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前四篇读后感

合集下载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后感1前几天,我们读了《论语》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

这本书一共写了三十个小故事,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卧冰求鲤》。

王祥让我大为感动。

虽然是继母,但仍然用自己的生命来感动她,用像生母一样的爱去爱她。

有一首诗写得好: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论语》读后感2《《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

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

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读后感3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可谓论语的入门基础图书。

杨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师承家学,其叔父杨树达(遇夫先生)更是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在该书初稿时,遇夫先生逐字审读,该书影响甚大,曾被香港、台湾翻印,日本的两所大学用做教材。

该书译文明白流畅,注释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结论在集古今学者之大成的基础上颇多个人新见。

实在是论语入门的好书。

该书以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为底本,参考众多论语本,参辑而成,书后还附有论语词典(简体本不载)是论语最好的阅读本子。

《论语》读后感4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至理名言值得我读书笔记600字们学习,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不重则不威。

《论语》读后感(精选25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25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25篇)《论语》读后感篇1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典散文更是源远流长,特别是儒家经典《论语》,让人们受益匪浅,使我感触很深,读《论语》有感作文。

自从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特别是读到雍也第六第八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这一章表达了仲由办事果断,子贡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艺,他们治理政事都没有问题。

自从读了这一章,我知道了一个人如果办事果断,精通人情事理,又多才多艺,那么办什么事情就都没有困难了。

由此,我联想到了:有一次妈妈要我在买一个蛋糕和买十本书中选择,我犹豫了很久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办!无法做出决断,说起精通人情事理我也非常欠缺,有一次,和姐姐们一起去逛街,他们想去看衣服,我却不同意,还很生气,硬拉着她们往前走。

说到多才多艺,我虽然会背点古诗,懂得拉大提琴,但其实还根本谈不上精通。

现在我知道了,一个人必须要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读后感篇2“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就是德,没有品德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优秀,也是无用的。

”这是我读完了《论语》之后懂得的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说过的名言警句合集,这些名言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也让我知道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

孔子说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小人与君子的天壤之别,君子眼中,最重要的是品行与法制,而小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君子都是顾全大局的,而小人只顾自己小利得失,这也是高尚与低俗的区别。

还有一句话,令我印象特别深,“君子不器”虽然这句话非常短,但十分明了的指出了“君子”的特点:不像器具一样,只有一方面的用处,他们都是品德高尚,很有才干,并且忠于国家的人才呀!我又仔细想了想,我在生活中有没有做到像君子那样的品行呢?我有时候犯了错,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有时候作业没写完,会向老师隐瞒,这都是小人之行。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精选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读后感篇1孔子,中国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

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当我们吟咏他的话语之时,也许我们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一、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许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缺乏耐心。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应该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

老师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比如,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

如果,当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这些不是我们想要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学而不厌”。

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

”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

孔子的学习“三月不知肉味”,“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足以见孔子的勤奋。

论语读后感(共10篇)

论语读后感(共10篇)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一)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 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 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 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 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 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 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 短短几句, 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 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 莫过于“子欲居九夷。

或曰: “陋, 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 大家觉得奇怪, 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 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 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 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二是人改变环境, 还是环境改变人, 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 胡萝卜变软了, 把鸡蛋放水里, 蛋清蛋黄都凝固了, 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 水就成咖啡了, 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 是“穷忍着, 富耐着, 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 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 孔子正是说, 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 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对于第二则, 我有切身体会, 以前, 我有一个朋友是广东番禺人, 一次和他闲聊时, 我突然忆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曾提到, 禺是古代对一种猴子的称呼, 后来我查了词典, 也的确如此, 而番(pān)字的另一音番(fān)有外国的意思, 于是我故作神秘的问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语中的意思, 然后又拿出词典, 一边笑着一边查给他看, 他的脸色便慢慢的难看起来, 我却自顾自的补充道“你们番禺人就都成外国猴子了……”话没说完, 他勃然大怒, 扭头就走。

论语读后感简短精彩7篇

论语读后感简短精彩7篇

论语读后感简短精彩7篇《论语》读后感篇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听,书房里传来一阵悦耳的读书声,这是我在读《论语》。

