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概念创新设计

合集下载

现代建筑中的创新剪力墙设计案例展示

现代建筑中的创新剪力墙设计案例展示

现代建筑中的创新剪力墙设计案例展示概述剪力墙是一种常用于建筑结构中的抗震和抗侧向力的结构元素。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提出,剪力墙的设计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现代建筑中的创新剪力墙设计案例,展示不同建筑中采用的创新设计理念和技术。

案例展示案例一:中国国家大剧院(鸟巢)中国国家大剧院,俗称“鸟巢”,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奥林匹克公园内,是一座标志性现代建筑。

其中,剧院的建造采用了创新的剪力墙设计,使其成为一座抗震能力极强的建筑。

该剧院主体结构由一个下沉式的钢筋混凝土双曲面薄壳结构构成。

设计师利用这一特点,巧妙地将剪力墙融入整个建筑结构中。

通过在薄壳结构内部设置了多个剪力墙,使其起到了增强整体抗震性能的作用。

这种创新的设计思路不仅保证了建筑的安全性,还兼顾了建筑的美观性。

案例二: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位于中国上海的超高层建筑,是目前全球第二高的摩天大楼。

该建筑的剪力墙设计采用了创新的环形剪力墙技术,使其成为一座具有卓越抗震性能的建筑。

环形剪力墙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一系列环状的剪力墙,将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进行增强。

这种设计理念首次在上海中心大厦中得到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

通过这种创新的剪力墙设计,上海中心大厦成为了一座安全可靠的超高层建筑。

案例三: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村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村是为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而建造的一个综合性建筑群。

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师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剪力墙系统,名为“层间加勒比泳池”。

这个剪力墙系统将剪力墙细分为多个小块,并设置在建筑结构的各个层间。

这样,在地震发生时,这些小块剪力墙能够分散地承担水平荷载,从而提高了整体抗震性能。

同时,这种设计还为奥运村增加了多个游泳池,满足了运动员们的健身需求。

现代建筑中的创新剪力墙设计为建筑提供了更高的抗震能力和结构稳定性。

通过巧妙地将剪力墙融入建筑结构中,设计师可以兼顾建筑的美观性和安全性。

关于抗震建筑结构创新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

关于抗震建筑结构创新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
三 、 种 防 震 、 震 、 震 的 创 新 想 法 多 减 抗 1 集 装 箱 式 房 屋 建 筑 ( 有 优 越抗 震 性 能 ) 、 具 本 文 的 研 究 背 景 主 要 在 两 方 面 。 一方 面 是 :0 8年 “ ・ 2 四 20 5 1” 川 汶 川 大 地 震 造 成 了 巨 大损 失, 中 就 包 括 大 量 房 屋 倒 塌 。 筑 物 其 建 2钢结构房屋 ( 、 具有 优越 抗 震 性 能 ) 3 多 层 内框 架 房 屋 : 、
外 墙 为 砖 墙 垛 ( 壁柱 ) 重 , 或 承 内柱 为钢 筋 砼 柱 承重 的房 屋 4、 层 砌 体 房 屋 : 多 以砌 体 ( 筋 砌 体 或 配 筋 砌 体 ) 震 墙 为 抗 震 结 构 体 系, 中 无 抗 其 以横 墙 承 重 为 主 的 结 构 体 系 较 为 有 利 。承 重 横 墙 兼 作 横 向 抗 震
的破 坏 率 相 当高 。
有 较 好 的 抗 震 性 能 。 当 有 强 大 地 震 能量 时 , 以 依 靠 钢 材 的 弹 性 可 变 形 来 消 化 强 大 外 力 , 柔 克 刚 . 时 钢 构 架 中 的 钢 柱 和 桩 基 采 以 同
用 刚 弹 性 连 接 , 个 钢 骨 架 也 可 通 过 刚 弹 性 连 接 构 成 整 体 , 此 整 因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案 中, 已经 出现 了 新 的 结 构 , : 国纽 约 如 美 的4 2层 高层 建筑 物 。 在 于 基 础 分 离 的 9 建 8个 橡 胶 弹 簧 上 , 日本 的 建 在 弧 型钢 条 上 防 地震 建筑 物 .前 苏 联 的 建 在 与 基 础 分 离 的 沙 垫 层上 的建 筑 物 , 以及 在 中国 已 经 获得 了美 国 、 国 和英 国 发 明 专 利 中 权 的 , 柔性 隔震 、 震 、 震建 筑 结 构 与 抗 震 低 层 楼 房 加 层 结 构 , 刚 减 消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新策略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新策略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新策略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这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不仅是城市繁荣的象征,更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梦想。

