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类病害实习指导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导学案》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风险水平。
2. 掌握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方法。
3. 提高学生对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能力。
二、导学内容1. 小麦主要病害和病害防治技术2. 小麦主要虫害和虫害防治技术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小麦受到病虫害侵略的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进修小麦主要病害和病害防治技术- 介绍小麦的主要病害种类:锈病、叶枯病、赤霉病等。
- 分析病害的风险水平和传播途径。
- 讲解病害的防治技术和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及时防治等。
3. 进修小麦主要虫害和虫害防治技术- 介绍小麦的主要虫害种类:蚜虫、螟虫、蚜虫等。
- 分析虫害的风险水平和生活习性。
- 讲解虫害的防治技术和方法: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
5. 总结:对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总结,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四、导学反馈1. 教室练习:设计相关题目,检测学生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掌握水平。
2.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对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整理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五、拓展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
2. 专家讲座:邀请植物珍爱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六、课后反思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总结优缺点,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2. 继续关注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最新进展,不息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宁专业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勤奋实践,不息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愿大家在未来的进修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麦类病害实验报告
麦类病害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麦类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测定麦类病害的发病情况。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30株小麦苗- 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 培养基和试验器材2. 实验方法1. 对研究区域进行准备,确保环境条件的一致性,避免其它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2. 将30株小麦苗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株,设置对照组和两个处理组。
3. 处理组一接种有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处理组二接种无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接种处理。
4. 打浆法测定小麦穗粒和小穗数。
5. 采用病害指数法测定小麦发病情况。
6. 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定,得到以下结果:组别小麦穗粒数小穗数病害指数-对照组150 10 0处理组一100 9 4处理组二120 8 22. 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得知,接种有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的处理组一,小麦穗粒数相较于对照组有所减少,小穗数也有所下降,并且病害指数为4,说明小麦发病情况严重。
而接种无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的处理组二,虽然小麦穗粒数和小穗数相对于对照组也有所下降,但病害指数较低,表明小麦发病情况相对轻微。
由此可见,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对小麦的产量和发病情况有一定影响。
有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能够导致小麦的产量下降和发病情况加重,而无效浓度的病原菌虽然对小麦也有一定影响,但其作用较为轻微。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对小麦的产量和发病情况有一定影响,有效浓度的病原菌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和发病情况加重。
2. 无效浓度的病原菌对小麦产量和发病情况也有一定影响,但作用较为轻微。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种植小麦时,需要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及时进行病害模拟病原菌监测,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2. 研究更多的病原菌,加深对麦类病害的了解,并探索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导学案-植物保护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及风险;
2. 掌握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3. 培养学生对小麦病虫害的预防认识和应对能力。
导学内容:
一、小麦主要病害及其风险
1. 小麦赤霉病:主要风险小麦的叶片和穗部,导致减产和质量下落。
2. 小麦条锈病:主要风险小麦叶片,严重时可导致小麦减产。
3. 小麦白粉病:主要风险小麦叶片和穗部,严重时可导致小麦减产和质量下落。
4. 小麦蚜虫:主要风险小麦叶片和穗部,严重时可导致小麦减产。
二、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 合理施肥:保持小麦发展健康,增强其抗病虫能力。
2. 种植抗病虫品种:选择高抗性小麦品种,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3. 防治药剂喷洒:定期喷洒防治药剂,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4. 清除病虫源: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枯落叶片,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地。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微生物制剂等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靠。
导学活动:
1. 分组讨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及风险,设计防治方案。
2. 观察小麦田间病虫害情况,进修如何识别不同病虫害的特征。
3. 实地实践防治技术,进修如何正确应用防治药剂和生物防治方法。
4. 制作小麦病虫害防治宣传海报,提高对小麦病虫害的认识和预防认识。
导学评判:
