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解析

合集下载

古建构造名词

古建构造名词

一古建筑知识1、面阔确定: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

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

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 。

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

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

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

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

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

古建筑木作工程

古建筑木作工程

一、古建筑木作工程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 (略)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3、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 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回顶
屋背做圆弧不起脊的屋顶,又称
“过陇脊”。
出际、华厦
支出部分
边贴、挑出
两山屋檐悬跳部分。
檐出及
腰檐
出檐及
廓檐
出檐及
廓檐
檐顶伸出至建筑之外墙或外柱以外。檐按建筑层数分腰檐、重檐、三重檐(苏称三滴水)。
推山
无殿正脊加长向两山推出的做法。
排山
排山
硬山悬山或歇山山部之骨干构架。
收山
歇山山顶在两山的正心桁中心线上向里退回一桁径即缩短正脊的长短。
宋、清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一、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一、平面:
宋式名词
清式名词
苏州地区名词
词介
地盘
平面
面阔
地面
开间
建筑物水平剖视图。
①建筑物平面之长度。
②建筑物正面檐柱间之距离
③建筑物总长度称“通面阔”或
“共开间”。
进深
进深
建筑物由前至后的深度,总深度称
“总进深”、“共进深”


房屋宽度之面积为计算房屋的单位。
齐心斗

拱中心上的斗,又称“心斗”。
柱头枋上
之散斗和
齐心斗
槽升子

正心拱两端之升。
散斗
三才升

单材拱两端承上一层拱或枋之斗。
连珠斗
两斗重叠。
平盘斗
贴升耳
无斗耳的斗。


上斗腰
斗分耳、平、欹三段,苏地也将上斗腰、下斗腰合称“斗腰”。


下斗腰
坐斗之中部。

欹幽

斗底

坐斗之下部。
斗、升之欹凹入的曲线,清式无幽为直线。

仿古名词解释

仿古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工程是我国悠久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结晶。

这些建筑具有合理的结构型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巧思多变的设计手法,其辉煌成就久享盛名。

过去沿用至今的较难理解的古建筑工程的名词、术语大都是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词汇,目前的筑施工中还在广泛使用,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为此特予以注释说明(仅限于定额中出现的词汇)。

仿古建筑面积计算规则1、台明: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

清式又把小型基座叫做台明。

2、廊柱:柱之用于廊下前列,承支屋檐者。

3、月台:①高大尊崇的主要建筑,除了使用小于上出檐的台基外,台基周围又建有宽大的月台,有的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栏杆,最崇贵的建筑造成三层叠的须弥座形式。

在殿堂等建筑中,特别是皇家园林中的主要殿堂前常建有宽敞的月台,上设着铜制的兽、缸、鼎等,成为建筑与庭园之间的过渡。

②楼上作平台、露者。

4、环丘台:是一种平地上垒起来的圆形高台,多为三层,台面逐层向上收缩,是封建社会中一种祭礼拜用的建筑物。

5、构架:单体的平面,一般是以柱子的布置来划分空间的,是建筑构架的一个反映。

表示梁架系统的平面图叫做“构架平面图”。

第一册《通用项目》1、砖屏风2、莲花头:莲柱上部,雕莲花形之部分。

3、插解:用于纱隔心仔边条与宕间,转角处之回纺装饰。

4、老嫩戗5、椽望板;6、戗翼板7、古式栏板8、古式栏板9、吴五靠10、斗拱11、梁垫、蒲鞋头、云头12、弯形椽13、挂落14、虾弓梁15、预制栏杆件16、预制吴王靠件第二册《营造法原作法项目》第一章砖细工程1、字碑:正脊或墙门上留备题字之部分。

