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基本原理阐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中国越来越需要实行改革开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978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从而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门。
从那时起,中国开始倡导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思想和多元化社会模式,逐步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使中国得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开放了中国市场,引进了外资,促进了国内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这一经历也标志着中国走出了计划经济的轨道,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时代。
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1. 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是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形势,为中国经济走上良性循环提供了合适的实践路径和理论支持。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从高粱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提高了国内生产力。
通过引进外资、利用两岸三地和对外港口和广州、深圳等区域的优势,中国推动了“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的建设,在全球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2. 推动社会进步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有力推动。
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在国内外形成了民主化的思潮,促进了全球的人权发展。
通过团结和合作等途径,中国实现了社会和谐,推动了文化融合,促进了人民的生存福利。
3.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改革开放促进中国与国际界的合作交流,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角色提供了有力支持。
借助双边、多边、区域性的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好的以及更全面的公共服务。
同时,中国相应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三、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1. 加速了直实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直接实物经济上的发展,并推行大规模的市场经济改革政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唯物史观为核心,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伟大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改革开放实践的相结合。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改革开放实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随后,我国开启了城镇企业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权责明确,激励机制有效,使得国有企业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使中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面临着两大关系的矛盾,即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同时,我们还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使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这些举措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还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的。
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加速了我国生产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普遍存在,改变了我国社会的传统性质和经济组织形式。
在此基础上,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注重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强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作者:王新生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第02期摘要:李瑞环同志在新著《看法与说法》一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阐述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内涵和意义,分析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评价了改革开放的成效,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同时,李瑞环同志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看待和处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这些论述深刻地阐明了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当前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支持。
关键词:李瑞环;《看法与说法》;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4)02—0010—05每当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对社会主义事业理论根据的重新学习和思考就会成为绕不过去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今天,李瑞环同志的《看法与说法》一书的出版可以说适逢其时。
在这部新著中,李瑞环同志关于“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的论述提醒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上理解改革开放,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否则改革开放便会因为理论上的迷惘而失去动力和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会因为离开了实践而失去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一、改革是一场革命李瑞环同志的新著《看法与说法》一书中贯穿了他在各个时期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论述。
在这些论述中他明确地指出,改革开放的理论根据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阐述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内涵和意义,分析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评价了改革开放的成效,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些阐释虽然散见于不同时期的谈话和讲话中,但却是对改革开放理论根据的系统论述。
这些论述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回答了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说,其理论基础包括一系列基本原理,形成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解释,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巨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体的经济基础决定其上层建筑,这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和困境,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发展以及加快知识、技术的进步来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改革开放是鼓励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持。
二、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内在联系1. 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包含了不同的阶段和转折点。
改革开放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入进行,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2. 经济发展理论的支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等内容。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引进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和先进技术,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3. 社会主义本质的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决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体系中。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并非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更加体现在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
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话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可分割。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经验和实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又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下面我将对这个话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首先,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要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其核心观点包括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等。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社会经济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改革,还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整体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全局性。
第三,改革开放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历史经验和实证。
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社会形态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并不完全顺利。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实验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经验。
从经济方面来说,改革开放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同时,改革开放的社会改革也为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实证。
这些实践经验和实证为我们今后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第四,马克思主义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是开启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开启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思想武器,它不仅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方法论,同时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强调了历史的辩证法、阶级斗争以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核心观点,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历史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旧到新、由低到高的辩证过程。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陷入了长期的封闭和停滞状态,经济发展滞后,社会进步受到了限制。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的辩证分析,指出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而改革开放又是一个阶级斗争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存在巨大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改革开放的推进必然会引起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阶级斗争的深入了解,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和策略,使得改革开放能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取得较好的平衡,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够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改革来自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社会制度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受到了限制。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的强调,提醒我们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将人民作为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潜力和改革热情,从而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2)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1. 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引领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世界接轨的道路。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并分析改革开放带来的重大影响。
2. 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发生之前,中国面临着许多重大的内外问题。
外部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封锁和制裁使得中国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内部上,计划经济体制在长期的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3. 经济方面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例如农村包产到户、城市改革开放、外贸自由化等。
这些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中国的GDP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扩大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在国际贸易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出口大幅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3.2 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促使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转型。
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发展了一批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3 强化市场机制改革开放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逐渐放开了价格和企业经营自由度,实行了市场定价机制和竞争机制。
这些措施缓解了资源配置不足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益。
4. 社会方面的必要性除了经济方面的必要性之外,改革开放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 文化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接触和吸纳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这不仅充实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马克思基本原理看中国改革开放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社科部王珍喜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