然而,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却时刻威胁着高层建筑的安全。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一系列新的抗震设计策略应运而生。

一、结构体系的创新传统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在抗震性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提高抗震能力,新的结构体系不断被研发和应用。

1、巨型框架结构巨型框架结构由大型的主框架和小型的次框架组成。

主框架通常由巨型柱和巨型梁构成,具有很强的承载能力和抗侧刚度。

在地震作用下,主框架能够有效地抵抗水平力,保护次框架和建筑内部的结构不受破坏。

2、悬挂结构悬挂结构将建筑的大部分楼层通过吊杆悬挂在主结构上。

地震发生时,悬挂部分可以通过摆动来消耗地震能量,减轻主结构的负担,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

3、隔震结构隔震结构是在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通常采用橡胶支座等隔震装置。

隔震层能够有效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降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二、材料的优化选择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着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

在新的抗震设计策略中,对材料的选择和优化也成为了关键环节。

1、高强度钢材高强度钢材具有更高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和变形。

在高层建筑的框架、支撑等关键部位使用高强度钢材,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和抗震性能。

2、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耐久性和韧性。

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和添加纤维等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抗震性能,减少裂缝的产生和扩展。

3、新型复合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和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点。

将这些材料用于加固和修复高层建筑的结构构件,可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三、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往往基于规范的规定和经验公式,难以准确反映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真实性能。

简述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

简述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

简述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阶段,通过合理分析和设计结构,使建筑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抗震能力,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需要考虑以下方面:1. 结构整体性: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连通方式,使整个建筑结构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以提高抗震能力。

2. 建筑材料:选用合适的材料,如高强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提高抗震能力。

3. 结构体系:选择适当的结构体系,如框架、剪力墙、桁架等,以满足地震作用下的荷载传递要求。

4. 抗震设计要素:考虑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力、垂直力、剪力等,确定结构的尺寸、强度、柱网布置、墙体厚度等参数,以满足设计要求。

5. 结构连接:合理设计结构连接,如梁柱连接、墙体与结构连接等,以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

6. 附加构件:增设抗震构件,如减隔震、阻尼器等,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目的是在建筑设计早期阶段,通过合理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尽可能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危害。

这样可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的初期阶段,考虑地震影响和力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布局、形式、材料、连接方式等方面的综合设计,以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前考虑抗震性能: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在初期阶段就将抗震性能的考虑纳入设计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形式和结构系统的选择,以及考虑地震产生的荷载、地震波传播路径等因素,在建筑结构设计的初期就提出合理的抗震方案。

2. 综合设计思路: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综合考虑建筑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的设计过程,不仅仅追求单一方面的抗震性能,还要考虑结构的可行性、经济性、舒适性等因素。

3. 满足抗震设计要求:结构抗震概念设计需要满足国家和地区的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挑战与创新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挑战与创新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挑战与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拔地而起。

这些高层建筑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然而,高层建筑在面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其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成为了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地震作用的复杂性。

地震是一种随机的、多维的动力作用,其频谱特性、持续时间和强度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由于其自振周期较长,容易与地震波中的长周期成分发生共振,从而导致结构的破坏。

此外,地震作用在不同方向上的强度和频谱特性也可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设计中考虑多维地震作用的影响。

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但在抗震设计中也存在着各自的难点。

例如,框架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容易出现梁柱节点的破坏;剪力墙结构虽然具有较好的抗侧力性能,但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混凝土开裂等问题;框架剪力墙结构需要合理地协调框架和剪力墙之间的受力关系,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能;筒体结构在角部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局部破坏。

高层建筑的高度和复杂性也给抗震设计带来了诸多困难。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抗倾覆能力和整体变形等问题。

同时,高层建筑中的竖向构件往往承受着巨大的轴力,这对混凝土的强度和钢筋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高层建筑中的设备和管道系统也会增加结构的自重和非结构构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抗震设计的难度。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工程师们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不断进行创新。

在结构体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结构形式,如巨型框架结构、悬挂结构和隔震结构等。

巨型框架结构通过设置大型的主框架和次框架,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抗侧力性能;悬挂结构将建筑物的大部分重量通过吊杆悬挂在核心筒上,减小了结构的地震响应;隔震结构则是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如橡胶支座等,将地震能量隔离和消耗,从而保护上部结构的安全。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摘要】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失,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抗震设计原则包括了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等。

