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马说》.doc

合集下载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1.马说是唐代着名文学家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本文选自韩愈文选;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2.文章主题: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3.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4.译文世上有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这样的人不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奴役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量不足,才能和良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饲养马的人用鞭子抽打马,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不认识千里马啊5.词语解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屈辱于奴隶之手;只,只是;辱,受辱;之,的;奴隶人,仆役;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4、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千里:千里马;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倒装句,千里马者;之,无译,倒装句的标志;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6、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一食,一餐;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7、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的标志,不译;9、是:这样,指示代词;10、能:才能;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特长不能显现出来;见,同“现”,显现;12、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14、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竹制的马鞭子,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道:正确的方法;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16、鸣:马叫,之:代千里马;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17、执策:拿着马鞭;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0、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21、常:通常,平常;22、临:面对6.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7.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食古义:通“饲”喂养例:食之不能尽其材;今义:吃;8.一词多义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执策而临之:马鞭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9.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骈—一两马并驾称——着称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见——显现出来,“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种,作代词策之——驱使执策——打马的鞭子道——方法尽——竭尽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拿着临——面对知——识别,了解10.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11.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受屈辱;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2、名词用作动词: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12.特殊句式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3.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13.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点明文章中心句子14.问题回答: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2、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4、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5、概括第二段内容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6、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第二段中的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哪些特点无能、无知、目光短浅;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9、概括第三段内容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10、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1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12、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翻译,只起到了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称”,着名、着称、出名;13、第三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4、第三段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16、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第一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17、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1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19、“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2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2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连下四个“不”字的作用此句连下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如此层层蓄势,然后以反诘作结,将作者心中的郁愤表达得何等淋漓尽致27、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28、“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含义是什么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埋没;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29、表层意小结深层意有伯乐有千里马正面发现人才无伯乐无千里马辱、死反面埋没人才一食尽粟一石行千里正面施展才能食不饱力不足难行千里反面糟蹋才能策之…食之…鸣之…排比封建统治者执策临之:天下无马不识人才其真……其真……反问摧残人才。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文学常识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顿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所以按照喂养普通马的方法)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2故:所以3.祗:只是4于:在。

5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6 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马说》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马说》

2015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马说》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一)通假字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句意: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二)一词多义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⑤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三)词类活用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其他词语1.然后有千里马(然:这样)2.而伯乐不常有(而:表转折,可是)3.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8.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尽:吃完,吃光)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千里:日行千里)10.是马也(是:这样) 11.虽有千里之能(虽:即使)1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常:普通)(等:等同,一样)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15.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以:按照)16.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17.执策而临之(执:拿)(策:鞭子)(临:面对)18.其真无马邪(其:表反问,难道)(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19.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推测,恐怕)三、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中考语文文言文:《马说》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马说》复习

《马说》复习导引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一、文学常识1、选自《韩愈文选·杂说》。

韩愈,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于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说的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二、重点字词1、解释加点的字(1)故虽.有名马(即使)(2)祗辱..于如隶人之手(只)(受屈辱)(3)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骈驾一车,引申为并列)(4)一食或..尽粟一石(吃)(有时)(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用如动词,日行千里)(6)外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能,能够)(9)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方法)(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懂得)2、一词多义(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2)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其.真无马邪(难道)不以.千里称也(拿)其.真不知也也(恐怕)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之:虽有千里之.能(的)(3)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它)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辞)(5)策:策.之不以其道(驱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并列)执策.而临之(马鞭)(6)虽:故虽.有名马(即使)策.勋十二转(记载)虽.有千里之能(虽然)3、通假字(1)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2)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喂养读sì(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4)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5)其真无马邪“其”通“岂”,难道4、古今异义(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指吃(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人教版语文八下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马说(杂说?四)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一)通假字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句意: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二)一词多义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⑤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三)词类活用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其他词语1.然后有千里马 (然:这样)2.而伯乐不常有 (而:表转折,可是)3.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7.马之千里者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8.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尽:吃完,吃光)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千里:日行千里)10.是马也 (是:这样) 11.虽有千里之能 (虽:即使)1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常:普通)(等:等同,一样)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15.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以:按照)16.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17.执策而临之 (执:拿)(策:鞭子)(临:面对)18.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难道)(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19.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推测,恐怕)三、特殊句式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马说》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文学常识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顿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所以按照喂养普通马的方法)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2故:所以3.祗:只是4于:在。

5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6 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第23课《马说》知识清单

第23课《马说》知识清单

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lì)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一、疏通文意注释:1、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2、而:连词,表转折,可是。

3、故:所以,因此。

虽:虽然。

4、祗:同“衹(只)”,只、仅。

辱:受屈辱,辱没,形容词做名词。

奴隶人:奴仆。

之:结构助词,的。

5、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驱,引申为并列。

于:在。

槽枥:马槽。

6、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以,凭借。

称,著称。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注释:1、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不译。

2、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粟:粮食,泛指谷类。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3、食:同“饲”,喂。

