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三峡》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三峡》(五)《三峡》(郦道元北魏闻名地理学家、散文家)1、文学常识:郦道元,北魏闻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在。
自非:假如不是。
曦月:太阳,月亮。
曦,日光,那个地点指太阳。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
襄:上。
漱,那个地点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巚:山峰。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真。
肃:安静。
属:(zhǔ)连续。
引:延长。
绝:消逝。
素:白色;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
3、专门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
三,那个地点不是确数4、注意区别: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叮嘱)。
绝:久绝(消逝)。
绝(山峰):极。
阻绝:断。
自三峡……(在)。
自非……(假如)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间飞流冲荡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专门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在秋天,每到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安静。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专门凄凉怪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伤婉转,专门久专门久才消逝。
7、明白得性背诵:1)写山连续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0、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1、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2、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3、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初中语文中考考点近五年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考点近五年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总结1.爱a i“爱”繁体字写作“爱”,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攵部,(di)声。
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
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②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论》)吝惜,舍不得。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④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梁惠王上》)2.安a n“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
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
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②安置,安放。
安营扎寨(成语)…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③使…④安适,安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⑤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⑥哪里,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⑦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3.被“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
表示被子。
bei①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③表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Pi①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②披散,散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4.倍bei“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4),音声(古音相近)。
表示背向、背着。
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②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通“背",违背,背叛。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讲义全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
实词
释义
好的,正确的
擅长
善
善事,好事
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好处
课内例句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京中有善口技者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先主曰:“善。”
不知其善也
例: (17年真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
文言文阅读专题
【考点剖析】 1.(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2.(考点2)结合语境,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解释 3.(考点3)文言语句疏通翻译 4.(考点4)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内容概括)
1.(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常考题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常用方法: (1)课内迁移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例: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课彰读《诗》《书》。 译文:(太祖)督促曹彰读《诗》《书》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例:[2017陕西副题] 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译文:王羲之于是敞开衣襟,解开衣带,恋恋不舍,不忍离去(或:停止)。
名词作动词
6. 名词+代词 → 动词+代词
eg: 名之者谁? 名之曰:“褒禅”
名词作状语
名词用在动词前面,对这个动词起修饰限定作用,那 么这个名词就充当状语,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等 等。 前提:这个名词不做主语。
eg: 吾日三省吾身 山行六七里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
使动用法
《赤壁之战》
用判定主语所指和宾语所指是同一事物/ 同类事物。简单的来说,即说明某事物是什 么,或不是什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知识点各科总结大全
中考知识点各科总结大全语文一、常见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包括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中考中常见的古诗词有《滕王阁序》、《出师表》、《乌衣巷》等。
要掌握这些诗词的作者、创作背景、主题等知识点。
2. 古文阅读古文阅读考查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其中包括文言文的句式、成语、修辞手法等。
中考中常见的古文有《论语》、《孟子》、《庄子》等。
3.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包括文学名著、文学名家、古代文学流派等。
中考中经常考察的文学常识包括《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二、作文常见题型总结1. 议论文议论文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常见的议论文题目有“手机对学习的影响”、“保护环境”等。
2. 记叙文记叙文要求学生描述一个事件或者故事,重在情节和细节的描写,常见的记叙文题目有“一个难忘的经历”、“我的偶像”等。
3. 说明文说明文要求学生对某一事物或者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常见的说明文题目有“节约用水”、“如何保护眼睛”等。
数学一、常见数学知识点总结1. 整数运算整数运算包括整数的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要求学生掌握整数的运算性质,以及灵活应用在实际问题中。
2. 分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中考中常考察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相互转化及运算等。
3. 代数式代数式考查学生的代数运算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代数式进行计算和推理。
4. 图形的性质图形的性质包括了各种几何图形的属性和定理,中考中常考察的图形有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圆等。
二、常见解题技巧总结1. 理清题意做数学题时要先仔细阅读题目,理清题意,掌握题目的核心内容,而不是急于进行计算。
2. 善用画图解决几何题时,可以画图来理清题目,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3. 善用公式在解决代数问题时,要熟练掌握各种常用的代数公式,灵活应用,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郑州中考文言文知识点
郑州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在郑州中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掌握好文言文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更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常见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在郑州中考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1、古今异义词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配偶;“无论”在古代指不用说,更不必说,现代则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2、一词多义以“安”为例,有“安能辨我是雄雌”中的“怎么”之意,也有“衣食所安”里“养”的意思。
3、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原意为“腰部”,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腰佩”;动词作名词,像“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本为动词“奔跑”,这里指“飞奔的马”。
二、常见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需要重点掌握。
1、“之”可作代词,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也可作助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还可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里是“到、往”的意思。
2、“而”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转折,“学而不思则罔”;表承接,“温故而知新”。
3、“以”用作介词,“以衾拥覆”中表示“用”;作连词,“无从致书以观”表示“来”。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标志有“……者,……也”“……,……也”等,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