我们要继续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改革开放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又都是世界整体这个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和网结。
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任何一个事物的联系,按马克思主义的看法,都包括内外两个向度,也就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所谓内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本身都是由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些不同的部分和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谓外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本身外部的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这些不同的事物之间也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确立事物本身整体性的观念,进行事物内部的改革,又要看到事物的外部联系,确立对其它事物的开放性观念,实行对外开放,做到内外兼顾,促进自身的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事物的内外联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这又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从动态中来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做到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我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我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首先,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随着实践的发展,它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根本上是适应的,但也有不适应的地方。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适应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上来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
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再次,改革开放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道路联系在一起的。
有道路,才有相互之间的更多交往,才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才有人类文明的广泛传播。
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是与道路联系在一起的。
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又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通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条来之不易的道路,是发展之路,是进步之路,是希望之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千年沧桑,百年岁月,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很不容易。
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使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自豪和光荣;但30年乃至更长时间探索的艰辛,也同样使我们刻骨铭心,永远难以忘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改革。
作为中国红色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取得的成就。
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是基本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原则。
然而,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完善。
因此,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还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而经济改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存在一系列制度上的瓶颈,无法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求。
因此,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技术和市场机制,推动中国经济与全球接轨,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具体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在经济体制方面,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
这些改革旨在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
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逐渐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
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水平,保障公民的权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同时,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在文化体制方面,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文化改革。
通过开放和交流,引进国外文化,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政策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政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体系,它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政策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与目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政策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主义改革应运而生。
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改革,实现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开放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开放政策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融入国际社会的机会,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核心,它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实行市场经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它的目标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文化体制改革是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的目标是改变僵化的文化制度,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政策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通过改革和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政策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看改革开放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看改革开放法学1001 杨钰41082014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经济特区的开放、加入WTO进入世界市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经济得以腾飞。
改革开放之路,在国人不断的摸索中延续了三十余年。
回望历史,我们不得不感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走出来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
作为一个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经济发展政策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念?下面,我想运用马克思哲学思想对改革开放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从必然性上进行分析,改革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途径,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两边,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改革在社会势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想适应的上层建筑。
我国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经济领域的改革,主要是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水平,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用灵活的市场经济政策代替传统的计划经济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利用更加宽广的国际市场来发展经济。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
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论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论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摘要:改革开放是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项根本方针,它是决定中国未来如何发展的重要选择。
为了探究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该根据此方针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必然性,以及它对目前的影响两方面来分析。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必然性重大意义一、论改革开放的必然性1978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肯定是一个值得牢记的年份,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关注点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确立了要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而邓小平同志就在这一年中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政策,即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实事求是的改革开放的政策。
那么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否是符合历史进程的呢?它是否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呢?我想这就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改革开放是否符合当时的国情并且对之前的问题做出了创造性地改变和进步;另一方面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改革开放是否是当时的中国应当做出的最好战略。
首先,对于国内,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难免是磕磕绊绊的。
党在初期阶段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更快地发展经济上面,从而导致了不切实际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运动。
现在想来,每次放假回家,爷爷总是会和我说:“多吃点啊!现在生活好了,那个时候虽然是“大锅饭”,可是能吃饱真是特别难啊。
”可见,当时中国照搬苏联却没考虑国内实情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愚蠢的,它并没有能够保障到国民的温饱,反而一味地埋头向前冲,而最终自然是没有好的结果。
然而,此经济制度反映出来的却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问题,当时偏“左”的指导思想让中国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道路,而文革背后反映出的正是当时存在的最核心问题——错误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的着眼点。
党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作为了着眼点,而由此导致产生了上文所提到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发展经济的口号。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急需要一项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能够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的政策,而改革开放正是通过对内的改革来发展生产力,让中国重新走上不断进步的道路。
思想汇报:解读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意义与启示
思想汇报:解读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意义与启示尊敬的领导:首先,我在这份思想汇报中,要对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进行解读,探讨其在今天中国的意义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创举,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
这一理论思想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将其与中国特色相结合,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首先,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干预为保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通过开放与合作,引进外资和技术,我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次,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指引。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感。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和教育体制改革,我们不断提升了人民素质和福祉水平。
再次,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们秉持着和平发展的思想,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
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承担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的的大国担当和国际影响力。
最后,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保持信念的坚定和斗志的昂扬。
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创新,推动中国发展进步。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努力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以上是我的思想汇报,谢谢领导们的指导和关怀。
此致礼敬的XXX领导:。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末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其目的是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认识,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意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邓小平提出和领导的,它是中国推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经济滞后、社会主义建设失去动力、政治体制不适应等。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得以迅速发展,并在全球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改革的必要性,认为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发展和适应时代的需求。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改革的正确性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首先,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实践检验。
其次,改革开放发展壮大了中国经济,为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马克思主义对改革开放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的指引,使得改革不仅具备中国特色,也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价值。
