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学(1)-2010[1]

合集下载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爱情的不幸,婚姻的痛苦。(如《移情》中的赵政纲;
《有一个春天》中的潭太太;《雪地上的星星》中的罗枚卜;《付家的儿女们》
中的付如蔓,付如杰,付如俊等;
事业上的挫折(梦想失落,乡愁)
三 觉醒的一代与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付家的儿女们》中的付如玉,李泰拓
艺术特色
早期作品多用超现实和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有很强的故事性
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
典型环境和气氛的烘托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融合梦境象征电影等手法
小说语言民族化群众化等。
第八章 传奇作家三毛
第一节 三毛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三毛现象
第三节 三毛文学创作的艺术特点
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以及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就是“中国情结”
三、强烈的兼容性
由于华人向世界各地移民并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呈现出与异地文化
交融的特性。在主题题材以及艺术风格上,既具有中国文学的优势,又具有居留国的优势特色。 内容上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 ; 艺术表现上…
海外华文文学概说
融合性:内容上有一个从叶落归根(侨民文学)——落地生根(移民文学)
的过程;艺术上融中国情结与传统意识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
本土性: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过程与西方文化或土著文化的交融冲撞。
海外华文文学概说
小结:
“乡愁”是其永恒的主题;失落感孤独感的悲观情绪是其不变的基调。
结构布局常常采用文体交融,人称交错与时序变换等多种连接手法
表现手法上——象征。如《夜行货车》中四个小标题正好一正一反,
两两相对,分别是四个人物和四种境界。夜行货车既是詹刚毅不屈的灵魂的象征,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对比说起港台文学,我首先想到的是台湾的文学作品,比如《乡愁》、《城南旧事》,香港的电影《无间道》,武侠小说《鹿鼎记》、《射雕英雄传》。

其实,无论在形式或者内容上,港台文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在形式上而言,台湾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小说、诗歌、散文,而香港则更倾向于电影、短篇、长篇连载小说。

这与两地的历史、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

台湾在50年代后,大批大陆人士入住,文化习俗受到强烈冲击,整个社会处于调整期;同时国民党当局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严格的控制;而且,台湾的经济比较落后,电视电影等发展水平较低。

而香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生活节奏快,实施以商业为主导的香港模式,电影更符合大众需求。

同时香港纯粹的文学期刊不多且很不稳定。

因此发达的报业给小说提供了重要阵地。

很多长篇小说起初都是在报纸连载,然后再出单行本。

发表阵地的“报纸化”,决不仅是发表方式的简单改变,这对小说创作的选材、叙述、结构、语言和手法都有很大影响。

从内容上而言,台湾文学的主旨大多与怀旧思乡有关,同时作品中总免不了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

台湾现代派先驱纪弦“槐树叶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以在故国捡到的一片槐树叶作为自我寄托,表现出了深切的怀乡之情。

我最喜欢的于右任的《思乡曲》中也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每每读来总忍不住欷歔慨叹。

白先勇的《台北人》由14篇故事组合而成,涉及到的人物从年迈挺拔的儒将仆公、上流社会的窦夫人、知识分子余嵚磊教授到退休的女仆顺恩嫂、帮佣工人王雄,这些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拥有着同样的历史背景——他们皆出生于中国大陆,都是1949年到台湾这个小岛的,而且他们在大陆的“过去”并没有随着迁台而完全消逝,在台湾也不真的是“新”生活,那些无法遗忘的回忆,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台北的现实生活。

港台文学之一:萧红、张爱玲

港台文学之一:萧红、张爱玲

小说中,无 论是豪门千 金、望族闺 秀,还是小 家碧玉,她 们的灵魂都 深深浸润着 这种依附意 识。
第三、关注现实中的女性、透视女性的 生存价值与心态的不同:
萧红擅长通过普通农妇求生存的艰辛和痛苦, 控拆封建传统、夫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张爱玲揭去封建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反思怨 女恶妇的文化负面,‚榨‛出隐秘角落的‚恶‛。
• 《金锁记》中年轻、健壮的曹七巧嫁给了瘫痪的姜家二少 依附男 爷。 性成为一个 • 《留情》中36岁的敦凤做了59岁的米先生的姨太太。 女人存在的 • 《倾城之恋》中出身书香门第的白流苏迫于娘家人的逼迫 和生计,耍尽手腕与范柳原周旋。 全部意义, 她没有独立 • 《连环套》中花季年龄的霓喜。 • 小说《等》中的太太们。 存在的权利。 • 傅雷在评张爱玲小说时有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论断: 在张爱玲的 “人类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内在的”。
第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张爱玲和萧红 在对女性命运观照角度上的差异。 萧红主要揭示北方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和生命 形式。张爱玲则多描写被传统男权文化剥夺了自我 意识的港、沪大都市里中上层家庭的女性角色。

萧红侧重于对女性的身体体验和特殊的 生命感受的表现。 • 张爱玲重视对女性心理的矛盾、压抑和 自我冲突的深层挖掘,她关注的是女性的内 省,是对女性自我的质询,或许在不期然间, 张爱玲完成了将女性写作由控诉社会到解构 自我的深化。
——王剑丛:《香港文学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 3 页。

二、香港文学的特质
1、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 2、具有流动性、开放性、兼容 性的特色。 3、都市文化色彩浓重。 4、快餐(专栏)文学最为活跃。 5、香港通俗文学所占比重最大。
三、香港文学的萌芽期、开拓期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 港台文学选讲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  港台文学选讲

1、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空前孤立,于是在经济上 放宽政策,大量吸收外资,台湾殖民经济空 前“繁荣”,使农村破产,农民和城市下层 老动者的生活陷于困境。 2、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一、作者简介