2、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状语后置,“战于长勺”;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省略了主语。
四、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准确,忠实原文意思;“达”是通顺,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则要求译文优美,富有文采。
翻译时要注意留、删、补、换、调。
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虚词;补充省略的成分;将古词换成现代词;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中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词汇总结
中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词汇总结中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词汇总结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w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w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章标题: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介绍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因此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初中语文中,文言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点,以便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知识点。
二、文言文基本概念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代的官方文书语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和理解。
2.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包括繁复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手法、严谨的用词等特点。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注意这些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文言文基本知识点1.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初学者应该从简单的文章开始阅读,逐渐增加阅读难度,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还应该注意上下文的关系,理解句子的含义,逐步领会文言文的语境。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型文言文常见的句型包括主谓结构、并列句、假设句、反问句等,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句型的构成和使用。
3. 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提高文章的艺术效果,因此学生需要对这些修辞手法有一定的认识。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知识点涵盖了文言文的基本概念、特点、阅读方法、常见句型和常用修辞手法等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还能够培养他们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时能够加强对文言文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个人观点:我认为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全部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着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1故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故意2间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隔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夹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暗中3绝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群响毕绝; ——口技停止、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景象、景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5病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困苦不堪6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信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写7上上使外见兵; ——陈涉世家皇上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身体上的8见昨日见军帖; ——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拜见才没不外见; ——马说通“现”,显露9比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等到10少宾客意少舒; ——口技稍微少时,一狼径去; ——狼一会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年轻的11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随从,跟随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顺从1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分给,分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分内,名分13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文章文过饰非; 掩饰14世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时代,朝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世上15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事业,功业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职业16犯作奸犯科; ——出师表触犯17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达到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做官,显贵18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抵充,相抵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对着,面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当19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之后20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砍伐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攻打,讨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讨伐21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阴暗22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同上23极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极点,极端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尽,穷尽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到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极其,非常;这是副词用法24国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国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国都,京城25备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完备众妙毕备; ——口技具备,齐备26径少时,一狼径去; ——狼径直,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直径27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扶,持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率领,统率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将帅,将领28顾顾野有麦场; ——狼看见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看望、访问29胜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优美30复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又31称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称赞,赞许袒右,称大楚; ——陈涉世家号称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称呼不能称前时之能; ——伤仲永符合32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量词,辆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33章又用篆章一; ——核舟记印章34惊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口技受惊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振起35属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一类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类似36策执策而临之; ——马说鞭子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记载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驱使37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口技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零数38许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上下、光景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赞同、答应39舍便舍船; ——桃花源记丢下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房屋40志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记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41寻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找寻病终; ——桃花源记不久42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道路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正道4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固执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本来44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今亡亦死; ——陈涉世家