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看
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归纳
![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428ac53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a.png)
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归纳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掌握文言文的必背常识对于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帮助。
本文将从文言文的定义、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常见的文言文作品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晚周到清代所使用的文化语言,又称古文。
它主要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承袭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与现代汉语在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文言文因其庄重、严谨的文体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诗、词、赋、曲、文等古代文学作品中。
二、文言文的特点1.句法复杂: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句法更为复杂,注重句子结构的统一和平衡,常采用对仗、倒装、省略等修辞手法。
2.词汇用法独特:文言文中的词汇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需要学习并理解其特殊含义和应用场景。
3.意象丰富:文言文中常使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丰富形象感染读者。
4.规范严谨:文言文注重规范和严谨,尤其在用词、用字和文句的搭配上更为严格。
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背诵经典古文:通过背诵经典古文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结构,培养对古代文化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2.理解上下文关系:文言文常采用省略和倒装的句式,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
3.掌握词汇和用法:熟练掌握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及其特殊用法,能够准确把握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模仿古文写作:通过模仿古文写作,可以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学思维和文风。
四、常见的文言文作品1.《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2.《史记》: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夏朝到汉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3.《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古代生活、风俗和人民精神风貌。
4.《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人物命运,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0ccc83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c.png)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是指古代汉语阶段中的文学语言,使用于公文、文学作品及一些文化交流。
下面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梳理。
1. 文言文的简介:
文言文是古代的汉语文学语言,使用广泛于古代公文、经史子集、文学作品等方面。
它的特点是繁复而精细的词汇、倚仗文癖和有条理的句法结构。
2. 发展历史:
文言文发展自先秦时期的韵文,汉代出现了相对固定的文言文体系。
随着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文言文达到了巅峰,清代后期逐渐衰落,至20世纪中叶被白话取代。
3. 文字特点:
文言文使用繁复的文字体系,有较为精细的层次划分。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有大量的不同字形和用法。
它常以字典为辅助工具,要求读者具备较高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4. 词汇特点:
文言文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较少有多音节词。
由于历史时期不同,文言文中的特定词汇略有差异,读者需要根据语境理解其意义。
5. 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十分严密,使用具体的句法结构和语序。
其基本句型为主谓宾结构,但形式更为固定。
文言文中没有现代汉语
的助词和时态变化,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时间语境和语义。
6.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用法有较大差异,因此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门知识和技巧。
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准确理解句子的上下文和句法结构,保持文言文的优雅和特点。
总结起来,文言文是古代汉语阶段中的文学语言,使用于公文、文学作品及一些文化交流,它具有独特的文字特点、词汇特点和语法特点。
阅读和翻译文言文需要了解其特点和语法规则,以准确理解和诠释文言文的含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2327f7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6.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7749884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6.png)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1. 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文言文是指古代汉字所记录的文字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 字词用法:文言文的词汇和字词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一词多义、古字的使用和不同的文体特点是文言文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 句法结构:文言文的句法结构相对复杂,使用的句式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注重平仄和对仗。
- 语法差异: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使用古代的语法规则,如宾语前置、动宾关系的表达等。
2. 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文言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后演变为秦代的简文和篆书。
随着汉字的发展和演变,汉代开始形成文言文的雏形,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言文逐渐成为文学和官方文书的标准形式。
唐宋时期,文言文达到巅峰,成为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
3. 文言文的主要分类文言文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和用途进行分类。
以下是文言文的几个主要分类: - 史部文言文:史部文言文是指用于编写史书和历史记载的文言文。
这类文言文通常较为庄重、正式,使用的词汇和句式较为规范。
- 哲学文言文:哲学文言文是指用于哲学著作和思想表达的文言文。
这类文言文常常较为深奥,使用的字词和句式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
- 诗歌文言文:诗歌文言文是指用于写诗的文言文体。
古代诗人常常用文言文来表达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和意境。
- 经部文言文:经部文言文是指用于编写经典和教育教材的文言文。
这类文言文强调准确、精练的表达方式,通常具有很高的标准。
4. 文言文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学习文言文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 背诵文章:通过背诵一些优秀的文言文文章,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 词义辨析: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一词多义的情况。
学习文言文应注重词义的辨析,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准确把握词义。
初一至初三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至初三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1c8626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b.png)
初一至初三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从初一到初三,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知识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加大。
下面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初一至初三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文言文实词中的常见现象。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初一我们就会遇到“虽有佳肴”中的“虽”,古代是“即使”的意思,现在则是“虽然”。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故”,在“温故而知新”中是“旧的知识”,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所以”。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如“名词作动词”,“鞭数十”中的“鞭”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是“亲近”“疏远”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表达语气、连接句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如“作代词,代指人、事、物”,“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到的知识;“作助词,相当于‘的’”,“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作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久之,目似瞑”中的“之”。
