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国际关系史》框架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

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 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 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 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 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 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 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 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 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 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
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 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 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
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 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 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 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 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 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 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义和团运日俄战争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第四节北方大战 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一)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史(一)教学大纲

國際關係史(一)教學大綱(成功大學政治系二年級)陳欣之壹、課程目標:透過講授十九世紀的國際關係互動,檢視國際體系中權力的轉變,經濟發展的趨勢及軍事科學的發展,以及此三者在強權國家面對國際挑戰之決策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希冀能透過此一課程,描繪出現近國際權力變化的面貌,從歷史所呈現的面貌,檢視國際關係理論的內涵及有待補充之處。

希望透過此一課程,培養選讀學子能適當及正確運用國際關係理論,具備分析國際現象的最基本能力。

貳、課程介紹:本課程為學期課程,主要討論十九世紀國際關係體系本質及內涵的轉變,觀念發生的作用,政治互動的影響,經濟交流及科技發展,這些作用間互動對國際體系的影響。

講授的重點置於強權國家國際地位的變化,新興強權的崛起與轉型,以及強權國家面對外界重要挑戰的決策內涵及影響。

更希望檢討現代國際關係理論的推演來源,予以補充及加強,參、講授方式:透過投影片,講授十九世紀國際關係的重要事件及其影響,並透過提問及討論,瞭解國際強權互動的模式及核心。

請上課同學在授課之前,務必閱讀參考書籍的相關章節,以及指定參考文獻。

肆、評分方式:期中考(30%),期末考(30%),口頭報告(20%),書面報告(20%)本課程進度精簡但內容豐富,請上課同學在授課之前,閱讀參考書籍的相關章節,以便能配合進度,增進學習效果。

書面報告與口頭報告之題目須於10/29前選定,截止日前應向授課教授交付研究大綱,以書面方式列舉小組成員,研究題目,研究源起及目的,參考書目等項目。

研究大綱未於10/29前繳交者,書面報告與口頭報告(計40%)以零分計算。

報告於11/12開始。

書面報告應於口頭報告後一週內繳交,未能於時限前繳交者,全組書面報告以零分計算。

書面報告格式以《問題與研究》之格式為準,需有章節目錄、本文與參考書目。

伍、參考書籍暨期刊:主要參考書籍:Norman Rich, 1992. Great Power Diplomacy 1814-1914. New York: McGraw –Hill.Ikenberry, G. John. 2001. After Victory: 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Order After Major War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Nexon, Naniel H. 2009.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Balance,” World Politics, V ol. 62, No.2, pp. 330-359.Jervis, Robert. 1985. “From Balance to Concert: 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World Politics, V ol. 38, No. 1, pp. 58-79.Schweller, Randall L. 1999. “Managing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 History and Theory.” In 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eds. 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bert S. Ross. London: Routledge, 1-31.陸、課程進度:。

《国际关系史》专题复习详解

《国际关系史》专题复习详解

国际关系史【阶段特征】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一、从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殖民霸权,而矛盾重重,英国因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因此先后打败了殖民强国荷兰和法国,于18世纪中期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从英国开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关系方面有三个方面矛盾也在发展,第一,欧洲列强到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加紧了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造成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在这个体系中,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是处在被支配,被掠夺的地位上,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洲革命风暴就是例子。

第二,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其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产生了资本主义进步势力与封建反动势力的大较量,导致了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法国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失败与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表明欧洲反动势力在当时占有优势。

第三,这一阶段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欧洲霸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先后爆发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木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以及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法俄势力受到削弱,德国开始崛起。

国际关系史讲义

国际关系史讲义

国际关系史讲义第1讲《国际关系史》导言一、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科国际关系史与传统学科如历史学、哲学等相比,兴起比较晚。

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法学、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等学科的基础。

国际关系史与外交史、世界史、国际关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国际关系定义一国际关系,是指国际行为主体(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国家群体、非国家行为者)之间的各种交往关系的总和。

国际关系定义二国际关系,指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关系,其中以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

