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
武汉绿地中心可行性分析
武汉绿地中心可行性分析武汉绿地中心是一座位于中国武汉市的超高层建筑,由绿地集团开发建设。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份对武汉绿地中心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项目背景1.1 项目概述武汉绿地中心位于武汉市黄埔大道与光谷大道交汇处,是一座综合性超高层建筑,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
1.2 市场背景作为湖北省省会城市,武汉拥有庞大的经济实力和人口基数,对于高品质商业和办公空间的需求日益增长。
同时,武汉也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旅游业发达。
二、项目分析2.1 项目地理位置优势武汉绿地中心位于光谷核心商圈的黄金地段,交通便利,周围商业配套完善,可为企业提供便利的办公环境,并吸引高端消费人群。
2.2 市场需求分析随着武汉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高端商务和办公空间的需求日益增长。
武汉绿地中心作为一座集商务办公、购物娱乐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具有满足市场需求的潜力。
2.3 项目竞争分析武汉绿地中心周边存在一些与其相似的商业综合体,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和绿地集团的品牌实力,武汉绿地中心在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可行性评估3.1 技术可行性武汉绿地中心的建设所需的技术和工艺已经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建设具有可行性。
3.2 经济可行性通过对武汉绿地中心的市场需求和预计收入进行细致的分析,结合项目的投资和成本,可以初步确定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可行性。
3.3 资金可行性绿地集团具有丰富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项目投资经验,可以为该项目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3.4 社会可行性武汉绿地中心的建设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对于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具备较高的社会可行性。
四、风险评估4.1 市场风险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商业综合体的经营风险较高。
需要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吸引租户和顾客,降低市场风险。
4.2 政策风险政府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对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武汉东湖绿地调研报告
武汉东湖绿地调研报告武汉东湖绿地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武汉东湖绿地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善措施,以促进东湖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对东湖绿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其规模、植被覆盖情况、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2. 访谈调查:与东湖绿地管理人员和周边居民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绿地的利用状况、问题以及建议意见。
3. 数据分析:通过调研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规模和植被覆盖东湖绿地是武汉市最大的绿地之一,占地面积广阔。
然而,我们的调研发现,部分区域的植被覆盖情况较差,存在着人为过度开发和保护不力的问题。
需要加大对植被保护和恢复的力度,提升绿地的生态价值。
2. 设施建设东湖绿地的设施建设相对较为完善,有休闲步道、游泳场馆、儿童乐园等,但在一些区域还存在着设施老化和破损的问题,需要及时维修和更新。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绿地内缺乏一些专门的休闲设施,如运动场地和健身器材,建议在适当的地方增设这些设施,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3. 管理问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东湖绿地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缺乏有效的巡查机制,导致存在乱丢垃圾、野餐区域未及时清理等问题。
另外,对绿地内的饲养动物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给绿地的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建议加强巡查力度,加大绿地管理的投入,确保东湖绿地的良好秩序。
4. 社区参与度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东湖绿地周边居民对绿地的利用率较低,很多人并不了解绿地的开放时间、活动信息等。
建议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利用率,可以通过宣传栏、社区活动等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对绿地的关注度,并促进绿地的有效利用。
四、建议和改善措施1. 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增加植被覆盖率,提升东湖绿地的生态价值。
2. 加大设施维护和更新投入,修缮老化设施,适时增设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3. 强化绿地管理,建立有效的巡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绿地的良好秩序。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doc 18页)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doc 18页)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及介绍1、绿地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规划策略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规划指标规划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16.12%提高到30%,其中集中成片的公共开放性森林面积达到森林总面积的50%以上。
