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9-08-03
作者简介: 郭晓华(1966—),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省外事侨务服务中心会计师。
第25卷第5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5No .5
2009年10月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 nstitute of W 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 oelectric Power (Social Science ) Oct 12009
栾川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郭晓华
(河南省外事侨务服务中心,河南郑州450014)
摘 要: 栾川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增长,由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国家级贫困县迅速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强县,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被业界称之为“栾川模式”。
关键词: 栾川旅游业;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 DF9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44(2009)05—0060—03
近年来,“栾川模式”成为继“焦作现象”之后,河南旅游在全国叫得响的第二张名片。笔者试从栾川旅游业取得的成果和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有助于我省“旅游立省”目标的实现。一、栾川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一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2000年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以来,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游客数量连年翻番,旅游收入成倍增长。2004年,全县接待游客249万人次,比2000年翻了3番,旅游总收入6.45亿元,是2000年的13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提高到23.9%。
二是叫响了“休闲栾川”品牌。栾川旅游已打造出一个包括山水游、农家游、温泉游、滑雪游在内的响当当的休闲旅游品牌。过去“养在深闺人未知”的栾川,如今声名鹊起,“休闲栾川”已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理想目的地。
三是提升了产业化水平。栾川旅游坚持市场运作,建立了一套与市场经济接轨,包括开发建设、市场开拓、管理服务、生态环境等在内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以资本运作为突破口,先后吸引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开发了13项旅游重点项目,实际利用资金4.6亿元,拉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旅游业做大做强。
四是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旅游业已发展成为
栾川新的支柱产业,优化了经济结构,对县域经济的
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旅游扶贫成效显著。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7.5:50.1:32.4优化为2004年的17.8:40.3:41.9;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达到1.48亿元,年均增长27%,其中旅游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10元,年均增长6.5%,全县20%以上农民依靠旅游脱贫致富。
五是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以旅游业为纽带,栾川由一个交通闭塞的山区县,迅速走向全国,一个个封闭的小山村,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潮流,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与外界的交往中,栾川人民既保持了勤劳纯朴的民风,又增强了致富创业的本领,遵纪守法,安居乐业,社会融洽祥和。二、栾川旅游业发展模式探析
一是政府主导,旅游兴县,建立高效的发展机制。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化、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栾川县委、县政府围绕旅游兴县,发挥主导作用,部门联动齐抓旅游,共同奏响旅游发展协奏曲。2000年初,立足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面对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栾川明确提出“旅游兴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拉动县域经济的增长。为了充分发挥党和政府驾驭
经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从建立高效的发展机制入手,强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其一,确定旅游业为“一号工程”。其二;理顺旅游业发展体制。成立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处理具体问题。同时,撤销县旅游局,设立县旅游工作委员会,既是旅游发展重大决策的参谋和助手,又对具体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强化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和服务。通过体制创新,着力解决部门分割、多头管理和推诿扯皮等弊端。其三,建立工作奖惩机制。把旅游工作纳入全县各单位、各乡镇目标考核体系,真正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过硬,奖罚分明。其四,形成工作合力。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开展了“我为旅游做贡献”等活动,汇聚成发展旅游的强大动力。
二是突出特色,深度开发,打造理想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旅游的灵魂。栾川顺应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生活潮流,合理利用、深度开发生态资源,着力打造休闲之旅。首先,坚持高起点规划,科学有序发展。围绕打造休闲度假目的地,栾川聘请北京大学编制出《栾川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经人大通过付诸实施,大力整合“山、水、林、洞、泉”等旅游资源,全力推动旅游业由游览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其次,坚持高品位开发,打造旅游精品。从2001年开始,栾川开展了以“树立精品意识、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景区品位”为主要内容的创A活动。鸡冠洞、龙峪湾两景区2002年8月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使栾川成为同时拥有两个国家4A级旅游区的县份。同时,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寻找卖点,不断培育新的旅游热点和亮点。目前,已形成了老君山山水游、龙峪湾森林游、鸡冠洞溶洞游、重渡沟农家游、伏牛山滑雪游等组成的休闲旅游精品集群。再次,坚持高水平建设,强化旅游功能。按照大旅游的理念,将城市功能重新定位为“休闲旅游城市”,确定了“城即景,景即城”的发展思路,在已创建全国卫生县城的基础上,先后投资3.17亿元,兴建了伊河七级水面工程,形成了伊滨休闲区,建成了君山广场、龙泉山公园。同时,不断改善通讯、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洛栾旅游快速通道及一批干线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景区道路得到全面改善,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最后,坚持高标准保护,确保持续发展。栾川人时刻告诫自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否则自然生态破坏之日,就是旅游业衰败之时。”在开发倒回沟景区过程中,坚持不伐一棵树,道路为树让路。今日之栾川,碧水蓝天依旧在,休闲旅游更诱人。
三是精心策划,全员参与,强力开拓旅游市场。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游客需求是旅游发展的原动力。在旅游市场开发中,栾川善于谋势、巧于借势、精于造势,整合资源,匠心独运,做到了“四两拨千斤”。第一,部门联动,全员推介。从2001年开始,县委、县政府与全县47个县直单位签订责任状,以县城为中心,600公里为半径,将涉及到的9省40多个市一一分解,由部门包干,分头促销,并坚持“经费自行解决,人员统一培训,考核方法具体,奖惩严格分明”。第二,整合促销,做大品牌。栾川旅游宣传促销统一实行五个整合,即品牌整合、景区整合、资金整合、人员整合、手段整合。同时,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统一邀请旅行社踩线,统一对旅行社进行让利折扣,对组织的每个旅游专列给予不少于5万元的奖励,激发了旅行社组团的积极性。整合宣传、整合营销,改变了以往“零、散、弱、小”的状况,迅速树立了“休闲栾川”的整体形象和品牌。第三,奇招迭出,吸引客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应,是栾川旅游宣传促销的突出亮点。以河南电视台在栾川驻村扶贫为契机,促成在其8个频道同时播出为期8个月,价值逾千万元的旅游扶贫宣传广告。顺应旅游业发展的形势,栾川宣传促销不断推陈出新、上档升级,先后成功策划和举办了中原滑雪旅游节、伏牛山金秋红叶节、“一吻千年”热吻大赛等活动,影响大、轰动性强,促进了客源的快速增长。
四是市场运作,激活要素,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栾川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资本运作,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旅游业出效益、上台阶。首先,制定优惠政策,营造投资环境。在专家指导下,建立了“旅游发展项目库”,在互联网上发布,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发布招商信息。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旅游投资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鼓励个人、扶持农户。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招商引资活动,把触角从本地延伸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通过独资、合资等多种方式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到栾川投资发展旅游业。其次,聚拢社会资金,拉长产业链条。在宾馆建设和扩容改造上,靠社会投资先后建成了准二星级宾馆13家,增加标准接待床位2000张。在旅游商品开发上,先后开发出了食用菌、奇石、根雕、果汁饮料、中药保健茶等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80余种。集资建成了融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河南首家旅游特产博览中心,2004年实现营业额3250万元,满足了游客需求,增加了旅游收入。在旅行社的发展上,先后组建了独资或合资旅行社7家,总资产达470万元,实现了旅行社从无到有的突破。再次,加大开放力度,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破解冬季旅游淡季难题,他们派专人赴东北、北京等地取经,邀请全国知名的滑雪场老总实地考察。在诚意感召下,2003年,北京一家公司决定投
16
第25卷第5期郭晓华: 栾川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