1. 考察学生对小麦主要病虫害的了解水平和防治技术的掌握情况。
2. 组织学生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实地实践,评估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培养其责任心和实践能力。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业设计方案-植物保护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业设计方案一、前言在当前举世粮食安全日益受到威胁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小麦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我们必须对小麦主要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方案至关重要。
二、作业目标通过完成这份作业,学生们将能够:1. 理解和掌握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风险水平;2. 进修并掌握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控策略和技术;3. 提高同砚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了解和掌握农药应用的相关知识。
三、作业内容与步骤以下是本作业的主要内容与步骤:第一部分:理论进修(50分)1. 讲述小麦的主要病虫害类型及影响因素;2. 分析小麦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其规律;3. 探讨小麦病虫害防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二部分:实践操作(150分)1. 分组讨论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2. 每组准备一篇针对小麦病虫害防治的钻研报告;3. 将钻研结果和预防措施在小组内分享,并进行互评。
4. 分组制作一份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手抄报或海报,展示小麦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效果。
第三部分:实地考察(150分)每个小组需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家田地的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实地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编写一份关于该作物病虫害的简要钻研报告。
这份报告不仅需要包括所选作物的主要病虫害类型和数量,还需要提出合理的防控建议。
第四部分:总结与反思(30分)1. 评估整个作业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2. 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原因,并尝试改进;3. 结合个人实际经验,分享自己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上的经验和见解。
四、作业评判标准按照以下评分标准进行评判:1. 口头表达:词汇准确,语法正确,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2. 文章质量:主题明确,结构周密,论述充分,有创新性。
3. 实践能力:参与度高,方案可行,沟通能力强,观察力敏锐。
4. 写作规范:书写的整洁美观,不出现错别字,无涂改现象。
五、作业时间安排本次作业时间为一周时间,每天晚上进行小组讨论,第二天早晨完成作业报告。
病害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为了提高自身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于2023年在某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病害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和实验,深入了解农作物病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实习目的1. 学习农作物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原菌特征及防治方法。
2. 提高病虫害调查、诊断和防治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深入了解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三、实习内容1. 病害调查与诊断在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对实习基地周边的农作物进行了病害调查。
通过实地观察、采集病样和查阅资料,我们掌握了以下几种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病原菌特征:(1)小麦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病原菌为锈菌。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死。
(2)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病原菌为纹枯病菌。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死。
(3)番茄晚疫病:主要发生在番茄生长后期,病原菌为疫霉菌。
发病初期,叶片、茎蔓和果实上出现黑色斑点,严重时植株死亡。
在病害调查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采集病样、制作玻片和显微镜观察,提高了病虫害诊断能力。
2. 病害防治实验针对以上病害,我们进行了以下防治实验:(1)小麦锈病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生物防治方面,利用白粉虱天敌进行防治;化学防治方面,选用三唑类杀菌剂进行喷雾。
(2)玉米纹枯病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生物防治方面,利用纹枯病菌的天敌进行防治;化学防治方面,选用三唑类杀菌剂进行喷雾。
(3)番茄晚疫病防治: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
选用甲霜灵、嘧菌酯等杀菌剂进行喷雾。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配制农药、操作喷雾器、观察药效等,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操作技能。
3. 病害防治宣传为了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我们利用实习基地附近的村庄,开展了病虫害防治宣传活动。
作物病虫害防治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了解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操作,我于2021年7月至8月期间,在XX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作物病虫害防治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作物病虫害的基本知识,掌握病虫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方法。
2. 学习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实践经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三、实习内容1. 病虫害基础知识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作物病虫害的基本知识,包括病虫害的定义、分类、发生规律、危害特点等。
通过学习,我对作物病虫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病虫害识别与诊断在实习过程中,我跟随导师实地观察了各种作物病虫害,并学习了病虫害的识别和诊断方法。
通过观察、比对,我掌握了不同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