武汉市江汉区绿地系统规划说明文本
武汉市江汉区、硚口区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2009-2020)一江一岸渲染城区绿意一点一滴塑造江硚风光规划小组: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指导老师:吴雪飞章莉规划小组成员:梁方霖2007305203146陈航2007305203147陈靓洁2007305203152胡雪芹2007305203151张尧2007305203156高菲2007305203158一、基础资料武汉市绿地现状基本概况一、武汉市自然地理条件概况武汉市地形属残丘性河冲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低平,沿长江、汉水展布平原,平原南北两侧和蔡甸区中部为第四纪阶地,呈波状起伏的高岗和低丘,东北和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地貌特征是低山丘陵,南部为丘陵岗地,全境土地大致为“二山三水五分田”。
武汉市市域内土地适宜性广泛,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利用程度较高.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
市内长江、汉水交汇,湖泊众多,以“龟蛇锁大江”为中心的东西连绵的山轴与南北纵贯的长江构成了武汉天然的风景轴线和城市骨架,并形成了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节气候,具有光能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的特点。
冬夏季季风交替明显,雨量充沛。
二、武汉市绿地系统概况武汉市市域土地辽阔,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
市域范围内长江、汉水等8条江河穿插其间,湖泊星罗棋布,山体连绵起伏,水体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20%,具有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独特优势,长江与汉水在城区内呈“Y”字形横贯全市,两列东西走向山轴平行排列,27个湖泊散布其间,从而形成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空间格局,为形成山、水、城、林交融的园林绿化总体特色提供了基本框架。
为构建独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框架奠定了基础。
长江与汉水在市域内岸线总长达350km,在主城区内岸线总长达226km,沿江岸线具有丰富的江滩和河滩资源,郊区段江滩腹地宽度一般达到500m左右,主城区江滩腹地的平均宽度也达到lOOm以上,局部地段江滩宽度更达到数千米,如洪山区建设江滩宽达1000余米,新洲区双柳千堤江滩宽度更达到了3700余米。
关于《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草案)》的说明
关于《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武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4.06.24•【分类】其他正文关于《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草案)》的说明——2013年6月25日在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市园林局局长苏霓斌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就提请本次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一、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必要性我市是国家园林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城市园林绿化立法工作。
1994年,我市就制定了《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以下简称原《绿化条例》),并于2003、2004年进行了2次修正。
原《绿化条例》的公布实施,对我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影响深远,促使我市园林绿化步入投资力度加大、建设速度加快、发展水平增强的较好历史时期。
绿化建设由“见缝插绿”向规划建绿、拆迁建绿、拆墙透绿发展,综合改造了“两江四岸”、月湖、蛇山、龟山等自然景观,山水园林特色逐渐显现。
市、区人民政府将公园免费开放、绿化进社区等作为为民办实事、体现绿化事业公益性的重要内容,从单一重视绿量向建管并重、布局均衡、服务于民转变,绿化设计理念更加人性化,广大市民享受到更多绿化成果。
在植物配置上更加注重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植物品种更加丰富、空间层次更加完善、季相色彩更加分明;在管理上强化依法行政、完善市场机制和依靠科技手段,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3年以来,我市城市绿化总量保持稳步增长,每年建设绿地300万平方米,新(改、扩)建公园30余个、街头游园100余个和城市小森林30个。
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项基本指标分别从2003年的30.13%、34.92%、8.32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32.93%、38.19%和9.92平方米。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化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原《绿化条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城市绿化工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导致可用于绿化的土地严重不足,城市绿化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武汉市绿道系统规划浅析
Ke y wo r d s l Wu h n a c i t y , g r e e n wa y s y s t e m, p l nn a i n g
一
、
研 究 背 景 城 市绿 道 包 括 由 自然 因 素 所 构 成 的 绿 廊 系 统和
为满 足 绿道 游 憩 功 能 所 配 建 的 人 系 统 两 大部 分 。
( 3 ) 与绿 色 出行 联 系不 足
【 摘
要 】绿 道 规 划 是 体 现 人 与 自 然和 谐 发 展 、 提 高 居 民居
三 、 武 汉 市 绿 道 系 统 规 划 的 分 析 1 . 现 状 资 源 环 境 分 析 ( 1 )城 市 概 况 武 汉 ,简 称 “ 汉” ,湖 北 省省 会 。它 是 武 昌 、汉 口 、汉 阳 三镇 统 称 。 长 江 及 其 最 长 支 流 汉 江 横 贯 市 区 ,将 武 汉 一 分 为 三 , 形 成 武 昌 、汉 口 、汉 阳 , 三