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45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发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推荐死则举大名矣; ——陈涉世家成46坐众宾团坐; ——口技坐着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因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同"座"47食谨食之; ——捕蛇者说喂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通“饲”,喂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29自余为戮人;“戮”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39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40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闲情记趣41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晏子故事两篇4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两篇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开玩笑——晏子故事两篇44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寓言四则之买椟还珠45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寓言四则之滥竽充数4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48屏弃而不用;“屏”通“摒”:摒弃——为学三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A. 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包括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B. 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程度副词: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范围副词: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时间副词: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情态副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D. 表结构的虚词;结构助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四文言虚词举例①、之1结构助词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语气助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②其作副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错误!以作介词“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凭借作连词“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4. 而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5. 乃“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6. 于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7. 为作介词“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焉作助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⑨所所与“以”结合表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作介词结构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⑩乎作语气助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作介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一词多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一词多义导读: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2、光线(仿佛若有光)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犯过失(人恒过)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号:háo1、大叫,呼啸。
(阴风怒号《岳阳楼记》)2、hào,别号。
(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3、hào,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hào,号召。
(号令召三老……)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2、忧患(无冻馁之患)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惠:1、恩惠(大王加惠)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2、尽、到(南极潇湘)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2、一会儿(立有间)3、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5、知道(见往事耳)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3、将要(公将战)4、搀扶(出郭相扶将)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
中考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篇一: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诗词鉴赏【考点一】对重点词的理解考查内容:课内重点诗词中的重点词义注释应试策略:熟记课内诗词中的词义注释(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考点二】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考查内容:对诗词内容的把握、主旨的理解、情感的体会答题方法:看题;看景(场面)——还原图景;看意象;看情——结合特定意象附:常见意象表达的感情菊:隐逸、高洁、脱俗(瘦)马:漂泊;奔腾、追求阴天:压抑、愁苦、寂寞沙鸥:飘零、伤感猿猴:凄厉、哀伤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梧桐:凄苦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历史的发展趋势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一】文学常识考查内容:课内重点文言文的及其作品情况应试策略:对初中阶段重点文言文篇目的进行梳理总结【考点二】语句翻译考查内容:课内文言文的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考查内容:对诗词整体内容、关键信息、主旨(思想、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答题步骤:概览全文,整体把握;筛选关键信息;体会的态度、思想、情感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概况分析:选文多为哲理或启示性小故事,主要考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篇章能力。
【考点一】词语解释考查内容:文言文中特定实词和虚词的词义和用法答题方法:课内积累应用;组词法——给难解实词组词,还原到文中考查,根据词性适当调整【考点二】句子翻译——直接翻译或选择正误项考查内容:选文中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特殊句式调译序;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用文中原句或自己话概括考查内容:对选文的整体内容、情节和对人物行为的理解答题方法:通读选文;审清题干;回归原文;直接答题或概括答题【考点四】主旨理解考查内容: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含哲理、观点或启示答题方法:结合文章内容(故事细节和人物个性),从为人道理、处世方式、科学哲理三个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可平时积累,临考借用。
中考重点文言文《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中考重点文言文《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中考重点文言文《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1、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欧阳文正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环(chù) 林壑(hè)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é)岩穴瞑(míng) (yǚ lǚ) 酒洌(liè)山肴野(sù)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胜(yì) 颓然(tuí) 阴(yì)3、重点解词环:环绕着洲城。
环,环绕。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负,背。
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
冽,清。
山肴野:野味野菜。
,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
陈,陈列、摆开。
筹光错:,酒杯。
筹,酒筹。
阴: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遮盖。
佳木秀而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香花。
发,开放。
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
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4、重点语句译(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
(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连词
表顺承:而、以、乃、则 表转折:而、乃、然、却
表并列:且、及、而与 表选择:其……其……、与其……宁……、 抑……抑…… 表因果:故、以、则 表假设:倘、设、如、使、若、则、而 表让步:虽、纵 表修饰与被修饰:而、以
二、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一)常见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定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 子是判断句。
④为+动词 例如:为天下笑
⑤为……所 或 ……为所…… 例如: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掳。
⑥被+动词 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⑦无标志
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省略句
省略类型
(1)省略主语
承前省略 蒙后省略 对话中省略
例如:廉颇为赵将,代齐破之。 例如: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例如: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判断句的类型:
①……者……也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Hale Waihona Puke ②……者……例如:柳敬亭者,扬州泰州人。
③……,……也
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④从语气中判断(无标志)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⑤为表判断
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有判断词(乃、及、则、皆、必、非)例如:今公子有急, 此乃臣救命之秋也。
(11)何……焉为 译为:有……呢 例:夫子何命焉为?