3. 病虫害防治方法实习期间,我了解了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方法、生物防治产品的应用技术等。
4. 团队合作与沟通协调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病虫害防治任务。
通过团队协作,我学会了如何与同事沟通、协调,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四、实习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习,我对作物病虫害的基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病虫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方法。
2. 实践操作方面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参与了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操作,掌握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方法、生物防治产品的应用技术等。
3. 团队合作与沟通协调方面通过实习,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五、实习总结1. 实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病虫害的防治不仅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关系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实习期间,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为今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在导师和同事的帮助下,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作物病虫害防治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作物病虫害防治实习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作物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
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我们对作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学习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病虫害的分类、特点、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等。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各种病虫害的危害状、识别特征和发生规律。
2. 实习过程(1)病虫害识别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农作物进行实地观察,识别了各种常见的病虫害,如纹枯病、白粉病、蚜虫、草地螟等。
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危害状进行识别。
(2)病虫害调查与监测为了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我们进行了田间调查和监测。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不同作物上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特点、发生规律以及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因素。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仪器设备进行病虫害监测。
(3)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病虫害防治的各种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
并亲自动手实践,掌握了病虫害防治的操作技能。
3. 实习成果通过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掌握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基本知识和识别技能;(2)了解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状;(3)学会了病虫害调查与监测的方法;(4)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操作技能。
三、实习体会与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了病虫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同时,我们学会了病虫害识别、调查与监测的方法,提高了病虫害防治能力。
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我们将运用所学知识,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损失,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总之,本次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水平,还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学习,为我国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验一 小麦病害
芽孔数目 表 面 刺 颜 冬 孢 子 色
顶壁形态 顶壁厚度 柄 长
二、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
1 症状
危害时期: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
危害部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杆
和穗部。 症状: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 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 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 点(闭囊壳)。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 死。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 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图2-4 小麦白粉病菌
左.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彷康振生等 右.闭囊壳及子囊
三、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
1. 症状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以穗枯危害最重。 常是1~2个小穗被害,有时很多小穗或整穗受害。 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 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 (分 生孢子)。一个小穗发病后,不但可以向上、下蔓延,危害 相邻的小穗,并可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使上 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变黄枯死。后期病部出 现紫黑色粗糙颗粒 ( 子囊壳 ) 。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 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叶锈病