中国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47 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不久转香港,次年迁居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 业后,入军界任翻译官。1954年与诗友共创蓝星诗社。 1956年退役,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返台 后任师范大学讲师,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诗的部 分。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任香港中 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1985年返台定 居。1948年起发表新诗。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舟子的 悲歌》。30多年来,他的诗、散文、评论、翻译作品等著 作达20多种,其中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天 狼星》等10多部,散文集《左手的缪思》、《青青边愁》 等7部。其诗题材广泛,构思奇巧,字句凝练,主题隐伏, 受西方现代诗影响很深。在台湾和海内外都有影响。
钟理和(1915-1960)
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原籍广东梅州, 世居台湾高雄市屏东。只读过小学,18岁起在父 亲办的农场当助手。不久与农场女工钟台妹恋爱。 因当地风俗不准同姓结婚,钟理和即于1934年离 家出走,到沈阳学驾驶,两年后将钟台妹接到沈 阳结婚。1941年,迁居北平,并开始学习创作。 1945年在北平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举家迁回台湾。当过教员,患肺病疗养3年, 家庭经济日趋恶化,长子营养不良跌成残废,次 子在贫病中夭折。但他仍然坚持创作。

《港台文学》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大纲)

《港台文学》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大纲)

《港台文学》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港台文学课程代码:161209学分:3学时:3学时/课,共48学时。

二、任课教师、助教、教室等情况(五)上课时间:每周一晚10-12节(六)纪律:1、无特殊情况,不允许无故缺课。

2、每次随堂调查须在每周一晚最后一节课规定时间提交。

三、阅读材料(一)推荐教材江少川、朱文斌.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参考教材①刘登翰.香港小说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②封祖盛.台湾小说主要流派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三)进一步阅读教材①田锐生.台港文学主流.河南大学出版社②吴尚华.台港文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四、课程内容概要(一)课程目标港台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以港台文学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为点,串联起港台文学的发展概况,引导学生全面地把握港台文学的历史概貌,探究港台文学的渊源及其同大陆文化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港台文学的相关作家和作品知识,了解港台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及创作实际情况,掌握那些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并为港台文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代表作家。

同时,通过课程学习,赏析中国当代文学中港台文学各个阶段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帮助学生基本了解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下港台文学的概貌,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认识和评价港台地区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树立整体的中国文学观。

(二)教学内容(三)课程要求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启发性教学,在教学中结合不同的主题和内容,采取“随堂调查和观点分享”教学方法,通过富有启迪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文学知识。

2.文献参考书阅读和随堂作业:课堂进行随机抽查回答与提前指定汇报结合方式;每次课结束前,针对下一次专题布置阅读书目。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林海音的独特女性意识林海音是中国现当代台湾著名的女作家,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

她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生活于北平,三十岁回到故乡台湾。

特殊的生活经历使林海音对北平和台湾充满感情,她的文学创作的灵感也是来自北平与台湾的生活经历。

作为独立自强的职业女性,她体会到新旧时代中不同女性的经历和遭遇,塑造了一系列跨越各个时代的丰满的女性形象。

她关注女性的命运,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来探讨人生的各种问题,表达作家对女性的同情和悲悯。

林海音的小说创作侧重于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她的人生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她人生经验的集中。

林海英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

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皆透过女人的心身来寻觅表现。

可以说,她笔下的女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终的,这意思是说,她所描写的女人皆尝过失望,爱情的挫折,大都是不幸的。

没有一个女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虽然这些女人并不缺乏生活上的欢乐或赖以生存的爱情,但她们仍是不幸的一群。

不过,幸福是什么?它在那儿?幸福不过是虚渺的幻觉?抑或一只青鸟?这是颇值得思索的。

然而,以世俗的观点来说,林海音所雕塑的女人映像,皆面带忧戚,在酸苦的不幸中翻滚的女人。

好似围绕她们周围的,命运造成的冰壁,冷森又残酷,显然她们是一群被虐待者。

林海英擅长于表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旧交替时代女性的爱情婚姻问题。

她的笔,近乎固执地游戈于这一领域,不断地挖掘、探索、思考,努力地从爱情和婚姻这一面古老的镜子里,反映历史的变迁与时代风云的起落,或正面、或侧面地映现出清末民初直到抗战以后中国社会的风貌,构成了一部近代以来中国妇女的婚姻史。

在这部形象的妇女婚姻史中,她写大家庭里妻妾的复杂关系、小妾的卑下地位;写烈妇贞女们不可为人所道的苦恼;写被遗弃的女人的凄清哀怨;写包办婚姻下的扭曲心灵;也写从旧道德里挣扎出来的女性的甘苦。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超越儿女情长,升华到对家国的爱1、情歌之外的“非情歌”林夕05-07年的词作中,非情歌占有一席之地。

05年《万佛朝宗》06年《大大时代》《天水围城》《只谈风月》《观世音》07年《月黑风高》《十蚊鸡流浪记》《钱钱钱钱》等关注社会、金钱的题材。

献给2008年奥运选手的《终极梦想》,为北京2008奥运志愿者招募活动而作的《我是明星》,为北京奥运会而写的《北京欢迎你》2、以流行乐的方式,去了解我们的社会03年,林夕所写的《穷风流》,将SARS期间恰是战乱、经济低迷、巨星陨落时期的港人心态表露无遗,同是也在自嘲中为笼罩在阴霾里的都市带来一点希望。

