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经典故事
三字经孝经弟子规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原文: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翻译:
卿大夫章第四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於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三字经的小故事
三字经的小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王老师的学者,他非常喜爱三字经,经常用三字经教导学生。
有一天,他对学生们说,“三字经是我们国家的经典之作,它包含了很多道理和智慧,今天我要给大家讲几个关于三字经的小故事。
”。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人之初”的。
王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知识和经验。
就像三字经中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但是后来的成长和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
王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够保持初心,不忘初衷,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接着,王老师讲述了关于“性相近”的故事。
他告诉学生们,三字经中说“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天性都是相似的,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人们的品德和行为会有所不同。
王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王老师讲述了关于“苟不教”的故事。
他告诉学生们,三字经中说“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如果不好好教育和培养孩子,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王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学习的机会,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通过这些小故事,王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三字经中的道理,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他希望学生们能够用三字经中的教诲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最后,王老师鼓励学生们多读经典,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三字经中的道理,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这些经典,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弟子规小故事故事是汉语词汇,拼音是gù shi,意思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涵义。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弟子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弟子规小故事1刘备教子三国的时候,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就是说,不要认为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不要认为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
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一个玩笑抱憾终身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
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
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
我们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同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
所以,任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劝止。
陶母封鱼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是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
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
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苹果的教训有一个孩子,放学回到家里脸色怪怪的。
因为小孩子比较单纯,做了坏事容易显现在脸上。
这位母亲很有警觉性,就去翻了孩子的书包,结果发现里面有三个苹果,孩子解释说:“我们几个同学路过卖水果的摊位,顺手拿了这几个苹果。
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篇目
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篇目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篇目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文化基石,道德伦理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许多古人留下了数量庞大的经典诵读篇目,这些篇目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以下就是一些经典的道德讲堂诵读篇目,值得每一个文化传承者深入学习和默记。
一、《弟子规》《弟子规》是一部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启蒙教育读本,其作者是清代康熙年间的黄帝之后谥号黄石公。
《弟子规》以十九个“诫”为文本,分别教导弟子如何做人、学习和生活等,涉及到诸多社会文化现象,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三字经》《三字经》又名《三字经讲义》、《张氏三字经》、《张氏三字经讲义》,是元代教师张子翼所编写的启蒙读物。
全篇共一百篇,每篇三百字左右,文字简洁、易懂、包罗万象。
《三字经》中的一些诗句长久以来为人们传颂;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
三、《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窗口。
《论语》是先秦时期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书中记载了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及言行,主要涉及礼仪、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
四、《大学》《大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之一子思所著,因内容丰富、深刻,堪称“天下第一经”之一。
《大学》论述了学生应该如何修身齐家,致治平天下的理念与指导方式,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八个字为本义。
五、《孝经》《孝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关孝敬亲长者的经书典籍,在中国有很高的地位。
《孝经》以九十篇的篇幅详细论述了孝敬父母的内容和方式,强调了孝道的作用和意义,被誉为“尽孝之经”。
以上简述了部分道德讲堂经典诵读篇目,这些经典作品对于道德伦理的传承和继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现今社会中,做人做事存在着许多的困惑和挑战,归根结底还是心态和品德的问题,因此,更需要我们认真诵读和深入学习这些经典作品,让其真正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成为我们的精神指导和灵魂滋养。
三字经 小故事
三字经小故事
以下是几个三字经中的小故事: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搬家。
起初,孟子住在墓地附近,他学着玩出殡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不是个好地方,于是搬到了市集旁。
然而,孟子又学着商人的样子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认为这样对孩子也不好,于是再次搬家,最后搬到了学校附近。
在这里,孟子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2. 孟母断机杼:有一次,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以此教育他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3. 黄香温席: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进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以上故事都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如需更多故事,可以阅读原文或其他相关书籍。
儒家关于孝的书籍
儒家关于孝的思想哪五部典籍?《孝经》、《弟子规》、《孟子》、《论语》、《尔雅》等五部典籍。
1、《孝经》:《孝经》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
儒家十三经之一。
2、《弟子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