主要危害小麦叶片,有时也危害 叶鞘和茎。 叶片受害,产生许多散乱的、不 规则排列的圆形至长椭圆形的橘红 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 褐色夏孢子粉。夏孢子堆较秆锈菌 小而比条锈病菌大,多发生在叶片 正面。偶尔叶锈菌也可穿透叶片, 在叶片正反两面同时形成夏孢子堆 ,但叶背面的孢子堆比正面的要小 。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椭圆形黑色冬 孢子堆。
病虫害实践报告
病虫害实践报告研究背景和目的:植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病虫害实践研究,旨在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
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我们选择了某农田的小麦作为研究对象,因其在该地区广泛种植且易受病虫害影响。
2. 病虫害采集:我们在不同的生长期对小麦田进行系统地病虫害采集,包括叶部病斑和虫害标本。
3. 实验组设置:将小麦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实验组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
4. 防治方法:实验组采用了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作为病虫害防治剂,以栓皮栎提取液为主要成分。
实验结果与讨论:1. 病害防治效果:实验组在使用栓皮栎提取液后,明显减少了小麦田的病害程度。
病斑面积较对照组小,叶片变黄和萎蔫的比例也有所下降。
这表明栓皮栎提取液具有一定的抑制病害发生的效果。
2. 虫害防治效果:实验组使用栓皮栎提取液后,昆虫数量明显减少。
小麦的草蛉、蚜虫等常见虫害数量较对照组少。
因此,栓皮栎提取液可有效抑制小麦的虫害。
结论:本研究使用栓皮栎提取液作为病虫害防治剂,对小麦田的病虫害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栓皮栎提取液可以对紫斑病等病害产生抑制作用,并减少小麦的草蛉、蚜虫等虫害数量。
这一研究成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种天然、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案。
未来展望:虽然本次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栓皮栎提取液的配方,寻找更加有效的使用方法和浓度。
另外,我们还将进行更多不同作物的病虫害实践研究,以验证栓皮栎提取液的广泛适用性。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希望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高效、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案。
致谢:在此,我们要感谢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工作者,以及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的专家和教授。
特别要感谢农田的主人,他们的合作使得本次实践研究得以顺利开展。
同时也要感谢农田管理部门对我们研究工作的支持。
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王五. 栓皮栎提取液的抗病虫害效果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2):351-358.[2] Johnson, J. R., & Smith, J. K. Natural plant extracts as a potential solution for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in agricultural crop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9, 7(1), 158-165.。
实验二 麦类病害识别与鉴定
实验二麦类病害识别与鉴定一、目的要求认识和掌握主要麦类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特征。
学会独立诊断鉴定小麦条锈、叶锈、秆锈3种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小麦腥黑穗等病害,掌握主要鉴定方法,对其它麦类病害也能举一反三,进行鉴别。
二、材料和用具小麦病害腊叶标本和病原菌玻片标本。
病害特征挂图或多媒体幻灯片。
电动离心机、离心试管、天平、吸管、三角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镊子等实验常规用具。
三、内容和作法(一)、小麦锈病1、症状观察:小麦锈病有三种—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
通过症状观察,要求能正确区分三种锈病的症状。
将三种锈病的症状标本进行比较观察。
在病部是否见到呈锈色小点状的夏孢子堆?是否见到呈黑色小点状的冬孢子堆?注意三种锈病的区别。
比较病株上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的形态、颜色、大小、排列情况、发病部位等方面,区别三种锈病之间的异同。
2、病原菌观察:小麦条锈病病原物为条形柄锈菌[Puccimia striiiformis West],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小麦叶锈病病原物为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recondita Rob.ex Desm. f.sp. tritici Erikss et Henn.],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小麦秆锈病病原物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graminis Pers.f.sp.tritici Erikss.et.Hem.],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用解剖针挑取病部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中的粉末少许制片(或用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
观察三种锈病夏孢子的形态、结构和颜色等有何异同?在高倍镜下,可否见到表面有微刺?三种锈菌的冬孢子很相似。
本实验不要求进行区分。
条锈(一)条锈(二)秆锈叶锈小麦条锈病病菌(一)小麦条锈病病菌(二)3、诊断要点:小麦秆锈病的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的粉堆较叶面出现的粉堆大,叶锈病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可简单的记为“条锈成行、叶锈散,秆锈是块大红斑。
实验指导书-水稻和麦类病害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实习指导》申明:指导书中部分照片来自于INTERNET实验一、水稻病害的识别与诊断一、目的要求通过本实验能认识和掌握主要水稻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特征。
学会独立诊断鉴定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稻条纹叶枯病、胡麻斑病、纹枯病、稻干尖线虫病等病害,及掌握一些水稻病害的简易鉴别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一)稻瘟病病原:有性阶段为Maganaporthe grisea 无性阶段为Pyricularia grisea 1.症状观察:取新鲜病株标本或盒装标本仔细观察叶部、穗颈、节部、谷粒上的症状。
叶瘟症状:主要识别慢性型病斑和急性型病斑。
慢性型病斑是何形状?病斑中央、内圈和外圈各是什么颜色?病斑的两端有无褐色坏死线向病斑外延伸?病斑上有无霉层?急性型病斑呈何形状?如有,注意其大小、形状、颜色。
穗颈瘟症状:穗颈瘟发生在什么部位?呈何颜色?病变部分大约有多长?病健部交界清晰否?其上有无霉层?整穗的谷粒饱满否?节瘟症状:观察病节部呈何颜色?是否凹陷?谷粒瘟症状:观察有病谷粒上的病斑大小、颜色。
