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原文加翻译(一段一译)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论民本》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四单元 第11课 论民本

第四单元  第11课 论民本

道义,正义 ___________
路程 ______
学说 ______
⑥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师说》) . ⑦不足为外人道 也(《桃花源记》) . ⑧从郦山下, 道 芷阳间行( 《鸿门宴》 ) . ⑨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 为政篇》) .
道理,思想 _____________ 说 ____ 取道 _____ 引导 ______
对于 ____ 比 ___ 在 ___ 跟,同 _忧辱,以 陷于死亡 . ③请以 战喻 . ④以 五十步笑百步 . ⑤申之以 孝悌之义 . ⑥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介词,依,按照 ________________ 介词,以致 ___________ 介词,用 __ _______ 介词,拿 _________ 介词,把 _________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 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后人留下 一份珍贵的遗产。 作品:记录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言论的《孟子》 。
《孟子》模仿《论语》 ,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孟子继承了 孔子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间攻城略地、残害人民 的不义之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还呼吁省刑薄赋,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
《孟子》 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 具有气势充沛、 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 谨严。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驱诱论敌就范。其中最多 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 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很 有说服力。第三,比起《论语》来, 《孟子》篇幅较长,内容也更 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论民本原文及其翻译

论民本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参考课件5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参考课件5

三、一词多义
①得天下有道. _方__法____ (1)道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道__路____
③得道.者多助 _道__义__、__正__义____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 _结__构__助__词__,__主__谓__之__间__,_______ 取___消__句__子_独_ 立性
(2)之 ②今之.欲王者 __音__节__助__词____ ③五亩之.宅 _助__词__,__的__
七、名句默写 ①孟子曰:“民为贵,_社__稷__次__之___,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 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 则变置。牺__牲__既__成__,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 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__白__者__不__负__戴__于__道__路__矣_____。 七十者衣帛食肉,_黎__民__不__饥__不__寒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2.从选文第四段来看,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 面? 我的理解: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 老百姓的利益。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主要继承并 发展孔子的“仁政”思想,他力主统治者应该对人民施行 “仁政”,而反对施行“暴政”。孟子认为,首先让人民安 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 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也就是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 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 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 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11 论民本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孟母训子 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腿蹲在地上。孟子 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 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子.论民本》古今对照

《孟子.论民本》古今对照

孟子.论民本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论民本

论民本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 之初,性本善” 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 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 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 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 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 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 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 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 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 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 地利不如人和” 又说: 得道者多助, 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战国时期, 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 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 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 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 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一 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 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 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牺牲: 祭祀用的牲畜 牺牲: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揭示了民众为立国之本的真理, 揭示了民众为立国之本的真理,充分肯定了民众在社会生 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 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 11 论 民 本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 11 论 民 本 Word版含答案

11论民本◎诗海拾贝分题得渔村晚照[宋]徐照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张敛蓑衣屋头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赏析】本诗一反传统,全用写实,为我们描述了一幕让人心酸的渔家生活场景。

全诗不用一典,明白如话,却又含意未尽:渔人迎风斗浪捕鱼的艰辛没有着墨,渔人日常生活的艰窘也没有交代,但却又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了人们的面前。

徐照笔下的渔翁是一个地地道道、处境艰难的渔民形象。

他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鱼以后,时已傍晚,他把小船拢了回来,横系在自家的柴门外,然后就沿溪叫卖去了。

但他用少得可怜的卖鱼钱又买了酒,在回家路上喝醉了,到家就闷声不响地躺在地上睡着了。

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当时许多贫苦渔民的缩影。

◎语林撷英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作者卡片“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开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溃,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孟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知识链接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论民本》上课用

《论民本》上课用

思考:你同意孟子说“得民心者得 天下”吗?
•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但在 个别情况下,得民心的君主如果能力不足 、决策失误、用人不当,也会失掉天下 。
• 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
讨论问题
1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举例说明这 一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 “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 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这一“民 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
1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4 政事以民为归宿 5 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 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6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7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8 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一部分:重点词语: 社稷: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 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是故: 因此
祭祀以时: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 译为“按时祭祀”。
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 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 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 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 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 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第二部分: 主要谈“得民心”与“有天下”间的关 系。
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他 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 驱鱼、为丛驱爵(雀)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以 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人”。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 治者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 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直成 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论基 础。