2、而“而”可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的“而”表并列;“温故而知新”中的“而”表承接;“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表转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而”表修饰。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把、用、凭借、因为”等。
“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是“用”;“何以战”中的“以”是“凭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是“因为”。
三、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bd7672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6.png)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6ae57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7.png)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d0d3fd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a.png)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b1b679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5.png)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古代汉语文学语言,广泛应用于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的文学著作及日常书信、诗歌等文本中。
它是中国现代汉语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文言文的特点(1)字词繁多:文言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十分繁复,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阅读来掌握。
(2)语法严谨: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严谨,需要注意动宾结构、定中结构等基本语法知识。
(3)注重修辞: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反复等,需要通过阅读来培养对修辞的理解能力。
(4)文意深奥:文言文作品通常含义深奥,需要通过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来把握其中的含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主谓宾句主谓宾句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其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儒家重孝道。
2. 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用来修饰名词的句子,其结构为“关系词+主句”。
例如:孔子所言皆智慧之言。
3.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用来说明动作发生情况的句子,其结构为“连词+主句”。
例如: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 引导句型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型,如“虽…,(-) 然…”,“何以…,(-) 乃…”例如:虽闻其生乎四时,而法菲乎三王。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鲁迅的“光天化日之下,它们正在解决人民实际问题”中的“光天化日”就是一种比喻。
2. 夸张夸张是指用夸大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红楼梦》中的“枣红绿核樱桃饼”就是一种夸张的描写。
3. 反复反复是指利用语言重复来加强表达的力度,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红楼梦》中的“不是不可能,是不应该”就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字词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和古字,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熟练来掌握。
2. 领会句意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通过理解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辞手法来把握句意。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c75a37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6.png)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古文知识点总结一、古文词汇1. 动词:多用古代用法,如不分主谓的“惟”,表猛然迸发的意思,如:“忽”, “忘”, “怀”, "念", “怜”, “为”等。
2. 形容词:多形式丰富,用反义关键词表示夸张,如“甚”,“极”,“殊”,“绝”,“悠”,“犹”等。
3. 副词:多为古代用法,如,“将”,“尚”,“尤”,“复”等表示时间、条件、程度等。
4. 量词:多以“有”作为表示量词的符号,如“何有”,“安有”,“敢有”等。
5. 连词:用于连接成分,如“则”,“而”,“乃”,“兮”等。
6. 古代文言助词:如“之”,“乎”,“于”,“于是”,“也”等。
二、古文句式1. 反复句:带有对比含义的句式,如“不闻不问,大庭多怨;一言一笑,处堂成圣”。
2. 并列句:并列分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常表对比、转折、承接等意义。
3. 嵌套句:在句子中嵌入另一个句子,修辞手法丰富,如“太史公曰:……”。
4. 现象描写句:通过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描写,表明作者的感悟。
5. 倒装句:倒装句在古文中出现频繁,用于加强语气和表示反问等。
6. 典故引用句:妙用典故、历史人物或史实来说明问题。
7. 结构紧凑句:如正反对照、因果关系、条件状语从句等。
三、古文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意象来描绘另一事物,增加形象感染力,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 借代:将词义扩大到其他事物,引起联想,增加意量,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 对仗:在句子中把相同或相对的内容对立来安排,形成对比关系,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 排比:相邻的短语对象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结构上连贯统一。
5.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事物之大、之小、之重、之轻等。
6. 反复:特定的字句在一篇文章里多次出现,确立主题,突显重点。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 通读全文:通读全文把握大意,了解文章脉络。
2. 段落核心:把握段落的中心思想,分清主次。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15f926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0.png)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一、通假字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人。
(: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登高而招(4)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郯子之徒(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38575a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8.png)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整理方法: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字,如果根据上下文解释不通,就要考虑是否为通假字。
通假字的读音一般按照所通字的读音来读。
2. 古今异义
- 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指得力的助手,是褒义词,现在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
3. 一词多义
- 以“绝”为例:
二、虚词
1. 之
- 助词:
- 代词:
2. 而
3. 其
- 代词:
- 语气词: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被动句
3. 宾语前置句
4. 定语后置句
5.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名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这个名词的意义不能按照正常的名词意义来理解时,就要考虑是否为名词作动词。
2. 名词作状语
- 类型:
3. 形容词作名词
- 识别方法: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性质的意义时,往往活用为名词。
4. 形容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或者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动作行为时,就要考虑形容词作动词。
5. 使动用法