(12)何……为 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庸……乎 译为:难道……吗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其……乎 译为:难道……吗 例:其孰能讥之乎?
(15)、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2)副词
时间副词:初、方、将、且、既、业、昔、曾、尝、向、 索、适、即、旋、猝(卒)、俄、立、勿、暂
程度副词:极、甚、颇、略、少、殊、至、尤、良、绝、益、 愈、弥、倍
范围副词:皆、贤、举、俱、一、悉、凡、总、全、反、惟、 独、特、只、直、但
语气副词 表肯定、否定:必、固、成、良、信、务、不弗、 未、勿、毋、无(亡)、靡、莫、罔
⑦以“是”为标志
例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2、被动句
(1)定义
主语是谓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被 动者
(2)主要标志:
①谓语+于 例如:夫赵强而燕若,而君幸于赵王。
②见+谓语 或 见+谓语+于 例如:a: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效。
b:臣诚恐见欺于网而负赵。
③受+谓语 例如:有罪受贰。
受+谓语+于 例如:受制于人
个词的主语。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5)省略介词 ①省略介词“于” 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②省略介词“以” 例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与
鸡,果如成言。 ③省略介词“自” 例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白帝,
暮到江陵。
4、谓语前置
出现在感叹句与 疑问句之中,也
叫主语后置。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中心词+之+定语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 (4)中心词+而+定语+者 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8、固定句式
⑴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⑵有以 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例: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⑶有所 译为:有……的 例:故患有所不避也。
(4)无所 译为:没有……的 例:几无所逃死。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①取吾城,不与吾璧,奈何? ②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⑹如……何 译为:对……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文言虚词分类: 六大类:代、副、助、介、连、叹
(1)代词
第一人称:余、我、吾、予 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尔、女、汝、而、乃、若
第三人称:其、彼 指事代词:斯、此、兹、彼、之其、夫、然、尔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奚、(wū) 无定指代词:或、莫 特殊指代词:者
表推测:殆、其、或、庶、几、庶几、约、似 表谦敬:请、谨、窍、辱、敢、幸、忝 频率副词:再、又、复、迭、频数(shuò)、辄
(3)介词:以、于、为、与、被 (4)叹词:吁、嗟夫、呜呼、噫、嘻 (5)助词 结构助词: 之、是、所
缀加助词: 词头:有、其 词尾:然、焉、如
语气助词: 句首:夫、唯、盖、其、岂 句中:也、者 句末 也、矣、耳、焉、 乎、诸、欤、(与)、耶 (邪)、哉、夫
b、唯利是图
(2)介词宾语前置
c、惟命是从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之 前
例如:何以知之?
②常见的以“以”为标志 例如:a:余是以记之。
b:一言以蔽之。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
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 北向坐;张良南向坐。
7、定语后置
(1)中心词+定语+者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例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例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党。
共喻省略
例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外。
(3)省略宾语
省略动词后的宾语:例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省略介词后的宾语:例如:自曾惭怍,不敢与较。
(4)省略兼语
所谓兼语:就是在某个短语中 既作前一个词的宾语又作后一
5、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以“于……”为标志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以”以”为标志 例如:a: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b: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6、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如:故人之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如: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是故、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8)奈……何 译为: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9)所以 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此世所以不传也 ③吾之所以拒子也。
(10)不亦……乎 译为:不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