《论民本》

《论民本》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②此之谓也
判断句 ______
宾语前置句 ____________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判断句 ______
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判断句 ______ 状语后置句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_ ⑦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四、词类活用 ①今之欲王 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敲起鼓 ②填然鼓 之 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作动词,种植 ③树 之以桑 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作动词,穿上 ④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理解
1、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2、完成练习册自主预习篇。 3、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解之处可与周围同 学讨论。
基础学案
一、字音辨识 社稷 ) 粢 盛 (zī) .(jì . 数罟 (cùɡǔ) .. 狗彘 ) .(zhì 饿莩 .(piǎo)
走圹 nɡ) .(kuà 驱爵 ) .(què 庠 nɡ) .序 (xiá
曰:“士师(掌禁令刑狱官员)不能治士,则如
之何?”
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对(梁惠王)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 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
三个关键词: 1:仁政(对孔子“仁学”的发展完善) 2:性善论(儒家心性之学的发端) 3*:义(“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4.14《论民本》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5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4.14《论民本》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5

《论民本》【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论民本》:“民本”的今与昔[学习过程]一、本讲主要内容及学习目标文本解读方面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知识积累方面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是、既、畜、胜、尤、衣、几、以、之、于等),总结归纳特殊句式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分析1. 孟子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与孔子相似,孟子也曾周游列国,极力说服诸侯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以实现其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远大抱负。

由于各国之间都以力相争,他却言仁义不言利,终不能被任用。

晚年时孟子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因为孟子为人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使《孟子》散文富有气势。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仁政和王政是其政治学说的核心,他的思想对后来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为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2. 文本品读第一节:“民贵君轻”的震古铄今之论[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民本”一词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春秋谷梁传》:“民者君之本也”(桓公十四年)等语。

高中语文必修五语文版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论民本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语文版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论民本 Word版含答案

一、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为丛驱爵.者:通“________”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______”;“莩”通“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王⎩⎪⎨⎪⎧ 虽欲无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②就⎩⎪⎨⎪⎧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③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识盈虚之有数.: 一曲红绡不知数.: 范增数.目项王:④道⎩⎪⎨⎪⎧ 得天下有道.: 吾道.一以贯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得道.者多助:⑤畜⎩⎪⎨⎪⎧ 苟为不畜.: 鸡豚狗彘之畜.: 俯不足以畜.妻子:3.古今异义①牺牲..既成,粢盛既浩 古义: 今义: ②弃甲曳兵而走.古义: 今义: ③河东凶.亦然 古义: 今义: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 今义:4.虚词归纳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以⎩⎪⎨⎪⎧斧斤以.时入山林: 树之以.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皆以.美于徐公: ③者⎩⎪⎨⎪⎧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二者.不可得兼: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之⎩⎪⎨⎪⎧ 桀纣之.失天下也: 今之.欲王者: 未之.有也:二、词类活用 (1)树.之以桑: (2)虽欲无王.: (3)衣.帛食肉: 三、特殊句式(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2)树之以桑:(3)未之有也:(4)申之以孝悌之义:四、语句翻译(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3)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五、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论民本》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论民本》

参考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 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 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 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 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罢 了。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 野一样。
•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思考:在本章中孟子是怎么论证“得天下” 与“失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 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 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 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 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 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
思考: 孟子为什么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诸侯可变置,社稷可变置,
唯百姓不可变置,所以……
离娄上——朗读翻译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 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也。
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 对百姓 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对他的一些学 说应一分为二的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 没有恒产也能有恒 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 这其中虽有唯物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显的。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孟子
尽心下——朗读翻译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 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 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 变置社稷。”

本论节选原文及翻译

本论节选原文及翻译

本论节选原文及翻译本论节选原文及翻译欧阳修“本论”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作于庆历二年,收录于《居士外集》卷十,中、下作于庆历三年,分享了本论节选原文翻译,欢迎欣赏!《本论》天下之事有本末,其为治者有先后。

尧、舜之书略矣,后世之治天下,未尝不取法于三代者,以其推本末而知所先后也。

三王之为治也,以理数均天下,以爵地等邦国,以井田域民,以职事任官。

天下有定数,邦国有定制,民有定业,官有定职。

使下之共上勤而不困,上之治下简而不劳。

财足于用而可以备天灾也,兵足以御患而不至于为患也。

凡此具矣,然后饰礼乐、兴仁义以教道之。

是以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风俗淳厚,而王道成矣。

虽有荒子孱孙继之,犹七八百岁而后已。

夫三王之为治,岂有异于人哉?财必取于民,官必养于禄,禁暴必以兵,防民必以刑,与后世之治者大抵同也。

然后世常多乱败,而三王独能安全者,何也?三王善推本末,知所先后,而为之有条理。

后之有天下者,孰不欲安且治乎?用心益劳而政益不就,然常恐乱败及之,而辄以至焉者,何也?以其不推本末,不知先后而已。

今之务众矣,所当先者五也。

其二者有司之所知,其三者则未之思也。

足天下之用,莫先乎财,系天下之安危,莫先乎兵,此有司之所知也。

然财丰矣,取之无限而用之无度,则下益屈而上益劳。

兵强矣,而不知所以用之,则兵骄而生祸。

所以节财、用兵者者,莫先乎立制。

制已具备,兵已可使,财已足用,所以共守之者,莫先乎任人。

是故均财而节兵,立法以制之,任贤以守法,尊名以厉贤,此五者相为用,有天下者之常务,当今之世所先,而执事者之所忽也。

今四海之内非有乱也,上之政令非有暴也,天时水旱非有大故也,君臣上下非不和也。

以晏然至广之天下,无一间隙之端,而南夷敢杀天子之命吏,西夷敢有崛强之王,北夷敢有抗礼之帝者,何也?生齿之数日益众,土地之产日益广,公家之用日益急,四夷不服,中国不尊,天下不实者,何也?以五者之不备故也。