谷粒饱满否?2.病原鉴定:当在适当温度高湿的条件下,叶部、节部、穗颈、谷粒等部位的病斑上都可产生青灰色的霉层,此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先取长有青灰色的叶部病斑或穗颈病斑直接置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其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的着生形状,注意分生孢子梗是单生还是数根成丛?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的什么部位?然后用解剖刀轻轻挑取少量霉层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制片镜检,观察分析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
分生孢子呈何形状?有几个横隔?孢子基部有无短小的脚胞?孢子梗是何形状?(二)水稻白叶枯病原:Xanthomonas oryzea pv.oryzae(原名:Xanthomonas oryzae)1.症状观察:(1)普通症状:取新鲜病叶或蜡叶标本,观察病斑发生的部位,病斑的大小、性状和颜色。
农场病虫害调查实习报告
农场病虫害调查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本次实习是在我国某农场进行的病虫害调查活动,旨在了解农场内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以及防治情况,提高我们对农业病虫害的认识和防治能力。
实习时间为一周,期间我们分组进行了病虫害调查、样本采集、数据整理和分析等工作。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病虫害调查我们首先对农场内的作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包括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作物。
通过观察作物的叶片、茎秆和果实等部位,记录不同病虫害的种类、症状和发生程度。
2. 样本采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对发现的病虫害样本进行了采集,包括虫卵、幼虫、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的代表性样本。
同时,我们还采集了相应的健康植株作为对照。
3. 数据整理与分析回到实验室后,我们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了分类、鉴定和计数。
根据样本数量和危害程度,计算出各种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指数。
同时,我们还对不同作物上的病虫害进行了对比分析。
4. 防治措施调查我们对农场现有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等方法。
同时,还了解了农场工作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实习成果与分析1. 病虫害种类与危害程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场内主要的病虫害有玉米螟、小麦蚜虫、大豆食心虫等。
这些病虫害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玉米螟和大豆食心虫的危害程度较为严重,需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 防治情况与问题农场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定期喷洒农药。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农药使用不当、防治时期不准确、环保意识不足等。
此外,农场对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方法的运用较少,有待加强。
四、实习收获与建议1. 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农业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程度和防治措施,提高了我们对病虫害识别和防治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进行样本采集、数据整理和分析等实践技能。
2. 实习建议针对农场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农场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提高农场工作人员的病虫害防治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2)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等多种防治方法,降低农药使用量;(3)加强农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病虫害防治的可持续性发展。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业设计方案》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病虫害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给小麦的发展和产量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掌握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二、设计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小麦种植管理的认识和技能。
三、设计内容1. 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特征- 病害:小麦赤霉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等- 虫害:小麦蚜虫、小麦螟虫、小麦叶斑蝇等2. 病虫害的风险水平和发生规律- 分析不同病虫害对小麦发展发育的影响,掌握其发生规律,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3. 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施用有益微生物等- 化学防治:喷洒农药、药剂等- 物理防治:清除病虫源、加强田间管理等4. 操作实践-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设计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实践。
5. 效果评估- 对实施防治技术后的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产量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四、设计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卖力一种病虫害的钻研和防治方案设计。
2. 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特点和防治技术。
3.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方案,并进行模拟操作实践。
4. 学生根据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
五、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包括病虫害的种类、特征,防治技术的设计方案,操作实践过程和结果,效果评估等内容。
2. 实践操作:根据实际操作的准确性和效果进行评判。
3. 展示演讲:学生团队进行小组展示,展示病虫害防治方案和实施效果。
六、设计效果通过本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特征,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小麦种植管理的认识和技能。
小麦青稞病虫害鉴定实验报告
小麦青稞病虫害鉴定实验报告1. 背景小麦和青稞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它们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为了及时准确地鉴定病虫害并提供合理的防治措施,本实验旨在利用鉴定技术分析小麦和青稞植株上的病虫害种类和严重程度。
2. 实验设计与方法2.1 材料准备选取小麦和青稞病虫害发生较为普遍的实验田,将10块田地区分为5个小块,每个小块面积相同。
每个小块内随机采集5株小麦和青稞植株,共计采集50株。