国际关系,内涵和外延:内涵:一般认为,国际关系就是跨越国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复杂的关系。

国际关系与一般的社会关系在实质性问题上是一致的——追求利益。

国际的各种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

外延:国际关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外交等各方面的关系。

在这些关系中,国际经济关系是整个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是最活跃的关系;经济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和内因。

研究国际关系的三门学科:(1)国际关系学:从整体上研究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2)国际关系现状:侧重分析当前国际关系的动向和预测发展趋势。

(3)国际关系史:主要叙述以往国际关系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

国际关系史定义(1)国际关系史,就是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之间以及国际组织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综合发展的历史的一门学科。

(2)国际关系史,就是以国家与国家之间(包括国际组织)的政治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意国际经济关系、军事关系以及文化、宗教关系,并使之与国际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而且也不应忽视重要历史人物在国际关系演变中所起的作用。

国际关系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袁明国际关系史 第一章

袁明国际关系史 第一章
英格兰与苏格兰正式联合,取得了政治上的进 一步统一; 17世纪上半期国内爆发资产阶级革 命;经济上对于自由贸易的追求。
外交:拒绝与哈布斯堡王室联姻,与欧洲大陆 尤其是与哈布斯堡王室保持距离使英国以独立 的姿态跻身于欧洲政治之中。(孤立主义)
英国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期始终将欧洲强 国西班牙作为自己的首要敌人。
拿破仑迫使皇帝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 王的称号,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 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 国正式灭亡。
哈布斯堡家族为德意志封建统治家族。其主要分支在奥地 利,亦称奥地利家族。11世纪初,由于该家族的主教斯特 拉斯堡在维尔纳建立哈布斯堡,其家族即以哈布斯堡为名。 统治时期从1282年起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 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统治地域最广的封建家族。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1438年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袭。 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结束。
公元前5世纪开始,欧洲北部被罗马人称作 日耳曼尼亚(Germ右图:加洛林王朝 统治着高卢、日耳 曼的一部分、意大 利的北部和中部, 以及西班牙和中欧 的某些地区,囊括 了西欧主体的大部 分,其疆界和欧共 体最初六国版图的 组合大致相吻合
962年,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
称帝(至973年在位),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
神圣罗马帝国(962- 1806):
既不“神圣”,也不“罗 马”,亦非“帝国”(伏 尔泰语)
右图:1356年颁布的《金 玺诏书》,从此皇帝就一 直由七大选侯遴选,而且 不许世袭
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 统治的,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 威的公国、侯国、宗教和贵族领地、帝国自 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肖月.朱立群

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肖月.朱立群

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

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

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

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

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

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五国外长会议:二战结束后,为缔结和约做准备而设立的专门性协商机构。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后,发表公报宣布,将“设立五大国外长会议,继续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外长会议当前重要任务为受权起草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的和约,以提交联合国家,并就欧战结束时未决之领土问题,拟出解决方案,会议将负责准备对德和约”为执行上述每一项任务,会议将由在本任务所涉及的某一敌国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代表组成,在研究对意和约时,法国将被认为是在意大利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

其他成员国将在讨论与之直接有关的问题时,应邀参加会议。

从1945年至1949年共举行了六届外长会议。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全称《合作与集体防御条约》组织。

英,法,荷,比卢五国在美国运行下组成的政治军事组织。

1948年3月1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8月25日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

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德国重新侵略,实际上是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

主要内容是,加强相互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合作;当任何一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同时建立咨询理事会作为条约的执行机构。

国际关系史事件表格图(1914-1945)