四、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启示与指导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认识给予了中国许多启示与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益。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发展观,追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指导作用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指导作用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
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
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改革开放,为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的历程,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广阔前景,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构筑了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广阔平台,有利于我们党在广泛吸收当代人类社会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括,不断增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优势。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理论,它在本质上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历程。
这一历程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广阔前景,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作者:杨睿农文秋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8期杨睿1 农文秋2(1.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摘要:改革开放是20世纪末中国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政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针。
改革开放是在新时期下党带领人民实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富裕起来。
改革开放需要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22-0-01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论思想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在反对“两个凡是”,确立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中,邓小平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论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两个凡是”最早是在1977年2月7日的《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的。
“两个凡是”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和政治遗产继承者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最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作为人类“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能动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活动,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此,实践是人与外部自然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关系,一种物质性的否定性关系。
认识归根到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使以认识为源泉,而且是认识的真理性、客观性的标准;认识来源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两个方面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生产观点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在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上,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形态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向深入。
【政治】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关键字】政治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说起来应该很简单,如果当初按既定的方向和道路走得好好的,我们为什么偏要改弦易辙,“摸着石头过河”?必定是认清了“此路不通”,才痛下决心,另谋出路。
事实也正是这样。
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连肥皂、火柴、灯油都要凭票限量供应,所谓“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不是丑化和恫吓,而是一种无日无之的生存体验和沉重压力;而对于具有国际视野的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更有与周边国家发展速度相比较而产生的紧迫感。
正是这种种内外因素,促成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达成了“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基本共识,最终促使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上选择了市场取向。
我想,对于我这样在旧体制中长大的或过来的人,只要良知未泯,没有谁会真心留恋那个时代。
今日的农民虽说仍然生活在最底层,毕竟摆脱了粮票和“介绍信”的羁绊,可以出门谋生了;虽说收入很低,毕竟绝大多数人不用挨饿,不用天天起早摸黑“出工”穷折腾。
我深信,即使中国不走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农民也没人真乐意回到“生产队”去。
今年3月,政论作家马立诚推出了他的纪实新著《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
这本书与其说在讲1949年以来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史,还不如说是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是怎样确立市场经济观念的。
恰如经济学家樊纲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私营经济的优点,是在与国有经济比较中体现出来的,是在人类对国有经济的试验过程中(在有的国家可以说是悲壮的试验),被人们再认识的”;20多年来,“私营经济推动了中国混合经济制度的形成,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大突破》一书中第四章《十一届三中全会:春潮初起》前面几节值得特别关注。
它描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打开了市场经济的闸门,那并非某人一时心血来潮拍脑袋或关在密室“理性”设计出来的,而是被1700万知青大返城“逼”出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本无力安置这么多人就业,涉及众多家庭的“待业青年”走投无路直接影响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于是,才有了“目前在有限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的政策,才有了“十二大的关键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个体经济入宪”,进而有“十三大的关键词: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经济入宪”……换言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取向,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怎么可能退回去?今天的问题有今天的生成原因,也只能拿出适合今天现实的解决办法,岂能以“古”非今向后看?以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福利制度来说吧,我们可以讲出许多理由,比如国家经济实力已提供了可能,比如解除民众后顾之忧才能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比如实现社会公平和基本人权;而最缺少说服力的就是讲过去如何如何好。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阐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阐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
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
30年来,我国GDP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跃至世界第四。
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原理,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先谈谈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
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
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所谓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
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
我国原有体制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有哪些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有哪些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下面整理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供参考。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1、改革开放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
3、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懈奋斗,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30年的伟大成就,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的时间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国营企业的重大改革——自主经营权、自主调控市场。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
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
30年来,我国GDP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总量由1978年
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跃至世界第四。
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原理,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
先谈谈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
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
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所谓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
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
我国原有体制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
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拿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将人民公社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解决了束缚农村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的时代,地球村”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趋
紧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孤芳自赏和自我封闭只会导致自己的落后,只有那些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在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交往中学习提高的国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中国加入WTO,吸收先进市场经济经验,及最近刚刚闭幕的奥运会
唯物辨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起决定作用。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起加速和延缓作用。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与外因是相对的,再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内外因的方法论告诉我
们,我们必须重视内因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在国内我们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进行改革开放,因为它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保证独立民主的必要条件。
它是国家发展的内因。
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大要求,我们要更好融入世界中,参与世界竞争,才能获得长远的经济利益,谋求长远的发展。
对外开放是我们发展的外因,因此我们要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联系起来,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坚持长期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改革开放前,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物质利益得不到保障。
实行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亦是共产党优越性的表现,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所以说,改革开放也是代表利益的必然性。
推动农村公共卫生改革,完善新型合作医疗体制
中国近30年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这一基本原理所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恰当选择。
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当前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我国从1994年8月开始实施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简称“948计划”。
扭转了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和储备不足的局面。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劳动力价值是指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由于劳动力只是作为活着的劳动者的能力才能存在,因此,劳动力的生产要以劳动者的生存为前提,劳动者的生存和维持,则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
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工人的工资)的余额,即2。
4元-0。
4元=2元。
这里边的0。
4元,对资本家来说是可变资本,对工人来说是工资。
如果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仅仅等于劳动力价值,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这样,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价值,于是剩余价值便生产出来了。
因此,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商品生产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⑴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
⑵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不仅要形成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
⑷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即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和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仅够补偿劳动力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用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即剩余价值。
因此,只要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就能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
⑸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