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共32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
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字:1、古今字2、通假字3、异体字词:1、实词2、虚词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3、古今异义词(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4、一词多义5、固定搭配所以…者、所+动词(…的原因)动词+者(…的人)6、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意动作状语(2)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意动(4)数词活用为动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临时可活用为动词)eg:六王毕,四海一;统礼仪,一制度;句:1、判断句:“…者,…也”、“…,…也”、“…者,…”、“…,…”、2、否定句:“非”3、省略句:4、被动句:“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5、倒装句:(1)主谓倒装(2)状语后置“于”(3)定语后置e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宾语前置A: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宾语要前置;eg:大王来何操。
B: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宾语要前置;eg:未之有也。
C: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宾语要前置6、固定句式“如……何?“不亦……乎”“何其……””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得无……乎”“与其……孰若……” “宁……无”。
一、常见实词: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2003年及以后年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1、古字通假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
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B:假借。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关键信息1、文言文实词:包括常见实词的含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2、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等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的特点和判别方法。
4、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等的形式和作用。
5、文言文翻译技巧:直译与意译的原则、注意保留和调整的内容。
二、文言文实词11 常见实词常见的实词包括但不限于“爱”“安”“被”“倍”“本”等。
这些实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爱”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意为“疼爱”,在“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中则意为“吝啬”。
111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十分普遍。
以“兵”为例,它可以指“兵器”,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也可以指“士兵”,如“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还可以指“战争”,如“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112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文中的词语在含义上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
比如“亲戚”,古义为“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则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113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临时借用的音同或音近的字。
如“知”通“智”,“蚤”通“早”等。
三、文言文虚词21 之“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
作代词时,可代人、代物、代事,如“昂首观之”中的“之”代指“群鹤舞空”的景象;作助词时,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也可用作结构助词“的”,如“水陆草木之花”。
211 乎“乎”常见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揣测等语气。
如“儿寒乎?欲食乎?”表疑问,“美哉乎,山河之固!”表感叹。
212 者“者”可以表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等。
例如,“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中的“者”指“……的人”。
213 也“也”常作语气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文言文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常见知识点归纳新部编语文公众号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二、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三、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②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④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
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
《指南录后序》一、通假字:①缙:同“搢”,插②陵:同“凌”,欺侮③见:同“现”,出现④僇:同“戮”,罪二、古今异义:①行为古:去一趟是②可以古:可以用今:活动行为今:能够③慷慨古:意气激昂④无聊古:没有依靠今:大方今:无所事事⑤至于古:到达⑥物色古:访求,盘查今:别提今:寻找人或事⑦彷徨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决三、词类活用:①轻:adj v 轻视②前:n v 上前③貌:n 状表面上④草/露:n 状在草间/在露天下⑤道:n v 取道⑥序:n v 作序⑦夜:n 状在晚上四、特殊句式:①(元军)上下颇惊动省略句②为巡船所物色被动句③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④避哨竹林中省略句、介宾后置句⑤发北关外省略句、介宾后置句⑥而幸生也何为宾语前置句⑦将请罪于君请罪于母介宾后置句⑧然微以自文于君亲介宾后置句、宾语前置句⑨诚不自意返吾衣冠宾语前置句《五人墓碑记》一、通假字:①有:同“又”②皦皦:同“皎皎”,名声显赫③貲:同“资”,钱财④缙:同“搢”,插⑤曷:同“何”二、古今异义:①行为古:品行成为②私人古:党羽今:活动行为今:个人③痛心古:痛恨④颜色古:脸色今:伤心今:色彩⑤非常古:非同寻常⑥首领古:头颅,指性命今:十分今:领袖三、词类活用:①墓:n v 筑墓②疾病:n v 生病③前:n v 走上前④仆:使动使…仆⑤抚:n v 抚慰⑥函:n v 用匣子装起来⑦远近:adj n 远近的人⑧隶:n 状像对待仆人那样⑨屈:使动使…屈,使屈身倾倒⑩记:n v 写记⑪明:adj v 表明四、特殊句式: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被动句判断句②谁为(之)哀者省略句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定语后置句④激昂大义被动句⑤投缳(于)道路省略句⑥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⑦显荣于身后介宾后置句⑧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介宾后置句⑨扼腕(于)墓道省略句《浊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①已:通“矣”②共:通“供”,提供③厌:通“餍”,满足④说:通“悦”⑤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①执事古:执行事务的人②以为古:以之为,把郑国当作今:掌管某项工作的人今:认为③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④行李古:外交使节今:请客的主人今:出门所带的东西⑤夫人古:那个人今:妻子三、词类活用:①退:使动,使…退,劝退②军:n