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一单元的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混合运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于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对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解决混合运算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画、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算规则。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三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教学⽬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字母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较、抽象、概括能⼒,培养学⽣的符号感。

3、培养学⽣的观察能⼒和概括能⼒。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导⼊新授1、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师⽣交流后,课件出⽰李叔叔骑车旅⾏的场景:骑车是⼀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呢!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回答)3、师⼩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探索发现第⼀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1、课件继续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共骑了多少千⽶?”学⽣⼝头列式,教师板书出⽰: 40+56=96(千⽶) 56+40=96(千⽶)你能⽤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个等式吗? 40+56=56+40你还能再写出⼏个这样的等式吗?学⽣独⾃写出⼏个这样的等式,并在⼩组内交流各⾃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喜欢的⽅式表⽰出来。

全班交流。

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符号来表⽰:△+☆=☆+△;可以⽤⽂字来表⽰:甲数⼗⼄数=⼄数⼗甲数。

3、如果⽤字母a、b分别表⽰两个加数,⼜可以怎样来表⽰发现的这个规律呢?a+b=b+a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复习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材第17~31页。

知识梳理一、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b+c)二、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b×a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78×(125×8)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a-b)×c=a×c-b×c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a÷(b×c)复习目标1.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提高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难点复习重点: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复习难点: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运算定律教学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在理解加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通过简单的举例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明白这些抽象的概念。未来,我需要寻找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动画、实物操作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运算定律的实际应用。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意识到理论介绍部分可能过于枯燥,导致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更紧密地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增强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够将运算定律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提高表达和倾听能力,发展团队协作精神。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探索运算定律的新用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基本概念。这些定律是简化计算过程的关键,它们在我们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例子,展示如何运用运算定律简化计算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加法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和乘法分配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运算定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游戏得分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算式卡片来演示运算定律的基本原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规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规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规范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小数点的作用与性质;
2. 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范;
3. 研究多位数间的加减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加减法的运算规范,小数点的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算中遇到小数点的运算规范。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
1. 重新复加减法的运算规则,重点在运算的顺序和规范上,引导学生书写清晰、整齐。

2. 进一步研究小数点的作用与性质,以及加减法中小数点的运算规则。

3. 研究两、三个数的加减法,并注意它们运算顺序的变化与计算过程的规范。

四、教学过程
1. 复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 引入小数点的基本概念,讲解其作用和性质。

3. 讲解加减法中小数点的运算规则,如何进行计算。

4. 练两、三个数字的加减法,包括运算符的放置及小数点的处理。

5. 提供一些小游戏和趣味练,以活跃气氛。

五、教学评估
1. 利用一些小测试,检查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2. 上课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运算规范:
+ +
————————
+ +
小数点的性质:
- 点前后分别表示整数和小数部分
- 点可以移动,但不改变数值
- 点后无数字则为整数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上的练习,完成相关的课外阅读和练习。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但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分数加减法。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实例。

2.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利用PPT展示一个实际情境,如分蛋糕,引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计算分蛋糕的分数加减法。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实例。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分数加减法运算。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分数加减法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可以设置一些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192+96 =200+88=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

本单元把相加法运算定律和相乘法运算定律放在1起学习,学生在学习了相加法运算定律后,再学习相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在简便计算这1部分教育教学教学中,相除了安排相加法、相乘法的简便计算外,还安排了相减法和相除法的简便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材的1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1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1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1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1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1、本单元教育教学教学内容:1.相加法运算定律。

2.相乘法运算定律。

2、重难点设置:重点:相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相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相减法的运算性质、相除法的运算性质。

难点: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1定的抽象性。

好在学生通过第1阶段的学习,对相加法和相乘法的1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育教学教学的有利条件。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育教学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的理性认识。

学生易错点是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只是模仿着运用运算定律而不理解,只有对运算定律的内涵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后才能达到正确灵活地运用。

1.使学生认识相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相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理解相加法和相乘法运算定律的内涵,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1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归纳、概括运算定律的过程,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构与解构过程,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应用方法。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操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及运用。

–灵活应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单元。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等。