《论语》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的言行编写成的一本书。

当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就专门设立了一项特别课程——经典导读课。

拿到经典导读书后,我就翻阅起来,不经意中我看到了《论语》,那时我只知道有本书叫《论语》,并不知其中的内容。

但我们导读书上的《论语》没有解释,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读,还想学校为什么要让我们读那么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本《论语》,便悄悄把它翻开,咦,书里居然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还有圣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

从此以后,我开始喜欢读《论语》了。

《论语》这本书里讲了许多道理,比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的同时,有新发现,新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爸爸妈妈和老师们经常对我们说“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要经常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他们大概也是从《论语》中受到的启发吧!再比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但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缺乏信心。

有时候我遇上了难题,就有了畏难情绪,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寻求帮助,还很急躁。

每当这时妈妈就会提醒我说“你忘了孔子的话了吗?”一经提醒我会慢慢平静下来,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居然经常会把难题给解开了,每当我解决难题之后都会从心里佩服孔子,怪不得人们会尊称他为“圣人”,他说得可真对呀!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同学之间往往会因为误解而发生矛盾,我也不例外。

但自从我读了这一句以后,与同学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我会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误会别人了,还是不要这么小气吧。

就这样,慢慢气就消了,又和同学一起快乐地玩耍了。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每句简短的话里却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圣人伟大的智慧!我越来越喜欢读《论语》了,我还要继续读下去!论语读后感篇二《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所编,虽说是两千多年前所编的,但还是让世界、让人民,更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十则读后感(通用24篇)

《论语》十则读后感(通用24篇)

《论语》十则读后感(通用24篇)《论语》读后感篇1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身最大的课题。

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身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身没有教育好她。

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

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

《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很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

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

他提倡学习不但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

如今的孩子,不但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重视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

而这些,孔子在很多很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论语》读后感篇2《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很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读后感(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的读后感14篇

《论语》的读后感14篇

《论语》的读后感14篇《论语》的读后感14篇《论语》的读后感篇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为政思想,强调道德对国家治理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

作为后生,乃十分敬佩,并加以学习思考之,于是作简单浅显的认知如下。

一、岁幼时的德化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岁幼时,养成的生活习惯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响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会影响着我的一生。

我想在岁幼时的德育教化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也将是这一个人的人生根基,因为在岁幼时不懂是非,更不懂德,这时的德育便是最佳时期,有意识的灌输,一定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二、成长时的德引当我们踏入校园后,老师是扮演着道德引领的角色,当然也有其他的引领者。

我便斗胆谈下我自己。

进入大学后,当选学生干部,初衷为了在服务老师和同学的同时历练自己,到了这个位置上来,才明白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当面对的.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集体。

我想,我既没有长辈身份的威严,也没有过胜过强的能力,用什么来博得民心,用什么来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对一开始同学们不支持工作的情况,用什么去让他们有所改变,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并自我改变,这是“德”。

是用适合同学们的方式去开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体角度去思考事情该如何处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体负能量,提升同学们的思想素质,我想这是“德引”。

我一直以来坚持重点抓班级学风建设、德风建设,在这一学期,班级情况转变相对较大。

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难旋涡,但依旧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后的德育工作后、成家后,我想对德的学习和使用更是要注重。

当进入到一个工作的集体环境,或多或少都有着来自他人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如若每个人都注重“德”的修为,将会有更好的工作氛围。

当有了家庭和孩子后,为人父母不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从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得到教育。

总言之,我认为“德”应该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终身修行。

论语四则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

论语四则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

论语四则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论语四则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读后感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你会写论语四则读后感600字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四则读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论语四则读后感600字(篇1)《论语》是二千多年前孔子及其门徒们的言行被记录后编成的一本书。

曾经在中国的私塾教诲史上施展过重要浸染,与《孟子》、《诗经》等一路为讲义,由私塾老师(先生)逐句逐段的讲授,谓之“孔孟之道”。

在中国已往的二千多年的汗青中,被历代君主帝王积极推许,在中国的文化勾当中充当了主流学说,对人们的头脑起了严峻的约束浸染,并且《论语》中首要建议的是“礼教”也就是宣传“忠君、尚礼”,与当代社会的头脑见识(划一、自由、均富等等)已有很大的差距,也很难溶入当代社会的文化中。