2.2 样品处理采集的小麦和青稞植株样品分别进行标记,并按照植物生长部位(如叶片、茎、根部)进行分类。
2.3 鉴定方法根据植物的病虫害特点,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鉴定:2.3.1 病害鉴定1.根据病斑形状、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病害种类。
2.切取病斑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
3.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生理特征,确定病害种类。
4.通过PCR技术对病原菌进行进一步鉴定。
2.3.2 虫害鉴定1.利用显微镜观察和比对已知虫害样本,初步判断虫害种类。
2.采取粘板、黄板、黄水等方法进行虫害捕捉和诱杀。
3.根据捕捉到的虫害样本特征,进一步鉴定虫害种类。
4.通过PCR技术对虫害样本进行进一步鉴定。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鉴定结果,统计不同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并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
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
3. 实验结果经过对50株小麦和青稞植株的病虫害鉴定,得到如下结果:3.1 小麦病虫害鉴定种类频次严重程度小麦白粉病20 中等小麦纹枯病15 较重小麦蚜虫10 轻微小麦叶斑病 5 轻微3.2 青稞病虫害鉴定种类频次严重程度青稞锈病25 中等青稞蚜虫15 轻微青稞褐条锈病 5 重4.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小麦和青稞都受到了多种病虫害的威胁。
其中,白粉病和纹枯病在小麦中的发生频率较高,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青稞的病虫害程度较小麦要轻微一些,但锈病的发生频率较高,值得重视。
根据结果分析,为了有效防治小麦和青稞的病虫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发现感染病虫害的植株,及时进行移除或防治,避免病虫害的扩散。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业设计方案-植物保护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略,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掌握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小麦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作业旨在通过学生自主进修、实地调研和实践操作,深入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目标1.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种类、风险特点和传播途径。
2.掌握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防治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内容1.进修阶段: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参观实验室,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种类、风险特点和传播途径。
2.调研阶段:学生分组到田间进行实地调研,调查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影响水平。
3.实践操作阶段:学生根据调研结果,选择适合的防治技术和方法,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喷药、灭虫等。
4.总结阶段:学生总结实践操作的经验和教训,撰写实验报告,分享经验和效果。
四、设计方法1.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进修: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指导学生阅读,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基本知识。
2.实地调研:学生分组到田间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影响水平。
3.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调研结果选择适合的防治技术和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总结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践操作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经验和效果。
五、评判方式1.学生实地调研和实践操作的效果。
2.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内容。
3.学生对于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预期效果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七、参考资料1.《小麦病虫害防治手册》2.《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钻研报告》3.《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教材》以上是《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对学生进修和实践有所帮助。
麦类病害实习指导
二. 麦类病害我国种植的麦类作物主要是小麦和大麦。
小麦上病害种类有100多种,危害较大的20余种,其中危害叶片的主要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各种叶枯病等,危害穗部的主要有赤霉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粒线虫病、籽粒黑胚病等,危害根部和茎杆的主要有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秆锈病、秆黑粉病、胞囊线虫病等,全株性的病害主要有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黄花叶病)等,每年在各地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大麦上病害种类有40余种,主要病害有条纹病、网斑病、云纹病和坚黑穗病等,以条纹病危害最大。
实验实习一麦类病害识别与鉴定一、目的要求认识小麦及大麦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形态特征,为病害诊断、田间调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仪器用品显微镜、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设备,载玻片、盖玻片、解剖刀、挑针、纱布块、蒸馏水滴瓶、新刀片、徒手切片夹持物、革兰氏染色液一套、香柏油、二甲苯、镜头纸、0.1%升汞水、无菌水等。
三、实习材料小麦和大麦主要病害的蜡叶和浸制标本、新鲜材料、挂图、病原菌玻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幻灯片、录象带、光盘等影像资料)。
四、观察内容和方法(一)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1. 症状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
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
后期在发病部位产生黑色的条状冬孢子堆。
2.病原条锈病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菌夏孢子堆长椭圆形,橙黄色。
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
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有短柄。