06年创作的《天水围城》,歌曲创作的灵感来自于香港中的一个地名——天水围。

这是个聚集了香港中下层阶级及由大陆来的移民。

很多对香港抱有憧憬的内地人,尤其是女性,漂洋过海地嫁到了香港,大都集中在这个地方。

但这里的居住环境、交通、教育等等都十分糟糕。

在2005年,更成为全香港家庭惨剧最多和青少年犯罪问题最严重的地区。

歌词:“围住了的血汗、跌宕、厚望”,指出了很多人抱着希望来到香港,却没想到依旧面临同样经济、生活上的困境;“围住了升学、收获,便了解何谓罪恶”指出了天水围中恶劣的教育环境使得孩童得不到心智体的发展,只能走上犯罪的道路;“谁策划这寸地尺土,人挤逼中便容易退步” 这段话林夕在质问,是谁导致了天水围今日的局面?谁令天水围的居民越生活越往下坡路走?其中的愤怒不言而喻。

不过,最后林夕也没有彻底的灰暗下去,而是给了听众一个希望“围住了的国度、血路他都肯照做墙没有给拆掉城没有给弃掉墙令到他攀登进步”鲁迅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和黑暗的社会较劲,唤醒国人麻木、沉睡的心灵。

林夕也一样,他曾说过:”香港有病,我所写不能代医,但也希望病人了解病情所在。

“林夕以流行乐的方式,用歌曲来替社会发生,写出了个人对社会的爱与恨,而我们也能伴随着歌曲去了解我们的社会。

港台文学作家及作品

港台文学作家及作品

港台文学作家及作品
港台文学是指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港台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品的举例:
香港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品:
1. 阿Sir:《獨舞》、《綜藝狂想曲》。

2. 張曉風:《百無禁忌》、《打開心胸》。

3. 陳冠中:《九月重陽》、《麥田狂想》。

4. 舒琪:《舒琪散文集》、《喜劇之角》。

5. 古華:《神啊,你看見了嗎》、《悲報告文書》。

台湾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品:
1. 柏楊:《洗黑錢者》、《我是台灣人》。

2. 王文興:《荷槍實彈的國語教學》、《蘋果之歌》。

3. 朱天心:《青鳥之歌》、《不食人間煙火》。

4. 張愛玲:《半生緣》、《金鐘罩鐵布衫》。

5. 余光中:《至聖先師詩集》、《散文總集》。

这只是一些著名的港台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例子,还有许多其他作家和作品也值得一提。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超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阅读书目一、台港澳华文文学台湾:(一)小说:赖和:《一杆秤仔》《不如意的过年》《可怜她死了》吕赫若:《牛车》杨逵:《送报夫》《模范村》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钟理和:《笠山农场》《原乡人》钟肇政:《浊流三步曲》《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将军族》《夜行货车》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看海的日子》王祯和:《嫁妆一牛车》《小林来台北》李乔:《寒夜三部曲》陈冠学:《田园之秋》田雅各:《拓拔斯·搭玛匹玛》白先勇:《金大奶奶》《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孽子》欧阳子:《花瓶》《魔女》王文兴:《家变》七等生:《我爱黑眼珠》《隐遁者》东方白:《浪》宋泽莱:《红楼旧事》《废园》聂华苓:《桑青与桃红》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陈若曦:《尹县长》《突围》张系国:《棋王》马森:《夜游》《生活在瓶中》丛甦:《盲猎》赵淑侠:《我们的歌》李敖:《北京法源寺》林海音:《城南旧事》孟瑶:《梨园子弟》郭良蕙:《四月的旋律》《心锁》施叔青:《壁虎》廖辉英:《油麻菜籽》《不归路》袁琼琼:《自己的天空》《今生缘》高阳:《慈禧全传》《胡雪岩》古龙:《绝代双骄》《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琼瑶:《窗外》《几度夕阳红》《彩云飞》黄凡:《赖索》张大春:《将军碑》《四喜忧园》李昂:《杀夫》《迷园》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苏伟贞:《离开同方》吴锦发:《燕鸣的街道》王幼华:《狐》(二)诗歌:张我军:《乱都之恋》赖和:《流离曲》吴晟:《手》《路》白萩:《流浪者》莫那能:《美丽的稻穗》纪弦:《你的名字》余光中:《乡愁》《芝加哥之死》《我之固体化》《武陵少年》《当我死时》《双人床》洛夫:《风雨之夕》《石室之死亡》郑愁予:《梦土上》《错误》覃子豪:《追求》《诗的播种者》罗门:《流浪人》《都市之死》痖弦:《深渊》《坤伶》商禽:《长颈鹿》《逃亡的天空》李魁贤:《弦音》蓉子:《伞》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盼望》林耀德:《军火商韩鲍》向阳:《阿爹的饭包》钟鼎文:《留言》墨人:《烟水亭》钟雷:《夜雨》周梦蝶:《树》胡品清:《画云的女人》詹冰:《水牛图》羊令野:《红叶赋》叶维廉:《花开的声音》隐地:《爱情风筝》高准:《中国万岁交响曲》林亨泰:《风景》文晓村:《誓约》杨唤:《二十四岁》张默:《饮那绺苍发》辛郁:《豹》郭枫:《观莲蕊峰有得》非马:《鸟笼》朵思:《影子》林焕章:《受伤的蝴蝶》张香华:《午后的垂钓》张健:《选战之后》杨牧:《凄凉三犯》杜国清:《蜘蛛》王润华:《皮影戏》绿蒂:《风与城》张错:《茶的情诗》吴晟:《土》施喜继:《小耘周岁》简政珍:《政客》百灵:《风筝》陈义芝:《黄鹤楼下午》渡也:《眼疾与牙疼》詹澈:《日升月落》向阳:《阿爹的饭包》杨平:《忘言》(一)散文: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琦君:《压岁钱》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给母亲梳头》罗兰:《夏天组曲》张晓风:《愁乡石》梁实秋:《雅舍小品》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三毛:《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简媜:《四月裂帛》林清玄:《紫色菩提》《有情菩提》刘墉:《点一盏灯》《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言曦:《伴》张秀亚:《父与女》《风雨中》李敖:《老年人与棒子》林文月:《遥远》叶维廉:《母亲,你是中国最根深的力量》许达然:《瀑布与石头》蒋勋:《苔》吴鲁芹:《鸡尾酒会》子敏:《“纯真”好》王鼎钧:《那树》《最美与最丑》杨牧:《山谷记载》亮轩:《剑》林耀德:《树》陈冠学:《田园之秋》阿盛:《唱起唐山谣》余光中:《望乡的牧神》《青青边愁》台静农:《辅仁旧事》《我与老舍与酒》李敖:《老年人与棒子》(二)戏剧、影视:李曼瑰:《楚汉风云》姚一苇:《来自凤凰镇的人》《碾玉观音》侯孝贤:《东东的假期》《风柜来的人》李安:《推手》《喜宴》香港:(一)小说:黄谷柳:《虾球传》侣伦:《穷巷》舒巷城:《太阳下山了》海辛:《乞丐公主》西西:《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吴煦斌:《牛》钟晓阳:《停车暂借问》黄碧云:《盛世恋》董启章:《安卓珍妮》徐訏:《江湖行》《女子与事》《结局》李辉英:《人间》《名流》徐速:《星星·月亮·太阳》刘以鬯:《酒徒》陶然:《与你同行》《一样的天空》东瑞:《无言时代》《迷城》颜纯钩:《天谴》《红绿灯》王璞:《扇子事件》《幺舅传奇》刘绍铭:《二残游记》也斯:《剪纸》施叔青:“香港的故事”“香港三部曲”梁羽生:《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金庸:《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鹿鼎记》温瑞安:“四大神捕系列”亦舒:《喜宝》《玫瑰的故事》李碧华:《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梁凤仪:《千堆雪》《九重恩怨》林燕妮:《缘》《纯爱无边》卫斯理:《蓝血人》《回归》《老猫》白洛:《赛马日》张君默:《大预言》南宫博:《杨贵妃》。