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了减震设备的应用和加固结构等措施。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抗震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建筑结构的安全保驾护航。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必不可少,未来的趋势将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对抗震设计的思考也逐渐向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地震灾害、原则、方法、重要性、发展、必要性、未来趋势、思考。

1. 引言1.1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抵抗能力和安全性。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人员伤亡。

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及其使用者安全的关键。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韧性、采用合适的抗震措施等。

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地震的频率来选择,包括减震结构、加固结构、防震设备等。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抗震设计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完善设计方案,才能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正文2.1 地震灾害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地震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墙体开裂、结构损坏等现象,进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城市功能瘫痪等严重后果。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及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及方法

TM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及方法李淑彦 秦皇岛市建筑设计院摘 要: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各地高楼林立。

多功能的居住环境以及简洁美观的立体效果,已然成为人们对建筑设计的主流追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设计中普遍采用结构复杂的建筑体系,这在保证建筑拥有足够多使用空间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工作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地的高层建筑纷纷拔地而起,速度惊人。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一直以来就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要使工程建设真正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带来的危害,把握好抗震设计是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以及应对的方法。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1.1 选择合适的地基 由于施工场地的地质环境不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一块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开展施工,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害。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要求基础要有一定的埋置深度。

埋深基础四周土壤的被动土压力,能够抵抗高层建筑承受水平载荷所产生的倾覆和滑移。

天然地基基础埋深为建筑高度的 1/15,桩基基础埋深为建筑高度的 1/18。

针对地下室分缝处,应有 500 以上空隙用砂回填夯实;若地下室一面为开口,应保证开口以下至少 2 米以上覆土。

此外,还要尽可能地错开地震周期与在建项目的自振周期,用以防止建筑结构产生共振损坏。

1.2 增强建筑的整体性建筑物作为许多细节构件连接而成的整体,是一个具备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能否承受地震惊人的破坏力量,全看各构件间能不能实现协调工作、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

所以说,建筑物的整体性能不但是建筑抗震的首要条件,还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一般来说,每层楼盖应足以起水平隔板作用。

我国抗震规范推荐钢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压型钢板现浇钢筋凝土组合楼板或非组合楼板, 对超过 12 层的钢结构, 必要时可设置水平支撑。

抗震建筑设计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抗震建筑设计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抗震建筑设计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地震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人们在抗震建筑设计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震建筑设计也经历了多次技术发展与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抗震建筑设计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一、结构抗震设计的技术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是抗震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结构抗震设计经历了从传统的抗震设计到现代化的抗震设计的转变。

传统的抗震设计更多依赖于经验公式和经验模型,而现代化的抗震设计则更加注重基于科学原理和先进技术的分析和计算。

在结构抗震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值得关注。

首先是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的提出和应用。

这种设计方法以建筑物的性能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考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以及建筑物的可修复性和适应性等因素,来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其次是基于隔震和减震技术的设计方法的应用。

隔震和减震技术可以通过减小地震作用传递到结构的能量,从而减少结构的震动响应。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

另外,近年来,新型结构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也为抗震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钢结构等材料的应用,以及先进的结构分析和计算方法的发展,都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

二、监测与预警技术的创新地震监测与预警技术在抗震建筑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和建筑物的震动响应,提前发现地震的到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

传统的地震监测与预警技术主要依赖于地震台网和地面加速度观测站等设备。

然而,这些设备的部署和维护成本较高,并且覆盖范围有限。

近年来,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卫星遥感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型的监测与预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部署大量的无线传感器,可以实时地监测建筑物的震动响应,并将数据传输到中心服务器进行分析和处理。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大城市中高层建筑数量持续增加,这些高楼不仅代表了城市繁荣,也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地震风险,因此需要更为先进的抗震设计与技术。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社会安全的关键因素,在这些地区,需要深入研究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以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害和风险。

本文旨在分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并探讨优化方法,为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性能;分析优化前言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性能的分析和优化不仅关乎建筑物本身的安全,更关系到城市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必须在兼顾建筑美学和功能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其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抗震性能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抗震性能良好的高层建筑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减轻结构损失,降低修复和重建成本,这对于社会和个体而言都有利,尤其是在地震频繁的地区。

高层建筑通常承载着城市的重要功能,如商业、住宅、办公等,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能够在地震后更快地恢复正常运营,有助于维护城市的正常功能。

抗震性能的提高有助于减小地震灾害对社会造成的冲击,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

灾害后,能够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减轻社会的紧张氛围。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求结合先进的科技和工程手段,推动工程技术的创新,抗震性能的提高不仅仅是对基础理论的验证,更是对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的体现。

