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香港建筑发展史

合集下载

现代建筑的奇迹香港的两国金融中心

现代建筑的奇迹香港的两国金融中心

现代建筑的奇迹香港的两国金融中心现代建筑的奇迹:香港的两国金融中心作为一个全球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香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经济而闻名于世。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建筑在香港的城市风景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香港的两座国际金融中心,即IFC(国际金融中心)和ICC(国际商业中心),探讨它们在现代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对香港的影响。

IFC位于香港岛中环地区,与维多利亚港隔水相望,是香港最知名的地标之一。

该建筑群由两座摩天大楼组成,分别为IFC一期和IFC二期。

IFC一期于2003年完工,IFC二期则于2011年竣工,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商务综合体。

IFC一期高415米,拥有88层,是亚洲最高的写字楼之一;IFC二期则高412米,拥有88层,同样是香港的地标性建筑。

IFC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

建筑外立面采用了高效的玻璃幕墙,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IFC还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发电等先进技术,为香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IFC不仅为香港的金融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办公场所,还拥有丰富的商业设施和购物中心。

在IFC一期的商场内,各类国际品牌云集,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全方位的购物和娱乐体验。

IFC也成为了香港高端生活的象征,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的零售品牌和高级餐厅入驻。

与IFC遥相呼应的是位于九龙的ICC,也是香港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ICC是一座集办公楼、酒店和观光设施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

该建筑由两座塔楼组成,分别是高494米的ICC一期和高490米的ICC二期,是香港乃至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ICC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大道至简,展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建筑外立面采用了带有玻璃贴片的两根竖直线条,象征着中国书法的毛笔细节。

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使ICC成为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外观,ICC还拥有多个观景平台,提供了壮丽的香港全景。

香港、美国、中国房地产发展历史

香港、美国、中国房地产发展历史
1.
• 1944年,国会通过了“退伍军人再就业法 案。·成立了退伍军人管理局·建立了该局 的住房贷款担保计划。
• 1949年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住房法 案”,该项法案把“为每个美国家庭提供 合适的住房和舒适的居住环境。当作整个 国家的目标。
• 1950年之后·随着三分之二的新建房屋在迅速 扩张的郊区中落成,很多中心城市的人口开 始减少
香港房地产业兴衰背后的动因
• 香港总面积1078平方公里,但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 还不到30%。近60年来,香港人口由60万增长到 600多万,增长了10倍,人口的急剧增长所产生的 巨大住房需求是拉动香港房地产经济持续发展的最 根本原因。 港府的高地价政策为香港房地产业的投机买卖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当局颁布的建筑条 例、“十年建屋计划”、“居者有其屋计划”和大 型公共设施建设计划也有力地推动香港房地产业的 发展。
1985年到至今
• 80年代香港房地产业在70年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1990年,港岛区的房价比1981年上升 了一倍以上。不过,1989年之后房地产价格的急 升,给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90年代初期,国际游资及本地炒家开始疯狂 炒买香港房地产,楼价、地价飚升,严重脱离居 民购买力。从1991年到1997年房价上升4倍左右, 若从1985年房地产市道复苏算起,到1997年时房 价已上升了9-10倍。1997年,香港房地产泡沫破 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中,下跌了70%左 右,给香港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轮周 期性上涨历时13年,下跌过程达6年,至2003年 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 1966年全国历史保护法案强调保存现有的 建筑结构,而不是把这些旧的建筑毁坏以 给重新开发让路。
•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的抵制税收情 况使政府减少了基础设施维护工作。

香港建筑.doc

香港建筑.doc

香港建筑香港建筑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说起香港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凌霄阁、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立法会大楼、九龙清真寺等香港标志建筑。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并称纽伦港。

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以下是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香港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香港建筑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简介: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位于香港湾仔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是香港区海边最新建筑群中的代表者之一。

除了作大型会议及展览用途之外,这里还有两间五星级酒店、办公大楼和豪华公寓各一幢。

而它的新翼则由填海扩建而成,内附大礼堂及大展厅数个,分布于三层建筑之中,是世界最大的展览馆之一。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大典亦在该处举行,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而它独特的飞鸟展翅式形态,也给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增添了不少色彩。

会展由香港贸易发展局拥有,并由新创建集团的全资附属机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有限公司管理。

香港建筑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建筑历史: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会展中心)于1988年11月开幕。

自此以后,香港的贸易展览事业蒸蒸日上,奠定香港成为亚洲区贸易活动中心的地位并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会议举办地点。