国际关系史事件表格图(1914-1945)
1937
七七事变
1938
伯希特斯加登和戈得斯堡会谈
9.30《慕尼黑协定》
9.30《慕尼黑协定》
3月,吞并奥地利
五月危机
伯希特斯加登和戈得斯堡会谈
9.30《慕尼黑协定》
1939
《有田-克莱齐协定》
6月,法国沦亡
3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5月,德意军事同盟
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9月,闪击波兰
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2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2.2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11月,德黑兰会议
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
8月,魁北克会议
11月,开罗会议
11月,德黑兰会议
8月,魁北克会议
11月,开罗会议
1944
6月,诺曼底登陆
6月,诺曼底登陆
1945
2月,雅尔塔会议
4-6月,旧金山制宪会议
7月,波茨坦会议
4-6月,旧金山制宪会议
5.8德国投降
2月,雅尔塔会议
4-6月,旧金山制宪会议
7月,波茨坦会议
2月,雅尔塔会议
4-6月,旧金山制宪会议
7月,波茨坦会议
9月,日本投降
1922《九国公约》
1922
戛纳会议,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俄德《拉巴洛协定》
1923
鲁尔危机
鲁尔危机
1924
《道威斯计划》
《中苏协定》
国民党一大,大革命开始《中苏协定》
1925
《洛迦诺公约》
1926
1927
田中奏折
大革命失败
1928
《非战公约》(《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1929
《杨格计划》
金融危机爆发
1930