抗震性能是高层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关系到建筑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的安全性、可维护性和经济性。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强调抗震性能是建筑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优化措施2.1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合理的结构参数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的核心,结构参数的优化涉及到建筑物的几何形状、材料的选择以及支撑系统等方面。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实例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实例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实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建筑抗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措施,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以及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及影响因素。

2.了解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包括场地选择、建筑布局、结构体系等。

3.熟悉常见的抗震加固措施,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判断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3.能够提出针对现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措施,并分析其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增强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及影响因素。

2.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场地选择、建筑布局、结构体系等。

3.抗震加固措施: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4.实际案例分析:分析地震中受损的建筑,探讨抗震设计的优缺点。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等。

2.讨论法:分组讨论抗震加固措施的优缺点,分享讨论成果。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抗震设计的实践应用。

4.实验法:安排地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相关教材。

2.参考书:地震工程、建筑结构抗震等领域的专业书籍。

3.多媒体资料:地震波传播特性、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案例的视频和图片。

4.实验设备:地震模拟实验设备、结构抗震实验设备等。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记录学生的表现,占总评的30%。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规范与实践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规范与实践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规范与实践在当今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这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

然而,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给高层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它会导致地面震动、建筑物摇晃、结构破坏甚至倒塌。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由于其高度较高、重心偏高、结构复杂等特点,在地震作用下更容易受到破坏。

一旦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发生倒塌,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如日本、智利等,曾经发生过因地震导致高层建筑倒塌的惨痛事故。

因此,为了保障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规范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抗震设计规范。

这些规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设防烈度地震设防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遭受的地震最大烈度。

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设防烈度,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2、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对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的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体系在抗震性能上各有优缺点,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使用功能、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

3、抗震计算方法抗震计算方法是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内力和变形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抗震计算方法包括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

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物的复杂程度和地震设防烈度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4、构造措施构造措施是保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框架结构中,应设置足够的箍筋和纵筋,以提高柱子的抗震能力;在剪力墙结构中,应保证墙体的厚度和配筋,以增强墙体的抗震性能;在节点处,应采取加强措施,以保证节点的可靠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分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分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分析摘要:近年来建筑施工技术日新月异,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快速成长,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动力。

建筑功能不断优化改良,已经成为衡量建筑建设效果的重要指标。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理念正处于快速更新的阶段,抗震设计趋于科学合理。

就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展开讨论,并提出可行地实施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原则1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地特点首先,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必须要针对结构受力情况进行检测分析。

由于建筑结构无论从整体柔韧性上还是整体承载力方面,都需要综合考量受力的稳定与均衡,而这对建筑在较大震动情况下是否可以保持稳定造成了一些影响。

因此,在实际结构设计期间,必须要对建筑受力状态进行综合考量分析,对结构与连接点的连接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检测,这样才能够保证一旦发生地震,也不会对建筑造成较大的能量冲击。

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建筑在地震当中始终维持受力平衡,避免主体结构因此而受损。

其次,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轴向变形问题,高层建筑工程承担的竖向荷载量比较大,不仅存在一些轴向变形问题,还可能会对连续梁的弯矩造成一些影响,进而导致在负弯矩值变小的同时增大正弯矩值。

因此,在抗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轴向变形情况进行准确计算,从而准确调整下料长度,避免剪力与位移造成较大影响。

最后,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延展性,结构延展属于建筑设计期间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些中低层建筑延展性比较小,而高层建筑延展性比较大,这导致在地震发生之后,高层建筑出现变形的概率也更大。

为了降低在地震当中高层建筑出现较大变形导致构件损坏,就需要在结构设计上采取一定措施来改善建筑结构延展性,提升建筑结构使用效果。

2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2.1建筑场地选择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结合地质条件选择合适地区域,对于大多数建筑物,选择一个稳定的地基非常重要。

设计师应该优先选择地壳稳定和不存在潜在地质灾害的区域建造建筑物,并且需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等因素设计相关抗震技术方案。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结构体系创新研究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结构体系创新研究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结构体系创新研究摘要:高层建筑施工当中,需要结合抗震设计强化建筑本身的防震性能,这样才能够有效延长建筑使用寿命,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本文针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结构体系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引言经济发展促进了建筑的发展,而建筑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完善的建筑系统、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稳定的建筑结构对于城市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

当前,在规划高层建筑物时,不仅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还要考虑结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考虑到建筑物的美观性和经济性。