3.教学环境:整洁、安静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口算练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和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为本节课的主题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1.引入新知识:介绍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两个定律的作用及意义。

2.示范运算:在小黑板上演示几个简单的运算例题,引导学生熟悉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方法。

3.练习巩固:让学生自主完成几道练习题,检验他们对于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掌握程度。

三、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经验和方法。

•学生展示:请一些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解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解题技巧。

四、作业布置•布置当堂作业: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留给的作业,巩固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时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学生在运用定律解决问题时还有些犹豫。

下节课我将通过更多的实例练习和生活应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条定律的应用方法。

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一、教课内容运算定律二、教材剖析1、相关运算定律的知知趣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好的认知构造。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归纳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易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巧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三、教课目的指引学生研究和理解加法互换律、联合律,乘法互换律、联合律和分派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易运算。

2、培育学生依据详细状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想的灵巧性。

3、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四、教课重、难点要点:研究和理解加法互换律、联合律,乘法互换律、联合律和分派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易运算。

难点:研究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易运算。

五、教课策略1、充足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使学习的迁徙。

2、增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使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表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育学生灵巧、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1加法运算定律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联合详细的情境,指引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进行一些简易运算。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自主研究、合作沟通,感觉成功的欢乐,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踊跃感情。

(2)培育学生察看,比较,抽象,归纳的初步思想能力。

教课要点与难点1、要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互换律和联合律的含义。

2、难点:指引学生抽象归纳加法互换律和加法联合律。

课型新讲课教课时间: 4 课时第一课时加法互换律一、创建情境导入教师解说“反复无常”的故事师:你们为何发笑?生:猴子太愚笨,其实每日吃到的桃子是相同多的。

师:你如何证明是相同多的?生: 3+4=7 4+3=7 3+4=4+3师:吃法不一样,但每日吃到的桃子的总数目是相同多的。

这就是我们今日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互换律。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
习教案
XXXXXX
课题: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整理和复
课时安排:1节课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提升学生的掌握水平。

2.系统化、条理化地整理本单元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研究能力,提高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构建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如何有序整理知识,并能够形成完善合理的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梳理
25个小组,每组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

每组
种5棵树,每棵树浇2桶水。

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
2.要浇多少桶水?
3.加人数?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回顾本单元知识。

二、理清脉络归纳整理
学生分组合作整理知识网络,老师参与其中。

小组内整理完成后汇报交流。

三、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练设计: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35分)。

355+260+140+245
102×992×125
645-180-245
382×101-3824×60×50×835×8+35×6-4×35
让学生分享解题方法和用到的运算定律,并讨论解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加法结合律、交换律。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科书17、18页例1,2.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2.加法结合律。

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因数一样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都不一样,但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

(5)他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积怎么样?(积是一样的)老师概括: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的。

3.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咱们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讨论、概括,老师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公式表示能用a、b、c三个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板书:(a×b)×c=a×(b×c)板书设计教学反思②4×25+2×25:先算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的各多少人,再算总人数。

提问:分别计算以上两种方法,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发现:(4+2)×25=4×25+2×25。

提问:你从这三组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a×(b+c)=a×b+a ×c【课堂作业】1.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2.填空:(32+35)×4=()×4+()×4(62+12)×3=()×()+()×()3.把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32×48+32×52 20×17+20×1520×(17+15)(5+8)×2424×5+24×8 32×(48+52)【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实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实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能够识别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三角形的认识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内角和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

2.教学难点:三角形分类的方法,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红绿灯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特点。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

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加深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

3.巩固练习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分类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分类。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边和角,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分类方法: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三角形分类。

3.巩固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内角和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内角和。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内角,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让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内角和。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图形的特点。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征: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梯形有一对底边平行。

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巩固练习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物品,巩固图形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单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一起学习,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再学习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教学中,除了安排加法、乘法的简便计算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1.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

二、重难点设置:重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

难点: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好在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的理性认识。

学生易错点是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只是模仿着运用运算定律而不理解,只有对运算定律的内涵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后才能达到正确灵活地运用。