港台文学 1

港台文学 1

乱都之恋
(乱都是指北京,因为那时正值奉直开战,北京城內
外人心颇不安,故曰乱都。)
一 二 不愿和你分別, 乱哄哄的北京, 终又难免这一別。 依旧给漫天的灰尘笼罩 自生以来,不知经历了 着。 多少的生离和死別, 我大清早就督着行李, 但何曾有过这么依恋, 冲着杂沓的喧囂 这么怆惜的离別! 冒者迷濛的灰雾, 独向将载我走的车中去。
1、新文学运动的提倡与论争
提倡:1920—1926年间,留学日本的青
年蔡惠如、林献堂组织“新民会”,创 刊《台湾青年》,发动了台湾的新文化 运动,然后有张我军、赖和等撰文抨击 旧文学。 台湾青年张我军,身受“五四”运动洗 礼,于1924年9月在《台湾民报》第2卷 7期上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 呼吁台湾青年以“团结、毅力、牺牲” 为武器改造台湾旧文化。
6 、新生代作家:龙应台、萧飒、
罗青、朱天文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第二节
香港文学
香港属于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香港新文学的开创(20世纪初) 内容: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 状态 如,侣伦《穷巷》 黄谷柳《虾球传》
2、50、60年代的本土作家和通俗小 说潮流 (1)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 传统小说样式 浓郁的现代感 (2)亦舒、岑凯伦的言情小说 3、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的文学发展 如,董桥的散文 (华侨子弟,有着复杂的教育背景)

