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并究竟有多少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系:

专业:

论文题目:企业合并究竟有多少好处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论文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

无论在何种经济体制下,企业亏损都是人们所不期望而尽力去避免的。在我国经济高速度增长过程中,宏观、微观两方面的经济效益都不令人满意,特别是长期的,涉及面广、规模庞大且不断膨胀的企业亏损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经常性。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居面广量大,且日渐膨胀的亏损则已超出其合理性原因之外,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它表明了我国企业效益的低下和企业资源配置使用上的缺陷。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中约有80%要从企业创造的纯收入中形成,企业大量亏损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长期以来,国家对亏损企业的拯救不外乎采取行政与经济两种方式。在行政上,主要是采用“照管”式的帮助,没有严格实行政企分开,通过改换亏损企业的管理班子,依赖新任的企业管理者救活亏损企业,尽力支撑、维持现有企业的生存;从经济上,则主要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安排相当一部分资金来补贴亏损企业,或对亏损企业给予减、免税优惠。对亏损企业的经济补贴,无论是在总规模上,还是在涉及到的企业数目上都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部分亏损企业长期占用大量资源,不仅未能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反而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沉重包袱。这实际上依然是一种行政方式。

本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因为景气波动、市场竞争、结构转换造成的企业亏损,在经济机制的作用下,会随着新产业的建立扩张、旧产业的收缩退出以及企业在新旧产业间的进入退出而趋归常态。然而,我们对亏损企业的拯救方式无论是行政上的还是经济上的,都以维持现有企业的生存作为前提,是一种权宜之计和短期对策。从而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企业预算约束更加软化,企业亏损很难指望通过努力经营来增加盈利,而是寄希望于政府的亏损补贴和税收减免;盈利企业的资金被无偿抽去补贴亏损企业,也使得盈利企业没有努力生产的积极性。研究资料表明:财政补贴与企业盈利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即财政对企业的补贴越多,全体企业的盈利水平越低。

另一方面,行政拯救方式和经济补贴方式起到了将既有资源配置格局固定化的作用,它既可能阻碍资源从低效率企业部门流出,也可能阻碍资源向急需大力发展的企业部门流入,严重阻碍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匈牙利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财政补贴的重点顺序基本上是与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正相反的。我国近几年的情况正是如此:财政补贴不断增多,但产业结构中长线更长、短线更短的情况也在恶化。由于我国解决亏损问题的行政方式和经济方式都缺乏有效性,因此基于这两种方式衍生出来的各种措施(如厂长任期目标制、亏损包干责任制等等)都未能明显有效地解决企业亏损问题。

亏损企业长期得以生存便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配置于获利较小或不获利用途上的资源太多,资源使用的浪费性很大。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非正常的企业亏损问题,从资源配置的较低层次来看,依赖于企业经营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从较高层次来看,则必须建立起资源的社会流动机制,实现资源向高效率企业部门的转移。企业合并机制的引入正从这两个层次上改善着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成为消除非正常企业亏损的有效手段。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企业合并之风,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更大化而进行的一种企业扩张行为。其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河北省保定市和湖北省武汉市,并由此开始迅速扩展,在短短数年内,就形成了一股企业合并的浪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8年底,全国被兼并的企业已超过1500家,尤其是河北、河南、广东、江苏、四川等省,被兼并企业超过100家。到1993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业被兼并,其中也不乏混合合并。从我国近些年的企业混合合并案来看,目前我国存在的混合式企业合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企业合并形式多元化。企业混合合并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种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合并。从我国目前的企业混合合并来看,行业覆盖面极广,如1987年华闽投资收购闽信集团案、1990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收购中信泰富案、1993年银建国际财务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合并案等,都使企业最终成为一个综合性生产经营实体。以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首都钢铁公司的混合合并案为例,其通过大量混合合并,使

其经营部门由单一的钢铁业扩展到电子、机械、建筑、有色金属、轻纺、化学、造船、旅馆等十多个部门,成为一家国际性的大型混合联合公司。此外,从地域上来看,既有同地域合并,也有跨地域合并;从所有制形式来看,既有同种所有制合并,也有跨所有制合并;从产权转让方式来看,多为购买式兼并,但也有承担债务式、吸收股份式、控股式兼并,还有其他多种合并方式。

2.很多外商将混合合并视为进入中国市场较为安全和高效的方式,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在目前我国实施严格的外资产业政策和外商对我国市场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以混合并购进入中国市场被外商认为是较为安全和高效的方式。如在粤海投资收购深圳啤酒厂、麦芽厂和中山威力洗衣机厂,岘壳集团并购顺德华宝公司,中策控股太原橡胶厂等典型案例中,外资都是以对我国的多个企业进行混合并购的方式进行的。如1992年至1993年的中策公司[1]收购案。中策公司先后购买了太原橡胶厂、杭州橡胶总厂、杭州啤酒厂、杭州低压电器厂的资产,组成四家合资公司,并于1992年与福建省泉州市41家国有企业合资成立泉州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与大连轻工系统101家企业合资成立大连中策轻工总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北京啤酒厂、青岛制药厂等国有企业也被中策公司收购,形成了当时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中策现象”。

3.中国企业对外资的兼并多是以借“壳”上市为主要目的.中国的海外企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达到两万余家,资产高达数千亿元人民币。这些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中国国内的企业通过海外跨国兼并形成的,且多是以借“壳”上市为目的。中国企业的海外借“壳”上市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如当时香港最大的上市电子集团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由于财务危机而濒临倒闭,在这种情况下,中银集团与华润联手组成了新琼企业有限公司,先后向康力注资

4.37亿港币,解救了康力,而康力67%的股权则转移到新琼企业手中,从而拉开了中资企业在香港兼并收购、买壳上市的序幕。这种借“壳”上市的兼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企业的资金筹募,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并使企业迅速建立起较高的知名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与横向合并与纵向合并相比,混合合并更具隐蔽性,其合并的真实意图一般很难被识破,从而在客观上逃避了法律的严密监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合并还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企业可以利用混合合并实现企业的迅速扩张,发展多种经营,开拓和占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