v 驻军③夜:n 状在晚上④鄙:n v 意动,当作边邑⑤远:adj n 远地⑥东:n 状在东边⑦封:使动,使…成为边境四、特殊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介宾后置句②佚之狐言于郑伯介宾后置句③(浊之武)辞曰省略句④(浊之武)许之省略句⑤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宾后置句⑦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⑧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通假字:①质:通“锧”,砧板②不:通“否”,表疑问语气③奉:通“捧”,捧着④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⑤案:通“按”,审查、察看⑥详:通“佯”,假装⑦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⑧缪:通“穆”⑨孰:通“熟”,仔细⑩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二、古今异义:①美人古:姬妾②左右古:侍从今:漂亮的女人今:左边右边③指示古:指给…看④以为古:认为(他)是今:上级对下级下达的指令今:认为⑤明年古:第二年⑥前进古:上前进献今:今年的下一年今:向前行动⑦贱人古:地位身份的卑贱⑧宣言古:扬言今:品质卑劣今:宣传号召的公告⑨亲戚古:父母兄弟今:除直系(父母兄弟)之外的亲人三、词类活用:①负:使动,使…担负责任②完:使动,使…完整③西:n 状向西④前:n v 上前⑤上:n 状向上⑥急:使动,使…急迫,逼迫⑦破:使动,使…破⑧衣:n v 穿⑨怀:n v 怀揣⑩问:n 状抄小道⑪廷:n 状在朝廷上⑫归:使动,无使动意义,是使动用法⑬上:n v 献上⑭舍:n v 安置⑮刃:n v 杀⑯寿:n v 祝寿⑰事:n v 侍奉⑱羞:意动,以…羞耻⑲先/后:意动,以…为先/为后负: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②负其强:依仗,凭借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⑤内袒负荆:背着引:①引赵试着蔺相如:廷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掉转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②则幸得脱矣:侥幸③而君幸赦臣:幸好因: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趁机③因宾客至相如门谢:通过四、特殊句式: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②徒见欺被动句③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④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⑤燕王会(于)境上省略句⑥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⑦故燕王欲结于君介宾后置句⑧谁可使者宾语前置句⑨大王见臣(于)列观省略句⑩设九宾于廷介宾后置句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⑫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⑬会于西河外渑池介宾后置句⑭与秦王会(于)渑池/为(赵王)一击省略句⑮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判断句⑯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固定句式:孰于:与…相比,…谁更…《鸿门宴》一、通假字:①距:通“拒”,把守②内:通“纳”,接纳③要项伯(要:通“邀”,邀请)④豪:通“毫”⑤备:通“背”,违背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⑦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⑧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⑨不者(不:通“否”)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⑪拔剑切而啗之(啗:通“啖”,吃)⑫杯(bēi)杓(sháo):通“杯勺”⑬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二、古今异义:①山东古:山以东②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山东省今:结为夫妻关系③非常古:意外之事④河北古:黄河以北今:程度副词,十分很今:河北省⑤河南古:黄河以南⑥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今:河南省今:详细说来三、词类活用:①军:n v 驻军②王:n v 称王③小:adj n 小处④善:adj v 与…交好⑤夜:n 状连夜⑥活:使动,使…活,救活⑦兄:n 状像兄弟那样⑧事:n v 侍奉⑨籍:n v 登记⑩从:使动,使…从⑪目:n v 使眼色⑫翼:n 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⑬上:n 状向上⑭王:使动,使…称王⑮步:n 状徒步⑯道:n v 取道⑰间:n 状抄小路四、特殊句式:①言于项羽曰介宾后置句②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③具告(之)以事介宾后置句省略句④长与臣介宾后置句⑤战(于)河北省略句⑥得复见将军于此介宾后置句⑦何以置此宾语前置句⑧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⑨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⑪何辞为宾语前置句⑫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⑬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⑭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季氏将伐颛臾》一、通假字:①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
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文基本知识点,很好很强大
文言语法常见实词、常见虚词、文言句式一、常见实词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2003年及以后年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1、通假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读音完全相同。
如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错”(cuò)通“措”(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通“攀”(3)形旁或声旁相同。
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通“伸”(4)读音相近。
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同“又”检测项为之强《童趣》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输盘不说《公输》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强”通“僵”(jiāng)“女”同“汝”(rǔ)“反”通“返”(fǎn)“被”通“披”(pī)“属”通“嘱”(zhǔ)“要”通“邀”(yao)“畔”通“叛”(pàn)“说”通“悦”(yuè)“乡”通“向”(xiàng)“与”通“举”(jǔ)2、古今异义词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常识总结
-X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言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育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 "动作"发生。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S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盲;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育吏之间。