《简明国际关系史》框架

《简明国际关系史》框架

《简明国际关系史》框架第一编战后国际体系的建立第一章战后国际形势与国际力量对比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第二节对战败国的处理1、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2、五国和约的签署3、四强分区占领德国4、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第二章冷战的形成第一节美国的全球战略1、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联合国家宣言(2)罗斯福的世界蓝图2、杜鲁门主义(1)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和遏制思想(2)丘吉尔富尔顿“铁幕“说(3)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3、马歇尔计划第二节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战后初期的苏联外交政策2、中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3、情报局和经互会的建立第三节德国的分裂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布鲁塞尔条约的缔结2、柏林危机和德国的分裂3、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1)《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的签订(2)北约的诞生(3)从普利文计划到巴黎协定(4)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第三章战后初期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第一节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1、三大外交方针的提出与确立2、中苏结盟(1)中苏结盟的背景和原因(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协议的主要内容(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3、新中国外交的开展(1)与友好国家建交并发展关系(2)清理在华帝国主义势力(3)中美关系第二节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日内瓦会议1、朝鲜战争(1)朝鲜半岛光复与南北独立(2)美军介入并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3)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4)朝鲜停战谈判2、印度支那战争(1)八月革命(2)法国殖民统治卷土重来(3)中国的国际主义援助3、1954年日内瓦会议(1)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2)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讨论第三节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其在亚太的同盟体系1、美国单独对日媾和(1)旧金山对日单独和约(2)《日美安全条约》和《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2、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1)《澳新美安全条约》的缔结(2)《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的缔结第四节亚洲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1、尼西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2、印巴分治(1)印度教徒同穆斯林发生教派冲突(2)蒙巴顿分治方案(3)克什米尔成为印巴冲突的根源第五节战后中东1、叙利亚与黎巴嫩获得独立2、巴勒斯坦问题和第一次中东战争(1)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二)号决议(2)第一次中东战争3、埃及共和国的建立第二编战后国际体系的变化第四章苏联对外战略调整机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第一节冷战对峙下苏联对外战略的调整1、苏联“三和”路线的确立2、美苏冷战政策的强化第二节苏联缓和与西方关系的最初努力1、奥地利国家条约2、四国首脑日内瓦会议3、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4、苏联与日本恢复邦交第三节美苏关系:从局部危机到有限缓和1、戴维营会谈2、U-2飞机事件与四国首脑会议的流产3、苏美首脑维也纳会议4、第二次柏林危机5、古巴导弹危机6、美苏“热线”的建立与《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第四节越南战争与美苏关系1、越南战争与美苏关系的“冻结”2、葛拉斯保罗会谈3、《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五节社会主义阵营:从内部危机到公开分裂1、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恢复与反复2、波兹南事件3、匈牙利事件4、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勃列日涅夫主义5、中苏分裂第五章西方阵营的变化第一节西欧走向一体化1、战后西欧一体化的原因2、从《巴黎条约》到《罗马条约》3、欧共体的扩大第二节戴高乐主义1、法德和解2、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3、法苏关系与法中建交第三节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1、勃兰特与“新东方政策”2、《东方条约》3、《四大国协定》与两德《基础条约》第四节日本外交政策的调整1、《新日美安全条约》与日美关系2、无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一节第三世界的形成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亚非会议的召开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77国集团的形成第二节亚洲国家的反帝反霸斗争1、印度支那人们的抗美救国斗争2、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第三节阿拉伯国家反帝反霸反侵略斗争1、苏伊士运河事件与第二次中东战争2、艾森豪威尔主义3、第三次中东战争4、第四次中东战争5、埃以《戴维营协议》第四节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霸斗争1、英法葡殖民地的瓦解2、刚果事件3、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4、南部非洲人民反对百人种族主义的斗争(1)津巴布韦取得独立(2)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覆灭(3)纳米比亚取得独立第五节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反对霸权的斗争1、多米尼加反美斗争与美国的干涉2、巴拿马争取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3、拉美国家的联合自强与反霸斗争第六节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1、南北对话2、南南合作3、发展中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第七章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东西方关系缓和第一节美国的内外困境第二节