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第七章习题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
第七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思考题1.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之。
答:在重量分析法中,沉淀是经过烘干或灼烧后再称量的。
沉淀形式是被测物与沉淀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称量形式是沉淀经过烘干或灼烧后能够进行称量的物质。
有些情况下,由于在烘干或灼烧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使沉淀转化为另一物质。
故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例如:BaSO4,其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相同,而在测定Mg2+时,沉淀形式是MgNH4PO4·6H2O,灼烧后所得的称量形式却是Mg2P2O7。
2.为了使沉淀定量完全,必须加人过量沉淀剂,为什么又不能过量太多?答:在重量分析法中,为使沉淀完全,常加入过量的沉淀剂,这样可以利用共同离子效应来降低沉淀的溶解度。
沉淀剂过量的程度,应根据沉淀剂的性质来确定。
若沉淀剂不易挥发,应过量20%~50%;若沉淀剂易挥发,则可过量多些,甚至过量100%。
但沉淀剂不能过量太多,否则可能发生盐效应、配位效应等,反而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3.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发生影响的?在分析工作中,对于复杂的情况,应如何考虑主要影响因素?答: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有: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温度,溶剂,沉淀颗粒大小和结构等。
共同离子效应能够降低沉淀的溶解度;盐效应通过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加;酸效应是由于溶液中H+浓度的大小对弱酸、多元酸或难溶酸离解平衡的影响来影响沉淀的溶解度。
若沉淀是强酸盐,如BaSO4,AgCl等,其溶解度受酸度影响不大,若沉淀是弱酸或多元酸盐[如CaC2O4、Ca3(PO4)2]或难溶酸(如硅酸、钨酸)以及与有机沉淀剂形成的沉淀,则酸效应就很显著。
除沉淀是难溶酸外,其他沉淀的溶解度往往随着溶液酸度的增加而增加;配位效应是配位剂与生成沉淀的离子形成配合物,是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因为溶解是一吸热过程,所以绝大多数沉淀的溶解度岁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七章 定量分析方法概述课后练习与答案
第七章分析化学概论一、选择题1.消除测量过程中的偶然误差的方法是( )A.空白实验 B.对照实验 C.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D.校正仪器2. 下列物质可采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是 ( )A.NaOH B.HCl C.无水Na2CO3 D.KMnO4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系统误差又称为可测误差 B.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C.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D.偶然误差可完全消除4.下列属于偶然误差的是 ( )A.使用生锈的砝码称量B.标定HCl时所用Na2CO3不纯C.所用试剂含待测组分D.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估计不准5.05.2010 .01250.0的有效数字位数为( )A.4 B.2C.3 D.16.pH=10.02的有效数字位数为 ( )A.4 B.2C.3 D.无法确定7.用失去结晶水的Na2B4O7.10H2O标定HCl溶液,则测得的浓度会 ( ) A.偏高B.偏低C.与实际浓度一致D.无法确定8.滴定分析中,指示剂颜色发生突变的这一点称为 ( )A.化学计量点B.滴定终点C.既是化学计量点,也是滴定终点D.以上都不对9.测定CaCO3含量时,先加入一定量并且过量的HCl溶液,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HCl溶液,此滴定方式属于( )A.直接滴定B.返滴定C.置换滴定D.简接滴定10.常量分析的试样用量为 ( )A .大于1.0gB .1.0~10gC .大于0.1gD .小于0.1g11.滴定分析中,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0.01mL ,滴定管的一次滴定需读初、终两次读数,可能引起的最大误差为±0.02mL ,为使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0.1%,终点时消耗的滴定剂的体积至少为 ( )A .10mLB .15mLC .20mLD .无法确定12.