镇跨江鼎立的格局 。唐朝诗人李 白在此写 下 “ 黄鹤 楼 中 吹 玉 笛 ,江 城 五 月 落梅 花 ” ,因 此 武 汉 自古 又 称
“ 江城 ” 。
( 2 ) 自然 人 文 景 观 兴 趣 点 分 析 武 汉 市 古城 历 史 悠 久 , 文 化 底 蕴 深 厚 ,悠 久 的
a n a l y z e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g r e e n wa y s y s t e m p l a n n i n g a n d d e i f c i e n c i e s i n Wu h n a t h r o u g h r e s e a r c h i n g t h e c o n c r e t e p r a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资料讲解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资料讲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一、基本概念1、城市绿地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
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
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
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第一章概述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绿地的规划与设计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和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本文主要围绕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展开。
首先,将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和作用进行介绍,然后从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四个方面,探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和作用2.1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城市绿地系统指的是城市中的公园、林地、绿化带、广场、草地等一系列绿色空间,它们组成了城市的生态系统,为城市提供了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重功能。
2.2 城市绿地系统的作用城市绿地系统有多重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和粉尘,减少噪音污染,降低城市的温度,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2)提升城市形象: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3)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绿地系统可以为城市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4)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绿地系统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让居民享受更健康、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3.1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目标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目标是为了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的多功能性,使城市绿地系统在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适宜性原则:选择适宜的区域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
(2)连通性原则:将城市绿地系统的不同部分相连通,构建起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3)多元化原则:兼顾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重功能。
(4)普及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应当让更多的居民受益,不应成为少数人的专有场所。
武汉市江汉区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武汉市江汉区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2011-2031)专业班级:华中农业大学园林目录1 现状综述1.1 城市概况分析 (3)1.2江汉区区位分析1.2.1江汉区概况 (3)1.2.2江汉区交通现状 (3)1.2.3在武汉市园林发展规划中的地位 (3)1.3用地现状及分析1.3.1武汉市绿地系统概况 (4)1.3.2江汉区用地现状分析 (4)1.3.3江汉区绿地现状分析 (4)1.3.4江汉区公园服务半径分析 (5)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则2.1规划依据 (5)2.2 规划的范围、规模及期限2.2.1 规划范围 (6)2.2.2 规划规模 (6)2.2.3 规划期限 (6)2.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3.1 指导思想 (6)2.3.2 规划原则 (6)2.4 规划编制的意义 (6)2.5 规划目标 (7)2.6 规划指标 (7)3 区域绿地系统规划3.1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框架 (7)3.2 江汉区绿地总体结构布局规划3.2.1区域规划结构 (7)3.2.2区域规划布局 (8)3.2.3区域内主要规划分区 (9)3.2.4区域内公园服务半径(规划后)分析 (11)3.3 江汉区绿地分类规划3.3.1 公园绿地规划 (11)3.3.2 生产绿地规划 (12)3.3.3 防护绿地规划 (13)3.3.4 附属绿地规划 (13)4 树种规划4.1树种现状4.1.1公园绿地G1 (15)4.1.2防护绿地G3 (15)4.1.3附属绿地G4 (15)4.1.4现状树种总结 (15)4.2规划原则 (15)4.3规划目标 (16)4.4具体方案 (16)4.5全区范围内树种规划 (17)5. 分期建设规划5.1近期规划 (17)5.2远期规划 (17)6.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建设规划 (17)7.古树名木保护 (18)8.规划实施措施 (18)1.现状综述1.1城市概况分析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