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1、尼克松主义的出台2、美国的战略收缩第三节东西方关系的缓和1、尼克松的对苏缓和政策2、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3、美苏首脑会谈4、《美苏贸易协定》5、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谈判(1)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2)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6、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7、中欧裁军会议第八章美苏争霸新态势第一节缓和背景下的美苏对外战略1、卡特政府与缓和战略2、苏联的全球性进攻战略第二节苏联的扩张浪潮1、苏联在南亚的渗透2、苏联在非洲的扩张3、苏联支持越南反华与侵略柬埔寨第三节苏联入侵阿富汗与卡特主义的出台1、苏联入侵阿富汗2、卡特主义的出台第四节里根上台与美苏新冷战1、新遏制战略2、美苏军控谈判失败(1)欧洲中程导弹谈判及其失败(2)裁剪战略核武器谈判及其失败3、“战略防御计划”与美苏军备竞赛的升级4、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反击5、美国与波兰危机第三编战后两极体系的瓦解第九章走向多极世界第一节国际关系的新变化1、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2、无第二节主要国家的改革与对外关系变化1、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欧共体的深化与扩大(1)政治一体化的发展(2)“尤里卡“计划(3)建立统一大市场3、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日关系第三节第三世界的动荡1、两伊战争2、黎巴嫩战争3、柬埔寨问题4、中美洲动荡与拉美债务危机(1)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动荡(2)孔塔多拉集团与利马集团(3)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4)拉美债务危机第十章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与美苏关系第一节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第二节苏联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1、以让步推动裁军进程2、通过首脑会晤改善与美国的关系3、谋求建立“全欧大厦”4、减少对第三世界的卷入,改善苏中关系第三节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第十一章雅尔塔体系的崩溃第一节东欧剧变1、波兰:团结工会上台2、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围绕重评历史展开的变革3、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转变4、民主德国:柏林墙的坍塌第二节两德统一1、德国统一的内部进程2、关于德国统一的“2+4会议”(1)德国统一后与军事联盟的关系问题(2)统一后的德国与波兰边界问题(3)结束四大国在两个德国的“权利和责任“问题第三节苏联解体第四编向新的国际体系过度第十二章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政策第一节北美自由贸易区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第二节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战略1、加强安全的战略(1)灵活的有选择的参与军事战略(2)新时期的同盟战略与整体的地区安全战略(3)美国参与的和平行动的指导方针2、促进美国经济繁荣的战略(1)战略贸易理论与国家出口战略(2)倡导自由贸易体制谋求对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3)公平贸易口号下的单方面强制手段3、促进民主战略(1)“民主和评论”与人权政策的提出(2)支出俄罗斯的民主改革进程(3)西半球民主共同体与对海地、古巴的制裁第三节乔治·W·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1、抨击“接触战略”:2001年美国《四年防务审查报告解读》2、“9·11事件”和布什政府的对外战略第十三章欧洲格局的重建第一节前南地区的动荡1、波黑内战2、科索沃战争第二节从“马约”、“阿约”到“尼约”: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经济一体化的发展2、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3、欧盟东扩第三节冷战后的北约1、北约重新整合2、北约东扩第四节冷战后俄罗斯外交的演变1、向西方“一边倒”时期2、“多极化外交”时期3、普京的“务实外交”第十四章冷战后的亚太地区形势第一节APEC的建立与发展1、APEC的建立和中国代表权问题2、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节冷战后的东北亚1、朝鲜半岛的核危机2、朝韩首脑《6·15联合宣言》和朝鲜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3、冷战后的日本第三节冷战后的东南亚1、印度支那局势趋于平稳2、东盟地区论坛和“10+3”、“10+1”机制第四节南亚局势与印巴关系1、南亚局势2、印巴局势第五节阿富汗和中亚局势1、“9·11事件”前的阿富汗局势2、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3、冷战后的中亚形势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第十五章冷战后的中东和非洲局势第一节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核查危机1、海湾战争2、美伊核查危机第二节马德里和平进程起步1、马德里和平会议的召开2、多边谈判3、约旦河以色列问题的政治解决4、叙以和黎以谈判第三节奥斯陆协定和起伏跌宕的巴以谈判1、奥斯陆协定(1)巴解自治和以色列相互承认协议(1993年9月9日)(2)巴以《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1993年9月13日)(3)《加沙-杰里科协议》(1994年5月4日)(4)《关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过度协议》(1995年9月28日)2、巴以和平进程总体僵局、局部进展的阶段(1)《在希伯仑重新部署军队的议定书》(1997年1月17日)(2)《怀伊备忘录》(1998年10月23日)(3)《沙姆沙伊赫备忘录》(1999年9月4日)(4)巴以美戴维营首脑会谈(2000年7月11日至25日)3、巴以谈判全面停滞第四节冷战后的非洲局势1、冷战结束带来的冲击(1)前苏联“非资本主义道路”破产所产生的影响(2)西方国家的诱压(3)部族主义对国家的稳定提出挑战(4)宗教极端主义势力乘虚而入2、非洲发展的前景和中非合作第十六章联合国任重道远第一节联合国改革1、联合国机构改革(1)加利改革的挫折(2)安南《革新联合国:改革方案》2、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第二节第二代维持和平行动1、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2、《和平纲领》3、第二代维和行动(1)冷战后维和行动的特点(2)联合国索马里行动的挫折第三节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的进展1、《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2、《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署3、《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限期延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