用25mL 常量酸碱滴定管进行滴定,结果记录正确的是( )A .18.2B .18.20C .18D .18.00013.已知T HCI/NaON =0.004000 g/ml 、则C HCI 为( )A .0.1000mol/LB .0.004000g/mlC .0.003600g/mlD .0.1097mol/L14.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0.02ml,若滴定时用去滴定液20.00ml ,则相对误差是( )A .±0.1%B .±0.01%C .±1.0%D .±0.001%15.在标定NaOH 溶液浓度时,某同学的四次测定结果分别为0.1023 mol ·L -1、0.1024 mol ·L -1、0.1022 mol ·L -1、0.1023 mol ·L -1,而实际结果应为0.1088 mol ·L -1,该学生的测定结果 ( )A .准确度较好,但精密度较差B .准确度较差,但精密度较好C .准确度较差,精密度也较差D .系统误差小,偶然误差大16.在定量分析结果的一般表示方法中,通常要求( )A .d R ≤2%B .d R ≤0.02%C .d R ≥0.2% D.d R ≤0.2% 17.T A/B 表示的意义是 ( )A .100ml 标准溶液A 中所含溶质的质量B .1ml 标准溶液A 中所含溶质的质量C .1L 标准溶液A 相当于被测物质B 的质量D .1ml 标准溶液A 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18.T HCl/NaOH =0.003000g/ml ,终点时HCl 消耗40.00 ml ,试样中NaOH 的质量为( )A .0.1200gB .0.01200gC .0.001200gD .0.1200mg19.欲配制1000ml 0.1mol/L HCl 溶液,应取浓盐酸(12mol/L HCl)( )ml 。
分析化学第七章+氧化还原平衡+知识点+测试题
7.1.1知识点1 21、下列氧化还原电对中,是不可逆电对,又是对称电对的是A. Fe3+/Fe2+B. I2/I-C. Cr2O72-/Cr3+D. MnO4-/Mn2+2、下列氧化还原电对中,是不可逆电对,又是不对称电对的是A. Fe3+/Fe2+B. I2/I-C. Cr2O72-/Cr3+D. MnO4-/Mn2+3、下列氧化还原电对中,是可逆电对,又是不对称电对的是A. Fe3+/Fe2+B. I2/I-C. Cr2O72-/Cr3+D. MnO4-/Mn2+4、氧化还原反应的半反应都写成还原反应的形式。
A.√B.ⅹ7.1.2 1.3知识点3 4 测试5、若两电对的电子转移数都为 1,为使反应完全度达到 99.9% 以上,则两电对的条件电势差应大于A. 0.09 VB. 0.18 VC. 0.27 VD. 0.35 V6、条件电势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氧化态与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 1 mol/L 时的实际电势。
A. √B. ⅹ7、条件电极电位的大小反映了在外界影响下,氧化还原电对的实际氧化还原能力。
A. √B. ⅹ7.1.4 知识点5 6 练习题8、用铈量法测定铁时,滴定至50%时的电位是()(已知Eθ’Ce4+/ Ce3+=1.44v,Eθ’Fe3+/ Fe2+=0.68v)A.0.68VB.0.86VC.1.06VD.1.44V9、用K2Cr2O7滴定Fe2+时,在化学计量点时,有关离子浓度的关系是()A.[Fe3+] =[Cr3+] , [Fe2+]=[ Cr2O72-]B.[Fe3+]=[Cr3+] , [Fe2+]=6[Cr2O72-]C.[Fe3+]=3 [Cr3+] , [Fe2+]=6[Cr2O72-]D.[Fe3+]=3 [Cr3+] , 6 [Fe2+]= [Cr2O72-]10、在1mol/L H2SO4介质中,Ce4+与Fe2+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为,化学计量点时的电极电位为。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1.解释下列名词:(1)原子吸收线和原子发射线;(2)宽带吸收和窄带吸收;(3)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4)谱线的自然宽度和变宽;(5)谱线的热变宽和压力变宽;(6)石墨炉原子化法和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法;(7)光谱通带;(8)基体改进剂;(9)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10)共振原子荧光和非共振原子荧光。
答:(1)原子吸收线是基态原子吸收一定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不同的较高能态产生的光谱线;原子发射线是基态原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光能、电能或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较高的能态,然后从较高的能态跃迁回到基态时产生的光谱线。
(2)分子或离子的吸收为宽带吸收;气态基态原子的吸收为窄带吸收。
(3)积分吸收是吸收线轮廓的内的总面积即吸收系数对频率的积分;峰值吸收是中心频率0两旁很窄(d 0)范围内的积分吸收。
(4)在无外界条件影响时,谱线的固有宽度称为自然宽度;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谱线宽度增加称为变宽。