请试言其一二。

方今农之趣耕,可谓劳矣;工商取利乎山泽,可谓勤矣;上之征赋榷易商利之臣,可谓纤悉而无遗矣。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论民本》学习要点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论民本》学习要点

《论民本》学习要点一、阅读目的和要求1、正确理解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

2、正确理解并准确翻译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二、阅读步骤及内容整个课目共分四章,依次来自《孟子·尽心下》、《孟子·离娄上》、《梁惠王下》、《孟子·梁惠王上》等。

1、第一章:<1>重点字词:①为:是,动词。

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次:排列上次一等。

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之:代词,它,指民。

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为:成为,做。

动词。

例: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⑤乎:介词,相当于“于”。

例: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⑥危:动词。

危害。

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⑦则: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就”。

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⑧既: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

可译为已经、早已,在……以后等。

例: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2>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译时仍在动词谓语前。

例:祭祀以时。

译:按时祭祀(社稷)。

<3>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地神、谷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的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这样做了以后,如果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2、第二章:<1>重点字词:①也,语气助词A、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a、桀纣之失天下也。

b、民之归仁也。

B、在句末,表示判断。

例:a、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b、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c、为丛驱爵者,鹯也。

d、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e、此之谓也。

C、在句末,表判断,兼表原因。

例:a、失其民也。

b、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D、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

例:a、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 11 论 民 本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 11 论 民 本 Word版含答案

11论民本◎诗海拾贝分题得渔村晚照[宋]徐照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张敛蓑衣屋头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赏析】本诗一反传统,全用写实,为我们描述了一幕让人心酸的渔家生活场景。

全诗不用一典,明白如话,却又含意未尽:渔人迎风斗浪捕鱼的艰辛没有着墨,渔人日常生活的艰窘也没有交代,但却又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了人们的面前。

徐照笔下的渔翁是一个地地道道、处境艰难的渔民形象。

他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鱼以后,时已傍晚,他把小船拢了回来,横系在自家的柴门外,然后就沿溪叫卖去了。

但他用少得可怜的卖鱼钱又买了酒,在回家路上喝醉了,到家就闷声不响地躺在地上睡着了。

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当时许多贫苦渔民的缩影。

◎语林撷英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作者卡片“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开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溃,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孟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知识链接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论民本知识点总结

论民本知识点总结

②树之以桑
③鸡豚狗彘之畜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未之有也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通假字
①为丛驱爵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
4.词类活用
①虽欲无王
②苟不至于仁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终身忧辱
⑤填然鼓之
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⑦然而不王者
⑧勿夺其时
5.一词多义:
莫 ①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死也
谷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洿池: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王道之始也:
树之以桑:
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而不王者:
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非我也,岁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特殊句式:
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 齐。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 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 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 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其君有好仁者
② 此之谓也
3.文言词条积累: 就
第三部分:
河内凶:
粟:
亦然: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民不加多: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2021年整理〗《论民本》参考4完整教学课件PPT

〖2021年整理〗《论民本》参考4完整教学课件PPT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善待 天地,坚守良知,快乐就永远在。如果每个人躬身自问:怎样 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己?或许那就是我们内心真 正要寻找的温柔快乐的人生之枕?
修身名句 1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 子·公孙丑下》
赏读:孟子说:“依靠天时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 上的有利条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人们和谐一 致的有利条件。”
2.写作背景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 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 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 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 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都来 自“四书”。
臣请完璧归.赵
归还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辞官回家
(3)岁王 三无 岁.罪 贯汝岁.,年莫景我,肯年顾成,收年成 年十三岁. 年龄
介词,依,按,提示动作行 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 为的凭借或前提 (4)以有以.司其莫求以思.告之深介而词无,不把在,也拿 连词,因为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连词,则,那么,表条件关系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才 4.古今异义
2.通假字
(1)为丛驱爵.者,鹯也____“_爵__”_通__“_雀__”___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无__”_通__“_毋__”_,__不__要_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颁__”_通__“_斑__”______
3.一词多义
得天下有道. 方法
会得天道.大多雨助,,道失.不道通寡,助度道已失义期、正义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归向
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

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

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

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

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

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

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

(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
丝棉袄了。

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

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

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