下文的“而食”“食之”读音与意思与此相同。

千里:行千里,数量词作动词。

而:表顺承,不译。

4、是:这样。

今义:对,正确,与“非”相对。

也:表停顿。

5、虽:即使。

能:才能。

6、足:充足,足够。

7、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韩愈《马说》文言知识总结

韩愈《马说》文言知识总结

韩愈《马说》文言知识总结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字形字音:袛()骈()枥()一食()粟()石()食( )马者而食( )也外见()三、重点字词(一)、通假字1、食马者通,2、才美不外见通,3、尽其材通,4、其真无马邪通,(二)一词多义策(1)执策而临之(2)策之不以其道食(1)食不饱(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1)虽有千里之能(2)食之不能尽其材其(1)安求其能千里也(2)其真无马耶(3)其真不知马也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辱没。

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驱使。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行千里。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特殊句式1. 其真无马邪?反问句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倒装句)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省略句4.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三)、其他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通()其意8、执策而临()之9、食之不能尽()其材三、名句翻译: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四、理解默写1、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的语句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3、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无知形象的句子:五、内容及写法理解1、这篇文章采用的写法。

九年级上册语文《马说》的知识归纳

九年级上册语文《马说》的知识归纳

九年级上册语文《马说》的知识归纳九年级上册语文《马说》的知识归纳一、字词积累。

1、祗:只是。

2、一食:吃一顿。

3、虽:即使。

4、且:尚且,况且。

5、等:等同,一样。

6、道:规律,方法。

7、安:哪里。

8、材:才华,现在写作“才”。

9、通:通晓。

10、外见:表现在外面。

11、策之:鞭打它。

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

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

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

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

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

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

《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

他的小品文笔锋犀利、形式活泼,《杂说四·马说》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

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

《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

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中考必考文言文之马说

中考必考文言文之马说

马说 分析(二)
●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物质决
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自然界存在着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 所以有人曾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不可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 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 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 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臜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一群群地死于槽 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 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 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 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其 内涵则甚为丰富,含蓄不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
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
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 分析(一)
●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 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 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 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 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 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 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 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八年级下册《马说》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马说》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马说》知识点【第一节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节重点字解释】:常:经常。

而:可是,但是,表转折关系。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著名的、出名的。

只:只是、只能。

辱:受屈辱、埋没。

奴隶人:马夫,指喂马的人。

之:的。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以:用、把;因为。

称:著称、称呼;出名。

【第一节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第一节赏析】:该段阐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点明中心论点,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突出识马的重要性,概括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世上少有伯乐现象的愤慨之情。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情,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杯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复杂心情。

(3)“辱”“死”,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不幸命运的无限痛惜之情,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强烈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4)“不以千里称也”中“也”字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第二节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节赏析】:该段阐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完整版)《马说》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一、全文理解: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朝代人。

2、本文主旨: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3、本文体裁:说。

特征:奇巧而善辩(议论文4、“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5、用原文回答:(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 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5 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二、字词(一通假字1、食马者食s通饲,喂2、外见见通现,表现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策(1 执策而临之马鞭(2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3策勋十二转记食(1 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3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或(1 或以为死有的人(2 或尽粟一石有时(三、其他1 、祗: 只是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3、且:犹、尚且4、等:同样5、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得道多助道仁政6、通其意意意思意暇甚意神情意有所及意思想醉翁之意意情趣7、临:面对临于泉上临面对8、一食:吃一顿三、名句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听它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知识点总结一、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学家,散尤其著名,有“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嘶鸣,马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

六、主旨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七、写作方法本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相似。

本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1.托物寓意: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马说》知识点全

《马说》知识点全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因其世居于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本《马说》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

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3、原文的节奏划分也。

马之(定于后置标志)/千里者(定于后置),一食(吃)/(shí)或(有时)尽(完)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能够)千里/而(表顺承,来)食(sì)也。

(根本原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同“现”表现)(直接原因/遭遇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重点句子翻译策(用马鞭驱赶)之(代词,它,指千里马)/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sì)之/不能尽(形容词使动,让-竭尽)其材(才能才干),鸣之(音节助词,凑音节,无意义)/而(转折)不能通(通晓)其意(遭遇③)--重点句子翻译,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表加强诘问语气)/真无马邪(yé)?其(表示推测感叹,大概,恐怕)/真不知马也。

主旨(中心句)二、重点字音骈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见xiàn 邪yé三、重点字词(1)通假字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③才美不外见.(同“现”)(2)一词多义①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本领)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②食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食不饱,力不足(吃)一食或尽粟一石(吃)设酒杀鸡作食(食物)/一箪食一瓢饮(食物)③其不知其能千里/安求其能千里也/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指代千里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词,指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示加强感叹语气。

马说总结归纳

马说总结归纳

马说总结归纳总结一一、文学常识: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本文全文的主旨句或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9)(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运用设问句表达)(本文的主旨举):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文言知识

《马说》文言知识

《马说》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祇”,只、仅仅。

二、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7、(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三、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马说》-
4、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一样。

9、才美不外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三峡》-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
地理书。

2、实词:自:在。

自非:如果不是。

曦月:太阳,月亮。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

襄: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巚:山峰。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zhǔ)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

三,这里不是确数
4、注意区别: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久绝(消失)。

绝(山峰):极。

阻绝:断。

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间飞流冲荡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在秋天,每到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

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 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

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

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

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

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

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一、解释加点词语:
1、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上。

3、乘奔御风: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急流。

5、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下霜的早晨
7、飞漱:冲刷。

8、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9、或王命急宣:有时。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

11、良多趣味:良:真,实在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清流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