(5)谱线的热变宽是由原子在空间作相对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压力变宽是由同种辐射原子间或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间相互碰撞产生的谱线变宽,与气体的压力有关,又称为压力变宽。
(6)以石墨管作为电阻发热体使试样中待测元素原子化的方法称为石墨炉原子化法;反应生成的挥发性氢化物在以电加热或火焰加热的石英管原子化器中的原子化称为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法。
(7)光谱通带是指单色器出射光束波长区间的宽度。
(8)基体改进剂是指能改变基体或被测定元素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以避免化学干扰的化学试剂。
(9)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浓度定义为元素的特征浓度;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定义为元素的特征质量。
(10)共振原子荧光是指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和发射的荧光波长相同时产生的荧光;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和发射的荧光波长不相同时产生的荧光称为非共振原子荧光。
2.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为什么要使用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为什么可以发射出强度大的锐线光源?答:因为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约为103nm,所以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应使用锐线光源;由于空心阴极灯的工作电流一般在1~20 mA,放电时的温度较低,被溅射出的阴极自由原子密度也很低,同时又因为是在低压气氛中放电,因此发射线的热变宽D、压力变宽L和自吸变宽都很小,辐射出的特征谱线是半宽度很窄的锐线(104~10 3 nm)。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7章 习题解答
第七章 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习题解答1.写出下列物质的共轭酸。
S 2-、SO 42-、H 2PO 4-、HSO 4-、NH 3、NH 2OH 、55C H N 。
1.依次为:HS -、HSO 4-、H 3PO 4、H 2SO 4、NH 4+、NH 2OH ⋅H +、55C H N ⋅H +。
2.写出下列物质的共轭碱。
H 2S 、HSO 4-、H 2PO 4-、H 2SO 4、NH 3、NH 2OH 、3+26[Al(H O)]。
2.依次为:HS -、SO 42-、HPO 42-、HSO 4-、NH 2-、NH 2O -、2+25[Al(OH)(H O)]。
3.根据酸碱质子理论,按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下列各碱。
NO 2-、SO 42-、HCOO -、HSO 4-、Ac -、CO 32-、S 2-、ClO 4-。
3.下列碱由强到弱的顺序:S 2-> CO 32-> Ac-> HCOO-> NO 2-> SO 42-> HSO 4-> ClO 4-1414.151010-- 1410.251010-- 144.741010-- 143.741010-- 143.371010-- 141.991010--4.pH =7.00的水溶液一定是中性水溶液吗?请说明原因。
4.不一定。
K w 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常温下它的值为10-14,此时的中性溶液pH 为7.005.常温下水的离子积w K θ=1.0×10-14,是否意味着水的解离平衡常数K θ=1.0×10-14?5.不。
w K θ=[H +][OH -],而K θ=[H +][OH -]/c (H 2O);c (H 2O)=11000/18.0255.5mol L 1-=⋅ 6.判断下列过程溶液pH 的变化(假设溶液体积不变),说明原因。
(1)将NaNO 2加入到HNO 2溶液中; (2)将NaNO 3加入到HNO 3溶液中; (3)将NH 4Cl 加入到氨水中; (4)将NaCl 加入到HAc 溶液中;6. (1)pH 变大。
分析化学第07章练习题
复习提纲: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1.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氧化还原电对(可逆、不可逆;对称、不对称)、氧化还原半反应及氧化反应的本质(掌握)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和条件电极电位的定义及关系、Nernst方程(掌握)决定条件电极电位的因素:离子强度,配位、沉淀等副反应和溶液酸度(掌握课件例子)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会判断,并且介质条件改变可能会导致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及完成度发生改变);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即条件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掌握);反应完成度≥99.9%时对两电对∆ϕθ'的要求(既要记住,又要会计算)2. 