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整理(部编版七年级)
《观沧海》曹操1. 东临.碣石:到达,登上。
2. 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3. 山岛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4. 幸甚至哉:幸运的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 夕阳西.下:名词作状语,向西。
2. 断肠..: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人在天涯《咏雪》《世说新语》刘义庆1. 与儿女..讲论文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2. 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3.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
拟,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刘义庆1. 期日中:约定在正午时分。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2. 太丘舍去..:舍,舍弃。
去,离开。
3. 去后乃至..:乃,才。
至,到。
4.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5. 相.委而去: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委,舍弃。
去,离开。
6. 友人惭: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惭愧。
7. 下车引之:拉,牵拉。
8.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论语》十二章1.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习,温习。
2.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3.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3.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省,反省、自我检查。
4.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6. 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8. 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10.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
命,命令。
11.不逾矩:逾,越过。
矩,法度。
1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中考语文复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世说新语》二则(咏 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若• 柳絮因• 风起。”公大 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
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
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作品主旨
文章通过写谢家小辈即景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 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表现了谢 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谢家家庭生 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字词梳理
1. 重点课下注释补充 ①与人期.(约定)行
②相委.(舍弃)而去.(离开)
③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④下车引.(拉,牵拉)之 ⑤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2. 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友人惭.(感到惭愧)
3. 通假字 尊君在不.(同“否”)
4. 古今异义
原文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相委.而去 期.日中
2.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 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与儿• 女• 讲论文• 义• 。俄• 而• 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雪骤• ,公欣然曰:“白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
雪纷纷何• 所• 似• ?”兄子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二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
可• 拟• 。”兄女曰:“未• 以相比。”他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
古义 离开 拉,牵拉 回头看 舍弃 约定
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引导;引用 注意;照管 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预定的时日;日期
重点句子
1.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您)正午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 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此句承前省略了主语,根据上文应补充上“您”
2019-2020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他的散文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成就较高。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文体本文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
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三、写作背景《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是张岱于明亡后避居深山所做,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四、课文内容概说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文章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五、字音字形崇祯.(zhēn) 拏.( ná)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 (hàng) 砀.(dàng) 一芥.(jiè) 铺毡.(zhān) 喃.(nán)喃六.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3.挐.一小船:挐.:撑船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5.雾松沆砀....: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期考、中考文言文复习重要知识点
配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有文学价值地理巨著。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自西向东分别为)瞿塘峡(最短最险峻)巫峡(以曲折幽深秀丽闻名)西陵峡(以滩多水急著名),西起四川奉节,东至湖北宜昌,全长204公里。
2、实词自:在。
自非:如果不是。
曦月:太阳,月亮。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空谷传响: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
肃:寂静。
绝:消失。
素:白色;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乘奔.御风:这里指奔驰的骏马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霜旦..凄异:连续、延长或...:降霜的早晨飞漱..:飞泻冲荡。
属引王命急宣:如(有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
良.多趣味:良:的确,实在3、特殊用法:奔:动词活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
素湍.绿潭湍:动词活用作名词,急流的水。
4、注意区别: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久绝(消失)绝.巘.:极阻绝.:断。
自.三峡……(在)自.非……(如果)5、通假字:阙;同“缺”,空缺6、重点句翻译: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一片清冷寂静。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2)守巴陵郡。
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5)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7)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8),在洞庭一湖。
衔(9)远山,吞(10)长江,浩浩汤汤(11),横无际涯(12);朝晖夕阴(13),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4)也。
前人之述备(15)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16),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17)霏霏(18),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9),日星隐曜(20),山岳潜形(2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2);薄暮冥冥(23),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25)明,波澜不惊(26),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7);沙鸥翔集(28),锦鳞(29)游泳;岸芷汀兰(30),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1),静影沉璧(3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34)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6);居庙堂(37)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8)?【注释】(1)范仲淹(989—1052)。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文集》。
(2)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及、到。
(4)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5)具:通“俱”,全,皆。
(6)制:规模。
(7)属:通“嘱”,嘱咐,嘱托。
(8)胜状:胜景,好景色。
(9)衔:连接。
(10)吞:吞吐。
(11)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汤汤:水流大而急。
(1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出师表》知识梳理与阅读题
出师表诸葛亮原文呈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作家与作品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文言文断句及停顿-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精讲(部编版)
是对的;D项“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 解 析 】 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不
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 解 析 】 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 停顿,所以这项 正 确 ;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 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 这项错了。
句,就读破了。 ③两三点雨/山前。 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由此可见,划分诗文的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划好之后要考虑意义
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
四、关于“而”的停顿
1.表转折关系的“而”用在一个分句的句首,“而”字后应该停顿。 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 山不加增。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 解 析 】 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
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
慕”,所以在“益慕”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
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
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
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1.《公输》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
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
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ǐng] 犀兕[xīsì] 鼋鼍[yuán tuó] 鲋[fù]鱼文梓[zǐ] 楩[pián]楠长[pián]木B 词语:“说”通“悦”:高兴。
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
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
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
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捨”:放弃。
例句:舍其轩。
[zheng]:直言劝告。
“争”通“挣”古今异义: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①为:替。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例句:夫子何命焉为?是。
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
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
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