1.使学生认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理解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的内涵,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归纳、概括运算定律的过程,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构与解构过程,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2.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算定律建构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内化运算定律。

3.强调形式的归纳与意义的理解相结合。

4.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和区别。

1 加法运算定律4课时2 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加法交换律教材第17页的内容及第19页练习五的第2、第3题。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

2.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认识、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难点: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多媒体课件。

带着问题听故事。

朝三暮四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位老人,他在家里养了很多很多的猴子。

有一年碰上粮食歉收,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地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们听了都高兴了起来。

生:大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生:猴子们太愚蠢,其实每天吃到的橡子是一样多的。

师:你怎样证明是一样多的?生:3+4=7(个)4+3=7(个)3+4=4+3师:对,两种吃法不同,结果每天吃到的橡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出概念,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呀?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1.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现在就请你仔细观察,旅行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生1:李叔叔上午骑行了40km,下午骑行了56km。

生2:所求的问题是李叔叔今天一共骑行了多少千米?师:你会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所要解答的数学问题吗?生1:上午骑行的路程+下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生2:下午骑行的路程+上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师:你会列式解答吗?自己尝试一下。

(学生口述汇报)生:40+56=96(千米)(教师板书)(老师引导说“40+56”是用上午骑的40千米加上下午骑的56千米)师: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生:56+40=96(千米)(教师板书)(教师引导说“56+40”是用下午骑的56千米加上上午骑的40千米)师:同样的一张旅行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起来,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生: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教师板书:56+40=40+56)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道算式,说说你的发现?生: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提出猜想,举例验证。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学生给出的结论中的“。

”改为“?”)。

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做什么?生:验证。

师:验证猜想,需要怎样的例子?生:应该多举几个例子,多观察几组不同的算式,才能从中发现规律。

师: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吗?(学生举例验证)3.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师: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口述,师随即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师: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归纳得出了这条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意图: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无数”的概念。

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加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师:在数学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们可以怎样简洁地表示?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师:还可以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生1:▲+★=★+▲生2:用字母来表示,如a+b=b+a。

(板书)【设计意图:通过汇报探究结果,并且把探究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今天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过程吗?生:“倾听故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

师:在数学归纳、推理中,经常要用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板书)这一数学方法。

师:你还有其他方面的收获吗?生:某些数学运算定律,我们可以使用符号或者字母来表示。

师:用符号或者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体现了数学的“符号化”思想。

【设计意图:明确“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法交换律40+56=96(千米)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56+40=96(千米)a+b=b+a(“符号化”思想)40+56=56+40 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加法交换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亲身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总结规律”这一探究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通过猜想、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类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766+589=589+()300+600=()+()□+△=△+()()+()=b+aa+15=()+()()+65=()+35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5+49+75=()+()+()(考查知识点: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能力要求:多个数连加灵活使用加法交换律)B类1.判断下面等式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说明理由。

(1)a+45=54+b(2)380+20=30+370(3)3×60=60×3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48+276607+148(考查知识点:加法交换律的特征;能力要求:会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的验算)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 766600,300□a,b15,a35,652. 25+75+49或49+25+75B类:1. (1)不是,等号两边的数不相同。

(2)不是,等号两边的数不相同。

(3)不是,不是加法运算。

2. 324755验算略教材习题教材第19页练习五2.145验算:89+56=145655验算:348+307=655905验算:480+425=905392验算:274+118=392494验算:456+38=4942970验算:2847+123=29703.+3678135296367211417133278114156213374135171213270431296332374431592怎样计算略。

特点:以加号所在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

加法结合律教材第18页的内容及第19页练习五的第1、第4、第5题。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培养应用意识。

2.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渗透符号意识。

3.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难点: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多媒体课件。

课件出示:口算下面两题50+70+30240+105+95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师:针对先算70+30和105+95提出质疑: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设计意图:通过口算练习,为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奠定基础,做好铺垫】(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师:读上面的情景图,说说你发现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生1:所求的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骑行了多少千米?生2:已知李叔叔第一天骑行了88km,第二天骑行了104km,第三天骑行了96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