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要清楚两电对∆ϕθ'的大小对反应速度没有明确影响;温度和浓度升高,反应速度升高;催化剂的影响和诱导反应记住课件的例子3.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滴定曲线的横纵坐标;sp时及前、后平衡电位的计算(掌握);关于滴定突跃的几点讨论(掌握);指示剂:自身指示剂、专属指示剂和氧化还原指示剂(了解)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原理、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掌握)4. 氧化还原的预处理预处理的必要性及预处理剂的选取原则(了解);课件中的例子(掌握)5. 氧化还原滴定法:能熟练运用等电子规则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高锰酸钾法:高锰酸钾氧化能力及还原产物与pH的关系(掌握);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高锰酸钾测铁、过氧化氢、MnO2等物质反应式及注意事项(掌握)重铬酸钾法:重铬酸钾的特点及其测定铁(有汞法和无汞法)的操作注意事项(掌握);化学耗氧量的定义及计算(掌握)。
碘量法: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的原理及碘量法指示剂(掌握);碘和硫代硫酸钠的基本反应及对pH的要求(掌握);碘及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掌握);碘量法测定铜和葡萄糖(掌握)溴酸钾法:该法测定有机物的原理(掌握);测定苯酚的反应及相关例题(掌握)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1. 在不发生自身歧化反应的条件下,以下电对ϕ值不受溶液酸度影响的是()A. MnO4-/ MnO42-B. MnO2/Mn2+C. S/H2SD. O2/H2O2. 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 电对的电极电位越低,其还原态的还原能力就越强B. 电对的电极电位越高,其氧化态的氧化能力就越强C. 某电对的氧化态可氧化电极电位比它高的另一电对的还原态D. 某电对的还原态可还原电极电位比它高的另一电对的氧化态3. 在含有Fe3+和Fe2+的溶液中,加入下列何种溶液,Fe3+/Fe2+电对的电位将升高(不考虑离子强度影响)()A. 邻二氮菲B. HClC. H3PO4D. H2SO44. 已知V 77.023Fe /Fe =ϕθ++,加入NaF 后,94.7)F (Fe 103=α+,1)F (Fe 2=α+,此时'Fe /Fe 23θ++ϕ为( ) A. 0.030 V B. 0.30 V C. 0.77 V D. 0.79 V5. Cl -对KMnO 4法测定铁有干扰,是因为KMnO 4氧化Fe 2+的同时加速了KMnO 4氧化Cl -的速率,因此KMnO 4氧化Fe 2+的反应称为( ) A. 催化反应B. 诱导反应C. 连锁反应D. 共轭反应6. 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没有明确影响的因素是 A. 反应温度B. 反应物浓度C. 催化剂D. 两电对电位差7. 若两电对在反应中电子转移数均分别2,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99.9%,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 ) A. 0.09 VB. 0.27 VC. 0.36 VD. 0.18 V8. 若两电对在反应中电子转移数分别为1和2,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99.9%,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 A. 0.09 VB. 0.27 VC. 0.36 VD. 0.18 V9. 已知1 mol.l -1 H 2SO 4溶液中,V 45.1'Mn /MnO 24=ϕθ+-,V 68.0'Fe /Fe 23=ϕθ++,在此条件下用KMnO 4标准溶液滴定Fe 2+,其等当点(化学计量点)的电位为( ) A. 0.38 VB. 0.73 VC. 0.89 VD. 1.32 V10. 用Fe 3+滴定Sn 2+时,下列有关滴定曲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滴定百分率为100%处的电位为计量点电位B. 滴定百分率为50%处的电位为Sn 4+/ Sn 2+电对的条件电位C. 滴定百分率为200%处的电位为Fe 3+/ Fe 2+电对的条件电位D. 滴定百分率为25%处的电位为Sn 4+/ Sn 2+电对的条件电位11. 利用下列反应进行氧化还原滴定时,其滴定曲线在化学计量点前后对称的是( ) A. +++++=+4223Sn Fe 2Sn Fe 2B. ---+=+2642322O S I 2O S 2IC. +++++=+3324Fe Ce Fe CeD. O H 7Fe 6Cr 2H 14Fe 6O Cr 2332272++=++++++-12. 