结构设计应坚持以适当的材料应用、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和设计技术,以确保建筑使用的性能和持久性,以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一、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分析1.结构的刚度和柔度要相互协调在高层建筑设计当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的工程建设情况思考问题,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前模拟高层建筑设计内容,并通过重复的实验了解该建筑地形的抗震性质。

接下来设计师结合自己专业知识的掌握,从表到里一步一步地设计高层建筑的内部结构。

与此同时,设计人员需要加强对建筑工程中所需要使用的建筑材料开展审核和筛选工作,选择质量较高的建筑材料和钢筋材料,能够有效优化建筑设计的防震效果。

2.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工程建筑设计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符合地震设计要求。

例如有些建筑并不十分常见,位于市中心的规划区域,那么在设计当中需要把这些建筑物作为防震保护设计的重要对象。

地震在来临之前首先会产生大量的震动,在地震之后还会有余震,在此过程中震动会对建筑结构产生影响,考验了建筑的结构稳定性。

设计工作人员在防震设计中需要注重结构的整体规则性,优化建筑结构细节,尤其是对关键结构进行加固和保护,提升设计效果。

二、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1.科学合理地选择高层建筑材料高层建筑设计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视,需要采用优质的材料完成建筑的建造。

设计人员需要掌握楼体设计中哪一部分适合什么样的建筑材料,明确材料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要求。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城市建筑密集度增加,建筑结构抗震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抗震结构设计尤为重要。

地震是一种突发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理念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抗震设计的基本理念、抗震设计的方法和标准以及抗震设计中的创新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震设计的基本理念抗震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指设计及构造建筑结构时,要考虑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影响,从而使建筑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震作用的研究:抗震设计首先要充分了解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规律和影响。

通过对地震波的频谱分析和地震动力学模拟,确定地震作用的烈度和频率,为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2. 结构性能的评定:抗震设计要考虑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通过结构动力学分析和非线性计算,评定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破坏机制,为合理设计提供基础。

3. 设计参数的确定:根据地震作用和结构性能评定,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参数,包括结构体系、材料选用、构造技术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4. 抗震措施的采取: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如加固设计、消能设计、减震设计等,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二、抗震设计的方法和标准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方法和标准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抗震设计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和标准:3. 国家标准:在抗震设计中,还要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2010)等,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要求,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

4. 抗震设防烈度:在抗震设计中,还要根据地震烈度以及地震动特性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以此为基础设计结构的抗震能力。

三、抗震设计中的创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震设计中也涌现出许多创新技术,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筑抗震设计前沿技术研究

建筑抗震设计前沿技术研究

建筑抗震设计前沿技术研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地震是一种难以预测且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领域至关重要的环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抗震设计的前沿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新型抗震材料的应用材料是建筑的基础,新型抗震材料的出现为建筑抗震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等材料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强度钢材具有更高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力,同时减少钢材的使用量,降低建筑自重。

高性能混凝土则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此外,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也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崭露头角。

FRP 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点,可以用于加固既有建筑结构,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将 FRP 片材粘贴在混凝土梁、柱的表面,可以有效增强构件的抗弯和抗剪能力。

二、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创新。

它通过在建筑物底部设置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

常见的隔震装置有橡胶隔震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等。

橡胶隔震支座由多层橡胶和钢板交替叠合而成,具有良好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

在地震发生时,橡胶隔震支座能够通过水平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摩擦摆隔震支座则利用滑块在弧形轨道上的滑动来实现隔震效果,其具有自复位能力和较好的耗能性能。

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坏程度,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

例如,在一些医院、学校等重要公共建筑中采用隔震技术,可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这些建筑能够正常使用,为救援和避难提供保障。

三、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消能装置,消耗地震能量,减轻结构的地震响应。

常见的消能装置有金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

金属阻尼器利用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来消耗能量,具有构造简单、性能稳定等优点。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导言汶川5.12地震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便高达八千亿元,而人员伤亡更是触目惊心。

由此可见,建筑结构优质抗震设计尤为重要,可显著降低地震灾害伤亡人数,并控制直接经济损失。

因此从设计层面如何有效提升框架结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尤其是建筑在强震作用影响下的预防倒塌性能,成为我们应主力探讨的重要课题。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1.采用隔震设计技术营造以柔克刚效果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技术是一类效果显著的新型工程抗震方式,我们可通过安放消能隔震装置,例如隔震垫、橡胶于结构建筑基础与底部之间,将基础同上部结构有效隔开,进而令其动力作用与性能有效改变,显著减轻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营造以柔克刚的良好建筑结构抗震效果。