1988年会展中心开幕时的建筑成本为16亿港元(2.07亿美元),这数字并不包括地价在内。

于1997年完成的第一次扩建工程耗资48亿港元(6.2亿美元),包括填海工程费用。

而于2009年落成的第二次扩建共耗资14亿港元(1.8亿美元)。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是香港最新建筑群中的代表,它的新翼则由填海扩建而成,内附大礼堂及大展厅数个,分布于三层建筑之中,是世界最大的展览馆之一,而它独特的飞鸟展翅式形态,也给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增添了不少色彩。

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曾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过中国大典,那一伟大的时刻也这里成为了国际的焦点。

香港市城市规划——最后文件

香港市城市规划——最后文件
1.香港市城市形态的演变
(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开埠后,经过100多年转口港经济时期的建设,香港城市形成 了集中于维多利亚港南北两岸,长约17km的带状布局,城市形态表现为 东西走向“带形”的典型山地城市结构。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 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不得不“向上、向下”寻求发展空间。“向上”:通 过平整山坡,城市垂直等高线向山上发展;“向下”:在港九的维多利亚 港两岸不断填海造地,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香港城市都是以 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呈现单中心、高密度的发展态势,城市逐步向海面和 外围山地拓展。
RED
相关中环的街道高度比 一直在急剧增长,这主要是 因为香港人口的增长快,人 口密度高,人多地少,香港 当局长期以来采取"高层和高 密度"的城市建设方针的结果, 也是香港高度集约化发展的 空间结构的最突出反映。
3.香港市独具特色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经 济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纵观香港城市的发展,促进 其城市发展的动力,正是其作为自由贸易港之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之后才得以城市的发展。香港进出口贸易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客观带来了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香港国际贸易的繁荣,既带动了 香港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有力地推 动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RED
(3)城市规划法制健全,法定程序严 格。以法定规,是香港城市规划的一大 特色。香港是世界上城市规划种类最齐 全的城市之一。城市规划法规完善,且 注重细节,实际操作性强,规划执行和 管理中几乎发生的任何问题均能在法律 条文上找到答案。在香港,城市规划法 规严格按照程序制定,城市规划委员会 由官方及非官方成员组成,既代表了政 府意志,又体现了市民意愿。

香港住房现状

香港住房现状
• 香港住房政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受到政策效果、市场环境、外部 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香港住房政策的未来 展望
• 香港住房政策未来将继续面临诸多挑战,如供应不足、房价上涨 等
•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香港住房需求不断上升,供应不足 问题将更加突出
• 高房价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政府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调 控住房市场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香港人口持续增长,导致住房需求不断上升
• 随着香港出生率的上升和移民的涌入,香港人口不断增加 • 人口增长导致住房需求不断扩大,对住房市场产生压力
香港经济发展与住房需求的关系
香港经济发展导致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住房需求 产生影响
• 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 不断提高,对住房的品质和舒适度要求 更高 • 居民对住房需求的提高导致住房市场 供应紧张,房价、租金上涨
• 香港住房市场具有明显的阶层分化 • 高收入家庭通常选择居住在豪宅、独立屋等地段,享受优质的生活环境 • 中等收入家庭主要居住在居屋、康居屋等地段,享受相对较好的居住环境 • 低收入家庭主要依靠公共房屋解决居住问题,居住环境相对较差
• 香港住房市场面临严重的供应不足问题 •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香港住房需求不断上升 • 土地资源紧张,政府难以大规模增加住房供应 • 住房供应不足导致房价、租金持续上涨,社会矛盾加剧
香港住房现状深度解析
01
香港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市场整体概况
香港住房市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香港 住房市场以公共房屋为主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香港住房市 场逐渐向私人房屋转变
20世纪90年代至今, 香港住房市场面临诸多

香港绿色建筑发展经验总结

香港绿色建筑发展经验总结
ABSTRACT/
作者单位:香港大学建筑系 收稿日期:2009-07-20
展理念,特别是对于公屋规划与设计的空气流通分析, 以确保在高
71
建筑学报