6. 意动用法。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597e10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e.png)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890c96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8.png)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文言文是中文的一种古老的文学语言,被广泛用于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
以下是文言文的一些常见知识点:
1. 文言文基本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常见的语法知识点包括:动词的使用、句子成分的排序、词语的虚实用法等。
2. 固定搭配与成语: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固定搭配和成语,如“纸上谈兵”、“时移世易”等。
熟悉这些固定词组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以及写作文言文作品非常重要。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象征、比喻、夸张、排比等。
4.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阅读文言文的关键是理解句子结构和词语用法。
理解句子成分的关系、词语的意义,以及推测句子的意思都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
5. 古代文化知识:文言文作品通常反映了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
对于古代政治、礼仪、宗教、文学等方面的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言文。
6. 文史常识:文言文作品中常涉及一些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名词,了解相关文史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7. 句读章句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常常采用长
句和倒装句等形式。
句读章句的学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句法。
8. 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叙述一些神秘奇怪的事情为主。
了解志怪小说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中的志怪故事。
以上是文言文的一些常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阅读和写作文言文作品。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b7235e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a.png)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3b3da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3.png)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1babff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a.png)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主要应用于古代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
它是一种典雅、庄重的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二、文言文基本语法和句式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名词作动词用、形容词作名词用等语法现象较为常见。
2. 倒装句式:文言文中,句子的语序常常倒装,如主语、宾语、状语等可以前置或后移。
3. 固定句式: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固定短语和固定句式,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
4. 省略句式: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成分,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
三、常用词汇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书”、“房屋”等。
2.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变化、消失等的词,如“走”、“吃”、“死”、“生”等。
3. 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态、颜色的词,如“好”、“美”、“黑”、“长”等。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词,如“我”、“他”、“它”、“这里”等。
5. 数词:表示数字的词,如“一”、“二”、“三”、“十”等。
6. 虚词:帮助造句或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词,如“之”、“以”、“而”、“则”等。
四、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通过扩大或缩小事物形象特征或范围,以增强表达效果。
3. 对偶:成对的修辞手法,形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感。
4. 排比:通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语势和表达效果。
5.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
五、常见文体类型及特点1. 记叙文:以叙述为主,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来表达主题。
2.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通过分析、推理和论证来阐述观点。
3.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通过解释说明事物、现象或原理来传达信息。
4. 散文:形式自由,内容丰富,以描写、记叙或抒情为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1. 通读全文,理解全文大意。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fe5ed3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7.png)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对于初一的同学们来说,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掌握好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升语文成绩,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的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初一阶段常见的实词有:1、古今异义词例如,“走”在古代指“跑”,现在则是“行走”;“汤”在古代指“热水”,现在常指“菜汤”等。
2、一词多义比如“安”,可以表示“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也可以表示“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3、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如“鞭数十”中的“鞭”,本是名词“鞭子”,在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动词用作名词,像“传不习乎”中的“传”,原意为“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形容词用作名词,“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和“新”,分别指“旧的知识”和“新的理解与体会”。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连接、辅助作用。
初一阶段常见的虚词有:1、“之”作代词,如“学而时习之”(代指学过的知识);作动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到、往);作助词,“水陆草木之花”(的)。
2、“而”表并列,如“敏而好学”;表承接,“温故而知新”;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
3、“以”作介词,“以刀劈狼首”(用);作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
4、“于”在“战于长勺”中表示“在”;“皆以美于徐公”中表示“比”。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陋”);状语后置,“战于长勺”(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者”)。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尊君在不”中的“不”通“否”;“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444d0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a.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看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练习中,注意了这些规律和方法,语文也一定会得心应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文言文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如: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例如: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四、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成语·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第二册·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黔之驴》)·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
(《愚公移山》)第三册·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
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
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
(《寓言四则》)·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
(《寓言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