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三篇基础资料专项资料一武汉市市域林业用地规划一、林业建设历史沿革武汉市地形属残丘性河冲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低平,沿长江、汉水展布平原,平原南北两侧和蔡甸区中部为第四纪阶地,呈波状起伏的高岗和低丘,东北和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地貌特征是低山丘陵,南部为丘陵岗地,全境土地大致为“二山三水五分田”。
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节气候,为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冬夏季季风交替明显,雨量充沛。
原生地被植物因破坏已经不复存在,现有森林植被均为人工栽植。
经初步调查,市域范围森林植被主要树种有80余科、170余种。
解放以来,特别是《森林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随着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的开展,全市林业生产取得长足发展。
归纳起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解放初期至六十年代,响应毛主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号召,大打人民战争,绿化荒山。
当时的造林绿化先锋树种—马尾松,遍布满山遍野。
经过近五十年的生长繁育,已成为我市林地面积最大、活立木蓄积最多的树种。
与此同时,为治理水患,挖渠筑堤,以杨树为主的大堤防浪林和以水杉、落羽杉为主,依托沟、路、渠的农田防护林应运而生,既保护了大堤安全,又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二)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为解决木材供需矛盾,在农业学大寨的旗臶下,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抽槽整地,大力发展以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
经过近二十年的生长,在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基本形成小老树,在山脚、山凹和丘陵岗地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保存了成片的林分。
但是不论在面积还是蓄积量上,杉木都排在马尾松后,居第二位。
其间,经济林发展也很快。
在市域范围充分利用山坡岗地和部分低产农田,发展经济果木林,主栽树(品)种有柑桔、茶叶、梨、桃、葡萄等。
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思想指导下,市域范围生产的茶叶和水果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形成品牌。
(三)九十年代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世界各国和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管理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的公园、绿地、广场等自然和半自然的开放空间,它们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城市环境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管理,包括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的原则和方法、管理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
一、规划的重要性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能够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
首先,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改善城市气候和空气质量。
绿地植被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降低气温,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
其次,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公园、绿地和广场等绿地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户外活动的场所,有助于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城市绿地系统还可以提供生态服务,如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应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以确保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规划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期望。
规划者应了解居民的需求,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绿地空间。
其次,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
规划者应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物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此外,规划应注重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最后,规划应注重参与和合作。
规划者应与政府、社区和居民等各方合作,形成共识,共同推动绿地系统的规划和管理。
规划的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是通过数据和模型来分析城市绿地系统的需求和供给,以确定绿地的规模、布局和类型。
定性分析是通过调查和研究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以确定绿地的功能和设计要求。
规划者还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和最佳实践,以提高规划的质量和效果。
三、管理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城市绿地系统的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有限、管理体制不完善、使用冲突等。