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
例句: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入见。
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翻译: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②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④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2.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七至九年级文言文注释》考点梳理
七至九年级文言文注释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6《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完整word)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word)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汇总-推荐文档【推荐文档】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汇总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全册中的文言文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下面将对该教材中的文言文进行汇总和推荐。
1. 《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也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部分。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思想深邃,富有启发性。
通过阅读《论语》,学生可以了解到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展示了孟子的思想和人生观。
教材中选取了《孟子·滕文公上》等篇章,通过阅读这些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孟子对于仁义道德的理解和追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 古代诗词教材中选取了许多古代诗词,如《木兰诗》、《饮马长城窟行》等。
这些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吸引着读者。
通过阅读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感悟,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文言小说《红楼梦》、《西游记》等文言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教材中选取了一些精彩的片段,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等,通过阅读这些片段,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小说的特点和魅力,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5. 历史故事教材中还选取了一些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如《范进中举》、《李广射龙》等。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以上仅是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全册中的一部分文言文内容。
这些文言文选材广泛,题材各异,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
通过阅读文言文,学生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希望广大中学生能够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文言文部分,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六册教材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汇编
鸢飞戾天者
戾
至、到达
罪过,乖张
《与朱元思书》
经纶世务者
经纶
筹划、治理
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
《与朱元思书》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真正,确实
诚实
《富贵不能淫》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
《富贵不能淫》
子未学礼乎
子
你
儿子
《富贵不能淫》
丈夫之冠也
丈夫
男子
女子的配偶
《富贵不能淫》
父命之
月色入户
户
多指门
住户,人家
《记承天寺夜游》
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纪念,思念
《记承天寺夜游》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转折连词,但是
《记承天寺夜游》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
清闲的人
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记承天寺夜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
表示约数
或许,允许
《与朱元思书》
猛浪若奔
奔
指飞奔的马
奔跑,飞奔
三人行
三
表示多个
表示确数
《〈论语〉十二章》
有朋自远方来
朋
志同道合的人
朋友
《〈论语〉十二章》
饭疏食,饮水
疏
粗糙
疏通、疏散
《〈论语〉十二章》
饭疏食,饮水
水
指冷水
无色无味的液体
《〈论语〉十二章》
温故而知新
故
学过的知识
原来的、从前的
《〈论语〉十二章》
学而时习之
时
按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要击鼓进攻。
曹刿说:“不可以。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
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就追击齐国军队。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我看见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三、文言实词1.师:军队2.伐:攻打3.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4.间:参与5.鄙:鄙陋,指目光短浅6.安:养7.专:独占8.徧:同“遍”,遍及,普遍 9.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0.帛:丝织品11.信:言语真实 12.孚:为人所信服13.福:赐福,保佑14.狱:案件(今义:监狱) 15.虽:虽然(即使) 16.察:弄清楚17.情:实情 18.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9.属:类20.可以:可以用来,可以凭借21.鼓:击鼓22.败绩:溃败23.驰:驱车追赶 24.逐:追逐,追赶 25.克:战胜 26.作:振作27.再: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28.衰:减弱 29.竭:耗尽30.盈: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31.测:推测,估计32.伏:埋伏33.靡:倒下四、中考题集锦1.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答: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在作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而是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的时候进攻、“辙乱旗靡”的时候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战胜争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2.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答: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3.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答: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齐人三鼓之时,第二次是在辙乱旗靡之时(用原文填空,)。
5.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答:(1)齐国是侵略国,鲁国是反抗的正义战争(齐师伐我);(2)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曹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选择“齐人三鼓”的进攻时机和“辙乱旗靡”的追击时机;(4)鲁庄公任用能人曹刿,让他亲自参与指挥作战。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答: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7.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8.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答: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9.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答: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11.你认为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答: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三﹑取胜而不知胜因。
可见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昏庸无能,急躁冒进的人。
12.你觉得鲁庄公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吗?答: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二、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 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曹刿论战》复习导引一、理清线索,概括段意。
1、本文有几条线索?(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论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论战2、概括段意作者按照“公将战”“战于长勺”“既克”先后次序叙事。
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突出了曹刿有关取信于民、人心向背的战略思想。
第1 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2 层,是写曹刿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以突出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突出了曹刿的以弱胜强必须抓准战机、谨慎从事的战略思想。
这一段话用两个“夫”字领起两层意思:第1 层:提出了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
第2 层:提出了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
二、课文内容分析1、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爱国精神,反衬肉食者目光短浅。
2、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的对话有几问几答?重点说明了什么?共三问三答,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1)既是对统治者的蔑视(流露出鄙视的神态),有显示出曹刿的自信。
(2)为下文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埋伏笔。
(3)衬托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4、战局初开庄公“将鼓之”,齐军刚败,庄公“将驰之”,刻画出鲁庄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表现了庄公不懂战术急躁冒进的情绪。
(军事上)5、曹刿的语言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和动作“下视”“登轼而望”等,表现了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表现了他谨慎的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
(审时度势,讲究战略战术)6、第二段曹刿的回答十分简略,并未作详细的解说,为什么?(1)为下文曹刿的“论战”留下伏笔,使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
(2)当时战争态势紧张。
(3)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中心,为下文写战后分析时,让曹刿能集中“论战”,从而表现了他的“远谋”。
7、“即克,公问其故”的作用?(1)承上启下。
(2)鲁庄公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他完全不懂军事,点出了他的“鄙”。
(3)因公之“问”,自然引出曹刿的“论战”。
8、“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看敌情,贸然进军。
(3)“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了还知什么原因9、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1)战前的预见。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战前三问。
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3)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10、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什么?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有利战机,知己知彼、后发制人。
11、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1)政治方面: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军事方面: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有利战机,知己知彼,后发制人。
12、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爱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 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4)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三、课外延伸:1、能不能说鲁庄公是一位昏君?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终于认识到国君必须忠实地为老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人民的支持;在战争的过程中,能听取曹刿的意见,并充分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