通过国内外工程实践与大量试验证明,该隔震设计体系可令结构水平加速度地震反应有效下降约百分之六十,进而控制或消除了建筑结构受到地震的损坏影响程度,提升了建筑物与空间内部人员的安全水平。

一般来讲该隔震体系技术拥有强大的垂直方向承载力,可达到五十至两千吨,同时该设计技术体系拥有较大垂直向压缩刚度,相应的其水平向具有的变形刚度有限,仅为每毫米四分之一千牛至每毫米一点八千牛,而其在水平向变位极限值則较大,最大可达到五十厘米,并具有较充足的初始刚度,可抵抗轻微地震与风荷载。

一旦发生强烈地震时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柔性自由滑动。

而倘若发生了较大变形则会回升刚度,发挥一定的限位与保护作用。

其中采用橡胶钢板夹层隔震垫可有效发挥显著复位能力,通过实践研究不难发现,其在众多地震灾害中均能产生瞬时自动复位。

再者该类技术方式构建的隔震装置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其服务使用寿命高达七十年左右,因而远远高出一般住宅、民用建筑使用期限五十年的寿命要求。

另外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式主要使用在重要多层与低层建筑中,例如学校、医院、科研机构、商场与各类重要职能单位建筑。

2.减震消能结构抗震设计方式减震消能结构抗震设计方式主要指位于某些建筑结构部位,例如剪力墙、支撑、连接缝、节点或连接件等位置合理设置消能元件或阻尼装置,利用该消能装置内含的非线性摩擦滞回变形进行能量耗散,或对地震能量进行吸收,进而降低主体建筑结构竖向与水平向的地震反应,避免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倒塌或破坏现象,以实现抗震、减震科学目标。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创新技术有哪些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创新技术有哪些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创新技术有哪些在当今建筑领域,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建筑结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还为建筑赋予了独特的形态和功能,满足了人们对于高品质建筑的需求。

一、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1、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和良好的工作性能。

它通过优化配合比,使用优质的原材料和外加剂,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强度和抗渗性能。

这使得建筑物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减少构件尺寸,增加使用空间,同时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由纤维(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和树脂基体组成,具有高强度、轻质、耐腐蚀等优点。

在建筑结构中,FRP 可用于加固混凝土构件,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也可用于制作新型的结构构件,如梁、柱等,减轻结构自重,提高结构的跨越能力。

3、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性能。

在建筑结构中,可用于制作阻尼器,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吸收能量,减小结构的振动,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结构体系的创新1、大跨度空间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如网架、网壳、悬索结构等,能够实现较大的覆盖空间,满足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的需求。

这些结构体系通过合理的受力分析和优化设计,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创造出宏伟而独特的建筑形态。

2、可开合结构可开合结构能够根据使用需求改变建筑的形态和空间,如可开合屋顶、可移动墙体等。

这种结构形式增加了建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不同的活动和功能提供了多样化的空间。

3、仿生结构仿生结构借鉴自然界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原理,如蜂巢结构、叶脉结构等,设计出具有高效力学性能的建筑结构。

仿生结构不仅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还展现了独特的美学价值。

三、数字化设计技术1、建筑信息模型(BIM)BIM 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化模型的协同设计方法。

它整合了建筑结构的几何信息、物理性能、施工过程等多方面的数据,实现了设计、施工和运维阶段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的新型技术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的新型技术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的新型技术地震,这一自然界的巨大力量,常常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

而建筑物作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其抗震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的抗震技术应运而生,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突破。

基础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在抗震设计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技术。

它的原理就像是给建筑物穿上了一双“减震鞋”。

通过在建筑物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如橡胶支座、滑移支座等,将地震能量有效隔离和消耗,从而减少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

这样,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晃动幅度会大大减小,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消能减震技术则像是给建筑物安装了“减震器”。

在结构中合理布置消能部件,如阻尼器、耗能支撑等。

当地震能量传递到建筑物时,这些消能部件能够通过自身的变形和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阻尼器有黏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等,它们能够在地震中发挥重要的减震作用,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除了以上两种技术,还有一种新型的抗震技术——智能抗震技术。

这是一种将现代智能控制理论与传统抗震技术相结合的创新方法。

通过在建筑物中安装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地震作用和结构的响应,并根据监测结果自动调整结构的刚度和阻尼,从而实现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主动控制。

这种技术就像是给建筑物配备了一个“智能大脑”,能够根据地震的情况做出灵活的应对。

新型抗震材料的出现也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等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能够在地震中承受更大的荷载。