城市绿地规划实施的福利经济学视角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城市绿地规划实施的福利经济学视角分析——以武汉市为例方可摘要:文章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城市绿地现状结构、各类规划目标实现率、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以及城市绿地整体服务水平等几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从促进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对各类绿地资源的多元化配置、提升城市绿地产品的公共属性特征以及建立完善的城市绿地实施管理机制几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绿地配置效率的途径思考。
关键词:福利经济学,城市绿地,公共产品引言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绿地作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在生态、景观、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极大的价值。
然而,当前在我国各类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被挪作他用的现象屡有发生,园林绿化惠民不足、养护管理力度欠缺和融资渠道相对狭窄等方面的问题,非法侵占、使用、“不建、少建、占建”现象严重。
在城市相关政策法规无法有效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关系的时候,城市政府往往趋利与短期内的城市土地经济效益,更倾向于将有限的城市土地用作非绿化类的房地产开发,最终牺牲了公众的社会福利。
因此,找到改善城市绿地建设实施的正确路径,实现城市绿地建设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公共效益达到最大化,对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绿地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分析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不仅对城市环境具有吸碳放氧的功能,而且城市绿地形成的绿色空间具有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防风 固沙、保持水土;减少自然灾害的功效,该生态效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
城市绿地是非盈利型项目,不以经济效益为主,而以产生的外部效益为主,其产生的效益与其他盈利项目有较大的不同。
城市绿地的社会效益包括了城市绿地与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共同构成城市的环境风貌,具有塑造城市风貌的特质。
同时,城市绿地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优美、洁净、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另外,城市绿地还可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城市绿地是进行自然知识教育最方便的室外课堂。
武汉市江汉区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武汉市江汉区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2011-2031)专业班级:华中农业大学园林目录1 现状综述1.1 城市概况分析 (3)1.2江汉区区位分析1.2.1江汉区概况 (3)1.2.2江汉区交通现状 (3)1.2.3在武汉市园林发展规划中的地位 (3)1.3用地现状及分析1.3.1武汉市绿地系统概况 (4)1.3.2江汉区用地现状分析 (4)1.3.3江汉区绿地现状分析 (4)1.3.4江汉区公园服务半径分析 (5)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则2.1规划依据 (5)2.2 规划的范围、规模及期限2.2.1 规划范围 (6)2.2.2 规划规模 (6)2.2.3 规划期限 (6)2.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3.1 指导思想 (6)2.3.2 规划原则 (6)2.4 规划编制的意义 (6)2.5 规划目标 (7)2.6 规划指标 (7)3 区域绿地系统规划3.1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框架 (7)3.2 江汉区绿地总体结构布局规划3.2.1区域规划结构 (7)3.2.2区域规划布局 (8)3.2.3区域内主要规划分区 (9)3.2.4区域内公园服务半径(规划后)分析 (11)3.3 江汉区绿地分类规划3.3.1 公园绿地规划 (11)3.3.2 生产绿地规划 (12)3.3.3 防护绿地规划 (13)3.3.4 附属绿地规划 (13)4 树种规划4.1树种现状4.1.1公园绿地G1 (15)4.1.2防护绿地G3 (15)4.1.3附属绿地G4 (15)4.1.4现状树种总结 (15)4.2规划原则 (15)4.3规划目标 (16)4.4具体方案 (16)4.5全区范围内树种规划 (17)5. 分期建设规划5.1近期规划 (17)5.2远期规划 (17)6.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建设规划 (17)7.古树名木保护 (18)8.规划实施措施 (18)1.现状综述1.1城市概况分析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
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浅析城市街头绿地的作用——以武汉市为例
在城市的街景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1 要 体 现 地 方 风 格 , 映 城 市 风 貌 . 反
一
个 城 市 的 自然条 件 , 文化 , 历史 风俗 习惯必 然会 渗 入反
下 树根 草根 层 , 因而有 良好 的固土 作用 。 据报 道 , 草类覆 盖 仅
障, 掌握好执法尺度 , 使规划、 设计不移位 、 绿线得到保证 。 ⑤ 绿 化设 计 及 建 设要 遵 循 生 态化 、 多样 性 原 则 , 植 物 以
为 主 , 灌 草结 合 , 乔 注重 乡 土树 种 的应 用 , 现地 域 植 物 之 展 美 , 季 相 、 相变 化及 林冠 线控 制 , 合 文化 脉络 和 古迹 注重 花 结 保护 , 因地制 宜 , 营造 多样 性 的丰富 的生 态景 观 。
2. .2改善 了城 市面貌和投 资环境。一个优美 、 3 整洁 、 音盎 绿
要组成部分, 由于街头绿地不拘形式 , 只要街道旁有一定面积
的空地均 可开辟 。下 面我就 以下几个 方 面浅析下 街头 绿地 :
1 街头 绿地 的概念
街 头绿 地是 指 临街 和道 路红 线 之 间的绿 地 , 城 市绿 地 是
映到城 市 的方方 面面 。 头绿 地要从 树种 的选 择 、 置 、 图 、 街 配 构 意 境等诸 方面 显示城 市风 貌 。街 头绿地 就象镶 嵌 喧闹拥 挤 的 城 市 中的 明珠 ,对适 应 了城市立 地条件 的市 树市花 及一 些 骨
区泥土流失 的只有 裸露地 区的 1 。据有关 部 门测算 , / 4 每
3 街 头绿地 的组成
31 植 物 种 植 形 式 .