(二)小麦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 f.sp. tritici)1. 症状主要危害小麦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茎。
叶片受害,产生许多散乱的、不规则排列的圆形至长椭圆形的橘红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粉。
河南小麦蚜虫病害实习内容
河南小麦蚜虫病害实习内容
春季是小麦生长旺盛、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开花、授粉、灌浆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也是病虫害易发时期。
河南省春季小麦主要病虫害有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小麦红蜘蛛、小麦蚜虫、麦叶蜂、黏虫等,如不及时防治,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和危害。
小麦纹枯病的症状是发病初期茎叶部鞘叶呈褐色病斑,随着病斑扩大,逐渐向内侵害茎节,呈糜烂状,严重时小麦抽穗不能扬花、结籽,形成空穗;或能抽穗扬花,但影响小麦籽粒灌浆,造成减产。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征是小麦灌浆期,从茎秆到穗部发白、发黑枯死。
穗腐早期症状为小穗基部或颖壳边缘变褐,与健全组织界限不清楚,很快在病部生出橘橙色或粉红色霉层,病变麦粒青枯、苍白或粉红,病轻时局限于一个到几个小穗发病,病重时全穗上的小穗都发病。
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穗部引致的赤霉病,一般只要初期侵染源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水多,阴雨日多,病害就会暴发流行,对产量造成的损失可达10%~40%。
由于病菌代谢的产物含有毒素,不仅造成小麦品质下降,而且人食用后还会中毒,是近几年来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麦类病害我国种植的麦类作物主要是小麦和大麦。
小麦上病害种类有100多种,危害较大的20余种,其中危害叶片的主要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各种叶枯病等,危害穗部的主要有赤霉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粒线虫病、籽粒黑胚病等,危害根部和茎杆的主要有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秆锈病、秆黑粉病、胞囊线虫病等,全株性的病害主要有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黄花叶病)等,每年在各地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大麦上病害种类有40余种,主要病害有条纹病、网斑病、云纹病和坚黑穗病等,以条纹病危害最大。
实验实习一麦类病害识别与鉴定一、目的要求认识小麦及大麦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形态特征,为病害诊断、田间调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仪器用品显微镜、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设备,载玻片、盖玻片、解剖刀、挑针、纱布块、蒸馏水滴瓶、新刀片、徒手切片夹持物、革兰氏染色液一套、香柏油、二甲苯、镜头纸、0.1%升汞水、无菌水等。
三、实习材料小麦和大麦主要病害的蜡叶和浸制标本、新鲜材料、挂图、病原菌玻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幻灯片、录象带、光盘等影像资料)。
四、观察内容和方法(一)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1. 症状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
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
后期在发病部位产生黑色的条状冬孢子堆。
2.病原条锈病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菌夏孢子堆长椭圆形,橙黄色。
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
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有短柄。
(二)小麦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 f.sp. tritici)1. 症状主要危害小麦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茎。
叶片受害,产生许多散乱的、不规则排列的圆形至长椭圆形的橘红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粉。
夏孢子堆较秆锈菌小而比条锈病菌大,多发生在叶片正面。
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
2.病原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叶锈菌是全孢型转主寄生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
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表面有微刺。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上宽下窄,顶部平截或稍倾斜,暗褐色。
(三)小麦秆锈病(Pucci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1.症状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也可危害叶片和穗部。
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在三种锈病中最大,隆起高,褐黄色,不规则散生。
秆锈菌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点叶正反面均出现孢子堆,且背面孢子堆比正面大。
成熟后表皮大片开裂并向外翻起如唇状,散出锈褐色夏孢子粉。
后期产生黑色冬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冬孢子粉。
2.病原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夏孢子单胞,暗黄色,长圆形,表面有细刺。
冬孢子有柄,双胞,椭圆形或长棒形,浓褐色,表面光滑,横隔处稍缢缩,顶端壁厚,圆形或略尖。
注意观察比较三种锈病夏孢子堆发生部位、排列、色泽、破裂情况及冬孢子堆的特点,有何区别?观察三种锈病病菌的切片,比较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方面的区别。
对于较难区别的条锈病菌和叶锈病菌的夏孢子,可用浓盐酸或浓磷酸处理后观察原生质浓缩情况,叶锈病菌夏孢子原生质浓缩成1个圆球,而条锈病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则浓缩成多个圆球。
(四)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1.症状赤霉病以穗腐症状最为常见,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
后期病部出现黑色颗粒状物。
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观察病穗,注意病穗颜色变化,病部有无粉红色霉层和黑色颗粒状物产生?籽粒与健粒有何区别?2.病原有性态属于子囊菌亚门赤霉属真菌。
子囊壳烧瓶状,深蓝至紫黑色,表面光滑,顶端有瘤状突起为孔口。
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8个子囊孢子,呈螺旋状排列。
子囊孢子无色,弯纺缍形,多有3个隔膜。
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稍弯曲,顶端钝,基部有明显足胞。
一般有3~5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堆时呈粉红色,一般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挑取病部霉层,制成临时玻片观察,注意病菌分生孢子形状,有无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观察子囊壳切片,注意子囊壳形状、颜色、子囊和子囊孢子特征。