用0.02 和0.06 mol ⋅L -1 KMnO 4溶液滴定0.1 mol ⋅L -1 Fe 2+溶液,两种情况下滴定突跃大小将( ) A. 相同B. 浓度大的突跃大C. 浓度小的突跃大D. 无法判定13. 在1 mol ⋅L -1 H 2SO 4溶液中,V 44.1'Ce /Ce 34=ϕθ++;V 68.0'Fe /Fe 23=ϕθ++,以Ce 4+滴定Fe 2+时,最适宜的指示剂是( )A. 二苯胺磺酸钠(V 84.0'In =ϕθ) B. 邻苯氨基苯甲酸(V 89.0'In =ϕθ) C. 邻二氮菲—亚铁(V 06.1'In =ϕθ)D. 硝基邻二氮菲—亚铁(V 25.1'In =ϕθ)14. 间接碘量法中加入淀粉指示剂的适宜时间是( ) A. 滴定开始时B. 滴定至近终点时C. 滴定至溶液无色时D. 滴定至反应完成度约50%时15. 用Na 2C 2O 4标定KMnO 4溶液浓度的时候,如果溶液酸度过低,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 A. 偏高B. 偏低C. 无影响D. 不确定16. 已知在1 mol ⋅L -1 HCl 介质中V 68.0'Fe /Fe 23=ϕθ++,V 14.0'Sn /Sn 24=ϕθ++,若 20 mL 0.10 mol ⋅L -1 Fe 3+溶液(1 mol ⋅L -1 HCl 介质)与40 mL 0.050 mol ⋅L -1 SnCl 2溶液(1 mol ⋅L -1 HCl 介质)相混合,达到平衡时体系的电位是( )A. 0.14 VB. 0.32 VC. 0.50 VD. 0.68 V17. 碘量法要求在中性或弱酸性介质中进行,若酸度太大将会( ) A. 反应不定量 B. I 2易挥发C. 终点不明显D. I -被氧化,Na 2S 2O 3被分解18. 用K 2Cr 2O 7基准物质标定Na 2S 2O 3溶液时,必须采用间接滴定方式的标定原因是( ) A. 反应速率慢B. 反应无确定的计量关系C. K 2Cr 2O 7的氧化能力 不足D. 无合适的指示剂19. 间接碘量法测定铜时,加入过量KI 的作用是作为( ) A. 还原剂、配位剂、催化剂 B. 还原剂、沉淀剂、催化剂 C. 缓冲剂、掩蔽剂、沉淀剂D. 还原剂、配位剂、沉淀剂20. 溴酸钾法测定苯酚的反应式如下:O H 3Br 3H 6Br 5Br 223+⇔+++--;HBr 3OH Br H C Br 3OH H C 336266+⇔+;--+⇔+Br 2I I 2Br 22;---+⇔+2642322O S I 2O S 2I在此测定中,相同物质的量的Na 2S 2O 3与苯酚电子转移数之比 A. 1:6 B. 3:1 C. 4:1 D. 2:1二、填空题(共16小题,35个空) 1. 已知223I Fe 2I 2Fe2+=++-+,已知V 77.023Fe /Fe =ϕθ++,V 535.0I /I 2=ϕ-θ,则其理论平衡常数(25℃)为lgK =__________。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思考题1.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之。
答:在重量分析法中,沉淀是经过烘干或灼烧后再称量的。
沉淀形式是被测物与沉淀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称量形式是沉淀经过烘干或灼烧后能够进行称量的物质。
有些情况下,由于在烘干或灼烧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使沉淀转化为另一物质。
故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例如:BaSO4,2+其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相同,而在测定Mg时,沉淀形式是MgNH4PO4·6H2O,灼烧后所得的称量形式却是Mg2P2O7。
2.为了使沉淀定量完全,必须加人过量沉淀剂,为什么又不能过量太多?答:在重量分析法中,为使沉淀完全,常加入过量的沉淀剂,这样可以利用共同离子效应来降低沉淀的溶解度。
沉淀剂过量的程度,应根据沉淀剂的性质来确定。
若沉淀剂不易挥发,应过量20%~50%;若沉淀剂易挥发,则可过量多些,甚至过量100%。
但沉淀剂不能过量太多,否则可能发生盐效应、配位效应等,反而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3.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发生影响的?在分析工作中,对于复杂的情况,应如何考虑主要影响因素?答: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有: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温度,溶剂,沉淀颗粒大小和结构等。
共同离子效应能够降低沉淀的溶解度;盐效应通过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加;酸效应是由于溶液中H浓度的大小对弱酸、多元酸或难溶酸离解平衡的影响来影响沉淀的溶解度。
若沉淀是强酸盐,如BaSO4,AgCl等,其溶解度受酸度影响不大,若沉淀是弱酸或多元酸盐[如CaC2O4、Ca3(PO4)2]或难溶酸(如硅酸、钨酸)以及与有机沉淀剂形成的沉淀,则酸效应就很显著。
除沉淀是难溶酸外,其他沉淀的溶解度往往随着溶液酸度的增加而增加;配位效应是配位剂与生成沉淀的离子形成配合物,是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因为溶解是一吸热过程,所以绝大多数沉淀的溶解度岁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分析化学第07章练习题