正脊字碑部分,亦称过脊枋。

2、全瓦片漏窗3、软景式漏窗第二章石作工程1、阶沿石:沿阶台四周之石,包括踏步。

2、侧塘石:以塘石侧砌,用于阶台及驳岸者。

(驳岸:凡房屋,以石条逐皮驳砌成墙岸者。

)3、锁口石:石栏杆下之石条,或驳岸顶上一皮石料。

4、菱角石:踏步两旁,垂带石之下三角部分。

5、地坪石:铺于露台、石牌坊地面之石板。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台基、踏道、栏杆、铺地P2632.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P18217.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8.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大木式P266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柱、梁、枋、檩等。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清式大木作分大木大式、大木小式两类。

小木作:宋代对室内装修的称法。

2.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3.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示。

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

4.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进深);清代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歩”。

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

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若干个步架。

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

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步。

5.进深/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的,简称为“进深”。

6.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槫(檩条)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槫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

7.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与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与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与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与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与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就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就是朝廷宫室,后面就是市场与居民区。

古建筑名词

古建筑名词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营造常识一篇文章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营造常识一篇文章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营造常识一篇文章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古建筑专业名词各种各样,有许多名词大家都不明其意,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最全古建常见名词及解释,快收藏吧!1.井干式木构架最初由井壁发展而来。

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2. 抬梁式木构架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立柱,立柱上架梁。

然后,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至上而下,逐层缩短,逐层加高,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形成坡屋顶的斜面。

3. 穿斗式木构架明清时期,用于坡屋顶建筑的木构架的一种基本形式。

穿斗式又称立贴式,是檩柱支承体系。

有疏檩和密檩两种做法。

主要特点是:(1)尽量以竖向的木柱取代横向的木梁,(2)尽量以小材取代大材(3)简化屋面构造(4)简化悬挑结构(5)增加构件灵活性。

穿斗式在南方建筑中广为流行。

但它不能适应较大跨度的殿屋空间,因而没用在宫式建筑。

可以说它与抬梁式构成了一种良好的互补机制。

4. 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量榀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

5. 面阔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

各开间的总和称为“通面阔”6. 进深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

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7. 次间明间两侧的叫做次间。

8. 稍间开间为奇数的木构建筑中,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其左右侧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

9. 一明两暗即“一明两暗”,是古代单体建筑平面的典型的基本型,由一个“堂”(明间)和两个“内”(次间)构成,有良好的空间流线,主次分明;良好的采光、通风、标准的三开间,符合传统的梁架组合形式。

10. 正式建筑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11. 杂式建筑非正式的其他形式。

12. 宋式须弥座层次多,每层相对小,主次分明,雕刻细腻。

不合理的线脚,仿木的痕迹,苗条,清秀,秀美,女性美。

清式建筑做法

清式建筑做法
嫩戗发戗的特点: 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 有很大起翘。
挑尖梁

枋为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断面及尺度常相差较大。
1)额枋 转角处的大额枋称为搭角大额枋,因伸出柱外,所以较正身大额枋长一搭 角榫及霸王拳。 2)平板枋
平板枋与大额枋间用暗销连固。转角处出头,长与大额枋的霸王拳平齐 。又称坐斗枋。
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角梁、抹角梁、递角梁、顺梁、扒梁、 采步金梁等。
1)大梁
其名称依梁上所承之檩数定。 如承九檩,称九架梁;承七檩,称七架 梁,如此类推。
长度为其上总步架长的和再加上 二个檩径。断面高、宽比按清工部《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为10:8。 南方苏州地区建筑的大梁分为扁作和 圆作,断面尺寸按围长计算。
在面积较大的建筑中,室内底面往往不易平整,所以常在依柱网将地基划分 为若干区,砌以拦土墙,再填土夯实。 地面铺砖,称为墁地,可用条砖或方砖。铺时依柱中轴线向两侧砌放,但明 间中心线应对砖心或砖缝。讲究的用磨砖对缝,使砖缝极细。胶合料用细石 灰灰浆。 高级台基用须弥座,内填碎石及土,外包条石。一般只用一层,特殊隆重的可 用3层。 清代官式须弥座按比例分为51份,自上而下,由上枋(9份)、皮条线(1份)、 上枭(6份)、皮线条(1份)、束腰(8份)、皮条线(1份)、下枭(6份)、 皮条线(1份)、下枋(8份)、圭脚(10份)组成。 表面饰以卷草、莲瓣、联珠、如意头等。 一般用青灰石,高级的用白石雕成。
作用:
防侵蚀、防虫蛀 矿物颜料有很强的覆盖力、隔绝性。 矿物颜料中的石青、石绿是铜的化合物,有毒。 明清时的仓库、书库有采用“雄黄玉”彩画,雄 黄剧毒,可防蛀。 美化 辨等级
和玺彩画
用于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 金琢墨和玺;箍头、藻头、枋心、额垫板都画龙;用色,明间挑檐桁为青箍 头、青楞线、绿枋心;下面的大额枋与邻间的挑檐桁为绿箍头、绿楞线、青 枋心;即同一间的上下构件和相邻各间的同种构件青绿互换。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