(五)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1.症状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杆和穗部。
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
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
病株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
观察病株,注意危害部位,病部霉层特点及有无黑色颗粒状物产生?2.病原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真菌。
菌丝上垂直生成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球形,梗上生有成串的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
闭囊壳为球形,黑色,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
闭囊壳内含有子囊9~30个。
子囊为长椭圆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或4个。
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
用镊子撕取病叶表皮,观察病菌分生孢子梗特点,分生孢子着生方式及其特征。
挑取病部小黑点制片镜检,注意闭囊壳形状、颜色、附属丝特征。
用挑针轻压盖片,观察闭囊壳破裂后有几个子囊散出,子囊和子囊孢子特点如何?(六)小麦雪霉叶枯病(Monographella nivalis)1.症状自幼苗到灌浆期均可危害。
造成芽腐、叶枯、鞘腐和穗腐等症状,以叶枯为主。
病斑初为水浸状,后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大斑,边缘灰绿色,中央污褐色。
叶片上病斑较大或较多时即可造成叶枯,潮湿时病斑表面常形成砖红色霉层,有时产生黑色小粒点。
观察病叶,注意病斑特点,有无霉层产生及其特征如何?2.病原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壳埋生,球形或卵形,顶端乳头状,有孔口,内有侧丝。
子囊棍棒状或圆柱状,内有6~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纺锤形至椭圆形,无色,1~3个隔膜。
无性态为Microdochium nivale。
病菌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两端尖细,无脚胞。
分生孢子梗短而直,棍棒状,无隔,产孢细胞瓶状或倒梨形,有环痕。
挑取病部霉层制片观察,注意病菌分生孢子形状、颜色等特征。
观察病菌子囊壳切片,注意子囊壳、子囊和子囊孢子特点。
(七)链格孢叶枯病(Alternaria triticina)1.症状小麦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成叶枯和黑胚症状。
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较小的黄色褪绿斑,后扩展为中央呈灰褐色,边缘黄褐色长圆形病斑。
病斑在适宜条件下可愈合形成不规则大斑,造成叶枯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灰黑色霉层。
籽粒受害后,胚部变为黑褐色。
观察病叶,注意病斑大小、形状、颜色、病部霉层等方面与雪腐叶枯病的区别。
观察受害籽粒,注意与健粒的区别。
2.病原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
病部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直立,黄褐色,从气孔伸出。
分生孢子单生或2~4个串生,褐色,卵圆形或椭圆形,喙较短,1~10个横膈膜,0~5个纵隔膜。
挑取病部霉层制片观察,注意病菌分生孢子形状、颜色、分隔情况等特征。
(八)小麦纹枯病(Rizoctonia cerealis )1.症状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死苗、花秆烂茎、枯白穗等多种症状。
返青拔节后形成发病高峰,初在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条件适宜时,病斑向上扩展,并向内扩展到小麦的茎秆,在茎秆上出现近椭圆形的“眼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两端稍尖。
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株基部可见白色菌丝团,后期可见褐色扁平状的菌核。
观察病株基部,注意叶鞘及茎杆上病斑形状和颜色,有无菌丝团和菌核?2.病原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真菌。
病菌不产生任何类型的分生孢子,初生菌丝无色较细,分枝处多缢缩变细。
菌丝老熟后变褐变粗,分枝和隔膜增多。
菌丝分枝与母枝之间几乎呈直角。
菌核初为白色,后变成不同程度的褐色,表面粗糙,不规则。
观察初生菌丝和老熟菌丝玻片,注意其粗细、分隔、颜色等方面的差异。
观察病部菌核,注意其形状、颜色等特征。
(九)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ms)1.症状小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症状最为明显。
苗期受害,根部变黑腐烂,病苗叶片黄化,生长衰弱。
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即黑脚)。
灌浆期病株常提早枯死,形成“枯白穗”。
如土壤潮湿,在病株基部叶鞘上生有黑色颗粒状物,为病原菌的子囊壳。
观察病株基部和根部,注意根部是否变黑,叶鞘内侧和茎杆上有无黑色菌丝层,叶鞘上有无黑色颗粒状物?2.病原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真菌。
病菌的匍匐菌丝粗壮,粟褐色,有隔。
老化菌丝多呈锐角分枝,分枝处主枝与侧枝各形成一隔膜,呈现“∧”形。
子囊壳黑色,球形或梨形,顶部有一稍弯的颈。
子囊无色,棍棒状,子囊内有8个平行排列的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无色,线状稍弯曲,有3~8个隔膜。
取病根或叶鞘内侧组织小块放于乳酚油中加热透明,制成临时玻片观察,注意组织表面有无黑褐色的匍匐菌丝,菌丝分枝是否呈锐角?挑取病部小黑点制片观察,注意子囊壳的形状,子囊和子囊孢子特征。
(十)小麦散黑穗病(Ustilago nuda)1.症状系统性侵染病害,病株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一般病株抽穗稍早。
病穗外面初包被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
抽穗后不久,薄膜破裂,黑粉飞散,仅剩下穗轴。
2.病原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真菌。
麦穗上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略呈球形或近球形,浅黄色至茶褐色,半边颜色较淡,表面生有微细突起。
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四个细胞可分别长出单核分枝菌丝,但不产生担孢子。
(十一)小麦腥黑穗病(网腥Tilletia caries;光腥Tilletia foetida)1.症状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
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矮化程度及分蘖情况依品种而异。
病穗短直,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色,后变灰黄色,病粒较健粒短而胖,因而颖片略开裂,露出部分的病粒(称菌瘿),初为暗绿色,后变灰黑色,如用手指微压,则易破裂,内有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冬孢子)。
菌瘿因含有挥发性三甲胺,有鱼腥气味,所以称“腥黑穗病”。
2.病原真菌。
网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多为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深褐色,孢子表面有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