可是,就《论语》中有些伦理道德的概念等不能通盘否认,照旧有可取之处,并且已被中华民族接管并传承至今。

曾读过于丹传授的“《论语》心得”,古本年中外信手拈来;也在央视屏上听过她的答复题,神定气爽娓娓道述。

所讲篇章约占《论语》的异常之一多点,已很了得呵。

但也有她自我认知的范围,岜不说曲直解之意可也是误解或谬误了。

好比:《论语》中有一句“民无信不立”,孔夫子的语境应领略为:守信于民。

可能:对老黎民要讲诺言。

而不能表明为“信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行文于此,也声名孔老汉子分明汗青是会变迁的,会后浪推前浪而长奔不息。

这就是心得读后的心得。

本人曾在课外阅读和研习过《论语》,其时是怀着一种莫名的崇拜,也出于一种好奇心。

由于在我们念书的年轻年月是列为禁区的。

没有哪个先生敢教,更谈不上有人解读释疑了。

并且好不轻易寻求到册本,照旧偷梁换柱似逃避着读。

自已参照学过的古文来解读《论语》,其自学之难不堪回顾。

论语四则读后感600字(篇2)去年暑假,读了一遍《论语》,当时对一些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类的好理解的句子做了背诵。

论语每则读后感

论语每则读后感

论语每则读后感《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论语每则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每则读后感篇一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论语读后感(13篇)

论语读后感(13篇)

论语读后感(13篇)论语读后感篇1从小我就喜爱读书,对书爱不释手。

每次手中捧着一本书,我心中就感到无比的欣慰。

尤其是遇到好书,总是百读不厌。

有一天,妈妈给我带回一本《论语》,我高兴极了。

我早就从电视里看到不少地方兴起学习《论语》的热潮,早就期望自己也能读到这本书,没想到如今就能一饱眼福了,真是快哉!《论语》历行了两千多个春秋,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它是一本记录了古代有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有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被历代当朝者治理天下所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又按时温习,不是很开心吗?自从阅读了论语之后,我对学习的主动性也越来越高,每天放学都会仔细地把学过的学问再复习一遍,果真。

我的成果越来越好,我也越来越有成就感。

这可都是论语教导有方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十分惭愧,因为以前,不管是发试卷或是发作业本我都要最新最洁净的,这是私心在作怪,论语使我认识到了错误,让我明白了要为别人付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常常忧愁。

我明白了,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不要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论语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让我的.生活充满阳光,或许每个人读论语都会有不同的心得,我也不例外。

在这个浮燥的社会中,我只想企图查找一片安静的归宿,查找一片文化的净土。

做自己能做之事,行自己能行之事。

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足矣!我喜爱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篇2在学习班里,同初一预备班的学哥学姐们读到了初一上册的课本,其中,《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勾起了我深厚的兴趣。

起初,我看不懂这惊奇的古文,看不懂那极其深奥、惊奇的文字。

之后,教文言文20xx年的那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大意,让我们读三遍,然后,背下来,我觉得十分简单,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论语每则读后感4篇

论语每则读后感4篇

论语每则读后感4篇导语:《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每则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论语每则读后感(一)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每则读后感(二)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论语读后感(优秀9篇)

论语读后感(优秀9篇)

论语读后感(优秀9篇)论语读后感篇一“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十则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则。

是说:“教导你的话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

”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好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此刻社会上有很多闲杂人员整日靠骗人过日子。

就那算命来说,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涂装明白,愣要给你的一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可笑至极。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论语》读后感篇二说到国学,博大精深。

以各学派思想为中心的书籍也是甚多。

学派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学;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学……而《论语》中所谓的国学是狭义的国学,侧重儒学。

《论语》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典籍,读书人一直将它列为必读之书。

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论的编汇,共二十篇。

《论语》的“论”字包含了讨论、编次的意思。

要了解儒学和《论语》,就要了解孔子这个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儒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大家都说孔了是圣人,而孟子就更确切地说孔子是圣之时者,意思就是说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很知道因时制宜。

论语读后感(精选12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12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12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读后感篇1《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学做人,学做事。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中的经历,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今天仍然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所发扬的这种学习精神。

不仅在学习中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适用。

学而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孔子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过学习。