此外,形状记忆合金等智能材料也开始应用于抗震领域。

这些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发生形状变化,并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原状,从而消耗地震能量,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结构体系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

例如,装配式建筑结构在抗震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装配式建筑通过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和现场拼装,能够保证构件的质量和精度,同时通过合理的节点连接设计,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核心是什么?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核心是什么?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核心是什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包含了两个设计范畴,即概念设计和参数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主要针对地震的不确定性和有限元分析的近似性,从概念上,特别是从结构总体上考虑抗震的工程决策;建筑结构的参数设计主要是采用二阶段的抗震设求。

112021234)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5)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6)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03合理的结构布置:结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1)竖向构件沿周边对称布置;2)剪力墙带翼缘;3)承载力大的地方布置竖向构件。

12304充分发挥构件材料性能:延性(变形能力)要强。

结构在保持一定强度条件下,如具有稳定的塑性变形能力,则在地震中可消耗输入于结构的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力,防止结构发生严重脆性破坏或倒塌。

05整体性要好:整体性可防止结构构件及非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被震散掉落,同时它也是结构发挥空间作用的基本条件。

06合理设置抗震缝、伸缩缝、沉降缝。

07合理选择基础类型。

08施工质量要精良。

09造价要合理。

2301从抗震观点看,方形、矩形、圆形、正多边形等简单平面最有利。

平面伸出的翼部较长,有凹角,而且在某一方向上不对称,属于不规则平面,地震时,扭转效应将使远离刚度中心的翼肢端产生较大的位移而开裂、倒塌,或使凹角处产生应力集中而开裂。

这里要注意,即使平面规则、对称的建筑,仍要求质量和刚度的平面分布使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一致,否则扭转效应仍会发生,使远离刚度中心的构件产生较大的震害。

02建筑物竖向的刚度分布应均匀和连续不宜有刚度突然消弱的层次,否则地震时易造成塑性变形集中的薄弱层;也不宜使最上面几层的刚度减去太多,否则地震时易形成鞭梢效应,加重震害。

03体12条。

4在抗震概念设计中,人们应不仅着眼于小震不坏,还要考虑大震不倒。

长期实践使人们认识到,仅利用材料的弹性阶段去抗御罕遇的大地震是不明智的,应该利用材料的弹塑性性能通过构件以至结构的塑性变形性能来消耗地震时输入结构的能量。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最新发展趋势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最新发展趋势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最新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拔地而起。

然而,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对高层建筑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程实践的积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一、性能化抗震设计理念的深化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通常基于“设防烈度”,以确保建筑物在遭遇一定强度的地震时不倒塌。

然而,性能化抗震设计则更加注重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重要性以及业主的特殊需求,设定不同的抗震性能目标。

例如,对于医院、消防指挥中心等重要的公共建筑,要求在地震后能够迅速恢复功能;而对于普通的住宅和商业建筑,可能更侧重于保障生命安全。

性能化抗震设计的实现需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和结构分析方法。

通过建立详细的结构模型,分析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结构响应,从而确定结构的薄弱部位,并采取针对性的加强措施。

同时,性能化抗震设计也促进了新型抗震材料和构件的研发与应用,以满足多样化的抗震性能要求。

二、基于减隔震技术的广泛应用减隔震技术是近年来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一大亮点。

传统的抗震设计主要依靠结构自身的强度和刚度来抵抗地震作用,而减隔震技术则通过在结构中设置减震装置或隔震支座,有效地减少地震能量向建筑物的传递。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粘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等。

粘滞阻尼器通过液体的粘性阻力来消耗地震能量,金属阻尼器则利用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来吸收能量。

隔震支座则将建筑物与基础隔开,例如橡胶隔震支座,能够在地震时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从而减小地震反应。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还可以降低结构的造价。