战后国际体系的建立第一章战后国际形势与国际力量对比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第二节对战败国的处理1、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2、五国和约的签署3、四强分区占领德国4、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第二章冷战的形成第一节美国的全球战略1、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联合国家宣言(2)罗斯福的世界蓝图2、杜鲁门主义(1)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和遏制思想(2)丘吉尔富尔顿“铁幕“说(3)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3、马歇尔计划第二节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战后初期的苏联外交政策2、中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3、情报局和经互会的建立第三节德国的分裂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布鲁塞尔条约的缔结2、柏林危机和德国的分裂3、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1)《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的签订(2)北约的诞生(3)从普利文计划到巴黎协定(4)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第三章战后初期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第一节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1、三大外交方针的提出与确立2、中苏结盟(1)中苏结盟的背景和原因(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协议的主要内容(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3、新中国外交的开展(1)与友好国家建交并发展关系(2)清理在华帝国主义势力(3)中美关系第二节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日内瓦会议1、朝鲜战争(1)朝鲜半岛光复与南北独立(2)美军介入并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3)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4)朝鲜停战谈判2、印度支那战争(1)八月革命(2)法国殖民统治卷土重来(3)中国的国际主义援助3、1954年日内瓦会议(1)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2)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讨论第三节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其在亚太的同盟体系1、美国单独对日媾和(1)旧金山对日单独和约(2)《日美安全条约》和《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2、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1)《澳新美安全条约》的缔结(2)《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的缔结第四节亚洲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1、尼西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2、印巴分治(1)印度教徒同穆斯林发生教派冲突(2)蒙巴顿分治方案(3)克什米尔成为印巴冲突的根源第五节战后中东1、叙利亚与黎巴嫩获得独立2、巴勒斯坦问题和第一次中东战争(1)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二)号决议(2)第一次中东战争3、埃及共和国的建立第二编战后国际体系的变化第四章苏联对外战略调整机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第一节冷战对峙下苏联对外战略的调整1、苏联“三和”路线的确立2、美苏冷战政策的强化第二节苏联缓和与西方关系的最初努力1、奥地利国家条约2、四国首脑日内瓦会议3、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4、苏联与日本恢复邦交第三节美苏关系:从局部危机到有限缓和1、戴维营会谈2、U-2飞机事件与四国首脑会议的流产3、苏美首脑维也纳会议4、第二次柏林危机5、古巴导弹危机6、美苏“热线”的建立与《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第四节越南战争与美苏关系1、越南战争与美苏关系的“冻结”2、葛拉斯保罗会谈3、《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五节社会主义阵营:从内部危机到公开分裂1、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恢复与反复2、波兹南事件3、匈牙利事件4、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勃列日涅夫主义5、中苏分裂第五章西方阵营的变化第一节西欧走向一体化1、战后西欧一体化的原因2、从《巴黎条约》到《罗马条约》3、欧共体的扩大第二节戴高乐主义1、法德和解2、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3、法苏关系与法中建交第三节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1、勃兰特与“新东方政策”2、《东方条约》3、《四大国协定》与两德《基础条约》第四节日本外交政策的调整1、《新日美安全条约》与日美关系2、无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一节第三世界的形成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亚非会议的召开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77国集团的形成第二节亚洲国家的反帝反霸斗争1、印度支那人们的抗美救国斗争2、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第三节阿拉伯国家反帝反霸反侵略斗争1、苏伊士运河事件与第二次中东战争2、艾森豪威尔主义3、第三次中东战争4、第四次中东战争5、埃以《戴维营协议》第四节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霸斗争1、英法葡殖民地的瓦解2、刚果事件3、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4、南部非洲人民反对百人种族主义的斗争(1)津巴布韦取得独立(2)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覆灭(3)纳米比亚取得独立第五节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反对霸权的斗争1、多米尼加反美斗争与美国的干涉2、巴拿马争取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3、拉美国家的联合自强与反霸斗争第六节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1、南北对话2、南南合作3、发展中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第七章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东西方关系缓和第一节美国的内外困境第二节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