设计研究
RES EARCH ES I N DES IGN
密度的发展中,所有建筑都能获得较好的自然通风,保障居民的卫 生条件与舒适的居住环境。 房屋署在大量公屋的建造过程中也积累 了大量的绿色建筑发展经验, 努力以有限的造价建造可持续的人居 环境。房屋署发展及建筑处团队于 2008 年度环保建筑大奖,其中 可持续发展公屋的微气候研究项目获得研究及规划类优异奖。 房屋 署在为全香港 200 万人提供住房的实践中,坚持了绿色、可持续的 理念。 香港屋宇署负责拟定及施行私人楼宇有关安全、 卫生和环境方 面的标准,缔造安全和卫生的建筑环境。根据《建筑物条例》和其 他建筑物法例的管辖范围, 屋宇署致力于提供多项服务以推广和协 助可持续楼宇的建造和保养。对于新建楼宇,屋宇署在图则审批及 建造过程中,与建筑专业人士伙伴合作,严格进行审查,以确保符 合建筑标准的同时鼓励可持续的建筑。 在以年度环保报告的形式推 广绿色建筑与环境,包括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办公室环保 管理措施以及教育培训等。 香港建筑署负责发展政府的公共建筑设施, 确保工程保持一定 的设计及建造水平, 同时为政府的公共建筑设施提供保养及维修服 务,提供专业的策划、设计、兴建、物业维修保养和咨询服务。建 筑署积极推动生态可持续建筑的发展, 研究制定了 《建筑署绿化屋 顶应用研究》等标准, 并从 2001 年开展了环保承建商奖励计划, 以 鼓励承建商在建筑期间加倍注重环保及提高对工地环保的意识和水 平。与此同时,建筑署也承担了两项重要的环保建筑设计:香港湿 地公园和上水屠房。 1. 2 民间组织 香港的绿色建筑民间组织主要由从事建筑与环保行业的相关人 士组成,主要包括建造议会(Construction Industry Council) 、商 界环保协会(Business Environment Council) 、香港环保建筑协会 (HK-BEAM Society ) 、环保建筑专业议会(Professio nal Green Building Council) ,以及酝酿成立中的香港绿色建筑议会 (Hong Kong Green Building Council) 。 建造议会属于半政府组织,成员来自代表业内各界别的人士, 包括专业人士、学者、承建商和政府官员等,主要是就长远的策略 性适宜于业界达成共识、 向政府反映建造业的需要,并为政府提供 沟通渠道, 取得与建造业所有相关事宜的意见。其下的环境及技术 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提出建议以改善楼宇及基建项目的环保效 益,包括有关提升能源效益、改善室内环境质素,以及尽量减低环 境负荷的建议;就改善建造合约环境表现的良好作业方式提出建 议,包括减低环境滋扰及减少废物产量的措施等。 香港环保建筑协会(HK-BEAM Society) 是香港建筑物环境评 估方法(HK-BEAM) 的创始人和拥有者,并致力于推广此项绿色建 筑评估体系。协会监督评估标准的运行与实施。协会的任务是通过 生命周期改善建筑环境性能,提供更加健康、舒适、持久的工作与 居住环境,协会不断的改进与加强这套评估体系,以适应各种变 化,特别是建筑使用者,鼓励并协助当地建筑行业朝可持续的方向 发展。 商界环保协会(BEC)是香港最早由商界自发成立、推广企业社 会及环保责任的独立非营利机构。 其下的可持续楼宇及建筑工作小 组旨在促成可持续举措和处理建筑业存在的环境问题。 该工作小组 主要活动包括:检讨政府咨询文件并对其做出评论,以及针对主题

香港建筑行业介绍资料

香港建筑行业介绍资料

香港建筑行业介绍资料【香港建筑行业介绍资料】香港作为东亚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其建筑行业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以香港建筑行业为主题,介绍其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特点以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一、建筑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香港的建筑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每年的建筑总产值超过千亿港元,对经济的贡献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及对住房和基础设施的追求,香港的建筑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首先,香港建筑行业在技术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独特设计和复杂建筑项目在香港崛起。

例如,香港国际机场、铜锣湾时代广场等地标性建筑的出现,为香港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

其次,香港建筑行业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香港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地方,因此可持续建筑的概念深入人心。

许多建筑项目都采用了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包括使用环保材料、建筑外墙绿化等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香港建筑行业的特点香港的建筑行业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使其在国际上赫赫有名。

首先,建筑效能非常高。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香港的建筑通常较高密度,各个空间被充分利用,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同时,香港建筑的施工速度也十分迅猛,常常在短时间内完成。

其次,香港建筑注重安全性。

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震耐性、防火安全等成为设计和施工的重要考虑因素。

因此,香港的建筑在整体结构和材料选择上都非常谨慎,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此外,香港建筑界十分注重创新和高质量。

在国际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建筑事务所是香港建筑行业的一大特点。

这些设计师不仅研究了传统的建筑风格,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特色,使得香港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创意与个性。

三、香港建筑行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香港的建筑行业对城市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建筑物的高密度构成了香港独特的城市风景线,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到这座城市。

香港10大标志性建筑,代表着香港的历史、文化和繁荣!

香港10大标志性建筑,代表着香港的历史、文化和繁荣!