复习提纲: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1.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氧化还原电对(可逆、不可逆;对称、不对称)、氧化还原半反应及氧化反应的本质(掌握)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和条件电极电位的定义及关系、Nernst方程(掌握)决定条件电极电位的因素:离子强度,配位、沉淀等副反应和溶液酸度(掌握课件例子)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会判断,并且介质条件改变可能会导致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及完成度发生改变);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即条件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掌握);反应完成度≥99.9%时对两电对∆ϕθ'的要求(既要记住,又要会计算)2. 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要清楚两电对∆ϕθ'的大小对反应速度没有明确影响;温度和浓度升高,反应速度升高;催化剂的影响和诱导反应记住课件的例子3.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滴定曲线的横纵坐标;sp时及前、后平衡电位的计算(掌握);关于滴定突跃的几点讨论(掌握);指示剂:自身指示剂、专属指示剂和氧化还原指示剂(了解)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原理、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掌握)4. 氧化还原的预处理预处理的必要性及预处理剂的选取原则(了解);课件中的例子(掌握)5. 氧化还原滴定法:能熟练运用等电子规则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高锰酸钾法:高锰酸钾氧化能力及还原产物与pH的关系(掌握);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高锰酸钾测铁、过氧化氢、MnO2等物质反应式及注意事项(掌握)重铬酸钾法:重铬酸钾的特点及其测定铁(有汞法和无汞法)的操作注意事项(掌握);化学耗氧量的定义及计算(掌握)。
碘量法: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的原理及碘量法指示剂(掌握);碘和硫代硫酸钠的基本反应及对pH的要求(掌握);碘及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掌握);碘量法测定铜和葡萄糖(掌握)溴酸钾法:该法测定有机物的原理(掌握);测定苯酚的反应及相关例题(掌握)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1. 在不发生自身歧化反应的条件下,以下电对ϕ值不受溶液酸度影响的是()A. MnO4-/ MnO42-B. MnO2/Mn2+C. S/H2SD. O2/H2O2. 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 电对的电极电位越低,其还原态的还原能力就越强B. 电对的电极电位越高,其氧化态的氧化能力就越强C. 某电对的氧化态可氧化电极电位比它高的另一电对的还原态D. 某电对的还原态可还原电极电位比它高的另一电对的氧化态3. 在含有Fe3+和Fe2+的溶液中,加入下列何种溶液,Fe3+/Fe2+电对的电位将升高(不考虑离子强度影响)()A. 邻二氮菲B. HClC. H3PO4D. H2SO44. 已知V 77.023Fe /Fe =ϕθ++,加入NaF 后,94.7)F (Fe 103=α+,1)F (Fe 2=α+,此时'Fe /Fe 23θ++ϕ为( ) A. 0.030 V B. 0.30 V C. 0.77 V D. 0.79 V5. Cl -对KMnO 4法测定铁有干扰,是因为KMnO 4氧化Fe 2+的同时加速了KMnO 4氧化Cl -的速率,因此KMnO 4氧化Fe 2+的反应称为( ) A. 催化反应B. 诱导反应C. 连锁反应D. 共轭反应6. 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没有明确影响的因素是 A. 反应温度B. 反应物浓度C. 催化剂D. 两电对电位差7. 若两电对在反应中电子转移数均分别2,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99.9%,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 ) A. 0.09 VB. 0.27 VC. 0.36 VD. 0.18 V8. 若两电对在反应中电子转移数分别为1和2,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99.9%,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 A. 0.09 VB. 0.27 VC. 0.36 VD. 0.18 V9. 