秋朝的天空, 半晴不晴地, 散射着很微弱的朝晖, 微光里,愁惨中, 火车载我向南去了。
四 火车纵无情, 火车纵万能, 也载不了我的 灵魂儿回去, 我已经把它寄 托在这里了。
在内容与技巧上,《乱都之恋》都具有重要 的文学史价值,它是第一部以从未用过的语 言写出的从未有过的爱情诗篇,是台湾新诗 创作的一个重要开端。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
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 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 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 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 中。
梅花神、韵、姿、香、色俱佳,与松、竹,同具 抗严寒、斗冰雪的特性,被誉为“岁寒三友”。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有气节 的人,正是这样,我国把梅花定为国花。人们喜欢梅 花,其实是借梅花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热意著是寞外 卜 香成群苦风黄开断陆算 如泥芳争和昏无桥游子 故辗妒春雨独主边 。作。,。自。, 咏 梅 尘 愁 , , 》
[ ]
·
待 到 山俏 花也 烂不 漫争 时春 ,, 她只 在把 丛春 年中来 笑报 月。。 1961 12
已 是 悬风 崖雨 百送 丈春 冰归 ,, 犹飞 有雪 花迎 枝春 俏到 。。
港台当代文学 之 怀乡爱国主题
港台文学主题:怀乡与爱国
1949年后港台人对故乡家园和骨肉同胞 的强烈思念,促使了乡愁文学的产生,从此, 怀乡、爱国成为一个梦魂牵绕的旋律,一直 回响在港台当代文学中,成为港台许多作家 反复表现的主题。 小说方面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聂 华苓的《失去的金铃子》、梨华的《梦回青 河》等;诗歌有张诗剑的《梦游神州》《故 乡水》、余光中的《白玉苦瓜》等等。
国会建市主中祖名陈 散主省人任文籍的慧 文席人大编系福爱瑛 诗团大常辑。建国: 学成代委、她厦将新 会员表、全历门领加 副;、华国任。、坡 会中省侨侨厦 民归 长国文外联门 族侨 等散联事委日年英、 。文委委员报毕雄中 学员员等社业陈国 会、会。文于化近 理省主现艺厦成代 事作任任编门的史 、家;厦辑大后上 中协福门、学代著 。 1967
1995年参加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并获 世妇会组委会“特别嘉奖令”。1964年开始发 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作品集《无名的星》、《一花一世 界》、《展翅的白鹭》、《月是故乡明》、 《厦门人》、《南方的曼陀林》、《生命的田 园》、《芳草天涯》、《神奇的绿岛》、《春 水伊人寄相思》、《此情此心》、《竹叶三 君》、《随缘》、《归来的啼鹃》、《陈慧瑛 散文选》等17部,发表诗文3000余篇,600余 万字。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香港属于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香港新文学的开创(20世纪初) 内容: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 状态 如,侣伦《穷巷》 黄谷柳《虾球传》
2、50、60年代的本土作家和通俗小 说潮流 (1)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 传统小说样式 浓郁的现代感 (2)亦舒、岑凯伦的言情小说 3、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的文学发展 如,董桥的散文 (华侨子弟,有着复杂的教育背景)
(二)台湾当代文学史(20世纪50~70年代)
“三禁”:“党禁”、“报禁”、“戒严法”
1、“战斗文学”“反共文学” 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提倡
“军中三剑客”----司马中原、朱西宁、段彩华 2、怀乡文学 50年代初,缅怀、追忆 林海音《城南旧事》 於梨华《梦回青河》 张秀亚《三色堇》
7 、新生代作家:龙应台、萧飒、罗青、
朱天文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7 、新人类作家与世纪末文学思潮:
朱天文、朱天心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第二节
香港文学
要艺术特点 。 赖和所开创的立足乡土、心怀 祖国、反抗异族统治的现实主义文 学传统,成为后代台湾作家的一笔 宝贵财富。
3、30年代倡导“乡土文学”
黄石辉、郭秋生、叶荣钟大力提倡
口号——“用台湾话做文,用台湾话写 小说,用台湾话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 物” “到民间去,到农村去” 4、 30、40年代,对”皇民文学“的抵制 5、台湾光复以后的论争 6、社团与刊物 “新民会” “台湾文化协会” “南音社” 《台湾青年》《台湾民报》《台湾文艺》 《兴起
与发展 首先从诗歌上倡导 小说方面:围绕在夏济安周围的大学 生作家 60年代,以《文学杂志》、《现代文 学》为阵地掀起现代主义浪潮 白先勇《游园惊梦》 欧阳子《魔女》

香港文学(一)

香港文学(一)

(2)舒巷城
• A、作者简介
• 舒巷城1921年生于香港,原名王深泉,笔名舒巷
城、秦西宁、方维等。1941年赴内地,于战乱中
跋涉颠沛,1948年返港。他曾在洋行、商行、建 筑公司、教育机构任职,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 创作。有多部短篇小说集、诗歌集、散文集。
• B、作品分析
• 舒巷城是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他以“美”的感悟选 择题材。他的作品不注重悬念但讲求意境,常常会有苦 中作乐的幽默。他极珍惜霎时间的人间美好,并在作品 中努力渲染人间的温馨,同时在他的作品中更注意刻画 世事沧桑、浮尘变迁,使得他的作品常常有着淡淡的伤 感,这几乎构成了他作品的基调。 • 在《太阳下山了》这篇作品中,作家通过一个身世苦难 的小男孩来看世界,虽然生活苦难,但男孩仍然充满了 憧憬,这也寄托了作家的人生理想。
梳理。
第一节 五十年代文学领域: 政治、怀乡、爱情题材唱主角
一、政治背景
• 五十年代港英当局针对新中国的成立对香港社会的影响共产
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抵触态度。 • 这样的政治背景,使“大量左派作家返回大陆,很多非左
派作家则离开大陆,到了香港、台湾和海外。50年代香
2、其他作家
• 在香港也有一部分南下的作家,他们对当 时的时局感到迷茫,对政治感到厌烦,悲观 厌世,厌倦人生。 • 这些作家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他们从事 文学创作不仅是理想,更是谋生手段。他们 远离政治,将笔墨转向内心,抒发乡愁,缅 怀大陆,迷恋爱情因此,这个时期以爱情为 题材的小说也很有市场。这方面比较突出的 有徐速、无名氏、李辉英等。
• 《穷巷》将患难中建立的爱情和以钱为目的的爱 情作了鲜明对照,表现出作家“在艰苦的岁月中, 仍应保持守正不挠,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的创 作理念,传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 观念。在《无尽的爱》小说中,作家通过一位普 通女子对已经成为战俘的未婚夫痴情等待的故事 刻画,对残酷的侵略战争作了无情的鞭挞。 • 侣伦的小说创作重情节结构,他的作品悬念叠出, 跌宕起伏,自始至终紧紧地吸引着读者,有着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台湾新文学发展三个时期
一、20世纪20-40年代
1、新文学运动的提倡与论争: 台湾新文学倡导期的文学先驱张我军,身受“五四”运动洗礼,于1924年9月在《台湾民报》第2卷7期上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呼吁台湾青年以“团结、毅力、牺牲”为武器改造台湾旧文化。同年11月,张我军又在《台湾民报》第2卷24期发表《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介绍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呼吁台湾把“陈腐颓丧的文学界洗刷一新”。
第一代:三四十年代的战争背景下,避战乱、坚持抗日、开辟文化新战线(茅盾、巴金等)
第二代:20世纪50年代从内地南迁香港 徐圩的《江湖行》。193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鬼恋》,是作者的成名作。 徐速《星星、月亮、太阳》曹聚仁《酒店》 叶灵凤《香港方物记》
三、旅港作家(外来作家):“自由港” 张爱玲《秧歌》《赤地之恋》陈若曦《尹县长》余光中
《乱都之恋》
新诗创作: 张我军的《乱都之恋》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分别写于北京、台湾,包含55首抒情诗。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爱的礼赞 爱的忧伤 爱的胜利
无论从内容或技巧上《乱都之恋》都具有摧枯拉朽的文学史价值,它毕竟是第一部以从未用过的语言写出的从未有过的爱情诗篇,是台湾新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开端。
琦君 “母亲系列”散文,罗兰 “理性小品”散文
60-70年代,台湾女作家辈出:张晓风、林文月、朱秀娟、三毛、琼瑶、席慕蓉、施叔青
三、20世纪80-90年代: “探亲文学”“环保文学”;新生代作家:龙应台、萧飒、罗青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杨逵(1905-1985)著名爱国作家。原名杨贵,笔名杨逵、杨建文等。台湾台南人。台湾新文学史上充满昂扬的民族意识和抗争精神的文学斗士。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压不垮、打不倒的硬汉精神。先后被日本人逮捕十余次,从不屈服。