W•短:进谗言,说坏话。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育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 •表官职的⑴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⑶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笛: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文言文基础知识点一、文言文是指我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采用古汉语进行书面交流的语言文字。
相较于白话文,文言文更为古朴,行文严谨,使用有一定的规范性。
二、文言文的特点:1. 字词繁多:文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词和书面语,这些词汇常常需要通过查阅字典来了解其具体意义和用法。
2. 语序固定:文言文的语序较为稳定,一般为主谓宾的结构,较少使用白话文中的倒装和省略现象。
3.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较多,包括助词、介词等,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记忆。
4.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丰富:文言文中广泛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 扩大词汇量: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文言文教材来扩大词汇量。
2. 学习语法: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其语法规则,包括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的位置等,可以通过阅读文言文教材和做语法练习来加深理解。
3. 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阅读《论语》、《庄子》等经典著作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四、常用文言文表达方法:1. 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较为固定,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和定状补结构,表达清晰明了。
2.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广泛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经典句子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 论证方法:文言文中的论证方法通常采用举例论证、比较论证等,需要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来了解和掌握。
五、常见的文言文易错点:1. 字义辨析:文言文中常常使用近义词,需要注意它们的具体用法和意义,如“言”和“语”、“睹”和“见”等。
2. 虚词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较多,如“曰”、“乎”、“焉”等,需要注意它们的用法和搭配,以免造成文义不通的错误。
3. 语法错误: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白话文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主谓宾的位置、定语和状语的使用等,以避免语法错误。
六、学习文言文的意义:1. 增强语文修养: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写作更为准确、精炼。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文的词汇
文言文的词汇主要来源于古代汉语,包括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等。
其中,双音
节词和多音节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如“不知所以然”、“困兽之斗”。
在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时,我们需要注意词义和词的搭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二、文言文的语法
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包括词序、主谓宾语的用法、句式和语气等。
在文言文中,通常采用“主谓宾”的语序,如“吾爱子”,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我爱你”。
此外,文言文中还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和语气,如“言之凿凿”、“坚持不懈”等。
因此,在学习文言
文的语法时,我们需要注重掌握这些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典故、排比、对偶等。
比喻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
典故则是指通过引用古代的故事或典籍来丰富文章的表达。
排比和对偶则是通过对照和重复来加强语气和表达的效果。
在学习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时,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手法的特点和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四、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注意把握上下文的语境和含义,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词义的考究和句法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和艺术
表现。
总的来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学习文言文不仅需要掌握词汇和语法,还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希望本文的
总结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人物事迹、学习资料、教学资源、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haracter stories, learning materials, teaching resource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语文文言文的内容,也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常识,本店铺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学习文言文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归纳一些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在文言文中数量众多。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比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词义缩小:“臭”在古代指气味,包括香气和臭气,现在只指不好的气味。
词义转移:“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
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具体的含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比如“说”通“悦”,“有”通“又”。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来是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是“亲近”“疏远”。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表示用箕畚的方式。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连接、辅助等作用。
1、之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作助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作动词:“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是“到……去”的意思。
2、而表示并列关系:“黑质而白章”。
表示承接关系:“温故而知新”。
表示转折关系:“人不知而不愠”。
3、以表示凭借:“何以战”。
表示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于表示在:“战于长勺”。
表示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示比:“苛政猛于虎也”。