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孟子。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4、《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尔雅》:《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
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
《尔雅》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孝道文化的作用;1、修身养性。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
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
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
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
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
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
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
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
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弟子规、三字经
《弟子规》解读《弟子规》原名《蒙文》,作者是李毓秀。
他以《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作为核心,仿照《三字经》的体例,编成一篇文字浅近,内容丰富的韵文,总共360句,1080字。
后来,清儒贾有仁对此文加以改编,并更名为《弟子规》。
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一、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二、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
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近必趋,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三、谨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
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
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
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
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
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
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
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
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
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
弟子规孝经全文
弟子规孝经全文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孝顺父母的道德准则。
以下是弟子规的全文,帮助人们了解并传承这一重要的价值观念。
一、弟子规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谐,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二、孝经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谐;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以上就是弟子规孝经的全文。
这份经典教导人们,在家庭中如何以孝顺父母为出发点,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准则。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
通过遵循弟子规的教导,人们能够培养出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弟子规强调了一系列行为规范,包括听从父母的召唤和命令、尊重父母的教导和责备、关心父母的感受和健康等。
这些规范都是为了维护家庭和谐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同时,弟子规还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在平日里做到,还要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例如在父母生病时精心照料,或者在父母去世后依然坚守着丧礼。
弟子规的价值远不止于孝顺父母,它也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保持谦虚、尊重和体谅。
中华传统教育“弟子规”小故事(二)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弟子规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译文]
遇到长辈时,如果骑着马要立即下马,乘车的要下车;长辈过去后,还 须站立在一旁目送一百多步。
[小故事] 唐朝人陈玄奘八岁的时候,父亲给他讲《孝经》:“曾子听老师讲书, 总是恭恭敬敬地站着,老师叫他坐着听,他说站着听是对老师的尊敬。”父 亲抬头看玄奘,他已离开座位站着了。父亲叫他坐下听讲,他说:“曾子听 老师讲书还站着,我听父亲讲书怎么敢坐着听呢?”父亲称赞儿子学以致用, 说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果然陈玄奘二十八岁时,从京城出发,到天竺取 经,成为了唐代著名的佛教学者。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弟子规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译文]
在长辈前说话时,声音要放低一些,但低得让人听不见,却是不合适的。
[小故事] 孟尝军田文出生时就不讨父亲田婴喜欢,因为他出生在五月五日,当时 的迷信说法是:他将会长得高过大门,会克父母,决不能养活他。田文五岁 那年,他恳求母亲带他去见父亲,见了父亲,田文走上前磕了头,然后说: “父亲,人是活的,门是死的,孩儿将来如果长得高过家里的大门,只要将 大门改高一尺不就行了吗?”父亲大喜过望,他一把抱起了田文。后来田文 果然不负父亲的期望,成为了战国历史上著名的有影响的人物。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弟子规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译文]
清晨起床后,必须洗脸漱口;上了厕所后,要把手洗干净。应该养成这 种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故事] 王安石是宋朝最有名的宰相之一,不过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讲 究衣着的卫生,他不爱洗澡,不爱换洗衣服,弄得人总是脏兮兮的。有一次, 皇帝召见王安石和几位大臣一起商议大事。谈话间,一只虱子从王安石的衣 领里爬出来,爬到了他的脸上。皇帝看到后,偷偷地笑了,可王安石一点也 不知道。后来,这件事成为了人们的笑谈。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介他的 仪表真是糟糕,我们千万不要学他。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入则孝)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译文] 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
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
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
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
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 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译文] 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
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译文]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随意变动。
[小故事] 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
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经典故事
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经典故事(一)黄香温席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父亲,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
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父亲心疼地说:“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
”黄香说。
父亲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父亲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人们想,这样孝敬父亲的人,一定很爱自己的国家。