台港文学

台港文学
(二)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 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 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
二、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
(三)借鉴了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 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 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 视觉与心觉的运用等。
(四)语言可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来描 述。
返回
15三朵花--刘雪华俞小凡金素梅 黄叶无风自落 秋云不雨常阴 天若有情天易老 摇摇幽恨难禁 惆怅旧如梦
返回
16望夫崖--俞小凡林瑞阳翁家明 传说里,有一个女孩 心上人飘流在海外 传说中,她站在荒野 就这样,痴痴的等待 山可移,此崖永不移 海可枯,此情永不改
返回
17一帘幽梦--陈德容刘德凯萧蔷林瑞阳 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 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谁能解我情衷,谁将柔情深种 若能相知又相逢,共此一帘幽梦
(三)战后香港文学
1941年香港沦陷,南来作家大多撤回内地,香 港文学处于凋零时期。从1946年夏天开始, 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残酷镇压民主运动, 大批作家为了躲避战火,再次来到香港。他 们从事创作,创办报刊,培养了大批文艺骨 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郭沫若的《洪波曲》、 茅盾的《锻炼》、黄谷柳的《虾球传》、聂 绀弩的《天亮了》;诗歌有邹荻帆的《浅水 湾》等。
(二)50年代台湾文学 50年代在国民党的专制下,台湾“反共八股” 的“反共文学”泛滥一时
(三)60年代台湾文学 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是现代派文学。
(四)70年代台湾文学 乡土文学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陈映真的《将军族》、《华盛顿大楼》,黄春
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五)80年代台湾文学 :呈现出多流派、多风 格、多题材的多元化格局。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作品读后感一、陈映真:1、《我的弟弟康雄》:康雄的思想与精神追求与当时的宗教思想宗旨宗旨相违背,他追求虚无,但初生态的肉欲与爱情使他厌恶自我,在宗教的思想统治上,他感到自我是污秽的,他一方面追求虚无,一方面又厌恶自我,最后走上绝路。

2、《将军族》:我在想“将军族”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是“三角脸”和“伊”的气性还是其他?或许三角脸年轻时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将领”。

对书中的一句话感触挺大“才不过四五年,一个日出,一个日落”,但他俩的感情却不随这年龄、外貌的改变而变淡,反而看的明白,终得所愿吧!3、《夜行货车》:思想主题都挺深刻的,可能我本人骨子里比较传统,对文中的林荣平有了家庭却还是和刘小玲在一起,是不赞同的。

只能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会渐渐迷失自己,看到最后,有一种很矛盾的心理,可以理解他们,但心里还是抵触这种关系。

林荣平最终还是有坚守自己的本心吧。

4、《万商帝君》:因为不喜欢这类文,就粗略的看了一遍。

刘福金和陈家齐两个人的成就显出林德旺更加失败,类似于穷的更穷,富的更富。

林德旺不能在公司有一席之地,最后只能寄托于缥缈的心中的万商帝君。

感觉有些人可能留在自己的家乡会好过于在大城市中拼搏,毕竟如果你的能力思想更不上这现代的资本的社会,最后反而是捆绑了自己。

5、《面摊》:这篇是看《忠孝公园》作品集中喜欢的一篇。

故事短而又韵味,会让人回味无穷。

文中的警官是一种美好的存在,是美和善的代言吧。

文中的妈妈对警官的小心思,是一种可怜又可爱的心思。

因为警官在她的世界里,像是阴暗中的灯光,暖人心。

6、《忠孝公园》:不同以往看的我们常说的“日本鬼子”、“汉奸”的类型,以另一种视觉展开描写,文中的两人,一个是为了仕途成就,一个是为了活着,为日本服务。

是一种人之常情吧,人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心中不一定就存着民族大义,就要为此而牺牲,但这样活着,未尝不是另一种悲哀。

相逢在忠孝公园,亦是一种嘲讽。

二、白先勇1、《游园惊梦》:钱夫人,一个嫁给六十多岁的老人做填房的年轻女子。

香港文学(一)

香港文学(一)