香港10大标志性建筑,代表着香港的历史、文化和繁荣!第十位:如心广场,双厦分别以去世的华懋集团主席、亚洲女首富龚如心及其丈夫王德辉的英文名Nina和Teddy命名,是香港新界的最高建筑。

第九位:香港礼宾府,香港礼宾府前身为总督府,于1855年兴建,英国管治香港期间,一直是历任总督的官邸,这座典雅的建筑物现为香港礼宾府,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举行重要官式宴会的场所。

第八位:香港半岛酒店,半岛酒店始创于充满神秘诱惑力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誉为“远东贵妇”,是当时全亚洲最先进及豪华的酒店之一,如今依然是全球一流酒店的典范。

第七位:香港汇丰银行大厦,由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由构思到落成需时6年时间,当它在1985年落成的时候,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建筑。

第六位: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国际金融中心二期跻身世界最高建筑之一, 于2003年年底落成,大厦楼高420米,共88层,是全港最高并拥览优美维港景致的建筑物,被称为“惊世之作”。

第五位:青马大桥,自1997年5月开放通车以来,青马大桥成为连接大屿山香港国际机场及市区的干线公路,不单是香港一个主要的建筑标志,更是全球最长的行车及铁路吊桥;它全长2.2公里,壮观恢宏的气势完全超越了美国的金门大桥。

第四位:金紫荆广场,广场有座金紫荆雕像,是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物,附近屹立着一座香港回归纪念碑,碑上刻有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笔字迹。

第三位:香港国际机场,位于大屿山的赤腊角机场,香港国际机场于1998年7月6日香港回归周年之际投入使用,被评为“20世纪全球十大建筑”之一。

第二位: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位于湾仔海旁地带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是该区最新建筑群中的代表者之一,整个展览中心面积宽广,大片落地玻璃正对着湾仔码头,景色迷人,吸引许多厂商及爱好流行信息的民众来此参加,是世界最大展览馆之一。

第一位:中银大厦,位于中环黄金商业圈;富丽堂皇的中银大厦建成于1990年,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香港公屋发展历史与建设管理

香港公屋发展历史与建设管理
3.第三阶段:长远战略阶段
二十世纪80年代,香港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购房需求的持续高涨。仍有约18万人在公屋轮候册上等候公屋分配指标,同时申请购买居屋的人数也超出政府出售的数目。因此,港府于1976年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旨在帮助那些无支付能力在市场上购买私营楼宇、又不符合政府公屋扶持对象的中等收入居民购房置业。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计划的开发和运营,以成本价(低于市价的l/3或1/2)出售给社会中间阶层,并鼓励私营开发商参与政府的居屋计划。
回顾半个多世纪来香港公屋发展的历程,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香港早已告别了夕日的房荒。目前,政府在公营房屋租赁市场上仍处于主导地位,从公共住宅增量分析,港府建设的出租公屋为年竣工住宅的35~50%。但从存量进行分析,目前政府提供的公屋和补贴出售居屋所占份额已低于私人楼宇;就人口的分布而言,公务居民和私人楼宇住户各占一半,形成了公私并存、互补发展,租与售同行的双轨式市场格局。
香港公屋发展历史与建设管理
摘要我国保障性住房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加速的必然产物,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促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但是,由于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供应起步晚、起点低,所以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然而在香港,作为保障民生的主要住房供应形势——公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独立专业的公共住房机构的建设,清晰惠民的的土地划拔政策,统筹有序的的住房供应模式,持续多元的专项资金来源。
1.2香港房屋协会
香港房屋协会成立于1948年,1951年正式注册成为法定机构。房协是一个独立的非牟利房屋机构,旨在解决低下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因而可以获得政府低价划拨的土地用于兴建廉租屋村。七十年代后期,由于港府对公共房屋加以重视,房协除了协助港府安置居民的郊区公共房屋,兴建住宅发售计划及夹心阶层计划的房屋外,还将重点转向市区改善计划上面。目前,房协下设建筑与招标、物业发展、屋村及物业管理、财政及行政等四个常务小组。