武汉主城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格局研究
武汉主城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格局研究摘要:本文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建立不同于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找出建设中存在的空间问题,为武汉城市绿地系统以及山水园林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绿地系统;景观格局;武汉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的深化,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已经成为现阶段许多国家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素有“九省通衢”之美称,是华中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探讨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概况武汉市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洪山和青山7个主城行政区。
主城区面积427.5平方公里,人口481.22万人。
近年来,武汉重点开展了江滩、龟山、蛇山等多项绿化建设工程。
2010年,主城区绿地率32.16%,绿化覆盖率37.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3平方米。
与青岛、成都、南京等园林城市相比,武汉市园林绿化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
按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它绿地。
在城市主城区内,属于其它类的城市绿地较少,因此不作具体研究。
武汉市现状各类绿地面积见表1。
表1武汉市主城区现状各类绿地面积一栏表二、研究方法运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建立不同于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1、多样性指数:反映了景观元素的多少和各种景观元素所占的比例状况。
指数越大,表示绿地景观多样性越高。
2、优势度指数:用于测度景观格局构成中一种或几种景观元素类型支配景观的程度。
3、均匀度指数:描述景观中各组成类型的分配均匀程度,值越大,景观各组成成分分配越均匀。
4、分离度指数:指某一景观类型中不同元素个体分布的分离程度,越大,表示景观在地域上分布越分散。
浅谈武汉市生态绿道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浅谈武汉市生态绿道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钟德超(武汉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站湖北武汉430010)摘要:武汉市自2012年启动绿道建设以来,全市绿道系统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建设数量、质量逐年提升,基本形成具有山水特色、武汉地域风格的绿道网络,受到市民广泛欢迎。
本文从武汉市建设绿道的意义、绿道系统规划和建设、绿道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分析,简要阐述武汉市绿道规划和建设管理情况,探讨绿道建设管理的要素及处理方式,从而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建设经验。
关键词:绿道网络;生态廊道;自然资源;园林绿化中图分类号:TU98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8-0147-011建设绿道的意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道是集道路、生态、环境、景观、经济、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把绿道工程做好、做实,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新境界。
2武汉市绿道系统的规划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打造特色。
武汉市绿道建设总体目标是:一年建成示范线,五年形成主骨架,十年全部建成。
力争到2021年,建成覆盖全市、总长2200km的绿道网络系统。
绿道建设工作一定要有系统管理的思想,应将园林绿化、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管网、绿色出行、旧城改造等统筹考虑,科学规划,整合资源。
绿道建设是“十三五”期间武汉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重点,也是特色所在,把绿道建设工作做好,让市民真正享有绿色出行环境,就要结合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城市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把绿道建设与大东湖、武湖、府河、后官湖、青菱湖、汤逊湖等6片放射状生态绿楔的保护有机结合,形成具有武汉地域特色的生态廊道。