• 以促销报纸为目的的流行文学慢慢开始在市场上 运作,梁羽生和金庸的创作被称为“新武侠小 说”,纳入到流行文学中去。 • 另一部分,欧美现代派作品传入到香港,香港的 一些作家也在艰难实践,主要代表人物是刘以鬯。 他成为华人作家创作意识流小说的元老。
• 梁羽生、金庸扛起了流行文学的大旗,而以刘以 鬯为主的作家则扛起了现代派小说的大旗,创造 了《好望角》期刊。两者虽然在艺术技巧方面表 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但都脱离了政治。另外, 还有依达的言情小说和三苏针砭时弊的怪论。
第二节 六十年代流行文学在 香港倾斜,现代主义文学艰难实 验,现实主义文学本土化
一、文坛状况
•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美元文化”在香港 开始撤退,怀乡爱情小说逐渐衰退。 • 香港开始从欧美引入大量文学,从创作角度 讲作家也有一个实验阶段。欧美国家的现代 派作品对于当时当地的作家的冲击力很大。 • 1956年10月10日的香港暴动直接打击了作家 创作的激情。为了生活,他们开始向流行文 学倾向,由此促进了文学商业化。突出代表 人物有梁羽生、金庸等。
梳理。
第一节 五十年代文学领域: 政治、怀乡、爱情题材唱主角
一、政治背景
• 五十年代港英当局针对新中国的成立对香港社会的影响制
定了一系列法令和条例,反映了当时香港政府对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抵触态度。 • 这样的政治背景,使“大量左派作家返回大陆,很多非左
派作家则离开大陆,到了香港、台湾和海外。50年代香
• 作为报人的阮朗善于将社会丑闻纳入到小说创 作中,烛照出香港社会的黑暗面,这是他的作品的 很显著的特点。
2、香港本土作家侣伦和舒巷城 (1)侣伦
• A、作家简介 • 侣伦1911年生于香港九龙,原名李霖,又名李 林风。1927年回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后因为军队 动向改变而回香港。1931年任香港体育协会书记, 并在香港《南华日报》任职。抗日战争爆发后离港 回内地教书,日本投降后回香港,第二年任香港 《华侨日报》文艺周刊主编。1955年创办香港采风 通讯社。他是香港早期文坛上少数拓荒者之一。近 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出版过二十余种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首先,它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 • 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台湾逐步进入一个政治相 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文化钳制政策 的相对放松和民主思潮的逐步活跃,使以关怀 本土现实人生为创作使命的本省籍作家的复出 和活跃成为可能。而在经济发展中,本省籍经 济人士在民营企业中拥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必 然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要求有所表现。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春光关不住》是杨逵在监狱中创作的,这是 他的第一篇中文短篇小说。 • 该作后来改名为《压不扁的玫瑰花》,被收入 台湾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压不扁的玫瑰花” 象征着“日本军阀铁蹄下的台湾同胞的心”, 象征着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顽强抗争 直至获取胜利的宝贵战斗精神。小说借在水泥 块下生长的一株玫瑰花,喻示了台湾新一代人 民纯真而崇高的情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 愿望。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一、20世纪20-40年代(日据时期的台湾 文学) • 台湾处于日本割据状态,新文学在艰难 曲折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 ,这一时期文 学整体上与大陆文学走向一致。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在台湾出现的白话文学作品最早出现于 1922年。早期的白话文学作品多用日文 写成,模仿多于创造,而且新文学作品 数量稀少。 • 台湾新文学初期“三杰” :赖和、张我 军、杨云萍。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这部小说是林海音根据自身的经历与感 触,以在北平的童年生活为素材创作的 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小说由《惠安馆 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 《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 既独立又连贯的短篇组成,小说是借一 个童稚未消的小女孩的眼睛来观察和审 视发生在她周遭的事、生活在她周围的 人,使人感到真实又充满情趣。
• 四代作家: • 第一代的作家是吴浊流、钟理和、钟肇 政、叶石涛、杨逵等日据时代的老作家。 他们的作品大多是描写日本人统治下台 湾人民的痛苦生活,艺术手法上主要继 承和保持我国民族文学和日据时代乡土 文学的特色,文字朴实,乡土色彩浓郁。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第二代的乡土作家为陈映真、黄春明、李乔、 王祯和、王拓、杨青矗等人,他们是创作上最 为活跃的一批乡土作家。 • 他们的作品题材,大多是描写五六十年代,台 湾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变时期的农村和 都市生活,展示资本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同中 国的传统文化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悲 剧;表现技巧方面,在保持民族传统和乡土色 彩的基础上,比第一代的作家更多的注意吸取 西方文学的技巧,力图使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 方法更加多样化。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二、20世纪50-70年代 • (一) “战斗文艺”的泛滥和怀乡文学 的兴起 • 1950年5 月,“全国文艺协会”成立,该 协会《宣言》提出:“反共救国是文艺 家‘神圣’的任务。”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战斗文艺”的主体即军中文艺——大 多数是军中政工人员炮制出来的,被称 作“大兵文学” 。