中国现代建筑-2港澳台建筑解析

中国现代建筑-2港澳台建筑解析

中环广场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香港中银大厦
环 球 贸 易 广 场
香港国际机场一号客运大楼
汲水门大桥位于马湾的桥塔
香港青马大桥
世界最长同类型吊桥。青马大桥横跨于青衣至马湾的海面上,是香港新机场十大核心工 程之一。大桥全长2,200米,主桥跨度也达1377米,两座吊塔,每座高206米,离海面62 米,是全球最长的铁路、公路两用吊桥。它与连接马湾、大屿山的汲水门大桥一起,像 两道彩虹,壮观恢宏的气势完全超越了美国的金门大桥,成为香港新的观光景点。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位于湾仔博览道1号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是该区最新建筑群中的代表者之一。除了 作大型会议及展览用途之外,这里还有酒店两间、办公大楼和豪华公寓各一幢。而 它的新翼则由填海扩建而成,內附大礼堂及大展厅数个,分布于三层建筑之中,是 世界最大的展览馆之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大典亦在该处举行,成为国际 瞩目的焦点。
中环警署
域多利監獄
欧美建筑时期
首个被认为摩天大厦就是建 于1935年的前汇丰总行大楼, 当时已经设有空调。大厦楼 高70米,共13层,设计属美 国芝加哥学派。现在则由 1985年所建成的香港汇丰总 行大厦所取代。
日治时期的前汇丰总行大厦
欧美建筑时期
第二代香港会会所(1928年)
1946年香港邮政总局富有 爱德华时期建筑特色
台港澳地区建筑的发展
台湾地区建筑的发展
一、环境及背景 1、地理环境 东临太平洋,北部隔海接琉 球群岛,南部隔海邻菲律宾群 岛。建筑发展呈现出与其他各 省不同的特殊路径。 2、文化构成: 17世纪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先 后登陆,并盘踞台湾,1661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 府取代郑氏治理台湾长达200余 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割台 湾、澎湖予日本。1949年国民 党政权败退台湾。 闽南文化的分支

例析香港历史建筑保育与活化实践

例析香港历史建筑保育与活化实践

例析香港历史建筑保育与活化实践一.背景:香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历史建筑与旧区等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同时与周边发展起来的新片区和新建筑是不能很好的相融合,而部分老建筑结构保存完好,建筑风格独特,各个方面均代表了当时某段特殊时期历史与文化,他们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拆除重建无疑是对历史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在2007年10月香港正式引入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此政策不仅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植入新的功能与内涵。

在引入这个计划后,香港对多处历史建筑与建筑群的改造,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笔者有幸参加重庆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关于旧城更新的课题。

对香港多处历史建筑保育与活化进行了参观研究,同时这些进行改造的建筑师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心得。

其中不乏许多值得借鉴的优秀思想和先进的策略。

本文着重阐述2个富有特点的历史建筑改造进行分析和研究,借此研究,将其中改造的方式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运用在国内其他的历史建筑的改造上。

二.历史建筑保育与活化的意义:香港建筑历尽几个时期的变化,香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经历了小渔村时期岭南建筑风格,到欧美殖民时期的西方建筑风格,以及现今新建的各种高层建筑。

三.茂罗街动漫中心改造项目3.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香港深水涉茂罗街和巴路士街之间,之前为两栋连排公寓,保存较为完好,有许多历史价值(图2)。

在经过历史建筑保育与活化政策下,通过民众参与,及综合考察将新功能定义为动漫中心,进行部分保留与改造,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新的平衡,在整体实践中,项目经行了完美的呈现。

3.2技术策略总体策略:通过现状细致的考察,历史资料的调研,以及立面破损情况整体分析的权衡。

最终决定保留茂罗街部分建筑体量和整体立面,使建筑的历史风貌在茂罗街延续,而建筑体量的保留完整地展示了原有砖木结构,屋顶的做法及法式的筒瓦的铺就模式。

这是历史的部分,而用新加建的建筑与之相联系,形成了新的建筑体,新建筑来提供设备空间及必要的服务空间如电梯,展示厅,休憩,报告厅等.技术策略:(1)兼顾规划策略,新的建筑功能要求与旧建筑保护相结合,保留最有特色的外立面,拆除后面部分区域,与新建筑相咬合并创造新的公共空间和建筑环境,符合新的规划与保护的双重要求。