古建筑术语解释[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 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1)

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1)
第九章 清式建筑做法
9.1 大木作
一、概说
大木作——这是我国木构架的主要承重部分,由柱、梁、枋、
檩、斗栱等组成。清式大木做法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
大木小式——建筑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面阔 大木大式——使用斗拱的大木大式建筑有时又称为殿式建筑,
3间至5间,通进深不多于7檩,大梁以5架为限。只用单檐悬山 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面阔可自5间 和硬山及以下屋顶,不用琉璃瓦和斗拱。建筑尺度依明间面阔 多至11间,进深可多至11桁。可使用周围廊、单檐或重檐的庑 及檐柱径为标准。 殿、歇山屋顶、筒瓦或琉璃瓦屋面、兽吻和斗拱。建筑尺度以 斗口作为衡量的标准。
9.1 大木作
二、建筑主要尺寸的决定 1、建筑平面 大式建筑首先根据建筑的类型来选择斗栱的大小(依斗口宽窄 分十一等)和出跳的多少。由于每攒斗栱宽度(即两攒斗栱中至 中的距离)为十一斗口,斗栱挑出每跳为三斗口,所以可以计算 出建筑的各间面阔和断面进深。 十一斗口
三斗口
9.1 大木作
一等斗口 二等斗口 未见 三等斗口 实例
四等斗口 用于 五等斗口 城楼
五等斗口 六等斗口 用于 七等斗口 殿宇 八等斗口
八等斗口 九等斗口 用于小 十等斗口 建筑 十一等斗口
9.1 大木作
2、建筑高度 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 台基高度为地面到阶条石上皮, 清式做法称为台明高,普通台基 高等于檐柱高的15/100。 在大式建筑中,屋身高度包括 柱础、柱身和斗栱的总高。 在小式建筑中,柱高为明间宽 的4/5或柱径的十一倍,柱下若用 鼓镜柱础,其高为1/5檐柱径。 屋顶高实际根据各步架举高与屋脊形式等决定。
旋子彩画 因在藻头上画旋子而得名;枋心上画龙、锦、西番莲,或 只在素地上压黑线边,称“一字枋心”;由以旋子彩画退晕与 贴金多少,分为六个等级: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 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木作篇(三)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木作篇(三)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木作篇(三)●扶脊木:清式建筑脊桁之上并与之平行的六角形木,叫扶脊木。

在它前面和后面朝下的斜面上,做成一排洞,以承脑椽的上端。

●溜金斗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乳栿·双步:栿就是梁,乳栿就是两椽袱,吴称为双步梁或轩梁,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都放在铺作上的。

