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蒙古族渊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氏蒙古族渊源,在《余氏历代家谱》开篇中载:“我祖铁木建,系元成宗皇帝铁木耳之二弟也,封两平王,食邑湖广麻城。年五十无子,祖母氏张、洪夫妇乐善不倦。有一癫僧到家供养三年,渡以金丹,不果。嘱祖父母尔家好善,上帝赐尔九男一女。仙游之时,葬在牛眠山下,日后坟上长茅时,尔子孙折铁更姓,可免此难,日后果应其言,洪氏生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张氏生庚五、庚六、庚七、庚八、庚九。女名金莲,赘一婿,赐姓铁名弦。十人俱中元朝进士,官至四太守、五尚书。(这就是九子十进士来由)十兄妹(婿)易金改铁为“余”姓,为日后相认,十祖各咏诗一首,逃窜天涯。如日后子孙相遇,各述前言,以亲骨肉之意耳”,盟诗为证,每人一句。诗内容为: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赶散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否泰是天皆由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余字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铁氏九子改名前后:

秀一公铁承良字德元,改余清,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江南江西。

秀二公铁承勋字德朝,改余桢,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四川嘉定、峨眉、洪雅、乐山。

秀三公铁承模字德贞,改余醇,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四川成都、华阳。

秀四公铁承猷字德辅,改余和,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四川温江、郫县、汉州(广汉)。

根五公铁承业字德弼,改余藩,元进士授刑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宜宾、顺庆、南溪。

根六公铁承改字德成,改余垣,元进士授兵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青神、眉州。

根七公铁承德字德胜,改余屏,元进士授吏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夹江、井研、仁寿。

根八公铁承光字德隆,改余翰,元进士授户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遂宁、重庆、夔州府。

根九公铁承英字德兴,改余芳。元进士授礼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荣县、威远、富顺、犍为。

根十公金氏赐姓名铁承弦字伯锡。改金鎔元进士授侍郎,子孙传于四川中江、长寿。

根十姑铁金莲字德仙。改寿英

随从改姓干钩“于”,意为上不戴帽,下不穿衣。

元廷将灭,愧对祖先,高山低头,江河流泪,骨肉分离,惨不忍睹。十公撮土焚香,朝北而拜,联诗插柳,对天盟誓:“余姓后世子

孙,不论贫穷富贵均得相认,不能视若路人,且金、余二姓不准开亲,倘若不依祖训,败坏纲常,不忍宗支,罚他身生一石二斗麦肤癞,全家灭绝。”誓毕,十兄妹(婿)挥泪而别,并约定来年清明节在此看柳相会。此年十兄妹如期相聚凤锦桥,悲喜交加,再次相泣而别,分散安居各州县落迹。后代子孙隐姓埋名繁衍省息,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

至今铁改余起缘仍有两个说法,因元史资料极少,铁改余同宗大多在川,张献忠屠四川时又丢失部份,现存于世的都大多于手抄本,中间不便有字抄错,只有青神余子俊的较全,还请各铁改余氏宗亲发挥己长,努力探索自己根源,所以具体考证还需各宗亲努力。但我们从铁木见后由铁改余的史实是无可非议的,我们是蒙古族人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在四川威远有个“铁金余居上堂”的“五福祠”,地处县城南街,称作南祠,有别于长房分建的北街的北祠,至今已有近 300 年了,余氏子孙有数万人之多,有几十万人为证。

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墓碑上面清楚地记载着铁木健后裔为躲避战乱而改姓余和金。

1644 年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四川各地的明朝将领曾英、李占春、于大海、王祥、杨展、曹勋等,纷纷聚集兵马,袭击大西农民军,屠杀大西政权地方官员,给大西政权很大威胁。对此,张

献忠进行了严厉的镇压, 1646 年张献忠退出四川,绝望之下屠川,其部下坚持 20 年与清庭斗争 1666 年后四川战乱基本平息。

我余沟村村史为先祖 1666 年后由于张献忠屠川后四川没人,湖广填四川时,由洪雅搬来成都市新津县方兴镇余沟村据今已在余沟村居住 300 年有余,由余腾龙开始在此居住到现时已有 13 代人,现今全国铁改余姓总谱编完限发 1000 套,恰逢城乡一体化,多数余姓族人将分开到各处安家为能让后人理清根源,所以我特将最基本内容抄袭于此,以求各代子孙能认清辈份,了解祖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