香港绿色建筑发展经验总结_刘少瑜

香港绿色建筑发展经验总结_刘少瑜
72
心等。HK-BEAM 的最高级别为优秀,但从 2006 年开始,将优秀 改为白金作为最高级别。 3 香港发展商的绿色建筑实践 香港的绿色建筑发展离不了众多地产发展商的支持。作为业 主, 各大地产商为本港绿色建筑的市场推广作了重要贡献。由于篇 幅限制,本文将简要列举部分发展商对绿色建筑发展所作的努力,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1 支持本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HK-BEAM 作为香港本地最重要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得到 了各大发展商的青睐与支持。 太古地产是 HK-BEAM 的创立者之一,在过去的 10 年里,开 发了超过 10 个获得 HK-BEAM 认证的项目,包括太古广场一、二、 三座,濠丰、德宏、多盛等大厦;以及又一城购物商场等。 新鸿基集团正在兴建的香港最高以及全球第三高的建筑物:环 球贸易广场(ICC),不仅通过了 HK-BEAM 的白金级别的认证,同 时此项目也获得 LEED (Lead ersh ip in En erg y an d En viro n mental Design)金奖,是全港的首个 LEED 认证项目。新鸿基的其 他获得 HK-BEAM 认证的项目包括荔枝角巴士厂重建、创纪之城 第四期、朗庭院、新鸿基中心等众多商业与住宅项目。 恒基兆业集团开发的 HK-BEAM 项目主要集中在居住区,如 著名的嘉亨湾小区。 信和集团所开发的利用大型垂直绿化降温的万 景峰 / 荃新天地项目于 2007 年获得了 HK-BEAM 的白金奖。旭日 集 团 的 北 京 道 一 号 是 尖 沙 嘴 的 标 志 性 建 筑 物 ,也获得了 H K BEAM 的白金级别认证。此外,鹰君集团、置地集团、希慎集团 以及汇丰银行等等都拥有各自获得认证的绿色建筑。 作为政府发展机构, 房屋署和建筑署也在各自的领域支持本地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广大低收入群体提供廉价租房的房屋署,在 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开发了牛头上村、蓝田村等获得 HK-BEAM 认证的项目。建筑署的绿色建筑项目主要集中在政府办公大楼,如 沙田政府大楼、长沙湾政府大楼等。 香港的发展商对本地评价体系的支持, 使得这套评价系统在实 践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同时让绿色建筑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3 .2 重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绿色建筑最直接的实践主体, 各大发展商及业主在开发中 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总结出适合香港的绿色建筑开发经验。 房屋署作为重要的政府开发商,为香港 200 万人口提供经济住 房。从 2001 年开始,房屋署尝试在所开发项目上进行一系列的微 气候研究,以实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到目前为止,已有 20 个项 目进行了微气候研究。微气候研究主要包括:场址的空气流通评 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采光、得热以及污染分布等研究。利用模 拟技术, 善用地形特色进行建筑布局与单体设计,提升建筑性能的 同时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房屋署已采用预 制组建技术进行施工,近年, 房屋署更积极采用机械化预制组件的 创新建筑方法,如在葵涌工厂大厦重建项目中, 首次采用新型的立 体预制组件建筑方法,以提高施工质量、改善地盘安全、保护环境 与缩短施工时间等。 太古地产在施工上总结了一套环保拆卸技术以减少噪音, 实现 废物再利用;建立了环境、健康安全报告(EHS)数据库用于总结在

香港购物中心发展历史相关资料

香港购物中心发展历史相关资料

香港购物中心发展历史沿革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香港是最早出现购物中心的城市,1966年,香港第一间有现代意义的购物中心海运大厦(可称为海港城第一期)正式开幕,建筑面积达60200平方米,在当时可算是巨无霸。

日本比香港晚两年,1969年第一座大型购物中心玉川高岛屋在东京开业,新加坡大型商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台湾最晚,第一家购物中心:远企购物中心出现于1994年。

香港购物中心发展可分为二到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与交通运输工具高度相关。

1979年是具有分水岭意义,这一年香港地铁正式通车,标志着香港进入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大都市行列,购物中心的发展开始步入崭新的时期。

第一阶段为1979年以前,事实上只有一个大型购物中心:海港城落成。

1966年水路交通在香港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唯一的大型购物中心海港城一期海运大厦便在尖沙咀邮轮码头旁落成。

海港城第一期开幕后,1969年第二期马可波罗香港酒店商场开业,第三期海洋中心于1977年相继登场。

海港城总面积达到:176607.21平方米。

时至今日,海港城仍是香港最有魅力的大型购物中心之一。

使香港的交通便利性有了革命性的提升,跨区交通时间大大缩短,过去上小时的路程可以缩短到不到半个小时,极大地扩大了市民的活动范围,并鼓励跨区购物消费,从而为购物中心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1980至1989的10年间,私人商业楼宇落成量高达272.1万平方米,是各历史1O年期中最高的,占2002年底累计量的30%。

除海港城外,香港其它主要购物中心均在1979年之后开幕,从1979年到2003年24年间,有超过40间以上具规模的购物中心开业。

从香港购物中心的历史看,轨道交通对该产业发展影响十分大,沿轨道交通(九广铁路、机场、快线、轻轨)布置的购物中心数量达到28家以上。

这一阶段,诞生了众多知名代表性购物中心:太古城中心、太古广场、时代广场、又一城、青衣城等,香港超过三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总面积达到:228万平方米以上。

1881heritage

1881heritage

1881heritage1881文化遗产(1881 Heritage)是一个位于香港尖沙咀的历史遗址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一座1881年建造的前水警总部和1942年修建的前一家东方新报大楼组成。

如今,这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建筑群已被保护并改造成了一个集购物、餐饮、艺术和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体。

1881年,香港是一个繁荣而快速发展的港口城市。

当时,英国殖民政府意识到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负责管辖海事和海上违法行为的机构。