●生头木:在房屋转角处的正心桁(或檐檩)背上需另加一个三角形的构件,叫“生头木”(也叫“枕头木”)使檐口线由正身向屋角逐渐起翘。

由于大角梁和正身椽上皮有高差,因此必须在撩风槫和檐槫上皮以正身椽与角梁上皮的差为高,以角梁为中,向正侧两边垫一条三角形的生头木,使檐椽上平形成弧面。

●一枝香轩:轩式之一种,轩梁较短,跨度在1.24-1.5米。

梁中有座斗,上架一轩桁,形如一种香插于炉中,故名。

●船篷轩:指椽木弯曲的廊庑顶部构造形式,因其外屋面结构如船篷的屋顶为卷棚顶,而屋内厅堂前的一椽内饰以弯弧状的天花为内卷棚,也称“翻轩”。

●栿·柁·梁:在抬梁式构架中,层叠而置,并向上逐层缩短的梁,与各层瓜柱组成梁架。

梁是清代叫法,例如三架梁、五架梁,宋营造法式称为栿。

栿根据所承托的椽架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例如清代三架梁,宋制两椽栿;五架梁即四椽栿。

柁也是梁的另一种称呼,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大梁”,也称作“大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

●明栿:高级别的殿宇用梁,则将梁截面加工成琴面形,这种经过细加工的梁称明栿。

平棋以下的明栿还把栿头加工成弯月形,称“月梁”或“虹梁”。

相对可以看得见的明栿而言,有天花的建筑,天花以上看不见的叫“草栿”。

为宋式梁栿名称。

在平闇,平棋(qi)天花吊顶以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草栿:为宋式梁栿名称。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台基、踏道、栏杆、铺地P2632.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P18217.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8.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大木式P266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柱、梁、枋、檩等。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清式大木作分大木大式、大木小式两类。

小木作:宋代对室内装修的称法。

2.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3.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示。

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

4.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进深);清代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歩”。

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

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若干个步架。

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

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步。

5.进深/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的,简称为“进深”。

6.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槫(檩条)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槫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

7.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架椽或椽
步架(步)
梁架上架与架(檩与檩)间之水平总距离。
彻上明造
与草架
草 架
草 架
殿堂内安平綦(天花)等梁架天花以上的梁架称“草架”,梁称“草袱”,天花以下的经艺术加工的梁称“明袱”。
椽 袱
梁架、叠梁、
柁梁
梁 架
架于两柱上之横木上用短柱短加架较短的梁,再上再支重叠的木架,最下一根梁称“大柁”,其上较短之梁称“二柁”,再上之梁称“三柁”。
月 梁
月 梁
似荷包梁
月梁,形如弧虹状的梁,梁两面向外侧微膨称“琴面”,清式和苏地在卷棚结构顶层的梁称“月梁”,与宋代月架形制略有不同。
平梁(袱)
三架梁
三界梁
(山界)
两步架上共承三桁之梁。位于“山尖”的三架梁,庑殿两侧清式称“太平梁”。
三椽袱
三步梁
(三穿梁)
长三步架,一端梁头上有桁,另一端无桁而安在柱上之梁。
上 昂
用于殿堂内昂身杆向上斜跳来承托天花梁。
插 昂
不起斜撑作用,单作装置的假昂,故又称假昂。
象鼻昂
象鼻昂、凤头昂
纯为装饰性的昂。
角 昂
角昂(斜昂)
斜 昂
位于转角的45°斜置的昂。
由 昂
由 昂
上层斜昂
在角斜45°斜线上架在角昂之上的昂。
琴面昂
靴脚昂
昂嘴背面凹作琴面。
批竹昂
昂嘴背面作斜直线。
昂 身
昂 身
(边间、落翼)
房屋次间两端之间。
苏地又称“落翼”,但用在硬山屋顶建筑时,可称“边间”。
尽 间
落 翼
房屋两极端之间。
副 阶
廓 子

建筑物之狭而长。用以通行者,分有“明廓”、“内廓”、“走廓”、“曲廓”、“通廓”等,苏地称“一界”。

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解析(doc 9页)

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解析(doc 9页)

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解析(doc 9页)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通则权衡部分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

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

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

柱径柱子根部的直径(若为方柱则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

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收分中国清代建筑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