3武汉市绿道建设模式(1)一是结合武汉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三环线绿道和大型市域绿道,推动城市绿地缓冲区域建设,形成生态廊道,防止无序的“摊大饼”式建设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及介绍1、绿地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规划策略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范围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层次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安排。
市域即武汉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主城区和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六个远城区。
在市域范围内结合市郊风景区、森林公园、林业用地、农田林网以及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大环境绿化。
市域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主城区、外围城关镇、重点镇(新城)、风景区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
主要规划范围是城镇地区,即在主城区外围、主城区和重点镇(新城)之间,控制绿化和生态空间,以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生态系统框架和城市用地外延扩展形态。
城市规划区面积为3086平方公里。
主城区为七个中心城区(含东湖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427.5平方公里。
4、规划期限本次绿地系统规划基准年为2000年底,规划期限分为:近期:2005年;中期:2010年;远期:2020年。
一、总体规划目标5、规划目标通过绿地系统的合理布局,以市域森林和城区片林相结合的形式,建立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把武汉市建成为“两江穿城过、绿水青山满城廓”的具有良好人居环境的“绿色江城”。
(1)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依据,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大生态战略,坚持城乡绿化的有机融合,在全市域范围内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框架。
(2)结合武汉市的自然山水资源和两江交汇城市格局,突出武汉市园林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生态环境。
(3)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和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适于市民居住的绿色人居环境。
(4)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基础,用2-3年的时间,明确划定各类绿地的控制范围线(即绿线),制定绿线控制法定图则,逐步实现城市绿地的“绿线管制”制度。
1、规划定位市域主要突出森林绿化的生态背景和基础作用,强调市域绿地的系统性和生态稳定性,以建立绿地的生态系统框架为主要内容;城市规划区作为市域与主城区之间的过渡区域,突出绿地对主城区和重点镇(新城)的服务功能,确保城乡绿化空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主城区注重以人为本,重点展现城市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山水相间的良好绿色人居环境。
2、规划指标规划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16.12%提高到30%,其中集中成片的公共开放性森林面积达到森林总面积的50%以上。
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从2000年的7.44平方M/人、27.54%、33.24%提高到16.8平方M/人(含东湖风景区郭郑湖水面1304公顷)、35%以上、45%,达到全国绿化先进水平。
二、市域和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1、总体框架以武汉市自然人文资源和现有绿化条件为基础,结合农田林网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以建立风景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农业生态区等市域大型生态绿地为重点,通过滨湖绿化、山林绿化、交通干线(公路、铁路、河流)绿化、农田林网绿化,与深入城区的楔形绿地相联系,形成“两轴一环、六片六楔、网络化”的绿地空间布局框架,构筑武汉市绿地系统“环状放射式的网络结构”体系。
(1)两轴(山水绿化景观轴)在主城区内并延伸至市域的以“龟蛇锁大江”为中心的东西连绵山系和南北纵贯的长江构成武汉市天然的山水轴线,作为城市主要的景观轴线和绿化骨架。
(2)一环(水体绿化环)即绕城公路和主城中环线两侧绿化带及其间的广阔地带,利用环城众多的湖泊和山体,建设六处绿化功能集中区,构成武汉市城镇地区范围内分隔重点镇(新城)、联系主城区和以水环境为特色的环状绿地,形成主城区外围的一道绿色屏障。
六处绿化功能集中区主要包括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金银湖休闲度假区、金银潭—盘龙城—后湖绿化区、武湖生态农业观光区、严西湖—九峰森林公园绿化区和汤逊湖—黄家湖环湖绿化区。
(3)六片(大型生态绿地)在市域范围内,依托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结合市域森林公园、风景区和大型分蓄洪区的分布特点,规划控制六处对城市生态影响和生态敏感性较大的大型绿化生态空间。
它是一种广义、复合型的生态控制区,除绿地、林地外还包括城镇、居民点、度假区、文化遗址保护区以及生态农业区域。