已知1 mol.l -1 H 2SO 4溶液中,V 45.1'Mn /MnO 24=ϕθ+-,V 68.0'Fe /Fe 23=ϕθ++,在此条件下用KMnO 4标准溶液滴定Fe 2+,其等当点(化学计量点)的电位为( ) A. 0.38 VB. 0.73 VC. 0.89 VD. 1.32 V10. 用Fe 3+滴定Sn 2+时,下列有关滴定曲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滴定百分率为100%处的电位为计量点电位B. 滴定百分率为50%处的电位为Sn 4+/ Sn 2+电对的条件电位C. 滴定百分率为200%处的电位为Fe 3+/ Fe 2+电对的条件电位D. 滴定百分率为25%处的电位为Sn 4+/ Sn 2+电对的条件电位11. 利用下列反应进行氧化还原滴定时,其滴定曲线在化学计量点前后对称的是( ) A. +++++=+4223Sn Fe 2Sn Fe 2B. ---+=+2642322O S I 2O S 2IC. +++++=+3324Fe Ce Fe CeD. O H 7Fe 6Cr 2H 14Fe 6O Cr 2332272++=++++++-12. 用0.02 和0.06 mol ⋅L -1 KMnO 4溶液滴定0.1 mol ⋅L -1 Fe 2+溶液,两种情况下滴定突跃大小将( ) A. 相同B. 浓度大的突跃大C. 浓度小的突跃大D. 无法判定13. 在1 mol ⋅L -1 H 2SO 4溶液中,V 44.1'Ce /Ce 34=ϕθ++;V 68.0'Fe /Fe 23=ϕθ++,以Ce 4+滴定Fe 2+时,最适宜的指示剂是( )A. 二苯胺磺酸钠(V 84.0'In =ϕθ) B. 邻苯氨基苯甲酸(V 89.0'In =ϕθ) C. 邻二氮菲—亚铁(V 06.1'In =ϕθ)D. 硝基邻二氮菲—亚铁(V 25.1'In =ϕθ)14. 间接碘量法中加入淀粉指示剂的适宜时间是( ) A. 滴定开始时B. 滴定至近终点时C. 滴定至溶液无色时D. 滴定至反应完成度约50%时15. 用Na 2C 2O 4标定KMnO 4溶液浓度的时候,如果溶液酸度过低,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 A. 偏高B. 偏低C. 无影响D. 不确定16. 已知在1 mol ⋅L -1 HCl 介质中V 68.0'Fe /Fe 23=ϕθ++,V 14.0'Sn /Sn 24=ϕθ++,若 20 mL 0.10 mol ⋅L -1 Fe 3+溶液(1 mol ⋅L -1 HCl 介质)与40 mL 0.050 mol ⋅L -1 SnCl 2溶液(1 mol ⋅L -1 HCl 介质)相混合,达到平衡时体系的电位是( )A. 0.14 VB. 0.32 VC. 0.50 VD. 0.68 V17. 碘量法要求在中性或弱酸性介质中进行,若酸度太大将会( ) A. 反应不定量 B. I 2易挥发C. 终点不明显D. I -被氧化,Na 2S 2O 3被分解18. 用K 2Cr 2O 7基准物质标定Na 2S 2O 3溶液时,必须采用间接滴定方式的标定原因是( ) A. 反应速率慢B. 反应无确定的计量关系C. K 2Cr 2O 7的氧化能力 不足D. 无合适的指示剂19. 间接碘量法测定铜时,加入过量KI 的作用是作为( ) A. 还原剂、配位剂、催化剂 B. 还原剂、沉淀剂、催化剂 C. 缓冲剂、掩蔽剂、沉淀剂D. 还原剂、配位剂、沉淀剂20. 溴酸钾法测定苯酚的反应式如下:O H 3Br 3H 6Br 5Br 223+⇔+++--;HBr 3OH Br H C Br 3OH H C 336266+⇔+;--+⇔+Br 2I I 2Br 22;---+⇔+2642322O S I 2O S 2I在此测定中,相同物质的量的Na 2S 2O 3与苯酚电子转移数之比 A. 1:6 B. 3:1 C. 4:1 D. 2:1二、填空题(共16小题,35个空) 1. 已知223I Fe 2I 2Fe2+=++-+,已知V 77.023Fe /Fe =ϕθ++,V 535.0I /I 2=ϕ-θ,则其理论平衡常数(25℃)为lgK =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
1. 在一个3.0 m的色谱柱上,分离一个样品的结果如下图:
' ' 计算:(1) 两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 t R ,1 及 t R , 2 ; (2) 用组分2计算色谱柱的有效塔板数n有效及有效塔板高度H有 效; (3) 两组分的容量因子k1及k 2; (4) 它们的相对保留值和分离度; (5) 若使两组分的分离度为1.5所需要的最短柱长。(已知死时间和 两组分色谱峰的峰宽均为1.0min)
5.54(
' tR t' ) 2 16( R ) 2 Y Wb 1/ 2
系: n
有效
H 有效
L n有效
;分离度与相邻两组分的
保留时间、有效塔板数存在关系:
相应柱长与分离度有关系: L 16R
2
(
r21 2 ) H 有效 r21 1
对同样组分、相同柱子,所需柱子长度L可根据与R之间的关系,即柱长之比 等于分离度平方之比求得。
2 2
所以完全分离需要色谱柱长为356.4mm。
题目
3. 在2m长的色谱柱上,以氦为载气,测得不同载气线速度下组分 的保留时间和峰底宽Wb如下表 u(cm·s-1) tR(s) Wb(s) 11 2020 223 25 888 99 40 558 68 计算:1.Van Deemter 方程中A、B、C 值; 2.最佳线速度uopt及最小板高Hmin; 3.载气线速度u在什么范围内,仍能保持柱效率为原来的90% 。 解题思路: 首先求出不同线速度下的H, 根据对应的H 解三元一次方程求出
0.1623 0.0605 (0.68 / u ) 0.0027 u
解得: u1 = 8.7cm· s-1 u2 = 29cm· s-1 即线速度在8.7~29cm· s-1 范围内, 可保持柱效率在90%以上.