下檐柱在二层或多层楼房中,最下面的一层的檐柱。

通柱为于二层楼房中贯通上下层的柱子,用一木做成。

假檐柱假檐柱是专用于转角房的外转交两侧,转间房的外转角两侧开间(即转角进深)大于其余两开间,为解决开间过大而附加的檐柱。

假檐柱的高度比一般檐柱要高垫板一份、檩碗一份外施假梁头。

如用代梁头,则其高度与其他各檐柱同。

里金柱即围金柱,参见“金柱条”。

山柱位于建筑物两端山墙部位的中柱。

桐柱柱脚落于梁背上,用于支顶上层檐或平座支柱,又称童柱。

平台海墁下桐柱用于三滴水楼房,支承平台(平座)部分的桐柱。

擎檐柱立于建筑物台明(或平座)四角,用于支顶四偶角梁的方柱。

垂莲柱用于垂花门的垂柱,倒悬于垂花门麻叶抱头梁下,端头有莲花等雕饰,故得名。

雷公柱(一)用于庑殿建筑屋脊两端太平梁之上,用于支顶脊桁挑出部分的柱子;(二)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悬空柱。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建筑从一定角度,体现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古建筑尤为突出。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古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必然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和民俗等。

只有适应当地的民族文化及考虑地域性,才得以被留存保护。

本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再次提醒,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1、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2、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3、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4、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5、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6、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全套汇编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全套汇编

-中国古建筑名词讲解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系统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四周环绕的廊子 (形成重檐屋顶 ),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 (四周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修筑形制上,划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差异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 间,通进深可到 11 架,特例到 13 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 7 架,一般以 3,4,5 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好用到前后廊,禁止做四周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能够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禁止用庑殿,歇山,禁止做重檐,禁止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能够用斗拱,也能够不用。

小式建筑禁止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 (唐宋时期没有 ),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 tuan )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修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修,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 考工记 >>( 战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通则权衡部分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

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

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

柱径柱子根部的直径(若为方柱则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

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

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

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

攒尖建筑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建筑。

攒尖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等。

复合建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建筑形式,或由一种建筑形式的不同形态组合而成的建筑称复合建筑。

复合建筑形式优美,历史上很多著名楼阁如黄鹤楼、腾王阁、故宫角楼等都是复合建筑。

三滴水古代屋檐为滴水,三滴水即三重屋檐。

柱类构件檐柱位于建筑物...柱类构件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金柱位于檐柱内侧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

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

下檐柱在二层或多层楼房中,最下面的一层的檐柱。

通柱为于二层楼房中贯通上下层的柱子,用一木做成。

假檐柱假檐柱是专用于转角房的外转交两侧,转间房的外转角两侧开间(即转角进深)大于其余两开间,为解决开间过大而附加的檐柱。

假檐柱的高度比一般檐柱要高垫板一份、檩碗一份外施假梁头。

如用代梁头,则其高度与其他各檐柱同。

里金柱即围金柱,参见“金柱条”。

山柱位于建筑物两端山墙部位的中柱。

桐柱柱脚落于梁背上,用于支顶上层檐或平座支柱,又称童柱。

平台海墁下桐柱用于三滴水楼房,支承平台(平座)部分的桐柱。

擎檐柱立于建筑物台明(或平座)四角,用于支顶四偶角梁的方柱。

垂莲柱用于垂花门的垂柱,倒悬于垂花门麻叶抱头梁下,端头有莲花等雕饰,故得名。

雷公柱(一)用于庑殿建筑屋脊两端太平梁之上,用于支顶脊桁挑出部分的柱子;(二)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悬空柱。

重檐金柱用于重檐建筑的金柱,采用一木做成,其下半段为金柱,上半段支承上层檐,故称重檐金柱。

重檐角金柱用于转角部位的角金柱。

封廊柱位于楼阁建筑平座之上,用于支承挑出深远的檐椽端头的方形木柱,与擎檐柱作用相似,柱头间通常有横枋及折柱花板雀替等构件相连,柱间有栏杆,栏杆内为走廊。

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

管脚榫柱根与柱顶石相结合之榫,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其径寸略同于馒头榫,多见于小式做法。