于是,一座气势宏伟、古典风格的建筑应运而生,这就是后来成为1881文化遗产的前水警总部。

前水警总部是一座充满历史氛围和独特魅力的建筑物。

建筑设计融合了古典和中国传统元素,给人一种宏伟而庄重的感觉。

建筑立面的白色和灰色大理石雕塑细节精致,展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

在20世纪初,前水警总部起到了关键的海上安全和执法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它的功能逐渐被其他机构取代。

因此,这座建筑在1987年停止了其一度灿烂辉煌的警务生涯。

然而,香港政府意识到这座已经废弃的建筑群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为了保护这一价值,政府开始进行修复和重建工作,并于2009年将其重新命名为1881文化遗产。

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地标,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除了前水警总部,这个综合体还包括了一座1942年建造的前东方新报大楼。

这座建筑是当时香港最大和最现代化的媒体机构之一。

它的设计风格融合了欧洲现代主义和亚洲传统元素,体现了香港作为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地位。

如今,1881文化遗产是一个集购物、餐饮、艺术和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体。

在这里,游客可以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奢侈品牌的产品。

同时,这里还设有多家餐厅和咖啡馆,提供各种美食选择。

此外,文化遗产还定期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让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香港的历史和文化。

除了商业活动和文化艺术,1881文化遗产也致力于社区和教育事业。

它与当地学校和社区组织合作,为学生和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和社区服务。

香港发展史之香港的早期发展

香港发展史之香港的早期发展

第一讲香港的早期发展一,香港史前历史香港地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共分为3个时期:1,新石器时代中期;2,新石器时代晚期;3,青铜器时代.考古发现显示,远在6000年以前,人类已经在香港地区活动.二,香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的唐代石灰窑,宋代铜钱,明代青花瓷,证明香港地区自汉代开始,文化上占主导的是中原文化三,香港早年海上交通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必要交通工具是船舶,停泊船只,开展贸易集中于地势优良的港湾. 其中重要的是屯门湾.唐代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十分发达.阿拉伯和南洋的“番船”大多经屯门湾进入内河. 当年商船往返广州必经之路屯门湾.唐玄宗设屯门镇防守.16世纪初期曾被葡萄牙占领3年之久,后被夺回.四,4大民系的迁入宋朝以前,居住在香港地区的是少数驻军和农民.以后来自于陆上的有:广东人,客家人;来自于水上的有:蛋家人,鹤佬人.客家人原居住于我国黄河流域的汉人.西晋末永嘉年间开始的战乱,一部分汉人背井离乡,南徙渡江,至赣闽粤等地.被称为客家人.现主要分布于两广福建台湾及海外.因其语音保留较多汉语古音韵,被称为客家方言.位于闽粤边陲福建闽西“土楼之乡”的客家土楼一瞥。

早在1000多年之前,从中原一带举族南迁的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他们依山而建,聚族而居。

此处客家土楼现在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泰国前总理他信,第4代华裔泰国人,原籍广东梅洲。

父亲是潮洲人、母亲是客家人,成为泰国首富。

《财富》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唯一的泰国人。

鹤佬人亦称福佬人.来自广东东北潮汕等地区及福建省一带.原主要生活在船上,后部分于近代改居岸上.香港新界东部聚居许多鹤佬渔民.五,5大姓族居民于北宋中叶从江西迁居香港的邓氏家族开始,开基立业,传宗接代.随后迁入的大族有:侯彭廖文等4大家族.史称“新界五大族”.六,香港早期的教育自大族迁入以后,为提升宗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及统治权力,大力兴办教育.最早为北宋邓族创办的力瀛书院.自清朝康熙至同治200年间,出了2名进士,文武举人10多名.从事教育的多为大小书院,馆,塾,书室等学舍,现今仍存者有30余处,其中包括当年用于书舍的宗祠七,行政区的沿革春秋战国时期广东为楚国领地;秦始皇统一后归南海郡番禺县;唐朝改属宝安县;南宋海上行朝于香港地区;明朝改属东莞县;明末清初派巡检驻九龙城寨.清朝初期,为了平定明朝遗臣的抗清斗争,在东南沿海推行“迁界” 海禁政策,沿海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时间长达7年之久.“迁界”亦称“迁海”,就是强制坚壁清野.沿海50里划地为界,强令居民内迁,禁止船只出海,违者处死.广东巡抚王来任向朝廷力陈迁民之苦;两广总督周有德力主:先展界,后设防.成为当时反对迁界的地方官员的主要代表.香港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在锦田建造的周王二公书院.迁界自康熙元年1662年到1669年.新安复县,允许迁民回原地复业,并招集邻近地区人民垦荒种田.从此客籍农民,大量入迁.复界后,赋税为当地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复界后香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农业为香港地区的主要生产活动,农作物稻米能自供自给;2,渔业也是居民另一生计;3,商业活动只限于香港地区的市镇;4,借助广州开办对外贸易,主要外销产品有香树,珍珠,海产品等.香港名字由来:广东东莞一带盛产莞香,“东莞女儿香”很有名,古代是有名香料产地。