黄香果然没让大家失望,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在黄香的领导下,家乡的日子越过越好。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相关句子《弟子规》--“动则温,夏则浄”《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弟子规,三字经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应景命靖四方克大定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嬴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命自我作福自我求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於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弟子规全文及故事
弟子规全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故事“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董遇巧用三余: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三年级必读国学经典故事
三年级必读的国学经典故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
* **《三字经》**:这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的必读经典之一,内容丰富,包含了道德、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于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 **《弟子规》**:这是一本关于儿童行为规范的经典著作,详细阐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非常重要。
* **《千字文》**:这是一篇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识,语言优美、简洁,是儿童学习汉字和传统文化的优秀教材。
* **《孝经》**: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孝道的重要性,强调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道理,对于培养儿童的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很好的帮助。
* **《论语》**:这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行事,涉及哲学、道德、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儿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孟子》**:这是孟子及其门徒的著作,主要讲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涉及人性论、道德论、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对于儿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大学》、《中庸》、《易经》、《诗经》等国
学经典,也可以适当涉猎。
在阅读这些经典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 1. 范式守信莫忘父训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
它教导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长。
其次就是做事要严谨,并且守信用。
我们要平等友爱地跟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学习。
范式守信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zh āng 劭sh ào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
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
”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
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两位挚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时要我们做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地接受。
莫忘父训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
他临死的时候,对将要即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因此就把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写了一封遗书来教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众人信服。
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的教诲,在诸葛亮死后,它就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2. 扇枕温衾拒收坩鲊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弟子规和三字经有什么区别
弟子规和三字经有什么区别弟子规和三字经有什么区别三本书的区别是:《弟子规》是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道德经》是哲学著作。
其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
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
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其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孝经弟子规
孝经弟子规一、孝经孝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也是关于孝道的重要著作。
它由南朝宋时期的谢灵运所著,共分为三篇,分别是《弟子规》、《为人子》和《养性修身》。
其中,《弟子规》是孝经的开篇之作,也是孝道的基本准则。
二、弟子规弟子规是孝经中的第一篇,它强调了作为孩子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孝道的核心要义,为孩子们提供了正确的道德指导。
1. 孝顺父母孝经弟子规的首要内容就是孝道,即孝顺父母。
它告诉我们,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尊敬、孝顺和侍奉父母,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行动上都要表现出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
2. 尊师重道弟子规还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和敬重。
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敬师长,恪守师长的教诲,不违背师长的意愿,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情。
3. 勤学好问弟子规鼓励孩子们要勤于学习,不断追求知识。
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4. 诚实守信弟子规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诚实待人,做到言行一致,不说谎、不欺骗他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守信用,遵守承诺,不轻易违背自己的承诺。
5. 爱护他人弟子规还教导我们要爱护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
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关心他人的困难和需要,尽力帮助他人,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6. 约束自己弟子规要求孩子们要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沉溺于游戏和娱乐,不贪图享受,要有自制力。
7. 勤俭节约弟子规还强调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珍惜资源,不浪费食物和物品,要节约用水、用电等资源,做到勤俭节约。
8. 尊重他人弟子规提倡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不随意侵犯他人的权益,要有礼貌、友善地对待他人。
三、养性修身《养性修身》是孝经的最后一篇,它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1. 培养良好的品德《养性修身》要求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品德。
孝经·弟子规
弟子规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然后要言行谨慎,讲求信用;还要广泛地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还有余力,就要学习文化知识。
入则孝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父母呼唤时,应立即回应,不要拖延;父母有命令,应迅速去做,不要懒惰;父母教导时,必须恭敬地聆听;父母责备时,应顺从接受。
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译文:哥哥要友爱弟弟,弟弟要恭敬哥哥;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是孝道的一部分;轻看财物,就不会有怨恨;言语要忍耐,愤怒自然消失。
谨原文: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译文:早晨要早起,晚上要晚睡,年老容易到来,要珍惜时间;早晨一定要洗脸刷牙,方便之后要洗手。
信原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译文:说话要以诚信为先,欺骗和虚假不可取;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只说正确的话,不要花言巧语。
泛爱众原文: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译文:所有的人都应当爱护,因为我们共处在同一个天地间;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尊重的不是外貌,而是品德。