三、句式1、判断句用“者……也”“……者也”“……也”等形式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渔人”。
3、倒装句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是“有何陋”。
状语后置:“战于长勺”,正常语序是“于长勺战”。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是“千里之马者”。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学习文言文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
一、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1、古今异义有些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二、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在句子中起着语法作用或表达语气。
1、而“而”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假设等关系。
如“敏而好学”中表示并列;“温故而知新”中表示承接;“人不知而不愠”中表示转折。
2、之“之”的用法多样,有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代词时,代指人、事、物;作助词时,有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用法;作动词时,意为去、到。
3、以“以”可以作介词,表凭借、因为、把等;也可以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
4、于“于”常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
三、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被动句用“于”“为”“见”等表示被动。
如“受制于人”“为天下笑”“见欺于王”。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常见的标志有“何陋之有”“唯利是图”;定语后置常见的标志有“马之千里者”;状语后置常见的有“于厅事之东北角”;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有在意,能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独回答。
包括名、、形容、数、量、代六。
掌握常文言的用法及意,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关。
1.安(1)安逸。
例:死于安 (《生于患,死于安》)(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也(《曹》 )(3)怎么。
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4)安,安定。
例:雨不安如山(《茅屋秋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患,死于安》)(2)副,常与“不” 用,“ ⋯⋯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 (《核舟》 )(3)曾。
例:相逢何必曾相(《琵琶行》 )(4)同“ ”,重叠。
例: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从(《曹》 )/隶而从者 (《小石潭》 )(2)学。
例: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3)追。
例:溯洄从之 (《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 (《曹》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 )(6)在。
例:吾从北方子梯(《公》 )(7)堂房属。
例:从弟(《从弟》 )(8)向。
例:从之先达叩(《送阳生序》 )4.得(1)能。
例: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2)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 )(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 )(4)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 (《童趣》 )(6)得到,得。
例:劣得所(《出表》 )5.道(1)( 正确的 )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 )(2)主,思想,学。
例:益慕圣之道(《送阳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
大道之行也》 )(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例: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 )6.当(1)面,着。
例:木当(《木》 )(2)在某个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也(《送阳生序》 )(3)当。
文言文知识梳理
2、深厚。如:友谊很深
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4、浓,重。如:颜色太浓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 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二、一词多义
关于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也是一种引申义。但因为
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 彩鲜明,所以把它独立出来和引申义并列, 成为转义的一种形式。它使由本义通过打 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 地下工作—— 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 点滴经验—— 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冻结资金—— 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乱扣帽子—— 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一、通假字
形声辨义法 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等特点,去 寻找并理解本字的含义。一般有以下几种: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思。
又如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杯的意 思。
这种情况在我们课本常见,如从代替纵,取代 替娶,当通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例:江、河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例:臭、谷 (由谷类的总名到现在专指小米或稻子)
(三)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 例:涕(眼 泪—鼻涕)信(信使—书信)
④词的感情色彩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古今异义
四、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之形容词意动)
例如: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渔人甚异之 于其身,则耻师焉
六王毕,四海一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观察位置,找规律。
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定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 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 式的内容。(臣活之)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共32页
END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完整版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共32页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完整版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word精品文档31页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