香港建筑工业化进程简述

香港建筑工业化进程简述

2006年5期香港建筑工业化进程简述陈振基吴超鹏黄汝安编者按香港的建筑工业化经过短短的十多年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由开始预制部件仅用于政府兴建的公屋,逐渐为私人发展商和建筑公司接受,现已全面推广。

在此进程中,香港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引导、监管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的三位作者都曾在香港建筑建材界就过职,亲历香港建筑工业化的过程,希望他们的此篇文章对我们的墙材革新及墙材产品的生产开发有所启示。

陈振基:原香港预力刚工业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经理。

吴超鹏:原香港联力混凝土有限公司董事。

黄汝安:原香港预力刚工业有限公司恒加预制厂总经理。

一、房屋委员会和公屋设计香港是世界著名的移民大都会,居民中绝大多数是由外地迁移过去的。

50年代的香港人口仅有236万,随着6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和东南亚的政局动荡,大量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纷纷涌入香港,每年新增人口数十万。

由于房屋建造速度赶不上居民的增长,许多人不得不栖身于简陋的所谓寮屋内。

1953年12月,九龙白田村遭遇大火,焚烧6小时,毁屋万间,5万多居民一夜间失去家园。

港英政府为安置灾民,成立了半独立的屋宇建设委员会,着手兴建廉租屋宇,以设备齐全的居屋供给中下收入的家庭。

到60年代中期,政府已用徙置大厦的形式为50万人提供了住所。

到1965年,住在公屋的居民达到100万,约占当时人口的1/4。

1973年屋宇建设委员会重组为专门兴建和管理公营房屋的房屋委员会。

据统计,2001年全港人口670万,住私人公司建造的永久性房屋的占49%,住公营租住房屋的占31.9%,房委会资助出售单位的占16.1%。

可以说,近一半的香港住房是香港房委会经手建造的,房委会称得上是香港最大的房地产投资机构。

房屋委员会的公屋设计方案经过多次变化和不断改进,由原来的走廊两边排列居室的板式布置,发展到90年代的电梯设在中间,每个单元均有阳台和厕所的高层井式布置,被命名为“和谐式”设计,在国际社会公营楼房建设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香港建筑发展史
导语香港建筑是变化多端的。

由于土地有限,很少市区内的历史建筑能够保存下来。

可是,作为现代建筑的中心,很多古老的建筑物都被拆卸让出空间给新的建筑物。

香港建筑的历史可以粗略分成三个时期,中国传统建筑时期、欧美建筑时期
平山街附近人口急增。

因此人们开始大量兴建唐楼解决居住问题。

唐楼不少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筑风格,常以西式的石柱及装饰花纹配以中式的小型露台。

由于当时的建筑技术所限,一般唐楼都属3至4层高,分为前、后座,前面设有骑楼,部分则设有露台,楼底比现代住宅建筑为高。

唐楼地下一层通常为商铺,楼上则作为住宅。

唐楼没有电梯,只有楼梯连接各层,很多旧式唐楼没有厕所设施。

随着香港人口不断上升,城市不断向西环、铜锣湾及九龙各区发展,所以唐楼在这些地区不断涌现,直到香港政府推出公共房屋政策为止。

深水埗的雷生春,湾仔的蓝屋都是著名的唐楼。

因为后来开始改用三合土为建筑材料,唐楼的楼层可以多达7层。

现在大部分战前唐楼由于城市发展及日久失修而慢慢消失。

筑物只有中环街市和面临被清拆的湾仔街市。

湾仔街市是由当时工务局内的英籍建筑师所设计的,而且还有一点装饰艺术运动后期那种流线型外貌的风格。

位于香港黄竹坑华南总修院则揉合了中国及意大利建筑艺术,成了当地很有特色的建筑。

△现代建筑时期
一直以来兴建的高楼大厦都是作商业用途。

直到1953年石硖尾大火,多层楼宇才成为居住楼宇的标准,同时也成了公共屋邨政策的标准。

兴建于1965年的美孚新
1972
7000
大厦、中环中心、擎天半岛、朗豪坊等等。

除了商业大厦外,很多基础建设也是著名的建筑物,例如青马大桥、汲水门大桥、香港国际机场、汀九桥、昂船洲大桥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