发病处理在不影响按压连续性的前提下,床旁即时超声探查可迅速明确心包填塞、大面积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病因;严重的高钾血症可以在复苏的同时进行积极的降钾治疗;急性冠脉闭塞患者应积极开通冠脉血管等。2.5 机械复苏装置

2.5.1 胸外按压机由于使用该装置没有改善患者结局,并且安装和调试按压机可能会影响CCF,故是否使用按压机进行胸外按压仍存有争议。

2.5.2 体外心肺复苏(ECPR)对符合如下指征的患者,可考虑进行体外心肺复苏:①年龄18~75周岁;②心脏骤停发生到开始高质量心肺复苏间隔不超过15min;③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可逆;④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器官捐献的供体或受体。

2.6 复苏药物应用

肾上腺素时心肺复苏首选药物。给药方法为1mg肾上腺素静脉推注,每3~5min重复1次。推注后可再推注20ml生理盐水以促进药物进入中心循环。但在复苏期间应注意给药间隔及剂量的控制。

不推荐在复苏过程中常规使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在明确酸中毒、高钾血症、三环类抗抑郁要过量等情况下可酌情使用。3 复苏后管理

3.1 复苏后目标体温管理(TTM)对于昏迷的成年患者应采用TTM,目标温度选定32~36℃,并至少维持24h。复温避免主动加温方式进行,即通过减少降温措施力度逐渐恢复体温。

3.2 血流动力学目标保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或者平均动脉压在65mmHg以上,建议有条件的机构开展脑灌注压监测,已实时指导合适的血压目标值。

3.3 神经功能评估建议对ROSC的患者应尽快进行脑电图监测。神经功能评估需在亚低温后72h进行。没有进行TTM的患者,需在心脏骤停发生的72h后进行。

3.4 复苏后通气管理患者ROSC后继续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以动脉氧合血红蛋白(SaO2)>94%为目标,逐步滴定至最低吸氧浓度。

4 个人教育与团队培养

4.1 个人教育对于不经常参与心肺复苏的人员,其所学习的心肺复苏技能将在6~12个月内退化。建议定期进行个人培训以提高心肺复苏质量。

4.2 团队培养团队复苏训练时建议设立领导角色、明确成员任务、学习优化沟通方式、练习互相行为监督,以提升团队心肺复苏质量。建议建立院内相关快速反应团队,以提高医院整体复苏质量。

4.3 个体化因素个体差异时影响心肺复苏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和实施者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