1、尼克松主义的出台2、美国的战略收缩第三节东西方关系的缓和1、尼克松的对苏缓和政策2、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3、美苏首脑会谈4、《美苏贸易协定》5、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谈判(1)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2)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6、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7、中欧裁军会议第八章美苏争霸新态势第一节缓和背景下的美苏对外战略1、卡特政府与缓和战略2、苏联的全球性进攻战略第二节苏联的扩张浪潮1、苏联在南亚的渗透2、苏联在非洲的扩张3、苏联支持越南反华与侵略柬埔寨第三节苏联入侵阿富汗与卡特主义的出台1、苏联入侵阿富汗2、卡特主义的出台第四节里根上台与美苏新冷战1、新遏制战略2、美苏军控谈判失败(1)欧洲中程导弹谈判及其失败(2)裁剪战略核武器谈判及其失败3、“战略防御计划”与美苏军备竞赛的升级4、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反击5、美国与波兰危机第三编战后两极体系的瓦解第九章走向多极世界第一节国际关系的新变化1、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2、无第二节主要国家的改革与对外关系变化1、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欧共体的深化与扩大(1)政治一体化的发展(2)“尤里卡“计划(3)建立统一大市场3、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日关系第三节第三世界的动荡1、两伊战争2、黎巴嫩战争3、柬埔寨问题4、中美洲动荡与拉美债务危机(1)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动荡(2)孔塔多拉集团与利马集团(3)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4)拉美债务危机第十章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与美苏关系第一节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第二节苏联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1、以让步推动裁军进程2、通过首脑会晤改善与美国的关系3、谋求建立“全欧大厦”4、减少对第三世界的卷入,改善苏中关系第三节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第十一章雅尔塔体系的崩溃第一节东欧剧变1、波兰:团结工会上台2、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围绕重评历史展开的变革3、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转变4、民主德国:柏林墙的坍塌第二节两德统一1、德国统一的内部进程2、关于德国统一的“2+4会议”(1)德国统一后与军事联盟的关系问题(2)统一后的德国与波兰边界问题(3)结束四大国在两个德国的“权利和责任“问题第三节苏联解体第四编向新的国际体系过度第十二章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政策第一节北美自由贸易区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第二节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战略1、加强安全的战略(1)灵活的有选择的参与军事战略(2)新时期的同盟战略与整体的地区安全战略(3)美国参与的和平行动的指导方针2、促进美国经济繁荣的战略(1)战略贸易理论与国家出口战略(2)倡导自由贸易体制谋求对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3)公平贸易口号下的单方面强制手段3、促进民主战略(1)“民主和评论”与人权政策的提出(2)支出俄罗斯的民主改革进程(3)西半球民主共同体与对海地、古巴的制裁第三节乔治·W·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1、抨击“接触战略”:2001年美国《四年防务审查报告解读》2、“9·11事件”和布什政府的对外战略第十三章欧洲格局的重建第一节前南地区的动荡1、波黑内战2、科索沃战争第二节从“马约”、“阿约”到“尼约”: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经济一体化的发展2、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3、欧盟东扩第三节冷战后的北约1、北约重新整合2、北约东扩第四节冷战后俄罗斯外交的演变1、向西方“一边倒”时期2、“多极化外交”时期3、普京的“务实外交”第十四章冷战后的亚太地区形势第一节APEC的建立与发展1、APEC的建立和中国代表权问题2、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节冷战后的东北亚1、朝鲜半岛的核危机2、朝韩首脑《6·15联合宣言》和朝鲜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3、冷战后的日本第三节冷战后的东南亚1、印度支那局势趋于平稳2、东盟地区论坛和“10+3”、“10+1”机制第四节南亚局势与印巴关系1、南亚局势2、印巴局势第五节阿富汗和中亚局势1、“9·11事件”前的阿富汗局势2、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3、冷战后的中亚形势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第十五章冷战后的中东和非洲局势第一节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核查危机1、海湾战争2、美伊核查危机第二节马德里和平进程起步1、马德里和平会议的召开2、多边谈判3、约旦河以色列问题的政治解决4、叙以和黎以谈判第三节奥斯陆协定和起伏跌宕的巴以谈判1、奥斯陆协定(1)巴解自治和以色列相互承认协议(1993年9月9日)(2)巴以《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1993年9月13日)(3)《加沙-杰里科协议》(1994年5月4日)(4)《关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过度协议》(1995年9月28日)2、巴以和平进程总体僵局、局部进展的阶段(1)《在希伯仑重新部署军队的议定书》(1997年1月17日)(2)《怀伊备忘录》(1998年10月23日)(3)《沙姆沙伊赫备忘录》(1999年9月4日)(4)巴以美戴维营首脑会谈(2000年7月11日至25日)3、巴以谈判全面停滞第四节冷战后的非洲局势1、冷战结束带来的冲击(1)前苏联“非资本主义道路”破产所产生的影响(2)西方国家的诱压(3)部族主义对国家的稳定提出挑战(4)宗教极端主义势力乘虚而入2、非洲发展的前景和中非合作第十六章联合国任重道远第一节联合国改革1、联合国机构改革(1)加利改革的挫折(2)安南《革新联合国:改革方案》2、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第二节第二代维持和平行动1、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2、《和平纲领》3、第二代维和行动(1)冷战后维和行动的特点(2)联合国索马里行动的挫折第三节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的进展1、《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2、《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署3、《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限期延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