题目
4. 组分A和B在某毛细管柱上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2.5min 和12.8min, 理论塔板数对A和B均为4300,计算: (1) 组分A和B能分离到什么程度? (2) 假定A和B的保留时间不变,而分离度要求达到1.5,则需多少 塔板数?
解题思路: 因为分离度和色谱参数存在下列关系:
a. R 2t R 2 t R1 s
2 2 2 2
解题过程
由以上结果按列三元一次方程 0.1523 = A + B / 11 + 11C 0.1524 = A + B / 25 + 25C
0.1857 = A + B / 40 + 40C
解得: A = 0.0605(cm) ; (2)u opt B C Nhomakorabea1/ 2
B = 0.68(cm2· s-1) ;
A、B、C的值。
解题过程
解: (1)
u1 11cm/s tR 2020 n1 16 16 1313 块 W 223 b L 200 H1 0.1523cm n1 1313 u 2 25 cm/s 888 n 2 16 1287 块 99 200 H2 0.1554cm 1287 u 3 40 cm/s 558 n3 16 1077 块 68 200 H3 0.1857 cm 1070
1/ 2
C = 0.0027(s)
1/ 2
0.68 0.0027
1/ 2
15.87cm s -1 0.1462 cm
H min A 2B C
0.0605 2 0.68 0.0027
(3) 90% 以上的柱效为: H min / 0.9 0.1462/ 0.9 0.1623 cm
解题过程
解: (1)
' tR ,1 14.0 1.0 13.0 min
' tR , 2 17.0 1.0 16.0 min
(2)
n有效
' tR 16.0 2 16( ) 2 16 ( ) 4.1 103 块 Wb 1.0
(3) (4)
3.0 103 H 有效 0.73mm n有效 4.1 103 ' ' tR tR 16.0 13.0 k2 16 k1 13 t0 1.0 t0 1.0 L
t 16 r21 R 2' 1.23 t R1 13
R n有效 r21 1 16 r21
L1 L2
'
4.1 10 3 1.23 1 3.0 4 1.23
3 .0 L2
(5)
R1 R2
3 .0 1 .5
L2 = 0.75m
题目
2. 二个色谱峰的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55s和83s,若所用柱的塔板高 度为1.1mm,两个峰具有相同的峰宽,完全分离两组分需要的色 谱柱为多长? 解题思路: 该题是通过对色谱柱长的计算,达到掌握分离度、塔板理 论的目的。 在分离度一节中基于两个峰具有相同的峰宽,曾导出了分离度R、柱 长L与两组分保留值r21 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式,题中未直接给出保留 值r21 ,但由给出的两峰调整保留时间数据计算出r21后,将相应数据 代入公式即可计算出达到给定分离度下需要的色谱柱长。 题中“两个峰具有相同的峰宽”是公式推导过程的前提条件。完全 分离意味着给出了“R=1.5”。
解题过程
解:
两组分相对保留值:
' tR 83 r21 ' 2 1.5 t R1 55
已知塔板高度H,以及R,代入得:
r21 1.5 2 L 16R 2 H 16 1 . 5 1.1mm 356.4mm r 1 1 . 5 1 21
' tR ,1 2
分析
解题思路:该题主要是要求掌握色谱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塔板 理论。保留时间(tR)、 死时间(tM)与调整保留时间( t´R )三者关系
为:t´R = tR- tM ;容量因子可由实验数据测得,它和保留时间存在关系
' tR 式: k tM
;塔板理论中,有效塔板数、有效塔板高度与区域宽度的存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