主要包括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片、涨渡湖—道观河风景旅游区片、东西湖生态旅游区片、九真山索河风景旅游区片、汉南—鲁湖湿地生态农业区片和梁子湖—龙泉山文化旅游区片等六个区片。
(4)六楔(放射型绿地)即以市域大型绿化生态空间为基础,通过联系水体绿化环上的绿化功能区,并延伸至主城区内部而形成放射型楔形生态廊道,包括木兰山-后湖-盘龙城-金银潭-塔子湖、道观河-涨渡湖-武湖-长江、东西湖巨龙湖-径河-金银湖-汉西、九真山-索河-南湖-后官湖-龙阳湖-墨水湖、汉南-鲁湖-斧头湖-青菱湖-通顺河-长江、梁子湖-龙泉山-汤逊湖-南湖等六条廊道,成为主城区与外围绿化空间的联系通道。
(5)网络化(普遍绿化)在全市域范围内,利用长江、汉江、滠水、举水等滨江滨河带状绿化和对外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绿化,以及市域林地、农田林网、湖泊水体、道路绿化和其它绿化空间构成绿色联通道和绿色网络,形成绿地分布的网络化形态。
2、市域绿地系统布局(1)总体目标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依据武汉市由“主城区、重点镇(新城)和区城关镇、中心镇、一般建制镇”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结构和轴射状圈层式分布格局,在保障城市化发展空间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和众多的人文资源,积极推进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将生态林、防护林和商品林、经济林结合起来,通过市域森林和大型绿地的主导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将旅游产品与市域绿地建设相结合,使市域绿地成为武汉市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各远城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保护、拓展林地和风景资源的前提下,与各区旅游体系相协调,加强各区绿化体系建设;同时以城镇为重点,加大绿化建设力度,努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促进各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市域绿地建设的重点①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片位于武汉市域北部,包括木兰生态旅游区和祁家湾古文化遗址保护区,是武汉市北部绿色生态屏障。
木兰生态旅游区:充分利用黄陂北部山区、湖泊水库和良好的森林植被条件,建设以“自然生态”和“木兰文化”为特色、以“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为主导,集休闲、度假、会议、休疗养、体育、生态农业旅游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城郊型生态旅游区。
规划总面积947平方公里。
祁家湾古文化遗址保护区:在祁家湾镇周边地区,以省级文物古迹作京城、中分卫湾遗址和市级文物古迹铁门坎、半河桥等为代表的文物遗址相对集中的区域,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林业生产,在妥善保护文物古迹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建设祁家湾古文化遗址保护区。
遗址保护区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②涨渡湖—道观河风景旅游区片充分利用涨渡湖分蓄洪区湖泊地貌条件,在长江下游建立湿地生态农业区,并向东北延伸至道观河风景区,形成城市东北部的生态基地。
涨渡湖湿地生态农业区:涨渡湖地区是长江北岸的一个分蓄洪区,规划结合水产养殖和农业生产,建立湿地型生态农业区。
规划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道观河风景区:是以新洲区东部山区和道观河水库为基础建立的风景旅游区,以水上活动和佛教文化旅游为主题。
规划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仓埠甘棠古文化遗址保护区:在仓埠和甘棠镇附近地区,以省级文物古迹面前畈遗址和市级文物古迹神墩岗、凤凰潭遗址、徐源泉住宅等文物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仓埠甘棠古文化遗址保护区。
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
③东西湖生态旅游区片从东西湖分洪区西北部、绕城公路两侧的巨龙湖、径河到府河边的农业区域,规划以生态观光、康体休闲、旅游度假和园林苗木生产等为主要内容。
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
④九真山索河风景旅游区片包括九真山森林公园、索河风景区、嵩阳森林公园和野生动物园等景区,规划以山水风光游览、郊野观光、休疗养为主,同时也作为动植物知识教育和青少年活动基地。
规划总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⑤汉南—鲁湖湿地生态农业区片以长江上游地段两大低地汉南沉湖和鲁湖周边农业地区为主要范围,按照湿地农业的良性生态链关系,建立生态农业区,并作为保护鸟类的重要区域和城市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
沉湖湿地生态农业区:充分利用沉湖现有的良好湿地生态条件,重点保护沉湖地区鸟类生长繁衍的栖息环境,在沉湖周边建立无公害的绿色生态农业区,同时保护城市上游水源免受污染。
规划总面积350平方公里。
鲁湖湿地生态农业区:利用鲁湖、斧头湖成片的水面,发展水生养殖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形成湿地生态控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