• 杨逵,台湾新文学史上充满昂扬的民族意识和 抗争精神的文学斗士。 • 杨逵是台湾日据时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 作家。他的作品大多表现日据时期下层劳动人 民的不幸和苦难,尤其注重表现他们不屈不挠 的反抗斗争,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民族主 义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力量。他被 称为“文坛的老兵”、“压不扁的玫瑰花”。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第三,它是针对文学背离传统的“西化”倾向, 而提出民族传统的回归。 • 乡土文学的作家,大都是台湾的本土作家,他 们中很多人来自台湾社会的最底层,对台湾社 会生活比较熟悉,对下层劳动者所受的帝国主 义和资本家的压迫剥削有较深刻的体会。因此, 乡土文学在作品创作上都具有如下几个比较明 显的特征: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一大批来自大陆的女作家因写这类题材的作品 而跻身文坛。她们大多数衣食无虞,“有闲” 在家,“反攻复国”的叫嚣对身处“闺阁”中 的她们并无多大干扰。她们写个人的离愁别恨, 写大陆熟悉的生活,以此来排遣惆怅的心绪和 思乡之情。有人称她们为“闺阁作家”,把她 们的作品称为“主妇文学”。 这些女作家们的 作品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台湾文坛,受到读 者的热烈欢迎。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三)留学生文学的出现 • 6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台湾出现了大 学毕业生出国留学热、境内境外旅游观 光热,于是台湾旅外作家创作了大量的 留学生文学。 • 60年代留学生文学主要以於梨华、从甦 为代表。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於梨华作为“留学生文学的鼻祖”,主要描写 台湾留美学生和旅美华人在生存层面的磨难, 在表现他们与异族文化冲突中,彰显其精神上 的失根之痛。失根与乡愁,几乎是同时代留学 生作品的共同主题。 • 代表作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展 示了无根的一代内心的迷惘和孤寂,成为当代 留学生文学之滥觞。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五)女性作家成为引人注目的风景。 • 50年代,由大陆来台的老一辈女性作家 有苏雪林、凌叔华,开启了台湾女性作 家的新时代,对后来女性作家的大量出 现奠定了基础。 • 60-70年代,台湾女作家人才辈出,影响 较大的有张晓风、三毛、琼瑶、施叔青 等,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其次,是对文学过分脱离台湾社会现实的反拨。 • 五十年代主导台湾文坛的大陆来台作家的创作, 大致有三种情况: • 一是 “战斗文艺”:毫无生命力的“反共八股” • 二是怀乡文学:借此排解飘落异乡的忧郁愁闷, 寄寓某种由于政治失落而引起的复杂情绪; • 三是现代主义文学:以现代人孤寂荒漠的心灵 困顿来寄寓对现实的无奈和逃避。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1、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 • 2、在创作上,继承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 传统,注意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 品的现实性比较强。 • 3、鲜明的倾向性,对压迫者剥削者表示 憎恨,对台湾下层劳动者表示深切的同 情。 • 4、浓厚的台湾乡土色彩。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80年代中后期,由于台湾当局开放大陆“省 亲”,于是“探亲文学”成为一时热潮。许多 作家在阔别大陆多年后重返故乡,留下了许多 感人至深的篇章。 • 随着台湾社会的发展,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 工业文明,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产 生了环保文学,这也是80年代文学的一个亮点。 如心岱《大地反扑》,韩韩、马以工的《我们 只有一个地球》等。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台湾现代派文学首先是从诗歌开始的,明确提 出了“新诗的现代化”口号。 • 但成就较大、影响更深的还是小说,围绕在台 大外文系夏济安教授身边的一批大学生作家, 以《文学杂志》、《现代文学》为阵地,掀起 了一股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热潮,并写出了 一批具有明显现代派色彩的作品。 • 60年代。现代主义浪潮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流。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二)现代主义的流行 • 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事实上造成了本 是受大陆五四新文学影响而形成的台湾 文学与大陆新文学传统的断裂,因此, 作家主要从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寻找思想 营养和文学技巧。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林海音到台湾后,初期主要撰写散文和 杂文,1957年前后开始小说创作。她的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南旧事》、 《晓云》、《孟珠的旅程》、《春风丽 日》;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应当指出的是,这一背景下重新兴起的乡土文 学思潮,有着多重针对性: • 首先,它是针对台湾省籍作家的长期沉默和台 湾新文学传统的现实精神被漠视,而出现的本 省籍作家的重新聚合和对台湾文学传统精神的 再度弘扬; • 其次,它是针对文学创作对台湾社会现实的脱 离,而强调文学对现实社会和底层人性的关爱 和介入。
• • • • (六)通俗文学 言情小说:琼瑶 新武侠小说:古龙 历史小说:高阳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 • 八九十年代,随着台湾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 化的逐渐多元化总体趋势,台湾八九十年代的 文学思潮亦呈多元化态势,它主要包括现实主 义的延伸与超越,现代主义的复苏和发展,后 现代主义的崛起。三种文学思潮的并存和继起 状态,是台湾文学八九十年代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这一时期的爱国作家们都以不同方式的 创作与“皇民文学”相对抗。 • 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亚细亚的孤儿》是吴浊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也是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所产生的一部成就最 高的长篇小说,被公认为是现代台湾文学史上 “一部雄壮的叙事诗”。 小说以胡太明一生的 艰辛坎坷经历为主线,把日本统治下的台湾, 所有沉淀在水下的污泥渣滓一一搅露出来,将 日本、中国的各阶层的各色人物串集起来,形 成一幅关于日本殖民统治社会的浮世绘。
中 国 现 当代 文 学史
第八章 港台文学
1 2 3 4
台湾文学概说
台湾小说
台湾诗歌散文
港澳文学
第一节 台湾文学概说
•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 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花朵。 台湾新文学的发展是大陆新文学发展的 一个回声,它与大陆文学隔海相望、相 互促进,竞相繁荣,交相辉映。回顾台 湾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 期。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 1937年7 月7 日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化了 在台湾的法西斯统治,他们大力推行军 国主义政策,加强对台的军事统治,其 后又大力推行“皇民化”运动,禁用汉 文,强令使用日文。作为文学载体的汉 语言文字被禁用,文学发表阵地被铲除, 新文学运动遭受惨重打击,新文学运动 落入低谷。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