亲仁原文: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译文:同样是人,品质却不一样,普通人多,有仁德的人少;如果是仁德之人,大家都敬畏他,说话直率,不阿谀奉承。
余力学文原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译文:如果不努力实行,只学习文辞,只会增长浮华之气,成不了什么人;如果只努力实行,而不学习文辞,就会固执己见,不明白真正的道理。
这些内容通过简洁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适合儿童学习和背诵,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香温席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父亲,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
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父亲心疼地说:“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
”黄香说。
父亲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父亲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人们想,这样孝敬父亲的人,一定很爱自己的国家。
黄香果然没让大家失望,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在黄香的领导下,家乡的日子越过越好。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闵子骞谏父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
他是孔子的学生。
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
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
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
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
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
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寒。
"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
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
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引申: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利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的其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汤堡垒!窦燕山的教子传说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天津的蓟县。
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
据说窦燕山早年为人不好,以势压贫。
有贫苦人家向他家借粮食时,他小斗出,大斗进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
他后来怎么成了大善人呢?传说他到30岁还没有子女,大家私下说这是老天在惩罚他,窦燕山为此很着急。
一天晚上,他梦到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
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
”从此,窦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
一天,窦燕山在客店捡到一袋银子。
为找到失主,他在客店里整整等了一天。
失主回到客店寻找,他便原封不动地将一袋银子归还给失主。
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聘请名师教课。
有的人家,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
自那以后,窦燕山就象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周济贫寒,克己利人,广行方便,受到人们的称赞。
后来,他的妻子生了五个儿子。
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的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
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了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长子串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侍郎;三子曾任补阙;四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谏议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
人们称之为“窦氏五龙”。
当时,有一位叫冯道貌岸然的侍郎曾赋诗一首:“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
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评价和颂扬。
孔子勤学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
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三字经故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注: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多,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故事:曹操之子三国时期的英雄曹操,平生最宠爱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
曹操自己“外定武功,内修文学”,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改革文章的祖师,开创一代“建安风骨”。
曹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继承父业。
他曾不无调侃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仲谋就是孙坚的儿子孙权。
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基业,雄踞江南,称帝一方。
曹操赞许孙权,明白不过地表达了他对子孙辈建功立业的期望。
其实,经历时代风云的冲洗,在文武双全的曹操的调教下,他自己的儿子并不比孙坚的差。
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个个有过人之处,意气飞扬而性情各异。
曹植有力扶社稷的理想,性情温柔敦厚。
他喜诗书,富才气。
少年时落笔成章,应答敏捷,深得曹操宠信。
他的《三良》诗云:“公明不可谓,忠义我所安”。
是说人生不可觊觎非分,功名自有天定,应该以忠义自勉。
代表作有《白马篇》《洛神赋》,在建安文学中负有盛名。
他的文采和卓识很受世人赞赏。
两百年后,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评论说:天下诗才共一石,曹子建一人独占八斗,他谢灵运占一斗半,其余半斗天下人共分之。
而曹丕却与曹植习性有异。
曹丕的文才也不错,创作和理论都有成就,所著《典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但比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却差了一大截。
不过他更喜欢舞刀弄枪,尤精剑术,武术史上也留下名声。
他的占有欲是出了名的。
他击败袁绍,攻进邺城,首先就去霸占袁熙的老婆甄氏;叔父曹洪性喜敛财且悭吝成性,曹丕却见了眼红,偏要在铁公鸡身上拔毛,老是上门去“借钱”,借不到钱就专门找曹洪的岔子。
与这两个嫡亲兄弟都不同的曹彰,人称“黄须儿”,乃赫赫一员猛将,武功万夫莫当。
他可以左右开弓,在百步之外射中一根头发丝;他能手格猛兽,用手臂缠住老虎尾巴,老虎竟然不敢动;他还能把一头小象按在地上……听起来简直像是神话。
曹操每次临阵都很记挂着个儿子,看到手下诸将都不是马超的对手,他便感慨道:可惜我的虎儿不在这里,要不然也不至于叫你这马儿如此猖狂!小儿子曹冲是个有名的神童,曹冲称象的故事,今天的孩子们几乎无不知晓……曹操的几个儿子性情各异,自然是时势造就的。
他们个个都有过人之处,所以让曹操在立嗣问题上迟疑不决。
曹操开始时也曾有匡助汉室做忠臣的理想,所以他偏爱与他一样有力扶社稷理想的曹植;但毕竟处于弱肉强食的三国乱世,文武全才且很有心计的曹丕就被选定为曹魏帝业的继承人了。
至于后来曹氏兄弟相煎窝里斗乃至因此而葬送帝业,想必是曹操所始料不及的。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注:如果不进行教育,原来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如一。
故事:唐寅学画唐寅,字伯虎,是明朝的大画家。
他擅长画山水,兼善书法,能诗文,但禀性疏朗,放逸不羁,少年时恃才傲物。
他最终能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画家齐名成为:“明四家”,全仗母亲的教育和名师沈周的指导。
少年唐寅的画画得不错,富豪人家常请他作画,唐寅也就慢慢骄傲起来了。
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天,她对唐寅说:“孩子,你学画还只是刚刚起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她随手递给唐寅一卷行李和一包碎银,“当今大画师沈周离此不远,拜他为师吧,画不好就别回来见我!”唐寅当然知道沈周的画很出名,欢欢喜喜上路拜师去了。
转眼就是一年。
在沈周的指点下,唐寅的画技很有长进。
这一天,小唐寅拿出自己的画和师傅的画比了比,已经不相上下了,不禁暗暗自喜:我自己已成名手,该出师回家看望母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