升线有侧角的柱子侧面特有的墨线,该线位于柱子侧面中线的内侧,与中线之距离等于侧角尺寸,升线垂直于地面(水平面),柱整体向内侧倾斜。

方子口柱子端头的刻口,呈上大下小的形状,是安装枋子用的卯口。

:梁类构件桃尖梁用于柱头...梁类构件桃尖梁用于柱头科斗拱之上,承接檐头桁檩之梁,其梁头侧面成桃形,故名。

顺桃尖梁用于建筑物山面的桃尖梁,因其放置方向与建筑物面宽一致,故名。

桃尖随梁枋桃尖梁下面,用以拉结檐柱与金柱的构件。

其作用略同于小式建筑的穿插枋。

顺随梁枋用于顺梁下面的随梁枋。

七架梁其上承七根檩,长度为六步架之梁。

五架梁其上承五根檩,长度为四步架之梁。

三架梁其上承三根檩,长度为二步架之梁。

六架梁其上承六根檩,长度为四步架加一顶步之梁。

四架梁其上承四根檩,长度为二步架加一顶步之梁。

顶梁其上承二根檩,长度为一顶步架之梁。

双步梁长度为二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

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

单步梁长度为一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

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

三步梁长度为三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

多用于门庑建筑。

七架随梁枋帖附于七架梁之下,拉结前后金柱之构件。

五架随梁枋帖附于五架梁之下,拉结前后金柱之构件。

天花梁用于建筑物进深方向,承接天花之梁。

踩步金歇山建筑山面的特有构件。

其正身似梁,两端似檩,位于距山面正心桁(或檐檩)一步架之处,具有梁、檩等多种功能。

承重用于楼房进深方向,承接楼板楞木之梁。

斜双步梁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双步架。

斜三步梁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三步架。

斜五步梁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五步架。

斜五步梁又称递角梁。

递角随梁枋贴附于递角梁之下,用于拉结内外角柱之构件。

抱头梁用于无斗拱建筑廊间,承接檐檩之梁。

斜抱头梁用于无斗拱建筑廊子转角,于山面檐面各成45°角的抱头梁。

顺梁用于建筑物山面,平行于建筑物面宽方向之梁。

多用于无斗拱建筑,相当于无斗拱建筑的顺桃尖梁。

趴梁梁头外端扣搭在檩之上的梁,多用于庑殿建筑的山面,故又称顺趴梁。

下今顺趴梁承接下金檩的顺趴梁。

上今顺趴梁承接上金檩的顺趴梁。

斜承重用于楼房转角处,与山面、檐面成45°角的承重梁。

麻叶抱头梁梁头做成麻叶头形状的抱头梁。

垂花门的主梁亦称麻叶抱头梁。

抹角梁用于矩形或方形建筑转角部位,垂直于角梁方向放置的趴梁。

井口趴梁平面呈井字形的组合梁架,是趴梁的一种形式,多用于多角亭或藻井等部位。

假梁头外端做成梁头状,至于假檐柱柱头之外。

四角花梁头至于角柱柱头,沿角平分线放置的梁头,用于承接搭接檩,两端常做成麻叶头状,花梁头又称角云。

多用于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建筑。

圆亭柱头上也常放置花梁头。

角梁用于建筑物转角部位,沿角平分线方向向斜下方挑出的用以承接翼角部分菏载之梁,角梁一般有上下两根重叠使用,下面一根是老角梁,上面一根是仔角梁。

老角梁角梁的下面一根称老角梁,主要用于承接翼角椽。

仔角梁角梁的下面一根称仔角梁,主要用于承接翘飞椽。

由戗角梁的后续构件,依位置不同又分下花架由戗,上花架由戗,脊由戗等。

下花架由戗用于下步金的由戗。

上花架由戗用于上步金的由戗。

脊由戗用于脊部的由戗。

里掖角角梁用于建筑物里转角部位的角梁,其断面的高度小于外转角角梁,没有冲出和翘起,主要用于两翼檐椽。

里掖角老角梁里掖角角梁两根中的下面一根,主要用于承接里角与之相交的檐椽。

里掖角仔角梁里掖角角梁两根中的上面一根,主要用于承接里角与之相交的飞椽。

帽儿梁承接天花支条与天花板的构件,其两端搭置于天花梁之上,相当于顶棚中的大龙骨。

帽儿梁通常用圆木制作,梁断面呈半圆形。

枋类构件额枋用于大式带斗拱...枋类构件额枋用于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柱头间的横向拉结构件。