在他临死前他都还一直记着老子对他的教诲,仍然不忘记他的政治报负。

这也就是他之所以称之为孔圣的原因吧,他一心为国为民,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他难以改变的事,他努力过了,他坚持过了,尽管结果不太尽如人意,但他却为我们做好了一个榜样,为我们发扬了一种精神,留下了他宝贵的学识,他宝贵的经历。

后人敬仰他,以他为榜样,虽然有些人会对他产生误解,但其真正的内在的精神品质永远不会被人所厌弃。

向孔子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流传至今,仍被人广为传颂。

我们现代人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要不懂装懂,或一知半懂。

我们要从容面对我们自己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然后能够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够解决的,也要尽力解决。

不要不知道的装作知道,这样问题会越来越多。

只有勇敢的面对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才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

论语读后感篇2在寒假,我读了《论语》一书。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孔子弟子们的言行举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在阅读《论语》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

”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仁"字出现次数共达105次,尤其是《论语》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别突出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

论语前4章读书心得600字(精选5篇)

论语前4章读书心得600字(精选5篇)

论语前4章读书心得600字(精选5篇)论语前4章读书心得600字精选篇1《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

《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

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

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

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

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

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

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

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

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

"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

"先引其炎而后从之。

"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前四章读后感600字7篇

论语前四章读后感600字7篇

论语前四章读后感600字7篇读后感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化,文章就过于肤浅。

你会写论语前四章读后感600字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论语前四章读后感600字,盼望大家喜爱!论语前四章读后感600字1《论语》是一本对话录,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

同时也是对孔子的思想的表达,特殊是对“仁”的表达。

但是本人才疏学浅,对《论语》无法做出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下面摘录《论语》中我个人印象比较深词句进行共享。

一、“君子不器”对于我这个文学常识比较浅薄的人来说,第一个反应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译过来便是君子不是东西?但真的是这样吗,大家都知道“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是孔子说的,但是这句话的意思不能直意,假如直意我想我会挨打。

后来查阅资料发觉意思就是:我们要博学多才,不能局限某一方面。

对于一个老师,可能会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学问。

可能还需要应对某一天同学问的“宇宙是什么?”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二、有教无类。

在孔子那个时代,学习学问是有社会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基本出头无望。

而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在当时可能是一个“异类”,这或许也是他宏大的缘由吧。

而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有教无类”。

三、“以德报怨”,假如真的是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也幸亏读了《论语》,知道有时在日常听到或许是断章取义。

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识就不说了,但这句话表达在规律有一点辩证的关系,前半句说不是说由于父母在不能离家太远,单纯看前半句,个人感觉是太片面甚至是错的,但是加上后面这一句“游必有方”,胜利把究竟要不要“远游”这件事表达的全面了。

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几千年前提出了爱好才是最好的老师。

最终《论语》中的一句话警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前四章读后感600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冲突。

作为一个理科的同学,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化的理解。

论语每一章读后感7篇

论语每一章读后感7篇

论语每一章读后感7篇读后感需要结合书中的情节,并且注重表达个人的深刻感受,写读后感是锻炼我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论语每一章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语每一章读后感篇1《论语》乃修身阳性,人生之道,必读之本。

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

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

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

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

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

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孔子还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

雨果也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种思想。

新东方总裁于洪敏的成就得益于他的众多朋友的支持,而知些朋友的支持就来自于洪敏在大学时期的乐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时候他的朋友就从世界各处纷至沓来,成就了新东方,成就了俞洪敏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浅的阅读可能都不能体会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论语》告诉我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智慧,有诚信的人,一个守恒的,内心忠诚的人,这样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于人世间!论语每一章读后感篇2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一部经典:《论语》。

《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着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为政篇第二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

论语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论语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论语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1.论语读后感范文篇一《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

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将“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

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

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

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

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学而篇是《论语》开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论语》核心思想仁之前提,也是学习之真谛。

学习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知识造福于人,其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学习首先要懂得伦理道德。

我们从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可以充分看到这点,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这种人,虽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中国文明之精华之一便是礼仪,礼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礼节礼法,更多的是对道德的规范,对美德颂扬。

因而学习美德,拥有美德是学习之基。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

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

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

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
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

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

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

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

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在这里,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
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而已。

“仁”,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