在一些地震高发地区,采用减隔震技术的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三、智能化监测与健康诊断系统随着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监测与健康诊断系统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通过在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结构的变形、应力、加速度等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1972年2月23日南美洲的马那瓜地震。
马那瓜有相距不远的两幢高层建筑,一幢为十五层高的 中央银行大厦,另一幢为18层高的美洲银行大厦。当地地震 烈度估计为8度。一幢破坏严重,震后拆除;另一幢轻微损坏, 稍加修理便恢复使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7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试问: 那一幢破坏严
建筑抗震概念创新设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计算设计:通过地震作用的取值进行结构的抗震验算 抗震设计
概念设计: 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 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称为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强调,在工程设计一开始,就应把握好能量输入、房 屋体形、结构体系、刚度分布、构件延性等几个主要方面,从根本 上消除建筑中的抗震薄弱环节,再辅以必要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就 有可能使设计出的房屋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足够的抗震可靠 度。 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筑场地选择;建筑选型与结构布置;设置 多道抗震防线;刚度、承载力和延性的匹配;结构整体性的确保; 非结构部件处理。
我国《高层规程》规定:建筑的竖向体形宜规则、均匀,避免
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
上部收进时,
当H1/H>0.2时,B1/B≥0.75; 当上部外挑时,B/B1≥0.9且 a≤4m。
结构竖向收进和外挑示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6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对抗震能力的重要影响的认识始自若 干现代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
凹凸角不规则
10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不规则类型 扭转不规则
凹凸不规则 楼板局部不连续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定义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 的1.2倍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 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大大不足,率先破坏;3.水平地震作用下,柔而长的楼板产生可观的竖向运动等。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9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扭转不规则
凹凸不规则 楼板局部不连续
定义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 的1.2倍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 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2 1 2
1
2
B max
B0.3Bm ax B0.3Bm ax
B max
B0.3Bm ax
2
1.22
1
2
扭转不规则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B max
B0.3Bm ax B max
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平面形状的尺寸限值
设防烈度
l/B
l / Bmax
l/b
6、7度 ≤6.0
≤0.35
≤2.0
8、9度 ≤5.0
≤0.30
≤1.5
关于平面形状的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5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4.2.2 建筑立面布置
不利的建筑立面
良好的建筑立面
(a)大底盘建筑;(b)阶梯形建筑
重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马那瓜美洲银行大厦
马那瓜中央银行大厦
8
马那瓜 中央银行大厦
结构是均匀对称的,基本的抗侧力体系包 括4个L形的桶体,对称地由连梁连接起来,
美洲 这些连梁在地震时遭到剪切破坏,是整个结 银行 构能观察到的主要破坏。
分析表明:1.对称的结构布置及相对刚强的 联肢墙,有效地限制了侧向位移,并防止了 明显的扭转效应;2.避免了长跨度楼板和砌 体填充墙的非结构构件的损坏;3.当连梁剪 切破坏后,结构体系的位移虽有明显增加, 但由于抗震墙提供了较大的侧向刚度,位移 量得到控制。
不均匀,不连续。
主要破坏:第4层与第5层之间(竖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周围柱子严重开裂,柱钢筋压屈;
横向裂缝贯穿3层以上的所有楼板(有的宽达1cm),直至电梯井东侧;
塔楼西立面、其他立面窗下和电梯井处的空心砖填充墙及其它非结构构件均
严重破坏或倒塌。
震后计算分析结果:1.结构存在十分严重扭转效应;2.塔楼3层以上北面和南面大多数柱子抗剪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2
4.1 场地选择
场地选择的原则:
选择工程场址时,应该进行详细勘察,搞清地形、地质情况, 挑选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在抗震危险地段上,建造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或较 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物。
1. 避开地震危险地段
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一般是指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滑坡、 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地段,以及震中烈度为8度以上的发震段裂 带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
1)平面不规则
4个楼梯间偏置塔楼西端,西端有填充墙。
4层以上的楼板仅为5cm厚,搁置在高45cm长14m小梁上。
2)竖向不规则
塔楼上部(4层楼面以上),北、东、西三面布置了密集的小柱子,共64根,支承在4层楼板水平
处的过渡大梁上,大梁又支承在其下面的10根1m× 1.55m的柱子上(间距9.4m)。上下两部分严重
2.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
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一般是指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 地土或密实均匀中硬场地土。
在选择高层建筑的场地时,应尽量建在基岩或薄土层上,或应 建在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坚硬场地土上,以减少输入建筑物 的地震能量,从根本上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3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一幢房屋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它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 4.2.1 建筑平面布置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避 免楼层错层。
对称的结构容易估计其地震时的反应,容易采取构造措施和进 行细部处理。
“规则”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 质量分布,直至强度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
规则对高层建筑尤为重要。 地震区的高层建筑,平面以方形、 矩形、圆形为好;正六边形、正八边形、 椭圆形、扇形也可以。
简单的建筑平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4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事实上,由于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和使用功能等多方面的要求, 建筑不可能都设计成方形或者圆形。《高层规程》对地震区高层建 筑的平面形状作了明确规定,如下图,并提出对这些平面的凹角处, 应采取加强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