大额枋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上面一根(与柱头平齐)称大额枋。

小额枋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位于大额枋和由额垫板下面,断面较小的横枋。

平板枋大式带斗拱建筑,叠置于檐柱头和额枋之上的扁平木枋。

因其上安置斗拱,又称坐斗拱。

檐枋无斗拱小式建筑檐柱柱头间起拉接作用的横枋。

老檐枋金柱柱头间起拉接作用的横枋。

下金枋位于下金位置,用于拉接柱头的横枋。

上金枋位于上金位置,用于拉接柱头(或瓜柱头)的横柱。

脊枋位于脊部,用于拉接脊瓜柱头的横枋。

两山下金枋位于建筑物山面下金部位,用于拉结柱头的横枋,见于四坡顶建筑。

两山上金枋位于建筑物面上金部位,用于拉结柱头的横枋,见于四坡顶建筑。

七架随梁枋附在七架梁之下,用于拉结前后金柱之枋。

顺随梁枋用于顺挑尖梁下面,用来拉结山面檐柱与金柱的枋子,用于歇山、庑殿等建筑。

穿插枋位于廊内抱头梁之下,用来拉结金柱和檐柱的枋子,用于有廊建筑。

斜穿插枋位于廊子转角部位,用来拉结角檐柱和角金柱的枋子,见于周围廊转角建筑。

递角随梁枋用于递角梁下,用于拉结内角粮梁柱的枋子,见于转角建筑。

间枋用于楼房面宽方向柱间,承接建筑物下层檐檐椽后尾的枋子。

承椽枋用于重檐金柱或通柱间,承接木楼板的枋子。

踩步金枋附于踩步金下面,拉结山面金柱柱头之枋,见于歇山式建筑。

天花枋用于面宽方向柱间,承接天花的枋子。

合头枋用于两步梁(或三步梁)下之枋,起拉结中柱与檐柱的作用。

斜合头枋用于斜两步梁(或斜三步梁)下之枋,起拉结中柱与内外角柱的作用。

合头穿插枋两端均不出透榫的穿插枋。

麻叶穿插枋出榫部分做成麻叶头饰的穿插枋,多用于垂花门等装饰性强的建筑。

箍头檐枋端头做成箍头榫的檐枋,见于多角亭或转角建筑。

燕尾枋附着于悬山建筑两山挑出的桁条下皮,形状似燕尾的构件,可看作是垫板向外端的延伸,属装饰部件。

挑檐枋用于挑檐桁下面,其高二2口,厚1斗口,是斗拱附属构件。

井口枋斗拱附属构件,用于斗拱最里侧,与井口天花相接的枋子,高3斗口,厚1斗口。

正心枋斗拱附属构件,用于正心桁下面,高2斗口,厚1.25斗口,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和传导屋面荷载的作用。

里外拽枋附属于斗拱的木枋中除井口枋、挑檐枋和正心枋之外的其他枋子,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的作用。

机枋连接斗拱的内外拽枋又称机枋。

后尾压抖枋衬压斗拱后尾以防外倾的木枋,多见于城垣类建筑。

围脊枋用于重檐建筑物下层屋面围脊内侧的木枋,常与围脊板等构件共用,有附着、固定、遮挡围脊的作用。

桁檩类构件挑檐桁出...桁檩类构件挑檐桁出踩斗拱挑出部分承托的桁檩。

正心桁带斗拱建筑中位于檐柱轴线位置的桁檩。

下金桁与正心桁相邻的桁檩。

上金檩与脊桁相邻的桁檩。

中金檩位于上金桁和下金桁之间的桁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